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状态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肝糖原的影响

合集下载

大鼠肝糖原实验报告

大鼠肝糖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肝糖原提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了解肝糖原的鉴定方法和注意事项。

3. 探究饱食和饥饿状态下大鼠肝糖原含量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肝糖原是葡萄糖在动物体内的一种储存形式,主要储存在肝细胞内。

当机体需要能量时,肝糖原可以分解为葡萄糖,供给全身组织使用。

本实验通过提取和鉴定大鼠肝糖原,探讨饱食和饥饿状态下肝糖原含量的变化,以了解肝糖原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大鼠10只,雌雄不限。

2. 仪器:组织研磨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量筒、移液器等。

3. 试剂:三氯醋酸、无水乙醇、硫酸铜、酒石酸钾钠、碘液、蒸馏水等。

四、实验方法1. 动物分组与处理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饱食组、饥饿组和对照组。

饱食组大鼠给予高糖饲料,饥饿组大鼠禁食24小时,对照组大鼠给予正常饲料。

2. 肝糖原提取处死大鼠后,迅速取出肝脏,称重后加入适量的三氯醋酸,研磨匀浆,离心取上清液。

将上清液加入无水乙醇,混匀后静置,离心取沉淀。

3. 肝糖原鉴定将沉淀用蒸馏水溶解,加入硫酸铜和酒石酸钾钠溶液,再加入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若溶液呈蓝色,则表示存在肝糖原。

4. 肝糖原含量测定将肝糖原溶液进行比色测定,计算肝糖原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肝糖原提取饱食组大鼠肝糖原提取量显著高于饥饿组和对照组,饥饿组大鼠肝糖原提取量最低。

2. 肝糖原鉴定三组大鼠肝糖原溶液均呈蓝色,说明肝糖原存在。

3. 肝糖原含量测定饱食组大鼠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饥饿组和对照组,饥饿组大鼠肝糖原含量最低。

六、实验结论1. 饱食状态下,大鼠肝糖原含量增加,饥饿状态下,大鼠肝糖原含量降低。

2. 肝糖原是动物体内重要的能量储存形式,在饱食和饥饿状态下,肝糖原含量变化明显。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肝糖原在动物体内的能量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饱食状态下,肝糖原含量增加,为机体提供能量;饥饿状态下,肝糖原含量降低,提示机体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取能量。

生物关于我们的血糖论文2000字

生物关于我们的血糖论文2000字

生物关于我们的血糖论文2000字引言:研究发现,中药的降低血糖作用温和持久,副作用小,且作用机理具有多效应、多位点及多功能等特点。

1、提高胰岛素含量,降低血糖素水平胰岛素是胰腺内分泌部胰岛B细胞分泌的体内唯一负性调整血糖的激素,它通过与特异性膜岛素受体结合引起一系列受体后信号传导及生物化学反应,通过激活的葡萄糖转运子将葡萄糖转运到靶细胞内,进行氧化代谢,维持正常血糖,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可引发糖尿病,而它在血清中的含量关系到与受体的结合率,胰高血糖素为膜岛素括抗激素,是体内主要的正性调节血糖的激素,可促进分解代谢,具有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的作用,降低外周循环中胰高血糖素水平可减轻糖尿病症状。

中药卷柏含有黄酮类、氨基酸及海藻糖等成分。

李方莲等报道,卷柏水煎剂可显著降低四氧喀啶(ALX)所致糖尿病大鼠血糖,究其降低血糖机制可能与影响胰岛B细胞功能,保护B细胞不受破坏,促进胰岛细胞修复,增加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增加组织对糖的转化利用等有关。

孙桂荣等进行的汉防己甲素(TET)对四氧嘴啶所致糖尿病大鼠胰岛B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阳性对照组大鼠胰岛内仅见数个散在的残存B细胞,而给药组大鼠膜岛内则以B细胞为主,紫蓝色分泌颗粒丰富,接近于正常大鼠:膜岛B细胞组织免疫化学染色结果发现,阳性对照组大鼠胰岛内免疫反应阳性物明显缺失,且着色浅,而给药组大鼠肤岛内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目则显著增多,且颗粒的着色深,大蒜素是含硫化合物,可通过提高四氧喀啶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病理学研究证实大蒜素可促进胰腺泡心细胞转化,胰岛细胞增殖,B细胞增多,从而使内源性肤岛素分泌增加。

