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_黄洁

合集下载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比较_白志礼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比较_白志礼
· 104·
《软科学 》2009年 1月 ·第 23卷 ·第 1期 (总第 109期 )
区域发展
重在下降 。 2004年 , 我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之和 占城市总数的 7.63%, 大城市占 12.37%, 中等城市 和小城市所占比例分别为 35.1%和 44.8%。城市 规模结构接近金字塔型 , 逐步趋向合理 。
区域发展
《软科学 》2009年 1月 ·第 23卷 ·第 1期 (总第 109期 )
化水平增长缓慢 。 尽管如此 , 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 经济社会背景和较雄厚的工业基础条件 , 其城镇化 率比全国同期水平仍高 12.16 个百分点 , 在我国四 大区域当中也是最高的 。
2.东部城镇化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 ,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 对 人才 、资源 、技术以及资本吸引力大 , 产业集聚进一 步促进人口聚集 , 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 地区 。 2005 年 , 东 部 地 区 城 镇 化 率 52.84%, 比 1990年增长 22.07个百分点 , 年均增长 1.47个百 分点 , 在四大区域中增长速度最快 。 东部地区内部 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 沿海城市已出现一种新 的城镇化发展形态 , 即郊区城镇化和城市郊区化 , 这 主要是由中心城市的功能转移和产业扩散带动起来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化城市社会 转变的历史过程 , 是人口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的统 一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 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 展的必要条件 , 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 。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 农业人口占总 人口的 70%左右 , 要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 , 城镇化 健康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 本文立足于我国东部 、 中部 、西部 、东北四大经济区域 , 以省级区域为单元 , 揭示四大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 , 分析城镇化 与经济发展关系 , 以促进区域城镇化健康发展 。

我国的三大城市群课件

我国的三大城市群课件
城市。
交通网络
03
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和
航空运输等。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经济发展
01
02
03
经济总量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 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强 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产业结构
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 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 构。
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 竞争,吸引大量外资和企 业进驻。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完善城市规划和管理机制,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 。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城 市运行效率。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多方参 与的城市治理机制。
THANKS
感谢观看
规划目标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重点任务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推 动社会事业发展等。
04
北京-天津城市群
北京-天津城市群简介
北京-天津城市群由北京、天津 两大直辖市为核心,辐射周边 河北、山西等省市的部分城市 。
北京-天津城市群地处华北平原 ,环渤海湾,是中国北方最大 的城市群之一。
发展前景展望
经济增长潜力
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潜力均不可小觑。长三角城市 群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和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具有较 强优势,未来有望继续领跑全国经济发展。珠三角城 市群则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民营经济,成为 内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京津冀城市群则以强大的 工业基础、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为支撑,有望在未来 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四大区域城镇化比较及健康发展对策

中国四大区域城镇化比较及健康发展对策

中国四大区域城镇化比较及健康发展对策作者:陈静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4年第06期摘要:近年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从区域层面看,我国四大区域城镇化在态势、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上存在差异,为了实现健康城镇化,各区域要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城镇化对策。

关键词:四大区域;健康城镇化;动力机制;比较研究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2012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57%[1]。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经济基础等的差异,我国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城镇化表现出差异性,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对策引导。

一、城镇化态势的比较(一)城镇化水平比较2011年我国东部、东北、中部、西部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6075%、5874%、4548%、4299%。

四大区域呈现“俱乐部”态势: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东部和东北地区组成“发达俱乐部”;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组成的“欠发达俱乐部”,其内部差距为249个百分点,而东北城镇化率高于中部1326个百分点(图1)。

(二)城镇化速度比较总体上看,四大区域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但1981年到2011年区域之间城镇化速度存在差异: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5、117、106和089。

速度差异结果是,曾经一度领先全国的东北地区在2011年被东部地区超越。

(三)城镇化阶段比较一个国家的城镇化大致呈一条拉平的“s”形曲线。

当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达到7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2]。

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化率突破30%的时间分别为:1981年、1985年、1986年、2001年。

按照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K=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总人口的增长规模)划分,前城镇化阶段K小于05;初期阶段,051,总人口的增长全部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长,乡村人口绝对规模开始下降,这是社会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关键阶段,以重工业迅速发展为特点,并随着第三产业发展,出现第二次劳动力转移浪潮,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2]。

三大城市群小城镇城镇化发展特点比较分析

三大城市群小城镇城镇化发展特点比较分析

三大城市群小城镇城镇化发展特点比较分析作者:姚瑶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9期摘要:在城镇化进程中,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津冀这三大城市群一直发挥着领头和示范作用。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三大巨型城市群的发展日渐成熟,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代表我国区域各级城镇发展的最高水平。

