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转辙部分的病害与整治

合集下载

浅谈道岔病害的形成及治理措施

浅谈道岔病害的形成及治理措施

浅谈道岔病害的形成及治理措施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铁路线路里程越来越长,铁路越来越多,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

但是铁路的使用寿命并不是永久的,道岔和曲线是铁路当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本文就对发生病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道岔病害;形成;治理一.道岔病定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案1.钢轨病害引起的病害成因分析:道岔钢轨不均匀磨耗、焊缝抵扣、接头支嘴等病害,如果方向不良,就会形成这样一种循环:方向不良→钢轨不均匀磨耗→曲线横移、撞道→扣件松动失效→轨距及变化率超限→加剧方向不良。

道岔无缝化工作不彻底以及岔区内随意插入短轨长时间得不到焊复,也是形成晃车的重要原因。

工区日常对尖轨、基本轨、辙叉磨耗养护不当或磨耗超限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和更换,也会造成晃车。

解决办法:工区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做好钢轨整修工作,不间断地整修钢轨病害,坚持预防性打磨,以提高钢轨轨面的平顺性,养护、维修重点可以概括为6个字“去肥边、磨高点”。

重视岔区无缝化工作,对岔区内的临时开口及时焊复,消灭抵扣接头及接头高低左右错牙,特别重视接头上、下错口修磨。

由于辙叉心轨、翼轨均采用U20Mn钢材料制成,而与辙叉连接的钢轨均为“U75V普通轨”,这2种材料硬度与耐磨性不一致以在车辆运行中垂磨不一致。

另外辙叉与钢轨往往不是同寿命,钢轨使用寿命远大于辙叉使用寿命,这样就有新辙叉配旧钢轨的现象。

由于以上2种原因,在辙叉与钢轨的有缝连接处,有上、下错口较严重的病害。

如果这种错口现象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出现轨端掉块现象。

上下错口检查方法:用直尺或300mm钢板尺放在辙叉轨顶上往连接轨上推目测间隙。

如果接头上下错口超过0.5mm,就必须对辙叉跟端或趾端轨端轨顶进行倒角处理,处理方法用角磨机安装百叶片对轨端顶磨一个(2~3mm)×45°的倒角,以缓和车轮通过接头的冲击力,避免掉块产生,减少车轮的冲击,及时更换侧磨严重的曲尖轨和导曲上股钢轨。

铁道铁路职业考试电动转辙机的道岔病害分析及解决办法论文

铁道铁路职业考试电动转辙机的道岔病害分析及解决办法论文

电动转辙机的道岔病害分析及解决办法道岔转辙机部分是由两根基本轨、两根尖轨、各种连接部件及转辙机械组成。

道岔转辙部分与电务设备直接相连,其养护质量、状态标准对电务设备的运用质量、安全可靠度起着关键作用。

但是电务设备本身和工务病害造成的电务故障占较大比重,因此对道岔病害的解决特别重要。

一、道岔“4MM锁闭"的病害产生道岔“4mm锁闭”病害的主要原因和解决办法:1、第一连接杆前后三根枕木腐朽及基本轨三道缝造成基本轨横向锁定不良,基本轨横向位移量大于1~2mm形成病害。

插入4mm铁板时,相当于减少了4mm铁板的厚度,造成4mm锁闭。

配合工务更换腐朽枕木,加强基本轨锁定,重点是第一连接杆前后1~4根枕木,也可以用加木楔办法解决道钉孔局部腐朽问题。

2、尖轨变形也是影响“4mm不锁闭”的原因,尖轨变形可分为尖轨弯曲(内弯曲、外弯曲)、尖轨顶面倾斜(内倾斜、外倾斜)二种,其中尖轨外弯曲和外倾斜对道岔4mm影响最大。

配合工务整治或更换变形尖轨以解决尖轨反弹、不密贴病害,更换尖轨时,注意旧有道岔基本轨磨耗程度,若基本轨磨耗量小可以更换新尖轨,如果基本轨磨耗较大,更换新尖轨,造成尖轨与基本轨配合不良,且尖轨超高较大,强迫尖轨下压内移,将使挤切销受力折断。

