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的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

“整体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
从纵向上,把握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阶段及特征。
根据整体历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四个时期:(1)从远古到15、16世纪之交为第一个时期。
此时,各地区各民族在彼此基本隔离的状态下分散发展。
15、16世纪之交(1500年前后)。
这是人类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折点。
新航路的开辟,使旧大陆与新大陆、西方和东方联系起来。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与发展,通过市场把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和民族联系起来。
殖民者开始从欧洲走向世界各地,通过血腥的掠夺,构建殖民体系。
(2)从15、16世纪之交到19世纪末为第二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人类从分散发展转向整体发展,并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3)从20世纪初起,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第三个时期。
这时,世界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快的速度进行整体发展。
19、20世纪之交(1900年前后)。
新的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社会交往两根主轴加速运转,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殖民体系、政治统治秩序形成,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往讲这一段历史,我们更多地是注意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强调这种不平衡性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这种说法无疑是对的,但却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与不平衡性同时存在的,还有世界发展的整体性。
相对而言,整体性更为重要。
世界历史上的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rD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编者按]2007年4月13—15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学科主办了以”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的比较与交流”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五十多个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一百二十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盛会.学者们围绕着世界文明进程中的战争与和平,不同文明/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文明交流的机制等方面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并对”全球化”,”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等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期刊发几位学者提交研讨会的文章,意在进一步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徐蓝(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近代战争所引起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不仅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标志.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发生在具有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出现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市场和经济中心的形成,欧洲的政治区域化进程也在发展,其特点是不断否定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不断加强王权和主权意识,最终使民族国家应运而生.在这一过程中,以1648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标志,以主权国家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初具雏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它所确立的有关界中心地位.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强化了欧洲各国对现实国家利益的追求,人权的理念和民主共和的思想猛烈地冲击着专制主义的旧体制.这一切最终导致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同时也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威胁了各国的生存,于是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最终使拿破仑帝国解体,旧王朝得以复辟.1814--1815年列强在维也纳召开和会并达成《最后议定书》,目的是结束战争,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维也纳会议把欧洲所有的主权国家(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都包括在内;根据”正统主义原则”恢复了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荷兰以及那不勒斯等王朝原来的地位;用小国和弱国的领土对战胜国进行补偿,再次重新划定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取缔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关于河流自由航行的规章》以及《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章程》等文件,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国际问题作出了决定.随后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签订《神圣同盟条约》,并与英国签订《四国同盟条约》,以防止法国再度爆发革命.随着法国相继参加这两个条约,这一目的已经达到.维也纳会议建立的这种新的政治军事及其领土的平衡,被称为维也纳体系.《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是对它的重要补充.维也纳体系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历史上第二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该体系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强权政治.它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的专制制度,并通过战胜国对战败国财产的瓜分,不仅满足了列强的领土野心,而且初步建立起一个新的欧洲大陆的均势.第二,它是一个五极均势结构,依靠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实力均衡,共同维持着欧洲的稳定.