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高原气候与农业生产研究报告
陕西地区农业现状分析报告

陕西地区农业现状分析报告一、概述陕西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农业占据了地区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报告将对陕西地区农业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从土地利用、农作物种植、养殖业等角度进行探讨。
二、土地利用陕西地区总土地面积约为205,800平方公里。
农业耕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0%,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和陕北平原。
其中,用于稻谷种植的水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0%,主要集中在渭河流域;用于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的旱地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主要分布在陕北平原和渭河流域。
三、农作物种植陕西地区农作物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
其中,小麦是陕西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占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
玉米种植面积也较大,以陕北平原为主要种植区域。
此外,陕西地区还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作物种植,如苹果、油茶、核桃等果树种植。
苹果是陕西地区的主要果树,陕西的渭南市以其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成为全国苹果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油茶和核桃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南部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
四、养殖业陕西地区的养殖业也发展迅速。
主要包括牛、猪、羊和禽类养殖。
牛羊养殖主要分布在陕北平原和渭河流域,其中羊的养殖规模较大。
猪养殖主要集中在渭河流域,且规模较大。
禽类养殖则分布较广,包括鸡、鸭、鹅等。
值得注意的是,陕西地区养殖业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污染、水资源紧张等。
五、农业政策陕西地区积极推行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政府还加大“三农”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此外,陕西地区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提高陕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同时,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促进农民组织化、规模化经营。
六、挑战与展望陕西地区农业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陕西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较大。
其次,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需平衡。
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乡村环境变化与村民应对选择--陕北三村农业环境调查报告

况描述的整理与分析 ,认为该地 区自解放 以来农业环境 变化 有
米脂县官庄村是一个典型 的城郊村 ,位 于无定河西岸,离县
着共同的发展轨迹 ,也存在 区域差异 ,不同村庄 的村 民表 现出 了 城 2.5公里,占地 4平方公里,全村 628户 ,总人 口 2228人 。该
不 同 的应 对 心 理 。
续性 ,本文还将利用收集到 的各村官方资料作 为补充阐释 。 一 、 调查对象 的选定原 由 米脂县为陕西省榆林市管辖 的一个普通县城 ,处于黄土高
者 的身 份 经 历 匹 配 。然 而 ,为 了得 出解放 以来 该 区环 境 变 化 的 发 展轨迹 ,笔者还是尽量将访谈记录中与 自然环境联系较为密切 的资料提炼 出来 ,以窥探该区不 同时段生态环境 的特点 ,以下将
村 人 口众 多 ,在 米 脂 县 排 名 第 一 ,榆 林 市 第 二 ;高 西 沟 村 位 于 米
关键词:环境 变化;应对选择 ;应对 心理
脂 县 境 无 定 河 以东 ,县 城 东 北 2O 公 里 处 。 全 村 126 户 、522
近 年 来 ,黄 土 高 原 成 为 国家 关 注 下环 境 建 设 的热 点地 区 ,不 人 ,总 土 地 面 积 4平 方 公 里 。该 村 是 黄土 高 原“山青 、水 秀 、果 香 、
(女),系 该 村 普 通 村 民 ,其 中两 位 82岁 高龄 的 男 性 被 采 访 者 为 的“农 业 环 境 ’’涉 及 了不 同 时 期 社 会 的 方 方 面 面 ,其 中 包 括 社 会
老 党 员 ,曾是 以前 的 村 干 部 ,另 一位 84岁 高 龄 的 女 性 被 采 访 者 变革 、国家政策 、“三农 ”问题 、生活质量 、道德风气 、教育、交通等 系解 放 前 地 主 夫 人 。还 需 说 明的 是 ,为 了保 证 调 查 的 完整 性 和 连 等 ,而更多是与生计相关的经济 问题 ,这样 的意象 正好 同被采访
陕北黄土高原蒸散发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蒸散发是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能量循环与物质交换的重要变量,某区域地气互相影响的强弱能很好的通过蒸散发的大小来体现。
