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9.1北京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1北京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西城区2018-201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2019.01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1超级计算机(以下简称“超算”),是具有超强计算能力的计算机,能够执行个人电脑无法处理的大资料量与高速运算,是计算机中功能最强、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的一类。

2从技术角度简要而言,家用电脑一般只有一颗CPU,每颗CPU内通常只有2-8个物理核心。

而一般的超算有成千上万颗CPU,每颗CPU通常有几十个物理核心,这么大数量的CPU是为了通过并行计算,完成繁重的计算任务的。

一些复杂的问题,如果用单个CPU核心计算,可能要花上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时间才能得到结果。

毫无疑问,这么长的计算时间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人类需要用多个CPU核心并行计算以提高效率,集成大量CPU于一身的超级计算机就应需而生了。

3超算多用于国家高科技领域和尖端技术研究,被誉为计算机中的“珠穆朗玛峰”。

超算的研制水平,长久以来一直被当作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及创新能力的象征,制造强大的超算,已被视为衡量一国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

尤其是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当今时代,现代传播体系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而超算则是未来超级传播的引擎动力。

4超算能够深度推进时下风头正劲的人工智能改革。

例如,智能交通传播方面,预计无人驾驶汽车将于2020年在中美等大国被广泛使用。

2017年10月,美国的英伟达公司推出了专门针对level5无人驾驶的超算Pegasus,Pegasus每秒可完成320万亿次浮点计算。

这台超算虽然只有车牌大小,但其AI性能可以抵得上一百台数据服务器,英伟达公司由此成为首个提供完整level4/level5自动驾驶堆栈的厂商。

5超算还能够支撑物联网传播的实现。

物联网的核心,一是传感器,二是物联网连接的网络技术,三是应用。

传感器能够源源不断地向互联网虚拟的大脑中枢传送世界各个方面的神经信号和感觉信息,并将其普遍连接,形成一张物联网,而要将这样巨大的物联网与互联网整合起来,必须通过超算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才能实现。

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详细解析(原创)

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详细解析(原创)

西城区高三统一考试【论述思路】文章主要围绕“中华曲艺的文化形象”来展开论述,首先论述曲艺的内涵,其次论述曲艺艺术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第三论述曲艺品类和艺术样式,突出曲艺的文化价值厚重多样。

最后引起人们对曲艺的重视和非遗的保护。

1.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曲解文意。

原文第三段中的“本色身份”是指不用假托角色来代言模仿。

C.以偏概全。

原文第三段还提到“连说带唱”。

D.曲解文意。

原文第三段提到这种表演主要为“口头表演”。

【规律总结】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无中生有。

原文并未提及“越剧和京剧”。

3.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A.偷换概念。

“以乐器演奏为主要表演形式”错误,结合原文第三段来看,应该是“不管何种曲艺样式,都是采用形成地区的方言土语(或民族语言),运用或说、或唱、或连说带唱、或似说似唱的方式进行以语言性叙述为主的口头表演”。

总之,这类试题要认真把原文和选项进行比对分析。

4.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对曲艺的传承是否会产生重大影响”,要求我们结合材料一中曲艺的方言地方性特点和普通话的统一性做比较,所以答案中既要写出自己对“普通话”和“曲艺”的理解,也要写出自己的结论。

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北京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2019.4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材料一(1)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门类。

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民族与人群,大都有着各自的曲艺表演形式。

如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的演述方式,就是古希腊的曲艺表演,这部史诗的主要搜集整理与吟诵传唱者荷马,就是古希腊的曲艺艺人。

(2)曲艺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传统深厚。

中国从隋唐至今,曲艺的成熟发展至少绵延了1500年。

已知最早的曲艺品种,是隋唐时期的“说话”。

之后历代均有其代表性样式,如唐代有“转变”,宋代有“诸宫调”“鼓子词”,元代有“散曲”“平话”,明代有“词话”“道情”,清代有“弹词”“子弟书”“莲花落”等。

中华各民族古今拥有的曲艺品种有1000个左右,至今依然存活的在500个以上。

(3)中国曲艺品类虽然庞杂,特征却很鲜明。

曲艺扎根在深广的地域和独特的方言环境中,就是说,不管何种曲艺样式,都是采用形成地区的方言土语(或民族语言),运用或说、或唱、或连说带唱、或似说似唱的方式进行以语言性叙述为主的口头表演。