第三,它开始用”会议外交”的方法,通过上述五大国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对列强各自的利益和矛盾进行协商解决,从而维护大国的利益.这也被称为”欧洲协调”②.从总体来看,维也纳体系仍然是一个欧洲列强之间相互妥协的国际体系.但是该体系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在19世纪已经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之下,维也纳体系已经具有一定的世界性,可视为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但是世界其他地区是作为欧洲列强侵略和资本扩张的对象而进入这个体系的,因此只具有从属性.第二,该体系的缔造者们至少建立了一种定期会晤进行协商的程序以应对形势的变化,这种”定期会晤进行协商的思想表明,各大国在决策过程中,已经将兼顾考虑多种因素的①KaleviJ.Holsti,PmceandWar,ArmedConflictsandInternationalOrder1648—1989,CambriageUniversityPress.1991,P.40.②GordonA.CraigandAlexanderL.George,ForceandStatecraft,DiplomaticPro blemsofOutn.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PP.43—51.6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作用制度化了”.①这种制度化的安排,是一种监督和控制潜在的国际冲突的机制,从而使该体系在力图维护集体安全方面比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前进一步.第三,”均势”原则已经成为指导后世制定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关系体系内均衡结构的经典性原则.第四,它对各国外交代表的等级的规定,至今还被作为外交惯例而广泛运用.维也纳体系维持了欧洲大约一百年的和平.但是它既没有消除各国的扩张野心,也没有停止它们之间的争斗.1854--1856年以英法为一方,以俄国为另一方为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而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以及此后接连爆发的法,意对奥地利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是列强用武力改变欧洲政治版图和实力分布的重要表现,并使该体系严重动摇.随着意大利与德国的统一,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西欧列强的实力对比终于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竞相对外扩张瓜分世界,矛盾不断尖锐.于是各国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逐渐结成两大军事集团,并制造了一系列政治危机和军事冲突,最终导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维也纳体系也荡然无存.但是,这场主要由于欧洲列强的争斗而引发的世界性战争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实际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与欧洲的逐渐衰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与苏联的不断崛起.美国的参战不仅完全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使这场战争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而且意味着当欧洲力量耗尽之时一个强国的出场,从而使国际力量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大西洋彼岸转移.不仅如此,美国还把自己对战后世界的看法,即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强加给欧洲,并与欧洲分享战后世界秩序规划者的角色,从根本上结束了”欧洲协调”的国际关系体系.另一方面,1917年爆发的十月革命和苏俄的诞生,第一次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并从欧洲内部对它的世界支配地位提出了挑战.殖民地人民也高举起“民族自决”的旗帜掀起了战后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使扩大到极限的欧洲殖民体系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解体过程.于是,美国与苏俄这两个几乎同时崛起但又主张不同制度的力量不断发展,并将追随它们的力量集合在各自的旗帜之下,使19世纪争雄世界的欧洲列强相形见绌,使以美,苏为两大力量中心的两极格局初露端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相继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安排战后秩序.主要内容有:宣布德国及其各盟国应当承担战争罪责,并据此而对战败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领土,海外殖民地等各个方面的严惩;有限承认民族自决权,恢复波兰的独立并建立了一批民族国家;建立以《国联盟约》为基础的国际联盟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并对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协调战胜国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关系并限制海军军备;确认以”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等等.上述这些对战后世界作出的安排,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该体系也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它反映了20世纪的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具有真正的世界性,社会主义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对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它是一个由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构成的多极均势结构,并留有欧洲大国均势的痕迹,但由于对苏联和①KaleviJ.Holsti,PeaceandWar,ArmedConflictsandlnternatio~lOrderJ648—1989,P.40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7德国等重要战略力量的长期排斥而缺乏稳定性.第三,它提倡集体安全,并希望通过建立国际联盟而建构一个能够成功处理国际冲突的和平秩序,但实际上国联在防止和制止侵略战争方面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①.第四,强权政治贯穿其中,战胜国片面追求民族国家的绝对利益,使该体系存在严重的内在矛盾和致命弊端,并导致战后的和平既短暂又脆弱.因此,从本质上讲,作为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一个孕育战争的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确没有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安宁,仅仅20年之后,更大规模的战争就再度来临.而这一次则是由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双重劫难,而且彻底宣告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终结,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彻底衰落和美国与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反法西斯大同盟的主要领导人通过多次会谈所签订的一系列协定而确立的雅尔塔体系;而两极格局的外在表现,则是美苏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态势.