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作文之莫言小说中的狂欢化叙事的特征及意义

合集下载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狂欢化叙事的特征及其意义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狂欢化叙事的特征及其意义

莫言小说 的狂 欢化叙 事特 征 分析 叙 事视 角的选 择对狂 欢化 叙事有 着重 要的影 响, 叙述者要选择一定叙事的距离进 行叙事 , 就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叙事 视角。莫 言在作 品中为达到叙事的狂欢化 , 采用 了全 新 的叙事视角 ,即采用第一人称视角 , 让读 者体会 到狂欢化 叙事 的魅力 。在他 的作 品 《 红高粱家族 》中 , 从两个视角对故 事进行 叙述 , 在叙述 中实现了两个叙述方式的时空 转换 , 体现了作 品在叙事方法上的整体复调 结构。 小 说中 “ 父亲 ” 作为主要叙事者 ,“ 我” 是一个旁观者 , 两个叙事主体在时空的夹杂 变换中进行叙述 ,在相互混合 的关 系中,以 种狂欢化的叙事方式表现了小说 里 “ 爷爷 和奶奶”的传奇故事 ,给读者带来思想的多 元化碰撞与交 流。 此外 , 在莫言 的 《 红高粱家族 》中,第 人称叙事者只是象征性在叙事 , 是站在故 事主人公的局外进行叙事 , 边缘性的叙事角 色使他增添了叙事 的灵活性 , 给读者一种客 观 的体验 , 也可以让他对故事 的发展进行全 方位展示 , 对人物 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刻 、 细 致的描绘 ,增加语言 的感染力 , 使故事增添 亲切感 和真实感 。 但是按照传统的叙 事说 法 来讲 , 第一人称是不能清楚地知道他人的内 心活动 ,但是在 《 红 高粱家族 》中 , 打破 了 这一传统说法 , 叙述者 “ 我”能给深入到他 人的内心活动 ,知道他们 的事情和想法 ,以 及他们过去心理活动 。 在叙述时候体现的儿 童化叙事方法,表现了叙事 的狂欢化 ,反映 出的事物状态贴近纯真心态 。 在另一部作 品 《 檀香刑 》中,莫言没有 采用单线条叙 事模式 , 而是采用多种叙事视 角表现主题 , 表现对生命 力的赞美 , 起到 了 狂欢化艺术效果。在这部小说中 , 莫言采用

莫言欢乐读后感

莫言欢乐读后感

莫言欢乐读后感《莫言欢乐》是一本让人忍俊不禁的小说,作者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带来了一场欢乐的阅读体验。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和惊喜,让人不禁为之捧腹大笑,同时也引人深思。

小说以一个小村庄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普通人的生活故事,他们或憨厚老实,或机灵勇敢,或心地善良,或阴险狡诈,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农村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贫困、封建迷信等。

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幽默和讽刺,作者通过夸张和夸张的手法,将平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幽默风格,还能从中领略到中国农村的独特魅力。

小说中的情节设计巧妙,故事情节紧凑,引人入胜,读者在阅读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进去,沉浸其中。

小说中的主题多样,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和探讨。

作者通过小说向读者传递了许多深刻的思考,让人不仅在欢笑中得到乐趣,还能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感悟。

小说的结尾处,作者通过精彩的反转和情节设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回味无穷。

总的来说,《莫言欢乐》是一本充满了欢乐和智慧的小说,作者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幽默风格,还能从中领略到中国农村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从中获得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小说不仅是一部让人捧腹大笑的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值得一读。

莫言小说的狂欢化叙事探究

莫言小说的狂欢化叙事探究

莫言小说的狂欢化叙事探究作者:王佳佳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1期摘 ; 要:小说的狂欢化是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或者情景再现。

就莫言小说的狂欢化叙事而言,除了包括对意识形态的解构、对社会理想的认同之外,还有对传统艺术及审美原则的现实性颠覆。

关键词:莫言;小说;狂欢化叙事中图分类号:I207.4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2-0010-01对于任何一个文学作品而言,要想维持长久的生命力,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活动就必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与创新性。

现阶段,国内文化进程始终落后于世界,而二者之间常常产生错位现象。

作为当代著名的文学家,莫言在其所著的每部作品中都赋予了一定的意义。

仔细阅读其小说,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消解了以往的精英意识,正是因为这种变异与创新才造就了莫言小说的狂欢化色彩。

一般情况下,小说的狂欢化是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或者情景再现。

从时间维度来考虑,最初的小说狂欢化是对于狂欢节生活的直接呈现,渐渐地,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狂欢生活也开始呈现边缘化状态,小说的狂欢化被转移到作者的主观思维与价值观念方面了。

