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内涵

合集下载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端午节,又称“重五节”、“端阳节”、“午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相传,这个节日源于中国古代民间的节日之一——龙舟节。

端午节不仅是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保健养生的文化内涵古人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天气已经变热、疾病易发、妖魔滋生的时期,因此,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采取一些措施以保健养生。

比如:吃粽子、饮食艾叶酒,赛龙舟等活动。

可以说,端午节的饮食文化是保健养生的体现。

吃粽子和饮用艾叶酒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如:能够清热解毒、祛湿抗菌、舒筋活血等。

二、爱国主义的文化内涵端午节也是爱国主义的体现,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历史中,端午节和爱国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传,在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愤怒于楚国内部的腐败,而投江自尽。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了全国人民,民间把粽子投入江中,以保佑屈原的遗体得到庇护。

三、传统民俗的文化内涵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很多的传统民俗活动,如:踩高跷、荡秋千、挑花灯、玩龙凤球等等。

这些活动有着浓厚的民间色彩,代表着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

它们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为了各地百姓庆祝节日、传承习俗的最佳方式。

四、道德规范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注重道德,端午节也不例外。

端午节传统民俗活动中的竞争,蕴含着道德规范的教育、引导意义。

例如:龙舟比赛注重合作精神、扶持弱队;挑花灯的猜谜环节,可以促进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并促进道德品质的提升。

总之,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

它代表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而这些传统文化内涵的美好意义,也将在我们自己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端午节寓意和内涵

端午节寓意和内涵

端午节寓意和内涵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端午节有着丰富的寓意和内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一、说百病之元日端午节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是万物长势最旺盛的时候。

同时,端午节也是传统医药的重要日子。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而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也会采摘艾草和菖蒲等药材,制作艾条,用于防疫和驱虫。

故而,端午节也被称为“说百病之元日”。

二、纪念屈原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屈原是楚国名将,他忠于国家,却遭到唐僖公的冷落,后来他被流放到汨罗江,最后绝望而投江自尽。

后来,百姓为了怀念这位忠臣,便在每年五月初五的这一天,排船下江,投入鲤鱼,用来防止鱼虫伤害他的尸体。

同时,人们也会吃粽子,将米粒投入河中,以此喂养屈原在水底的身躯。

从此,端午节便被人们铭记,成为了怀念伟大历史人物的节日。

三、象征太阳端午节也与太阳有关。

五月初五,正是夏季初期,是太阳日益壮大的时候。

传说这天屈原投江后,太阳神十分愤怒,为了表示抗议,便不再跑出来照耀大地。

为了让太阳重新出现,人们便设计了种种活动,如赛龙舟等,让太阳神相信人类的力量和智慧。

同时,五色丝线,龙舟装饰和挂在门上的柴草人等,也都是为了吸引太阳神的目光,让它重新照耀大地。

四、弘扬民族精神端午节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不少地方举办龙舟比赛、悬挂菖蒲、做粽子等民俗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带给人们欢乐和快乐,并且弘扬了中国浓郁的民族精神。

总之,端午节不仅有着美好的寓意和内涵,也是延续着丰富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节日。

它象征着勇气和坚韧,寓意着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也希望这个传统文化可以不断地传承下去,成为历史长河中永不消逝的精神财富。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与意义端午节,又称重阳节、诗人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化内涵与意义深远且丰富多样。

本文将从历史起源、传统习俗、粽子文化以及思想内涵等多个方面,探讨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1. 历史起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的古代传说与历史事件,据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

他投江自尽后,人们追思他的伟大功绩,并为了纪念他,开展龙舟竞渡、粽子食用等一系列的活动。

2. 传统习俗端午节是一个富有传统习俗的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龙舟竞渡和食用粽子。

龙舟竞渡是一项独特而有趣的传统运动,多人划桨合力划船,竞速比拼,象征着人们对于屈原抗争的纪念与追思。

食用粽子则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食品,它是用糯米加以各种馅料裹而成的一种传统美食,寓意着祈福辟邪,增加人们的体力和抵抗力。

