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腹部及盆腔脓肿引流
超声引导下囊肿硬化治疗术操作流程及规范

超声引导下囊肿硬化治疗术操作流程及规范
内容:
超声引导下囊肿硬化治疗术是一种微创治疗囊肿的方法。
其操作流程及规范如下:
一、术前准备
1. 评估患者病情,明确适应证,排除禁忌证。
适应证包括:囊肿较大,有压迫症状或美观影响;囊肿内容物稠密,不易完全吸出。
禁忌证包括:恶性肿瘤所致囊肿;感染性囊肿。
2. 进行常规术前准备,如禁食、排空肠道等。
3. 充分告知患者操作过程,获得知情同意。
二、操作过程
1. 患者取适当体位,充分暴露病变部位。
2. 进行局部消毒,铺无菌巾布。
3. 确定穿刺点,充分局部浸润麻醉。
4. 在超声引导下,用穿刺针进入囊肿腔内,抽出大部分囊肿内容物。
保留少量内容物,以免囊腔塌陷。
5. 注入适量的硬化剂,如95%酒精等。
量根据囊肿大小决定。
6. 轻柔震荡囊肿,使硬化剂在囊腔内均匀分布。
待囊肿内容物完全硬化,抽出针管。
7. 压迫穿刺点至少5分钟,确保无继续渗血。
8. 换药压迫包扎。
三、术后处理
1. 观察穿刺点情况,防止渗血。
休息2-4小时后可起床活动。
2. 适当使用解热、镇痛药物。
3. 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感染、出血等。
4. 定期复查超声,评估囊肿消退情况。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再次治疗。
是一种微创、并发症少的囊肿治疗方法。
但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指南,以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
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管囊肿疗效观察

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管囊肿疗效观察作者:张爱武张中华来源:《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8年第23期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管囊肿的疗效。
方法:对19例宫颈癌术后盆腔近髂血管旁的囊性包块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引流并送细胞学病检后用适量的甲硝唑液体或合并感染的用敏感抗生素反复多次抽吸冲洗治疗。
结果:19例手术均顺利,淋巴管囊肿抽吸引流90~250ml液体,平均110ml,其中15例3~6个月复查囊腔明显萎缩消失,4例残留2~3cm的小囊腔,但压迫症状均消失,治愈率约78.9%,有效率100%。
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管囊肿的方法简便,创伤小,避免了再次手术的痛苦,效果满意。
关键词介入性超声检查盆腔淋巴管囊肿甲硝唑资料与方法2000~2006年我院收治宫颈癌术后复查發现盆腔近髂血管旁的单纯囊性包块患者19例,年龄36~78岁,中位年龄56岁。
选择标准:①盆腔近髂血管旁单纯囊性包块>7cm;②伴随有对周围标准:盆腔近髂血管旁单纯囊性包块>7cm;伴随有对周围组织压迫症状的(如尿频、相应的下肢血管受压至水肿的等);除外其他包块的(用核磁共振除外)。
仪器:使用HP8500和HD11-Xe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MHz,配备专用穿刺架及19G的多孔穿刺针,备生化检验管及培养皿。
治疗前准备:常规行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心电图检查。
合并感染者术前静滴抗生素等药物,消炎对症治疗3天,待病情平稳后进行。
介入治疗经过:患者取仰卧位,先行用彩超扫查囊性包块,避开盆腔脏器及髂血管确定穿刺点,穿刺区域常规消毒、铺洞巾、注射2%的利多卡因逐层麻醉后,利用配备有穿刺架的2~5MHz的凸阵探头(外套专用的无菌乳胶膜)引导下,适当加压挤开肠管以使囊前壁能紧贴腹壁,用19G多孔穿刺针进入囊腔内,抽取5ml的囊腔内容物以备行细胞学及生化检查,合并感染者送细菌学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遇液体较黏稠抽吸不顺畅时,可用少量甲硝唑注射液边冲管腔边往外抽吸,基本抽吸完后,用适量甲硝唑注射液反复冲洗残存囊腔多次后,最后留5ml于残存囊腔内,合并感染者隔周用敏感抗生素冲洗2~3次,介入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治疗。
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解析A3A4型题临床医学综合(四)

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解析A3/A4型题临床医学综合(四)151.该病最可能的主要损伤是A.胃挫伤或穿孔B.脾损伤C.胰损伤D.肝损伤E.小肠损伤152.如果是胰腺损伤,术中还需特别注意检查的脏器是A.左肾B.脾C十二指肠D.胆总管E.结肠肝曲153.如果当时处理不当,远期的并发症可能是A假性胰腺囊肿B.胰腺真囊肿C.胆总管狭窄D.脂肪泻E.结肠梗阻标准答案:149.E 150.E 151.C152. C 153. A试题难度:149.难150.难151.易 1 52.难153.中认知层次:149.综合应用150.简单应用151.综合应用152.简单应用153。