而蒸散发受人类活动、植被、气候等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因此分析研究区的各因素的变化能够更好地理解蒸散发相关问题。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土地利用模式发生了显著改变,由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引起的水文效应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
而陕北黄土高原长期遭受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也是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
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陕北黄土高原作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最先开展的重点地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当地的植被已得到很大的恢复。
本文选取2000-2013年的黄土高原实际蒸散发数据,借助ArcGIS、ENVI、Matlab、SPSS等软件的支持,分析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其影响因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NDVI及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等气候因子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变化引起的蒸散发的变化、NDVI与蒸散发的相关性、气候因子与蒸散发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如下:(1)陕北黄土高原2000-2013年的年蒸散发表现为弱上升,2000-2005年陕北高原的蒸散发变化最大,且富县、洛川县、黄龙县和黄陵县以及宜川县的南部地区是蒸散发高值区,也是变化最大的地区。
榆林地区的神木县、榆阳县和横山县标准差值是蒸散发较小的区域,同时也是变化稳定地区。
2010-2013年次之,2005-2010年的蒸散发变化最稳定。
春季蒸散发大部分地区无显著变化,夏季的蒸散发则是大面积的增加,秋季蒸散发大部门范围蒸散发都是显著减少,冬季的蒸散发变化多为较显著减少。
ET在季节上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
(2)草地和耕地在陕北黄土高原分布最广泛,灌木林、沙地次之,疏林地和有林地面积相对较少,榆林的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县等地区主要分布的土地类型为耕地。
黄土的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

黄土的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当对黄土进行调查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与反思:一、1. 黄土的形成与分布:我们发现黄土是由于长期风蚀和水蚀作用形成的,在我国的分布十分广泛,尤其在黄土高原地区较为集中。
2. 黄土的组成与特点:黄土主要由细粒土壤颗粒组成,含有丰富的黏土矿物、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
它的特点是干燥、脆硬、层状等。
二、1. 黄土对农业的影响:我们发现黄土对农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黄土的干燥和脆硬特性,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水分保持造成了一定的限制,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良技术和管理措施。
2. 黄土对环境的影响:黄土贫瘠的土壤特性使得其对环境的影响较为显著。
黄土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损害。
三、1. 黄土的保护与利用:在调查中,我们认识到黄土的保护与利用问题迫在眉睫。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土壤保护措施,减缓水土流失的趋势;同时,也要充分利用黄土潜在的农业和工业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2. 黄土地区的生态恢复: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我们建议在黄土地区加大生态恢复工作的力度。
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来减少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四、1. 黄土研究的局限性: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黄土研究的一些局限性。
由于黄土分布较广,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需要更多的科研力量投入其中,深入探索黄土的形成机制和对环境的影响。
2. 黄土的社会意义:黄土作为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之一,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黄土问题,加强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合力,共同推动黄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黄土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其形成机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利用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然而,黄土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对黄土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陕北黄土高坡黄土的描写-解释说明