一、莫言小说中狂欢化叙事的内涵1.对社会理想的认同。

在人们不断争取或者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更加健康、更加具有生命力。

毫不夸张地说,莫言就是一位渴望自由、追求自由的作家,在他看来,要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就应当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站在普通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写出属于普通人自己的故事。

在这一点,便能在莫言的诸多作品中看到,不论是《檀香刑》中的媚娘,还是《生死疲劳》所描述的篮脸,亦或是《丰乳肥臀》的管家女儿们,均具备相似的特征: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对社会权威的挑衅以及对伦理道德的蔑视,正因为如此,他们敢于冲破传统观念,不惜一切追求内在的精神自在,这显然是对社会公众内心深处的普遍认同。

【人文素养】莫言小说语言的狂欢化

【人文素养】莫言小说语言的狂欢化

【人文素养】莫言小说语言的狂欢化2018-01-08【文学品味】莫言小说语言的狂欢化狂欢化的生活与制度化的生活有着迥然不同的逻辑。

前者遵循着生命本能的惟乐原则,后者遵循着理性的惟实原则,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生活的文明化的结果,是对惟乐原则的限制和压抑。

狂欢化的原则是对既定的生活秩序的破坏和颠倒。

莫言小说的狂欢化倾向首先即表现在这种破坏和颠倒之上。

崇高/卑下、精神/肉体、英雄/非英雄、美好/丑陋、生/死,诸如此类的价值范畴的分界线模糊不清,价值体系中的等级制度被打破,对立的价值范畴在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中共生。

莫言明确地道出自己的写作理想:“梦幻与现实、科学与童话、上帝与魔鬼、高贵与卑贱……互相掺和、紧密团结、环环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然而,这个“完整的世界”并不能在制度化的现实中诞生,只能诉诸狂欢化的瞬间,当然,也只能存在于文学艺术当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狂欢化的文体才真正是莫言在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贡献。

《欢乐》也许更能体现莫言小说的狂欢化的话语规则。

你的耳朵里混杂着各种各样的机器声和喇叭声,牛叫马嘶人骂娘等等也混杂在里边;你的鼻子里充斥着脏水沟里的污水味道、煤油汽油润滑油的味道、各种汗的味道和各种屁的味道。

·小·姐·出·的·是·香·汗,·农·民·出·的·是·臭·汗,·高·等·人·放·的·是·香·屁,·低·等·人·放·的·是·臭·屁,(“·有·钱·人·放·了·一·个·屁,·鸡·蛋·黄·味·鹦·哥·声;·马·瘦·毛·长·耷·拉·鬃,·穷·人·说·话·不·中·听。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匠,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作品以描绘人性的阴暗面、展现中国乡村生活和以独特的叙述方式而著称。

这篇文章将讨论莫言小说中独特的叙事艺术,以及其对读者的影响与启示。

首先,莫言小说的叙事方式具有强烈的叙述性和戏剧性。

他善于运用多重叙述视角,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对话和描写等手法,把故事展示得生动而有趣。

莫言的小说常常以曲折的叙述结构出现,通过前后呼应或时空交叉的方式,使故事更加贴近现实,呈现出多维度的叙事空间。

例如,在《红高粱》中,莫言以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身份,通过回忆和讲述,将故事叙述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流畅。

其次,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个化特征。

他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常常是对于中国传统乡村人物的深度描摹和再现。

莫言善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塑造出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其行为和心理活动。

他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摹尤为出色,通过对人物感受和思想的描写,使其形象更具立体感。

这种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得莫言的小说历久弥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另外,莫言小说的叙事饱含着浓厚的乡土情怀。

他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民为主要人物,多次塑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莫言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和农民生存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独特魅力。

他关注乡村文化的保存和价值,呼吁对乡村的尊重和关爱。

莫言小说中充满了对农人生活的赞颂和对农村生活的思考,通过细节描写与对话反映了他对乡村的关注与思考。

此外,莫言小说中的讽刺与幽默使叙事更加生动有趣。

他善于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描述人物及其生活状态,回味悲喜人生的无常。

莫言的讽刺常常深刻含蓄,通过细微之处的描写,娓娓道来,带给读者一种发人深省的体验。

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揭示社会弊病和人性的复杂,精辟地揭示出生活中的荒诞与无奈,表现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冷嘲热讽。

莫言小说的民间特征

莫言小说的民间特征

莫言小说的民间特征莫言凭借着在当代文坛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文学评论界的宠儿。

