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制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10.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10.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与社会1.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1.1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活动的整个社会组织体制和制度。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确立,意味着科学和技术已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科研院所、大学、学会、课题组)和职业门类(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1)近代: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肇始1603-1630最早的科学社团意大利罗马的林赛学院伽利略西门托学社伽利略的学生维维安尼、托里查利1598 格列沙姆学院1662 伦敦皇家学会1666 法兰西科学院2)现代:科学技术建制的确立科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是在19世纪的德国,它和高等教育、工业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对现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的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主要是系的建立和研究生院制度形成,训练了大批高质量研究生,毕业后大部分加盟到科学家队伍中;二是企业中工业实验室的大量涌现,这些实验室成了吸收科学家和博士学位获得者的重要机构,并产生出工业科学家;三是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聚集了大批既进行基础研究也进行应用研究的科学家1.2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源于社会学中的“共同体”概念,对共同体进行哲学探讨,人们思考的最多的问题是共同体的性质问题。

在长期的认识过程中,对共同体性质的理解基本上趋于两种:一种是认为共同体是经验性质的,一种认为是意识形态性质的。

所谓经验的,是指基于血缘、亲族、共居处、地域等基础上的群体,而意识形态的则指其成员享有共同的态度、感情和观念等1)科学共同体的组织形式社会内在形式:学派社会外在形式:科学研究组织机构无形学院:以学术思想沟通为基础,大多数由多学科的学者组成,立足于自由联合,不具有排他性学会——职业科学家团体科研组织——各级科学院、研究所等国际或国家兴办的科研中心2)科学共同体的激励机制和权威机构默顿认为科学共同体奖励科学发现的基本“通货”是“承认”,它不以实物或货币形式出现。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LOGO
Page 12
第一,科学研究的规模 大。 包括科学家人数剧 增和当今科学研究主要 以集体合作形式完成。
第二,科研成果的 数量大。科学成果 总量的80%以上是 本时代的。
第三,科研成果的作用 和影响大。表现为科技 成果在社会中推广和应 用的过程大大缩短;国 家的科技实力最终决定 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 力。
▶非洲转基因食物中毒后,产下的一名 畸形儿
LOGO
Page 28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从人妖看转基因 首先,人妖看上去比一般的男性 或女性漂亮,就好比转基因作物直观 上优于非转基因作物。 然后,转激素的人妖大多家里很 穷,没有富人做人妖的,就好比没有 富人专吃转基因。 再次,人妖的平均寿命约40岁, “转激素”伤害了他们,转基因还能 混多少年呢?
Page 10
☞ ▶美国进一步发展 ☞
LOGO
▶各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事业已经成为国家资源。 ▶国家纷纷制定鼓励和支持科学技术活动的政策。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 1938年提出了重要的政策报 告《科学研究是一种国家资 源》。1945年万尼瓦尔.布什 (美国著名工程师,科学家 管理者)提交的科技政策报 告《科学——无止境的前沿 :提交总统的战后科学研究 计划》
LOGO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组长:钱增磊 组员:赵芳 马小晴 洪冬冬 丁帅 季开伟 冯万祥
社会建制: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
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 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 支撑四大要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
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的一种社会现象,它 反映了科学的社会形象。
Page 6

