人才争夺战与企业文化.pdf

人才争夺战与企业文化.pdf
人才争夺战与企业文化.pdf

人才争夺激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热潮

企业发展,到底靠什么?对此,不同企业经营者的回答是不同的。但听听中国企业家们的答案,可以看到不外乎集中在两方面:资金、人才。资金与人才,中国企业更缺什么?

一、变调的人财物大合唱

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十分庞大的国家,其人口为人类的1/5。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变成了单纯的生产单位,产量成为第一指标,发挥人的积极性成为推动生产增长的主要手段,人的因素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人们一下子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技术落后、设备落后、质量落后、效益落后,而且差距之大令人吃惊!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经济体制落后、人的观念落后、企业管理方式落后。怎么办?深入改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扩大开放——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设备,引进人才。结果是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企业素质的迅速提高,是“过剩经济”(买方市场)局面的形成,是国有企业因诸多不适应而纷纷陷入困境,其中,伴随着人们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和相当程度的迷惘和混乱。

人们突然发现:金钱是何等重要!特别是流动资金像企业的血液,资金流动不畅、资金短缺随时威胁着企业的生存!技术的更新、设

备的更新、质量的改善、人才的争夺,广告的对抗——这一切的一切,都须用金钱来支持。于是,“跑钱”成为企业经营者的头等大事,找省长、市长、银行行长,以及筹备股票上市,忙得不亦乐乎。人们也突然发现:人多不仅“热气高”,而且成本也高,“人多是个宝”曾几何时变成了“人少是个宝”。众多的退休工人,隐性失业的冗员,成为国有企业甩不掉的沉重包袱;人浮于事、臃肿低效的组织机构,成为国有企业转轨变型的巨大障碍。于是,淘汰冗员,精简机构,成为国有企业另一件大事,但让过多的职工下岗,意味着社会稳定的承受力问题,以及职工心理和经济承受力问题,真是进退唯谷,举步维艰。

于是,原来以人为主旋律的人、财、物大合唱,变成了以钱为主旋律的人、财、物大合唱。

有了资金就有了一切吗?在“资金热”逐渐升温过程中,一件又一件触目惊心的事实象一盆又一盆冷水浇下来,促人猛醒,发人深思。中原药厂,投资十亿,资金不可谓不丰,实力不可谓不厚,但迟迟不能正式投产。这个重点投资项目似将胎死腹中。为什么?选购的设备有问题,事先没进行严格考察和论证,往轻说是上当工程,往重说是腐败工程。有了钱,不仅没有变成效益,十亿资金也成为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巨人集团,曾名噪中华。史玉柱作为大学生下海的成功楷模,曾红极一时,从巨人电脑到脑黄金,再到巨人大厦,挥金如土,资金不可谓不丰,而且以不借债而名闻天下,这么多自有资金,应该可以

大展鸿图了,但曾几何时,巨人大厦张着永填不饱的巨口,吃掉了巨人集团的一批又一批资金,再加上管理混乱,骨干素质不高,甚至发生经理人员卷款出逃事件,最后害得巨人破产。

“长袖善舞”不是必然的,有了资金的“长袖”,还必须有人才的“善舞”,后者似乎比前者更重要。

在金融改革之前,地方银行实际上成了地方政府的钱口袋。大凡省长,市长上任之初,总要捉摸一下上个大项目,或建汽车厂,或建化肥厂,这些“首长项目”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在资金短缺的大环境中,其资金得到保证——从地方银行这个钱口袋中掏,靠首长的行政权力担保。但有了资金是否真的有了效益!非也,我们见到的,听到的,十有七八是一哄而起,又一哄而垮,或半死不活,死不了,也活不好。原因很简单——这些首长项目多为“三拍工程”,即拍脑袋而立,拍胸脯而建,拍屁股收场。它们虽有资金支持,却唯缺市场支持,不是重复建设,即为瞎指挥。

正当一些经理、厂长坚信“有了资金就有了一切”,拼命活动,终于搞来贷款之后,全厂皆大欢喜,加大马力进行生产,似乎企业重现活力。但好景不长,几个月后又告停产——因为产品结构陈旧,市场订货不足,生产出一批,则库存增加一批,效益没有,资金无法周转,很快又出现“贫血”症。

人、财、物皆为企业运作不可或缺的资源,但物和财的运作,又赖

于人的精明和敬业。“有了资金就有了一切”只是对市场经济不甚了解之人的浅见,在无情的市场风浪面前,它像纸糊的帆船,其结局是被风浪撕破而葬身海底。

二、人才是最稀缺的第一资源

人、财、物三种主要资源,成为一切管理活动的对象。相对应的管理,分别被称为人力资源管理,价值的管理和使用价值的管理。在企业内部,所谓现代化管理就是对上述三个系统进行全面的管理——对使用价值的系统管理主要归结为全面技术与质量管理;对价值的系统管理主要指全面财务管理与全面经济核算;对人力资源的系统管理就是全面劳动人事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

显然,全面技术与质量管理,首先得依靠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系统专业能力的高级工程师,然后得依靠强有力的技术质量管理部门和人员,以及高质量的职工培训和以质量为生命的优秀文化,这一切都需要相应的人才去运作。

全面财务管理与全面经济核算,首先得依靠优秀的高级会计师和高级经济师,然后得依靠高度专业化和高效率的财务管理部门和人员,以及全体职工强烈的效益意识。

全面劳动人事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得依靠优秀的高层经理、人力资源专家,然后得依靠具有专业化水平和运作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以及企业中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这三大系统管理,成败全系于一个因素——人才。

诸事均难,畏难是不成的。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但这句话应补充一个前提——在人才俱备时,有了第一流的人才,就可以克服万难,创造奇迹。

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其资金和设备,大量的财富,都在战争中丧失殆尽。却为什么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又双双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原因很简单——受到良好教育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人才并没有丧失,保留了人才的“元气”,这是它们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美国长期以来稳居世界头号强国,其经济竞争力在排行榜上稳居榜首,究其原因,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美国1983年教育经费已达2265亿美元,1990年增加到3530亿