3. 粽子文化端午节与粽子紧密相联,粽子也成为了与端午节文化紧密关联的代表性食品。

粽子的制作主要是用糯米加上豆沙、红枣、肉类等馅料包裹而成,种类繁多。

粽子包裹的形式也有所区别,有菱角形、长条形等,不同地区也有各自的特色风味。

粽子的食用是端午节庆祝活动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成为了中华美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4. 思想内涵端午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义”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屈原是爱国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为了报效国家乃至维护民族尊严,毅然投江的行为深深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而龙舟竞渡就是一种团结合作的象征,船上的每个人必须齐心协力,方能划船前行,代表着人们共同奋斗、同舟共济的精神。

总结起来,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节日庆祝活动,更是承载着人们对于爱国主义、团结合作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

通过端午节的庆祝与传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在历史文化的珍藏中凝聚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端午节的美好寓意和象征_最新

端午节的美好寓意和象征_最新

端午节的美好寓意和象征_最新端午节的美好寓意和象征1、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气候转热,虫蚁活跃,人们每到端午节都要驱虫。

端午节还有以下美好的寓意和象征:祈求平安、驱邪消灾、自然崇拜等等。

2、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意义。

比如端午节要赛龙舟,要吃粽子,要采药,中午要喝水,要洗药,要防风筝,要缠五颜六色的绳子,要戴香包。

这些习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祈求和平、驱邪消灾、自然崇拜等含义和象征。

3、祈求平安: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有祈求平安的内涵意义。

古人在这一天会集体聚午宴,佩戴长命缕,画额头,洗草药水等等,以此来祈求家人和自己的平安。

因此,端午节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

直到今天,我们对端午节的重视程度并没有降低,甚至还被确立为法定假日。

4、驱邪消灾:端午节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避五毒,驱邪消灾。

所以每当端午节来临,我们都要挂艾叶、菖蒲,贴午签,系百绳,中午喝水,点艾叶、白术、孙姜百日,挂葛藤,穿上香囊,系五彩绳,穿上豆娘,贴五毒图,挂钟馗神像,喝雄黄酒,等等,以此来化解灾难,驱除虫蚁。

5、自然崇拜:端午节也有自然崇拜的寓意,这与端午节最初的起源有关。

自古以来,人们对自然充满了崇敬,甚至在五月初五祭祀龙图腾和自然。

因此,人们有赛龙舟的习俗,直到今天,赛龙舟仍然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间活动之一。

端午是怎么来的呢?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著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

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於当时汨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一直保持了数个世纪。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著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

端午节的文化精神内涵

端午节的文化精神内涵

端午节的文化精神内涵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日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古代楚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在不同的地区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和传统,但是无论是哪个地区,在端午节这一天都会进行龙舟竞赛、吃粽子等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文化精神内涵十分丰富,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亲情精神在端午节这一天,家人之间会互相送礼,表达深厚的感情。

人们会为家人准备美食,准备健康的包子、馒头、粽子等,表达心意和关爱。

此外,端午节是一个团聚的节日,人们假日会返乡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因此,端午节让我们想起亲情,关注家人,弘扬亲情精神。

二、勇毅精神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而屈原具有无畏的勇气和坚毅的精神。

端午节之所以会进行龙舟竞赛,是为了纪念屈原为了救国从而跳江自尽。

龙舟竞赛需要队员们具备合作精神、勇气和协调能力,而这些精神都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得到体现。

三、尊师重道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涵,就是尊师重道。

这源自屈原被放逐期间,他的弟子们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便在水边哀声高唱。

后来,尊师重道的思想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端午节期间,人们向老师祭奠,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和尊敬。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它教我们在人生中发扬这一思想,不断感恩,不断寻找师者,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四、团结协作在端午节期间的龙舟竞赛,每个队员都必须全力配合,纵情奔波。

这就展现了团结协作的力量,在团结协作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发挥个人潜力,通过合作取得成功,这不仅仅是体育竞赛,我们也可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理解和运用团结协作的精神。