5科学的社会建制ppt课件

5科学的社会建制ppt课件
研究的进展,召集专家组会议决定重大研究事项。
欧 阳 自 远
5
物质支撑
社会建制运行的基础保障,分为实体性物质保障和象征 性物质保证。前者如科技研究中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等, 后者如物理学家波尔把太极图作为自己思想的表征。
电子实验室
阴阳鱼
6
2.科技建制化的概念
科学社会的建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是指科学事 业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门,成为一个国家或 团体内的特定的编制和系统的历史过程,是科学成为一种重要 的,与政治、经济、教育等相类似的社会力量的过程,是科学 活动高度职业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的过程,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 重要内容。科技社会建制的确立,意味着科学和技术已成为社 会构成中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如科研院所、学会、实验室、 课题组)和职业角色门类(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
22
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
(1) 科学研究社会组织的雏形
意大利那不勒斯“自然奥秘协会” 和“猞猁学院 ”的出现
23
猞猁学院
17世纪初,由于科学问题探讨的不断深入、研究领域 的迅速扩大,使得学者之间的及时交流成为迫切的需 要.这种交流只靠少数人之间的通信、互访已经不够了, 科学交往开始向人员相对不变、时间相对固定的有组织的 方向发展.一些志同道合的学者在获得经费资助的情况下, 出现了某些在实验研究或技术应用方面的合作.1603年, 在意大利罗马成立的“猞猁学院”,就是近代最早出现的 科学社团。伽利略曾于1611年参加过该学院的活动,但随 着赞助人凯西公爵的去世,学院的活动也就停止了.
第四讲 科学的社会建制
1
本讲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1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2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3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 卡文迪什实验室
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1871年筹 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1871年筹 建,是世界上最早的集体研究机构。 橡木大门上的题词:“主之作为,极其广大; 凡乐为者,皆应考察。” 历任主任有:麦克斯韦、瑞利男爵、约瑟 夫·汤姆森、卢瑟福、小布拉格,等。 汤姆森时代:他本人发现电子,阿斯顿质谱 仪,威尔逊云雾室,理查森金属电
科学界的互动 主要形式有: 学习(包括知识的传授、模仿、暗示) 交流 竞争与合作 冲突
二、科学的社会组织: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 (1)以共同的学术观点为核心而形成的学派。典 型:历史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法国的大百科全 书学派,现代的哥本哈根学派、布鲁塞尔学派、 维也纳学派,数学上的布尔巴基学派;学派由具 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他们之间保持密切 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或科学研究的合作,并有公认 的学术权威为自己的带头人; 特点:(1)核心人物,(2)整体性,(3 特点:(1)核心人物,(2)整体性,(3)传 统性,(4 统性,(4)排它性; 形成:师承关系,访问学者;
美国科学界的社会分层 (朱克曼)
诺尔得 1 贝奖主 美 国 科 院 士1 国家学院 3
有 士 位 科 家2,400 博学的学 有 格 选 美 男 科 家 的 学 2,6 资 入 《 国 女 学 》 科 家 00 载 《 国 技 员 记 》 科 家4,3 入 全 科 人 登 册 的 学 00 自为学作的 称 科 工 者 人6,800
贝尔实验室创立于1925年,是AT&T(美国电 贝尔实验室创立于1925年,是AT&T(美国电 话电报公司)的研究机构。 研究内容分为基础研究、先进技术和产品开发 三部分。分布世界各地的2.5万研究人员, 三部分。分布世界各地的2.5万研究人员, 10%从事基础研究,10%先进技术研究, 10%从事基础研究,10%先进技术研究, 80%产品开发。R&D费用占销售额的11%多, 80%产品开发。R&D费用占销售额的11%多, 2000年为37.4亿美元,其中1%用于基础研究。 2000年为37.4亿美元,其中1%用于基础研究。 先后有1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肖克利、 先后有1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肖克利、 布拉顿和

第9课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9课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 1942年,默顿将科学共同体内部行为规范概括为 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 主义。 • 20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的发展特点和社会运行 机制发生巨大变化:科学从纯科学、小科学和学 院科学嬗变为应用科学、大科学和后学院科学。 • 这些对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产生了影响,导致 他们可能会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违反默顿 “四原则”,产生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 • 需要制定相应的科研诚信指南或行为规范,来指 导和规范科学共同体的科研活动。
• 现代科技研究的新特点:战略性基础研究 • 围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学自身发展 等相关的重大问题展开,以国家战略利益为导 向,突出国家利益,强调科研的知识目标和国 家发展的战略目标的统一; • 重大科学问题更复杂,需要巨大的经费、大型 的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投入,需要由众多的 人力资源组成的跨学科、跨单位甚至跨国的协 作才能完成。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阿 波罗计划”,中国的“两弹一星”、“载人航 天”,世界多国合作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等。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 1、科学共同体的研究伦理与行为规范 • 科学共同体: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 从事智力劳动的科学家群体。 • 现代科学共同体开始于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成 立之时。 • 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中要对研究中的个人、 动物以及可能影响到的公众负责,遵循“公众 利益优先原则”,即科学共同体的科研活动要 符合社会伦理和动物伦理的基本要求。
•在德国,原国防部长古滕贝格2007年在担任联邦 议员期间,通过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博士论文答 辩,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2009年他出任国防部长。一直以来他的政治前景 普遍被看好,不少德国人认为他是未来竞选德国 总理的热门人选。 •后来,德国两位法律教授指控,古滕贝格的博士 论文涉嫌抄袭。抄袭的内容多为德国、瑞士等国 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其中有些段落一模一样,根 本没有写明出处。 •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以“严重违反科学标准”为由 取消了古滕贝格的博士学位。司法机关的介入和 社会舆论的影响,使古滕贝格的处境极为艰难。 •最后,他不得不辞去国防部长的职务,去了美国。

