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号对应的含义
北宋年号对照表

北宋的年号与北宋历代皇帝的统治时间对应,例如,宋太祖赵匡胤的统治时间是公元960年到公元976年,这段时间的年号为“建隆”。
以下是一个北宋年号对照表:
* 建隆(960年-963年)
* 乾德(963年-968年)
* 开宝(968年-976年)
* 太平兴国(976年-983年)
* 雍熙(983年-985年)
* 端拱(988年-989年)
* 淳化(990年-994年)
* 至道(995年-997年)
* 咸平(998年-1003年)
* 景德(1004年-1007年)
*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 天禧(1017年-1021年)
* 乾兴(1022年-1023年)
* 宋真宗赵恒(1023年-1063年):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
* 宋仁宗赵祯(1063年-1067年):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
* 宋英宗赵曙(1067年-1069年):治平
* 宋神宗赵顼(1069年-1085年):熙宁、元丰
* 宋哲宗赵煦(1085年-1100年):元祐、绍圣、元符
* 宋徽宗赵佶(1100年-1125年):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 宋钦宗赵桓(1125年-1127年):靖康
以上是北宋的各个皇帝及其在位期间的年号。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记录的
不完善和学术研究的进展,对于某些皇帝和年份的确切对应关系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或更改。
因此,这个列表仅供参考,更准确的信息可能需要查阅专业的历史资料或学术著作。
海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史之北宋简介

海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史之北宋简介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作赵宋,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赵匡胤改国号为宋,定都汴梁(河南开封)。
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
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及西夏的战争中失利。
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金国兵临汴梁,次年灭亡。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
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这些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有人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此期间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
咸平三年(1000年)的GDP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政治知识:常见诗句哲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
题目中比较喜欢用诗词、成语、俗语等考察相关的哲学原理,中公教育专家特整理部分诗词的哲理,以飨考生。
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2.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人的主观意识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从实际出发。
北宋专题史(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北宋专题史(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台版中国历史地图:北宋疆域图1083年(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个年号)(点击放⼤)北宋是⾯积最少的中原统⼀皇朝,亦⽆法统治河西⾛廊及燕云⼗六州。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的封建王朝,建都开封(今属河南),其创建者为宋太祖赵匡胤。
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七岁的恭帝继位,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掌握了军权。
翌年正⽉初,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动兵变,率军⼊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夺取了皇位。