总之,在传统文化深厚的背景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是我们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

在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节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好好反思和拥抱传统文化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端午节是中国文化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各地民间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这个传统节日。

端午节虽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但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却是不断演化和丰富的。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

一、文化内涵1.历史渊源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屈原,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是一位忠诚于国家、不畏强权的爱国主义者。

然而,由于他反对当时的政治体制,却被楚国君王所排挤,最终被贬谪到了江南地区。

在贬谪期间,他写下了《离骚》等著名诗篇,表达他对国家、家乡的深深眷恋。

后来,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自投江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烈士。

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人们就在这个日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这就是端午节的源头。

2.食粽子每年的端午节,中国人民都会吃粽子,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当时下江南的人们把许多食物和药材放在粽子里,扔到江里,以防鱼龙潜藏,毒害人民。

其实,吃粽子还有另一个文化内涵,那就是传承历史文化和家族情感的一种方式。

每家每户都有吃粽子的习俗,家庭成员会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说着家族历史和家庭故事,这样就能够纪念祖先和增强家族凝聚力。

3.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它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而开展的。

龙舟比赛本身就很富有竞技性和观赏性,而且还有寓意,它代表着勇气、团队合作和信任。

船上的队员需要紧密协作,齐心协力地划着船,在惊涛骇浪中穿越重重障碍,最终抵达终点。

这一活动不仅体现了集体的荣誉感,还增加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友谊。

二、精神内涵1.爱国主义精神端午节的起源,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者屈原。

他热爱国家、忧心民族,不畏强权、勇敢坚定,最终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这种精神,也是为了激发每个人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乡保持忠诚和关注,以这样的方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端午节文化内涵概括

端午节文化内涵概括

端午节文化内涵概括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节日之一。

端午节在我国历史上已有千年的历史,起源于中国古代民俗和巫术文化,其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一、历史典故端午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历史典故。

端午节的起源,据传始于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大夫屈原因忧国忧民,忧思过度,最终投江自尽,这一场景震撼了全国人民,于是人们便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辞别百忧,祭祀屈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文化内涵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1. 爱国精神: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的忧国忧民精神永载史册。

端午节正是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精神为核心,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刻关注我们的祖国,为祖国争光添彩。

2. 尊老敬祖: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在传统文化中,家庭的温馨是人们所追求的。

在这一天,尊老敬祖、敬老爱幼是我们传统的美德。

人们在这一天会给老人送去一些节日礼品,表示对老人的敬意,并为整个家庭增添欢乐的气氛。

3. 重视团圆:在端午节这一天,家人会聚在一起,共同度过这个欢乐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不仅吃着美食,还会一起玩游戏,欣赏龙舟比赛等各种活动,这种和睦的气氛也是人们追求的温馨家庭生活。

4. 饮食美食:端午节的饮食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各地都有着特色的食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粽子了,这个有千年历史的美食传统盛行于全国各地,深受人们的喜爱。

此外,还有五花肉、白粥等传统的端午节食品,这些食品也富有传统的韵味。

5. 民俗活动:除了吃喝玩乐以外,在端午节这一天,各种民俗活动也是人们非常热衷的部分。

赛龙舟、挂艾叶、漂流,等等,这些活动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让人们更加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6. 接受更多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已经渐渐忘记了这个传统的节日,人们需要吸收更多传统文化精髓,让我们继承和弘扬这个传统的节日,以充分表达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文化的精神。

端午节蕴含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蕴含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蕴含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端午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个节日的起源源远流长,与诸多的神话传说以及历史事件相关联。

今天,这个节日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传统审美、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下端午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1. 历史沉淀的文化符号首先,端午节是一个历史沉淀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历史记忆以及社会认同。

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相传,当时的贵族们为了避免瘟神传染,便在夏至这个节气里举行了祭龙的活动。

后来,这个节日渐渐演变成了舟龙竞渡、粽子蒸制、赛龙舟等一系列活动,成为了人们彼此互相拜访、交流感情以及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节日。

2. 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也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首先是粽子文化。