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和银杏内酯,对糖尿病胰岛B细胞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可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改善糖代谢,降低血糖。

李宗友观察葫芦巴乙醇提取物对大鼠肤腺的作用时发现,此化合物可直接刺激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李明等选用Li BP小鼠,分离、收集,培养胰岛,将其置于甲磺丁尿及人参溶液中解育发现,人参对离体小鼠胰岛有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作用,与甲磺丁豚的作用相似,复方灵芝降糖胶囊可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含量。

组成的饮食对大鼠血脂及糖代谢的影响

组成的饮食对大鼠血脂及糖代谢的影响

不同脂肪酸组成的饮食对大鼠血脂及糖代谢的影响邱伯房1,赵太平1,刘树元1,董大翠2(1.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广东广州510925;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30)摘要:目的:观察各种不同高脂饮食对大鼠血脂代谢以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5组,对照组给予普通大鼠饲料,实验坦分别给予含混合油脂、茶油、豆油或牛油的高脂饲料。

10周后行静脉糖耐量实验,测定血糖等血生化指标及评估胰岛敏感性。

结果:各高脂饮食组TG,TC,LDL-CHO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高脂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空腹血糖各高脂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空腹胰岛素各组间无差异。

对照组的ISI高于其它各组。

结论:高脂肪饮食长期喂养可导致大鼠血脂代谢异常。

在大鼠,不同类型高脂食物均会导致胰岛素抵抗;饱和脂肪酸或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加较单不饱和脂肪酸组分可能造成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

关键词:脂肪酸;饮食;胰岛抵抗;静脉糖耐量试验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6一018—03在肥胖和糖尿病的研究中,脂代谢异常受到特别的关注。

大量研究表明体内游离脂肪酸(freefattyacids,FFAs)升高是Ⅱ型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FFAs血症是联系肥胖与糖尿病的纽带,是预测糖耐量低减是否发展为Ⅱ型糖尿病的指标”。

FFAs水平增高导致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发生胰岛素抵抗,还可导致B细胞凋亡和胰岛素释放异常。

不同类别的FFAs对糖代谢产生的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对这一问题已经展开了不少研究,但完全阐明其具体作用方式、作用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拟通过给予大鼠长时间相同脂肪含量、不同脂肪类型的饮食,观察各种不同高脂饮食中,以高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饮食结构对大鼠血糖、胰岛素分泌、葡萄糖耐量、胰岛素敏感性及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1.1动物模型50只200~2509Wistar大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学部),随机分5组。

饥饿和饱食对小鼠肝糖原的影响的实验报告

饥饿和饱食对小鼠肝糖原的影响的实验报告

饥饿和饱食对小鼠肝糖原的影响的实验报告饥饿和饱食对小鼠肝糖原的影响的实验报告实验三饱食和饥饿大白鼠肝糖原含量的比较实验三饱食和饥饿大白鼠肝糖原含量的比较实验人:刘彦汶学号:20100331024 班级:针外2010七同组人:郑婉碧、伍晓慧、刘恩茂、董摩扬、曲畅、付建平、石嘉恒实验日期:2012年3月29日指导老师:路雪雅一、实验目的1(学习肝糖原的测定方法。

2(比较饱食和饥饿大白鼠肝糖原的含量二、实验原理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肝糖原的含量。

如饱食后肝糖原含量增加,饥饿时肝糖原逐渐降低。

糖原不溶于乙醇但可溶于热水,先用三氯醋酸破坏肝组织的酶和蛋白质,使其沉淀而保留糖原,再用乙醇溶液将糖原从滤液或上清液中沉淀出来,溶于热水中,即为糖原溶液。

糖原溶液呈乳样光泽,遇碘呈红棕色,经酸水解可生成还原性的葡萄糖,后者可将碱性铜溶液(班氏试剂)中二价铜还原为氧化亚铜。

利用上述性质可以进行饱食与饥饿肝糖原含量的比较。

1. 糖原+碘---棕红色物质2. 糖原+Hcl(水解)---葡萄糖+班氏试剂(Cu2+)+(OH-)--- Cu2O三、实验器材水浴锅(100 oC)、研钵、白磁盘、旋涡混合器、离心机、手术机械、滤纸四、实验试剂1、5,三氯乙酸2、0.3,碘液3、95,乙醇4、20,氢氧化钠5、浓盐酸6、班氏试剂五、操作步骤及实验结果1、糖原溶液的制备将大白鼠(饥饿)采用拉断脊柱使其窒息死亡的方法将大白鼠杀死,然后剖腹取出肝脏,迅速用滤纸吸去附着的血液,将整块肝脏放入研钵内剪碎、研磨。