3、基本轨爬行超限。

道岔基本轨单股爬行,位移超限,至使安装装置及密贴调整杆与直股基本股不垂直、偏差较大、搬动道岔时产生斜向作用力,相当于减少了道岔密贴力,增加了“4mm锁闭”的因素。

对爬行超限的道岔配合工务匀轨做到尖轨方正,偏差小于20mm。

4、电务设备各部拉杆、轴销旷量超限,各部螺栓松动,调整不当都会造成“4mm锁闭”病害。

更换轴销旷量超限的各种销子螺栓,定期轴销注油,使之灵活不旷。

5、由于尖轨反弹或调整力过大,使电动转辙机齿条块的削尖齿与动作齿轮的锁闭圆弧磨耗大,造成“4mm锁闭”的病害。

解决尖轨不反弹,调整道岔密贴力,必要时更换转辙机,保证“4mm不锁闭”。

SC330道岔主要病害的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

SC330道岔主要病害的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
在 l m 以 内 .打磨 的角度 控 制在 m
与 踏 面 的交 角 为 4 0~ 0。 宜 。 5。 60 为
过 车 时 弹 条 与 轨 距 调 整 块 之 间 产 生摩 擦 , Ⅲ型 弹条 与轨 距 调 整块 同
时发 生 磨耗 。 Ⅲ型弹 条材 质 不 良 ,
强 度 不 够 , 回拆 装 3次 即 产 生 塑 来
生 和发 展 .延 长设 备 的使 用 寿命 , 确保行 车安 全 。
原 因分 析 : 轨 是 用矮 型 特 种 尖 钢 轨 制 作 .跟 端 通 过 加 温 锻 压 成
西 科 l[20 ] 铁 技l /1  ̄ 21
消灭尖 轨 与基本 轨之 间 的缝 隙 。
33 贝尔合金 钢辙 叉掉 块 .
2 道 岔 的 主 要 结 构 特 点
( ) 尖 轨 采 用 14 0 m 长 的 1 2 8m
轨 的冲 击 , 成心 轨 马 鞍 。心 轨 部 形 分岔枕 吊板 。贝尔合金 钢辙叉 心 轨
胶 垫 受 力 面积 小 、受 冲击 力 大 , 使
到“ 三靠二 密 ” 在 “ 存 三道 缝 ” 。竖 切 部分 和基 本轨作 用 边有肥 边 。尖 轨
原 因 分 析 : 岔 组 装 时 , 管 道 套
内有 杂 物或 制 造 偏差 , 安装 时损 伤 了套 管 。 弹 簧 垫 圈 强 度 不 足 易失
面护 轨磨耗 加装 U形 或『 垫 片 。 形铁
S 30 3 道岔主要病害的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 C
西安 铁 路 局 宝 鸡 工 务 段 宋 小磊
摘 要 : 根据对 S 30 C 3 道岔结构的掌握 , 分析道岔病 害产生原 因, 出整治措施。 提
关键 词 : 道岔 病 害 原 因分析 整 治措 施

道岔常见病害产生原因及整治措施

道岔常见病害产生原因及整治措施

道岔常见病害产生原因及整治措施道岔是引导机车车辆由一条线路转往另一条线路的过渡设备。

道岔构造复杂,养护比较困难,是线路设备中的薄弱环节。

它是由路基、道床、岔枕,转辙部分,辙岔及护轨部分和连接部分及联结零件所组成,它是一个整体,共同发挥各自的功用,其任何组成部件的变形或损坏,都将影响道岔的整体功能。

在列车快速运行的巨大荷载冲击下,道岔的几何尺寸不断变化,道床不断产生变形,道岔钢轨、尖轨、基本轨、辙叉表面磨损严重,岔枕与垫板连接T型螺栓折断及龙套破损滑扣,弹条折断,III型弹条弹性减退失去扣压能力等。