说的如相声、评书;唱的如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等;连说带唱的如安徽琴书、云南扬琴等;似说似唱的如山东快书、锣鼓书等。

其他如表情、动作、身姿、意态,乃至乐器伴奏、口技模拟等等,均为口述表演的辅助手段。

这也使曲艺演员的表演姿态不似戏曲和影视剧,即由演员化装成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假托性的角色化代言模仿,而是以本色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进行第三人称统领的口语性说唱式叙述,即便要表现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也仅是通过口吻、语音、动作、神态等进行模拟和演示。

与之相应,曲艺的“唱亦即“曲唱”,也与唱歌的“歌唱”和唱戏的“扮唱”不同,属于“说唱”,即“说着唱”或“唱着说”。

一个人、一张嘴,或两三个人、三五件乐器,就会演出一个曲种,表演一个节目。

(4)但形式的简便,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简陋。

北京市西城区2019年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讲评)

北京市西城区2019年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讲评)
例句①是并列关系,例句②是进关系。
二、“不是……而是……”不同于选择关系的“不是…… 就是……”
“不是……就是……”有“两者必居其一”、“非此 即彼”的意思,其结论是不确定的,两个选言肢可供选择。 “不是……而是……”否定一个,肯定一个,其结论是确 定的,不供我们选择。 例如:③ 蜜蜂酿蜜,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 的生活。?
一、“不是……而是……”不同于递进关系的 “不但……而且……”
“不但……而且……”前后分句意义上有更 深入、更进一层的关系,但它们在肯定否定上是 一致的。正因为一致,才能比较其在意义上是否 更深入、更进一层。“不是……而是……”这种 复句,它前一句否定一种意思,后一句肯定另一 种意思,肯定否定不一致。因此,就无法比较其 在意义上是否进了一层。
眼昏花,肩耸背驼,手指磨损。对于
他,

在字画上盖章,能使得一幅以墨色或青绿为主的作 品,由于朱色印泥的衬托,而显得格外生动,有 (乙) 之妙。据说这种做法以酷爱文化的唐太宗为始,他有 自书“贞观”二字的联珠印,嗣后唐代内府所藏的精 品就常有“开元”“集贤”等钤记。一般而言,收藏 家或鉴赏家在字画名迹上盖个图章原不是什么坏事, 不过一幅完美的作品若是被别人在空白处盖上了密密 麻麻的大小印章,却是 (丙) 。最讨厌的是清朝的 皇帝,动辄(zhé)于御题之外加盖什么“御览之宝” 的大章,好像非如此不足以表示其占有欲的满足。最 迂(yū)阔的是一些藏书印,如“子孙益之守勿失”、 “子孙永以为好”、“子子孙孙永无鬻”之类,我们 只能说其情可悯,其愚不可及。
2020/8/9
所有的试题分析都是为了更好的知识的积累; 所有的知识积累都是为了促成正确的思维; 所有的正确思维都是为了表述的合情合理。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0分。

北京市西城区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试题

北京市西城区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共 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指定的位置。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27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挟(xi Q )制 ( 命运多舛 (chum ) ) A . 煞风景英雄倍出 B.舶来品 貌和神离 纰 (p 1) 漏 不着(zh do )边际 C . 协奏曲 鞭辟入里混 (h m)淆 西学东渐.(ji a n ) D . 度难关 铤而走险 慰藉 曹(j i )铩(sh a )羽而归2.下列句子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近年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除了书本知识外便身无长物,被认为缺之一技之长而在现 代职场中难以立足。

B .中华民族园中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表演,令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如醉如痴,给大家 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C .国际社会纷纷要求中国运用对朝鲜的影响力促使这个国家冷静下来,以避免其与韩国 在冲突中两败俱伤.。

D .上海世博会会徽,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 2019”一拍即合,充分反映了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办会理念。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是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的证明,我们应当秉持对古代文明成果的珍惜。