第九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九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1.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动机。爱 因斯坦把其分为三类:①爱好科学,科学是他们的娱乐。② 具有纯粹功利目的。③有消极和积极的两种动机(消极—— 摆脱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束缚;积极——以适当的方式描绘 容易领悟的世界图景,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追求客观的 知识本身)。 科学的体制目标归根到底是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及其在 进一步认识自然时的作用。 技术的体制目标是功利性的,是要利用科学发现进行技 术发明,并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社会经济效 益,即利用知识谋利。其中,“知识”可以是技术专家自己 创造的,也可以是科学家创造的。“利”是发明者获得的经 济收益,也是社会得到的好处。
1.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
科技投入形式上是对开展科学技术活动的投入,但本质 却是一种生产性投入。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体系主要由政府拨款 的财政科技经费、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 经费、高校和科研机构自筹科技经费、社会风险和创业资金、 基金会和民间捐赠资金组成。
2.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
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主要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 研究组成的庞大的有机体系。 建立恰当的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科学技术体制的重要 内含。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中提出的“稳住—头,放开—片” 的方针,就是关于正确处理三种研究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
库恩提出了“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 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的科 学发展模式。其中,常规科学的特定的范式和科学 共同体联系在一起。 所谓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 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 在库恩的理论中,范式和科学共同体这两个概 念是融为一体的,他把范式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 两个阶段的运动转换成科学共同体在这些发展阶段 上的运动,并通过科学共同体及其成员之间的互动, 来揭示知识增长和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在科学共同体中,“无形学院”是受到关注的 重要形式。

10、社会建制1

10、社会建制1

1、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孕育
业余科学家(学者)
自然科学与哲学融为一体,没有专 业分工,科学活动的主体是一些具 有科学气质和渴望探索自然奥秘的 人
技术工匠
技术活动与生产活动融为一体,主 体是生产活动中的生产者、工匠
雅典学院
阿基米德
2、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
近代科学家
1834年,英国科学和哲学家惠威尔首先提出 “科学家”(scientist)一词,并逐渐被社会所 接受
既互相对立 又相互依存和促进的两种形式 包括学术性冲突和非学 术性冲突
竞争与合作
冲突
三、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构成
科学技术的社团组织 科技交流的物质载体 科学技术的教育机构 科学技术研究组织机构
爱因斯坦在奥林匹克学院 与最好的两个朋友合影
第3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 科学的社会规范与技术的 社会规范
贝尔实验室一角
第2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社会职责 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和互动 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构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一、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社会职责
科学技术劳动的特征 “精神产品的生产” 科学工作者:生产科学知识 技术工作者:使科学成果物化为产品
1955年水土保持检查组赴山西考察 (左二为竺可桢,左三为黄秉维)
现代技术体制
现代科学家的社会角色 和职业岗位中的技术专 家、企业中从事技术工 作的人员
麻省理工学院主楼
贝尔实验室
三、科学技术体制的构成
科学技术活动的经济支持制度 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构比例 科学技术活动的法律调整 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与增加的体制 科学技术工作者培养制度 科学技术活动的管理体制
2、技术共同体与“创新者网络”

第五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五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无形学院
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以学术思想为沟通为宗旨,以 学术讨论、通信交流为形式,立足于自由联合的科学 家非正式团体。
①往往是多学科的;
②强调交流借鉴,所以排它性不强。
任何大学科中都有这种小规模的、百人左右的“无形 学院”,他们互送未定稿、通信、交流信息,或进行 教学和科研上的互访或合作来加强联系。在科学前沿, 往往是由少数人的非正式交流系统的“无形学院”创 造出新知识,然后由正式的交流系统来评价它、承认 它、传播它。
技术规范 ③ 纯功利性
④ 不推崇批判怀疑,有垄断性
观看视频《大国崛起》