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其种类繁多、馅料丰富,不同地区的口味也各具特色。

每年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蒸制粽子,象征着家庭的团结和和睦。

其次是龙舟文化。

龙舟是中国传统的水上竞技项目,起源于夏朝时期。

相传,夏禹曾因发扬龙舟精神成功统一海内,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龙舟的传统比赛不仅是一项运动竞技活动,更是民族团结和艺术文化的表现。

此外,端午节还与中国传统的医学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的古籍中,就有关于“毒日”的说法。

相传夏天的阳气盛,人体阴气较弱,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而端午节正好是夏季的开端,在这个时候吃粽子、喝雄黄酒、插艾草等活动都可以起到驱瘟祛毒的作用。

3. 共同的文化价值观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这个节日强调的是团结、互助、和谐等价值观。

从舟龙竞渡中的团队协作、领船人的英勇奋斗,到赛龙舟时的共同努力、培养信任,这些都是端午节所强调的团结协作精神的体现。

这些价值观不仅体现在节日庆祝的活动中,更是贯穿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内涵【篇一:端午节文化意义】端午节意义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荆楚地区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岁时节日。

今天端午节的形式与文化内涵,是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间的多种文化因子相复合的产物。

它的起源和流变过程,较之其它任何一个节日都要复杂,因此,我们并不打算对其作全面论述,只将端午节在历史发展变化中文化意义的淘汰与选择,作为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名端阳节、蒲节、重五节等。

《太平御览》卷三十引《风土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岁时杂记》:“京师市廛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午。

”《月令广义》云:“五月五日为端阳节。

”《幼学琼林》又云:“端午却为蒲节。

”仅以所引诸多命名,就可见端午节起源之复杂,但就其命意而言,则显得极为单一。

端午,就是五月初五;端阳,因当日炎阳当空,故名之;蒲节,也是因荆楚人喜欢于此日挂菖蒲之类的植物以避毒驱邪而得名。

一般来说,年节习俗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日期,二是仪式活动,三是叙述这一习俗由来的富有某种文化意义的传说。

端午节的日期是每年的五月五日,其活动内容有裹粽子、划龙船、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等,而作为代表其节日文化意义的传统故事则有多种说法。

以上说法虽然众说纷纭,但以现代大众对端午节所熟知的意义而论,人们大多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我们感兴趣的并非是对端午节的源流作出考辨,而是考察这种选择是如何发生、演变、归一的,也就是说,在相关的人物与传说中,这种文化意义的选择、走向和定型是如何完成的。

闻一多先生详细考证后得出结论,端午节远在屈原出生之前就已存在,而端午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龙舟竞渡早于屈原时代一千多年,吃粽子的风俗恐怕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形成。

继而闻一多先生指出,端午是源于吴越民族的祭图腾龙。

在远古时代,龙是人们由产生恐惧感而产生崇拜信仰的对象,龙舟是想象中的龙的具体形象化,这反映出尊神的时代,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程度还很落后,他们无法理解大自然,只有凭借想象并把想象转化为一种变形的现实。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并揭示大自然的面目,于是,龙舟竞渡从对龙的祭祀仪式演变成了端午节的民众娱乐习俗。

然而,一种年节习俗如果逐渐失去原有的文化意义,如果不被另一种新的文化意义所代替,那么,这种年节习俗就会在时间中消亡,许多古代习俗之所以不再流行于现代民间生活,也正是因其原有文化意义逐渐在民众中淡忘所致,至于像寒食节风俗相传是为纪念被烧死的介之推,而现在清明节取代寒食节,人们在这一天为烈士或去世的亲友扫墓,以表示纪念之情,很自然地完成了其节日的文化意义转换。

实际上端午节并没有因意义转换而流于娱乐性习俗,而是逐渐从对神的崇拜转化为对英雄式人物的纪念。

于是,就有了前面所述几种对人物纪念的说法。

(二)在关于端午节纪念人物的说法中,牵涉到五个被纪念对象: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介之推。