为更好的减少道岔病害产生,解决道岔病害易反复难题,减少道岔维修用工,改善列车通过道岔区段平顺性和舒适度。

现对道岔常见病害产生原因及整治措施进行分析总结。

一、道岔常见病害产生的原因1、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产生原因?。

①基本轨框架尺寸,尖轨动程不符合规定;②尖轨顶铁过长;③基本轨弯折点位置不恰当或弯折量不当,基本轨或尖轨有硬弯;④尖轨断面宽50mm处内侧刨切长度不够;⑤道岔爬行,四股钢轨错位,各设计对应点不对应。

2、转辙部分轨距扩大产生原因①基本轨外侧轨距块与基本轨轨底边缘有缝隙,经过列车长时间的碾压,造成框架尺寸扩大;②滑床台底大胶垫、基本轨小胶垫因压溃失效,经过列车长时间的碾压,造成框架尺寸扩大;③螺栓直径与垫板孔直径配合公差及螺栓、垫板锈蚀造成的螺栓直径变细,垫板圆孔扩大,加之制造误差导致轨距扩大;④尖轨、基本轨侧磨严重;⑤轨距块安装号码不正确。

3、尖轨、可动心轨爬行窜动产生原因①尖轨处于半自由伸缩状态,容易产生爬行;②制造、运输、存放装卸等环节易造成尖轨侧弯,上道后与基本轨不密贴,列车通过时易造成晃车;③长心轨仅依靠6根岔枕上的扣件阻力和3块间隔铁间螺栓摩阻力来阻止心轨窜动,因阻力不足易造成心轨爬行。

4、钢轨接头病害产生原因①接头焊缝不平顺,因焊接工艺造成上下、左右错牙;②普通接头上下、左右错牙。

造成钢轨接头上下错牙的主要原因:一是更换新钢轨,新旧钢轨存在高差;二是接头夹板一端有磨耗,使两钢轨轨端产生“台阶”;造成钢轨接头左右错牙的主要原因,一是接头螺栓松动,二是钢轨存在硬弯。

道岔病害与养护问答

道岔病害与养护问答

道岔病害与养护问答-线路工技师答辩必备1、道岔转辙部分的主要病害有哪些?道岔转辙部分的主要病害有:尖轨跳动,尖轨与基本轨在竖切部分不密贴,尖轨爬行,尖轨尖端轧伤和非正常磨耗以及尖轨拱背,旁弯和方向不正常。

2、道岔转辙部分病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大方向不直顺。

就是该组道岔与前后线路的大方向不直顺,或是轨距偏大,或是渡线两端岔心的坐标位置不正确,或是曲股线路的线间距不标准,特别是交叉渡线的四个单开道岔中,由于岔位不正确,引起这类病害比较多。

(2)框架尺寸偏大,递减距离及递减率不准确。

(3)尖轨在静止状态时拱腰旁弯,有飞边及毛刺。

(4)尖轨底靠近基本轨侧的刨槽深度和宽度不足,尖轨爬不上基本轨。

(5)基本轨有高低硬弯和吊板,作用边有飞边及毛刺。

(6)顶铁过长。

(7)耳铁的主螺栓孔及螺栓径经磨耗后有间隙,两根尖轨不能形成牢固的框架,扳动尖轨时另一根不能完全跟过来,造成不密贴或轮缘槽小。

(8)跟端夹板式的结构限制了尖轨的转动和弹性。

双头螺拧太紧了,转辙机拉不动,不易密贴;太松了又易造成尖轨爬行。

(9)曲下股基本轨的弯折点及弯折量不标准,第二、三弯折点之间的直线段不直顺或有反弯。

(10)尖轨尖的直角错差允许20mm 太大。

如果一根尖轨不动,则另—根就有40mm 的串动量。

(11)更换尖轨时.往往不是成对更换,在长度、耳铁孔位置上都有误差。

(12)尖轨跟距不能满足144mm 的要求,一般都小1~3mm(即跟内距1295mm 偏大或跟外距1583mm 偏小),造成跟距不能达到1439mm,轮缘槽达不到74mm 的标准,影响尖轨轮缘槽宽。