学会:
最为广泛的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外在组织形式。它是受 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科学家团体,是科学劳动 者的集团利益的代表,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
当代众多学会不但已覆盖各国的科学共同体成员,而 且已经走向国际性联合。在现代国家里,各种学会是 政府领导科学技术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是促进社会科 学事业发展的有组织的力量。
学派:
一种重要的社会内在形式.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 组成,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带头人.有的学派还有世代 相继的师承关系,甚至有广泛的国际性.
①内聚性,权威作为组织的核心;
②整体性,形成有竞争力的集体;
③传统性,形成学术思想的历史继承关系;
④排它性,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
学派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有巨大的科学能力,富有生命 力,但如果过分排它形成门户偏见时也会影响科学的 发展.
科学共同体中的社会分层
由于马太效应以及科学家本身才能的差异,从 事知识生产的人在科学系统中处于各种不同的 社会地位,隶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分层”是从地理学借用的一个概念。比喻垂 直分布的阶层。人在社会中的分层表示着所受 教育、从事职业和所获得收入的程度的高低。 科学里的社会分层模式则与荣誉奖励、同行承 认以及物质报酬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社会职责
科学工作者: 做出科学发现,为人 类提供理论形态的科学知 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认 识自然、认识世界,丰富 人类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同时为技术活动准备知识 基础。
霍金
一、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社会职责
技术工作者: 使科学技术得到发 展和实际应用,实现科 学技术成果的转化。
பைடு நூலகம்
王 选
无私利性
这个职位一旦可以 带来大量收入,那么, 以后到这个职位上来的 将不是天文学家了。 布拉德莱
格林威治天文台
1、科学的社会规范
独创性(originality) 从事科学研究的 科学家要依靠自己的 独立思考去解决新问 题、提出新见解。
茅以升
1、科学的社会规范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organized skepticism) “科学家的任务并不 是在于去证明什么,而是 在于总是企图去怀疑什么 、否定什么。”
2、技术共同体与“创新者网络”
以共同的技术范 式为基础的技术专家 群体,其任务是在技 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 技术的解题活动。
“创新者网络”
一种特殊的创新者 组织形态。 一种松散连结的组 织,成员和组织之间靠 一种合作关系作为连结 机制。提供创新者非正 式的直接互动机会。
前德国V-2火箭专家冯· 布劳恩在 解释他的第一次载人月球飞行火 箭设计方案
爱因斯坦在奥林匹克学院 与最好的两个朋友合影
第3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 科学的社会规范与技术的 社会规范
爱因斯坦与玻尔
一、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与 “无形学院” 技术共同体与 “创新者网络”
信仰“数即万物”的毕达哥拉斯
1、科学共同体与“无形学院”
以共同的科学范 式为基础形成的科 学家群体,科学社 会组织的基础和有 机构成。 “科学学派”
谢谢各位 请提宝贵意见
普朗克效应
在科学权威阻碍新的科 学成果得到普遍承认及在科 学权威形成过程中的表现形 式。 一项重要的科学发明创 造,很少是逐渐地争取和转 变他的对手而获得成功的, 扫罗变成保罗的事是罕见的。 而一般的情况是,对手们逐 渐死去,成长中的一代从一 开始就熟悉这种观念。 普朗克
棘轮效应
科学家一旦因为自己的 工作而获得某种承认与地位, 就再也不会退回到原来的地 位,就象有棘爪防止倒转的 棘轮一样。 “一旦成为一个诺贝尔 奖获奖者,不论是好是歹, 都将稳固的居于科学界的精 英行列。”
价值观念 行为规范 组织系统 物质支撑
王淦昌
邓稼先
二、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历史过程
默顿,1938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 术与社会》 贝尔纳,1954 《历史上的科学》
贝尔纳
默顿
二、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历史过程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孕育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肇始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确立和成熟
一、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含义
社会建制 (social institution) 指的是组织编制和制度的总 称,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 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 动的组织系统和制度体系,主 要是指社会组织制度,它包括 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 统和物质支撑等要素。
中国科学院第一 任院长郭沫若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贝尔实验室一角
第2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社会职责 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和互动 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构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一、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社会职责
科学技术劳动的特征 “精神产品的生产” 科学工作者:生产科学知识 技术工作者:使科学成果物化为产品
1955年水土保持检查组赴山西考察 (左二为竺可桢,左三为黄秉维)
专门的:他们作为专门的解决问题人员被聘用而不
是由于个人的创造力。
思考:
如何看待科学界分层中的“权威结 构”和“马太效应”? 默顿提出的科学的社会规范包括哪 些内容?技术的社会规范是否与其 相同?现实世界中科学家的行为常 常偏离默顿规范,既然如此,你认为 默顿规范还有什么理论价值和实际 意义? 你如何看待目前科学界存在的“越 轨行为”:这种现象能否有效控制?