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打败法西斯并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欧洲被一分为二,分别处于美苏的控制之下;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对殖民地和国联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提倡和平,民主,独立原则.通过对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分析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我们看到雅尔塔体系的一些明显特点:第一,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战后的历史已经证明,尽管存在长达40多年的冷战和各种局部战争,但是就世界范围来说,这一目标已经实现.第二,它是一个美,苏两极均势结构,但是两极的战略力量只是相对平衡.第三,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和制止侵略战争为根本宗旨,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不仅体现了国际政治的民主化进程,而且安理会及其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体现了维护集体安全的国际关系准则.第四,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达成的政治交易,因此同样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并在实际上成为美英苏谋求势力范围的产物.还必须指出的是,雅尔塔体系形成的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首先,鉴于苏联的经济实力始终远逊于美国,因此在双方对立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冷战对苏联的伤害程度远远甚于对美国的伤害程度.其次,两极格局也未能囊括所有的国家和地区ernDomina—tions,1945—1955,NewYork,1982,p.6.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国联在促进社会福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对国际秩序和国际组织的运作提供了经验.8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欧,中国和日本实力的增长,在两极格局中不断生长出多极的力量.另外核威慑的制约因素也不可低估.这一切最终使雅尔塔体系和平演变.当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以自行坍塌的方式最后消失时,冷战得以终结,雅尔塔体系也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作为雅尔塔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联合国继续存在.联合国作为当代世界主权国家所组成的政府之间的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尽管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是仍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联合国在执行联合国宪章,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它对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干涉,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援助,对教育文化事业的关注,反映了历经战乱的人类理性正在作出正确的选择:较量与敌对将趋于缓和,竞争与交流将日居主导.这一切正是人类社会进一步走向文明和成熟的标志.文明交流的限度王燕平(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系统,文明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文明交流是组成文明的诸要素在横向上的互动,是文明间互通有无的过程,交流中的每一方都处于传播和接受中.交流的目的或许相去甚远,交流本身却是”历史的主要驱动轮”.①文明交流可以使各文明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在短期内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因此大大加快.②文明交流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由“现实中的个人”进行的,”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③文明交流不是随意展开的,它受到诸多限制.文明交流的物质条件和交流中介对交流有明显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是文明与其客观物质基础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并非文明之间的相互限制,可以由交流的一方或双方共同努力去改变甚至克服.在文明交流的历史中,我们常常看到,文明在向外传播时有所保留,在接纳的同时也有所拒绝,文明交流受到交流双方的共同限制.相对于前一种限制而言,这种限制是内在的,是不能克服甚至是很难改变的.文明交流因此具有有限性,文明交流的限度就是对此种有限性的具体说明.文明交流的限度是文明交流中文明自主的必然结果.处于文明交流状态的文明,首先是在文明的空间维度上作为某一地理区域内的人类群体生活方式的总和而出现的,这些文明相对独立,具有强有力的结构.文明的基本结构就是在转瞬即逝的文明图景背后更简单的实在:”由地理条件,社会等级,集体’心理’和经济需求等因素所施加的无尽无休的约①McNeiU,W.H.,AH肋oftheHumanCommunity:Prehis~tofPresent,3rded.PrenticeHaU,1990.P.X V②马克盎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
战 争对历史文化的作用

战争对历史文化的作用战争,这个残酷而又无法回避的话题,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深深地影响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
它带来了破坏与毁灭,却也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推动文化交流、融合与创新的一股力量。
战争对于历史文化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
当战火燃起,城池沦陷,无数的生命消逝,文明的瑰宝也往往在硝烟中化为灰烬。
宏伟的建筑被摧毁,珍贵的文物被掠夺,书籍文献被付之一炬。
历史上,许多古老的文明和城市,因为战争而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其独特的文化传承也因此出现断层。
比如,曾经辉煌的巴比伦文明,在战争的蹂躏下逐渐衰落,只留下了残垣断壁,让后人在感叹其昔日辉煌的同时,也为战争带来的破坏感到痛惜。
然而,战争也并非完全是文化的毁灭者,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战争的过程中,军队的征战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相互接触。
这种接触不仅仅是武力上的对抗,更是文化上的碰撞。
征服者在占领新的土地时,往往会将自己的文化、制度和技术带过去;而被征服者在反抗的过程中,也会吸收征服者的一些先进元素。
例如,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希腊化文化。
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内涵,为历史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战争还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文化表达。