B .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是值得媒体深思的问题。

C .近年来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铁网,目前正在加快高铁设备的出口规模。

D •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隆重举行,各大报纸都关于亚运会开幕式作了详细报道。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先秦诸子散文长于论说,如《孟子》《庄子》《荀子》等;先秦历史散文则长于叙事, 女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2019届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19届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19届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2019.4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材料一(1)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门类。

古今中外各个....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民族与人群,大都有着各自的曲艺表演形式。

如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的演述方式,就是古希腊的曲艺表演,这部史诗的主要搜集整理与吟诵传唱者荷马,就是古希腊的曲艺艺人。

(2)曲艺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传统深厚。

中国从隋唐至今,曲艺的成熟发展至少绵延了1500年。

已知最早的曲艺品种,是隋唐时期的“说话”。

之后历代均有其代表性样式,如唐代有“转变”,宋代有“诸宫调”“鼓子词”,元代有“散曲”“平话”,明代有“词话”“道情”,清代有“弹词”“子弟书”“莲花落”等。

中华各民族古今拥有的曲艺品种有1000个左右,至今依然存活的在500个以上。

(3)中国曲艺品类虽然庞杂,特征却很鲜明。

曲艺扎根在深广的地域和独特的方言环境中,就是说,不管何种曲艺样式,都是采用形成地区的方言土语(或民族语言),运用或说、或唱、或连说带唱、或似说似唱的方式进行以语言性叙述为主的口头表演。

说的如相声、评书;唱的如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等;连说带唱的如安徽琴书、云南扬琴等;似说似唱的如山东快书、锣鼓书等。

其他如表情、动作、身姿、意态,乃至乐器伴奏、口技模拟等等,均为口述表演的辅助手段。

这也使曲艺演员的表演姿态不似戏曲和影视剧,即由演员化装成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假托性的角色化代言模仿,而是以本色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进行第三人称统领的口语性说唱式叙述....,即便要表现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也仅是通过口吻、语音、动作、神态等进行模拟和演示。

与之相应,曲艺的“唱亦即“曲唱”,也与唱歌的“歌唱”和唱戏的“扮唱”不同,属于“说唱”,即“说着唱”或“唱着说”。

一个人、一张嘴,或两三个人、三五件乐器,就会演出一个曲种,表演一个节目。

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4分)1.(14分)学校组织同学参加有关故宫博物院的语文实践活动。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同学了解了故宫博物院春节期间举办的特色活动后,在校刊上作了如下介绍。

阅读这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春节期间的紫禁城,道道宫门张()着年画和春联,长廊悬挂着各色宫灯,观众只要走进这里,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②故宫博物院于今年1月6日(农历腊月初一)开始举办主题为《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的展览,还原了昔日皇宫过年的情景,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充满年味的紫禁城。

③本次展览采用了多种手段,力求让文物鲜活起来。

④首先,改变了展品“排队”的摆放方式,让文物的呈现变得更加立体,如书画和器物对照摆放、更多使用复原式陈列等。

⑤其次,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丰富了观众的感官体验。

⑥第三,增加了一些互动环节,让观众真正参与进来。

⑦这些手段,还原了清代宫廷庆贺春节的盛况,让文物不仅像原来那样孤立僵化地摆放,还能够与其他文物一起构成鲜活完整的历史情态。

⑧在真切的历史场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物的温度,感受到千百年以来中国人对新年的祈.盼,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①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张(帖)祈.盼(qí)B.张(贴)祈.盼(qǐ)C.张(贴)祈.盼(qí)D.张(帖)祈.盼(qǐ)②文中第②句的标点符号和第⑦句的关联词语使用有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标点符号修改:关联词语修改:(2)同学查到一些故宫收藏书法作品的资料。

以下是三幅清代书法作品及相关赏评,从中可以看出清人继承传统而又有所融合发展的特点。

阅读这些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①郑簠《七言诗轴》②张廷济《临史颂鼎铭轴》③何焯《桃源行诗轴》端庄雅逸而又稳重沉实苍古质朴而又灵动自如工谨端秀而又劲健舒朗①这几幅作品所用字体,按其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早晚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②①③②第③幅作品取材于唐代诗人王维的《桃源行》,你还曾读过他的诗作《》。

2019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2019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2019 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4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传统书院的精神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 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 为学之方, 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非常重视教育。

《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 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近年来, 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 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 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 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 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 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 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

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 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 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

