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与生物安全.共43页
畜禽健康养殖及其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

畜禽健康养殖及其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动物疫病是危害畜牧业生产和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已成为制约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与养殖业发展和集约化饲养程度的提高相比,我国畜禽养殖方式和水平未能得到同步提升。
一方面对致病机理认识不足,难以做到有效防控动物疫病;另一方面忽视动物的生理特点和基本福利,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滥用添加剂、激素、疫苗等,造成严重的动物健康问题和日益复杂的疫病流行状况。
动物疫病不仅直接关系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
防控家禽疫病,不仅要从疫病流行三个基本环节加强综合防制,更要在宏观上积极进行动物健康养殖体系及其生物安全保障体系的规划、建设与完善,以充分发挥人类活动对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重大作用与积极影响。
本文仅就畜禽健康养殖及其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阐述如下:1、建立和健全各级畜禽防疫体系和兽医卫生监督控制体系转变动物防疫观念,将动物防疫定位由保障动物健康和畜牧经济发展,提升到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并实现动物防疫工作由以保护动物健康为核心提升到向以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为核心的转变。
准确定位动物防疫工作,建立和健全各级畜禽防疫体系和兽医卫生监督控制体系,以保障防疫规划、措施及各项兽医法规的贯彻执行。
畜禽防疫体系和兽医卫生监督控制体系的工作,是一项与农业、商业、外贸、卫生、交通等部门密切相关的系统工作。
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提高公共服务职能,必须依靠政府,从全局出发,统一部署,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完善动物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动物防疫监管机制。
建立兽医相关职能责、权、利统一的垂直管理体制与体系,特别是建立和完善垂直管理的官方兽医体制,是实现对动物的饲养、管理、屠宰、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控的有效体制。
官方兽医体制的完善可切实将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由治标为重点的结果监控转变为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全程监控。
2、以区域化和标准化的安全养殖小区建设为核心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牢固树立生物安全意识,以区域化和标准化的安全养殖小区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动物健康养殖与动物生产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

有害生物入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养殖场环境复杂,容易吸引有害生物如 鼠类、昆虫等,它们可能携带病原体, 对养殖动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国内外生物安全形势分析
国内形势
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但生物安全问题依然严峻。近年来,禽流感、非洲猪瘟等 疫情频发,给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外来疫病传入 风险也在加大。
规范接种操作
对接种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确保疫苗接种操作规范、 安全。
合理用药
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 兽药使用的规定,合理选 择和使用药物,避免滥用 和误用。
病死动物处理及无害化处理方法
病死动物处理
发现病死动物应及时进行无害化 处理,如深埋、焚烧等,防止疫
情传播。
无害化处理设施
养殖场应配备完善的病死动物无害 化处理设施,确保处理过程符合环 保要求。
01
02
03
04
用品清单
建立个人防护用品台账,记录 用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
领用人签字等信息。
用品选用
根据不同岗位和作业环境,选 用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
罩、手套、防护服等。
用品使用
员工在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前, 应检查其完好性,正确佩戴和
使用,确保防护效果。
用品更换
定期对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检查 和更换,确保其防护性能和使
分析等。
操作规程编写和执行情况检查
编写规程
针对养殖场的各个环节,制定相 应的操作规程,明确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等。
执行情况检查
定期对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 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 规程得到有效执行。
修订完善
根据检查结果和实际操作情况, 及时修订完善操作规程,确保其 科学性和实用性。
(最新)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

养殖场舍内环境控制
01
02
03
04
温度控制
根据不同养殖品种和生长阶段 ,提供适宜的温度,可通过供 暖、通风等设备进行调节。
湿度控制
维持舍内湿度在适宜范围内, 可通过喷雾、地面洒水等措施
进行调节。
光照控制
根据养殖品种和生长阶段,提 供适宜的光照条件,可通过灯
具和开关时间进行控制。
空气质量
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可通过通 风换气、空气净化等措施来改
某水产养殖场发生 细菌性病害疫情
经验教训总结
01
02
03
04
05
生物安全体系建 立的重要性
加强疫病监测与 预警
提高饲养管理技 术
加强人员管理
做好应急预案
养殖场应从设施、制度、 人员等多方面入手,全面 提升生物安全水平。
及时发现并控制动物疫情 ,防止疫情扩散。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减 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善空气质量。
养殖场消毒与卫生设备
消毒设备
配备高压清洗机、消毒液喷射器等设备,定期对养殖场舍内进行消毒处理。
卫生设备
设置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备等,确保养殖场的环境卫生和污水排放符合 标准。
03
CATALOGUE
养殖场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人员管理
建立健康档案
为场内工作人员建立健康档案,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员工身
饲料运输
在运输过程中,要确保饲料不受污染,采用封闭 式运输,减少与外界的接触。
饮水管理
水源管理
养殖场应选择清洁、无污染的水源,确保水质符合规定标准。
水处理
对饮用水进行过滤、消毒等处理,保证饮水安全卫生。
水质检测
安全养猪生产生物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保障消费者健康
食品安全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之一,采取生物安 全措施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提高企业信誉
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和 形象,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和认可。
03
生物安全措施在安全养猪生产 中的应用
培训员工
对猪场员工进行消毒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有效 地进行消毒操作。
建立隔离区并实施隔离措施
设立隔离区
在猪场内设立专门的隔离区,用于隔离和治疗患病猪只。
实施隔离措施
对隔离区进行严格管理,禁止无关人员和物品进入,防止疫病的 传播。
定期消毒
对隔离区进行定期消毒,确保环境卫生和安全。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并记录
安全养猪生产生物安全措施 的重要性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4
目录
• 引言 • 安全养猪生产生物安全措施的
重要性 • 生物安全措施在安全养猪生产
中的应用
目录
• 生物安全措施在安全养猪生产 中的具体实施方案
• 生物安全措施在安全养猪生产 中的效果评估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02
安全养猪生产生物安全措施的 重要性
防止疾病传播
建立生物安全屏障
防止野生动物传播疾病
通过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可以 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入和传播,降低 疾病的发生和流行风险。
野生动物是病原微生物的重要传播途 径之一,采取生物安全措施可以防止 野生动物传播疾病给猪群。
减少交叉感染
生物安全措施可以减少不同猪群之间 的交叉感染,避免疾病的扩散和传播 。
养殖场生物安全技术培训PPT课件