在战乱的年代,人们经历着生死考验和痛苦磨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更加深刻。
这种深刻的体验往往会通过文学、艺术、音乐等形式表现出来。
比如,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但这一时期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
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欧洲,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也诞生了许多反映战争残酷和人性挣扎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成为了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战争也促使了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进步又会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各方都会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武器研发和技术创新。
世界历史概览: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世界历史概览: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引言你是否曾经好奇人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它记录了人类从石器时代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了解人类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形成。
本文将带领你追溯人类文明的起源,探索发展的重要时期,并探讨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I. 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
农业的引入使人类能够定居在一处,并开始种植粮食和养殖家畜。
这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A. 农业革命:农业的重要性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农业的引入使人类能够生产更多的食物,解决了过去狩猎采集社会中常有的食物短缺问题。
农业不仅帮助人类解决了温饱问题,还为人类社会创造了财富和稳定。
B. 文明的诞生:城市化的重要性从农业社会到城市文明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城市化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城市化带来了专业化劳动、社会分工和交易系统的出现。
城市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中心。
C. 脱离农业的影响:工业革命的重要性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转变时期。
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人类社会彻底脱离了农业的束缚,进入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时代。
蒸汽机、电力和机械化的引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II. 重要的历史时期人类历史中有许多重要的时期,这些时期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历史时期,并解释它们的影响。
A. 古代文明时期古代文明时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许多伟大的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得以兴起。
这些文明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包括科学、艺术、哲学和法律等方面。
B. 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经历了封建制度的统治和基督教的传播。
主题三 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认识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
生命力,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 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 要动力。
随堂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2022·襄阳)鉴真东渡,给日本带去了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绘画 等。这说明鉴真东渡( B ) A.推动了朝鲜民族汉化 B.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C.促进了中华民族交融 D.缓和了中日民族矛盾
随堂达标检测
4.(2023·阿荣旗模拟)(9分)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呈现。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从丧权辱国的旧外交到独立自主的新外交的转变 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为起点,清王朝遇到了来自西方列强 和西方化的日本几个回合的强烈冲击,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中国不仅失去了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清王朝也最终成了“洋人的朝廷”。
随堂达标检测
材料二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 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 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是一个新时期的开启。
——《全球通史》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事件?(1分)“一个新时期的开启”的含义是什 么?(1分) [答案]五四运动。(1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中 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也可给分,1分)
——摘编自徐昕《晚清中国外交—— 历史冲突中的失落与更新》
随堂达标检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使中国开始丧失主权的独立与完整始 于哪一条约的签订?(1分)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主要依据是什么?(1分) [答案]《南京条约》(没有书名号不给分)。(1分)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1分)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文化交流与影响力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文化交流与影响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战争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
在这个战争期间,不仅西方国家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而且世界上其他地区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作为一个亚洲大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交流和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文化交流和影响力。