美元,号称“教育总统”的克林顿进一步增加了教育上的投入。

美国工商企业每年用于职工培训的经费已达2100亿美元。

美国十分重视引进和吸收外国人才。二次大战后的20年间,美国接受的各国高科技人才达40多万名,至今仍以每年1万名的速度递增。在美国各大学深造的外国留学生多达30万人,其中25%的留学生在取得科学家或工程师职称后定居美国,纳入美国的“人才库”。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调查,在美国50%以上的高科技公司中,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公司科技人员总数的90%。在美国加州“硅谷”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有33%以上是外国人,从事高级科研工作的工程学博士后研究生中,66%是外国人。

反观我国,固然资金缺乏令许多企业举步维艰,然而人才的匮乏更使我们雪上加霜。

我们的人力资源是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我们有数以亿计的企业冗员、剩余劳动力,但是一些最重要的岗位又缺乏胜任的人员。

我们缺少企业家。中国有约一千万家企业,大中型企业也有几十万家,但我们仅有一、两万名工商管理硕士(MBA),而在欧美国家,没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是不会被聘为总经理的。难怪2000年国际

竞争力排名,中国在“称职高级经理人员”这个指标上仅仅列第40位,处于倒数的尴尬境地。

我们缺少高质量的国家公务员。在发达国家,每年培养出大批的公共管理硕士(MPA),不断充实政府部门和公共管理机构中去。在我国,不但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刚刚进行试点,即便其他具有正规博士、硕士学历者在中高级领导岗位上也为数极少。

我们缺少拔尖的技术人才。所谓拔尖的技术人才,就是指那些有能力设计开发出世界一流产品的技术专家、设计师和工程师,在这方面我们的劣势十分明显。

我们缺少一流的技术工人。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竞相雇用进城农民工,造成工人队伍素质下降,随着老工人的退休,骨干技术工人严重不足。

我们缺少一流的会计师、审计师、律师、税务官和法官,缺乏一流的金融人才、外贸人才……

“科教兴国”的战略使我们看到了曙光。当中国的巨大人口资源转化为强大的人才资源,人才济济之时,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争夺战

面对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浪潮,任何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抢占竞争的制高点——这就是构筑起自己固若金汤的人才高地。

对于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来说,要想打赢这场人才争夺战,不让类似“鸦片战争”的悲剧在21世纪的中国经济领域重现,靠什么呢?

靠工资待遇吸引人才?显然行不通!且不说我们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还不够强,人民群众的平均工资收入还远不如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便很多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员工的人均收入也还普遍低于跨国公司的水平。根据《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02)》,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人均利润,只有世界企业500强的29.62%。如果不顾国情和企业实际,一味盲目地提升员工收入水准,试图靠工资待遇与外企一决高下,可能我们企业并不丰厚的利润早被工资吃掉,还哪用外企“出招”?更何况,劳动力价格较低,本来是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的一个优势,如果单纯靠高工资吸引人才,势必把自己的竞争优势拱手相送,下场难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留给中国企业的选择,或许最有效的就只能是企业文化了。正如本

书第三章所指出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力的源泉,我们不但要待遇留人、待遇吸引人(必要的待遇条件是必不可少的),还要充分发挥事业、感情等在争取、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巨大作用。事业,感情,目标,愿景,价值观……说到底,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企业文化,无疑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方。正如美国文化评估专家布鲁斯•普福指出:“最能预测公司各个方面是否最优秀的因素是公司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公司文化是他们加强这种关键能力的最重要的工具。”宝洁公司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约翰•佩珀谈到自己放弃哈佛读书而留在宝洁公司的原因时,认为既有机遇、又有事业的原因,特别是因为公司的价值观。美国Staples股份有限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丁•哈纳卡、美国加州凯尔蒂-戈德史密斯国际咨询公司主席比尔•霍金斯研究认为,组织的价值取向明确了某种组织文化,这一文化有助于吸引相关的人们,并指导他们工作中的日常表现。这些国外著名企业家的切身体会和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观点。扬弃中国的历史文化,有选择地吸收国外企业文化的精华,建设和形成有中国特色和企业个性的优良文化,说不定正是中国企业在全球性的人才争夺战中出奇制胜的妙招。

21世纪,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对于知识型企业尤为重要。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20世纪最重要的,也是最独特的对管理的贡献,是制造业中手工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

了50倍。21世纪对管理最重要的贡献,同样也将是提高知识工作与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如果说,20世纪提高体力劳动者生产力的主要手段是科学管理,即靠科学的制度和严密的外部监督提高工作效率的话,那么,在知识型企业占主导,脑力劳动成为主要劳动方式以后,这种看不见的劳动使外部监督和制度化管理大打折扣,唯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影响知识工作者的思想观念,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来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柔性管理——文化管理,是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导的。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无疑成为今后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企业竞争的重要方面。

知识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掌握最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能力的人才,成为企业成功之本。如何吸引人、培养人、激励人、用好人、留住人,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而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一点也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2001年初,美国福氏咨询公司在对《财富》500强评选的总结中指出:“公司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文化”。“最能预测公司各个方面是否最优秀的因素是公司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公司文化是他们加强这种关键能力的最重要的工具。”被称作世界头号CEO的杰克•韦尔奇就是文化管理的大师。他有一个著名的论断:“GE靠人和思想的力量取胜。”中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海尔文化。海尔的什么东西别人都可以复制,惟独海尔文化是别人无法复制的。”

在当今世界和中国,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有优秀的文化,反之,凡是失败的企业,都存在着不良的文化。

在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经营者看到了人才争夺白热化的前景,领悟到21世纪是“文化制胜”的时代。因此,一场新的企业文化建设热潮已初露端睨。

关于企业引进人才和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关于集团公司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集团公司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引进人才、开发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型员工的积极作用,已成为摆在集团公司面前的重要课题。 针对集团公司如何进行人才引进和培养,谨提出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对人才引进的思考 (一)制定与集团公司规划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集团公司要先应有一个明确的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发展规划,然后再以此分析这种发展规划需要什么样的职能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财务规划等)来匹配或支撑,也就是说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发展规划决定人力资源规划,没有明晰的集团公司发展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也是无从谈起。所以,集团公司要对未来的经营和发展方向有着明晰清楚的预期,再制定清晰、完整的集团公司发展规划。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必须考虑到集团公司所处的环境背景以及发展规划导向;而在制定集团公司规划时,也同样要考虑到集团公司现有的以及可能达到的人力资源状况。 (二)制定明确的选聘标准来引导整个人才引进工作。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做好人才岗位适应性、人才流失可能性、人才业绩表现、人才对团队影响程度、人才团队磨合速度等各方面的评估分析,不能只看到短期效益,更要注重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但是在人才选聘时,人才还没有被配置到拟

