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

合集下载

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1

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1

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6.1焊接缺陷一、常用的焊接名词术语介释1.接头根部,焊接材料彼此最接近的那一部分。

如图1所示2.根部间隙:焊前,在接头根部之间予留的空隙,如图2所示。

3.钝边:焊体开坡口时,沿焊体厚度方向来开坡口的端面部分,如图3所示。

4.热影响区:焊接或切割过程中,材料因受热的影响(但未熔化)而发生的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变化的区域,如图4所示。

5.熔合区和熔合线:焊缝向热影响过渡的区域,叫熔合区。

按其接头的横断面,经宏观腐蚀所显示的焊缝轮廓线叫熔合,如图5所示。

6.焊缝:焊体经焊接后所形成的结合部分。

7.焊趾:焊缝表面与母材的交界处,称焊趾,焊趾连成的线称焊趾线。

如图6所示。

8.余高:超出表面焊趾连线上面的那部分焊缝金属的高度。

如图7所示。

9.焊根:焊缝背面与母材的交界处,如图7所示。

10.弧坑:由于断弧或收弧不当,在焊道末端形成的低洼部分,如图8所示。

11.焊道:每一次熔敷所形成的一条单道焊缝,如图9所示。

12.焊层:多层焊时的每一个分层。

每个焊层可由一条或几条并排相搭的焊道组成。

如图9所示。

13.单面焊:仅在焊体的一面施焊,完成整条焊缝所进行的焊接,如图9所示。

14.双面焊:在焊体两面施焊,完成整条焊缝所进行的焊接,如图8所示。

二、焊接缺陷分类图3池边背(小面)余高图7 焊根焊趾线图6 焊趾_? 4 _? 5 ???1.从宏观上看,可分为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夹渣、气孔及形状缺陷,又称焊缝金属表面缺陷或接头的几何尺寸缺陷,如咬边、焊瘤等。

在底片上还常可见如机械损伤(磨痕),飞溅、腐蚀麻点及其他非焊接缺陷。

2.从微观上看,可分为晶体空间和空隙原子的点缺陷,位错性的线缺陷,以及晶界的面缺陷。

微观缺陷是发展为宏观缺陷的隐患因素。

三、宏观六类缺陷的形态及产生机理1.气孔:焊接时,熔池中的气泡在凝固时未能逸出而残留下来所形成的空穴。

气孔可分为条虫状气孔,针孔、柱孔,按分布可分为密集气孔,链孔等。

6--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

6--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

焊接缺陷的危害性丶分类及辨认

2)U型 坡口未熔合:垂直透照时,出现 在底片焊缝影像两侧的边缘区域内,呈直 线状的黑线条,如同未焊透影像,在5X放 大镜观察仍可见靠母材侧具有坡口加工痕 迹(直线状),而靠焊缝中心侧可见有曲 齿状(或弧状),并在此侧常伴有点状气 孔。黑度均匀,轮廓清晰,也常伴有夹渣 同生,倾斜透照时,形态和V型的相同, 如图24所示。

评片环境设备要求
各种工具用品: 放大镜:用于观察影象细节,一般为 2—5倍。 遮光板:观察底片局部区域或细节。 直 尺:最好是透明塑料尺。 手 套:避免评片人手指与底片接触,产 生污痕。 文 件:用于记录的各种规范、标准、图 表。

焊接基本知识
焊接的意义、应用和分类 焊接是用加热或加压,或加热又加压的方法, 在使用或不使用填充金属的情况下,使两块金 属连接在一起的一种加工工艺方法 。 焊接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先进制造技 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焊接技术越来越受 到各行各业的密切关注,广泛应用于机构、冶 金、电力、锅炉和压力容器。建筑、桥梁、船 舶、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军工和军事装备 等生产部门。

焊接基本知识
锅炉、钢制压力容器的焊接 锅炉、压力容器是典型的焊接结构,主 要的制造方法就是焊接,焊接质量直接 关系到设备的质量。有必要在这里了解 一下,基本的焊接知识。 焊接接头 分类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分成四类,目 的是在设计、制造、维修、管理时可以 分别对待,从而保证质量。

6.2.3a 焊接基本知识
焊接基本知识

Ⅳ.仰焊:手工仰焊,由于焊条摆动方式与平、立、 横均不相同,其影像无平、立、横的运条波纹,如同 许多个圆饼形纹组成的焊缝影像,黑度不均匀,若其 背面为平焊缝,则还可见不太明显的平焊波纹。