因此,以三大城市群内的小城镇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三大发达地区已经形成多元化城镇群共同推动城镇化的格局,借鉴三大城市群小城镇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促进中小城市小城镇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新型城镇化;民营经济;技术创新;投融资体制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6-0080-02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强调,在未来十年内,继续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将是我国要努力实现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

目前我国“人口转移型”初级城镇化建设已取得不错的成绩,部分地区也逐渐呈现出“结构转换型”高级城镇化特征,但到2030年,我国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预计还会增加3.5亿。

因此,单纯依赖城市吸纳农村转移人口,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

只有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平台作用,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和农村、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才更容易形成一种平衡关系。

所以说,建设好小城镇是触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关键,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小城镇在三大城市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特色也日益明显,对三大城市群推进城镇化进程已经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所以,以三大城市群内的小城镇为研究对象,归纳各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对中小城市小城镇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三大城镇群小城镇城镇化发展特点的比较(一)小城镇发展模式特点比较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小城镇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

对中国城市化的认识

对中国城市化的认识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认识摘要: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长足进展,中国城市化已步入中期阶段,步伐加快,质量显著提高。

同时,中国城市化又处于周期转折点上,上一周期行将结束,下一周期将要开始。

中国政府目前推行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尽快启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

反过来,新一轮城市化也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关键词:城市化趋势周期一.中国的城市化历史分期中国城市化分为五个阶段:(1)城市化的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二.中国城市化现状特点城市化的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化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这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动力呈现出公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动力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只有单一的公有经济成分。

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和集体两种经济形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崛起,即除公有经济之外其他所有经济形式,包括民营和外资两大类。

经济成分趋向于多元化。

然而,公有经济的步伐却相对放慢了。

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公有经济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在21世纪之初,民营经济就取代公有经济而上升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

民营经济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除公有和外资之外所有其他经济形式。

同时,外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外资经济是指由境外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两种形式。

三大城市群

三大城市群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以及科技水平相对较高,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区,而且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最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大经济区,犹如三个动力强大的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正发挥着引领全国发展的作用。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圈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城镇分布密度极高的地区,在10万平方公里内有大中小城市54个,建制镇1000多个,且城市等级序列十分完善,呈宝塔型特征。

2005年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达到33963亿元;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263亿美元,占全国的4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结构的重大变化。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广州为枢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并正在兴建广珠铁路、广州地铁及轻轨网络、岭澳核电站等一大批重要基础项目,初步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三大具有特色的产业带。

一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二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的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三是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产业带。

中国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比较研究

中国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比较研究

中国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比较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中国城市群成为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

城市群的构建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因此,本文从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对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分析中国城市群的基本情况,然后探讨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城市群的基本情况1.城市群的定义中国城市群指的是由若干个城市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城市群体、城市群区域或城市群系统,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化的程度、城市发展的规模和范围、城市间相互联系的程度和种类、城市间的区位优势、主导产业的分布和组织方式等为特征。

中国城市群包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多个城市群。

2.城市群的特征中国城市群有以下几个特征:(1)城市化程度高。

城市化率在50%以上,许多城市的城市化率超过70%。

(2)主导产业集聚。

城市间主导产业相互补充,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3)城市间联系紧密。

各城市之间路网络、信息流、人流等的联系紧密。

(4)空间集约。

城市群的空间大都集中在经济、文化及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占地面积相对较小。

二、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1.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冲击,城市群区域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等现象普遍存在。

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的生态问题主要集中在空气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方面,而农村地区的生态问题主要是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城市群中,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2)城市水资源短缺。

中国城市群大多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这一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

(3)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城市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人口和工业规模的增加,城市群内部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比较研究

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比较研究

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比较研究1.引言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口、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等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而在我国,城市化以异常的速度发展,一些二三线城市甚至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然而,这种高速的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城市化路径不规范、社会矛盾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

因此,研究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及其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化进程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城市化发展。

2.国外城市化路径在国外,城市化的路径通常可以根据城市化的时间周期,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化模式:第一类是“古城长青模式”,第二类是“工业型城市化模式”,第三类是“市场型城市化模式”。

第一类城市化模式的代表是欧洲,其城市化历程悠久,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商业和服务活动产生的财富,融合了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如伦敦、巴黎等城市。

第二类城市化模式的代表是美国,其城市化起步于19世纪,城市的发展依托大量的生产活动,其城市模式以工业城市为主导,如底特律、芝加哥等城市。

第三类城市化模式的代表是日本和韩国,其城市化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快速,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城市空间高度集中,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如东京、首尔等城市。

3.我国城市化路径的演进在我国,城市化方兴未艾,市场化发展以及城市运营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随之就形成了三种城市化的路径:工业城市化、新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城市化。