任职的岗位上,当然无法检验其业绩表现。通常做法是采用各种科学方法,如面试、心理素质测评、知识考试等,来评价候选人才的素质,是否与拟任职岗位的素质要求相匹配。关注人才对集团公司文化、价值追求的认同程度。选聘人才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人才个体的素质外,还应认真分析人才拟任职团队的结构特点,如团队成员的学历、性别、年龄、观念等。强调人才与其拟任职团队的兼容性,应该减少因拟聘人才的个人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的“突出”,而带来的不必要的“孤独感”,否则会影响人才能力的有效发挥,甚至会迫使人才流失。 (三)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丰富人才引进的途径。首先集团公司在引进人才时,应不断拓宽渠道,利用媒体、网络、人才交流中心以及猎头公司等多种渠道进行招聘,也可定点与高校的就业中心联系,采取推荐或委托培养等方式,广纳贤才。其次就是在集团公司内部,对优秀的员工进行岗位调整,在内部形成推荐、竞聘的方式,使内部优秀员工得到晋升。再次,还可以采用内部员工引荐的方式。因为集团公司员工对集团公司和被引荐人都非常了解,所以,内部员工更能为集团公司引荐合适的人才,但既要保证“举贤不避亲”,又要避免“沾亲带故”,严格把握好引进关。 二、对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建立科学的选才用才机制。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竞聘等方式,引入科学的定性定量的人才测评手段,把优秀人才选聘到合适的岗位上,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量才使用、人尽其才。

开年人才争夺战

高端人才开年争夺战 正月已过,杭州市一家云计算企业CEO朱先生仍为20多位研发人员的招聘而忧虑。随着一二月份业务的快速扩张,企业的营业额同比增加超70%,员工的数量却有些吃紧。 “有业务,派不出人。”成了朱先生最直接的困惑。作为新兴行业,云计算在快速发展中遭遇高端人才供应瓶颈。 这并非行业特殊现象,在杭州的新春人才市场中,技工、高级管理人才占据十大需求岗位重要两席,人才缺口不再局限于一线基层人员。 2012年10月,杭州市人才服务局以743家企业为样本展开调查并得出结论74.16%的企业对高层次人才处于一般紧缺状态,25.84%十分紧缺。“这一数据会有浮动,整体稀缺情况不会有太大变化。”市人才服务局副局长钟巍表示。 高端人才的稀缺,并非一朝一夕形成。 相关业内人士称,猎头公司业务的日益兴盛足以说明这一现状。那么,为何在2013年,这一现象愈演愈烈? 是人才太挑剔,还是招聘单位太苛刻?招工难、就业难这对矛盾主体同时存在,意味着什么? 哪些高端人才最紧缺? 技术研发、建设人才占大头 人才有多缺?看招聘周期就能明了。在互联网行业,常年张贴招聘启事并不罕见。所谓的高端人才,到底缺哪些人? 年初起,杭州猎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郎越时就开始四处寻找建筑高端人才,包括建筑运营总监、建筑技术总监以及公司财务总监等。浙江千里马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文祥也接到了不少建筑和房企发来的人才订单。 “这种需求势头,从去年年底起开始显露。”郎越时说,此外,由智慧城市所带动的安防、监控类人才需求的缺口也在扩大。随着物联网大潮席卷而来,产业相关的安防监控方面的人才走俏,如产品研发经理、图像识别的顶级工程师等。 然而,在不同的行业,需求也有所不同。 浙江奥默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揭清坦言,对于发展中的生物医药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是最大的需求; 浙江通得软件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许林伟则告诉记者,专业的IT人才,特别是热爱数据分析并具有一定悟性的人才,是企业最迫切需要的; 同样是IT互联网公司,杭州比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又有差异,“最需要网站编辑和推广运营专员,因公司从事的是本地化营销方案定制,与一般人才又有区别。”总经理吴佳斯说。 在《杭州市十大产业及相关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中,技术研发类以34.17%的需求比例居岗位第一。 哪些因素引爆了这些需求点?新兴产业扩张带动研发人才需求 为何在2013年,高端人才稀缺现象愈演愈烈?是什么引爆了这些需求点? 针对建设类高端人才的稀缺,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企业看好城镇化带来的商机,故积极储备建筑方面的相关人才。 然而也有一种说法建筑行业相对低迷是人才需求增大的重要原因。这是千里马的洪文祥从一家房企得到的答案“在市场好时,企业就像一辆快车,追求的是速度。现在慢下来了,需要检修,需要练内功,更需要人才。” 洪文祥和朗越时一致认为,第一季度的高端人才动向,基本可揭示新年人才的流动趋势。

公司企业文化与发展战略愿景

服务为本共促为赢 河北嘉福物业治理有限公司(文案草本) 2009年1月

引言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变革”使各行各业在革故鼎新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与进展。医院作为医疗卫 生体制改革的最前沿,同样面临着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变 革与考验,这也是摆在每个医院治理者面前的一个需要深入 考虑和研究解决的永恒课题。 曾几何时:纵观世界医疗市场的进展格局,我们不难看出,在新的医疗市场需求下,医院追求不断壮大与进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不 仅仅只靠提高医疗质量和业务水平,还要把提升服务质量和 服务水准作为最务实、最有效、最具竞争力的战略举措,走

出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治理的改革之路,谁先占据这一新业 态的市场,谁就赢得了新的生存与进展的空间。 勿庸置疑: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治理有利于医院卸去包袱、轻装前行,是在“节流”基础上的“开源”之举。但它却像一条河流横 亘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医院面前,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大服务、 大市场和大后勤的理念,勇于突破自我的封闭模式,引进国 内外先进理念和治理经验,通过将医院后勤工作整体“外包” 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品质,改善核心业务绩效,从而最大 限度地合理配置资源,使医院的医疗、服务和形象得到全面 提升。 势在必行:积极稳妥地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已是医院进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和总趋势,是一项业务性、专业性强且又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要推进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必须激活诸多方面的 因素,其中一个专门重要的工作,确实是要因地制宜地引进 外部专业服务提供者,“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让医院 就此从繁琐的后勤工作中完全解脱出来,用心致志地投入医 疗教研工作之中。 终极选择:河北嘉福物业治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医院物业治理为主,集绿色环保、科技清洁、工程维护、物业治理为一体的大型 物业治理公司。公司成立十年多来,秉承着“服务为本,共 促为赢”的宗旨,以诚信求精的专业精神,严谨务实的工作 态度,追求卓越的工作业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认知度和美 誉度。特不是在与省会多家医院的紧密合作上,随着后勤服 务项目覆盖面的逐步扩大、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企业