第六章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

第六章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

第六章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6.1 评片工作的基本要求缺陷是否能够通过射线照相而被检出,取决于若干环节。

首先,必须使缺陷在底片上留下足以识别的影象,这涉及到照相质量方面的问题。

其次,底片上的影象应在适当条件下得以充分显示,以利于评片人员观察和识别,这与观片设备和环境条件有关。

第三,评片人员对观察到的影象应能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这取决于评片人员的知识、经验、技术水平和责任心,按以上所述,对评片工作的基本要求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底片质量要求,设备环境条件要求和人员条件要求。

6.1.1 底片质量要求通常对底片的质量检查包括以下项目1.灵敏度检查灵敏度是射线照相质量诸多影响因素的综合结果。

底片灵敏度用象质计测定,即根据底片上象质计的影象的可识别程度来定量评价灵敏度高低。

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是丝型象质计,评价底片灵敏度的指标是象质指数Z,它等于底片上能识别出的最细金属丝的编号。

显然,透照给定厚度的工件时,底片上显示的金属丝直径越小,其象质指数z越大,底片的灵敏度也就越高。

灵敏度是射线照相底片质量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必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我国国家标准GB3323—87根据不同透照厚度和不同照相质量等级,规定了必须达到的象质指数Z(表6.1)。

对底片的灵敏度检查内容包括:底片上是否有象质计影象,象质计型号、规格、摆放位置是否正确,能够观察到的金属丝象质指数是多少,是否达到了标准规定的要求等。

2.黑度检查黑度是射线照相底片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各个射线探伤标准对底片的黑度范围都有规定。

GB3323—87标准规定的底片黑度范围如表6.2。

由胶片特性曲线可知,胶片梯度随黑度的增加而增大,为保证底片具有足够的对比度,黑度不能太小,所以标准规定了黑度的下限值,另一方面,受观片灯亮度的限制,底片黑度又不能过大,黑度过大将造成透过光强不足,导致人眼观察识别能力下降,所以标准又规定了底片黑度的上限值。

底片黑度用光学密度计测定。

测定时应注意,最大黑度一般在底片中部焊接接头热影响区位置,最小黑度一般在底片两端焊缝余高中心位置,只有当有效评定区内各点的黑度均在规定的范围内,才能认为该底片黑度符合要求。

无损射线检测取证培训 第6章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

无损射线检测取证培训 第6章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

• 6.1.2评片环境、设备等要求:
• ⑴ 环境:要求评片室应独立、通风和卫生,室 温不易过高(应备有空调),室内光线应柔和偏 暗,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2.5时,为保证 透过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应不低于30cd/m2, 室内亮度应在30cd/m2为宜。当底片评定范围内 的黑度D>2.5时,为保证透过底片评定范围内的 亮度应不低于10cd/m2,室内亮度应在10cd/m2为 宜。室内噪音应控制在<40dB为佳。
• 2.影像细节观察
• 影像细节观察是为了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因细节的尺寸和对比度极小 ,识别和分辨是比较困难的,为尽可能看清细节,常采用下列方法:
• (1)调节观片灯亮度,寻找最适合观察的透过光强。 • (2)用纸框等物体遮档住细节部位邻近区域的透过光线,提高表观对
比度.
• (3)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 (4)移动底片,不断改变观察距离和角度。
• 要求:底片上是否有可识别的像质计影像,像质 计型号、规格、摆放位置是否正确,能够观察到 的金属丝像质计丝号是多少,是否达到了标准规 定的要求,满足标准规定为合格。
• ⑵ 黑度:为保证底片具有足够的对比度,黑度不 能太小,但因受到观片灯亮度的限制,底片黑度 不能过大。根据NB/T47013标准规定,国内观片灯 亮度必须满足观察底片黑度Dmin≥2.0。底片黑度 测定要求:按标准规定,其下限黑度是指底片两 端搭接标记处的焊缝余高中心位置的黑度,其上 限黑度是指底片中部焊缝两侧热影响区(母材) 位置的黑度。只有当有效评定区内各点的黑度均 在规定的范围内方为合格。
第六章 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
第六章 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
• 6.1评定的基本要求 • 底片质量要求, 评定环境、设备的要求, 评定人
员条件要求. • 6.1.1底片质量要求 • ⑴ 灵敏度:从定量方面而言,是指在射线底片可