陕北黄土高坡黄土的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陕北黄土高坡黄土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代表,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都具有独特的风貌。
本文旨在对陕北黄土高坡黄土进行全面描写,从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地区。
通过对该地区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黄土地貌的魅力,也能够更好地关注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现状,进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和框架安排。
本文将首先引入陕北黄土高坡黄土的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方面;其次介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包括气候、植被、动植物种类等内容;最后将详细探讨陕北黄土高坡黄土的农业发展情况,包括耕作方式、农作物种植情况以及农业对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全面了解陕北黄土高坡黄土的特点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描写陕北黄土高坡黄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和发展现状。
通过对该地区的描写,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陕北黄土高坡黄土地区,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文也旨在呼吁人们关注并重视黄土高坡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正文2.1 地理特征陕北黄土高坡黄土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是黄土高原的典型代表之一。
其地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形地貌陕北黄土高坡黄土的地形地貌以高原、丘陵、坡地为主,山地地势起伏不平,多为黄土高原特有的梯田景观。
同时,该地区还有河谷和盆地,地势多呈东北向西南倾斜,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征。
2. 土壤类型该地区土壤属于典型的黄壤和肥沃的黄粘土,土质细腻,质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同时,由于长期风蚀、水蚀的影响,土壤贫瘠,地表呈现出一片黄褐色。
3. 气候条件陕北黄土高坡黄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
陕北黄土高原牧草生产潜力研究

陕北黄土高原牧草生产潜力研究
金之易 0 10 ; . 7 0 0 2 保定第三 中学 , 河北 保定 0 10 ) 7 0 0
摘
要 : 用光合 衰减 法 , 算陕北 6县 17 - 2 0 各年度牧 草的 生产 潜力 , 采 计 9 0 0 0年 分析 影响 该 区域
草畜之间矛盾 , 对该 区的生态环境和牧业经济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
2 黄土高原牧草 生产潜力 的确定
2 1 计算方 法 . 关 于生产潜力 , 目前 国 内外研究颇 多 , 概念 的理解及 计算模式也不 尽相 同, 光合 潜力 、 温潜力 、 有 光 气候潜力 等 , 中光合潜力是理论 上最大 的生产潜 力 , 其 其他生产 潜力均是在此基 础上 , 经过一 系列可变 因素 “ 衰减” 而使之 与现实生产 率较为接 近 .笔者采用光合 衰减法 , 天然 草场气候生产潜 力加 以估算 , 对 估算模式 ( ) 在光合生产 1是 潜力估算基 础上对温度 、 水分 函数 加以订正 . 于( ) 中各项参数 , 关 1式 采用 乌学智 (9 7年) 18 草地 气候生产潜力模 式 中所讨论 的指 标¨, 订正系数的确定请参见文献 []并 引入光温衰减 系数 ( ) ] 各 1, 2 和水分 衰减系数 ( ) 以便定量 3, 分析水分和温度对气候 生产潜力的影响 ,
牧草生产潜 力的主要 因素 , 结果表 明气候 条件 中的降水 因子直接影响 着牧 草的生产潜 力 . 通过 对该 区 域 自然 、 经济和社会 条件 的综合分析 , 探讨草场 资源合理 利用的有效途径 , 关键词 : 陕北牧 草 ; 气候 生产潜 力; 光合 衰减 法
中 图分 类 号 : 3 X 7Q一9 文献 标 识码 : A
0 8 )K . 2 , w值 与降水量呈 显著负相关 ( 0 7 ) R= .8 .可见在气候 因素 中, 降水条件是决定 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最重要
陕北黄土高原近42年气候变化分析

作者简介 : 蔡新玲 , 16 年生 , 女,9 9 学士 , 高级工程师 , 主要从事天气气候研究 ,m i c x lg ao . r c E a a i i @yho o n n h i nn 0. 收稿 日 :o 5 6 9日; 期 2o 年 月 定稿 日 :0 6 9 1 期 20 年 月 1日
年份
03 .1℃, 秋季变化不大 , 春季下降 0 2 .5℃;0年代 8 秋冬季气温上升, 而春夏季气温在下降,0 9 年代各 季节气温均明显升高。可见黄土高原 8 年代气温 0 较低 , 主要是春夏季降温所致 , 9 年代气候变暖, 而 0 四季都有贡献 , 以冬季贡献最大 。
工程 ” 着重要 的指导 意义 。 有
1 资料 和方法
从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 1 可以看 出, 4 图 ) 近 2 年气温年际波动较大 , 呈明显上升趋势。主要表现 在 :0 8 年代中期 以前平均气温为负距平,0 8 年代末 至 9 年代中期波动变化 , O 以后出现显著正距平 。由 5 年滑动平均曲线可见 , 年代 中期和 8 6 0 O年代初期 平均气温呈明显下降趋势 ,0年代初期和 8 7 0年代 中期为增温期 ,0 9 年代中后期持续增温 ,98年达 19
2 气候变 化分 析
2 1 平均气温 .
