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积累运用六》写作指导导学案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导学案)---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整体学习1.积累本单元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虚词和句式,把握它们的用法。
2.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3.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4.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能知人论世解读经典,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抱负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孟子>二章》2课时《愚公移山》2课时《周亚夫军细柳》1课时《诗词五首》2课时1.主题延伸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了解古人的品格和志趣,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首先各篇应该逐字逐句地读懂,增强对古代汉语的感知能力,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词汇,并对实词中的几种特殊情况(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进行梳理归类,对几种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乃、焉、于、则等)能梳理其用法和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再次,梳理和掌握一定的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特点,能更好地疏通和理解句意。
学习本单元,重点是强调朗读与背诵,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还要了解先秦诸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或故事来发议论、讲道理以及采用对话或问答的方式等艺术特点。
2.授课技巧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坚守正义的座右铭。
在说理方面孟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妾妇之道谈到为大丈夫之道,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磨难对于个人成就大业的重要性,类比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治国主张。
文章气势充沛,运用大量的排比句,可多让学生朗读这些排比句,体会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的特点。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篇幅短小,但结构完整,有波澜起伏的情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各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各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九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知识链接】1、主题解读这篇纪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2、作者简介朱长超,当代科普作家。
最近出版的《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一书,多科学、多方面的介绍和评述了刚结束的一个世纪内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做出这些发现的有关工作者,共分“科学开拓着世界”“科学智慧的光芒”“科学精神的丰碑”等六章共54篇。
3、背景资料为了打破前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计划,即以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阿波罗”载人登月探险计划。
“阿波罗”计划是一项宏伟庞大的工程,在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大约有40万人和2万多家公司参加,耗资240亿美元。
“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开始实施至1972年结束,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
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前苏联的政治目的,同时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特别是推进制导、结构、材料、电子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
本文记叙了第一次登月的全过程。
【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áng()首挺立(2)轨道()(3)椭圆形()(4)小心yìyì()(5)铁锹()(6)狭zhǎi()2、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
哪怕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优美、幽雅),那么庄严。
它一会儿叫你想起我们伟大的历史,一会儿叫你(想起、温习)许多美丽的传说。
苏州的美是(内在、含蓄)的。
要是不下番寻索的功夫,你就别想(领会、领略)它。
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02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 导学案

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导学案一、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一)论点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无论写什么文章都必须立论。
立论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举例:1、如针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商谈香港回归问题,有人提出香港可以暂时不驻军,邓小平则掷地有声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问题!2、“五四青年节”,各地都在举行庆祝活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主要领导悉数参加会议,足见领导对青年的重视。
有媒体用这样观点做题目:关注青年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
(二)论据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通俗说,就是文章中“摆事实、讲道理”,所以,论据主要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事例(名人故事等),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主要是指文中使用的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等。
论据使用注意事项:1、论据必须为论点服务,即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能证明论点。
2、论据要典型,不能用诸如“我同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同时论据更要丰富(多积累、勤积累才能做到)3、论据要新颖。
新颖方能吸引人。
选择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
记住:写作文时,如果你能一下子想到的事例,别人也会一下子想到,所以就注定你的论据不够新颖了。
4、论据丰富时,事例排列的顺序应当这样:古今中外。
(三)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2019八年级上册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全册.doc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导学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课《新闻二则》学案教师寄语: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毛泽东学习目标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点1、语言的学习与训练。
2、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来源:学#科#网]学习难点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要塞.( ) 溃.( )退荻.( )港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悍然..拒绝:锐不可当.:业已..:二、自主探究3.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4. 回顾历史,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二)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三)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3.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导学案(新部编)模板(语文)ok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思南县塘头小学“自主·乐学”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科第12册复习单元第课第课时