射线照相底片评定

射线照相底片评定

第六章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大连开发区质量技术监督稽查队陈伟6.1 评片工作的基本要求通过射线照相,使缺陷在底片留下足以识别的影像。

评片时,要考虑三要素:第一要考虑的是底片质量必须符合标准要求;第二应考虑与观片有关的设备和环境条件;第三为评片人员对观察到的影像应能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这些都取决于评片人员的知识、经验、技术水平以及责任心。

6.1.1 底片质量要求大家都知道,不同的检测标准对底片质量的要求有所不同,本部分按特种设备使用的《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 4730·2—2005射线检测来评述底片质量。

1. 底片灵敏度底片灵敏度又称像质计灵敏度,它是底片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也是影像射线照相质量诸多因素的综合结果。

底片灵敏度通常是用丝型像质计测定的,评片底片灵敏度的指标是像质计上应识别丝号,它等于底片上能识别的最细金属丝的编号。

显然,给定透照厚度的底片上显示的金属丝直径越小,识别丝号越大,底片灵敏度就越高。

对底片的灵敏度检查内容包括:底片上是否有像质计影像,像质计型号、像质计规格、摆放位置是否正确,能够观察到的金属丝识别丝号是否到达到相应技术等级规定等要求。

*有关像质计灵敏度的识别,请见JB∕T 4730·2—2005标准中的有关章节和附录A中的表A.1、表A.2和表A.3的要求和规定。

但应注意以下三点:⑴、标准是用透照厚度W来确定应识别丝号的,即单壁透照W=T,双壁透照W=2T。

⑵、既不是焊缝或热影响区上的丝号,也不是加垫板单面焊焊缝相邻的母材和垫板上金属区的丝号,而应识别的是焊缝相邻的母材金属区的丝号,且能够清晰地看到长度不少于10mm的连续金属丝,专用像质计至少应能识别两根金属丝。

⑶、单壁透照,像质计若放于胶片侧时,应做对比试验,使灵敏度满足标准要求,并在像质计适当位置加F标记。

⑷、像质计的摆放应符合要求。

2、底片的黑度底片的黑度是射线照相底片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为保证底片具有足够的对比度,黑度不能太小。

射线照相底片的评片2020

射线照相底片的评片2020
➢ 影像的重叠性使得物体中不同位置的缺陷, 在射线检测的影像上可能表现成一个缺陷,这给 射线检测影像的判断带来困难。
8
2.1.2影像放大
➢ 影像放大是指在胶片上成像的尺寸大于影像 所表示的物体的实际尺寸。
➢ 当射线源可视为是一点源时,得到的影像将 都是一个放大的影像,从投影关系不难理解这一 点。影像放大的程度与射线源至被透照物体的距 离相关、与影像所表示的物体和胶片的距离相关 。当射线源尺寸大于缺陷尺寸时,缺陷的实际情 况将变得复杂化,这时候需考虑象的位置。简单 地说,可以认为,在一般的情况下,影像都存在 一定程度的放大。
3
4
⑨焊根:焊缝背面与母材的交界处,如图7所示。 ⑩弧坑:由于断弧或收弧不当,在焊道末端形成 的低洼部分,如图9。 11焊道:每一次熔敷所形成的一条单道焊缝,如 图8所示。 12焊层:多层焊时的每一个分层。每个焊层可由 一条或几条并排相搭的焊道组成。如图8所示。 13单面焊:仅在焊件的一面施焊,完成整条焊缝 所进行的焊接,如图8 14双面焊:在焊件两面施焊,完成整条焊缝所进 行的焊接,如图9所示。
9
图1 影像的放大和几何不清晰度形成示意图
0
2.1.3影像畸变
➢ 影像畸变是指得到的影像的形状与物体在射 线投影方向截面的形状不相似。
➢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物体截面上不同的 部分在胶片上形成影像时产生的放大不同,这样 就导致影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不相似。