再加5,三氯醋酸溶液20ml,再研磨到肝组织充分磨碎为止(饱食大白鼠,重复上述操作)。

过滤,每组取饱食和饥饿滤液各2ml于离心管(小试管)中,观察两种滤液并比较(解饿组滤液为淡黄色,饱食组滤液为乳白色)。

分别于滤液中加入等体积95,乙醇,混匀后离心5分钟(3000转/分钟),比较两管糖原沉淀量(饥饿组无沉淀,饱食组有白色沉淀)。

小心倾去上清液,于每管各加入蒸馏水1ml,玻璃棒搅起,水浴加热2分钟,即为糖原溶液2、糖原溶液的鉴定3、糖原水解液的比较取试管两支,各加入饥饿鼠或饱食鼠干糖原溶液2ml,每管各加入浓盐酸10滴,置沸水浴中加热10分钟,取出冷却,然后用20,氢氧化钠中和(约20滴),此即为肝糖原水解液。

实验三 饱食和饥饿大白鼠肝糖原含量的比较

实验三 饱食和饥饿大白鼠肝糖原含量的比较

实验三饱食和饥饿大白鼠肝糖原含量的比较实验人:刘彦汶学号:20100331024 班级:针外2010七同组人:郑婉碧、伍晓慧、刘恩茂、董摩扬、曲畅、付建平、石嘉恒实验日期:2012年3月29日指导老师:路雪雅一、实验目的1.学习肝糖原的测定方法。

2.比较饱食和饥饿大白鼠肝糖原的含量二、实验原理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肝糖原的含量。

如饱食后肝糖原含量增加,饥饿时肝糖原逐渐降低。

糖原不溶于乙醇但可溶于热水,先用三氯醋酸破坏肝组织的酶和蛋白质,使其沉淀而保留糖原,再用乙醇溶液将糖原从滤液或上清液中沉淀出来,溶于热水中,即为糖原溶液。

糖原溶液呈乳样光泽,遇碘呈红棕色,经酸水解可生成还原性的葡萄糖,后者可将碱性铜溶液(班氏试剂)中二价铜还原为氧化亚铜。

利用上述性质可以进行饱食与饥饿肝糖原含量的比较。

1.糖原+碘---棕红色物质2.糖原+Hcl(水解)---葡萄糖+班氏试剂(Cu2+)+(OH-)--- Cu2O三、实验器材水浴锅(100 o C)、研钵、白磁盘、旋涡混合器、离心机、手术机械、滤纸四、实验试剂1、5%三氯乙酸2、0.3%碘液3、95%乙醇4、20%氢氧化钠5、浓盐酸6、班氏试剂五、操作步骤及实验结果1、糖原溶液的制备将大白鼠(饥饿)采用拉断脊柱使其窒息死亡的方法将大白鼠杀死,然后剖腹取出肝脏,迅速用滤纸吸去附着的血液,将整块肝脏放入研钵内剪碎、研磨。

再加5%三氯醋酸溶液20ml,再研磨到肝组织充分磨碎为止(饱食大白鼠,重复上述操作)。

过滤,每组取饱食和饥饿滤液各2ml于离心管(小试管)中,观察两种滤液并比较(解饿组滤液为淡黄色,饱食组滤液为乳白色)。

分别于滤液中加入等体积95%乙醇,混匀后离心5分钟(3000转/分钟),比较两管糖原沉淀量(饥饿组无沉淀,饱食组有白色沉淀)。

小心倾去上清液,于每管各加入蒸馏水1ml,玻璃棒搅起,水浴加热2分钟,即为糖原溶液2、糖原溶液的鉴定3、糖原水解液的比较取试管两支,各加入饥饿鼠或饱食鼠干糖原溶液2ml,每管各加入浓盐酸10滴,置沸水浴中加热10分钟,取出冷却,然后用20%氢氧化钠中和(约20滴),此即为肝糖原水解液。