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 优势后,就有了更多的机会 进一步去获得成果和承认, 获得评价他人成果的权力以 及压制“小人物”的机会。
科学上的优势积累
马太效应
表 现
累计优势效应 光环效应 回溯效应 波敦克效应 普朗克效应 棘轮效应
累计优势效应
把过去的成绩累积起来 形成竞争优势,并影响以后 评奖。
“那些在过去作过优秀成果 的人好像在将来更容易因工作良 好而得到报偿(即使别人已先于 他完成该项工作);而那些不出 名的,大约仍然不会出名。” 哈格斯.特罗梅 《科学共同体》
卢瑟福
光环效应
容易被别人引证的科学工作更 容易被别人引证,而不容易被别人 引证的科学工作更不容易被别人引 证。
“人们倾向于引证那些对所研究的问 题或领域具有影响的工作,但同时也倾 向于引证那些非常可见的科学家的工作。 这些科学家作出了最初的重要贡献,以 后他们的工作还会被频频引证。当然, 被引证的程度可部分的表明一些科学家 的可见性。” 科尔兄弟
第11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的体制化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第1节 科学技术的体制化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含义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历史过程 科学技术体制的构成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于 1955年6月1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
一、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含义
科学技术活动确立为 一种社会建制的过程。 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社 会组织化、系统化、规范 化、形式化,是科学技术 社会建制的主要内涵和标 志。
居里夫人
1、科学的社会规范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 科学向一切有能力的人开放; 科学知识向一切人开放; 科学的标准处处一样。 “科学的真理性不依赖于 个别人的社会或个人属性。”
纳 什
1、科学的社会规范
无私利性 (disinterestedness) 首先是“增进知识、 造福人类”, 其次才是“谋生手段”
二、科学的社会规范与技术的社会规范
科学的社会规范 技术的社会规范
1、科学的社会规范
默顿,1942,《科学的规范结构》 -公有主义 -普遍主义 -无私利性 -独创性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1、科学的社会规范
公有主义(communism) 科学家无权 独占自己的科学发 现,所有的发现都 是社会协作的产物。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 经过50多年的努力,已发展成为国 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 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 与发展中心。50多年来取得了诸如” 两弹一星”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及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 时,累计招收研究生45000余名,培 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伽罗华
“大人物”有可能 压制“小人物”
柯 西 泊 松
权威结构
普朗克现象 一项重要的科学发明创 造,很少是逐渐地争取和转 变他的对手而获得成功的, 扫罗变成保罗的事是罕见的。 而一般的情况是,对手们逐 渐死去,成长中的一代从一 开始就熟悉这种观念。 普朗克
马太效应
“因为凡有的,还要 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 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 来。”
牛顿
达芬奇
-科学技术人员职业化
爱迪生
3、科学技术体制化的确立和成熟
现代科学体制
大学的科研体制(分科的系、研究生院制 度 )、企业中工业实验室、国立科研机构
现代技术体制
现代科学家的社会角色 和职业岗位中的技术专 家、企业中从事技术工 作的人员
麻省理工学院主楼
贝尔实验室
三、科学技术体制的构成
科学技术活动的经济支持制度 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构比例 科学技术活动的法律调整 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与增加的体制 科学技术工作者培养制度 科学技术活动的管理体制
二、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和互动
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 , 科学技术界的社会互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
不是根据科学工作 者所掌握的权力和财产 来界定,而是根据社会 承认度的不同形成自身 的等级体系。 “权威结构” “马太效应”
权威结构
权威的行使和对权威 的信仰、服从、完全 是建立在受动者自愿 的基础之上的。
诘难:
默顿规范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 产物,不适合于现代大科学 默顿规范只是一种“理想类型” 或根本不存在的概念抽象物, 它是不符合实际的或毫无意义 的 对默顿获致规范的功能主义方 法和默顿学派倡导的引证分析、 内容分析、集体传记等经验研 究方法的批判
2、技术的社会规范
独占主义或垄断主义,具体的制度安排是保 密和专利制度 不具有科学那样的普遍主义。找不到处处一 致的评价标准 无私利性的规范对技术更不适用 技术不是不要求独创性,但相对科学对独创 性的要求要低一些 技术的继承性要比科学强烈得多
古希腊柏拉图学院的门上刻着这样的文字: “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
诘难:科学运行的现实与默顿规范相背离
学术界历来就存在为个人名誉、地位、特权 利益或逃避现实而苦心经营的人,在竞争中 存在各种各样的弄虚作假现象。 科学发现和成果的社会承认往往与发现者的 声望、地位及其它个人和社会因素相关。 保密行为愈来愈严重。 怀疑地检验他人的工作时常得不到有效贯彻。 病态科学的大量存在。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1、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孕育
业余科学家(学者)
自然科学与哲学融为一体,没有专 业分工,科学活动的主体是一些具 有科学气质和渴望探索自然奥秘的 人
技术工匠
技术活动与生产活动融为一体,主 体是生产活动中的生产者、工匠
雅典学院
阿基米德
音乐之神 阿波罗
智慧女神
雅典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