例如,物体中有一个球孔,当射线中心束不
3
②观片条件对识别度的影响:
A.底片黑度与识别度的关系:在低黑度区域。识别度 ΔDmin变化不大,在标准黑度区域内(1.5~4.0),识 别度ΔDmin随着底片黑度的增大而提高,在高黑度区 域(≥4.0)ΔDmin随底片黑度增大而降低,即高黑度底 片对细小金属丝观察不利。所以底片黑度过高或过低 都不利于金属丝影像的识别。 B.观片灯亮度与识别度的关系:增大观片灯亮度能增大 可识别金属丝影像的黑度范围。 C.环境亮度对识别度的关系:周围光线使人眼感觉到 的底片对比度变小,从而使得可识别的黑度范围减小 ,识别度下降。

《射线检测》补充教材

《射线检测》补充教材

《射线检测》补充教材编写:王学冠中国锅炉压力容器检验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二○○四年六月第六章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6.1评定的基本要求-底片质量要求 -评定环境、设备的要求 -评定人员条件要求.6.1.1底片质量要求⑴灵敏度:从定量方面而言,是指在射线底片可以观察到的最小缺陷尺寸或最小细节尺寸;从定性方面而言,是指发现和识别细小影像的难易程度。

在射线底片上所能发现的沿射线穿透方向上的最小尺寸,称为绝对灵敏度,此最小缺陷尺寸与透照厚度的百分比称为相对灵敏度。

用人工孔槽,金属丝尺寸(像质计)作为底片影像质量的监测工具而得到的灵敏度又称为像质计灵敏度。

要求:底片上可识别的像质计影像、型号、规格、摆放位置,可观察的像质指数(Z)是否达到标准规定要求等,满足标准规定为合格。

⑵黑度:为保证底片具有足够的对比度,黑度不能太小,但因受到观片灯亮度的限制,底片黑度不能过大。

根据JB4730标准规定,国内观片灯亮度必须满足观察底片黑度Dmin≥2.0。

底片黑度测定要求:按标准规定,其下限黑度是指底片两端焊缝余高中心位置的黑度,其上限黑度是指底片中部焊缝两侧热影响区(母材)位置的黑度。

只有当有效评定区内各点的黑度均在规定的范围内方为合格。

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应符合下列规定:A级:≥1.5;AB级:≥2.0;B级:≥2.3;经合同各方同意,AB级最低黑度可降低至1.7,B级最低黑度可降低至2.0。

透照小径管或其它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AB级最低黑度允许降低至1.5。

采用多胶片技术时,单片观察时单片的黑度应符合以上要求,多片迭加观察时单片黑度应不低于1.3。

⑶标记:底片上标记的种类和数量应符合有关标准和工艺规定,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

常用标记分为识别标记:如工件编号、焊缝编号、及部位片号、透照日期;定位标记:如中心定位标记、搭接标记和标距带等;返修标记:如R1…N。

上述标记应放置距焊趾不少于5mm。

⑷伪缺陷:因透照操作或暗室操作不当,或由于胶片,增感屏质量不好,在底片上留下的缺陷影像,如划痕、折痕、水迹、斑纹、静电感光、指纹、霉点、药膜脱落、污染等。

钢焊缝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

钢焊缝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

第六章钢焊缝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6.1 概述(略)6.2 评片的基本操作和必备的知识评片的基本操作(略)投影的基本概念(略)焊接方法、焊接型式和焊接位置评片人员熟悉焊接方法(手工焊或自动焊)、焊接型式(单面焊或双面焊)和焊接位置(平焊、立焊、横焊、仰焊、水平位置焊或垂直位置焊)与其在底片上影像的特征,对于正确的判断缺陷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且这还是实际操作评片考试的内容,故本节作一简要介绍。