工业城市化是我国城市化的第一阶段,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主要依托国营企业的发展实现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拥堵,代表城市有天津、广州等。

新城市化是我国城市化的第二阶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它以创新为主旨,发展壮大高科技产业,代表城市有深圳、上海等。

城乡融合城市化是我国的第三阶段,起步于21世纪初,其特点是通过推动城乡社会及各方面的一体化发展来实现城市的发展,代表城市有成都、郑州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 0. 85,同速增长,表明两者增长呈线性关系。
1. 3 产业区位商与标准区位商分析
城市功能是指一个受人类意志主导城市发展目标,具
体包含城市的职能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的具体分工。本文
采用城市产业集群程度来表征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功能空
间格局。产业集群是相互联系的企业和组织在空间上的 聚集[22],统计上显著的区位商是判断产业集群的标准[23],
摘要 1990 年代以来,中国步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成为引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 导力量。本研究耦合城市异速增长和标准化区位商分析方法,对三大城市群 1990 年代至今的城市化动态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城 市形态扩张与功能演变的耦合作用过程。结果显示:①在城市形态扩张方面,三大城市群异速增长类型差异显著,其中长江三角洲和 珠江三角洲分别呈现持续的负异速增长和正异速增长形式,分别表现为人口高度聚集和建成区急剧扩张特征;而京津冀呈现正负异 速增长交替增长形式,人口集聚与建成区扩张程度均较低;②在城市功能演变方面,三大城市群第二产业发展阶段不同,第三产业格 局演变差异明显;③城市形态与功能耦合作用促成了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向不同方向发展;对外开放、技术创新、政府干预等是影响城 市群形态扩张和功能演变的主要驱动力。鉴于三大城市群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作用,对其形态扩张与功能演变动态特征的对比 研究能够深入理解国家及区域尺度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和机制,并对我国其他城市群的科学、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城市群;城市化;形态扩张;功能演变;动态特征 中图分类号 K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104(2014)07 - 0037 - 08 doi:10. 3969 / j. issn. 1002 - 2104. 2014. 07. 007
1993 - 2001 年京津冀异速增长的标度因子 b 值在标 准值 0. 85 附近波动,呈现正负异速增长交替出现的局面 (图 2) ;而 2001 - 2008 年,b 值出现上升趋势,2003 年后维 持在 0. 95 以上,呈现持续的正异速增长形态。说明京津 冀城市群在 2001 年前城市人口和建成区面积的增长强度
区位商是否显著可通过标准化区位商来判断。区域 i 产
业 j 的区位商 LQij 计算公式如下:
LQij
=
Eij ∑i Eij
/ ∑j Eij / ∑i ∑j Eij
(2)
其中,Eij 表示区域 i 产业 j 的就业人口数或者产值,反
映产业在某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标准化区位商 Zij 的
计算公式如下:
本文以城市群的行政区范围界定研究区域,包括三大
城市群共 34 个城市。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
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 承德、沧州共 10 个城市[8];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
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泰州、南通和 浙江省的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共 15 个城市[9];珠
本研究试图将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研究方法进行耦 合,从城市群尺度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 京津冀、长江三角 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1990s 至今城市化动态特征,以 期为我国城市群发展规律和机制研究提供依据,并对正在 和即将发展的城市群规划和控制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1 研究区和研究方法
1. 1 研究区介绍
·37·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年 第 7 期
域的出现、增长动力、治理、内部结构、核心城市与二级城 市互动等展开研究[4]。国内,方创琳等运用城市群发育程 度指数方法研究了我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 异格局[8];程玉鸿等运用偏离 - 份额分析法,比较分析了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产业竞争力状况[18]。
Zij
=
LQij - σ
μ
=
LQij