课 题
总复习
课 型
练习课
教学时间
2014 年 6月13日 星期五
3、能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并读出体会。
(5分)
情态评价:
1、独学专心、快速有效
(5分)
2、对学群学、互帮互学
(5分)
3、倾听专注、碰撞质疑
(5分)
二、探究(对学、群学)
1、讨论完成:根据意思用“自克制自己叫( )
自己感到骄傲叫( ) 自己相信自己叫( )
自己埋怨自己叫( ) 自己只顾自己利益叫( )
主备人
罗福红
复备人
姚福翠、程道平、张玉芬、李燕、
孙心帆、吴光屏
审核人
韩英
学习目标
1、语文与生活:我能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答案;我也能理解词句的意思。
2、诵读与积累:我能诵读许多唐诗宋词,并能灵活运用;我还能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学习流程
学习达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方法指导
评价指南
一、导学
(独学、预习、自己质疑)
1、积累运用:我能正确听写词语:狡黠藐视颓丧缅怀要挟害臊书籍毒辣。
2、我能读写:为凹凸肺
3、完成练习:给下列汉子加偏旁后在扩词(各写3个)
吾肖青
4、我能诵读并能默写喜欢的诗词,而且字写得美丽大方。
1、认真反复阅读文本。
2、对重点词语作批注
知能评价:
第6课《散步》(导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散步》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抓住六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揣摩文章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3、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抓住六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揣摩文章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一、创设情景,布置任务“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传承弘扬这一美德,我市互联网信息办特招募拍摄团队想将《散步》这一名篇作为脚本,拍摄成公益广告届时在各大平台播放。
假如你是拍摄团队中的一员,请按照要求完成拍摄任务!情境任务:任务一:研读脚本理脉络任务二:拍摄镜头赏人物任务三:揣摩语言悟意蕴二、任务一:研读脚本理脉络请团队成员认真研读脚本,了解作者、文体知识,扫清阅读障碍,梳理脚本的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1、走近作者:请团队成员搜集相关资料完成填空。
莫怀戚(1951—2014) ,_______人,作家。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
作品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篇小说《_________》曾获“四川文学”奖。
2、文体知识——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________”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3、扫清阅读障碍:①字词积累:嫩芽()霎时()拆散()分歧()熬过()粼粼()②词语释义:任凭自己的意思。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之两难型二元作文如何破题-2024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积累运用(全国通用)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技法指导——“两难型”二元作文如何破题在二元作文之中,有一种“两难型”的矛盾类作文,即命题人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在生活中难以两全的“两难矛盾”,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解决。
这类题目除了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以外,还考查学生对于不同情境下的想象能力,也就是考查学生在不同情境下选择不同的态度的做事能力。
碰到这种作文题目,学生往往可以精准地找到二元作文的核心概念,但是在写作的时候,却容易“顾此及比”的各打五十大板,去“和稀泥”,采用“我们要什么,但是在要什么的时候同时兼顾什么”这样的行文结构。
这种作文,貌似“辩证”,但实际上往往是把材料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毫无建设性意见,对两难问题的解决也没有任何帮助,作文自然也写不到深处。
这类作文解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树立情境意识,通过辩证思考将矛盾转化或消解。
即解决学生作文中“有时候”到底是“什么时候”的问题。
在审题立意过程中,一旦思考到这个问题,那么就探讨到了问题的本质。
怎么“消解”这些矛盾呢?那就是找到矛盾双方各自的适用范围。
这些看似“两难”的矛盾,其实是相对矛盾,因为它们只是在特定时间下、特定范围内成立,而不是永远普遍“超时空”成立。
因此,这类作文审题的重点就在于,找出看似矛盾的两个观点各自适用的范围。
如此,才能最终在生活中去真实地解决命题人设置的问题,而不是用貌似“辩证统一”,实际“和和稀泥”的方式装模做样,为真实问题的解决做表面文章。
【典例导航】例1 2023湖南英才大联考:“韬晦”与“表暴”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主动自荐,最终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
《小窗幽记·集法》中:“凡事韬晦,不独益己,抑且益人;凡事表暴,不独损人,抑且损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1(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1(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1(人教版)【教材分析】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
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
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几册里已有所涉及,本册教材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
这组教材共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丰富的想象,写出来的习作会比画面所反映的内容更完整、更具体、更生动。
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要求把经过写具体,最好还要写写自己的感受。
习作时,教师注意指导,讲评时,请学生读一读精彩片段或全文,师生共同点评,提出修改建议。
“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掌握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会学习,提高语文能力。
“日积月累”是一首课外的古诗。
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引导学生积累:先读一读,再讲一讲;最后背一背。
“成语故事”讲的是“杏林春满”这个成语的典故,教学时,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再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引导学生课外多读书、勤积累。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认识本单元25个生字,会写其中30个生字,掌握“词语盘点”中积累的词语,做到会听写、会认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1 页 《积累与运用》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培养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写作的能力,从不同角度有所获,有所得。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插叙的写作方法。
难点:锻炼学生快速浏览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辩论的有关知识。
学生:学习一些辩论的技巧;了解生活中的购物方式。
教学时数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习作百花园
1.引导语:《阳光很活泼》中,父亲请儿子第二天将一幅画和一封信带给老师。
老师接到画和信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试着续编故事。
如果你认为你不想续编故事,也可以写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就餐,哪道菜让你回味无穷呢?
2.学生讲述。
教师在学生讲的时候,帮助润色。
3.总结:让我们拿起笔来,记下自己想象的故事。
待会比一比,谁写得精彩。
4.教师选择一两篇学生习作,在全班念,一边念,一边评改。
5.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改完后,根据自己写的内容,加上一个题目。
6.在小组里自由欣赏品读小组成员的佳作,并评议每位成员作文的优点、缺点,把这些意见批注在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