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详解

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 生物经济等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逐渐 被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型经济代替。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生产力——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 化和智能化。 2.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所有制 形式并存;各种社会阶层如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 等开始出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治国、网 络民主凸现出来。 3.生活方式——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走向 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探讨。
1、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 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 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2、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
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
价值观念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从事科学探索的动机有三种类 型,一种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研究给 了他们超乎 常人的智力之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的 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 找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 心壮志的满足。第二种人是为了纯功利的目的。第 三种人思想比较 复杂而且特别,从消极的方面说, 他们似乎是为了在科学的殿堂里避开私欲和尘世的 宣嚣 ,进入一种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从积极的 方面说,他们出于一种征服、描绘未知世界 的好奇 心。 按照爱因斯坦的看法,这第三种科学家是最难能可 贵,也是素养极高的科学家,他们用一 种审美的眼 光透视自然界,常常为自然界永恒的和谐而陶醉, 为描述这种和谐而从事充满 激情的探索。前两种人 中有许多卓越的人物,对科学庙堂的建设有过很大 的贡献,但正如 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若 只有这两种人,科学庙堂就不会存在。爱因斯坦称 普朗 克是第三种人,实际上这也正是对他自己的写 照。
第四章 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科学技术对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 (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 (2)社会政治权力主体的变化 (3)民主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4)国际战略形势和格局的变化
3.科学技术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 (1)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2)影响哲学、宗教、艺术、道德等社会意识的变化; (3)改变教育、文艺、体育等社会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4)促进社会知识生产向物质生产的转化和同一。
33
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第二次产业革命
"汤浅现象"说明:文化的震荡、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快速增长、新 学科群的崛起、科学家的集体流动,都是导致科学中心发生转移的因 素。科学的兴旺和教育的发达总是一致的;教育的发达总是超前于科 学技术的兴旺.
霍布斯
伏尔泰 君主立宪
• 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 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 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 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 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 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 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佛罗伦萨
在英国,新教伦理孕育的资本主义精神使其注重 创新,皇家学会的科学传统造就了一大批科学家, 如牛顿、哈雷、波义耳等。
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前期,法国科 学迅速发展,承前启后,赶上并在某些方面 超过了英国,成了第三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据汤浅光朝统计,在1751-1800年间,英国 92项,法国144项。
28
远古时代——技术萌芽状态 • 陶器烧制、房屋建造、弓箭发明、丝麻纺织、人工取火等一 系列技术的出现,使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初步满足了 人类吃穿住行的生活需要。 古代文明——实用技术体系的黄金时代 • 为农业服务的天文学、力学、数学、农学、水利工程学等经 验科学体系,以及手工冶炼铸造、简单机械制造技术等实用 技术发展起来了; • 公元3世纪至13世纪,中国创造了以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三大发明为代表的世界上最先进的使用知识体系,达到了古 代文化的高峰。不仅成为东方文明最为重要的知识中心,也 成为了近代西方新社会产生的催化剂。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科学共同体
最后,科共体在运行中,也会出现被称 为“马太效应”的内部矛盾和消极影响。
什么是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来源于《圣经》中的“马太福 音”第二十五章”中的几句话: “凡有的, 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 的也要夺过来。”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科学共同体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产生了工程 科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产生了介于基 础科学与工程科学之间的技术科学。 从而加速了科学技术结构一体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当代科学技术系统的总体结 构,实际上是由各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 工程科学和高新技术群,并经由各学科、分 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横断学科之 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过渡而组成 的大系统。
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
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
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
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 命名为“马太效应”。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科学共同体
“马太效应”是一种在科学上的优势积 累效应。 它具体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了 一定的科研优势之后,就具有了更多的进一 步获得科研成果和社会承认的机会。同时还 具有了评价他人成果和压制“小人物”的机 会。
关于第一个问题科技系统的体系就介绍 到这里。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
〔一〕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 ⒈科学家 科学家并不是指某个学者,或孤立的个 人,而是指作为一种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职 业角色,或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抽象的职业 形式。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科学共同体
2.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决不是以科学为职业的人们 的简单总和。科学共同体——是指具有特殊的 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科学精神气质的科学家 集团。科学共同体的体制目标是培根倡导的 “增进知识,以用知识造福人类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 3.生活方式方面,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
然经济生活方式,走向工业时代商品经济 生活方式。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 • (三)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 • (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有一个历史过程。经
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学技术体 制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其科研组织运 行是保证,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导引。
•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 (一)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 (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内涵及形成 •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技事业成为一
• (四)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 科学愈是向前发展,理论思维也愈益重要。
一切理论思维过程都要受到他们的世界观、 认识有无相通 方法论的影响。
• (五)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 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
中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的速度和程度。
• (六)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制定 • 为了保证科学技术的顺利开展,必须制定相
• (三)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
• 1.社会制度层面。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下,
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呈现出 很大差异。
• 2.政策和体制层面——决定了科学技术发
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并进行着对科学 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关系的凋整。
• 3.社会政治行为层面。政治思想和军事对
抗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评价。
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 二、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
• (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目的 • 科学技术运行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社会
