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凤凰台答案《文化生活》共32页
文化生活材料题解析

文化生活材料题解析道天笔记中华文化很牛逼,但是我们很谦虚。
【2013新课标2】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一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长,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80万人次。
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000人次,最多时约7000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载量在3000人次以内。
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
材料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沙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检测分析系统,开发了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包括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环节在内的数字处理系统等。
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
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2)结合材料二,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8分)(3)除互联网展示和吸引海外游客实地参观以外,请就如何增强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另提两条建议。
(4分)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的人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在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滚动复习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正确答案。
每题3分,共60分)1.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文化现象渗透在社会发展历程中 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C.图腾崇拜属于原始的文化现象 D.文化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中2.庐山兼具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宗教圣地,该地正倾力打造“宗教名山”品牌,积极将宗教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辟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圣地游。
这表明A.在宗教文化圣地,人人都应该参加宗教活动 C.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B.与旅游相结合的宗教活动都属于正常的宗教活动 D.宗教思想是先进的文化3.伟大诗人雪莱说:伟大的诗篇即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的喷泉A.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C.文化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D.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广度和深度4.从文化的来源看,文化是A.在人们头脑中主观自主的 B.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C.人们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前人通过书本传承下来的5.在下列现象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帮农民生产致富B.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C.游客在云南丽江观赏《丽水金沙》大型歌舞表演 D.黄山秀美的自然风光6.很多中国人在海外定居了几十年,但到了晚年还是有叶落归根的思想。
这表明()A.中国人在海外住不惯 B.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受别的思维方式的影响C.一定的思维方式形成后就固定不变了 D.一定的思维方式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7.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引发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碰撞和磨合。
人们将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文化就是一种经济,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
文化将大踏步地进人市场,经济性将成为文化产业的基本性质之一。
南方凤凰台答案《文化生活》

长城的作用则体现了劳动人民爱好和平、 维护国家统一等精神,
这些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统 一的,所以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8
(2)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 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 导。
③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杭州充分发挥意识能动 作用,以运河保护和开发的规律认识等正确意识指 导运河的综合整治实践,实现可持续发展。
④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意 识能动性的前提。杭州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能 动地认识运河保护的相关规律,从实际出发,做到 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综合整治,实现可持续发展12。
④日本爱吃海豚的传统文化与当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共存的科学理念不相符合,要自觉地加以剔除。体现 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7
18 (1)
①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 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要 依法行政,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②我国的政府具有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 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要通过采取措施发展少数 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9
第4讲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7.
①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有利 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 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现 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全面 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有利于发展 教育事业,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3)
①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杭州投 资200多亿,加强运河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交通网络,能够带动运河沿线经济的发 展
(完整word版)《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