赵匡胤即位后,仍定都开封,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经过⼗馀年的南征北伐,赵匡胤消灭了后周藩镇势⼒的反抗,攻灭了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
宋太宗赵炅[jiǒng]即位后,招降割据吴越的钱俶[chù],平定北汉。
于是⾃安史之乱以来,⼆百多年的封建军阀割据局⾯基本上结束。
北宋疆域东、南临海,北境以今津海河、河北霸县、⼭西雁门关⼀线与辽接壤,西北⾄今陕西⽩于⼭、⽢肃东部、青海东北部与西夏、吐蕃毗邻,西南与越南接界。
北宋共历九帝,前后⼀百六⼗⼋年。
这长达⼀百六⼗多年的历史阶段中,可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前期(公元960年-公元997年)即宋太祖、宋太宗统治时期。
这⼀时期,北宋统治者除了致⼒于结束五代⼗国的分裂割据局⾯之外,著重在政治、军事和经济制度⽅⾯进⾏改⾰,以确保宋朝统治长治久安。
其主要的改⾰措施有:⼀是军制改⾰。
取消禁军最⾼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务,朝廷设枢密院掌管调动军队,但⽆统兵权。
三帅统兵权和枢密院调兵权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
军队实⾏更戍法,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官兵「亲党胶固」。
⼆是⾏政改⾰。
宰相下设数名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其军、政、财三权,使宰相⽆法独揽⼤权。
对独霸⼀⽅的节度使,採取「稍夺其权,制其钱⾕,收其精兵」的办法,逐步从地⽅调回都城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
古文化知识:古代的谥号、庙号、年号的历史由来及含义

古文化知识:古代的谥号、庙号、年号的历史由来及含义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官方根据他生前事迹、道德修养等情况,给予其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也就是谥号,相当于一个人的盖棺定论。
周朝时,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根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的考证,谥号制度的形成,应该起源于西周中期,这种观点也得到学界的广发认可。
谥号一开始只有“美谥”、“平谥”,通常表示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恶谥”的开始主要源于周厉王在位期间的倒行逆施死后而被谥为“厉”。
并且从此以后,逐步形成了清晰、明确的谥法,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为了达成将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的目的,编写了《谥法解》一书,这本书也成为后世谥法施行时的重要依据。
到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秦始皇统治时期,他认为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行为大逆不道,因此废除了谥号;汉朝开始又重新兴起,并且逐渐规范;明清时,谥号管理由礼部负责。
下面是一些和谥号有关的趣事:魏明帝曹睿在世时,就迫不及待的自称为烈祖明皇帝,被后世所嘲笑,按照规矩,谥号只有死后才能获得。
南陈被灭之后,后主陈叔宝被俘虏回了长安,于公元604年去世,由于他做皇帝时候的荒唐表现,被当时的皇帝杨广定谥号为“炀”(著名的恶谥,昏君的代名词),杨广继承时的大隋王朝,强盛繁荣、威震四方,到他临死前,大隋王朝在各路义军的风起云涌下,已经是落日余晖,离灭亡不远了,因此他也被唐朝定了谥号为“炀”,得以与南齐东昏侯、陈后主、金朝海陵王等昏君其名,不知道这位文采绝佳、风姿不凡的帝王知道也得了这么个谥号之后有什么感想。
南宋时,大奸臣秦桧死之后,被朝廷赐予了“忠献”的美谥、赠予了申王的爵位。
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
宋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

宋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
后周恭帝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逼柴宗训禅位,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改元建隆。
到1279年(祥兴二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没,宋亡,凡十八帝319年。
宋朝共有57个年号,以在位最长的仁宗为最多,有九个。
宋朝皇帝年号在用字上和之前朝代一样,喜用吉祥美好的字眼,如淳化、咸平、庆历、熙宁、元丰、淳熙、嘉泰、嘉熙、祥兴等。
皇帝也常因祥瑞、天灾、郊祀改元。
宋朝年号使用时间普遍较短,北宋年号中没有超过十年的,唯仁宗天圣、神宗熙宁使用了十年。
北宋年号中还有三个四字年号:太平兴国、大中祥符、建中靖国。