当我们考察有关这五个人物的传说故事时,可以发现两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其一,他们都是悲剧性人物,都带有或强或弱的悲剧色彩,最典型而悲剧性最强烈的是屈原。

屈原寄楚国的振兴于楚王,以图统一中国,他担负着一个体现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大势,而又不得不归于失败的历史使命。

历史的必然要求(统一天下)和承担这个要求的英雄实际上又不可能将它实现,这使愿望和效果、使命和前途、个人与历史之间产生激烈冲突。

冲突中,屈原对自己的愿望抱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要将其付诸现实,为自己的“美政”理想上下求索,哪怕是经受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而始终不渝,这更加重了悲剧的浓烈色彩。

忠臣伍子胥遭受诬陷,自杀身亡,被吴王夫差将尸体抛入钱塘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悲剧,“敌国破,谋臣亡”的悲剧命运无可避免地落到了伍子胥的身上,以龙舟竞渡的形式来纪念他,表达了人民对遭受悲剧命运的忠臣的同情。

越王勾践体现了悲剧中的崇高精神,他在国家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体现了人物身处苦难,矢志复仇的韧性美。

介之推被活活烧死,本非晋文公之所愿看到的结果,但有功之臣不被赏,其生命却遭到被摧残而毁灭的悲剧。

曹娥的悲剧色彩相比之下也许会淡些,但不可否认在她身上也体现出悲剧性,她异乎寻常的执著孝顺曾震撼过许多人的心灵。

选择悲剧性人物作为端午节的纪念对象,暗示着民众的集体无意识选择和这一节日文化主题的变奏:即由对神性的崇敬向人性的尊重的转变,由祭图腾龙到纪念世俗性人物的转变。

其二,由于人物的悲剧性品格中加注了新的社会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在历史嬗变中演化为相对稳固的价值观念形态,而他们正是这些价值观念形态的现实载体,他承载了历史的文化积淀以具体代替抽象的存在。

屈原爱国、忧民,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楷模,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个诗人像屈原那样被人们热爱过,这种热爱的前提来自屈原对人民、对国家的强烈热爱之情。

在爱国忧民前提下寄希望于君王的忠臣形象也适合了统治者的心态,在封建权力话语系统和民众话语系统中都占据着显著的地位。

伍子胥的忠诚、勾践的奋斗精神、介之推的至死不渝、曹娥的孝顺,历来都是为人们所称颂的。

在民众心中,人物成为某种价值观念的同位语,人物所固有的可感性和形象性有利于普通民众的理解和接受,这就使端午节文化意义的转换与选择显得非常顺利。

然而,当端午节的文化意义转换过程完成之后,它不可能容纳形形色色的传说故事,文化意义的归一化趋势必然出现。

既然上述人物都象征着某种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和历史社会以及传统文化紧密相联系,体现出极强的价值张力,那么,它必然最大限度地融汇各个时代对此种价值观念新的理解和看法,为适应归一化的趋势,每个与端午节相联系的人物之间,也必然产生其所象征的文化意义的竞争、淘汰与选择。

上面已经论述到,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爱国忧民,这种精神品格是建立在广泛而坚实的民族性基础之上的。

上自以帝王将相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自然地接受了屈原并加以褒扬,占统治地位的权力话语,对于加强和巩固屈原在端午节文化意义中的地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至庶民百姓同情屈原的不幸遭遇,充分接受并赞扬屈原,是因为他代表了民众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属民族的依恋与热爱,以及彼此之间的信赖和帮助,屈原爱国忧民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成为唤醒民众对这类情感体验的催化剂。

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者,他也自然受到了历代儒生的大事宣传阐扬,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屈原的崇敬与赞扬成为了深入人心的千古定论,屈原精神已化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真、善、美,代表着崇高与伟大。

我们再来看其他几位人物。

伍子胥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忠,但是,我们看到这种忠是建立在对封建君主的愚忠之上的,他的忠指向的是一个统治着吴国的君王。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对忠的选择并非是盲目的,如果君王不仁或昏庸,那么,忠就失去了价值依附,他的忠便不能在民众中得到多大的响应。

