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本色
回归语文本色,提高教学效率

在名家 们的笔下一草一 木都含有深情 ,
富 有 灵 性 ,光 写 荷 花 的就 有许 多优 美 的
诗 句 ,如 描 写 荷 花 色 彩和 形状 的有 “ 接 天 莲 叶无 穷碧 ” ,下 一句 … … 生 :映 日荷 花 别样 红 。
师 :还 有 一 句 描 写荷 花 品格 的 ……
个 好 的 开端
教 师 上 课和 学 生 写 作 有 相似 的地 方 ,学 生 写 作
力 的 同时 ,一 定 要 让 学
生 学 有 所 用 、 学 有 所
要 求 开 头要 好 ,要 吸 引读
者 ; 教 师 上 课则 要 求 开端
值 。下 面 本 人 就 教 学 内 容 和 方 法 谈 一 些 自己 的 看法。
构 发 生 了 转变 。在 对 各 门具 体 课 程 之 间 聚 拢 起 来 : 好 的 导语 又是 思 想 的 电 光 石
” 的 比重进 行调 整 的基础 上 ,建 立 了 由学 火 ,能给 学 生 以启 迪 ,催 人 奋进 。
习 领 域 、科 目、模 块三 个层 次组 成 的 课 程 结 构 。针 对 这 ~ 转变 ,我 也 采 用 了相 应 的教 学 策 略 ,运 用 先 进 的 教 学 手 段 ,
课 堂 的 重 要 性 是 不
引导 学 生 统 观 全 文 ,深 入 探 究 ,使 学 生悟 出 :把 标
言 而喻 的 。课 堂 既 是 知
识 授 受 的地 方 , 也 是 知
识 生成 的场 所 ; 既是 生
题定为 “ 说 ‘ 叶 ”’ 就 木 ,
可 以把 古 诗 中 的 意象 “ 木 叶 ”作 为 论 题 , 围绕 它展
理 生命 和 感 性 生 命 存 在 的地 方 ,也 是 人 的精 神 生命 、道 德 生命 和 人 格
合理取舍,让语文课回归本色

合理取舍,让语文课回归本色摘要教师不是不能讲、不要讲,而是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好讲解点,精要地“点讲”,并要使自己的“点讲”能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关键词合理取舍整合学科回归本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合理取舍,让语文课回归本色。
一、整合学科,但学生不能远离语文我们先来看这样两个案例:(1)《雨后》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雨后最想干什么呀?拿出你的画笔把它画下来,传达出你的快乐。
部分学生拿起彩笔开始画画,有些小朋友在观望,因为不会画。
等画完了,课也结束了。
(2)《冰花》教学片段。
师:多么美丽神奇的冰花呀,真惹人喜爱!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种,你还能想象出什么样的冰花来呢?你能把它画下来吗?(生边听音乐,边画画)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你画的冰花贴到黑板上,并说一说你画的冰花像什么?生:我画的冰花像美丽的白珊瑚。
生:我画的冰花像漂亮的白蝴蝶。
生:我画的冰花像闪闪的星星。
生:我画的冰花像一朵白云……两个案例,同样是把画画引进了语文课堂,但案例(1)的落脚点是画画,学生始终置身于语文学习之外,没有得到语文文字方面的发展。
而案例(2)的落脚点是语言实践,老师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放飞想象的情境,学生始终置身于浓浓的语文学习的氛围中,大胆地想,欢欣地画,尽情地说,语言实践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这两个案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
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但究竟该在什么时候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
加强朗读教学 回归语文本色[论文]
![加强朗读教学 回归语文本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f17298bd4d8d15abe234e24.png)
加强朗读教学回归语文本色古语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些美丽的词句还在心头萦绕;电视上,现代学童身着儒服摇头晃脑吟唱《三字经》《弟子规》,那动人的韵律犹在胸中激荡;记忆中,小时课堂上那琅琅的读书声还在耳边回响;书本上,“三味书屋”的老先生“拗过来、拗过去”的醉人神态,总在眼前闪现……可曾几何时,一切都变得是那么陌生而又模糊,语文课堂上少了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充斥着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成了综合课。
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抛弃浮华,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心童真,从而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与困惑新课程改革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手段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多元解读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形式主义的东西过多,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问题集中表现在: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太少……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褪去了原汁。
同时,为追求教学质量,有的教师不重视朗读,只钟情于对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
学生不会朗读,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只知道拼命记老师的讲义。
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失去兴趣,从而出现了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
二、朗读教学的作用与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语文本色回归:简约之美论文