(13)滑床板长期不涂油,个别的锈蚀严重。

增加了尖轨在滑床台上的阻力。

(15)滑床板在长期使用中,由于捣固不均匀,压力不平均等因素,个别的扭曲或拉出痕迹,增加了尖轨的阻力,阻碍和影响竖切部分密贴。

(16)由于冻害、捣固、岔枕扭曲,长期的碾轧,滑床板或基本轨产生水久性的变形,或有垂直磨耗,或使基本轨不落槽或与滑床台间间隙过大。

道岔病害分析与整治

道岔病害分析与整治

(1)整治方案(5条)
④精确测量计算岔前、后曲线拨量,大机捣固作业前 补足道砟,作业后及时恢复安装道岔地锚拉杆。对过 车较多的侧向道岔,转折部位加密地锚桩,严格控制 道岔方向变化。 ⑤日常拨道作业时,有定位观测桩首先测量线路横向 位移量,利用测量结果确定拨道方向和拨道量;无定 位观测桩的,首先要从线路前后两个方向来确定拨道 方向,然后根据方向偏差,确定各部位拨道量并合理 确定回弹量。
(7)“卡阻”问题—整治措施
①更换滑床板(或前后调换滑床板),上紧基本轨水平 螺栓(为防止松动而造成尖轨不密贴,螺栓均采用穿销 螺杆)。(风动道岔如发生前三块滑床板水平螺栓松动, 可导致“四开”现象)。 ②适量进行起道捣固作业,达到每块滑床板受力均匀。 ③对钢轨肥边进行打磨。 ④处理尖轨拱腰的临时措施是打磨尖轨上部卡阻部位, 必要时更换尖轨。
而造成反弹现象也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指尖轨尖端先于第一 根拉杆连接杆与基本轨密贴,而这种密贴在现场通常叫做“假密 贴”。另一种是指第二第三连接杆处先于基本轨密贴。 ①尖轨有硬弯或被挤过。 ②连接两根尖轨的三根连接杆长度不符合标准,则在尖轨框架间将 产生内部作用力。 ③尖轨跟端过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头螺栓过紧,另外一种是 跟端轨缝过死);台螺栓损坏或不标准;间隔铁孔眼大,造成台螺 栓不起作用。 ④尖轨中后部滑床板过硬,造成尖轨在波动时,尖轨后部带不过来。 ⑤道岔岔头不方(转辙部),直基本轨不直,曲基本轨不标准。
(2)预防整治病害
①做好道岔前后50m线路的维修,经常保持轨面平、方 向顺; ②做好直股基本轨方向,拨好道岔位置; ③弯好曲基本轨弯折点,做好轨距加宽递减; ④检查确认基本轨既有弯折量,按照标准做好弯折长度 和矢度; ⑤加强捣固作业,除按规定捣固外,还应根据道岔构造 的特点进行适当加强; ⑥补充夯实道床,道岔转辙部分设置有转辙杆、连接杆, 各轨枕孔道碴应比岔枕顶面底20~30mm,并夯实道床; ⑦加强各部分联结零件的养护维修,充分发挥各种扣件 固定钢轨位置的作用。

道岔转折部病害成因及整治

道岔转折部病害成因及整治

道岔转辙部病害分析与整治方法道岔是铁路轨道整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它构造复杂,是线路的薄弱环节之一。

道岔的作用是引导机车车辆由一条下路转向或跨越过另一条线路而这一功能主要是由转辙部分来引导完成的。

转辙部分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道岔整体的作用是否良好,发生一点病害,都会对行车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

随着列车的轴重及车流运行密度和运行速度的不断增加,造成了道岔转辙部分的竖切不密、顶铁不靠、动开程不足、尖轨中轨距超限、尖轨轧伤等综合性病害现象,是公务部分养护道岔面临一大难题。

