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本章知识点

技术自主论、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科技乐观论、科技悲观论、社会批判理论、异化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科学共同体、大科学、后学院科学,产业化科学技术,e-科学、科学技术伦理规范、默顿四原则、公共政策

科学技术文化、“科学主义”、“伪科学”、“反科学思潮”、人文主义思潮、科技性别、殖民地科学与欠发达国家科学

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的基础上,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之间关系,了解科学技术社会性质的内涵和特征,认识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体察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明确科学技术风险公共决策与国家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科学技术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这个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体考察。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与科学技术政治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异化理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和生态马克思主义”。

西方科学技术学有关技术化科学的论述,以及技术科学与第一生产力的关联问题。技术化科学是指我们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是一种技术的科学化,由此它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科学技术成为技术创新的先导,科学与技术一道成为第一生产力。

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是技术决定社会还是社会决定技术?

本节重点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首先是了解马克思的科学技术功能观,然后再进一步分析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影响,由此勾勒出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形态变革,如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面等。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1、“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知识的形态”。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人类生产发展。

2、作为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改变社会生产关系,进而改变社会形态。

3、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在,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以至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发生于20世纪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以现代科学革命和新技术革命为标志。

现代科学革命包括相对论革命、量力学革命和分子生物学革命等。

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海洋、空间、环境与管理等技术革命。

新技术的社会应用。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

1、生产力方面: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2、生产关系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各种社会阶层如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等出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治国、网络民主凸显。

3、生活方式方面,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走向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特征。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

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是资本固有的属性

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

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上的技巧

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归结为社会内部分工——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的。

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20世纪80年代罗默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三)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

科学技术以及工业革命的关联。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的原因是科学作为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当今的科学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

科学开始走在技术的前面,科学向技术转化,引导技术发或者导致新的技术出身,重大的科学突破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的最重要驱动力。19世纪中叶开始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历史

(四)现代科学技术引发一系列经济转型

1、产业结构呈现升级。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产业技术的变化,原有产业部门得到改造,新的朝阳产业开始出现,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而第一、二产业比重减少;

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经济形式的变化,新的经济形式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等);

3、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科学技术发展与与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紧密关联,随

着我们这样的科学技术用于社会的现状,粗放型经济被集约型经济代替。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出现。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1、“科技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科学通过机器统治人。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科学技术社会运用是否走向了科学技术的原来的目的的反面。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的制度(私有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剥削劳动者。

3、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把对技术的人本主义批判和生态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批判有机地结合。因而,既非技术决定论亦非社会决定论。

(二)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观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发挥正面社会作用的同时,使人变成商品的奴隶、消费的奴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既是“富裕社会”、又是“病态社会”,造成了畸形的、“单向度”的人;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作为新的控制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工具理性成为唯一的社会标准,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独裁的手段。

法兰克福学派指出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科学技术社会运用与我们的政治实施,意识形态的贯彻,以及社会的价值理性还是工具理性的选择等有紧密的关联。

法兰克福学派在后工业社会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观点: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

科学技术应用的环境问题产生是否与社会制度是紧密相关的,是否只有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社会背景下,只有在一个科学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市场至上以及资本逻辑得到充分运行的基点之上,技术运用的环境问题才得到了强烈的呈现。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共同体,主要包括:第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第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第三,科学技术的伦理体系。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科学技术与伦理”。

西方科技学研究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它提出我们这样的科学,到了今天已经和传统科学不一样了,分成学院科学、政府科学和产业科学,其特点与科技专家的角色定位怎么样?

有关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科技工作的社会分层以及性别分层,以及这样的分层所导致的马太效应或者歧视情况怎么样。

科技工作的社会规范——默顿的“四原则”,但是这样的原则在当今科学技术活动及其应用的背景之下,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