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窒息的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
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处理

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处理引言概述:新生儿窒息是指出生后无法正常呼吸和哭泣的情况,是新生儿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
及时的急救处理对于挽救新生儿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处理,包括检查与评估、呼吸道通畅、心肺复苏和转运。
一、检查与评估1.1 观察新生儿的呼吸状况: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呼吸频率、深度和规则性。
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40-60次,呼吸深度适中,呼吸规则而有力。
1.2 检查新生儿的皮肤颜色:窒息的新生儿常常出现皮肤苍白、发绀或灰暗的情况。
这是由于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的缺氧表现。
1.3 评估新生儿的反应:观察新生儿的反应能力,包括眼睛是否有神采、四肢活动是否正常等。
窒息的新生儿常常表现出反应迟钝或无反应的情况。
二、呼吸道通畅2.1 采取头后仰姿势:将新生儿的头部轻轻向后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这样做可以避免舌头后坠阻塞气道。
2.2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使用吸球或吸引器清理新生儿口鼻部的分泌物,以确保呼吸道通畅。
注意使用正确的技巧和力度,以避免对新生儿口腔和鼻腔造成伤害。
2.3 采取气道支持措施:如果新生儿无法自主呼吸,可以采取气道支持措施,如面罩通气或气管插管。
这样可以提供足够的氧气供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心肺复苏3.1 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新生儿没有心跳或呼吸,需要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将新生儿平放在坚硬的平面上,用两指或两手掌心按压胸骨,以恢复心脏循环。
3.2 进行人工呼吸: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进行人工呼吸。
可以采取口对口或面罩通气的方式,每次通气时间约为1-2秒,频率为每分钟40-60次。
3.3 注意心肺复苏的节奏和深度:在进行心肺复苏时,需要注意按压的节奏和深度。
按压的节奏应为每分钟100-120次,按压的深度应为胸骨下陷1/3至1/2的程度。
四、转运4.1 确保新生儿的稳定:在进行急救处理的同时,需要确保新生儿的身体稳定。
包括保持体温、避免过度刺激和保持适当的体位。
儿科护理重要知识点:新生儿窒息护理措施(2)

儿科护理重要知识点:新生儿窒息护理措施(2)儿科护理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1.改善循环如经给氧后心率仍80/min,遵医嘱可给予1:10000肾上腺素静脉或脐静脉注射,推药后立即加做胸外心脏按压。
用5%碳酸氢钠脐静脉缓慢滴注纠正酸中毒情况。
低血容量者使用扩容药。
2.预防感染新生儿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感染或一些并发症,在实施护理措施时要严格的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医源性感染,加强病房的消毒管理。
由于新生儿皮肤细嫩,要特别注意保护眼部、脐部、臀部和外阴等部位的皮肤,进行护理工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皮肤破损。
需要时时应遵医嘱给抗生素。
3.复苏后护理(1)继续保暖新生儿出生后的室内环境温明显低于母体内的温度,体温调节中枢尚不完善,因此复苏成功后的新生儿要立即放入暖箱或红外开放式辐射台保暖,并严格按照新生儿的日龄和体重来调节合适的温度,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体温以及是否脱水,如果有脱水要及时调节液体输入量;(3)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出呼吸道液体,保持侧卧位,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再度引起窒息和并发肺炎,适当延期哺乳,以防呕吐;(3)继续给氧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任然需要继续低流量给氧,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护给氧的流量,待新生儿青紫色消失或者呼吸平稳后可停止给氧;(4)重点监护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心率、液体人量等;(5)保持安静为保证新生儿有充分的休息时间,病房内要避免噪音和较强的光线,多种护理措施和治疗措施集中完成,以免时常打扰新生儿休息而哭闹不休,各种护理和治疗操作须轻柔;(6)预防感染和颅内出血遵医嘱给药,预防感染和颅内出血。
