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负责进行失地农民现状调研的小组成员,特此向您汇报调研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多个农村地区的失地农民,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当前的生活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意愿。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结果:一、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1.经济状况: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主要依靠务农和打零工维持生计。
由于缺乏稳定收入来源,他们生活十分困难,并且很难确保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2.住房条件:失地农民普遍面临住房问题。
因为土地被征用,他们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房子,而在迁入城市的过程中,很多失地农民只能居住在简陋的出租房或临时搭建的棚户区。
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社会保障:失地农民普遍感受到社会保障的缺失。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项福利,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这使得他们的未来更加不确定,难以面对突发的风险和挑战。
二、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1. 就业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市场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相关经验,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简单的零工,收入较低。
并且,他们在城市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资格认证、户籍等问题,很难融入城市社会。
2. 教育问题:失地农民的子女在城市教育体系中面临着较大的障碍。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他们的子女往往无法享受优质的教育。
这使得他们难以通过教育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3. 社会融入问题:失地农民往往面临着与城市居民的融入问题。
由于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问题,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常常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缺乏社会关系网络也使得他们难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三、失地农民的发展意愿1. 培训机会:失地农民希望能够得到专业培训,提高自身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他们认识到自身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局限性,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接受培训,提高自身竞争力。
2. 农业转型:部分失地农民表达了希望能够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意愿。
他们希望能够从传统的农业种植转向特色农业或者农产品加工业,以期实现更高的收入和发展空间。
失地居民保障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失地居民保障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第一篇:失地居民保障情况调研报告失地居民保障情况调研报告xx居位于市政务中心西临,西接长途汽车总站,善国中学紧靠村旁,xx大道穿居而过。
据《沈氏族谱》载:清朝中期(公元1733——1822年)沈氏从后屯迁此,随之岳姓迁来共建村,名岳家庄,今称xx。
2014年根据xx政发(2014)81号文规定,更名为xx居委。
该居地理位置优越,商贾云集、商贸繁荣,是宜居、宜业、宜商的理想乐土。
xx居共有土地320亩,为配合全市实施的沈庄xx城中村改造项目,征用该居土地280亩,现有土地40余亩;人口433人,其中参加分配人口288人;计划生育育龄妇女98人,一男孩户38户,一女孩户24户,双女户1户;党员16人。
一、xx居失地居民情况近年来,xx街道在服从服务城市发展中,不断拓宽发展空间,搭建发展平台,通过城市建设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而且在上项目、壮实力、促就业,为全市更好的项目落地腾出空间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正在实施的xx居城中村改造,使得xx居大量土地被征用,现仅有土地40余亩。
在xx居居民房屋被拆迁后,居民全部在东七、孙庄等居租房居住。
在失地居民群众中,有稳定工作岗位和从事服务行业者约占20%,有较高的经济收入,生活比较富裕;获得不稳定就业岗位和自行外出务工或在市内务工者占70%,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部分还有所下降;没有就业者约占10%,生活水平一般,这部分失地群众年龄较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商品经济意识差,缺乏技术和经营经验,不能从事商业活动,有的还疾病缠身,没有其它出路。