从80年代至今,不断走近民间是莫言小说创作风格总的发展趋势。

细观莫言的所有重要作品,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到处都洋溢着民间特征。

一、莫言小说民间特征的表现(一)小说以民间话语为主(二)传奇式的叙事手法(三)狂欢化的状态狂欢就是放纵似的一种欢快的状态,在狂欢中人们能够尽情地放松,以这种形式来把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不如意统统宣泄出来。

莫言认为,表面的狂欢场景事实上是民间颠覆一切秩序的表现。

1、狂欢式的斗争历史在高密的祖辈们,有着非常多的让晚辈倍感珍惜的传奇故事,其中有名的要数抵抗德军在山东修筑铁路。

比如祖辈们为了引诱敌方的火车入海用青豆、小麦铺路,为了袭击德国鬼子用大粪做武器等,这些在正统们眼中看起来十分可笑的行为,作者却用狂欢式的口吻描述了出来,并且丝毫没有嘲笑之意。

2、狂欢式的叙述语言巴赫金在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小说时提出了关于小说的复调理论。

他认为在作品中可以有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独立的,也正是这种不同价值的声音从而构成了真正的复调。

[2]在所谓的复调小说中,主人公往往拥有双重身份,他不只是议论的对象,同时也要发表意见。

莫言的很多小说就是用这种复调的形式来创作的。

在表现作品叙述语言的狂欢的同时,莫言还将大量的俗语、民间歌谣、还俚语等方言式的语言运用到作品中。

这样的运用就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不拘一格的形态,把传统的语言抛到了脑后,使作品的语言更加富有冲击力。

(四)敢于审丑丑,在莫言小说中占据着不小的篇幅,其中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这与作者从小在民间的苦难经历息息相关。

苦难的民间生活经历,使得他对于一切痛苦、丑陋以及凄惨的现象熟视无睹,甚至近乎麻木。

其二,这与作者身为老百姓的民间立场相关。

莫言用老百姓的身份,使得丑能够更完整的展现在读者们面前。

二、莫言小说的民间艺术特色(一)乡音谚语、俗语是我国民俗文化的语言精华,它往往指的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方言。

小说作文之莫言小说中的狂欢化叙事的特征及意义

小说作文之莫言小说中的狂欢化叙事的特征及意义

莫言小说中的狂欢化叙事的特征及意义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浩瀚星海中,莫言无疑已成为最闪亮的一颗星。

他经历了1979年以来出现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反思文学和先锋文学兴起。

在思潮风起云涌的中国文坛里,他餐风露宿,终于在“寻根”与“先锋”文学间徘徊之后,欣然地投进了神秘的民间大地怀抱,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和语言,闯出了一条富有个性的创作。

本文根据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尝试从一般视角之外的新视角视角去解读莫言的作品,探究莫言作品中的狂欢化叙事特征。

狂欢化理论的引入,开创了莫言研究的新方向,挖掘出了过去研究形式所未曾展现出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莫言小说;狂欢化;叙事特色自20 世纪90 年代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传入中国后,很多阐释论着和解读话语在文论界涌现,其中不乏有人运用狂欢化理论对莫言的作品进行评论,展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深度。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立足于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生活的文化思考,以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这组概念构成了狂欢理论的主骨架。

从狂欢生活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这组概念反映的正是狂欢节这一“人类文化第一形式”由本然的生活向意识形态层面渗透的过程。

目前对于莫言小说的狂欢化叙事特色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完善,因此,笔者试图在这里以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为依托,从人物、语言、结构等方面探讨文本中所体现的狂欢化特色。

一、狂欢化的人物形象莫言近年来的作品中,就存在着不少戴着骗子、傻瓜的角色面具赋予人们特殊的身份和权力的人物设定,他们可以在“疯癫”的外表掩盖下公开嘲笑、辱骂、揭露那些平时高高在上的官方神圣事物,惹得人们的哄笑戏弄,摆脱这些事物在平时对人们的压抑和束缚,在笑声中揭露神圣事物的虚伪本质的莫言狂欢化人物形象。

经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具有狂欢化色彩的人物大致具有以下特征:他们普遍看起来愚钝、疯癫、简单,类似于巴赫金所说的小丑、骗子和傻瓜。

小丑是最常见的狂欢节人物形象。

他游离在这个秩序井然等级森严的世界的边缘,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当然,他们也会时不时闯进那个正统世界,留下一些格格不入的踪迹,打乱这世界正常的生活秩序和节奏,揭出这个世界的伪善。