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后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为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根据窒息程度分轻度窒息和重度窒息,以Apgar评分为其指标。
1、轻度窒息也称青紫窒息,Apgar评分4~7分。
新生儿面部与全身呈青紫色;呼吸表浅或不规律;心跳规则且有力,心率减慢(80-120次/min);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喉反射存在;肌张力好;四肢稍屈。
2、重度窒息也称苍白窒息,Apgar评分0~3分。
新生儿皮肤苍白;口唇暗紫;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心跳不规则;心率<80次/min且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喉反射消失;肌张力松弛。
【治疗原则】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抢救及时,动作迅速、准确、轻柔,避免发生损伤。
按A、B、C、D、E步骤进行。
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C、维持正常循环;D、药物治疗;E、评价。
【护理评估】1、评估有无胎儿窘迫的诱因。
2、评估窒息程度。
3、评估产妇及家属的心理状态。
【护理措施】1、配合医生按ABCDE程序进行复苏(1)清理呼吸道:胎头娩出后用挤压法清除口鼻咽部粘液及羊水,胎儿娩出断脐后,继续用吸痰管轻轻插入新生儿咽部,吸出粘液和羊水,必要时可用气管插管吸取,动作轻柔,避免负压过大而损伤气道粘膜。
(2)建立呼吸:在呼吸道通畅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吸入氧气。
(3)维持正常循环:可行体外心脏按压,新生儿仰卧,用食中指有节奏地按压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叉点的下方,避开剑突,每分钟按压100次,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
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
(4)药物治疗:建立有效静脉通路,保证药物应用如肾上腺素,碳酸氢钠,扩容药物。
(5)评价:复苏过程中要随时评价患儿情况,以决定再抢救方法。
2、注意保暖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暖,应在30℃~32℃的抢救床上进行抢救,维持肛温36.5℃~37℃。
胎儿娩出后及时擦干体表的羊水及血迹,减少散热。
新生儿窒息护理措施

新生儿窒息护理措施引言新生儿窒息是指由于呼吸、循环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导致呼吸功能不全的一种状况。
窒息是新生儿期最常见、最严重的急性呼吸衰竭原因之一,严重窒息可能导致死亡或永久损伤。
因此,在产科医院和儿科医院,加强新生儿窒息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窒息的原因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娩并发症:分娩过程中,产妇胎盘早剥、胎儿窘迫、难产等情况会增加新生儿窒息的风险。
2.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出生时,呼吸系统尚不完善,如果出现呼吸道感染、肺发育不良等疾病,会增加窒息的风险。
3.循环系统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闭锁等疾病会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缺氧、颅内出血等情况也会引起新生儿窒息。
护理措施为了预防和及时处理新生儿窒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窒息护理措施:1. 准备设备和环境在产科和儿科医院中,需要配备足够的呼吸机、氧气、吸引器等设备,并保持环境清洁和儿科病房的光线柔和。
2. 观察呼吸和循环状况新生儿窒息时,呼吸和循环状况会出现异常,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呼吸频率、深度以及心率等指标的变化。
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如给予氧气、清除呼吸道阻塞等。
3. 给予氧气治疗新生儿窒息患者常常出现低氧血症,给予氧气治疗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护理措施。
可以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的方式给予高浓度氧气,以提高血氧饱和度。