燕麦麸对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及脏器官功能的影响研究

燕麦麸对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及脏器官功能的影响研究

燕麦麸对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及脏器官功能的影响研究曹盛乐;刘英;周新;马威;宫智勇【摘要】研究燕麦麸对链尿佐菌素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以小鼠普通饲料作为基础饲料,添加不同含量的燕麦麸制作成配方饲料喂养链尿佐菌素糖尿病小鼠,通过观测其主要指标血糖,及次要指标体重、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获得相关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燕麦麸能显著(p<0.01)降低患病小鼠血糖水平,缓解患病鼠尿多,体重下降的病状,同时燕麦麸还能有效抑制因糖尿病导致的高血脂等糖尿病并发症,增强患病小鼠脏器胰脏器官功能.【期刊名称】《粮食与食品工业》【年(卷),期】2014(021)001【总页数】5页(P34-38)【关键词】燕麦麸;小鼠;糖尿病;血糖水平;并发症【作者】曹盛乐;刘英;周新;马威;宫智勇【作者单位】武汉工业学院食品学院武汉430023;武汉工业学院食品学院武汉430023;武汉工业学院食品学院武汉430023;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武汉430000;武汉工业学院食品学院武汉43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4“糖尿病”是一种患病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且导致大量医疗花费的疾病,同时由于糖尿病病变转变,会引起足病、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最常见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1]。

燕麦麸皮中富含膳食纤维,当麸皮与食物一起进入人体后,其中的可溶性纤维大量吸水致食物膨胀,在胃部产生饱腹感,减轻了糖尿病患者饥饿的痛苦,所以可溶性纤维被称为对付饥饿的有力武器[2]。

同时,膳食纤维阻碍与小肠液、消化酶(淀粉酶,麦芽糖酶,蔗糖酶等)的相互作用,而使食物不能被彻底消化分解,吸收程度大为降低,从而使血糖的转化、吸收速率减慢,阶段性峰值降低,血糖水平也得以控制[3]。

汪海波等[4]对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及糖代谢的研究表明:燕麦β-葡聚糖可通过降低血脂含量,改善血液流动性能,加快糖类成分在吸收利用过程中的转运速度和效率。

饱食、饥饿、肾上腺素、胰岛素对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饱食、饥饿、肾上腺素、胰岛素对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饱食、饥饿、肾上腺素、胰岛素 对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组号:34 成员:王阵华、王振国、王瑶
实验目的
1、实验验证影响肝糖原含量的几种因素 2、学习肝糖原的定量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肝脏是哺乳动物调节血糖浓度的重要器官,对血糖浓度变 化很敏感。当动物饱食后,为防止血糖浓度过高,肝糖原合 成增强,储备糖;饥饿时为防止血糖浓度下降,肝糖原分解, 释出葡萄糖。血糖浓度的恒定受激素信号的调节控制,如肾 上腺素和胰岛素是作用相互抗拮的两种激素,通过一系列酶 促机制,调节血糖,影响肝糖原的含量:肾上腺素加速糖原 分解,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则促进糖原合成,是体内唯 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糖原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微溶于水,无还原性。提取肝 糖原时利用三氯乙酸破坏肝组织中的酶,使肝组织中的蛋白 质沉淀,而糖原仍留在溶液中。加热时,糖原被酸水解为葡 萄糖。蒽酮试剂中的浓硫酸可使糖原水解的葡萄糖进一步脱 水生成糠醛衍生物,后者和蒽酮作用形成的蓝绿色物质在 620nm处有最大吸收值,可与同法处理的葡萄糖标准比色液 进行肝糖原含量的测定。
思考题
1.肝糖原含量的动态变化对维持血糖水平有何意义? 当动物饱食后,为防止血糖浓度过高,肝糖原合成 增强,储备糖;饥饿时为防止血糖浓度下降,肝糖原分 解,释出葡萄糖。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 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 2.肾上腺素、胰岛素调节血糖水平的机制是什么? 肾上腺素和胰岛素是作用相互拮抗的两种激素,通 过一系列酶促机制,调节血糖,影响肝糖原含量:肾上 腺素加速糖原分解,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则促进糖 原合成,是体内唯一的降低血糖的激素。
实验步骤
1.处理动物 将成年小白鼠(30g左右)分为4组,三组饱喂(饱食), 一组禁食(至实验时应禁食18~24h左右)。试验前0.5~1h 取两只饱食小白鼠,1只腹腔注射肾上腺素15微克,另1只注 射胰岛素0.05~0.1U。 2.制备肝匀浆 4只小白鼠(饱食、饥饿、注射肾上腺素、注射胰岛 素),在解剖盘中断头处死,取肝脏,用生理盐水冲洗并吸 干,分别称取0.5g(或1g),置匀浆器中,加入5%三氯乙酸 溶液3ml,匀浆。 3.水解糖原 将匀浆液分别转入 4支试管中,沸水浴煮沸15min,使肝 糖原水解。水解液冷却后,分别过滤于4支50ml容量瓶中, 以去离子水定容。