总体来看,失地居民就业不稳定和失地保障政策不完善,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失地群众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二、引导失地居民就业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失地居民的就业能力弱,面对就业竞争,由于年龄、知识、技能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求职比较困难。
就xx街道而言,可提供的就业空间不少,竞争虽然激烈,但由于失地居民文化程度、技术条件等的限制,导致用人单位不愿聘用,大多数居民从事市场配货运输、家政服务等。
社区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以正良社区为例

正良社区的“偏头痛”——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许多农民都面临着“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境遇,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对于农民来说,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依靠,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仅靠征地补偿费用是远不能维持长久生活的。
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就是农民的吃饭穿衣问题。
失地农民就业难,已成为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面对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以正良社区为例,结合沈阳市失地农民现状、政策做以研究报告。
一、正良社区基本情况正良社区建于2008年,位于正良四路28-25号,它的辖区比较大,分管华强城、江南甲第、城建美庭、雷明雅阁等11个小区,规划户数21170户,现实际户数11948户,2万余人,235幢居民楼。
含三个回迁村(正良村、五台子村、郝新村),居民主要以打工为主,辖区内有工业、企业、居民区等。
辖区内还有很挺多小商贩,有卫生所,人流量较为复杂,管理难度大。
其中社区居委会所在的小区是一个开放式的动迁社区,现有居民1299户,社区内人口3000多人。
人员较复杂。
居住的人员主要是失地农民,还有外来人员。
二、社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社区中失地农民大多是由征地前的正良村、五台子村和郝新村而来。
大多数属于失地贫困人口,其中20%的失地农户仅靠土地征用补偿金生活,25.6%的失地农户最急需解决的是吃饭问题,24.8%的失地农户人均年纯收入低于625元,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失地农民的大多数人就业安置困难,生活水平低下。
在接受调查的100位失地农民中,耕地被占用前的年人均纯收入为2139.3元,耕地被占用后的年人均纯收人为2128.6元,减少10.7元,下降0.5%;耕地被占用前的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296.2元,而耕地被占用后的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56.3元,增加60.1元,增长4.64%,主要是由于失地后,一部分农户搬进楼房,取暖费、电费、水费、物业费、饮食费等支出增加,导致生活消费支出增大。
关于延安市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

等 全市 共 征用 集 体土 地 60 .1
抽样 调 查 的 14 5名 失 地 上 , 是 过 度 消 费 , 喝 玩 乐 , 51 而 吃
万 亩 。 其 中 ,国 家 征 用 1 . 5万 农 民 中 , 动 力 7 9 劳 8 9人 , 中 游手好闲 , 其 把钱挥霍一空 , 投资 亩 , 市 发 展 征 用 30万 亩 , 城 . 工 已就业 的劳 动 力 44 人 , 57 占失 所 分 配 的经营 用房 只好 靠 贷 业 用地 征 用 1 . 亩 ,其 它 征 地 农 民 劳动 力 的 5 %, 就 业 款 , 2万 7 未 甚至背高利贷 , 有的人甚至 用 03万 亩 。 . 7年来 , 市 由于 的 3 5 全 32人 占 4 %。 未 就 业 的 论 为 新 的城 市 贫 民 ,成 为 新 的 3 被 征 地 产 生 人 均 耕 地 低 于 03 失 地农 民人 数 多 、 . 比重较 大 , 就 不 稳 定 因 素 。 亩 失 地农 户 17 2 3户 ,达 6 6 业 压力 大 。 35
化、 城镇 化 步伐 的加快 , 城镇 并 且 就 业 困难 的失 地农 民绝 大 安 置 的方 式 ,有些 城 中失地 农 规 模 的外 延性 扩 张 ,城 镇建 多数 文化 素质 不 高 ,抽 查 的 民 获得 的土 地 补偿 在 几 万元 甚
设 、 业 建 设 和 交 通 建 设 发 展 “0 0 失 地 农 民 中 , 中 以 下 至更高 ,这对于并不富裕的农 工 4 5” 初
延安市农村非农产业发展 “ 保障” 一些农 民失去这一“ 。 保 滞后 , 地农 民社会保 障没有 障” , 失 后 失去 了最稳定 、 最基本
丹东开发区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期报告

丹东开发区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期
报告
根据调查情况,丹东开发区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的特点:
一、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相对较差。
失地农民的家庭收入来源较为
单一,大多数家庭依靠种植、养殖等农业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
由于收
入较低,大多数家庭生活水平较低。
二、失地农民的居住环境比较简陋。
由于很多失地农民的居所并不
属于城镇土地,因此他们无法获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包括安全饮水、通讯网络覆盖等。
同时,很多失地农民的居所建造和环境管理也不
够规范。