语文本色的回归:简约之美在新课改的理念的指引下,尽管我们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有时感觉很困惑,阅读课不知道应该怎么上更好了。
可能是因为语文课,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小语理事长家崔峦在一次“关于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讲座上提出:现在的阅读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内容太多、太杂。
教师驾驭不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
“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
二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
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
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
三是方法单一,策略不合适。
”崔峦老师曾提出:“阅读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那如何进行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呢?一、解读文本内涵,简化教学头绪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
我们现在感觉语文课难教,这第一难,就在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
教师怎么选择应该教什么呢?具体地说,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本文”“披文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
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该学的不教不学”。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准确解读文本,组织教学,要做到薛法根老师说的“简约之美”: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简明而不失本位。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教学目标要简明,“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
一篇课文或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蜻蜓点水似的教学要好得多。
如《黄河的主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一个: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精神。
加强朗读教学 回归语文本色

加强朗读教学 回归语文 本色
刘正松 务川 自治县濯水 中学,贵 州 务川 54 0 6 35
语文学科是包 容性很强 的学科 , 其包 函知识的广度和
深度 可 以说 至 今无 法 界 定 。 如何 引 导学 生 学 好 语 文 这 一 门
知识水平也就不错 了吧 。几千年来 , 历朝历代 的学堂里运
用 朗读教学法育 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学家 、 政治家、 思想家 。 如李 白、 愈、 韩 王安石、 苏轼等 。 历史 已经证明, 朗读教学是 语文教学的正确方法 。笔者认 为, 语文朗读教学这种朴素 的教学方法不但解决了教学方法 的问题 , 还解决教学的 内 容 问题, 以说是一箭双雕 , 可 一举两得 。
课文 中的精典句子在嘴上是 自然而 出, 言谈 中运用得恰 在 如其分 , 真让人羡慕 。 他们在学校里读书, 语文教学就是真 正落实在了读上, 那时的教师就是让他们反复读 , 一直读到
能背诵为止 。如果不能按 时背诵 , 那就要受到惩罚。一所 小到只有几十人 的学校, 读书声回荡在校 园, 那师生读书的 架势真让人钦佩 。 学生读得能背了, 还要写 , 即一字一句抄 写课文 , 大多用毛笔书写得工工整整。 现在这些人当中。 没 有哪一个不会读 , 不会写 , 不会说 。会 读, 会说 , 会写 , 语文
候就用一本正经的书遮住 。 学生在 朗读的时候读成用 “ ” 一 本正经” 的书遮住 , 我及时纠正应读为用“ 一本” 正经” “ 的书
遮住; 还有本册 的《 第一千个球》 一文中“ ……我似乎看到父 亲每星期一拐一拐地走上足球场 , ……” 学生在朗读时读读 成“ 每星期一~ 拐一拐地” 我纠正为 “ , 每星期” 一拐一拐 “
回归语文本色 提高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拾遗

闲暇 生 活 不 仅有 助 于人 们 从 紧张 疲 劳 的工 作 中释 放 出来 , 生 理 和 心 理 状 态 得 到 改善 , 工 作所 需 的体 能得 到进 一步 恢 复 , 从 而 以更 饱 满 的热情 投 入 到工 作 中去 , 而且 能够 给人 的生 活 和精神 世界 营 造 一个 不受干扰、 相 对 独 立 自由的 空 间 。 让 人 们充 分 感 受 娱 乐 过程 所带 来 的乐 趣 , 使 人 的创造 力 和活 力 得到 最 大 限度 发挥 。 最 终 使 人 的 生 命更 加 精 彩 、 丰润 和
… …
总之 , 一 个 真正 懂 得 享受 生 活 、 热 爱 生 活 的人
往往 更容 易 收获快 乐 和幸福 。 倘 若 教 师 整 日忙 于班 级、 教 学及 家庭 琐 事 , 最 终 将退 化 成 只 会 教 书 的 教
书匠. 自然就 不能 充分 享受 到工 作 及 闲暇 生 活所 带
第 一 线 研 究
回归语文 本 色 提 高语文素养
《 义务教 育语 文课 程标 准 ( 9 , O l 1 年版 ) 》 解读拾 遗
长 乐 市文 武砂初 级 中学 陈榕 清
新 课程 改 革如 一夜 春 雨 。 给 一线 的教师 带来 了
一
一
、
审视 语文本 色 。 转变 教学 观 念
次 全新 教育 思 想 的洗 礼 。教 师 的理念更 新 了 , 教
学 生 学 习兴 趣 提 高 了 … …这 一 切 让 我们 感 受 到 了 新一 轮教 学改 革 的春 天 。但 是 。 当我们 重新 以理性
的态 度 审视这 一 切 时 , 不 难 在火 热 的新课 程 课 堂上 发现 : 花 哨 的东 西多 了点 , 本 色 的东 西少 了些 ; 虚浮
让“味儿”回归语文的本色