实验七饥饿和饱食对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实验七饥饿和饱食对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目录
三、器材和试剂
1.主要器材:手术盘、剪刀、镊子、天平、研钵、离心机、离心 管、恒温水浴箱、分光光度计、微量进样器、试管及试管架、 白瓷凹皿
2.主要试剂: (1)蒸馏水 (2)5%三氯乙酸 (3)原则旳葡萄糖溶液:0.5ml相当于25ug葡萄糖 (4)95%乙醇 (5)碘试剂:I2 100mg 及KI 200mg溶解于30ml蒸馏水中 (6)0.2%蒽酮试剂
胰岛素
分解
肝糖原
血 糖原合成 肝(肌)糖原 糖
胰高血糖素
目录
二、试验原理
提取:用三氯醋酸破坏肝组织旳蛋白质和酶,使其沉 淀而保存糖原,再用乙醇将糖原从滤液中沉淀 出来,溶于热水中,即为糖原溶液。
性质:糖原溶液呈乳样光泽,遇碘呈红棕色。 定量:肝糖原在浓硫酸中水解为葡萄糖后,分子内部
脱水缩合成5-羟甲基-α-呋喃甲醛。后者与蒽酮 反应生成蓝色化合物,在620nm波长下有最大 光吸收。
注:1.11是用此法测得葡萄糖含量换算为糖原含 量旳系数,即100μg糖原用蒽酮试剂显色相当 于111μg葡萄糖用蒽酮试剂所显旳色。
目录
试验七 饥饿与饱食对肝糖原含量
旳影响
目录
一、试验目旳和要求
1.掌握饥饿与饱食对小白鼠肝糖原含量旳影响 2.熟悉肝糖原提取鉴定旳原理和措施 3.掌握低速常温离心机旳使用,了解离心技术
目录
二、试验原理
肝糖原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旳 物质,是动物机体能够迅速动用旳糖储存形 式之一。
目录
二、试验原理
目录
四、操作
目录
四、操作
0.5g肝脏 断头处死
2ml 5%三氯乙酸
研钵中研为匀浆
小白鼠
3ml 蒸馏水洗涤
离心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食状态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肝糖原的影响
实验目的:
1.熟悉常用的糖尿病大鼠造模方法
2.掌握血糖仪的使用方法
3.掌握组织样品的制备方法
4.了解血清胰岛素水平检测方法
5.熟悉肝糖原提取、鉴定的方法与原理
6.通过本实验探讨临床糖尿病患者不同进食状态对血糖的影响
实验用品:
一、器材:
普通离心机,酶标仪,恒温水浴箱,分光光度计,0.01g电子天平、0.1g电子天平,血糖仪,棉签,干棉球,剪刀2把,镊子2把,研钵2个,白磁盘,试管架,拆条酶标板,吸水纸,5ml离心管,试管,烧杯,漏斗,玻璃棒,刻度吸量管,EP管,滤纸,1000μl微量可调取液器,50ml容量瓶3个,注射器,白瓷反应板,塑料手套,布手套,抹布,记号笔
二、试剂:
5%三氯乙酸溶液,蒸馏水,生理盐水,碘试剂,95%乙醇,标准葡萄糖溶液(50mg/L),98%浓硫酸,30%KOH溶液,0.2%蒽酮显色剂,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PH4.4),1%链脲佐菌素(STZ)溶液,10%水合氯醛溶液,大鼠胰岛素(INF)ELISA检测试剂盒
实验步骤:
一、标记:
二、造模:
A、抓取大鼠并称重。