后平均气温上升 了0 5℃ , . 年降水量增加了 52 . %。 地处我 国黄土高 原 中心 的陕北 高原 , 拔 80 海 0~
10 地势西北高 , 30m, 东南低 , 其气候变化与整个西
北地区有所不同, 尤其是近 1 0多年来, 气候异常明 显, 加之该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 是我国生态环境建 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 因此研究该 区域的气候变化 , 对 以治理水 土流失 、 改善生 态环境 为 目标 的” 山川 秀美
陕北气候研究报告

陕北气候研究报告陕北位于我国的北方内陆地区,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短暂,夏季炎热干燥,秋季凉爽多风,冬季寒冷干燥。
以下是陕北气候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气候特点陕北气候受地理因素和大气环流的影响较大,具有以下特点:1. 年均气温较低:陕北气候冷凉,年均气温约为11-15℃,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是气温的主要特点。
2. 温度差异大:昼夜温差大,夏季白天可以达到30-35℃,而夜间温度往往降至10℃以下,冬季白天最高温度通常不超过0℃。
3. 降水少:陕北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00-700毫米,年内降水较为分散,以7-9月为主要降水期。
4. 风力大:陕北地区的北风非常强劲,从十月份开始,频繁出现风力较大的天气,极大的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
二、气候变化趋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陕北地区的气候也发生了一些变化:1. 平均气温上升:近年来,陕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逐渐上升,气温升高导致夏季炎热的天数增多,冬季寒冷的天数减少。
2. 降水量减少:降水量逐渐减少是陕北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降水不足导致干旱加剧,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3. 极端天气增多:近年来,陕北地区频繁出现极端天气,如持续高温、暴雨洪涝、强风沙尘暴等,给当地的农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三、气候对当地的影响陕北的气候对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1. 农业生产:陕北地区的农业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降水不足和高温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2. 生态环境:陕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变化会导致土壤干旱化、植被减少等问题,给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一定威胁。
3. 经济发展:陕北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持续的高温和强风沙尘暴等天气现象也给其他行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综上所述,陕北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冷凉干燥,变暖及降水减少是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第四届论文大赛参赛论文论文题目陕北黄土高原气候与农业生产研究作者姓名刘建国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2班指导教师陈国惠参赛作品类别 AA 类为自然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B 类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含社会调查报告)C 类为自然科学类研究综述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陕北黄土高原气候与农业生产研究刘建国1陈国惠2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北碚 400715)摘要: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整理陕北黄土高原相关信息,对陕北黄土高原的气候与农业生产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了气候形成因素(太阳辐射、季风环流、下垫面),气候形成的特征(光照、温度、降水),研究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合这些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未来的发展对策,使生产可持续发展,达到最优化,大力提高效益。
关键词:气候农业生产对策陕北前言:陕北黄土高原这块辽阔的地域,海拔大约在800~1300m之间,黄土层厚度达100m左右,最厚的地方可达20Om以上。
由于黄土质地疏松,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加上森林和草原大多遭到历代不合理利用和破坏,所以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流水把高原侵蚀切割成许多沟堑纵横的黄土地貌。
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丘陵沟谷区。