综合应用解析:选析第l49、1 52、1 53题。
149题:此题测试考生在怀疑实质性腹内脏器损伤时应采取什么手段帮帮助诊断。
根据患者方向盘挤压了上腹部出现左肩疼、休克及轻度腹膜炎表现应怀疑脾、左肾及胰腺等实质性器官破裂的可能。
此时最好的手段是诊断性腹腔穿刺或灌洗术故应选E。
152题:病例材料是第149题,此题测试在遇到胰腺损伤患者时的处理思路。
由于胰腺位于十二指肠的弯曲内,后方是肾柱,因此还应特别注意检查十二指肠有无损伤。
故应选C。
153题:此题测试胰腺损伤的后果。
患者发生胰腺损伤后,可导致胰液外漏聚积在网膜囊内,也可经网膜孔进入腹腔,若受损伤后渗漏的胰液未及时引流清除至体外,日后将形成胰腺假性囊肿。
因此,此题的答案应选A。
(154—156题共用题干)患者男,36岁。
平素体健。
淋雨后发热、咳嗽2天,右上腹痛伴气急、恶心1天。
154.除考虑急腹症外,重点鉴别的疾病是A,自发性气胸B.肺梗死C,肺炎链球菌肺炎D肺结核E,膈神经麻痹155.体检应注意有无A.右上腹肌紧张B.上腹部压痛C.肺肝变化D肺部异常呼吸音E.肠鸣音正常156,首选的治疗药物是A.解热镇痛药B.庆大霉素C.苄星青霉素D。
头孢他定E.解痉剂标准答案:154.C 155。
超声介入冲洗对腹部脓肿的疗效分析

超声介入冲洗对腹部脓肿的疗效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介入冲洗治疗腹部脓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3月~2011年6月收治的60例腹部脓肿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引流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超声介入冲洗治疗。
结果对照组治愈19例,好转6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为83.3%;实验组治愈24例,好转4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出现9例术后并发症,实验组出现2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引流。
行b超定位腹部脓肿位置,患者气管插管全麻下,在体表选择距离脓肿最表浅部位,穿刺抽脓后,作一个2~4 cm长的切口,分离脓腔,吸净脓液。
注意在分离肠间脓肿时避开肠管。
用甲硝唑液反复冲洗脓腔,将脓液冲洗干净后放置胶管引流,固定引流管,术后第2天再次用甲硝唑液(江苏黄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32025606)冲洗脓腔,直到脓腔愈合后拔管[2]。
1.2.2?实验组?患者采用超声介入冲洗治疗。
行b超检查,查明脓肿的位置、脓腔的大小、距离体表的深度以及与毗邻脏器的关系。
患者取仰卧、侧卧或俯卧位,在体表确定距脓腔最近的穿刺点和适宜的进针深度。
常规消毒、铺洞巾,用2%利多卡因于腹壁局麻。
在b超引导下采用18g ptc穿刺针垂直腹壁全层穿入至脓腔内。
先用20 ml注射器抽取部分脓液送到实验室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然后开始吸取脓液,先用生理盐水稀释黏稠的脓液,再开始抽吸,待脓液基本吸净后,用甲硝唑冲洗干净并且吸净。
术后,无菌纱布覆盖针孔。
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5 d后超声复查,如果残腔最大直径<1 cm可以继续保守治疗,如需继续穿刺,应该避免从同一针孔入针,并且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3]。
1.3?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常规随访1~2个月,行b超检查有无复发。
1.4?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治愈:腹痛及体温好转,复查白细胞正常,b超未发现有腹腔积液。
囊肿或脓肿的介入引流治疗PPT课件

肾脓肿穿刺置管引流
肾盂积脓的穿刺引流
穿刺点
选择中、下部的后侧肾盏 竖脊肌的外侧缘,12肋以下
穿刺路径
安全的穿刺路径:经肾锥体肾盏穿刺进入肾盂 肾柱内有丰富的叶间动静脉穿行,经此路径穿刺极为危险
肺脓肿
如有,则为阳性,可 进行酒精硬化治疗。
病例1
多囊肾穿刺减压治疗
多囊肾穿刺减压治疗
病例1
多囊肾穿刺治疗
病例2 囊内出血
多囊肾穿刺治疗
病例3 囊内感染
肾囊肿硬化治疗疗效
肝囊肿
• 单纯性肝囊肿:为先天性、非遗传性肝内囊性病变。囊腔通常不与肝内胆管系交通,可为单 发或多发。本病属于肝囊肿的一种主要类型。一般认为本病是起源于肝内迷走胆管的一种滞 留性囊肿,属于先天性发育异常。
聚桂醇硬化治疗的方法
通常采用聚桂醇内保留法。 穿刺成功后尽量抽空囊液,注入聚桂醇原液与之置换,
置换比例1/4-1/10,通常取1/3-1/5比例置换,注射结束后指 导患者翻转体位,便于硬化剂在囊内均匀分布。
乙醇和聚桂醇硬化治疗的对比