一、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化交流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一种方式。
通过文化交流,各国可以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促进相互理解和友好合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文化交流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各国增进了解,建立友好关系。
二、中国在战争期间的文化交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积极参与了国际事务,并与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这些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支援协约国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支援协约国(主要是法国和英国)的努力是中国文化交流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中国派遣了约14万的劳工和40万的劳工后备军赴法国和其他前线国家,参与基础建设和运输工作。
这种大规模的支援表明中国在战争中愿意与国际社会合作,并对中国文化和劳工的影响力产生了积极作用。
2. 学术交流中国的学术界在战争期间也积极参与了国际学术交流。
许多中国学者和教育家前往欧洲和美国,学习和交流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他们从国外学得的知识和经验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
3. 文化作品输出中国的文化作品输出也是文化交流与影响力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文化作品,如文学作品、电影和音乐,通过出口和翻译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窗口。
三、中国的影响力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文化交流和影响力不仅限于文化领域,还扩展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
1. 启发中国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中国国内的民族矛盾和社会动荡。
一些中国学者从国外学习到了民主、平等和自由的理念,这些理念促使了中国革命的兴起。
世界历史上的文明交往

规律审视历史, 就可以发现: 历史是人类在文明交往中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深厚的自然—社 , 会结构 它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有漫长发展的自然史。 人类出现之后, 也有文明的前史和 。 , 文明史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它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始终按着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差异 区别的逻辑, 或直接或间接, 或明显或暗隐, 或线型或面型地交织在一起。 循此思路, 人类 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 , 人类的自然历史时期 , 或称人类文明前史 。 人类同自然 ( 其他物种 、 自然环境 、 地球 ) 相生相伴 , 如影随形 , 须臾不可分离 。 人类源于自然生物界中的动物界 , 后又从动 物界分离出来 , 人猿揖别 , 实现了人与自然交往的一大转变 。 人类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 位, 是从赋予自然物质以人文因素开始的 , 表现了早期朦胧的交往自觉意识 。 第一件人 世界完全处于自然状态 ; 第一件石器诞生之后 , 表明人类已开始以自己 工石器诞生之前 , 劳动之手 、 思维之脑创造石器工具 , 从而逐渐步入文明状态 。 真正进入文明时期 , 还必须 在生产和精神劳动的漫长过程中 , 在自然和人的双重交往的过程中完成人类社会与自然 界的本质统一 。 人类的原始社会是渔猎经济 , 其交往为原始的血缘交往 , 它把文明交往 的许多基因如血缘 、 家庭 、 家族 、 部落 、 种族以及兽性遗传给以后的时期 。 恩格斯在《反 杜林论 》 中说过: “人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 。 所以问题 ” 永远只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 , 在于兽性与人性之间的差异 。 这种兽性与人性之间的差 , , 异 表明了野蛮与文明的分野 也说明了人类摆脱兽性欲望始终是文明自觉的不可忘记 的目标 。 第二, 人类的文明历史时期, 或称人类的文明交往的自觉时期。 人类摆脱蒙昧和野蛮 的状态以后, 便逐渐发展到具有经济、 政治、 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的文明开化形态。 随着文 城市的出现、 国家和法律秩序的建立、 经贸交往及市场的扩大、 活动范围的 字的广泛使用、 扩展, 人类的文明自觉随着历史自觉的提高而走向深化。 在畜牧农耕的自然经济时期, 交 往的地缘关系上升为主导地位, 地域空间的交往范围愈来愈扩大。 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之 间的各种形式的交往特别频繁。 交往主体随着地缘的扩展而表现为种族、 民族乃至社会、 宗教共同体, 而等级制、 宗法制、 伦理道德体系成为文明交往的社会、 政治和精神中枢。 国 、 “宇 家中央集权强化, 帝国霸权力量日增, 自我中心主义膨胀。亚述君主自称“王中之王” 。自居天下之中的 “中华帝国” 。 波斯君主自称“世界之王 ” 。而 宙之王” 强调“华夷之分 ” 。 此种霸权主义的遗留也传至以后的资本主 希腊、 罗马帝国也视游牧世界为“野族世界 ” 义全球支配时代。 第三, 人类的世界历史时期, 或称人类文明交往的新的自觉时期。 人类文明交往史转 折于西欧的农本向工商业发展基础上实现的以大机器工业为特征的工业革命和以全世界 为市场的外向型商品经济。资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决定了它向世界范围扩张 , 资本主义本 身就是一种跨国家、 跨地区的生产方式和文明交往方式, 由此就开始了马克思所说的历史 向世界历史转变, 这就是由地缘的国家性交往发展为全球化交往 。 这是完整意义上的世界 史。文明交往的互动规律使“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 各民 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 、 交往以及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
历史学考必背的知识点高一

历史学考必背的知识点高一一、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1. 人类的起源和早期人类文明2. 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悠久的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等3. 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渤海交通等二、古代帝国的崛起与衰落1. 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帝国2. 欧亚大陆上的波斯帝国3. 印度次大陆上的孔雀帝国和孔雀王朝4. 中国的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5. 希腊、罗马的兴起与辉煌6. 黄河流域上的秦、汉帝国三、中世纪的文明与冲突1. 罗马帝国的衰落与中世纪的开端2. 罗马天主教会的兴起和教宗的权威3. 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影响4. 十字军东征与伊斯兰文明的传播5. 蒙古帝国的崛起与世界霸业四、近代世界的嬗变与帝国主义的兴起1. 文艺复兴运动与资本主义的兴起2. 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3. 