Part 07
做好灭虫害工作
蚊——乙脑的传播者 鼠——伪狂犬病、沙门氏菌 • 咬坏电线、物品、 • 偷吃饲料、传播疾病 蝇——你喜欢它吗?传播大肠 • 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病等。 钝缘软蜱——非洲猪瘟的传播者
Part 08
疫病监测制度化
——三个目的
1、杀害病原微生物,达到抑制空气当中病员微生物的传播; 2、降低猪舍内空气中粉尘(饲料粉末、灰尘等); 3、抑制空气中的内毒素(特定的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可黏附在粉尘中,内毒素对猪的健康和 生长有影响);
备注:
消毒不可能杀死所有的微生物,但可将其降至不导致发病的浓度水平。
消毒前,环境必须彻底清除环境中存在的有机物,如粪便、饲料残渣、畜禽分泌物、体表脱落物,以及鼠粪、污水或其它污物。 这些有机物中藏匿有大量病原微生物或消耗、中和消毒剂的有效成分,严重降低了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浓度。 消毒人员应根据动物疫情、健康状况、气候条件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合适的消毒方法或增加用量。 消毒剂稀释前,应认真检查复核所用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消毒前,应认真检查消毒设备是否运行正常。 查看《消毒记录》,以便更好地轮换使用消毒剂。
每栋猪舍都应该有温湿度计。温度计是衡量畜舍内温度的重要依据,可是我们也不 能过多的依赖温度计,一切要以猪为本,猪说了算 。 认真观察母猪和乳猪的睡姿、采食、健康等情况来调节温度,使猪群处于最适状态 。 如温度高了,仔猪不喜欢采食而大量喝水,分散睡或不睡觉乱跑。温度低了,仔猪 挤成一团 。 小猪出生时要求温度为33℃左右,而母猪在超过30℃时就会有热应激,所以要设有 保温箱或保温灯来解决这一矛盾。保温箱每周降1—2℃,可利用悬挂的保温灯的不 同高度来调节,至25℃时止,保持到断奶。 冷热应激也是引爆亚健康猪群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

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cc研究所谓生物安全体系是现代畜禽养殖中为阻断病原微生物侵入畜禽体,保证畜禽养殖全程健康的一项系统工程。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禽养殖者的观念也跟着发生变化。
在畜禽养殖还是副业的年代,只是单纯饲养,疾病少。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庭散养生产的肉蛋奶已满足不了人们菜篮子的需求,高产品种、高新技术、高效模式的集约化或工厂化的畜禽养殖应运而生,但引种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疫病,而且病情复杂,周期性频发,治病防病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加入“WTO”后,食品安全得到日益重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到有机食品的认证,加上近几年的极端气候影响和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一方面是国家加强了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对动物产品的管理日趋规范,另一方面是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报道与监管,所以,现在很多业主意识到了养重于防,提出了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的观念,即从建场时就开始考虑人、畜的安全,为畜禽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和繁育条件,减少应激,提高抗病力,从而保证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
该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养殖场选址原则畜禽养殖场的选址应遵循国家、行业及地方的相关标准进行科学选址,特别是要符合当地农牧业发展规划,距离居民区、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等1500m以上,且处于下风向;距主干道500m以上,养殖场之间距离3000m以上,水源要求卫生、充足,电通、路通,能开通网络,通风良好,地势平坦、高燥,不易积水,利于排水,最好周围有山林环绕,形成天然屏障,利于防疫。
二、养殖场设计建设验收使用“四同时”原则在选址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后,对养殖场的各个功能区与栏舍的布局及其建筑材料,栏舍小环境控制设施,饲喂、饮水与除粪设施,消毒设施与参观区,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模式等要求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建成验收、同时使用这一“四同时”原则。
养殖场各功能区布局设计要合理,一般分为生活区、办公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隔离舍、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区等功能区,其中生产区还可以按照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分段饲养,如生猪养殖多分为繁殖、保育与育肥三点式饲养,蛋鸡(鸭)分育雏与产蛋二个阶段等,各功能区之间间隔50m以上,栋与栋之间距离在10m以上,选用轻钢结构,可起到很好的防疫保健作用;栏舍小环境控制包括防暑、防寒、防鸟虫害等设施,通过对栏舍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的调节,还有防蚊、蝇、老鼠、鸟类的干扰与传播疫病,从而供给畜禽舒适的生活环境,减少应激,减少疾病发生,充分发挥出畜禽的生产潜能。
畜禽养殖场的重要生物安全措施