国内的文献多倾向于聚桂醇优于无水乙醇
乙醇和聚桂醇硬化治疗的对比
脓胸
穿刺路径
前后胸壁的肋间血管 和神经走形有差异!
于胸后壁穿刺:穿刺点应稍靠下位 肋骨上缘进针
于胸前壁穿刺:穿刺点应在肋间隙中 部进针
阑尾周围脓肿
• 急性阑尾炎发病后,没有得到及时合理治疗,通过病程发展,周围 可被大网膜和邻近的肠袢包围,形成包块。当阑尾穿孔时,脓液局 限于阑尾周围而形成脓肿有无出血 •有无醉酒反应 •有无呕吐,避免误吸 •避免服用头孢、青霉素等 •复查间隔3个月以上
超声介入治疗腹部脓肿27例

腹 部 脓 肿 是 腹 部 创 伤 、 术 和 腹 腔 内 炎 性 疾 病 的 手 严 重 并 发 症 。 患 者 常 表 现 明 显 的 毒 血 症 症 状 . 未 能 如
及 时确诊 和充 分 引流 , 尽管 应用 太 剂量抗生 索 治疗 , 病
死 率仍高 达 8 0
通过 对 本组 2 腹 部脓 肿 的超 声 7例
克 力 囊 液 为 稠 厚 陈 旧性 血 液 , 出 困 难 , 边 注 人 生 理 抽 需
盐水 冲洗 . 抽 出囊液 . 边 反复 进行 , 直至抽 出 液明亮 . 再 注入无 水酒 精 。在 巧 克力 囊 肿 治疗 中 , 采用 经 腹 壁 途 径 冲洗 时 . 定要 保证针 尖 始终在 囊腔 内 , 旦针 尖脱 一 一 出囊 肿 . 能注 入 无水 酒 精 . 下次 月 经期 , 囊就 会 不 至 巧 复现 ・ 行治 疗 。④保证 无水 酒精 治疗浓 度 : 再 要达 到确 实的治 疗效 果 , 定要保 证 无水酒 精的 有效 治疗浓 度 , 一 >9 . O 若酒精 凝 固 3 n后 . 出液体 量 比注 入 无水 mi 抽
超声 介 入治 疗腹 部脓 肿 2 7例
贾颖 超 我 院 19 8年 2月 ~ 2 0 9 0 0年 2月 , 用 超 声 介 入 应
次, 最少 1 . 次 引流 液 3 ~ 5 ml 0 0 。作 超 声 引导 穿 刺 置 管 引流者 1 4例 , 中肝脓 肿 3例 、 其 膈下脓 肿 2例 、 腔 盆 脓 肿 2例 、 榉间 脓肿 5例 、 它脓 肿 2例 . 管时 间 肠 其 置
维普资讯
盟壹诊 断与治疗杂志 20 年第 1 卷第 1 02 6 期
大 , 近 腹 前 壁 , 动 度 小 , 选 用 经 腹 壁 进 针 ; 肿 物 贴 活 可 若 贴 近后 盆 腔 , 方 有肠 管 、 胱 、 宫 、 管 等 遮挡 , 前 膀 子 血 应
二级医院超声科手术分级授权

二级
35
超声引导下经皮大隐静脉硬化治疗
二级
36
超声引导下临床操作的术中监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
二级
37
超声引导下临床操作的术中监测(钬激光碎石术)
二级
38
超声引导下临床操作的术中监测(透析导管置入术)
二级
39
超声引导下临床操作的术中监测(内瘘术后血管扩张术)
三级
47
超声引导下经皮甲状腺囊肿穿刺抽吸术
三级
48
超声引导下经皮甲状腺囊肿穿刺抽吸术+硬化治疗
三级
49
超声引导下经皮甲状腺囊腺瘤穿刺抽吸术
三级
50
超声引导下经皮甲状腺囊腺瘤穿刺抽吸术+硬化治疗
三级
51
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三级
52
超声引导下经皮肺内实性肿物穿刺活检术
三级
53
超声引导下经皮胸膜实性肿物穿刺活检术
四级
93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肝内实性肿物射频消融治疗术
四级
94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肝内实性肿物微波消融治疗术
四级
二级
40
超声引导下浅表皮下脓肿置管引流术
二级
41
超声引导下浅表皮下脓肿置管引流术+注药治疗
二级
42
超声引导下(无腹水)腹腔置管术
二级
43
超声引导下小儿肠套叠温盐水灌肠复位治疗
二级
44
超声引导下经皮包裹性胸腔积液置管引流术
三级
45
超声引导下经皮包裹性胸腔积液置管引流术+注药治疗
三级
46
超声引导下经皮甲状腺实性肿物穿刺活检术
肝脓肿、腹部脓肿、肾脓肿超声引导穿刺抽吸与置管引流术

肝脓肿、腹部脓肿、肾脓肿超声引导穿刺抽吸与置管引流术肝脓肿穿刺抽吸和置管引流目的1. 充分引流脓液。
2. 脓腔减压。
3. 配合抗生素治疗有效控制感染。
4. 局部冲洗。
适应证1. 超声检查可以显示的肝内脓肿且液化充分者。
2. 有安全的穿刺和/或置管路径。
3. 较小或多发脓肿,可采用多次单纯穿刺抽液及冲洗,较大的脓肿采用置管引流效果更佳。
禁忌证1. 血检显示出凝血指标重度超标者。
2. 脓肿早期、脓肿尚未液化者。
3. 脓肿因胃肠胀气、肺气肿等难以显示者。
4. 穿刺针道无法避开大血管及重要脏器者。
器具1. 穿刺针 18G~14G PTC穿刺针,长度15~30cm;目前市面常见的16G×133mm一次性静脉留置针(BD AngiocathTM),因其安全、有效、易操作等原因,非常适用于胸、腹、盆腔等部位的诊断性穿刺、单纯抽液及两步法置管的导丝引导穿刺。
2. 导丝直径0.035in(0.09cm),前端柔软呈J形的超滑导丝为首选。
3. 引流管7F~12F,长15~30cm,前端带多个侧孔的猪尾形导管。
为了使引流管不易脱出,选用拉线式前端猪尾锁定的导管更为稳妥。
4. 尖刀片置管引流时局部破皮用。
5. 引流袋收纳引流液用,最好采用防回流式。
6. 三通管可分别连接引流管和引流袋,方便脓液抽吸及脓腔冲洗。
术前准备1. 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指标。