人力资源在企业的SWOT-分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力资源在企业的swot分析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SWOT分析。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析了其中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人力资源是组织中最有能动性的资源,如何吸引到优秀人才,如何使组织现有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SWOT分析 ●优势分析 1、国有企业劳资关系比较和谐。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相互关系的和谐和企业外部与环境的和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忠诚度。因此,劳资关系和谐的国有企业,在企业危机之际,员工们会产生极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 2、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对规范化。经历改革开放和加入WTO,我国民营企业通过对管理改革的实践和欧美国家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引进,在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及具体管理技术方法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逐步建立了职位体系、薪酬体系、任职资格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及员工素质模型,形成了员工的选、育、用、留原则和对人员的选拔、培养、任用、考核原则。 ●劣势分析

1、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大多数企业缺乏严格的招聘、培训、考核、激励、晋升等程序性的规则,使得企业不能做到“适得其人、人岗匹配、人尽其才”,从而限制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导致企业内部优秀员工大量流失。 2、不重视员工的培训。我国一些企业招聘人才过于注重学历,在用人过程中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即使进行培训也只是着重于中高层经理,普通员工培训往往被忽视。目前销售管理人才供给不足,现有销售中层管理水平较低。 ●机会分析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学派的“民为邦本,民固国兴”,道家的“天人合一”,都提出了重视人的作用,并把人作为管理成功的基础和核心;《孙子兵法》中写道“以静待哗,以治其心”正说明了管理要重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儒家“任人唯贤”,重视选拔人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结合,为形成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2、在教育的同行业中,制度相对规范,其市场中的劳动者素质也普遍提高,各销售区域的子公司逐渐成立,而这也受到应聘者的青睐,对人力资源的规范化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威胁和挑战分析 1、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欠发达。人力资源配置的主体场所是劳动力市场,中国劳动力市场欠发达,导致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水平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流动的市场化水平低;二是人力资源工资水平的市场化程度低。 2、跨国企业对高端人力资源的争夺。中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大量涌进中国市场,优秀人才的争夺将更加激烈。目前,中国许多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人才流失和无序流动的现象。同时对教育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别是育、用、留方面)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出挑战。 3、教育业形势的竞争激烈。针对许多企业的发展,90后价值观念不一,造成基层员工流动性大,同时缺乏企业人才阶梯建设,也促成高级人才供给不足。 二、人力资源在教育业的战略性分析 1、结合我国市场整体发展需求,人力资源管理其核心职能体现在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评价和人力资源激励四方面职能,从而构建科学有效的“招人、育人、用人和留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如图3所示。

三步让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三步让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几乎所有的公司在文化上都倾向于以创始人的个人价值观为中心。随着公司成立时间渐长,创始人退休或逝世,企业文化往往会陷入僵化状态。此时,公司需要进行理想的公司文化应该是什么样的?也许,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答案,但作为普通员工,谁也不会拒绝以下场景:员工享受工作,不严守工作时间,工作空间开放,环境舒适,乒乓球多于文件柜,免费按摩,还有瑜伽课程;此外,员工的宠物猫狗也可以带来,和办公室的热带鱼一起作为公司的非官方吉祥物。 这样的画面看起来似乎有些夸张。没错,这就是硅谷一些公司所谓的夸张福利,近年来中国的很多公司,尤其是商业模式均源于硅谷的互联网公司也开始引入这些场景。但之所以把这些称为场景而不是文化,是因为这些事并没有什么坏处,但也没有实质内涵。尤其对于初创公司,这起不到什么实质性作用。 同样,雇用最顶级的室内装潢师美化办公室、聘请人力资源顾问完善公司规章或招聘品牌专家打磨公司的广告语,对于一个创业企业来说也没有太大意义。 因为,公司文化不能脱离公司本身而存在:无公司无文化,公司即文化。一个企业,尤其是初创公司是肩负同一使命的一个团体,这个使命才是企业文化的内涵,大家是否认同这个使命和这个使命的内涵,才是企业是否有文化、其文化好坏的决定因素。 正如大学时出于共同价值观自愿加入的社团,远比由命运捏合的正式组织班级系院给人留下的记忆更深刻无论这个系院的大楼如何豪华,其管理如何人性。对于一个公司团队来说,对共同使命的认可远比规章制度、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更能决定公司文化。某种意义上,一个创业公司在组织文化上,更应该像非政府的帮会,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其使命的社会价值不同。 筛选人才:不需最优秀,但需最有合作性 硅谷的PayPal或许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帮会团队。它的许多前同事一直以来互相帮助,开办、投资成功的技术公司。2002年,PayPal以15亿美元卖给了eBay后,其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与别人合办了特斯拉汽车公司;另一位创始人里德。霍夫曼与别人共同创立了领英