三、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较为单一。
由于缺乏社交场所,失地农民
很难获得外界信息或参与社交活动。
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失地农民的
孤独感和不满意度。
为此,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来提高失地农民收入。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市
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培训等手段来促进农业发展,
从而提高失地农民的收入。
二、提高失地农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包括改善居住环境、建设
社区场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
三、加强社会服务,增加失地农民与社会的联系。
政府可以增加社
会服务设施,如图书馆、义工组织等,让失地农民获得更多的社交机会,同时也加强社会与失地农民的联系。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现实问题,这些情况都影响了他们对失地后生活前景的期望并形成对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排斥。
问题表现之二:失地农民因为生活困难,大多靠出租房屋维持生计。
由于很多失地农民没有工作,加上国家的生活补助等各项补助资金相对较低,且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致使很多很多失地农民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活相对困难。
他们只有靠出租房屋来维持生计,但由于很多社区的房屋面积没有补偿到位和社区相对偏僻致使他们的收入相对减少。
问题表现之三:失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很多失地农民特别是中老年人反映他们住进社区以后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单调,他们经常闲着无聊,加上外来租房人员的冲击与邻居的交流也少了很多。
问题表现之四: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不统一,有待完善。
视每个区、乡镇和村子的经济情况及地理位置而定,养老、医疗保险无论从个人缴纳的情况,还是从实际领取的情况和享受的福利待遇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
在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发展较好的村子,村民的集体福利待遇就好一些;在自然环境差、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村子,福利待遇就差一些。
失地农民变成市民容易,但是享受市民的各种保障权利难。
尴尬的角色源于征地制度的缺陷。
所有权的本意就是占有、使用和转让等处置权。
农民和村集体作为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者却没有完全享有买卖土地的所有权人权利,这是造成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
按照“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我国的土地分为国有和集体所有,前者指城市,后者指农村。
但事实上,唯有国家是土地买卖的合法主体。
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但农民和农民利益代表者的村集体却无权享有所有者对土地的买卖处置权,农民无权作为卖者与购买土地的买者处在平等的谈判和签订契约的市场主体地位上,无论是为了公用事业的用地,还是商业用地,都必须先经过国家征地变为国有土地之后,由国家作为市场主体与开发商谈判土地交易合同,任何不经过国家征用土地,作为农村土地所有者代表的村民委员会私自与开发商达成的任何土地买卖协议都是无效的,这样开发建设的房屋是无法取得作为政府部门的“国土局”所颁发的合法的房屋产权证明的,这样的房屋也就无法取得在房屋市场合法买卖的资格。
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工作范文]
![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工作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b9a621be518964bcf847ccb.png)
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为了客观地反映我市失地农民的经济和生活现状,按照吴忠市委要求,城调队及时组织开展了失地农民现状抽样调查。
此次调查抽取了吴忠市失地较多的某县两个乡及有代表性的户失地农民家庭。
调查年以来的耕地被占用情况及失地后农民就业和生活现状。
一、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据调查,某县两个乡共有失地农民户,人数人,失地面积亩,占失地农民承包土地面积的。
失地农民大部分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或工业园区。
其中,失地超过千亩的某乡,达亩。
二、农民失地的原因及被占用土地的使用情况据调查农民失地的原因较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化推进加快了建设用地,如街道、交通等建设用地。
二是房地产开发用地。
三是公益性基础建设用地,如自来水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
四是国家投资项目用地,如高速公路征地。
五是市区东扩西移后办公楼用地。
六是工业园区用地。
三、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⒈失地后总体收入水平下降。
据对户失地农民家庭的调查显示,农民失地前人均纯收入约元左右,失地后为元左右,比失地前减少元左右,下降。
失地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失地后为左右,比失地前增加元,增长。