之后的朝代再未出现四字年号(不计地方起义势力)。
南宋年号的用字很多取自于之前年号的字眼合成。
如隆兴即“隆绍兴之政”;淳熙取自淳化、雍熙;绍熙即“绍淳熙之政”;庆元取自庆历、元祐;端平取自端拱、太平兴国。
南宋年号中有四个年号使用时长超过十年,高宗之绍兴凡三十二年,孝宗之淳熙凡十六年,宁宗之嘉定凡十七年,理宗之淳祐凡十二年,其余使用时长普遍较短。
南宋年号的使用时长普遍与当时的政局有关。
北宋
南宋
其他年号:
明受
宋高宗唯一子元懿太子赵旉之年号。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南下,高宗赵构从南京(今河南商丘)逃到临安府,苗傅、刘正彦借机发动叛乱,逼迫高宗退位,做太上皇。
3月5日,隆祐太后(宋哲宗孟皇后)为稳定局势,传旨让赵旉即位,改年号为明受。
隆祐太后垂帘听政。
后宰相张浚杀死刘正彦等人,叛乱被平息。
赵旉退位,隆祐太后还政。
从即位到退位共计26天。
北宋年号对应的含义

1、太平兴国:太宗年号,这个年号意思很明显,就不多说了,宋太祖暴死,弟弟宋太宗即位,比较蹊跷,自古以来有“烛影斧声”的传说,即宋太宗害死兄长即位,即位后有可能感到心里不踏实,害怕自己即位后天下不太平,故取“太平”作为钱文。
2、淳化:太宗年号,“淳”字通“纯”,取“纯正”、“完美”之义;“化”字应为“造化”、“自然”的意思。
“淳化”的意思综合看应该是“美好的世界”。
3、至道:太宗年号,“至”为“最”、“至高无上”的意思,“道”这里可以理解为道家的“道”,也可以理解为“王道”。
4、咸平:真宗年号,“咸”的意思是“都”,“咸平”的意思就是“到处都太平”,即“天下太平”之义。
5、景德:真宗年号,“景”的意思是“大”,特别用来指皇帝的基业,如“景业”的意思就是“帝王大业”,“德”的意思为“仁德”。
“景德”的意思综合起来看就是“帝王的宽大仁德”。
6、大中祥符:真宗年号,“祥符”意即“祥瑞的符箓”。
据史料记载,有一天,承天门南角出现黄帛一条,上面有文字。
宋真宗闻讯后说他曾梦见神人,神人说上天会降下天书三篇,名曰《大中祥符》,应该就是这条黄帛了。
黄帛从城门上取下,上面写满了为宋真宗歌功颂德的文字,真宗大喜,当即改元为“大中祥符”。
7、天禧:真宗年号,“禧”意即“幸福”、“吉祥”,“天禧”意即“天赐的幸福吉祥”。
李攸的《宋朝事实》记载,大中祥符九年十一月乙卯,宋真宗诏曰:“朕以献岁肇春,元辛叶吉,请真君而致洁,奉宝册以陈仪。
将伸荐信之辞,式举建元之典,其改来年为天禧元年。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得知,“天禧”年号与宋真宗祭天请神有关,请的神就是诏书中提到的“真君”,也即“九天司命真君赵玄朗”。
赵玄朗被皇家奉为赵氏的始祖——“圣祖”,为了避讳“宋圣祖赵玄朗”的名字,下令将“玄”改为“元”,后来因为“玄”、“元”谐音,又将“玄”改为“真”,也就是改元诏书中提到的“真君”。
8、天圣:仁宗年号,天之圣者,真命天子。
“天圣”是宋仁宗的第一个年号。
中国历朝历代国号及释义

中国历朝历代国号及释义按:闲聊时,竟然不知大清王朝存在了多少年,也不知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王朝存在的时间超过了300年。
记忆中除了“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这些朝代名称之外,其他的所剩已真是不多。
依稀记得《现代汉语词典》的最后有历朝历代年表,却发现已无处去寻曾经人手一本的《现代汉语词典》。
只有依靠鼠标和键盘,于茫茫网海中寻找只能被称作是“知识”的知识,给自己扫一次盲。
如果你和我一样,那我们就同扫吧!一、夏(前2070年~前1600年):建国者——启(夏启)。
始祖:禹(大禹)。
1、本义:蝉。
2、释义:甲骨文夏字为蝉形,取此寓意蝉鸣夏。
象征蜕变转生、污出高洁、居高鸣远、饮露清高。
故,夏国号来源于蝉的象征美义。
又,夏之本族图腾为蛇(原始龙图腾)。
夏国号非取自图腾崇拜。
3、延伸义:“西”:夏据中国今河南、山西一带,夏民族发源于西方。
“雅”:古之夏、雅同音,《秦风》诗篇称夏声,夏声即雅诗,故有雅文化之义,寓文化高下之分。
“大”: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为之歌秦,曰‘此之为夏声。
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
寓意,夏为泱泱大国。
“人”:古文中大字通人字,故由大而引申出人的意思。
二、商(前1600年~前1046年):建国者——汤(商汤、成汤)。
始祖:契。
1、本义:凤(凰)。
注:雄曰凤,雌曰凰,总称为凤。
2、释义:《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即燕子,商以玄鸟(由燕子神化凤凰)为图腾崇拜,由图腾崇拜进而族名,由族名进而国号。
故,商国号来源于图腾崇拜。
3、与殷的关系:殷,别号、他称。
商为本号,殷、殷商、商殷是周人及后世对商的称呼。
三、周(前1046年~前256年)(注1):建国者——姬发(周武王)。
始祖:弃(后稷)。
1、本义:田野种禾,也为田间种禾。
2、释义:周的始祖弃即后稷为农神,农业的发明者,稷便成为周人的图腾。
又甲骨文“周”字写法为“田”形,周人重农,则表示田畴、种植的周遂成为族名,进而由族名上升为国名。
宋代皇帝顺序及年号,宋朝的历代皇帝庙号,年号和名字

宋代皇帝顺序及年号,宋朝的历代皇帝庙号,年号和名字宋朝的历代皇帝庙号,年号和名字【北宋】:宋太祖(927—976)即赵匡胤。
宋朝创建者(960—976)。
涿州(今河北涿县)人。
原为后周殿前都点检。