经济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4. 欧洲殖民帝国的崛起与扩张5. 近代民主制度的诞生和法国大革命五、近现代社会变革与现代文明的形成1. 巴黎公社及其影响2. 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剥削3.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苏联的诞生4.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5.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6.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7. 当代全球化的现象与挑战六、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2.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3.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4. 五四运动及其意义5. 共产党的成立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6. 抗日战争及其胜利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国内外政策8. 文化大革命的启动和结束9.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崛起七、世界历史中的文化与科技1. 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2. 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力量3. 文化之路的互通互鉴: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东南亚和非洲等八、历史学的研究方法1. 历史学的分类和研究对象2. 史学的文献考据研究3. 历史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与比较研究方法4. 历史学的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5. 历史学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以上是高一历史学考必背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对历史学的发展和重要历史事件有更全面的认识,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rD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编者按]2007年4月13—15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学科主办了以”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的比较与交流”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五十多个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一百二十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盛会.学者们围绕着世界文明进程中的战争与和平,不同文明/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文明交流的机制等方面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并对”全球化”,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等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期刊发几位学者提交研讨会的文章,意在进一步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徐蓝(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近代战争所引起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不仅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标志. 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发生在具有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出现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市场和经济中心的形成,欧洲的政治区域化进程也在发展, 其特点是不断否定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不断加强王权和主权意识,最终使民族国家应运而生.在这一过程中,以1648 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 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标志,以主权国家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初具雏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 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它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这些基本原则,也成为”现代国际法发展的起点”①•但是这个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它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以奥地利,普鲁士,英国, 法国和荷兰(当时为尼德兰联邦,涵盖现在的荷兰与比利时地区)为代表的”多极均势”为特点的国际秩序,还没①LeoGross, ” ThePeaceofWestphalia,1618 —1648 ”,TheAmnearliocfaI nJour nternationalLaw,Vo1.42,No.1Jan.,1948,pp,20h 41,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 5 有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该体系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冲突解决和处理机制,而是”创造了一种和平和一种用以保证那种特殊的和平而不是普遍和平的秩序”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欧洲仍然内斗不断,各国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Et益国际化,欧洲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迅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强化了欧洲各国对现实国家利益的追求,人权的理念和民主共和的思想猛烈地冲击着专制主义的旧体制.这一切最终导致了1789 年法国大革命,同时也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威胁了各国的生存,于是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最终使拿破仑帝国解体,旧王朝得以复辟.1814--1815 年列强在维也纳召开和会并达成《最后议定书》,目的是结束战争,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 维也纳会议把欧洲所有的主权国家(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都包括在内;根据”正统主义原则”恢复了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荷兰以及那不勒斯等王朝原来的地位;用小国和弱国的领土对战胜国进行补偿,再次重新划定了欧洲的政治版图. 