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摸索,对造成道岔转辙部分病害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一些整治办法,取得减少养护维修工作量,延长养护周期的良好效果。

下面从四个方面的问题入手,找出形成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整治措施,克服道岔病害的发生和缩短故障延时。

首先检查转辙部的几何尺寸是否符合《维规》规定。

尖轨在第一位杆中心的最小动程:直尖轨为142mm,曲尖轨为152mm,如果以上没有问题则可从一下“四个问题”入手:1.“绷”的问题:当道岔尖轨从一侧向另一侧拨动时,存在现场经常所说的“反弹现象”,也有人成为“抗劲”。

而造成反弹现象也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指尖轨尖端先于第一根拉杆连接杆与基本轨密贴,而这种密贴在现场通常叫做“假密贴”。

另一种是指第二第三连接杆处先于基本轨密贴。

(1)产生反弹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尖轨有硬弯或被挤过。

②连接两根尖轨的三根连接杆长度不符合标准,则在尖轨框架间将产生内部作用力。

③道岔岔头不方(转辙部),直基本轨不直,曲基本轨不标准。

④尖轨跟端过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头螺栓过紧,另外一种是跟端轨缝过死);台螺栓损坏或不标准;间隔铁孔眼大,造成台螺栓不起作用。

⑤尖轨中后部滑床板过硬,造成尖轨在波动时,尖轨后部带不过来。

(1)现场整治尖轨反弹的措施有一下几点;①弯直尖轨或更换一根尖轨。

把尖轨从线上拆卸下后,可用弯轨器弯直。

SC330型道岔主要病害预防及整治措施

SC330型道岔主要病害预防及整治措施

SC330型道岔的主要病害、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SC330道岔上道使用后,在养护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道岔病害问题,给行车安全带来了隐患,增加了日常养护难度和成本。

为切实做好SC330混凝土岔枕道岔的养护维修,现将该型号道岔的一些常见病害、成因及防治措施探讨如下。

1、SC330型道岔的主要病害通过对该型号道岔的主要病害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发现在运营和养护中出现了一系列病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尖轨尖端处至接头间作用面侧磨;⑵尖轨掉块;⑶尖轨不密贴;⑷尖轨顶铁不密贴或离缝大于2mm;⑸限位器顶死;⑹贝氏体合金钢辙叉掉块;⑺辙叉翼轨垂磨;⑻直向护轨磨耗;⑼混凝土岔枕套管失效及混凝土枕螺栓折断。

2、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2.1尖轨尖端处到接头间作用面侧磨。

⑴原因分析:此病害发生在侧向通过列车较多的道岔,是构造性病害,可以减缓、不能消除。

⑵防治措施:保持直基本轨一侧正水平,该段范围与前后按0.5‰的递减率顺接。

2.2尖轨掉块⑴原因分析:转辙部分各部件没有做到“三靠两密”而存在“三道缝”造成尖轨产生肥边,同时养护班组没有及时进行打磨,在列车动荷载冲击下产生掉块。

⑵防治措施:①及时对尖轨肥边、基本轨肥边进行修理性打磨。

②对未产生肥边的尖轨进行预防性打磨,保证尖轨非工作边、基本轨作用边1:4的斜度。

③做到“三靠两密”,消灭尖轨与基本轨之间的缝隙。

2.3尖轨不密贴⑴原因分析:①基本轨方向不良。

②轨距不良、顶铁过长。

③曲基本轨弯折量不对。

④转辙部分各部件没有做“三靠两密”存在“三道缝”。

⑤竖切部分和基本轨作用边有肥边。

⑥尖轨侧弯变形⑦限位器顶死增加的横向弯矩引起轨向偏差。

⑵防治措施:①拨正基本轨方向,矫直弯曲基本轨,改正轨距,弯好曲股基本轨的曲折点,并及时消除基本轨与尖轨的肥边。

②校正顶铁长度,不能为消灭顶铁不密而盲目地加调整片。

2.4尖轨顶铁不密贴或离缝大于2mm⑴原因分析:尖轨或基本轨有硬弯、尖轨中部轨距偏小、偏大或顶铁本身缺陷,均会造成顶铁不密贴或离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岔转辙部分的病害与整治
道岔是线路轨道中的薄弱环节,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列车运行和行车安全。