原因主要是土地征用前,农民家庭食品消费如粮、菜主要靠自产自食,水消费不要钱,成本较低。
现在基本上靠从市场购入,食品、水暖消费增加,导致了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
而那些生活消费水平下降的农民,主要是就业形势不好、收入预期不乐观抑制了生活消费的增长。
⒉失地后就业形势严峻。
土地被征用后,有的农民全部拿到了失地安置补偿费,有的农民只拿到了部分补偿费。
在就业安置上,农民全部以自谋职业为生。
在调查的家庭中,原来在外打工的继续打工,失地后原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因年龄偏大、受技能限制、有病等因素影响,在劳动年限内谋到职业仅占失地农民的左右。
在有收入的就业人口中,在建筑工地打工,做生意,从事养殖业,从事其他职业。
⒊政府高度重视房屋建设,使失地后的农民能及时搬迁到新建的房屋内,现失地农民全部住上了新房。
最新整理地方失地农民现况调查报告.docx

最新整理地方失地农民现况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逐渐增多。
如何有效解决失地农民今后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为此,我们对全区失地农民现状进行专题调研。
现报告如下:一、失地农民总体情况截至目前,我区被征地农民26051人,征地面积为21000亩。
此次调研共涉及镇、镇、乡3个乡镇的21127名被征地农民。
其中:镇8671人,占受访总数的41.1%;镇9555人,占45.2%;乡2901人,占13.7%。
(一)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1.居住地分布。
在受访失地农民中,区内居住20573人(其中,在城区居住11214人,在乡镇居住9539人),占受访总数的97.4%,多数居住在本地安置房;区外居住554人,占2.6%,主要是在外出务工地或就读学校居住。
2.年龄结构。
从年龄结构看,中青年失地农民居多,其中:0—18岁2802人,占受访总数的13.3%;19—59岁12418人,占58.8%;60岁及以上5907人,占27.9%。
3.学历层次。
从文化程度看,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比例较小,且以年轻人居多,文化程度总体偏低。
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7426人,占35.15%;初中文化9806人,占46.41%;高中文化3338人,占15.8%;大专及以上文化557人,占2.64%。
4.参加社保情况。
据调查结果显示,12363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20xx 年以后的失地农民),占受访总数的58.5%;常年有4xxxx人参加失业保险(动态数据),占19.6%;1xxx6人参加医疗保险,占53.8%;317人参加生育保险,占1.7%;1000人参加工伤保险,占4.7%。
(二)失地农民就业情况。
1.劳动力就业情况。
在受访失地农民中,拥有劳动力的失地农民有xxx78人,占受访总数的62.4%。
其中:9806人实现就业,在区内就业7687人,占受访劳动力人口总数的58.3%;在区外就业2119人,占受访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6.1%;未实现就业3372人,占25.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尴尬之境,失地农民何去何从?——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组长:阚世朋(201110202136)动力111组员:陈科举(201110202162) 动力111卢煜(201110202156)动力111张炳艳(201110202120)动力111杨伟(201110201252)冶金112王泽鑫(201110201218)冶金112刘洪松(201110202205)动力112王明超(201110202144)动力111【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建设与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如何做到既能满足建设所需的土地,又能妥善安置好失地农民,切实保障好、维护好、实现好被征地农民的根本利益,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就业问题,确保社会稳定,这是一项严峻而又艰巨的任务,关注被征地农民的现状,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事关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字】失地农民补偿就业一.背景1.失地农民概念:(1)总体概念: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定程序强制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并根据补偿标准一次性给予被征地者一定的货币补偿,有的还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必要的就业安置。
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因此我们给其一特殊称谓——失地农民。
(2)具体概念:失地农民是指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统称为失地农民。
2.我国失地农民产生的背景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农民失地问题就出现了。
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实行了严格的城乡二元政策,大量的人口滞留在农村,形成了典型的二八或三七的城乡格局。
1978 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土地上的收益成了农民最根本、最直接的收入来源。