同时,被冲走的土壤,顺着黄河的大小支流,带到下游,淤塞了河道,造成黄河下游的洪涝灾害。
所以,同水土流失现象作斗争,不仅成为改变黄土高原面貌的重要措施,也是治理黄河的一个根本问题。
一、陕北黄土高原气候形成的因素陕北黄土高原是我国农业的发祥地,现在是全国旱涝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地区。
陕北黄土高原环境的临界性和生态的脆弱性,使得它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
许多学者从考古、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古土壤序列、土壤化学物质变化等方面,对陕北u黄土高原进行了研究,本文根据这些研究成果,综述了地质时期第四纪气候变迁与陕北黄土高原演变之间关系,旨在抛砖引玉,进一步引起人们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关注,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一)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特征和各月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的变化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各月太阳总辐射分布的共同特点是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大,但各月之间也有显著差异。
又由陕北于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因此整体上而言6月份的辐射值最高,11月最低。
1月和2月太阳总辐射总体上是自黄土高原的东北部向南部减少。
其中1月份的最高值出现在西宁市,而2月份的出现在甘肃的白银市内,总辐射值分别为340.5MJ/m2和563.8MJ/m2 ;最低值分别出现在陕西省的汉中和甘肃的定西地区,总辐射值分别在200MJ/m2和180MJ/m2以下。
3~4月与1~2月相比有明显变化,主要是受冬季风的影响,沙尘暴从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入侵,受沙尘天气的影响,致使3~4月份黄土高原西北部的辐射值相对北部和东北部要小,其中3月的高值区出现在黄土高原的东北部,而4月份太阳总辐射的分布较好地体现了其随纬度增高而增加的特点,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位于其最北部和最南部,其值分别为668MJ/m2和410MJ/m2,且总体上已经明显高出前3个月。
5~6月的辐射值总体上进一步增高 ,且两个月的高值和低值区都在相同的区域,其中高值区出现在黄土高原北部和东北部,分别达到790MJ/m2和739MJ/m2。
7~8月为黄土高原区的雨季,云量多,日照少,所以尽管天文辐射值高,但太阳总辐射值并不比6月份高。
总辐射在整个区域内基本上也是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高,高值区都出现在黄土高原的最北部,其值分别为734MJ/m2和664MJ/m2 ,7~8月最低值在540MJ/m2以上。
9月和10月的辐射值已经明显减少,其分布形势与3月相似,只是10月的高值中心稍有不同,9月的最高值为578MJ/m2 ;9~10月的低值区都出现在黄土高原的南部,分别为301MJ/m2和248MJ/m2。
11月和12月的辐射值进一步减少,主要是因为天文辐射值比较小。
分布上总体是由西北向东南减少,但东北部在11月份仍是一个高值区。
两个月的最高值分别为413MJ/m2和313MJ/m2 ;最低值分别在100MJ/m2和200MJ/m2以下。
年和月平均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的变化。
对12个月辐射值分别进行累加和平均运算,得到黄土高原区年太阳总辐射值和月平均太阳总辐射值。
结果发现,两者分布特点十分相似,除了总辐射值随纬度增高而增高外,两者都表现出东西两侧辐射值较高的特点,尤其是东北部明显高出相邻区域 ,且最大值也都出现在黄土高原北部的库布齐沙漠 ,其值分别为6379MJ/m2和531MJ/m2。
(二)季风环流的影响研究表明,陕北黄土高原自8—7Ma风尘沉积发育至5Ma左右,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都有减弱的趋势;自5Ma以来,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的强度都在逐步加强;与此同步,季风环流对风尘沉积的贡献增加,而西风环流对风尘的贡献逐渐减小,这一逐渐发展的大气环流趋势与北半球高纬冰盖的逐步发展有关;大气环流的这种趋势变化在8—7Ma,3.4Ma和1.2—0.9Ma这几个时期存在着突变,可能反映了陕北黄土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对中国北方季风环流演化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对西风环流结构和强度的重要影响。
中国北方大气环流在轨道尺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低空季风环流在冰期加强,在间冰期减弱。
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在冰期和间冰期的强度和格局可能主要与全球冰量的基本状况和黄土高原原面的性质有关。
陕北黄土高原处于我国东南湿润区向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在季风环流和地势的综合影响下,从南到北形成三种不同的气候类型。
即陕南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关中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和陕北暖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