国有企业青年人才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共青团理论研究优秀论文:国有企业青年人才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股份公司石洞口第一电厂倪鹏霞邓嘉磊王鑫汤李莉 【内容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第一资源。而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加强培养高潜质青年人才,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严峻、最紧迫、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就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些人才培养的问题,结合当代企业人才管理理念,探讨国有企业青年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并提出了青年人才培养的一些对策和方案,力争在理论研究上先寻突破口,逐步实现国有企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共青团青年人才培养 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人才资源的争夺日趋白热化。早在21世纪初,江泽民同志以世界的眼光,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和人才强国战略。之后,胡锦涛总书记又指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决定着整个人才队伍的前景。要下大力气抓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类青年人才工作制度,支持优秀青年脱颖而出”。由此可见,加强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紧迫而且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任务,是一项事关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领头羊,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青年职工队伍,是立企之本,兴企之源。只有不断涌现青年人才,国有企业才能有可持续发展、不断辉煌的前景,最终实现企业兴旺,国家强盛的宏远目标。 一、新时期青年人才的主要特征 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青年的价值观和发展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性格、行为和生活方式上有着与老一辈不同的特征。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富有创新精神,是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青年主力军。 (一)期望自我实现,需要他人肯定 当今社会的青年人才更加注重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追求对知识的探索,对事业的发展,关心个人在专业领域取得的进步以及个人的价值回报,希望自己的付出、取得的成绩能得到领导和同事更多的肯定,获得更多的荣誉、更高的地位,充分体现自我价值。 (二)崇尚个性自由,追求标新立异 崇尚自由的生活方式,注重追求个性的发展,标新立异已逐渐成为当代青年的特征之一。一方面,个性差异化所迸发出的火花,给社会创造出许多创新和惊喜;另一方面,有些青年在追求个性的过程中却抹煞了“个”性,转而成为“异类”。 (三)注重自我提高,可塑多面能手 当今青年人才思想解放、精力充沛、创新意识强、可塑性较高。他们渴望获得各方面教育和培训机会,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通过企业培养,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之间、层次之间、合理流动,具备一专多能的多面手资质。 (四)在乎精神追求,渴望品质生活 当今青年更渴望优美、文明的生存环境与工作场所,希望通过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粮来放松身心;乐意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追求相互理解和平等沟通;期望获得应对学习、情感、交往等各种烦恼和困惑的指导。 二、国有企业青年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人才竞争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的人才培养和使用已面临很多挑战,虽然一些优秀的国有企业已着手青年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工作,把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放在首位,形成了企业强大的凝聚力,为其在竞争中获胜奠定了坚实的主体基础和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但是仍有部分国有企业存在一定问题。

企业文化与人才培养

企业文化与人才培养 从古自今,中国都信奉一句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在21世纪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说对企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说传统的人才争夺多数属于“个案处理”的话,那么今后的人才争夺可能要“批量进行”。 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选拔出的管理人才,出于什么样的角度去培养亦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谈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企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 是贴在墙壁上的口号吗?不是!企业文化是你经历了、做到了;总结与提炼出来的智慧,是一种思想管理企业的方式。在以往的咨询经验中,我发现不同企业在对文化的运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流企业,文化管人;二流企业,制度管人;三流企业,人管人!”这就是中国企业的现状。 中国一流的企业,其文化都具有深深的个性特色,而为一个企业打上不同于其他公司烙印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这个企业的老板,可以说老板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源泉。而当一个老板开始贩卖他的文化之时,他就变成了企业家。企业文化也就成为了企业大家的文化,一个真正的企业家的气质是:一个企业家往这一站,所有人向你看齐,我是什么脾气,我是什么性格,我有什么商业原则,就是这样,喜欢则来,不喜欢则走。对老板而言,有一万个错都不是错,唯一的错就是不给客户创造价值。 很多人研究、学习标杆企业的制度、战略,可是为什么鲜有成功者?一则是走别人走过的路缺乏新意,二则是这些学习者们,只学会了人家的标准化制度、流程、工具,却无法复

刻别人的文化,因为一个公司的文化是这家公司的发展历程见证,没有经历过是无法复制的,人家在企业文化氛围之下拼命让员工意识成长,形成统一价值观,以企业文化做支撑,标准化制度也就能够顺利的推进下去,即使老板不在,这些人才也知道我们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再回到人才培养这个话题,究竟什么样的人值得培养? 中国一流企业或者正在走向一流的企业都是单一文化,最后到达你认同企业的文化就自发、主动的和企业走得更远、认同企业的文化,上级或者不在都是一个样! 在中国最一流的的企业家都是教父,为什么是教父,因为他自己的企业就是一个教! 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马云、王石..........哪一个不是如此? 企业家们必须明白一个观点,如果员工有一天他走,你不要郁闷,不是他不好,也不是你不优秀,只是你们两个不合适。什么是合适,就是价值观,和你走得近的人不一定和你做得远,只有价值观一致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香港人文李哲贤博士说:“企业必须是用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来选择人才,而不是人才选择你,而企业文化必须是单一文化,不能老板有一套文化、高层有一套文化、部门有一套文化,一个企业开会为什么会是拖而不决、议而不断,开会到最后成为推责会,这一切的根本都来源于价值观不统一,没有统一的企业价值观,怎么会有对解决问题的思想认知统一呢?”这个观点,我很认同,企业文化给人的是同一个方向、同一种节奏、同一种行为方式与价值观。 我们是努力的让不喜欢你的人喜欢你,还是应该让喜欢你的人更喜欢你?一个企业家,需不需要全世界的员工的认同你?不需要,只需要有一小撮忠实的信徒就够了。 不要妄想着改变世界,而是去寻找和你一样想法的人!

民营企业人才资源

民营企业人才资源 民营企业的人才资源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人才资源问题,说到底是人才资源的管理问题。近几年,民营企业四处张榜,筑巢引凤,招贤纳士,使其在人才行情排行榜由默默无闻的殿后兵一跃成为人才需求的大户,民营企业也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已呈现出了强大的发展劲头。但是在人事人才管理方面的不到位,致使部分民营企业出现了人才资源存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人才作用发挥不够的不良现象,使我国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象问题严重。民营企业中中高层管理人员和科技人才的工作年限相对缩短。人才流失不仅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也极大地挫伤了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施展才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公司的第一资本是人,而不是其它。人才是民企的发展之本。为人所诟病的民企家族制管理模式到底对民企的发展起到了多大作用,许多专家都提出了不同看法,但专家们的看法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如果民营企业在起步阶段以家族制管理的凝聚力和高效率得到了第一桶金的话,那么在进行再生产的过程中,现代企业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必然要取代家族制,否则企业无法进一步做大做强。 现阶段,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有优势的经济成分。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和观念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现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关键人才流失的情况比较严重,据调查,民营企业近几年的人才流失率达30%以上,一些生产企业人才流失率竟达70%,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人才以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最长的也不过5年。许多民营企业叫喊着人才难求、人才难留。 对于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1)民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管理混乱,缺乏基本的制度,组织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员工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符合企业的要求。如:机制不健全,有“法”似无“法”,规矩只是用来做摆设或者吓唬员工的;人治大于“法”治,任何规矩制度都由人来评判,更本不依据规矩制度来办事,即人大于“法”、情大于“法”;工作时间无休止,不给员工足够的自我时间;工作范围无界限,一个人承担多份工作,工作没有明显的分工;没有言论自由,行为处处受限。 (2)企业家精神不能随企业的发展而建立,民营企业家不能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依然保持在创业时的那种工作习惯和作风。 (3)没有先进的企业文化,但越来越多的人把”企业文化看成是一个复合系统,它既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又是一种价值观和信念,它是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制度和行为方式的辩证统一”。 (4)人才管理上往往凭领导者的经验和主观判断,企业领导人注重血缘、亲源关系,因人设岗;对引进的人才,岗位设计不合理,职责过大,要求苛刻,很难进入决策层,这也是难以留住高素质的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5)薪酬与绩效管理缺乏科学方法,激励机制不完善,薪酬体系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岗位和业绩的价值。民营企业在薪酬与绩效管理方面常出现下面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为提高工作效率,开始尝试奖金与绩效挂钩,但前期的岗位分析评价、绩效考评体系等基础性工作不到位,导致考核无法拉开差距,加之浮动奖金的比例较小,对整体薪酬的影响有限,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干好干坏一个样”。第二种情况是企业将人才工资与奖金的激励功能错位,把绩效薪酬视为薪酬的主体,基本薪酬等处于次要地位。造成有的企业年度发的奖金很多,年收入加起来不比外资企业少,但是难以吸引到一流的人才。