⑴焊接方法(手工焊或自动焊)的识别焊接方法(手工焊或自动焊)比较容易识别,自动焊绝大多数情况无焊波影像,如果出现下图所示的焊波,也属于自动焊。

参见电子图片。

手工焊都有各种形态的焊波影像(除非已打磨平滑),参见电子图片。

液化气钢瓶的焊缝一般是自动焊。

采用双壁单投影或双壁双投影的管子对接环焊缝一般都是手工焊,(自动焊尚处于研制或试用阶段未全面推广)。

⑵焊接型式(单面焊或双面焊)的识别如下左图所示,单面焊根部要成形,有内余高或仰焊形成内凹。

因此,单面焊的识别主要看焊缝影像中是否呈现较窄的根部影像,若有则为单面焊,参见电子图片。

双面焊两面焊接,两面的余高都较宽,如下右图所示,不存在较窄的根部影像,参见电子图片。

⑶焊接位置(平焊、立焊、横焊、仰焊、水平固定焊、垂直固定焊或滚动焊)①平焊:焊板水平放置,焊条(或焊丝)竖直向下焊接的位置称为平焊。

自动焊绝大多数为平焊,无焊波。

手工平焊的焊波弯弧较大,类似水波纹,参见焊缝外观与底片的电子图片。

②立焊:焊板垂直地面放置,焊道垂直走向,焊条(或焊丝)大致水平对准焊道进行焊接的焊接位置称为立焊。

立焊大都为手工焊,从下往上焊接,焊波弧度较小。

焊接时焊条左右摆动,有时形成左右两条焊波。

参见焊缝外观与底片的电子图片。

③横焊:焊板垂直地面放置,焊道水平走向,焊条(或焊丝)大致水平对准焊道进行焊接的的焊接位置称为横焊。

横焊都为手工焊,从左往右焊接或从右往左焊接,特别是盖面时,先焊下焊道依次焊上焊道,从而形成沿焊缝纵向的焊沟,底片上会呈现出相应的焊沟影像,参见焊缝外观与底片的电子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6.1 评片工作的基本要求缺陷是否能够通过射线照相而被检出,取决于若干环节。

首先,必须使缺陷在底片上留下足以识别的影象,这涉及到照相质量方面的问题。

其次,底片上的影象应在适当条件下得以充分显示,以利于评片人员观察和识别,这与观片设备和环境条件有关。

第三,评片人员对观察到的影象应能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这取决于评片人员的知识、经验、技术水平和责任心,按以上所述,对评片工作的基本要求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底片质量要求,设备环境条件要求和人员条件要求。

6.1.1 底片质量要求通常对底片的质量检查包括以下项目1.灵敏度检查灵敏度是射线照相质量诸多影响因素的综合结果。

底片灵敏度用象质计测定,即根据底片上象质计的影象的可识别程度来定量评价灵敏度高低。

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是丝型象质计,评价底片灵敏度的指标是象质指数Z,它等于底片上能识别出的最细金属丝的编号。

显然,透照给定厚度的工件时,底片上显示的金属丝直径越小,其象质指数z越大,底片的灵敏度也就越高。

灵敏度是射线照相底片质量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必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我国国家标准GB3323—87根据不同透照厚度和不同照相质量等级,规定了必须达到的象质指数Z(表6.1)。

对底片的灵敏度检查内容包括:底片上是否有象质计影象,象质计型号、规格、摆放位置是否正确,能够观察到的金属丝象质指数是多少,是否达到了标准规定的要求等。

2.黑度检查黑度是射线照相底片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各个射线探伤标准对底片的黑度范围都有规定。

GB3323—87标准规定的底片黑度范围如表6.2。

由胶片特性曲线可知,胶片梯度随黑度的增加而增大,为保证底片具有足够的对比度,黑度不能太小,所以标准规定了黑度的下限值,另一方面,受观片灯亮度的限制,底片黑度又不能过大,黑度过大将造成透过光强不足,导致人眼观察识别能力下降,所以标准又规定了底片黑度的上限值。

底片黑度用光学密度计测定。

测定时应注意,最大黑度一般在底片中部焊接接头热影响区位置,最小黑度一般在底片两端焊缝余高中心位置,只有当有效评定区内各点的黑度均在规定的范围内,才能认为该底片黑度符合要求。

3.标记检查底片上标记的种类和数量应符合有关标准和工艺规定。

常用的标记种类有:工件编号、焊缝编号、部位编号、中心定位标记、搭接标记。

此外,有时还需使用返修标记,象质计放在胶片侧的区别标记以及人员代号,透照日期等。

标记应放在适当位置,距焊缝边缘应不少于5mm。

4.伪缺陷检查伪缺陷是指由于透照操作或暗室操作不当,或由于胶片、增感屏质量不好,在底片上留下的非缺陷影象。

常见的伪缺陷影象包括:划痕、折痕、水迹、静电感光、指纹、霉点、药膜脱落、污染等。

伪缺陷容易与真缺陷影象混淆,影响评片的正确性,造成漏检和误判,所以底片上有效评定区域内不允许有伪缺陷影象。

5.背散射检查背散射检查即“B”标记检查。

照相时,在暗盒背面贴跗一个“B”铅字标记,观片时若发现在较黑背景上出现“B”字较淡影象,说明背散射严重,应采取防护措施重新拍照;若不出现“B”字或在较淡背景上出现较黑“B”字,则说明底片未受背散射影响,符合要求。