这样的社会结构必然是不稳定的,它为后来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快速城市化,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和90 年代初曾发生过两次的“圈地热”,但在政府计划安置下征地单位按指标录用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就业同货币、住房、划地一样,成为失地补偿的形式。
因此,失地农民的众多问题被掩盖,矛盾并未激化。
直到2000 年以后“圈地浪潮”又一次到来之时,城镇、工业区、开发区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膨胀,越来越多的农村集体土地以种种合法或非法的、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失地农民数量剧增。
3.我国失地农民现状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35% 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
按照实际情况计算,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 就需占用耕地约12. 7万公顷,征收每公顷耕地,就会有22. 5个农民失去土地这个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
目前, 全国失地农民总数在4 000 万人左右, 每年还要新增200 多万人。
若按照目前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每年将有1000 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必将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
据预测,到2020 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超过1 亿,其中将有5000 万以上的农民处于既失地又失业的状态。
这意味着将有大量农民失去长期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走向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环境。
农民失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组调研,目前因征地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已占全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以上,特别是随着地方政府公然对失地农民进行暴力镇压,以及知识精英出于各种目的的介入。
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失地农民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就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危及社会稳定。
二.调查1.调查情况(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大学城柏枝营的居民、商户及行人(2)调查时间:2013年4月 20日(3)调查地点:呈贡柏枝营小区(4)调查方式:街头采访和问卷调查(5)问卷设计内容:问卷为自编的《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问卷题型分类:基本信息、征地时的相关情况、失地后情况、3个方面,共24道题。
(6)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发放问卷调查100份,回收到93份,经整理87份有用。
2.调查内容:在调查中,我们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人群中(1)年龄段在18岁以下的占1%,18-25岁的人数占9%,26-40岁的人数占18%,41-60岁的人数占49%,61岁以上的人数占23%。
41-60岁和61岁以上的人数占了大部分,调查的人中男女比例大约是1:1,而我们调查的时间是早上,农民在失地后大多都失去了工作,很多的都靠补偿金维持生计,特别是年迈的壮年和老年人居多,早上许多的老年人都出来抖擞精神,寻找乐趣,娱乐场所人群聚集。
(2)失地前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农业的人数是35人,第二、三产业是9人,集体补助是5人,外出务工是29人,其它是9人。
失地后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农业的人数是5人,第二、三产业是27人,集体补助是7人,外出务工是38人,其它是13人。
柏枝营地处呈贡郊区,未被征地之前靠农业为主导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人数增多,人均占有地少,于是有一部分人选择打工,征地对生活影响较大。
失地后一部分人靠政府的补偿金生活,自主创业和做生意有了一定的资金,第二三产业得到发展,很多人以外出务工作为经济来源,前后农业经济来源变化最大,身份角色转变的人数很多。
(3)失地前的消费支出:生活消费占34%,交通占4%,娱乐占8%,孩子教育占48%,其它4%。
失地后的消费支出:生活消费占36%,交通占6%,娱乐占12%,孩子教育占39%,其它7%因为调查对象大多以前是农民,他们最大的生活支出就是生活费用的支出和孩子教育的支出,失地前后都是主要支出,且随着物价的上涨,在生活费用支出占比例越大。
失地后,很多人有了钱,自由时间多了,交通和娱乐的支出增加了,其次在部分人中利用钱建筑房屋或者去投资等方面增加。
(4)村民对国家土地征用和土地政策的了解情况:非常了解占8%,了解占15%,知道一点占28%,不了解占49%。
原因:调查人员多为40岁以上,很多对于政策都不关心,政策不清楚的居多,部分人会去了解国家政策,侧面也一定程度反映了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到位。
(5)对政府征地的补偿标准。
比较满意占7% ,不太满意占38%,很不满意占到55%。
一次性政府征地赔偿金是 65000 元/亩;安置费为 1000元/人,赔偿金中收取10%作为集体共有,得到的只有58500元/亩,补偿金较低。