1 n
∑i LQij
∑〔LQij

1 n
∑i LQij 〕2
(3)
槡n
其中,μ 和 σ 分别是区位商 LQij 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考虑到单边检验,可根据 Z > 1. 65 来判断产业的集聚情
况[22]。此时,可以 进 一 步 将 标 准 化 区 位 商 划 分 为 五 个 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年 第 24 卷 第 7 期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 24 No. 7 2014
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
黄 洁1,2 吝 涛1,2 张国钦1,2 李新虎1,2
(1.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福建 厦门 361021; 2. 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21)
Z < - 1. 00,表明产业发展非常薄弱。
为了表征城市产业功能的演变动态,本文主要考虑能
够代表城市产业功能的工业( 第二产业) 和服务业( 第三
产业) 的区位商。首先采用将区位商 空 间 化 的 分 析 方 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 GIS) 分 别 将 1995 年、2000 年、2005
年、2010 年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区位商计算结果和产业产
于相应年份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而空间数据则是中
国 1∶ 100 万地形图界定的城市群行政区位图,为方便起
黄 洁等: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
见,研究期间发生的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行政边界的调整被 忽略,统一以现有的城市行政边界为准。
2 三大城市群异速增长动态分析
由图 1 可知,三大城市群自 1993 年起城市人口和建 成区面积均呈现上升趋势,城市人口与建成区扩张差异在 图 1 中表现不明显。但利用异速增长分析方法,可以发现 三大城市群在城市人口增长与建成区扩张动态特征方面 存在显著差异(见图 2)。本文采用增长强度( 即绝对增长 量,图 2 中用与标准值的差值大小表示) 和增长速度( 即增 长速率,图 2 中用曲线斜率表示) 来描述城市群形态扩张 的不同特征。 2. 1 三大城市群异速增长动态特征
出要“构建以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 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城市群作为中国区域发 展空间战略的重心,发挥着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5]。中 国正在发展和计划发展的城市群共有 28 个[8],其中,京津 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是当前我国城市 化发展的主导力量[10]。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主要表现 在形态扩张和功能演变两方面。目前对城市形态研究已 有丰富积淀,主 要 涉 及 城 市 空 间 扩 张 特 征 及 其 驱 动 力 分 析、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城市人口增长与建成区扩张 特征研究等内容[13 - 17]。但多以分析城市尺度研究为主, 专门针对城市群的形态扩张研究还不多见。城市功能是 人类利用和管理城市的具体目标和过程的表现,也是造成 城市形态演变的重要内在驱动。相对城市形态扩张研究, 城市功能的动态研究较少,但国际上已有学者开展了对城 市功能动态的探索性研究。例如 Peter Hall 等运用信息流 和高端生产服务业分析等方法对西北欧 8 个巨型城市区
图 2 中,1993 - 2008 年珠江三角洲 b 值均大于标准值 0. 85,表现为持续的正异速增长形态。其中,2001 年前,b 值缓慢上升,2001 年 b 值为 0. 97;2001 - 2006 年,b 值大幅 度增加,2006 年到达最高值为 1. 30;2006 年后出现波动。 说明整个时期内城市建成区扩张强度和速度均大于城市 人口增长。珠江三角洲城市整体呈现城市建设用地剧烈 扩张的特性,且扩张强度在增大。
和速度都较缓慢,2001 年后城市发展呈现城市建设用地 快速扩张的特征,且建成区扩张强度持续增强。
1993 - 2008 年,长江三角洲的 b 值均小于准值 0. 85, 表现为持续的负异速增长形态( 图 2) 。其中,1993 - 1997 年,呈下降趋势,1997 年达到最低值 0. 66,说明此段时期 内城市人口增长强度和速度均大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 度;1997 - 2008 年,b 值呈现波浪式上升势,2006 年后,b 值趋于标准值 0. 85,说明该时期城市人口增长强度大于 城市建成区扩张强度,但是城市建成区增长速度大于城市 人口增长速度。长江三角洲整体呈现出城市人口高度聚 集的特性,但是聚集程度在 2006 年后开始逐渐下降。
江三 角 洲 城 市 群 主 要 包 括 广 东 省 的 广 州、深 圳、珠 海、东 莞、佛山、中山、惠州、肇庆、江门共 9 个城市[9]。
1. 2 异速增长分析
本文考虑的城市形态扩张包括空间扩张和人口扩张
两方面,采用异速增长分析方法来表征城市群空间和人口
扩张 的 相 互 联 系。 异 速 增 长 理 论 ( Allometric Growth
此时,b 的实际意义为:
b > 0. 85,正异速增长,表明建成区面积 y 比城市人口
x 增长快,城市人口密度下降;
b < 0. 85,负异速增长,表明建成区面积 y 比城市人口
x 增长慢,城市人口密度加大;
b = 0,表明建成区面积 y 对城市人口 x 没有任何影
·38·
响,城市人口密度没有变化;
值数据,通过反距离加权( IDW) 插值方法空间显式地反应
城市群功能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
1. 4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数 据 包 括 统 计 属 性 数 据 和 空 间 数 据,其 中
1993 - 2010 共 18 年的三大城市群所含城市的建成区面
积、市区非农人口数、城市产业总值等统计属性数据来源
Theory) 起源于生物有机体部分与整体相对增长关系的研 究[19],之 后 被 广 泛 运 用 于 城 市 形 态 演 变 研 究[20 - 21]。
Nordbeck S 认为当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城市人口的相对增 长率为常数 时,城 市 增 长 满 足 异 速 增 长 方 程[21],公 式 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