(结果见表一)
B、大鼠先禁食12小时后(此部分为老师帮忙完成),进行血糖检测。

然后抓取大鼠单次腹腔注射按1%STZ溶液(65mg/Kg),注射后一小时,给予自由饮食、饮水。

具体抓取大鼠方法:用右手将鼠尾抓住提起,放在较粗糙的台面或鼠笼上,抓住鼠尾向后轻拉,左手紧抓两耳和头颈部皮肤,余下三指紧捏鼠背部皮肤,如果大鼠后肢挣扎厉害,可将鼠尾放在小指和无名指之间夹住。

C、以后每天安排人员进去喂养动物,记录饮食量和更换垫料。

D、待72小时后大鼠尾静脉采血再次检测血糖,以餐后血糖≥16.7mmol/L为大鼠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的判定标准。

血糖检测具体步骤:将血糖检测专用试纸插入血糖分析仪中,待血糖仪显示屏上显示滴血标记时,方可使用。

用剪刀剪断大鼠尾尖约<0.5cm,挤出的第一滴血用棉球擦掉不要,第二滴血滴在试纸上。

待血糖仪显示屏上显示稳定的数值后记录。

(血糖检测结果见表二)
三、麻醉:
大鼠称量后,通过计算每只大鼠所需麻醉量(0.3ml/100g),抓取大鼠,腹腔注射。

四、血清胰岛素水平检测:
麻醉后摘除大鼠眼球,取血约1ml于EP管中,静置一小时以上,由于实验顺序要求先进行接下来的肝糖原检测并鉴定实验,所以静置后将EP管放入冰箱内冷藏一天,第二天进行实验时,将EP管对称放入离心机中,进行2000r/min离心15分钟,分离血清100μl。

采用大鼠胰岛素ELISA检测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盒步骤进行血清胰岛素水平检测。

板37°C温育30分钟。

3.洗涤5次,每孔加入酶标试剂50μl,37°C温育30分钟。

4.洗涤5次,每孔加入显色液A,B各50μl,37°C避光显色10分钟。

5.加入终止液,15分钟内测量各孔OD值并做回归方程计算(具体见下表)五、肝组织制备和肝糖原检测:
各组大鼠用断颈法迅速处死,剖腹取出肝脏后浸泡在生理盐水中清洗。

捞出后的肝组织用滤纸吸去表面的液体,用电子天平分别称取重量为0.5g和0.06~0.08的肝组织备用。

A.肝糖原定性检测:
B.肝糖原定量检测:
取干净试管多支,按表操作
结果分析
体重及血糖浓度
体重:
四只大鼠的体重总体而言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二十六号-二十七号之间下降明显,主要是期间破坏的胰岛,使得四只造模大鼠均体重下降。

在十二月一号实验前12小时饥饿组即1号和3号经过禁食处理,体重也有下降。

肝糖原定性检测
上图为我们肝糖原匀浆取出糖蛋白后得到的滤液,由于实验过程中对3号管的
过滤过程中打洒了一部分,所以显得3号管里的滤液比较少。

1号2号管浑浊程度较低,怀疑是操作失误,(加入了大于4毫升的三氯乙酸)导致溶液稀释过度。

3号管比4号管浑浊,由于3号大鼠为造模饥饿组,4号为造模饱食组,理论上4号的肝糖原应该比3号的多,所以4号管比3号管浑浊。

5号管与6号管浑浊程度对比,6号正常饱食组比5号正常饥饿组浑浊,也属正
7 空白—
1.沉淀量:6号(正常饱食组)>5号(正常饥饿组)。

正常。

2.沉淀量:2号,4号(造模饱食组)>1号,3号。

(造模饥饿组)。

正常。

不同造模饱食组、造模饥饿组的沉淀量有细微不同可能是因为个体差异原因,但是基本上总体情况符合理论要求。

肝糖原定量检测
根据我们小组的讨论分析,总结得出的结论为:造模饱食组尽管在实验前有充足的饮食,但由于糖尿病胰岛素的缺失,导致血糖转化为肝糖原的过程受到抑制,而胰高血糖素所催化的肝糖原转化为血糖的过程不受影响,所以造模饱食组的肝糖原含量会低于正常饱食组大鼠的含量。