传媒公司企业文化(1)

企业文化

企业使命: 传播优秀文化创造美好生活 企业宗旨: 顾客高度满意:我们以顾客的高度满意作为我们服务的标准,顾客满意的服务才是合格的服务。 公司稳健成长: 我们不断增强公司的实力,提高公司的效益,以此来满足客户和员工的需求,保证稳健的成长速度。 从业人员自我价值实现: 我们为员工提供发展自己才华的最佳平台,提供实现梦想和价值的最佳舞台。 与事业伙伴相互提携:我们致力于推动行业的发展,通过公司的快速发展带动事业伙伴成功,回报社会,成就自我。 企业愿景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企业经营理念 以情做人、以诚做事、以信经商。 团结实效诚信创新责任激情 企业发展理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思路决定出路,机制决定动力,理念决定发展,人才决定成功。 企业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 凝聚英才、突显团队;营造非凡的工作氛围让员工尽显才华;塑造超群的职业团队使鸣企文化传媒尽显风范。 企业核心价值观 专业解决内地企业互联网络资源共享,为客户创值服务,与员工共创辉煌。 企业文化观 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为自身发展和自我提升而学习,倡导学习的速度决定发展的速度。 创业型团队:员工团结合作,努力创造集团事业的同时也成就自己的事业。 开放型文化:以前瞻性的智慧、水一样的韧性、海一样的胸怀聚天下贤士同发展,育行业英才共辉煌。 企业人才观 以发展来吸引人:通过公司的快速发展,为员工提供个人发展的空间和成就事业的平台;通过公司品牌实力、文化理念、人性化的制度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

以事业来凝聚人:有钱不一定有事业,有事业一定不缺钱,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将各方优秀人才凝聚在一起。员工依托公司强有力的平台,通过自身的努力,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工作来培养人:“从基层做起、步步提升”与“破格提拔”相结合,让员工在工作中锻炼,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以结果来考核人:不谈借口和理由,注重员工实际的工作能力和所提供的结果。 企业用人原则 用人要疑,疑人要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从基层做起,步步高升;逐级管理与越级检查,逐级汇报与越级投诉相结合;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企业服务宣言 我们秉承“团结,实效,诚信,创新,责任,激情”的经营理念;我们坚持“真诚、热情、安全、周到、方便、快捷”的服务标准;我们追求专业化的品质,以客户的高度满意为使命;我们提供规范化的管理,与员工携手共创人生辉煌;我们相信沟通的魅力,随时倾听您的建议,了解您的需求;我们完善每一个细节,让您放心,省心是我们的承诺! 入职誓言 今天我选择挑战,道路充满艰辛,更有无限机遇。我要全力以赴,创

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 一、指导思想 二、目标任务 我市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总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人才队伍“四化”要求,即:“经营管理人员企业家化、科技人员专家化、党务人员复合化、技能人员技师化”。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施并完成“1325工程”,即:造就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和知名度的企业家10名;科技专家30名;党务复合人才20名;高级技师50名。力争达到企业家围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制度和管理创新;科技专家围绕提高科技水平,实现企业自主创新;党务复合人才围绕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实现企业观念和理论创新;技师围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通过企业人才示范和带头作用,影响和带领广大职工为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发展,维护企业稳定,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做出贡献。 三、措施办法 (一)建立“三大机制” 1、培养机制 对经营管理者的培养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决策、创新、战略开拓和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上;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把重点放在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拓展思维,增强创新力上;对党务人才的培养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复合业务知识,增强抓好党建促企业经营发展的能力,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创新,增强党员和职工队伍的向心力和战斗力上;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技术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不断提高综合技能上。 各企业要做到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培养人才。一是健全企业各类人才培训制度。制定企业人才培训规划,发挥企业内部培训内部培训网络、党校、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的作用,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企业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与水平。企业人才培训采取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按照分类指导、分层管理原则,对各类人才每年的培训时间应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建立企业人才培训档案。把培训期间的表现和考试成绩,作为考核企业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培养提高、备用结合、动态管理、统一使用的原则,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企业后备人才队伍。二是建立上挂、下派、外派、压担子锻炼的培养机制。按企业人才的性质及企业的实际需要,可选派经营管理人才、党务人才等到基层、上挂到机关综合部门、沿海或省内相对较发达地区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培养;对长期在一个部门、一个岗位工作,经历单一的企业人才,要有计划的实行交流或轮岗锻炼培养;结合企业人才工作岗位的需要,可有计划地组织企业人才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外学习考察培养;对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德才兼备,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人才,要“压担子”,及时放到综合岗位或其他重要岗位上进行锻炼培养。 2、选用机制 3、激励机制 (二)健全“三项制度” 1、宣传制度 各企业党委要强化宣传,利用企业内部刊物、简报、网络、广播电台、板报、标语等多种形式,搞好人才的宣传工作,并形成一种有效的制度。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企业党委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在实际操作中探索“组合人才”的工作方法,即要实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人才等的组合,充分发挥人才潜能最大化,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以舆论宣传,统一思想,营造出“人人争当人才,个个尊重人才”、“人才惜人才,人才组合人才”的和谐环境。