尤其是道岔的转辙部分,其结构复杂,轨距变化率大,平面扭曲,另配件较多,扳动频繁。

所以易出现道岔故障影响行车,严重时会造成行车事故。

所以做好道岔的养护工作,是工务维修工作重点之一。

下面就道岔转辙部分常见的病害和整治的方法做一下简要介绍。

一、尖轨尖端与基本轨不密贴
修规规定:尖轨尖端与基本轨在静止状态下应密贴,间隙不大于1mm。

尖轨非工作边与基本轨的工作边为两个平面互相靠贴,由于各种原因两个平面不能保持完全平直,在某些部位上会程度不同的存在一定的缝隙。

1.尖轨横向弯曲(电务常说尖轨腰硬)向外侧弯曲
尖轨横向弯曲会造成扳动力过大,严重时会造成道岔不能锁闭,影响道岔的使用。

造成的原因:一是出厂时尖轨本身就存在硬弯,出厂时未进行检验和试铺;二是装卸问题,有时在卸车时从车上直接拔下,摔弯或砸弯;三是尖轨存放不当,在存放时将尖轨倒放,待时间长久形成横弯。

解决的方法:先将尖轨换下,用直轨器对尖轨进行校直。

2.尖轨翘头
尖轨翘头一般表现为尖前连续几块滑床板吊板,尖轨尖
端不密贴,严重时道岔改不过去,道岔不能锁闭,影响行车。

造成的原因:一是不排除出厂时尖轨就不平。

二是道岔基本轨不平①道岔转辙部分不平顺,尖轨尖端和尖前接头低;
②尖轨根部(活接头和小接头)过低。

三是维修跟不上;四是尖轨尖端起道后捣固不实。

防治的方法:
①加强对转辙部分的检查,不要只检查轨距水平,要注重对尖轨部分的高低检查。

②对转辙部分加强起道捣固工作,尖轨尖端和尖轨根端要增加捣固的镐数,特别是尖轨尖端,因电务设备的影响不宜作业,反而更应该加强。

3.转辙部分框架尺寸与设计不符(过小)
转辙部分的框架尺寸是指尖轨中部两基本轨间的垂直距离,这个距离一般为钢轨的顶面宽度加轨距。

这个距离如过小会造成尖轨搬动时尖轨中部先靠贴,造成尖轨密贴力过大,严重时不密贴,特别是混凝土枕道岔。

主要原因:一是道岔出现爬行;二是混凝土枕的位置不正确;三是轨枕偏斜。

解决方法:①拉方道岔②按设计图的轨枕间距,用长尺划分轨枕间距③按间隔方正轨枕④调整好框架尺寸
4.尖轨顶铁过长或拉杆连接长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道岔尖轨与基本轨内的顶铁过长,在道岔扳动时顶铁先
受力直接影响着道岔的转换和密贴。