高二《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二)一.选择题1.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文化现象渗透在社会发展历程中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C.图腾崇拜属于原始的文化现象D.文化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中2.庐山兼具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宗教圣地,该地正倾力打造“宗教名山”品牌,积极将宗教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辟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圣地游。
这表明A.在宗教文化圣地,人人都应该参加宗教活动 C .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B.与旅游相结合的宗教活动都属于正常的宗教活动D.宗教思想是先进的文化3.伟大诗人雪莱说:伟大的诗篇即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的喷泉A.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C.文化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D.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广度和深度4.从文化的来源看,文化是A.在人们头脑中主观自主的B.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C.人们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D.前人通过书本传承下来的5.在下列现象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帮农民生产致富B.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C.游客在云南丽江观赏《丽水金沙》大型歌舞表演D.黄山秀美的自然风光6.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是一种_________文化。
A .社区 B.都市C.校园D.民族7.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引发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碰撞和磨合。
人们将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文化就是一种经济,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
文化将大踏步地进人市场,经济性将成为文化产业的基本性质之一。
这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扩大A.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的特点更加突出B.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C.文化将逐渐取代经济在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D.经济对文化的制约将更加严重8.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之所以要坚持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这主要是因为①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②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③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④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和文化消费的日益丰富,在现代经济的总格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9.文化产业是以精神产品为基础的产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不构成威胁甚至不造成消耗,并且,文化产品价值还具有增值效应,如果开发得当,往往可以产生很大的投入产出比,文化产业是具有极大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产业。
2024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同步练习含解析人教新课标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选择题1.《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讲解并描述了人与美食背后的温情故事,完善了故事、强化了人物和食物背后的文化,从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迁徙与融合,深度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受到好评的缘由是( )①将文化与生活相结合,给人以情感的启迪②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持续了文化的血脉③将人物与食物相结合,抛弃了传统的习俗④将美食与科技相结合,实现了文化的融合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A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受到好评的缘由是将文化与生活相结合,给人以情感的启迪,①正确;《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从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迁徙与融合,这说明它受到好评的缘由是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持续了文化的血脉,②正确;③中“抛弃了传统的习俗”观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将美食与科技相结合,④不符合题意。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大才智大格局,体现了“天下为公”“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中国政治理念。
今日,“以和为贵”等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仍有重要影响。
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文化具有显明的民族性③文化对人具有深远长久的影响④人们在实践中创建并享用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 今日,“以和为贵”等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仍有重要影响,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人具有深远长久的影响,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选。
3.(2024·黄山一模)“葳蕤”怎么读?“搴芳”什么意思?不仅那些习惯了键盘书写、提笔忘字的人两眼茫然,许多文学素养较高的人也是报以苦笑。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②传统文化具有显明的民族性③社会实践不断变迁,有的传统文化面临传承断档的危机④传统文化阻碍社会历史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 材料强调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未涉及传统文化的民族性,②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假如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意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主动作用,假如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④错误;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文化生活综合试卷(含答案).docx

文化生活综合练习一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4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B B DC C B C A AD B A B D C A 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B B BC AD B C B C C A A A C D二、非选择题:33、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2分)答:①我们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分)②面对传统文化,耍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屮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分)。
③面对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屮继承。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批判是发展的必要前提,自始至终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岀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
(4分)④在当代社会,我们要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2分)34、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本届艺术节给我们的文化创新有什么样的启示?(12分)2&①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本届文化节的作品反映了山东人民的生活实践,并在实践中才得以创新。
3②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艺术节成功的吸收了山东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在创新中注入时代楕神,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a③做到面向世界,傅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艺术节期间,中外文化彼此交流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共同的发展.心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生活》第一课选择题精1

《文化生活》第一课选择题精选1 .2006年12月6日,广东省连州市借“第二届连州国际摄影节”和“第八届中国瑶族盘王节”举办之际举办了“中国连州2006年招商引资推介会”,为65个重点项目举行了剪彩、奠基和签约仪式,总投资金额达39亿元。
上述材料体现了()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B.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C.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相互促进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2.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正确的是()①文化是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②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文化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3 .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这说明()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产生影响D.文化一旦产生,就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4. 2006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参观“伟大壮举光辉历程一一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时指出,长征胜利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这体现了()①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②文化是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③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④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5.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各种文化活动目不暇接,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文化生活》所讲的文化是指()A.人们的一种素养 B.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C.受教育的程度D.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022年 《文化生活课后作业答案》优秀教案

文化生活课后作业答案〔2021、02、25〕1.【解析】古城大型水利工程和精美绝伦的玉器诉说着两期文化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深受震撼。
这说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开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同时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③符合题意。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开展潮流、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文化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决信念,①错误。
材料没有表达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④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答案】C2.【解析】文化平安事关国家的总体平安水平,国家的生存和开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尤其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必定要考虑文化利益。
材料强调文化对政治的影响,文化兴那么国运兴,①③符合题意。
材料表达的是文化对政治具有重要影响,而不涉及文化是对政治的反映,②不符合题意。
“决定因素〞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此题选A。
【答案】A3.【解析】观看阅兵直播与促进人们观念更新无关,①不符合题意。
综合国力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根底,②说法错误。
根据题意观看阅兵直播能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人们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③④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D。
【答案】D4.【解析】只有优秀、健康的文化才促进社会开展,①错误。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是主动的,②错误。
开展宁波读书节是基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③④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D。
【答案】D5.【解析】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表现,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展现了一个存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体系的早期区域生国家形态,可见,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①②正确。
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③排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南方凤凰台答案《文化生活》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部分 。—— 陈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