4. 清除呼吸道阻塞新生儿窒息时,呼吸道常常会被分泌物、羊水或胎粪等物质阻塞,导致呼吸困难。
护理人员应及时清除呼吸道阻塞,可采用吸引器吸除分泌物或用软塑料管吸出阻塞物。
5. 心肺复苏如果新生儿呼吸和心率停止,护理人员需要马上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包括按压胸骨和给予人工呼吸等措施,以维持血液氧供,保护心脑等重要器官功能。
6. 防止感染由于新生儿窒息可能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控制感染的发生。
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和病情变化,保持病区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传播。
儿科急危重症护理常规

儿科急危重症护理常规第一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asphyxiaofnewbom)是指婴儿出生时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包括出生时无窒息,而数分钟后出现呼吸抑制者。
1.复苏护理(1)畅通气道:置新生儿于辐射热源保暖区,维持和肛温36.5〜37.5℃。
患儿仰卧、肩部抬高2〜2.5cm,使颈部稍向背后伸展,吸净呼吸道分泌物。
(2)建立呼吸:拍打足底、托背促使自主呼吸出现;如无自主呼吸,立即用复苏囊加压给氧,氧流量为5L/分,将面罩密闭患儿口鼻,通气频率40〜60次/分,如仍无自主呼吸则行气管插管加压给氧。
(3)维持循环:如心率<60次/分,则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分,胸外心脏按压与呼吸的配合为30:2o(4)药物治疗:建立有效静脉通道,保证药物及时、准确应用,遵医嘱予0.1%肾上腺素行气管内注入或静脉滴注,并行扩容、纠正酸中毒等治疗,观察用药反应。
(5)评价:复苏过程中评价患儿呼吸、心率和皮肤颜色,以便判断复苏是否有效。
2.饮食护理适当推迟喂奶时间,必要时可给予胃管喂养或静脉补液。
3、病情观察严重监测患儿呼吸、心率、体温、皮肤颜色、神志、肌张力、血氧饱和度、血压尿量及窒息所致的各系统症状。
4.预防护理(1)加强围生期保健,避免早产、难产。
(2)加强胎儿监护,尽早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并及时处理。
(3)胎儿娩出时正确应用复苏技术,及时救治窒息。
5.健康指导(1)耐心向患儿家长说明病情,减轻患儿家长恐惧心理,以取得配合。
(2)定期复诊。
第二节小儿惊厥惊厥(convulsions)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意识障碍。
是儿科较常见的急症,发生率高,为成年人的10〜15倍,尤以婴幼儿多见。
1.急救护理(1)惊厥发作时不要搬动患儿,就地抢救,保持安静,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2)立即平卧,头偏向一侧,松衣领,将舌轻轻向外牵拉,防止舌后坠,已出牙的患儿在上下齿之间旋转牙垫,防止咬伤舌,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四、护理问题
1.气体交换受损 与无力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导致 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关 2.体温过低 与环境温度低下和缺乏保暖措施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4.有窒息的危险 与气道分泌物增加、抽搐有关。 5.恐惧(患儿家长) 与病情危重及患儿预后不良有 关
六、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发现产妇子宫收缩过强时应 及时处理。 2.产程中严密观察胎心变化,可用胎心监护仪描记 胎心变化图形。 3.观察羊水有无胎粪污染情况。 4.观察母亲生命体征,若有低血压发生应采取纠正 措施,如协助改变体位、输液等。 5.发现胎位异常时,可给母亲氧气吸入,提高母亲 血氧分压。
三、临床表现及观察要点
4.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时根据其皮肤颜色、呼吸、心率、肌张 力和对刺激的反应来判断严重程度,目前广泛采用 Apgar评分法来判定新生儿窒息的严重程度。如果 出生后1min评分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 息,8-10分为基本正常,若出生后1min内评分8-10 分,或又降到7分以下者亦属于窒息,出生后5min 的评分对判断预后特别重要,若5min评分低于8分, 应每5min评估1次,直至≥8分或至出生后20min,如 仍≤7分,则应按照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
六.护理措施
6.协助母亲左侧卧位,缓解缺氧状态(左侧卧位时 可去除子宫对主动脉的压迫,使回心血量增加) 7.若采取上述措施后胎儿宫内窘迫未缓解,应根据 产妇产程进展情况决定分娩方式,需要剖宫产者应 尽快做好术前准备,需要阴道助产结束分娩者立即 准备好接生和新生儿复苏物品 8.陪伴和安慰产妇及家属,给予适当的解释以取得 配合 9.准备好新生儿复苏的物品、药品和人员。