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取缔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关于河流自由航行的规章》以及《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章程》等文件,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国际问题作出了决定.随后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签订《神圣同盟条约》,并与英国签订《四国同盟条约》,以防止法国再度爆发革命.随着法国相继参加这两个条约,这一目的已经达到.维也纳会议建立的这种新的政治军事及其领土的平衡,被称为维也纳体系.《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是对它的重要补充.维也纳体系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历史上第二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该体系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强权政治.它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的专制制度,并通过战胜国对战败国财产的瓜分,不仅满足了列强的领土野心,而且初步建立起一个新的欧洲大陆的均势.第二,它是一个五极均势结构,依靠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实力均衡,共同维持着欧洲的稳定.第三,它开始用”会议外交”的方法,通过上述五大国定期举行国际会议, 对列强各自的利益和矛盾进行协商解决,从而维护大国的利益.这也被称为”欧洲协调”②. 从总体来看,维也纳体系仍然是一个欧洲列强之间相互妥协的国际体系.但是该体系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在19 世纪已经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之下,维也纳体系已经具有一定的世界性,可视为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但是世界其他地区是作为欧洲列强侵略和资本扩张的对象而进入这个体系的,因此只具有从属性.第二,该体系的缔造者们至少建立了一种定期会晤进行协商的程序以应对形势的变化,这种”定期会晤进行协商的思想表明,各大国在决策过程中,已经将兼顾考虑多种因素的①KaleviJ.Holsti,PmceandWar,ArmedConflictsandInternationalOrder1648 —1989,CambriageUniversityPress.1991,P.40.②GordonA.CraigandAlexanderL.George,ForceandStatecraft,DiplomaticPro blemsofOutn.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PP.4—3 51.6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 期作用制度化了”①这种制度化的安排,是一种监督和控制潜在的国际冲突的机制,从而使该体系在力图维护集体安全方面比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前进一步.第三, ”均势”原则已经成为指导后世制定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关系体系内均衡结构的经典性原则.第四,它对各国外交代表的等级的规定,至今还被作为外交惯例而广泛运用.维也纳体系维持了欧洲大约一百年的和平.但是它既没有消除各国的扩张野心,也没有停止它们之间的争斗.1854--1856 年以英法为一方,以俄国为另一方为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而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以及此后接连爆发的法,意对奥地利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 是列强用武力改变欧洲政治版图和实力分布的重要表现,并使该体系严重动摇.随着意大利与德国的统一,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西欧列强的实力对比终于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竞相对外扩张瓜分世界,矛盾不断尖锐.于是各国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逐渐结成两大军事集团,并制造了一系列政治危机和军事冲突,最终导致了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维也纳体系也荡然无存.但是,这场主要由于欧洲列强的争斗而引发的世界性战争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实际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与欧洲的逐渐衰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与苏联的不断崛起.美国的参战不仅完全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使这场战争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而且意味着当欧洲力量耗尽之时一个强国的出场,从而使国际力量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大西洋彼岸转移.不仅如此,美国还把自己对战后世界的看法,即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强加给欧洲,并与欧洲分享战后世界秩序规划者的角色,从根本上结束了”欧洲协调”的国际关系体系.另一方面,1917年爆发的十月革命和苏俄的诞生,第一次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并从欧洲内部对它的世界支配地位提出了挑战.殖民地人民也高举起“民族自决”的旗帜掀起了战后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使扩大到极限的欧洲殖民体系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解体过程.于是,美国与苏俄这两个几乎同时崛起但又主张不同制度的力量不断发展,并将追随它们的力量集合在各自的旗帜之下,使19 世纪争雄世界的欧洲列强相形见绌,使以美,苏为两大力量中心的两极格局初露端倪.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相继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安排战后秩序.主要内容有:宣布德国及其各盟国应当承担战争罪责,并据此而对战败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领土,海外殖民地等各个方面的严惩;有限承认民族自决权,恢复波兰的独立并建立了一批民族国家;建立以《国联盟约》为基础的国际联盟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并对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协调战胜国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关系并限制海军军备;确认以”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等等.上述这些对战后世界作出的安排,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该体系也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它反映了20 世纪的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具有真正的世界性,社会主义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对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它是一个由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构成的多极均势结构,并留有欧洲大国均势的痕迹,但由于对苏联和①KaleviJ.Holsti,PeaceandWar,ArmedConflictsandlnternatio~lOrderJ648—1989,P.40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7 德国等重要战略力量的长期排斥而缺乏稳定性.