术前应行增强CT或超声造影扫查,有助于全面评估肝脓肿的位置、数目、大小、液化程度和范围等。
2. 患者禁食6~8h。
腹胀明显者,应事先服用消胀药或胃肠插管减压。
3. 向患者做必要的解释,以消除其紧张情绪。
4. 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操作方法1. 首先超声对肝脏进行全面的扫查,确定脓肿的位置、大小、数目及与大血管、胆管、胆囊及周边脏器的关系。
依据通路最近而又安全的原则,标记穿刺点。
对肝包膜下脓肿应避免直接穿刺而要选择经部分肝实质(质地正常的肝脏至少1cm,肝硬化者至少1.5cm以上)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RODUCTION
Abdominal and pelvic abscesses are associated with considerable morbidity among the hospital population.1 Many cases resolve with antibiotics. However, some are complicated, leading to dissemination of infection with occasional fatal outcome. Antibiotic therapy is the mainstay. However, antibiotic therapy is not always successful because of resistant organisms and/or the presence of large-sized collections.2 Traditional surgical drainage has been the standard of care in managing these cases. However, surgical drainage has a high operative morbidity and the need for general anesthesia. The availability of minimally invasive image-guided percutaneous drainage has been a major breakthrough, with a lower morbidity and a lesser need for general anesthesia.2,3 This breakthrough has led to the
Ultrasound-Guided Abdominal and Pelvic Absces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Drainage
Harun Ozer, MDa,*, Wael E. Saad, MBBCh, FSIRb
KEYWORDS Ultrasound Abdominal abscess Pelvic abscess Drainage
Changes in the character of the drained fluid may be the first indication of a fistula, and further imaging may then be indicated.
Intrahepatic/parenchymal bile collections (especially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should be interrogated with contrast and fluoroscopy to assess communication with the biliary tract for both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urposes.
Ultrasound Clin 7 (2012) 347–362 doi:10.1016/j.cult.2012.03.007 1556-858X/12/$ – see front matter Published by Elsevier Inc.
348
Ozer & Saad
Fig. 1. A 58-year-old man who developed recurrent right upper quadrant abscess extending into the right retroperitoneal space with a remote history of cholecystectomy. (A) Axial, (B) coronal and (C) sagittal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mages of the abdomen show a large, bilobed, peripherally enhancing perihepatic retroperitoneal collection (white asterisks) extending from the perihepatic region of the right upper quadrant along the right flank, involving the right paracolic