即使是知识传授, 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 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这就是为学之方。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 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 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 “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 这都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 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 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就是为学之方, 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

首先, 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 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

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 但一个人连做人的道德都没学会, 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 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 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2019.4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材料一(1)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门类。

古今中外各个....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民族与人群,大都有着各自的曲艺表演形式。

如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的演述方式,就是古希腊的曲艺表演,这部史诗的主要搜集整理与吟诵传唱者荷马,就是古希腊的曲艺艺人。

(2)曲艺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传统深厚。

中国从隋唐至今,曲艺的成熟发展至少绵延了1500年。

已知最早的曲艺品种,是隋唐时期的“说话”。

之后历代均有其代表性样式,如唐代有“转变”,宋代有“诸宫调”“鼓子词”,元代有“散曲”“平话”,明代有“词话”“道情”,清代有“弹词”“子弟书”“莲花落”等。

中华各民族古今拥有的曲艺品种有1000个左右,至今依然存活的在500个以上。

(3)中国曲艺品类虽然庞杂,特征却很鲜明。

曲艺扎根在深广的地域和独特的方言环境中,就是说,不管何种曲艺样式,都是采用形成地区的方言土语(或民族语言),运用或说、或唱、或连说带唱、或似说似唱的方式进行以语言性叙述为主的口头表演。

说的如相声、评书;唱的如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等;连说带唱的如安徽琴书、云南扬琴等;似说似唱的如山东快书、锣鼓书等。

其他如表情、动作、身姿、意态,乃至乐器伴奏、口技模拟等等,均为口述表演的辅助手段。

这也使曲艺演员的表演姿态不似戏曲和影视剧,即由演员化装成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假托性的角色化代言模仿,而是以本色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进行第三人称统领的口语性说唱式叙述....,即便要表现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也仅是通过口吻、语音、动作、神态等进行模拟和演示。

与之相应,曲艺的“唱亦即“曲唱”,也与唱歌的“歌唱”和唱戏的“扮唱”不同,属于“说唱”,即“说着唱”或“唱着说”。

一个人、一张嘴,或两三个人、三五件乐器,就会演出一个曲种,表演一个节目。

(4)但形式的简便,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简陋。

曲艺也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样式,语言(材质)、文学(脚本)音乐(唱腔、伴奏)、杂技(口技)、美术(化妆、服饰、道具、灯光、背景、音响)、舞蹈等等,都是不同曲种的基本构成要素。

(5)曲艺的文化功能和历史作用,较之其他的艺术样式,可以说尤为独特。

这是由于曲艺在历史上不只是供人娱乐和精神审美的表演门类,即单一的“艺术之属”,同时还是“文化之舟”和“戏曲之母”。

许多有语言无文字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传播,在过去主要是依托曲艺化的口述表演来完成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式的中国章回体长篇小说样式,也是直接“克隆”曲艺说书的产物;大部分戏曲剧种的形成,更是各式曲艺孕育脱胎的结果。

这使曲艺在其“本体价值”之外,还有着十分特殊的“载体价值”和“母体价值(6)曲艺的历史曾经非常辉煌,曲艺的文化价值十分厚重多样。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曲艺的当代发展遇到空前挑战,曲艺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包括语言“植被”遭受极大破坏。

比如人数较少的赫晢族,保护其濒危曲艺,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伊玛堪,也是对该民族已经基本退出日常生活的特有语言的保护与传承。

对于曲艺类非遗的保护,其作用超出了本身,意义尤其重大。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线语句中相关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色身份:指舞台上表演的演员,不必非要化妆。

B.口头语言:指表演使用的是方言土语或民族的语言。

C.说唱叙述:指在舞台上演员“说着唱”或“唱着说”。

D.表演艺术:指演员运用表情、动作、身姿、意态表演。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荷马史诗》的演述方式是古希腊的曲艺表演,荷马是曲艺艺人。

B.中国曲艺品类众多,常见的有京韵大鼓、评书、越剧和京剧。

C.中国曲艺演员的表演是以第三人称统领的口语性说唱式叙述。

D.章回体长篇小说中的“且听下回分解”是对“曲艺说书”的克隆。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3分)A.“词话”“弹词”是以乐器演奏为主要表演形式的地方曲种。