七、预防
新生儿窒息多是胎儿宫内缺氧的延续,所以预防新生儿窒息, 降低其后遗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应由产科和儿科密切协作。 1.加强宣教力度,做好孕产妇的孕期保健工作。 2.产前阶段及早发现高危妊娠,严密监测,并积极治疗。 3.教会孕妇自我监测胎动情况,及早发现胎儿缺氧情况。 4.加强分娩期母儿情况的监测,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包括母 亲和胎儿),预防产程延长,正确选择分娩方式。 5.对发生窒息的新生儿正确实施复苏。
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处理

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处理标题: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处理引言概述: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的情况,是一种常见的急救情况。
正确的急救处理可以挽救新生儿的生命,因此家长和医护人员需要了解如何应对这种紧急情况。
一、判断新生儿是否窒息1.1 观察呼吸情况:正常新生儿每分钟呼吸次数在40-60次,若呼吸次数明显减少或呼吸急促,可能是窒息的表现。
1.2 观察面色:窒息的新生儿可能出现面色苍白或发紫的情况,需及时处理。
1.3 观察嘴唇和指甲床:若出现发绀现象,可能是窒息的征兆。
二、急救处理步骤2.1 立即通风:将新生儿置于平坦硬表面上,清除口腔内的异物,采用人工呼吸进行通风。
2.2 胸外按压:若新生儿无呼吸或心跳,可进行胸外按压,按压位置在胸骨下1/3处。
2.3 寻求医疗帮助:在进行急救处理的同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将新生儿送往医院急救。
三、注意事项3.1 避免过度通风:通风时要注意力度和频率,避免过度通风导致肺损伤。
3.2 避免过度按压:胸外按压时要注意力度和频率,避免过度按压导致肋骨骨折。
3.3 保持冷静:急救处理时要保持冷静,避免慌乱造成处理不当。
四、复苏成功后的护理4.1 观察呼吸和心跳:复苏成功后要继续观察新生儿的呼吸和心跳情况,确保稳定。
4.2 保持体温:保持新生儿的体温稳定,避免出现低体温情况。
4.3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确保康复情况良好。
五、预防措施5.1 定期产检:孕期定期进行产检,确保胎儿健康,减少窒息的发生。
5.2 学习急救知识: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学习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处理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处理。
5.3 定期培训:定期参加急救培训课程,提升急救处理能力,保障新生儿的安全。
结论:新生儿窒息是一种常见的急救情况,正确的急救处理可以挽救生命。
家长和医护人员应了解窒息的症状和急救处理方法,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确保新生儿的健康与安全。
新生儿窒息抢救方法与护理措施

新生儿窒息抢救方法与护理措施关键词新生儿窒息抢救护理新生儿窒息(asphyxia of newborn)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障碍,导致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严重窒息是导致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1年1月~2011年10月共抢救新生儿窒息68例,做好新生儿窒息的抢救与护理,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和伤残率的关键。
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1年10月共抢救新生儿窒息68例,男40例,女28例,其中胎儿宫内窘迫36例,早产儿12例,引产加腹压10例,剖宫产6例,臀位助产4例。
临床表现:新生儿窒息分为四种:①轻度窒息:新生儿全身皮肤青紫或躯干红、四肢青紫,心跳有力但缓慢,呼吸表浅或不规律,用导管插鼻孔、弹足底刺激后皱眉、打喷嚏或哭闹,肌张力正常或增强,Apgar评分4~7分。
②重度窒息:全身皮肤苍白,心跳无或先慢后弱而不规则,呼吸几乎无或喘息样而微弱,对刺激无反应,肌张力松弛或消失,肛门松弛。
Apgar评分0~3分。
抢救方法: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复苏应有产科、儿科医生共同协助进行。
事先必须熟悉病史,对技术操作和器械设备要有充分准备,一般采取ABCDE复苏方案:A(air way)建立通畅的气道,B(breathing)诱发呼吸,C(circulation)维持循环,D(drug)药物治疗,E(evaluation)评价监护。
前三项最为重要,其中A是根本,B 是关键。