人才争夺战与企业文化.pdf

人才争夺激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热潮 企业发展,到底靠什么?对此,不同企业经营者的回答是不同的。但听听中国企业家们的答案,可以看到不外乎集中在两方面:资金、人才。资金与人才,中国企业更缺什么? 一、变调的人财物大合唱 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十分庞大的国家,其人口为人类的1/5。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变成了单纯的生产单位,产量成为第一指标,发挥人的积极性成为推动生产增长的主要手段,人的因素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人们一下子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技术落后、设备落后、质量落后、效益落后,而且差距之大令人吃惊!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经济体制落后、人的观念落后、企业管理方式落后。怎么办?深入改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扩大开放——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设备,引进人才。结果是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企业素质的迅速提高,是“过剩经济”(买方市场)局面的形成,是国有企业因诸多不适应而纷纷陷入困境,其中,伴随着人们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和相当程度的迷惘和混乱。 人们突然发现:金钱是何等重要!特别是流动资金像企业的血液,资金流动不畅、资金短缺随时威胁着企业的生存!技术的更新、设

备的更新、质量的改善、人才的争夺,广告的对抗——这一切的一切,都须用金钱来支持。于是,“跑钱”成为企业经营者的头等大事,找省长、市长、银行行长,以及筹备股票上市,忙得不亦乐乎。人们也突然发现:人多不仅“热气高”,而且成本也高,“人多是个宝”曾几何时变成了“人少是个宝”。众多的退休工人,隐性失业的冗员,成为国有企业甩不掉的沉重包袱;人浮于事、臃肿低效的组织机构,成为国有企业转轨变型的巨大障碍。于是,淘汰冗员,精简机构,成为国有企业另一件大事,但让过多的职工下岗,意味着社会稳定的承受力问题,以及职工心理和经济承受力问题,真是进退唯谷,举步维艰。 于是,原来以人为主旋律的人、财、物大合唱,变成了以钱为主旋律的人、财、物大合唱。 有了资金就有了一切吗?在“资金热”逐渐升温过程中,一件又一件触目惊心的事实象一盆又一盆冷水浇下来,促人猛醒,发人深思。中原药厂,投资十亿,资金不可谓不丰,实力不可谓不厚,但迟迟不能正式投产。这个重点投资项目似将胎死腹中。为什么?选购的设备有问题,事先没进行严格考察和论证,往轻说是上当工程,往重说是腐败工程。有了钱,不仅没有变成效益,十亿资金也成为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巨人集团,曾名噪中华。史玉柱作为大学生下海的成功楷模,曾红极一时,从巨人电脑到脑黄金,再到巨人大厦,挥金如土,资金不可谓不丰,而且以不借债而名闻天下,这么多自有资金,应该可以

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 关系

究竟应如何理解企业文化?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个子系统。企业通过自身生产经营的产品及服务,不仅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组织特色和管理特色等,更反映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既是了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窗口,又是社会当代文化的生长点。因此,我们可以对企业文化作如下定义: 企业文化是指现阶段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沿袭的传统与习惯等。 理解企业文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总是相对于一定时间段而言。我们所指的企业文化通常是现阶段的文化,而不是指企业过去的历史文化,也不是指将来企业可能形成的新文化,将来的文化可称为目标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第二,只有达成共识的要素才能称为文化。企业新提出的东西,如果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就不能称之为文化,只能说是将来有可能成为文化的文化种子。企业文化代表企业共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即多数员工的共识。当然,共识通常是相对而言的。在现实生活中,通常很难想象一个企业所有员工都只有一种思想、一个判断。由于人的素质参差不齐,人的追求呈现多元化,人的观念更是复杂多样,因此,企业文化通常只能是相对的共识,即多数人的共识;第三,文化总是相对于一定范围而言。我们所指的企业文化通常是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的部分。如果只是企业领导层认同,那么它只能称为领导文化;如果只是企业中某个部门中的员工普遍认同,那么它只能称为该部门的文化。依据认同的范围不同,企业中的文化通常可以分为领导文化、中层管理者文化、基层管理者文化,或部门文化、分公司文化、子公司文化、企业文化等;第四,文化必定具有内在性。企业所倡导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一旦达成普遍的共识,成为企业的文化,则这些理念和行为方式必将得到广大员工的自觉遵循。 二、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的战略选择 企业文化代表组织成员所共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企业使命属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企业使命为企业战略的选择提供基础性依据。 世界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指出,有效的企业管理必须回答“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业务是什么?业务应该是什么?”这三个基本问题。这些听上去似乎很简单的问题,正是企业必须时时作出明确答复的最大难题。有时在企业刚成立时这些问题还比较清晰,但经营一段时间后,企业逐渐扩大,增加了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时,这些问题就会变得模糊起来。特别是随着新的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需要面对各种新的变化,如转产、多元化经营、并购、合营等。在新时代、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等全新的环境中,企业如何选择自身存在的基础,如何树立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何确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信念,是当今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于企业使命的思想是以彼得•德鲁克(Peter Ducker) 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创立的一整套思想为基础提出的。德鲁克认为,问“企业的业务是什么”就等于问:“企业的使命是什么?”。定义企业使命就是阐明企业的根本性质与存在的目的或理由,说明企业的经营领域、经营思想,为企业目标的确立与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使命成为使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类似企业的长期适用的对经营目标的叙述,揭示出企业要想成为什么样的组织和要服务于哪些用户这样的远景内容。