黑“B”字是由于铅字标记本身引起射线散射产生了附加增感,不能作为底片质量判废的依据。

6.1.2 环境设备条件要求环境设备条件应能提供底片的最大的细节对比度,使评片人员感到舒适且疲劳最小,各种干扰应尽量避免,以保证评片人员能聚精会神工作。

1.环境观片室应与其他工作岗位隔离,单独布置,室内光线应柔和偏暗,但不必全黑,一般等于或略低于透过底片光的亮度。

室内照明应避免直射人眼或在底片上产生反光。

观片灯两侧应有适当台面供放置底片及记录。

黑度计、直尺等常用仪器和工具应靠近放置,取用方便。

2.观片灯观片灯应有足够的光强度。

要求透过底片的光强不低予30cd/m2,这样,为能观察黑度为3.5的底片,要求观片灯的最大亮度应大于105cd/m2。

观片灯亮度必须可调,以便在观察低黑度区域时将光强减小,而在观察高黑度区域时将光强调大。

光源的颜色通常应是白色,也允许橙色或黄绿色之间。

偏红或偏紫色则不适合。

观片灯应有足够大的照明区,一般不小于300mm×80mm,照明区过小会使人感到观察不方便,实际使用时采用一系列遮光板改变照明区面积,使其略小于底片尺寸。

照射到底片上的光应是散射的,通常用一块漫射玻璃来实现这一要求。

观片灯应散热良好,无噪声。

3.各种工具用品评片需用的工具物品包括放大镜:用于观察影象细节,放大倍数一般为2—5倍,最大不超过10倍。

遮光板:观察底片局部区域或细节时,遮挡周围区域的透射光,避免多余光线进入评片人眼中。

直尺:最好是透明塑料尺。

记号笔:用于在底片上作标记。

手套:避免评片人手指与底片直接接触,产生污痕。

文件:提供数据或用于记录的各种规范、标准、图表。

6.1.3 人员条件要求担任评片工作的人员应符合以下要求:1.应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并通过法定部门考核确认其具有承担此项工作的能力与资格。

2.应具有一定的评片实际工作经历和经验。

3.除了系统地掌握射线检测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焊接、材料等相关专业知识。

4.应熟悉射线检测标准以及被检测试件的设计制造规范和有关管理法规。

5.应充分了解被检测试件的状况,如材质、焊接和热处理工艺,以及表面形态等。

6.应充分了解所评定的底片的射线照相工艺及工艺执行情况。

7.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8.应具有良好的视力。

要求校正视力不低于1.0,近视力检查应能读出距离400mm处高0.5mm,间隔0.5mm的一组印刷字母。

6.1.4与评片基本要求相关的知识1.人眼的视觉特性电磁波谱中可见部分波长为400~700nm,其中波长较短部分呈紫色,而波长较长部分呈红色,此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都存在时则呈白色。

人眼对不同颜色的可见光敏感程度不同,在较亮环境中对黄光最敏感,在较暗环境中对绿光最敏感,无论在何种亮度条件下,人眼对红光和兰紫色光都不敏感(图6.1)。

虽然片基对透射光的颜色有些影响,但影响光色的主要因素还是观片灯,昕以要求观片灯的光色应为白色、橙色或黄绿色,而不宜使用偏红或偏兰色光。

人眼难以适应光强不断变化的环境,从亮环境到暗环境,适应时间至少需要5mιn(图6.2)。

光强的不断变化,除了使视觉敏感度下降外,还容易引起眼疲劳,所以观片室不宜过暗。

人眼能分辨物体的最小尺寸称作目视分辨率,它依赖于物体对眼的张角,而张角又受眼的聚焦能力的限制,此外,光强、颜色、反差等因素对目视分辨率也有影响,一般条件下正常眼睛大约能看清0.25mm的点或0.025mm的线,对更微小的细节,需要借助放大镜观察,合适的放大倍数应为2—5倍,高倍放大镜因易产生影象畸变而不宜采用。