第三,它提倡集体安全, 并希望通过建立国际联盟而建构一个能够成功处理国际冲突的和平秩序,但实际上国联在防止和制止侵略战争方面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① .第四,强权政治贯穿其中,战胜国片面追求民族国家的绝对利益,使该体系存在严重的内在矛盾和致命弊端,并导致战后的和平既短暂又脆弱.因此, 从本质上讲,作为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一个孕育战争的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确没有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安宁,仅仅20年之后, 更大规模的战争就再度来临.而这一次则是由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双重劫难,而且彻底宣告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终结,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彻底衰落和美国与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反法西斯大同盟的主要领导人通过多次会谈所签订的一系列协定而确立的雅尔塔体系;而两极格局的外在表现,则是美苏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态势.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打败法西斯并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欧洲被一分为二,分别处于美苏的控制之下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对殖民地和国联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提倡和平,民主,独立原则.通过对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分析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我们看到雅尔塔体系的一些明显特点:第一,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战后的历史已经证明,尽管存在长达40 多年的冷战和各种局部战争,但是就世界范围来说,这一目标已经实现.第二,它是一个美,苏两极均势结构,但是两极的战略力量只是相对平衡.第三,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和制止侵略战争为根本宗旨, 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不仅体现了国际政治的民主化进程,而且安理会及其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体现了维护集体安全的国际关系准则.第四,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达成的政治交易,因此同样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并在实际上成为美英苏谋求势力范围的产物.还必须指出的是,雅尔塔体系形成的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首先,鉴于苏联的经济实力始终远逊于美国,因此在双方对立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冷战对苏联的伤害程度远远甚于对美国的伤害程度.其次,两极格局也未能囊括所有的国家和地区ernDomina—tions,1945—1955,NewYork,1982,p.6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国联在促进社会福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对国际秩序和国际组织的运作提供了经验.8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 期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欧,中国和日本实力的增长,在两极格局中不断生长出多极的力量.另外核威慑的制约因素也不可低估.这一切最终使雅尔塔体系和平演变.当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以自行坍塌的方式最后消失时,冷战得以终结,雅尔塔体系也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作为雅尔塔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联合国继续存在.联合国作为当代世界主权国家所组成的政府之间的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尽管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是仍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联合国在执行联合国宪章,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它对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干涉,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援助,对教育文化事业的关注,反映了历经战乱的人类理性正在作出正确的选择:较量与敌对将趋于缓和, 竞争与交流将日居主导.这一切正是人类社会进一步走向文明和成熟的标志.文明交流的限度王燕平(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系统,文明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文明交流是组成文明的诸要素在横向上的互动,是文明间互通有无的过程,交流中的每一方都处于传播和接受中.交流的目的或许相去甚远,交流本身却是”历史的主要驱动轮”①文明交流可以使各文明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在短期内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因此大大加快.②文明交流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由“现实中的个人”进行的, ”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③ 文明交流不是随意展开的,它受到诸多限制.文明交流的物质条件和交流中介对交流有明显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是文明与其客观物质基础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并非文明之间的相互限制,可以由交流的一方或双方共同努力去改变甚至克服.在文明交流的历史中,我们常常看到,文明在向外传播时有所保留,在接纳的同时也有所拒绝, 文明交流受到交流双方的共同限制.相对于前一种限制而言,这种限制是内在的,是不能克服甚至是很难改变的.文明交流因此具有有限性,文明交流的限度就是对此种有限性的具体说明.文明交流的限度是文明交流中文明自主的必然结果.处于文明交流状态的文明,首先是在文明的空间维度上作为某一地理区域内的人类群体生活方式的总和而出现的,这些文明相对独立,具有强有力的结构.文明的基本结构就是在转瞬即逝的文明图景背后更简单的实在: ”由地理条件,社会等级,集体 '心理 '和经济需求等因素所施加的无尽无休的约①McNeiU,W.H.,AH 肋oftheHumanCommunity:Prehis~tofPresent,3rded.PrenticeHaU,1990.P.X V②马克盎主编:《世界文明史》上, ”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第15 页.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 —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