而且经调查,养老保险需要个人自己买,买一万的给一千,也就是买保险补助10%,政府提供的就业少之又少,都需要自己去找,不满意居多。
除此之外,征地过程中,居民对村干部的工作。
比较满意占3%,不太满意占19%,很不满意占78%。
原因:对于补偿方案,村委会未召开村民大会征求意见,导致个人意见相差甚远,据几位民众所说,不同意征地者甚至采取威胁、恐吓等恶劣手段,导致很多人不满。
并且在搬迁中,干部分子态度恶劣,威胁搬迁村民十日搬不完的罚款,导致很多人不满。
(6)失地后,生活水平和征地前相比,提高了占到28%,没什么变化占到54%,下降了占18%征地后得到的补偿较少,与失地前相比,没什么变化,少数居民因征地的数目多得到较高补偿,这部分补偿成为他们的生活支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水平,生活水平下降占的比例少说明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侧面也说明了政府对失地农民的问题存在很大的漏洞。
(7)现在的职业中农民占6%,工人占4%,自主创业占37%,外出务工占41%,其它占12%.失地后,大部分人采取自主创业和打工作为自己的经济手段,有很少的人是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前后身份并未改变,退休者和老年人等没有工作,只能休闲娱乐。
(8)失业的人中,影响就业的因素中文化水平占43%,年龄占19%,专业技能占21%,其它占17%现今的工作大多都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作为支撑,失地农民大多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就业十分困难,其次年龄也是一个相对很大的问题,年纪大的,即使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单位也不收。
(9)进城或出行使用的交通工具:公交车人数62人,开私家车人数17人,走路人数2人,其它6人(搭便车)公交车占71%,开私家车占19%,走路占2%,其它占8%征地后农民主要以公交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到一定的补偿后,而且现在的汽车的价格也算便宜,不少人选择买汽车,一方面出行方便,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汽车做交通运输业挣钱。
(10)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比较满意占24%,一般53%,不太满意占14%,不满意9%。
在采访中,不少村民提到了他们对现在生活还是挺满意的,靠补偿金生活,并且已经买部分养老保险,而且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不高。
他们目前生活困难有住房、医疗、就业、子女上学等困难。
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提到他们的孩子以后生活就很难了,他们就很焦虑。
3.调查总结(1)赔款:土地以每亩6.5万元的综合地价进行征收。
其中90%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具体来说,就是应把土地征用补偿按综合价的50%一次性兑付给农民;40%部分按5年兑付给被征地农户;10%集体提留,用作集体开发经营的基本周转资金。
(2)住房:“一户两宅”即一户失地农民可享受两套住房, 这两套住房称之为集体周转房和个人居住房。
所谓集体周转房所有权属集体,使用权属安置户;失地农民人均可享受集体周转房和个人居住房各40平方。
一套居住,一套出租,通过出租房屋获取收入,解决部分生活来源。
集体周转房按优惠价(政府补助50元/平方)出售,个人居住房按成本价出售。
(3)收入来源及其工作种类①.就近就业一部分失地农民选择留在家中,在大学城兴建过程中寻找契机,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这一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a.清洁员(随着各个大学相继投入使用,学校需要大量的清洁员). b.建筑工人 (大学城是一个巨大的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 c.跑运输(失地农民都得到了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补偿款,一部分人用这些钱购买了货车,专门搞运输业,并成立了车队) d.个体经济(大学生是一个消费力很强的群体,少部分失地农民抓住这个商机,在大学旁边开旅馆、饭店、火锅店等;还有一部分选择了卖烧烤、小吃、水果等) e.种植业(大学城新建过程中,政府有意留下了一部分土地给农民,于是少数农民选择了承包土地进行种植业。
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果树。
二.花卉)②.外出谋生另外一部分农民选择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寻找机会,闯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天空,这一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a.外出租地,发展种植业(呈贡3000多失地农民和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在县外租地种菜、种花,发展基地达3万多亩,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b外出打工(一部分农民是经过就业培训由政府组织到外省从事电脑、仓管、缝纫、修理、保洁、理发、家政、治安、餐饮、烹饪、绿化等行业,还有一部分是自己到深圳等沿海城市打工).三.失地农民安置中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反映失地农民有如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1.失地农民心理失衡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没有农民愿意自家耕地被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