最初复苏步骤:①保暖,新生儿娩出后立即置于远红外或其他方法预热的保暖台上;②用湿热毛巾揩干新生儿头部及全身,减少散热;③摆好体位,肩部以布卷垫高2~2.5cm,使颈部稍伸仰;④娩出后立即吸净口、咽、鼻黏液,时间≤10秒,应先吸口腔再吸鼻腔;⑤上述处理仍无呼吸,给予触觉刺激,可采用拍打足底2次和摩擦背部促使呼吸建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窒息的护理诊断与护理措
施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引起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才能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预防后遗症。
1临床资料我院收集统计了新生儿窒息86例,其中男63例,女23例,胎龄37~42周者52例,>42周者15例,<37周者19例。
正常分娩19例,胎头吸引助产35例,剖宫产17例,产钳助产12例,臀位助产3例。
临床上根据生后1minApgar评分,将窒息分为轻重两度,0~3分为重度,4~7分为轻度。
86例均有窒息史,轻度窒息65例,重度窒息21例,经积极抢救,精心治疗及护理有75例痊愈出院,6例好转出院,5例死亡。
2护理诊断与措施
2.1气体交换受损与无力清除气道内分泌物而导致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
症有关,有67例出现呼吸受损情况,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复苏。
2.1.1将患儿仰卧,臀部垫高2~3cm,使颈部稍后伸至中枕位,立即清除口、
鼻、咽及气道分泌物,拍打或弹足底和摩擦患儿背部促使呼吸出现。
2.1.2洗胃,及时清理呼吸道,给予1%苏打水或盐水50~100ml洗胃,温度
30℃~32℃以清除吸入胃内的羊水等物。
2.1.3采用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调节给氧方式和浓度,当血氧饱和度≥95%
时,间断鼻导管吸氧0.5~1L/min或不吸氧,当血氧饱和度在85%~94%时改为持续低流量吸氧,当血氧饱和度<85%时,可给头罩吸氧5~8L/min,缺氧改善后改为鼻导管吸氧,一般足月儿鼻导管吸氧0.5~1L/min,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鼻导管氧流量为0.3~0.5L/min,避免长时间高浓度给氧。
2.1.4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保证药物应用。
由于新生儿的心肺发育不完善,
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以免在短时间内输液过多引起心衰及肺心肿,故采用微量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
本组86例患儿全部应用微量输液泵,使药物均匀及时地输入体内,输液中密切观察有无局部液体外渗及输液反应,同时做好液体出入量的记录。
2.2体温过低与环境温度低下和缺乏保暖措施有关,因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
发育不全,体温调节功能差,加之新生儿窒息后呼吸循环欠佳,本组53例体温不升,因此必须保暖,出生后立即擦干新生儿体表的羊水及血迹,以减少体表散热,保持室温26℃~28℃,相对湿度55%~65%,可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暖床,
病情稳定后置于暖箱中保暖或热水袋保暖,准时测出皮肤温度36.5℃~37℃之间。
2.3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严格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勤洗手及加强环境管理,定时通风,空气消毒,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院内感染,本组86例中有57例有感染倾向,经过精心治疗护理,有效控制了感染的发生。
2.4窒息的危险与气道分泌物增多及抽搐有关。
2.4.1应加强监护,患儿取侧卧位,床旁备吸引器等抢救物品,本组86例中有68例应用心电监护以随时监测患儿心率、呼吸、SpO2、BP,注意患儿神志、肌张力、体温、尿量和窒息所致的各系统症状,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4.2合理喂养,根据病情推迟喂奶时间,有吸吮能力者可直接哺乳,吸吮无力者应给滴管或鼻饲喂养,喂奶时需细致耐心,避免移动,宜取右侧卧位,上身抬高,以免呕吐再度引起窒息,鼻饲应选择细软胃管,防止食管及胃粘膜损伤,采用少量多次喂奶法,每次喂奶前先抽吸胃内容物,观察胃内有无潴留,若潴留量低于上次奶量20%则喂奶量应减去潴留量,若>20%需停喂1次,鼻饲后用少量温开水冲洗胃管,注意观察有无溢奶、呕吐、紫绀等情况。
2.5家长恐惧与病情危重有关,对有恐惧心理的家长,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病情,介绍有关的医学基础知识,取得家长理解,减轻家长的恐惧心理,得到家长配合,患儿全部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