畜禽养殖场的重要⽣物安全措施1防⽌传染病的引⼊饲养⽆免疫⼒动物的养殖场引⼊致病性病原体,对于所有动物的健康都是灾难性的。
因此,必须特别⼩⼼注意避免引⼊病原体。
引⼊动物时,必须从已知致病性病原状况的场引进。
应当给动物接收场提供⼀份完整的原产地畜群病史。
通常要求为双⽅养殖场提供健康服务的兽医,就关于畜群健康状况、疫病暴发情况、⾎清学检测结果、⼫体剖检情况、动物的⽣产性能,以及可能有的屠宰检疫等相关信息进⾏沟通。
畜群原产地疫病控制措施的相关信息对于畜群健康状况的全⾯了解和诊断检测结果的正确解释都是⾮常重要的。
在动物运输之前,应当将诊断检测结果提供给接收场的兽医,以⽅便为购买动物做好准备。
诊断检测的时间安排各不相同。
有些动物采⽤季度检测结果即可满⾜要求,⽽有些动物可能需要在运输之前再进⾏检测。
动物到达养殖场时,必须与原有畜群隔离。
由于这些新引进动物在运输之后,可能正处于潜伏期或正在排出传染性病原,对原有畜群的健康造成更⼤的风险,隔离是⾮常必要的。
依据考虑的疾病不同,隔离期的长短也各不相同。
要避免引⼊正在排出传染性病原体的动物,需要隔离的时间应>60d。
要将病原体的传⼊降⾄最少,隔离设施与接收养殖场之间有⾜够的距离,理想的隔离距离应为3km。
该距离反映出⼀个事实,即⼀些飞⾍在不同场之间的飞⾏距离⾼达2.4km,可能会将传染性病原体从⼀个场传播⾄其他场。
要减少疫病传播,建议的隔离距离⾄少应为300m。
在对动物进⾏隔离期间,应当进⾏动物疫病的监测,对疫病的临床症状每⽇进⾏观察。
监测项⽬包括⾎清学、PCR、培养和敏感性试验以及病毒分离。
在隔离期间,要控制主要细菌、体外寄⽣⾍和肠道寄⽣⾍,应该进⾏药物治疗,如抗⽣素、化学药物和驱⾍药。
在动物隔离期间,要使新引进动物建⽴针对接收场现有疫病的免疫⼒,任何必要的疫苗都应该进⾏接种。
采⽤⾎清、粪便或活体动物对隔离动物进⾏疾病的暴露控制,必须在接收场兽医的指导下进⾏。
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

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畜禽养殖的主要目的是向社会提供高质安全的畜禽产品以供食物消费。
畜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是指在畜禽养殖中避免发生病原体或生物危险因子无意中暴露或外泄导致危害的综合防治或兽医卫生措施。
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畜禽产品的质量标准、产品安全提级增效越来越严格,畜禽养殖活动中各种管理手段和设施设备的介入是为了阻碍、排除动物疫病的侵害造成的威胁,以保证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畜禽的高生产性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发生或周期性频发给防病治病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超量、多品种的生物制剂兽药的使用在预防动物疫病的同时,也给畜产品的食用安全带来潜在隐患。
近年来,人畜共患病的多发给养殖业者的健康构成了威胁,特别是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且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强,对畜禽养殖的生物安全防护、畜禽产品安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大力提倡。
病害产品的食用损害和人畜共患病的出现,提示畜禽养殖企业应为畜禽建立一个良好的生长和繁育环境、减少应激、提高抗病力,以保证畜禽及其产品的食用安全。
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立的关键控制点主要有以下方面:1 养殖场选址需符合相关标准要求1.1 新建畜禽养殖场的选址要符合当地产业、农牧业发展规划如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划定畜牧业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并向社会公布后,规模养殖场的建立必须在划定的养殖区内建设、符合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和村镇建设发展规划适度养殖才有可能长远的经营发展。
1.2 新选场地要考虑地势高燥、平坦山区、丘陵山地应尽量选择阳坡不宜超过20 ℃,建筑要布局合理紧凑节约土地,在满足当前生产的同时适当考虑将来的技术提高和改造的可能性。
1.3 要符合农业农村部《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基本要求:(1)养殖场选址一般要与居民生活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风景名胜及景点等远离,不同畜禽品种不能饲养在同一养殖场内。
(2)配备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或动物防疫技术人员(乡村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