而顶铁过短在列车通过时就使尖轨外移,轨距扩大,严重时会造成车辆脱线。

所以顶铁要求不得过长,间隙在1—2mm之间,不得大于2mm。

道岔的拉杆和连接杆要符合设计要求。

解决方法:①过长的顶铁可以拆下后进行打磨调整。

②过短顶铁可以采用更换或采用增加顶铁调整片的方法。

③对拉杆连接杆长度与设计不符的应更换,差量较小时可以采用增加或减少拉杆调整片的方法解决。

5.尖轨防跳铁与基本轨低摩擦力过大。

尖轨防跳铁与基本轨低摩擦力过大会引发道岔的转换力和密贴的摩擦力过大,严重时会造成道岔不能正常扳动,影响行车。

解决方法:①调整拉杆和连接杆与尖轨“L”铁的间隙。

②拉杆和连接杆的螺栓扭力不能不紧,并锁紧防松螺母。

二、影响道岔使用的其它病害
1.双头螺栓与尖轨跟间隔铁螺栓孔磨损
双头螺栓是使尖轨跟部鱼尾板在上紧螺栓以后支撑鱼
尾板不能与尖轨跟部间隔铁过紧的特别螺栓。

一旦不紧就会使尖轨扳动时受阻,由我们所说的活接头弯成了死接头,影响尖轨的扳动。

解决的方法:①更换双头螺栓凸台磨损的螺栓,使螺栓保持300N/m的扭力。

②增加与凸相同的平垫圈。

③更换磨
损的活接头间隔铁。

2.尖轨中部连续吊板
造成的原因:①尖轨中部高低不良②尖轨拱腰
这种病害严重时威胁行车安全,一旦车轮轧到尖轨中部,尖轨尖端会翘起,后续车轮有可能会冲击尖轨,造成脱线。

解决方法:①起道捣固,起平基本轨。

②卸下尖轨用调整尖轨拱腰的直轨器对尖轨进行校直。

3.道岔尖轨非作用边和基本轨作用边出现肥边
尖轨踏面比较薄,经过车辆长期碾轧,非作用边易出现肥边。

如肥边过大,当车辆通过时易被轧掉,造成尖轨掉块,当肥边掉入基本轨里面会影响扳动影响行车。

解决方法:加强对尖轨非作用边和基本轨作用的肥边打磨。

4.道岔爬行
道岔爬行是道岔常见病害之一,也是道岔的百病之源,它会引起道岔扳动困难。

基本轨出现三道弯,活接头螺栓折断而不能修复,导曲线隔电接头轨缝小于6mm易造成联电,所以《修规》规定道岔爬行不得超过20mm。

解决方法:定期检查道岔的爬行情况,及时对出现爬行的道岔进行拉方。

三、易造成道岔联电的几种情况
1.隔电接头轨端肥边
钢轨接头经过车辆的碾轧易出现轨端肥边,接头轨端出现肥边后易发生轨端掉块,造成钢轨伤损,隔电接头出现肥边易造成联电。

解决方法:维修中注意对轨端肥边的打磨。

2.尖轨丁字铁
尖轨丁字铁与连接杆相连,两丁字铁与尖轨是绝缘连接的,此处最易发生联电。

问题和解决方法:
①尖轨调整片扠错方向造成联电,丁字铁与尖轨之间有一个“L”型绝缘板,我们在调整尖轨密贴应把铁制的调整片扠在绝缘板的外侧(靠尖轨一侧)如扠在内侧易造成联电。

②丁字铁与拉杆穿销的开口销过长,开口销搭在尖轨上造成联电,所以穿销的开口销不能过长。

但穿销不能缺少开口销。

没有穿开口销,穿销有可能脱落,造成两尖轨相互脱离,极有可能使车辆脱线,造成大事故。

③尖轨经常出现侧磨现象,当尖轨出现侧磨后会出现铁粉,散落在丁字铁的绝缘上。

这时会出现轨道电路的闪联的现象,所以要及时清理丁字铁上的铁粉,防止联电。

④要定期检查丁字铁(包括隔电接头)的绝缘情况,如绝缘套筒、绝缘平垫,发现损坏应及时更换。

四、其他问题
①轨距杆的绝缘情况,我们在安装轨距杆以前应要求电
务配合对轨距杆的绝缘情况进行检测,不得使用未经过电务检测的轨距杆上线使用。

②铁线及脱落的钢轨肥边极易引发联电,所以对线路上的肥边条和铁线应及时清理,防止引发联电事故。

③我们虽然是停运以后作业,但尽量避免用起道机、撬棍、扳手等金属物品搭接绝缘接头,和电务的导线等防止意外问题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