第4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 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 现的。 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 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 增长的内生变量。 (三)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呈现升级 经济形式发生变化 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评价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 的探讨。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 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 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 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 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区分了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 理性、科学技术的本性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运用, 将生态维度的科学技术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结合起来, 拓展了科学技术观的生态视域,对我们深刻地理解资 本主义社会、发现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资本因素,树 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 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科学技术理论的评价
法兰克福学派如实地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对科 学技术的全面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定意义上丰 富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将对科学技术异化的批判转变为 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批判和否定,掩盖了科学技术异化 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把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转换为 科学技术问题,小姐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批 判,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 实际上,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并不能归咎于科学 技术本身,而应该归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 以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的概括和进一步发展。
●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特点科学技术的特点:(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1、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2、“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二)科学技术社会化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三)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2、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一)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世界各国的科学发展是不平衡的。
1939年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首先提出科学的主流即科学中心的概念,并认为科学中心在世界范围内随时间流动的概貌。
1962年神户大学汤浅光朝运用历史比较法和数量分析法进一步揭示了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
●他认为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同期内全世界科学成果的25%作为它是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标志。
●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上按如下顺序转移的:●意大利(1504-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75-1920)●美国(1920-)●汤浅现象告诉人们,一个国家保持科学兴隆的平均周期为80年左右。
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并不意味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的科学规模的绝对下降,而只是表明另一个国家科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得更为迅速。
●影响科学中心转移的因素:理性精神、海外贸易、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产业革命等。
●经济中心的转移●英国→德国→美国●经济中心转移与有正相关。
(二)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发展的加速规律,科学的指数增长率)●恩格斯:“科学也是按照几何级数发展”,科学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 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科学技术活动也应 该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
现阶段,默顿提出的科学精神气质四原则 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失 范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急需制定相关 的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 范。
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 其是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 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 及形成 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及形成
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 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 社会现象。
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 质支撑四大要素,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建构 环境、存在形式和发展条件。
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 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 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 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 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 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200702-28 科学的精神: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 科学精神是对创新的尊重;科学精神体现 为严谨缜密的方法。 科学精神体现为一种 普遍性原则。 科学的道德准则:诚实守信。信任与质疑。 相互尊重。公开性。
3. 科学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政府—产业 界—学术界”三螺旋发展,政府、企业与大学之 间呈现出新关系。
国家创新系统:英国学者费里曼在研究日本经济 发展的基础上,在《关于日本的技术政策与经济 实绩》(1987)一书中首次使用,20世纪90年代 以后,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此进行研究,将之 作为制定科技政策、甚至国家政治和经济政策的 基础。 它是指在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 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 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 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 创新的网络。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 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 革命,并使产业结构又一次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 起了电力、化学、汽车、飞机、拖拉机等技术密集 的新兴产业。 • 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第一、 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下降,而且使金 融、运输、科研、教育等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 展。随着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自身结构发生 了质的变化,从中又形成了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 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促使技术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
• 19世纪下半叶,由于电磁理论的建立,形成了以电 力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促使生产力再 次飞速发展,并使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生产力得以极大的发 展,而且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促使 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 • 但科学技术既不能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消灭,更 不能使资本主义返老还童、永葆青春,资本主义的 固有矛盾仍然存在,特别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 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必将引起新的社会革命, 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剧增长,新知识 在不断涌现,我们要将这些知识都学会都背过是 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 识为主的教育思想,要在注意传授一定量知识的 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加强人才的智能的培养, 使之具有相当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 ⒊科学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 • 前苏联的凯德洛夫指出:“当一个知识门类完成 了整个科学运动的带头职能后,便让位于其它学 科了,而且是让位于一组学科,就是说单个学科 将由一组学科取而代之。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 会出现一个十分明确的学科作为单个带头者显著 向前发展,并为所有其他科学技术部门的进一步 发展开拓道路,当完成这一职能之后,在更高一 级水平上又被一组领先发展的学科所取代。”这 一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可表达为如下形式: • 单一学科带头→一组学科带头→单一学科带头→ 一组学科带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本章知识点技术自主论、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科技乐观论、科技悲观论、社会批判理论、异化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科学共同体、大科学、后学院科学,产业化科学技术,e-科学、科学技术伦理规范、默顿四原则、公共政策科学技术文化、“科学主义”、“伪科学”、“反科学思潮”、人文主义思潮、科技性别、殖民地科学与欠发达国家科学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的基础上,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之间关系,了解科学技术社会性质的内涵和特征,认识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体察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明确科学技术风险公共决策与国家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科学技术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这个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体考察。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与科学技术政治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异化理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和生态马克思主义”。
西方科学技术学有关技术化科学的论述,以及技术科学与第一生产力的关联问题。