因而他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在竞争中就显得苍白无力,所以,以端午节纪念伍五胥也只能是一时一地的做法而已。

勾践身上也有一种鲜明的精神品格,他一生之中,曾兵败国亡,又曾卧薪尝胆,忍辱复国。

尽管他也成为了历代人们所称赞的人物,但同样我们注意到勾践是一个封建君主,他卧薪尝胆乃是受一种强烈的复仇意识所驱动,而不是把人民放在首位的。

范蠡曾指出:“越王(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乐。

”(注: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他逼迫功臣文种自杀就自然暴露出他残暴的本性和狭隘的心灵。

他的内心深处带着极强的自私怨恨情结,为消释其怨恨,人民成了他实现复仇目的而被利用的工具。

曹娥的孝代表的是一种对血缘亲情的注重,源于原始氏族社会血缘基础的人伦精神,在曹娥身上表现出壮烈而震撼人心的力量,虽然她的表现得到了特别重视伦理观念的我国大多数人的表彰和赞赏,但较之屈原,她的文化意义指向显得太单一化,缺乏屈原精神品格的完美与丰厚。

至于介之推所代表的义的精神品格,除了意义的单一性外,他死于火的事实,使他不可能与端午节的水性文化特征顺利融合,因而,以端午节纪念介之推就显得牵强,迫使之自然最早地退出这场文化意义的竞争,转而在寒食节中获取他应有的位置。

在屈原与其他几个人物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物精神品格的差异性决定了他所代表的文化意义的宽、狭或丰厚、单薄之分。

无论伍子胥的忠、介之推的义、曹娥的孝,还是越王勾践的复仇意志,所含蕴的文化意义都缺乏民族整体文化价值取向的支撑,也就难以与屈原所代表的文化意义相媲美了。

虽然如此,也并非意味着这几个人物在短时间内完全失去其影响作用,从唐代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在其中“五月五日”条下同时收进纪念屈原、纪念介子推和纪念曹娥三说来看,屈原故事最终“独占鳌头”,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过程。

至此,我们有必要指出:光耀千古的屈原精神是在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土壤中孕育而成的。

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思想和文化空前活跃的黄金时代,地方千里的楚国是四方百族文化的并汇之处,楚文化以开放的姿态融聚百家各族的文化精髓,代表着当时中国文化的巅峰。

文崇一先生赞颂楚文化道:“这是一个狂飙式的文化,有最温柔的诗篇,也有最强大的武力。

”它敢于同大国争雄,又勇于接受小邦文化,正因为“它拥有最多的人民、土地和财富”,又具有博大的胸怀,进取的雄心,创造的勇气,所以能产生彪炳史册的人物——屈原(注:文崇一《楚文化研究?序言》,台湾省民族学研究所专刊之十二,1967年,第1页。

)。

苏仲湘先生指出:荆楚“成为广阔的中国南方各族融合的中心,是当时民族联结和融合的一个典型。

”(注:苏仲湘《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楚历史与文化》,载《历史研究》1979年第4期。

)楚文化除包含着周文化和南方固有文化传统之外,它还包容了东方夷文化因子,商文化因子以及西北文化因子等。

众多的文化复合成楚文化的雄浑、深厚。

同样,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对周边地区文化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不难明白为什么以端午节纪念屈原不只是楚国,他已属于全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依托,代表着中华民族最完善的精神品格。

屈原也正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代表着楚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多样性、丰富性。

概而言之,屈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

屈原首先是位政治家,对内同楚王商议国事,发布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他极富有政治天才,又始终把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保持高尚节操正道直行,对“美政”理想执着追求,九死而不悔,批判邪恶势力,也敢于同他们作毫不妥协的斗争,甚至对楚怀王的昏庸与失信,也敢于指斥,而这一切表现,都只出于一个目的,这就是振兴楚国,使人民幸福,最终统一中国。

同时,屈原也是一名伟大诗人,他具有最典型的诗人品格。

他融合提炼楚地的语言,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楚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