企业人才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人才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管理与开发事关企业的兴衰成败,抓住了人才就抓住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开发人才,重用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是实现企业高速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煤炭企业更不例外。本文试就煤炭企业人才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人才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煤炭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匮乏凸显。据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煤炭企业职工队伍和劳动报酬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55个企业中,近期共调入大专以上学历员工3800人,而同期调出2500人,占调入人数的65%。特别是一些老矿区,人才流失更为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绝大部分煤炭企业所处地域偏僻,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医疗环境等都存在较大差别。再加上工作条件艰苦,存在水、火、瓦斯、煤尘、冒顶等五大自然灾害,安全性、舒适性程度较差,再加上前几年煤炭行情不好,煤炭院校压缩甚至取消煤炭类专业,煤炭企业人才只有消费没有培养,只有流失没有进入,以致出现了“断档危机”。据统计,2001年至2003年分配到肥城矿区的本科生仅有25人,其他煤炭企业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人才断层。《中国煤炭报》的问卷调查显示,96%的煤炭企业缺少机电专业人才,88%的企业缺少采矿专业人才。另外,通风、安全、洗煤、煤化工等专业人才也在紧缺之列。近年矿难事故的频繁发生,与当前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认为,矿难频发一定程度上是煤矿人才危机爆发的结果。2005年6月17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李毅中大声疾呼:“煤矿若再招不到大学生,将会面临灭顶之灾。”这些都足以说明,煤炭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人才资源溃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二是观念落后,人才管理机制僵化。许多企业的人才资源管理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随意性较大,管理机制僵化。首先,选人、育人、用人机制不完备,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存在过多的人为因素,干好干坏一个样,能上不能下;计划经济体制下重资历轻素质的意识根深蒂固,论资排辈、任人唯亲、任人唯顺、任人唯学历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其次,人才管理部门的职能没有完全转变,具有相当程度的行政特性,难以提供高水平的人才资源管理服务,人才闲置、用非所学等现象还严重存在。另外,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依据,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很少从人的内心需要寻找对人才的激励手段,难以满足其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三是人才开发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人才需求。首先,人才培育投入严重不足。自1999年始连续几年,煤炭市场持续疲软,煤炭行业进入了一个最艰难时期,科技工作弱化,人才培育投入减少,虽然近几年煤炭市场好转,人才队伍建设还是没有跟上,这就与部分企业负责人忽视煤矿长远发展不无关系。其次,重视培训却忽视对培训的研究。开发是比培训层次更高的人才管理概念,很多企业往往在这方面缺乏专业性的研究,重视技能、知识培训带来的直接效益,忽视对人才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竞争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诚信等现代企业人才基本素质以及员工的思维和观念的训练。 二、应采取的对策 煤炭企业要摆脱目前的人才资源管理困境,就需要引进全新的人才资源管理理念,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是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王岩叟对宋哲宗讲过一番颇有见地的话:“天下非无才,取之不远,采之不博耳”。应该说,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才干,问题在于能否被发现,关键在于领导者是否具有识才的慧眼。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高识才、辨才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像伯乐一样,一眼就能认出千里马,才能像X光机那样,迅速准确地透视出每个人才的素质特点。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确立人才平等竞争的观念,破除人才部门或单位所有的旧观念,让人才资源流动,实现优化配置;确立人才资本的观念;确立人才发展的观念,要把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升到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地位,从对人的尊重开始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释放潜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健全完善人才资源管理机制,优化育人环境。 机制是人才资源管理的有力杠杆和保证,也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催化剂”。 要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竞争机制是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保障,只有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才能为人才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工作平台。要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等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要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人才价值观念,确立人才资本的应有地位,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如期权期股激励等,使人才资本投资获得回报,使人才价值获得实现,从而形成吸引人才的比较优势;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机制,按德、勤、绩、能、效的标准,细化量化指标,实行目标考核。对考核结果认真分析研究和总结,对任务完成好的,有突出政绩的,要大张旗鼓奖励。特别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要敢于重奖,并提供发展机会,真正起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作用。 三是加大人才培训开发力度,盘活现有人才资源。首先要全面提升人才资源专职人员素质,切实转变人才资源管理职能。人才资源管理者只有具备经营、监督、创新和适应等方面的素质,才能设计出本企业最佳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岗位设置和职务描述、任务、职务范围及人员责任等,实现人才资源配置最优化,从制度上保证人才资源计划、开发、研究以及招聘选择、报酬福利、安全健康等六大职能的充分发挥。其次,要抓紧建立人才资源储备库,分专业分层次管理,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储备充足的人才。我们肥矿集团坚持举办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班、优秀人才培训班、成立成教中心培训优秀管理技术人才就是一个成功的探索。总之,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在企业中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风气,努力开创现代煤炭企业人才资源管理的新局面。 1 / 1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内容简介: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作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人力资源的真正关注点就是组织文化,以及它的变革和管理。文化与组织战略、结构紧密相连,并对员工招聘、选拔、评估、培训及奖励等均有影响。 作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企业文化产生于企业自身,同时会对企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尤其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美国人力资源学者E·麦克纳和N·比奇指出:“人力资源的真正关注点就是组织文化,以及它的变革和管理。文化与组织战略、结构紧密相连,并对员工招聘、选拔、评估、培训及奖励等均有影响。”这个观点接触到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关系的实质内容。因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最终目的,不但是为人性发展寻求一条科学途径,也要使群体组织的力量得到最大化发挥,取得优异的组织效益。那么,就必须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目标,在个人与组织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能够担负这一任务的就是企业文化。同时人力资源政策本身也决定企业文化的性质和强度。 一、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控制和激励﹑培训与开发﹑整合等各项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受到企业文化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同时这些功能的实现又反作用于企业文化的形成﹑维持及发展。 1. 获取。 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职能主要指的是人才的招聘。传统的人才招聘,往往只重视学历与品德而忽略文化价值因素,将人看作无判别的同一的“类”,完全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工作态度、激励方式、价值取向、个人成功标准等因素。把这些所谓的“标准件”吸纳进企业后,再通过各种途径向这些人灌输公司的企业文化。尽管企业文化具有整合功能,但并不能保证对每一位成员进行有效的整合。整合失败不仅会影响企业文化的正常渗透,支解企业文化的核心力量,还使受聘方由于没有合适的生长土壤而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消极被动的处理一切工作事务,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要么企业解聘,要么个人自行辞职。 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对应聘人进行3方面的测试:(1)知识和技能(看有无能力);(2)动机和态度(看有无意愿);(3)工作偏好(看价值观是否契合)。凡是通过这几方面测试的求职者聘用后都会有较高的成功率。其中的第3项就是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出发,选择与企业现有价值观相适应的人员。一些成功企业甚至并不注重员工目前可以为公司做些什么,而是着重关注人的可塑性的大小,只要与企业有相同的价值观,企业便相信求职者定能立刻适应公司的规范从而出色地完成任务。实践证明这种选用标准也是使企业文化能够得到形成和强化的有力保证,而良好的企业文化所树立的企业形象又会增加企业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 2. 培训与开发。 这一职能指的是对职工实施培训,并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指导他们明确自己的长、短处与今后的发展方向。组织理论学家路易斯提出,相对于民族的和种族的文化来说,个人参与一定组织文化只是暂时的,而且是自愿选择的。他认为一个人在进入一个新的组织之后,只有迅速地掌握了该组织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并喜欢多数人赞同的信条时,才能在组织中发挥作用。因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