gutter, posterior pararenal space, and lumbar musculature. (D) Transabdominal ultrasound image taken during drainage using the Seldinger technique showing catheter looped within the collection. Thick pus was aspirated and the catheter put to bag drainage. (E) Axial and (F) coronal contrast-enhanced CT images of the abdomen show almost complete resolution of the abscess and a small hyperdense focus (white arrow) within the residual abscess cavity at the tip of the liver suspicious for a retained stone. (G) Ultrasound shows a 1.3-cm shadowing round focus (between the calipers) within the chronic-appearing inflammatory collection suspicious for a retained gallstone.
INDICATIONS
An abscess is a localized collection of pus in a cavity formed by the disintegration of tissue. Pus is a thick, whitish-yellow fluid that results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white blood cells, liquefied tissue, and cellular debris. Most abscesses are formed by invasion of tissues by bacteria, but some are caused by fungi or protozoa, or even helminths. Other abscesses are sterile (no microorganism growth on cultures) and are mostly composed of tissue debris. Seventy-five percent of abdominal abscesses are nonvisceral (intraperitoneal or retroperitoneal) and 25% are visceral (hepatic, pancreatic, splenic, renal).5 There are several factors that predispo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ra-abdominal abscesses. These factors include inflammatory/infectious diseases (cholecystitis, appendicitis, diverticulitis, pancreatitis, Crohn disease), abdominal surgery, abdominal cancer, trauma (blunt or penetrating trauma), and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immunologic deficiency.
KEY POINTS
Ultrasound must be supplemented with fluoroscopy for guidance of catheter deployment if ultrasound depicts only part of an abscess or if more precise catheter positioning is required because of the proximity of adjacent structures. Fluoroscopy is useful to monitor wire manipulations in catheters placed with the Seldinger technique.
wider application of percutaneous drainage techniques, with their improvements to safety and efficacy, and has made percutaneous drainage the primary method of managing abscesses. This primary management can be definitive or as a prelude to a more planned and elective subsequent surgery (Fig. 1) that has a lower surgic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