(三)下垫面的影响陕北黄土高原位于“北山”以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海拔800~1300m,总面积92521.4km2约占全省总面积45%,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
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
梁、峁,是黄土塬经沟壑分割破碎而形成的黄土丘陵,或是与黄土期前的古丘陵地形有继承关系。
沟大都是流水集中进行线状侵蚀并伴以滑塌、泻溜的结果。
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
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二、陕北黄土高原气候形成的特征陕北黄土高原气候特点是:雨量少,雨季短,干季长,干湿季节明显,日照足,无霜期长,热量条件比较优越,冬春季节大风多,冬干春旱比较严重。
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其大部分(四分之三左右)地方的年平均温度在8~13℃之间,≥10℃积温只有2 000~3200℃左右,无霜期只有100~160天左右,属中温带,为一年一熟区。
黄土高原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较差大,一般日较差达10℃以上,极端日较差可达25℃以上。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就降水来说,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间。
黄土高原降水存在的问题是季节分配不均,变率大,保证率低。
降水变率过大,降水保证率低,对农业高产稳产很不利。
黄土高原大部分地方降水少,而蒸发强烈,干旱问题比较普遍。
陕北黄土高原因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与西北内陆之间,正当我国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暖湿气流向西北吹送的通道之中,故气候带有明显的过渡性,为我国东南沿海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向西北内陆干旱气候过渡的半湿润、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总的说来,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
(一)光照特点陕北黄土高原气候的一个有利因素是光能资源丰富。
区内的太阳辐射年总量在50~55MJ/m2之间,仅次于青藏高原、新疆和内蒙古干旱区。
光能分布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增的趋势。
这是由于东南部雨水多,日照时数较短,而西北部雨水较少,日照时数较长所致。
黄土高原的年日照时数大致介于2 300~2 900h之间,东南部为2 300~2 500h左右,西北部可达2 600~2 900h。
阳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创造有机物的能源,日照充足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果实的成熟。
黄土高原的日照时间长,光能丰富,有利于农业的增产。
目前区内的光能利用率还很低,只有1%~2.5%左右,还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加强农作物的间作混种、套种和适度密植,是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二)气温变化特征及其气温的空间分布陕北黄土高原21个代表站1961—2000年40a逐年平均气温场EOF分解的第1特征向量 (占总方差的77.7% )的空间分布均为正值 (图略 ) ,表明年平均气温变化的空间分布是相当一致的,但黄土高原腹地的振幅较大,向西北和东北周边逐渐减小。
第1特征向量对应的时间系数拟合曲线呈抛物线型,1984年后明显上升,时间系数变化趋势拟合方程为:y=0.0057x2-0.154x-0.694,其线性化后的复相关系数R=0.7,通过α=0.01检验。
6—8月平均气温场EOF分解第1特征向量占总方差的62.1%,其空间分布介于0.5与0.9之间,腹地振幅较大,周边逐渐减小,说明夏季气温变化62%是同相位分布。
第1特征向量对应的时间系数拟合曲线亦呈抛物线型,y=0.003x2-0.124x+0.726,线性化后的复相关系数R=0.528也通过α =0.01检验。
当y′=0时,则求得1980年为最低值点,之后时间系数持续上升。
冬季12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场EOF分解第1特征向量占总方差的81.0%,空间分布仍为正值,介于0.56与0.97之间,除个别站点振幅在018以下外,大部分地区振幅较大,在0.8以上。
表明冬季气温变化80%呈同位相分布。
第1特征向量对应的时间系数拟合曲线呈抛物线型,y=0.007x2-0.154x-0.694,其线性化后的复相关系数R=0.548,同样通过α=0.01检验。
1964年后时间系数则持续上升。
气温的年际变化陕北黄土高原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40气温距平变化曲线线性拟合斜率为0.026,即年平均气温以0.026℃/a的速度上升,大于近40a全国的增温速度为0.004℃/a 、且冬季升温最快、达0.051℃/a、秋季次之、为0.024℃/a、春季为0.019℃/a、夏季升温最慢、为0.007℃/a。
陕北黄土高原40a年平均气温818℃,20世纪60年代平均气温8.5℃,70和80年代年平均气温为8.6和8.7℃,90年代年平均气温为9.3℃,年代际变化与全国同步,年平均气温高值年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最后几年,1997—2000年年平均气温分别达9.7℃、10.3℃、1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