赞叹充塞于胸 中 , 他们迫不及待地 想抒发 自己的情 感 ,
此 时 , 者 抓 住 了 这 一 契 机 , 学 生 用 自己 喜 欢 的 方 式 笔 让
表 达 对 大 自然 的爱 , 生 的情 感达 到 了 高 潮 , 言 一 语 学 一
阅 读经纬 - 说文论道
“ 文 味 ” 谓 语 可 有 了 它 , 生 才 能 一 步步 跃 入 课 文 的 意 境 , 悟 作 者 的 学 体
让 吩
是 一 堂 语 文 课 的 灵 魂 ,是 教 师 的 教 学 激 情 和 学 生 的 学 习
兴趣 的发 源 地 , 是 教 师 的 综 合 素 养 与
现 。如笔者在教学 一年 级下册《 小松树和大松树》 一课
时 , 上 引导 学 生 反 复 诵 读 , 导 学 生 读 出 小松 树 的 傲 课 指 慢 , 松 树 的 谦 逊 , 伯 伯 的 意 味 深 长 。尤 其是 小 松 树 大 风 的这 句 :喂 !朋 友 , 看 我 长 得 多 高 哇 !我 能 看 到 很 远 “ 你
江苏南 通市 通 州 买验小学 一
归 语 文用意丰, 本象 , 处 富 于 感 染 力荷,花》一文间, 含 着 作 的理解文本的思想 内涵 。如《 字 里 行 简洁 的语 色 言 , 富的想 处 蕴
0 一 张凝 玉 0
者热 爱 荷 花 、 爱 自然 的 浓 浓 真 情 。笔 者 引导 学 生 多层 热
得 审 美 体 验 。反 复 品 读 欣 赏 后 , 着 对 荷 花形 象理 解 的 随 深 入 , 感的交 融 , 生的情 感被激 活了 , 穷 无尽的 情 学 无
文 课 就 应 该 有语 文
追求诗意课堂 回归语文本色

追求诗意课堂回归语文本色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见真淳的精神享受。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肩负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历史传承。
语文教学离不开“美”,离不开“诗意”。
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
诗意语文,不是为语文课堂堆砌华丽的词藻,不是追求诗一般的浪漫和情调,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以文本为基础,根据语境和形象,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情境和意蕴,让学生浸润在氛围与意境中,呼唤起学生的诗意,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情感体验过程。
那么,如何进行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呢?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营造诗意的教学情境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最讲求课堂语言的锤炼,她的课堂是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享受诗意的乐园。
她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正因为于漪老师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生动隽永,能给学生如坐春风的艺术享受。
诗意的教学首先必须是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辅以现代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先营造出诗的意境,让孩子们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慢慢地感悟美,细细地品味真,从而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激。
如:教学《识字5》,播放有关大海的课件,让孩子们边看美丽的大海晚景图,边配以《渔舟唱晚》的音乐,此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那美丽、神秘而令人神往的大海:夕阳西下,孩子们光着小脚丫,欢笑着涌向软绵绵的沙滩,时而尽情地奔跑,时而捡起一颗颗美丽的贝壳。
海风轻轻地吹拂着,海鸥快乐地鸣叫着,大海高兴极了,捧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把它送给黄昏。
渔船满载着珍珠、鱼虾和海带,停泊在宁静的港湾,只留下远处天边,一抹绚丽的晚霞……教师用有美的语言,使课堂像水墨画一样充满意蕴,像散文诗一样灵动优美,像交响曲一样震撼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语文本色专题实验反思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课,是引导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专题实验启动以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实验情况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水平、综合学习水平都比过去提升了。
老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阅读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阅读潜能的开掘。
通过实验,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
重视本土课程文化的发掘,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的资源。
教学观点的更新,课程意识的提升,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
让语文课堂表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落实虚。
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花花动作多,花拳锈腿多,花里胡哨多。
内容庞杂,课件繁杂,这在公开课上更甚。
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虚,还表现在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
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
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上来了,可真正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
有些课画蛇添足,文本还没有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
二、形式闹。
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闹,反而使课堂沉闷,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
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并发的火花。
三、训练杂。
因为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地展开,因而另一形式的“架空分析”有所抬头,即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
它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语言文字太浅,思想内容太深。
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文本的思想内容,而削弱了对语言形式的把握。
杂的表现之二是各种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
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与语文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
四、双基偏。
当前在某些地方出现了轻视“双基”的现象,尤其是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
因为轻视知识,导致轻视讲解、讲授等这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对立起来。
偏,还反映在弱化教师职能,不敢严格学生,廉价表扬,普通肯定。
上述现象,反映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吸纳不够。
对我国母语教学的历史经验和成果的认同,吸纳不够,对我国的国情实际特别是广大农村教育实际深入了解不够。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说明我们还缺乏辨证观,常常容易情绪烦躁,急于求成,顾此失彼,易走极端,把握不住事物发展的“度”。
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