建隆元年(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后周政权,称帝于开封,建宋朝,史称北宋。
自建隆三年(963年)起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攻灭荆南等南方割据政权,且在北方要地驻兵防守。
又以杯酒释兵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
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县长官。
中央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又使枢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财,以分相权。
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宋代的“积贫积弱”有较大影响。
宋太宗(939—997)北宋皇帝(976—997)。
名赵炅。
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他曾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为帝。
继承太祖各个击破割据政权的方针,迫吴越王献土归降,又亲征灭北汉,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
但在两次对辽征战失败后,采取消极防守的方针。
对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编《太平御览》等。
他注重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统治晚期剥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顺起义。
他背弃了“金匮之盟”,费其弟光美为庶人后杀掉,又费其长子楚王元左为百姓。
997年,病逝于汴京万授殿,终年五十九岁。
宋真宗(968—1022)北宋皇帝(997—1022)。
名赵恒,原名赵德昌,太宗第三子。
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寿王。
后立为太子.统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间因勤于政事, 经济发展,号称治世。
但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进犯澶州,真宗亲征,澶渊之役订城下之盟,开创纳岁币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质换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后期任用王钦若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又广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1022年病逝于忭京宫中延庆殿,终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五年,葬于永定陵。
宋仁宗(1010—1063)北宋皇帝(1022—106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年号对应的含义
北宋第一个国号钱是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铸造的“宋元通宝”钱。
此后在宋仁宗宝元二年铸造了“皇宋通宝”钱和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铸造了“圣宋元宝”国号钱。
1、太平兴国:太宗年号,这个年号意思很明显,就不多说了,宋太祖暴死,弟弟宋太宗即位,比较蹊跷,自古以来有“烛影斧声”的传说,即宋太宗害死兄长即位,即位后有可能感到心里不踏实,害怕自己即位后天下不太平,故取“太平”作为钱文。
2、淳化:太宗年号,“淳”字通“纯”,取“纯正”、“完美”之义;“化”字应为“造化”、“自然”的意思。
“淳化”的意思综合看应该是“美好的世界”。
3、至道:太宗年号,“至”为“最”、“至高无上”的意思,“道”这里可以理解为道家的“道”,也可以理解为“王道”。
4、咸平:真宗年号,“咸”的意思是“都”,“咸平”的意思就是“到处都太平”,即“天下太平”之义。
5、景德:真宗年号,“景”的意思是“大”,特别用来指皇帝的基业,如“景业”的意思就是“帝王大业”,“德”的意思为“仁德”。
“景德”的意思综合起来看就是“帝王的宽大仁德”。
6、大中祥符:真宗年号,“祥符”意即“祥瑞的符箓”。
据史料记载,有一天,承天门南角出现黄帛一条,上面有文字。
宋真宗闻讯后说他曾梦见神人,神人说上天会降下天书三篇,名曰《大中祥符》,应该就是这条黄帛了。
黄帛从城门上取下,上面写满了为宋真宗歌功颂德的文字,真宗大喜,当即改元为“大中祥符”。
7、天禧:真宗年号,“禧”意即“幸福”、“吉祥”,“天禧”意即“天赐的幸福吉祥”。
李攸的《宋朝事实》记载,大中祥符九年十一月乙卯,宋真宗诏曰:“朕以献岁肇春,元辛叶吉,请真君而致洁,奉宝册以陈仪。
将伸荐信之辞,式举建元之典,其改来年为天禧元年。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得知,“天禧”年号与宋真宗祭天请神有关,请的神就是诏书中提到的“真君”,也即“九天司命真君赵玄朗”。