论莫言小说的狂欢化叙事特色

论莫言小说的狂欢化叙事特色

百二十对乳房 ” , 摸得 “ 独乳老金 ” 喃喃细语 , 并因
士比亚等作家的作 品都有 着狂欢化 的特 征。狂欢化 小说 将故 事和人物置于开放 的广场 , 高声 喧哗 、 纵 情
此 破 坏 了“ 乳房 节 ” 的规矩 , 导 致 门老 道 被 枪 毙 。不许
说话 的“ 乳房节 ” 与 巴赫金 阐述 的狂欢 节并不 相 同, 但精 神本质是 一致 的 , 它 以全 乡人 噤声暗喻 “ 文革 ” 对全民的压制 , 以“ 摸乳” 来讽刺假道统。 莫言小说 中还有许 多官方认定 的狂欢节 , 如《 四 十一炮》 中五通神庙前的 “ 通衢 ” 上举行 了“ 食 肉节” , “ 食 肉节” 要 延续 三天 , “ 各种 肉食 , 琳琅满 目” , “ 牲畜


简述狂欢与狂欢化理论
狂欢 化理论 又被 称 为“ 狂 欢化诗 学 ” , 最早 是 由
二、 狂欢化的节 日与场景
( 一) 狂 欢化 的节 日
俄 罗斯 学者 巴赫 金提 出的 ,而 巴赫金 的狂欢诗学建 立于 中世纪民间文学 、 狂欢节 的基础上 。在西方文化
中, 狂 欢扮演着重要 角色 , 中世纪时期 宗教 力量渗透
狂欢化诗学理论 的核心 内容是 狂欢式 的艺术思 维与世 界感受 , 主 张颠覆 特权 、 民主平 等 , 反对僵 化
的教条和孤立 的封 闭 ,体 现着一种 颠覆 、变 更的力 量。巴赫金不仅考察 了狂欢 文学 的结构特点 , 还将狂 欢 文学置于社会历史 之中进行考察 ,挖掘其社会 学
价值 。他认 为 , 狂欢化小说的语言杂乱 , 内容丰 富, 能 以无拘无束的幽默对抗 主流社 会 , 表达 民间立场 , 与 多元化 的社 会发展 趋 向一 致 , 塞 万提斯 、 拉 伯雷 、 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小说中的狂欢化叙事的特征及意义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浩瀚星海中,莫言无疑已成为最闪亮
的一颗星。

他经历了1979年以来出现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反思
文学和先锋文学兴起。

在思潮风起云涌的中国文坛里,他餐风露宿,终于在“寻根”与“先锋”文学间徘徊之后,欣然地投进了神秘的民间
大地怀抱,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和语言,闯出了一条富有个性的创作。

本文根据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尝试从一般视角之外的新视角
视角去解读莫言的作品,探究莫言作品中的狂欢化叙事特征。

狂欢
化理论的引入,开创了莫言研究的新方向,挖掘出了过去研究形式
所未曾展现出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莫言小说;狂欢化;叙事特色
自20 世纪90 年代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传入中国后,很多阐释
论着和解读话语在文论界涌现,其中不乏有人运用狂欢化理论对莫
言的作品进行评论,展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深度。

巴赫金的
狂欢理论立足于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生活的文化思考,以
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这组概念构成了狂欢理论的主骨架。

从狂
欢生活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这组概念反映的正是狂欢节这一“人类
文化第一形式”由本然的生活向意识形态层面渗透的过程。

目前对于
莫言小说的狂欢化叙事特色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完善,因此,笔者
试图在这里以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为依托,从人物、语言、结
构等方面探讨文本中所体现的狂欢化特色。

一、狂欢化的人物形象
莫言近年来的作品中,就存在着不少戴着骗子、傻瓜的角色面
具赋予人们特殊的身份和权力的人物设定,他们可以在“疯癫”的外
表掩盖下公开嘲笑、辱骂、揭露那些平时高高在上的官方神圣事物,惹得人们的哄笑戏弄,摆脱这些事物在平时对人们的压抑和束缚,
在笑声中揭露神圣事物的虚伪本质的莫言狂欢化人物形象。

经过对
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具有狂欢化色彩的人物大致具有以下特征:
他们普遍看起来愚钝、疯癫、简单,类似于巴赫金所说的小丑、骗子和傻瓜。

小丑是最常见的狂欢节人物形象。

他游离在这个秩序
井然等级森严的世界的边缘,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当然,他们也
会时不时闯进那个正统世界,留下一些格格不入的踪迹,打乱这世
界正常的生活秩序和节奏,揭出这个世界的伪善。

《檀香刑》中的
赵小甲无疑是这类狂欢化人物的典型代表,在作品中他的定位是傻瓜。

而在他的眼中:妻子眉娘是一条媚人的白蛇,刽子手父亲是一
只黑豹子,知县钱丁是一只白虎,克罗德是一头大灰狼,刑名师爷
是一只尖嘴刺渭……赵小甲眼中显现的是这个世界兽性的一面,而
且动物的特性又的表现在对应的人物身上。