B.比较其他艺术样式,曲艺的文化功能和历史作用是独特的。

C.濒临失传的伊玛堪,是赫哲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对象。

D.曲艺的历史很辉煌,但当下面临生存困境,急需大力保护。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你认为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对曲艺的传承是否会产生重大影响,请说出理由。

(4分)材料二(1)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独有的、以赫哲语表现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说唱内容包括赫哲族历史上的英雄故事、萨满求神、渔猎生活、风俗人情和爱情故事等,表现手法是说与唱相结合,无乐器伴奏。

由于赫晢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伊玛堪成为赫哲族传承自身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文习俗的唯一形式,其价值不言而喻。

(2)近年来,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伊玛堪推救、保护和传承的规划,组织专家、研究员开展对伊玛堪数字化采集工作,采访了赫哲族老人、民间艺人共12人,采集视频总容量达130C、图片1500余张、文字2万余字。

2017年创作的赫哲族歌舞剧《拉哈苏苏》向更多人宣传介绍了赫哲族伊玛堪,获得专家、观众的高度评价。

(3)对于包括曲艺在内的诸多传统艺术来说,保持原汁原味不走样还是与时俱进向前走,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毫无疑问,继承传统是重中之重,是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而另一方面,“对于曲艺来讲,传承的应该是宝贵的技艺而不是刻板的模式,很多古老的艺术形式发展到今天依然好看、接地气,恰恰是其紧跟时代、大胆创新的结果。

”曲艺理论家魏真柏的话,道出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一曲艺传承要与时俱进。

(4)京东大鼓名家崔继昌曾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等演出场所表演京东大鼓,用京东大鼓的曲调演唱英文字母歌。

崔继昌说,这虽算不上什么创新发展,但至少意味着传统曲艺有可能通过开拓题材来求新求变、获得认可。

(5)与时俱进既指作品,也指表演。

河南坠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表演艺术家宋爱华认为,对当今观众来说,部分传统唱腔甩腔过多、过门儿太长,进行“短平快”的艺术处理后则更容易被当下年轻人接受。

(6)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呼吁,非遗曲艺保护不能仅局限于保护传承人,应当建立稳定的全方位、常态化机制,从曲本创作、导演、表演到服装、音乐、舞美等,从人才培养保障到演出场地维护等,实施覆盖各个工种与环节的总体保护方案,在目前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曲艺生存发展的完整生态,催生出适宜曲艺保护传承的社会文化大环境。

5.根据材料二,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伊玛堪是用赫哲族语言表演的无伴奏说唱艺术。

B.伊玛堪是赫哲族传承民族历史与宗教信仰的唯一形式。

C.专家和研究人员对伊玛堪成功地进行了数字化采集。

D.《拉哈苏苏》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赫哲族曲艺节目。

6.根据材料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曲艺的传承,最重要的是保持原汁原味不走样。

B.崔继昌认为用京东大鼓的曲调演唱英文字母歌是个创新。

C.魏真柏认为曲艺的模式不是刻板的,而是要与时俱进的。

D.宋爱华认为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经过“短平快”处理的唱腔。

7.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说对曲艺的保护为什么应当建立“全方位、常态化机制”。

(4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3题。

(一)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

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遂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

故明法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

私意者,所以生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

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

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

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

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

”明主之治国也,案.其当宜,行其正理。

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

夫赏功诛罪,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

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

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

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

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

故《明法》曰:“不为惠于法之内。

(取材于《管子·明法解》)(二)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

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

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

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

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

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

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

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取材于《淮南子·主术训》)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牧:统治B.案其当宜,行其正理案:根据C.中程者赏,缺绳者诛中:符合D.法者,非天堕堕:堕落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B.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C.行私惠而.赦有罪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D.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英明君主虽然心中吝惜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B.不为惠于法之内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C.县法者,法不法也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D.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道取胜,事理就通达了,于是就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①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

(3分)②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3分)12.请根据上面两则短文,概括“法令”对治国有何作用。

(4分)13.同为管子的文章,下面链接材料与“材料一”,在治国问题上的观点却有所不同,请说出其不同之处,并说出你对这种不同的看法。

(4分)桓公问治民于管子。

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管子·小问》)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