赵玄朗被皇家奉为赵氏的始祖——“圣祖”,为了避讳“宋圣祖赵玄朗”的名字,下令将“玄”改为“元”,后来因为“玄”、“元”谐音,又将“玄”改为“真”,也就是改元诏书中提到的“真君”。
8、天圣:仁宗年号,天之圣者,真命天子。
“天圣”是宋仁宗的第一个年号。
当时就有种说法是“天”字为“二人”的组合,指年幼的仁宗皇帝与章献太后共同执政。
9、明道:“明”——智慧、英明,“道”的意思同上。
明道——王道英明。
另有说法是“明”字为“日月”的组合,同样指仁宗皇帝与太后共同执政。
10、景佑:仁宗年号,“景”的意思同上,“佑”——神灵保佑。
景佑——神灵保佑帝王江山。
据说当时连年天下大旱,改元的意思为了迎接上天的和气。
11、康定:仁宗年号,富足安定。
当时西夏元昊叛乱,边陲危急,人心惶惶,情况和靖康时期类似。
这个年号反映了帝王对天下太平、百姓安康的美好愿望。
当时有多事的人提出“康定”听起来像是皇帝的谥号,不吉利,所以只用了一年就改掉了。
12、庆历:仁宗年号,“庆”的意思是“美好”、“历”——年。
“庆历”意即“美好的年代”。
13、至和:仁宗年号,最和谐安定。
皇佑六年四月初一发生日食,被认为是非常不祥的预兆,需要改元,改元为“至和”应当是避除不祥,追求和谐。
14、嘉佑:仁宗年号,至和末年,仁宗大病不愈,经过一段时间,得以康复,遂改元嘉佑,意为喜获上天保佑。
15、治平:英宗年号,意思应该是“天下大治,四海升平”。
英宗即位时有病,政事主要由太后决断。
“治平”的年号表达了英宗亲自执政,牧守万民的心愿。
可惜英宗身体一直不
好,加上当时内忧外患,于治平四年元月病逝,年仅三十六岁。
16、熙宁:神宗年号,“熙”意即“兴盛、繁荣”,“宁”,安宁。
17、元丰:神宗年号,意思是“大丰收”,熙宁七年以后,天下连年大旱,造成大面积饥荒,一直延续到熙宁九年左右,以至盗贼四起,社会动荡,农作物收成成了影响政局稳定的首要问题。
熙宁十年的情况似乎好转,神宗于当年改元,改元诏书中有“赖天之佑,年谷顺成”的语句,即依靠上天的保佑,农业顺利获得丰收。
元丰八年,宋军在西北边境与西夏军的战斗失利,心怀天下、踌躇满志的神宗精神受创,大病不起,于同年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18、元佑:哲宗年号,元丰八年,神宗驾崩,遂改元“元佑”,其中的“元”字似乎继承自“元丰”。
当时哲宗年仅十岁,由太后高氏执政,对神宗朝的改革,也就是“熙宁变法”(或称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史称“元佑更化”。
对于这种做法,哲宗本人是很不满的。
元佑八年,太后高氏病逝,哲宗得以亲政,随即改元。
19、绍圣:哲宗年号,“绍”的意思是“继承”,“圣”是指先父神宗皇帝。
“绍述”是绍圣时期使用频率最高的政治术语,也就是否定高太后执政时期的“元佑更化”,继承父皇神宗未竟的事业“熙宁变法”。
20、元符:哲宗年号,绍圣五年,咸阳百姓段义捡到玉印一枚,经鉴定,认为该符印是天降的传国之宝,大吉,因此改元“元符”,以示庆祝。
元符二年年底,哲宗仅有的皇子夭折,哲宗悲恸过度,于元符三年正月病逝,年仅二十五岁,由于没有皇太子,兄弟端王,也就是宋徽宗即位。
21、建中靖国:徽宗年号,“建中”意即“建立中正之道”、“靖国”——消除朋党,使国家得以安定。
徽宗上台和太宗继承太祖的帝位一样,是弟弟接哥哥的班,“建中靖国”与“太平兴国”似乎有遥相呼应的意思。
建国通宝铸造量极少,传说中的东西,当时的工匠都忙着铸圣宋了。
22、崇宁:徽宗年号,意为“追崇熙宁之道,复行新政”,与“绍圣”的意义非常相似。
崇宁五年正月,彗星出现,被认为大不吉,必须改元,因此停用“崇宁”,改元“大观”。
23、大观:徽宗年号,取自《易经》,“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徽宗认为“大观在上,但美名也”,可见“大观”的含义与“建中靖国”类似,也是用中正(不偏不倚)的态度来看待并治理天下,与后世的“至正”、“大中”含义类似。
另外,“大观”也有洞达透彻的意思。
大观四年,天空再次出现彗星,迫使徽宗再度改元。
24、政和:徽宗年号,取自《尚书》“庶政惟和,万国咸宁”,意即“为政者如果奉行和谐政治,那么天下万国都会太平无事”。
经过了崇宁和大观年间的复杂政治斗争,徽宗意识到“和”的重要性,从此以后采取“惟和”的政策,也影响到了后面两个年号。
这里的“和”并不是对外屈膝求和,而是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和谐政治”、“和谐社会”的概念。
25、重和:徽宗年号,和之又和。
当时徽宗在位即将二十年,准备以改元作为庆祝,并大赦天下。
“重和”这个年号为什么只用了很短时间呢?原因据说是由于辽代的“重熙”年号,在耶律延禧即位后,辽国人为了避讳“禧”字,就将“重熙”改称“重和”了。
徽宗听说自己的年号和敌国年号误打误撞,立即决定废止“重和”的使用,前后为期三个月,所以铸钱的数量少之又少。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仓促改元,我们可以想象“重和通宝”也一定会像政和、宣和那样有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版别、折二钱。
26、宣和:徽宗年号,由于当时改元仓促,徽宗一时想不起好的年号,就用宣和殿(徽宗收藏书画的宫殿)中的“宣和”两字作为年号。
大宋真正的危机其实是宣和四年金兵对辽战争取得节节胜利,将辽故地纳入金朝统治,成为宋朝最强大的潜在敌人开始的。
宣和七年,金兵大举攻宋,迫使徽宗退位,皇太子登基,是为钦宗。
27、靖康:钦宗年号,靖——安定;康——富足。
当时金兵大举入侵,大宋江山摇摇欲坠,“安定富足”可算是钦宗最大的奢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