因此,我们很难再说赵
小甲是傻瓜,反而可以说他是一个用独特眼光透视社会本来面目的
聪明人,他代表着一种反面的智慧,反面的真理,我们正是在他的
外位视角的帮助下,更透彻,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本质一面。

当然,作者莫言也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实现了对人世和人
性的批判。

二、狂欢化的叙事结构
狂欢化文学作品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话语的冲撞与融合,形成一种“复调式叙述”,它往往不遵从正常的时间和空间的秩序,并使叙述视角、文类等产生多重性组合,形成“复调结构”。

《檀香刑》叙事狂欢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复调结构的运用。

《檀香刑》的凤头部和豹尾部,让我们直接联想到福克纳的
《喧哗与骚动》。

由于莫言在后记中明确地表明他与西方现代主义
已分道扬镳,表示要回归到纯粹的中国民间的地方性的说唱艺术,
在《莫言对话新录》中莫言也坦承自己这部小说的定位是一部戏剧
化的小说,或者是一部小说化的戏剧。

因此,与其说他要套用福克
纳的结构,不如说它更接近中国民间的戏说结构。

这种故事中主人
公们自己说话的叙述方式,初看觉得颇“现代”,实际上是对山东高
密的民间地方小戏猫腔(也即茂腔)的直接借鉴。

在叙事视角方面,《檀香刑》主要运用了两种叙事视角:限制
叙事视角和全知全能叙事视角。

随着叙事结构的变更,全文的叙事
视角也相应地在限制视角和全知视角之间自由变换:凤头- 限制叙事,猪肚- 全知叙事,豹尾- 限制叙事。

猪肚的部分尽管是全知全能叙事,但视角仍随意转换,全方位地展示了围绕檀香刑这一事件而涉及的
人物事件的方方面面,显示出明显的复调特征。

三、狂欢化的语言
文学领域的狂欢化主要来自于狂欢式的节日庆典,狂欢节的最
主要特征就是忽视所有人身份、地位、等级的不同狂欢节上的人们
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进行对话与接触,广场语言就是在此基础上形
成的特殊风格。

狂欢化的语言属于一种自由语言,它是在狂欢节中
的集中体现,激发了崭新的语言形式的出现即形式各样的官场是语言,包括广场骂人、口幺喝、起誓、粗口等等。

莫言的作品就具有明显的狂欢化广场语言特征。

在一系列农村
题材的创作中,广大农民所运用的日常口语,特别是不拘泥于任何
形式的粗话、脏话、咒骂等等在莫言的笔下都被形象逼真地展现了
出来。

在《透明的红萝卜》中尽管队长的情节不多言语也只是寥寥
的几句,然而几乎句句都有脏字诸如熊样子、狗日的、他娘的腿等等,这些都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粗话但是这些词汇语言却与老百姓
的现实生活非常契合。

对于生存处于第一位的人们来说,一切繁文
缉节都是空洞虚伪的,而诸如此类的粗口、脏话则能够更加直接地
反映人们的欲望,以及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

莫言的狂欢化语言特色与那种高雅、悠扬、诗意的小说叙事语
言迥然不同,在其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口语、粗话、咒骂、脏话等
等俯拾即是然而正是这些粗俗的语言,将人们那种狂欢化的真实感
受用最简洁的叙述方式展现了出来。

这种语言拥有巨大的摧毁性,
同时又具有重构的功能,直接将小说中的一系列人物生活空间支撑
了起来。

在与正常的生活相脱离的境况中,言语则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可以尽情地进行狂欢、说的文本世界也自然
成为了理想的表演舞台。

四、结语
莫言独特的文学思想要得到完美的表达离不开狂欢化的叙事,
这也是莫言自己奇特的文学风格;同时,读者也获得了了一个新的
审美范式。

莫言的文学观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即:自我的失落、虚无、反主流文化、二元对立及其意义的分解、返回原始、精英文
学与通俗文学界限的模糊等。

而莫言的狂欢化叙事风格,正是这种
文学观和作者个性的恰当表现形式。

这种狂欢化的叙事文本体现出
一种消解的精神,从而使它传达出一种特殊的审美文化和审美观,即:以平等主义、相对主义的价值观来烛照人生与世界,消解善恶、美丑等二元对立的伦理道德观。

这种取消二分、消解深度的世界观,造成了普遍的游戏心态,给读者一种“游戏式”的审美愉悦。

参考文献:
[1]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版社,1998.
[3]莫言.小说的气味[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映〕杨杨.莫言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