技术化科学是指我们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是一种技术的科学化,由此它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科学技术成为技术创新的先导,科学与技术一道成为第一生产力。
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
是技术决定社会还是社会决定技术?本节重点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首先是了解马克思的科学技术功能观,然后再进一步分析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影响,由此勾勒出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形态变革,如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面等。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1、“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知识的形态”。
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人类生产发展。
2、作为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改变社会生产关系,进而改变社会形态。
3、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在,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以至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生于20世纪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以现代科学革命和新技术革命为标志。
现代科学革命包括相对论革命、量力学革命和分子生物学革命等。
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海洋、空间、环境与管理等技术革命。
新技术的社会应用。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1、生产力方面: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2、生产关系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各种社会阶层如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等出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治国、网络民主凸显。
3、生活方式方面,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走向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特征。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是资本固有的属性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上的技巧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归结为社会内部分工——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的。
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20世纪80年代罗默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三)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科学技术以及工业革命的关联。
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的原因是科学作为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当今的科学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
科学开始走在技术的前面,科学向技术转化,引导技术发或者导致新的技术出身,重大的科学突破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的最重要驱动力。
19世纪中叶开始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历史(四)现代科学技术引发一系列经济转型1、产业结构呈现升级。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产业技术的变化,原有产业部门得到改造,新的朝阳产业开始出现,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而第一、二产业比重减少;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经济形式的变化,新的经济形式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等);3、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
科学技术发展与与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紧密关联,随着我们这样的科学技术用于社会的现状,粗放型经济被集约型经济代替。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出现。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1、“科技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
科学通过机器统治人。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科学技术社会运用是否走向了科学技术的原来的目的的反面。
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的制度(私有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剥削劳动者。
3、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把对技术的人本主义批判和生态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批判有机地结合。
因而,既非技术决定论亦非社会决定论。
(二)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观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发挥正面社会作用的同时,使人变成商品的奴隶、消费的奴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既是“富裕社会”、又是“病态社会”,造成了畸形的、“单向度”的人;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作为新的控制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工具理性成为唯一的社会标准,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独裁的手段。
法兰克福学派指出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科学技术社会运用与我们的政治实施,意识形态的贯彻,以及社会的价值理性还是工具理性的选择等有紧密的关联。
法兰克福学派在后工业社会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观点: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
科学技术应用的环境问题产生是否与社会制度是紧密相关的,是否只有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社会背景下,只有在一个科学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市场至上以及资本逻辑得到充分运行的基点之上,技术运用的环境问题才得到了强烈的呈现。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共同体,主要包括:第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第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第三,科学技术的伦理体系。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科学技术与伦理”。
西方科技学研究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它提出我们这样的科学,到了今天已经和传统科学不一样了,分成学院科学、政府科学和产业科学,其特点与科技专家的角色定位怎么样?有关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科技工作的社会分层以及性别分层,以及这样的分层所导致的马太效应或者歧视情况怎么样。
科技工作的社会规范——默顿的“四原则”,但是这样的原则在当今科学技术活动及其应用的背景之下,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本节重点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有一个历史过程。
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学技术体制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其科研组织运行是保证,科学技术规范是引导。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的重点是在它的科研组织的特征上。
(一)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已经涉及科学的社会建制问题马克思认为,科学认识活动总是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项基本内容。
法国科学院与大百科全书学派(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内涵及形成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四大要素,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建构环境、存在形式和发展条件。
科学的社会建制是从科学家创建科学学会而组成特殊的小社会逐渐形成壮大的。
技术的社会建制与工程教育、工程师社会角色确立有关。
这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制度化过程。
(三)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内涵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
科学技术的体制化以相应的职业化为核心,其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丰富。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与传播体制、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
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当然这里面涉及到新的科学技术的组织形式,比如大科学、后学院科学,产业化科学技术,e-科学几个方面等。
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视野密切相关,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的顺利进行。
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组织保证。
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组织机构有:科学技术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学技术活动组织机构、科学技术传播机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机构等。
(二)科研组织的特征各种科学技术活动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推进,科研组织呈现出新的特征:1、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活动方式,大科学日益得到政府的重视;2、科学活动出现制度性分化,科学进入到后学院科学时代。
同时,产业科学和政府科学也出现了。
三者分别在大学、产业组织和政府实验室中进行,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特点;3、科学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三螺旋发展,政府、企业与大学之间呈现出新关系;4、人类进入21世纪初,计算的数量和信息的范围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扩张。
由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发展进程所推动,科研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提出虚拟科研组织或e-科学概念。
避免科学技术组织活动的行政化对科研的不利影响,是当代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台湾科技社会建制日本科技社会建制(三)科学技术共同体与科学分层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和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工作者或技术工作者群体,是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
在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内部,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按照职称、学术职务、学术声望等维度进程社会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