2.表观对比度与观片条件观片时,进入眼中的光线除了透过底片缺陷部位的光强L外,还要加上L s,L s包括室内环境光线和底片周围对显示缺陷不起作用的光线,由于L s的影响,人眼辨别影象黑度差的能力下降,由此提出了表观对比度△Dα的概念,关于表观对比度△Dα的推导如下:△D与透过底片光强的关系为(6.1)设L1=L,L2=L+△L则6.1式可变为(6.2)考虑L s的影响,应在L1和L2分别加上L s,令L s/L=n′,则表观对比度△Dα推导如下:(6 .3)由式6.3可以看出,L s越大,n′就越大,△Dα越小,因此应尽量避免那些对显示缺陷不起作用的光线进入眼中。

观片条件对透度计识别灵敏度的影响如下:底片黑度和识别灵敏度的关系见图6.3。

对较粗的金属丝,底片黑度大一些识别灵敏度高;而对较细的金属丝,底片黑度小一些识别灵敏度高。

观片灯亮度与识别灵敏度的关系见图6.4,增大观片灯亮度能够增大可识别金属丝影象的黑度范围。

环境亮度对识别灵敏度的关系见图6.5,周围光线使得人眼感觉到的底片对比度变小,从而使得可识别的黑度范围减小,识别灵敏度下降。

6.2 评片基本知识6.2.1 观片的基本操作观察底片的操作可分为两个阶段,通览底片和影象细节观察。

通览底片的目的是获得焊接接头质量总体印象,找出需要分析研究的可疑影象。

通览底片时必须注意,评定区域不仅仅是焊缝,还包括焊缝两侧的热影响区,对这两部分区域,都应仔细观察。

由于余高的影响,焊缝和热影响区的黑度差异往往较大,有时需要调节观片灯亮度,在不同的光强下分别观察。

影象细节观察是为了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因细节的尺寸和对比度极小,识别和分辨是比较困难的,为尽可能看清细节,常采用下列方法:1.调节观片灯亮度,寻找最适合观察的透过光强;2.用纸框等物体遮挡住细节部位邻近区域的透过光线;3.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4.移动底片,不断改变观察距离和角度。

6.2.2 投影的基本概念投影概念对于影象识别和评定具有重要意义。

用一组光线将物体的形状投射到一个面上去,称为“投影”。

在该面上得到的图象,也称作“投影”。

这个面称为“投影面”(通常是平面)。

光线称“投射线”。

投射线从一点出发的称“中心投影”,投射线相互平行的称“平行投影”。

平行投影中,投射线与投影面垂直的称“正投影”,倾斜的称“斜投影”(图6.6)。

射线照相就是通过投影把具有三维尺寸的试件(包括其中的缺陷)投射到底片上转化为只有二维尺寸的图象,由于射线源、物体(试件及缺陷)、胶片三者之间相对位置和角度的变化,会使底片上的影象与实际物体的尺寸、形状、位置有所不同,常见的情况有以下几种:1.放大影象放大是指底片上的影象尺寸大于物体的实际尺寸。

由于焦距比射源尺寸大很多,射源可视为“点源”,照相投影可视为“中心投影”,影象放大程度与L1、L2有关(图6.7),放大率M的计算公式为:(6.4)一般情况下L1>>L2,所以,影象放大并不显著,底片评定时一般不考虑放大产生的影响。

2.畸变对于同一物体,正投影和斜投影所得到的影象形状不同,如果正投影得到的象视为正常,则认为斜投影的象发生了畸变。

实际照相中,影象畸变大部分是由投射线和投影面不垂直的斜投影造成的。

此外,当投影面不是平面时(胶片弯曲),也会引起或加剧畸变。

球形气孔在斜投影中畸变影象为椭圆形(图6.7),裂纹影象有时会畸变为一个有一定宽度的,黑度不大的暗带。

畸变会改变缺陷的影象特征,有时给缺陷的识别和评定带来困难。

3.重迭影象重迭是射线照相投影特有的情况,由于射线能够穿透物质,试件对于射线是“透明”的,试件上下表面的几何形状影象和内部缺陷影象都能在底片上出现,从而造成影象重迭。

例如,图6.8中,底片上A点的影象实际上是投射线经过各点A1、A2、A3……的影象的迭加。

射线照相底片上影象重迭的情况有以下几种:试件上下表面几何形状影象重迭;表面几何形状影象与内部缺陷影象重迭;两个或更多的缺陷影象重迭。

在评片时应注意分析不同影象的层次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