2.造模饥饿组肝糖原比正常饥饿组肝糖原含量多的原因:
按照上面的分析,理论上应该是造模饥饿组的肝糖原会比正常饥饿组的肝糖原含量多,但是我们组的实验却出现了造模饥饿组少于正常饥饿组的现象。

所以分析讨论之后,得出以下猜想:尽管造模饥饿组的肝糖原合成途径由于胰岛素缺少受到抑制,但由于本身糖尿病的原因,本身含有的血糖就高于正常组饥饿时含有血糖,使得肝糖原转化为血糖的途径也受到抑制,所以造模饥饿组肝糖原的含量比正常饥饿组肝糖原的含量偏高一点点。

胰岛素检测
上图为大鼠眼球取血后置于EP管离心的血清血浆分离结果。

下图为分离出的血清。

由于只取一组造模组做实验,我们组取的是2号造模饥饿组以及3号造模饱食
大鼠分组吸光度A(对应胰岛素)胰岛素水平(mu/L)
分析,吸光度出现负数原因
1.空白孔溶液浓度配置出现问题。

2.设备原因。

3.使用分光光度计时操作不当。

4.比色皿受到其他溶液的污染。

结论
进食状态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会高于正常大鼠,肝糖原反而会低于正常大鼠。

饥饿状态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会高于正常大鼠,肝糖原会高于正常大鼠。

讨论与思考
1.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意义?
糖尿病诊断时必须查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能反映自身胰岛素分泌能力,1型糖尿病病人空腹血糖往往很高。

另外许多其他检查,如肝肾功能、血脂、血胰岛素等也需要空腹进行,而这些值对将来糖尿病的治疗很有帮助。

所以,要诊断糖尿病必须要空腹抽血。

空腹血糖是指空腹过夜后早晨的血糖,午饭前及晚饭前血糖仅可称为“餐前血糖”,而不能说是“午饭前空腹血糖”或“晚饭前空腹血糖”。

餐后两小时血糖测定也十分重要,因为此时血糖往往较高,容易发现问题,对于某些2型糖尿病病人来说,空腹血糖可能不高,甚至完全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却很高。

所以,在诊断2型糖尿病时,餐后两小时血糖有时比空腹血糖更为重要。

2.肝糖原与血糖浓度的相关性?
肝糖原即是血糖的来源通道,又是血糖的去处通道,其作用是平稳和储备葡萄糖。

血糖的高低是取决于主要通道的顺畅程度,但由肝糖原和糖异生来实施,
当体内血糖高时,胰岛素分泌就会增加。

胰岛素的功能之一就是抑制糖异生,并促使血糖进入肝脏,形成肝糖原。

当体内血糖浓度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将转变成血糖,维持血糖的恒定。

3.进食和饥饿对正常组及糖尿病大鼠肝糖原与血糖的影响有何不同?
进食时,正常组大鼠血糖升高,为了降低血糖,胰岛素催化血糖转化为肝糖原作为能量储备,所以肝糖原增多,血糖稳定至正常值。

饥饿时,正常组大鼠血糖降低,为了防止血糖过低,肝糖原分解成血糖,使血糖稳定至正常值。

进食时,糖尿病大鼠胰岛素绝对不足,所以血糖无法降低到正常值,血糖无法转化为肝糖原,所以进食时,血糖高,而肝糖原没有变化。

饥饿时,糖尿病大鼠由于血糖本身偏高,可以少量的提供饥饿时所消耗的血糖,所以肝糖原转化成血糖的量也相对正常组大鼠而言偏少一点,所以肝糖原含量会比正常组大鼠饥饿时高一点。

4.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原则。

①有计划,定时,定量饮食。

②清淡,最好不饮酒。

③饮食均衡,合理搭配。

④长期坚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