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市城市生态安全评价论文

合集下载

宣城生态文明有关文章标题

宣城生态文明有关文章标题

宣城生态文明有关文章标题标题:宣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引言宣城,位于我国安徽省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生态资源丰富的城市。

近年来,宣城市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对宣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一、宣城生态文明的现状和成就1.生态修复与保护近年来,宣城市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大力推进绿化造林、水土保持、河道整治等工作。

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65%以上,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0%以上。

2.绿色产业发展宣城市着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加大对环保、节能、低碳等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发展。

全市绿色产业产值占比逐年上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3.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宣城市高度重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废气治理等环保设施,确保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4.生态旅游发展宣城市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了绿色经济发展。

二、存在问题及挑战1.生态环境脆弱宣城地处丘陵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易受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影响。

2.产业转型升级压力随着绿色发展战略的推进,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如何实现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成为一道难题。

3.环保投入不足在环保投入方面,宣城市尚存在不足,部分企业环保设施不完善,污染物排放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三、对策与建议1.加大生态修复力度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宣城市应继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2.优化产业结构宣城市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3.提高环保投入比例加大环保投入,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4.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赢。

2021宣威市陡坡地生态整治的必要性与实施方法范文2

2021宣威市陡坡地生态整治的必要性与实施方法范文2

2021宣威市陡坡地生态整治的必要性与实施方法范文 宣威市地处长江上游,珠江源头,其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生态功能突出。

针对宣威市陡坡地生态治理的紧迫性,提出宣威市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管理策略,以期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建设好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切实增强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土地资源现状 宣威市国土总面积6 075 km2,其中槽谷、低山区面积约占28.4%;平坝、浅丘、半山区面积约占56.3%,山区面积约占13.7%;高山区面积约占1.6%.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高山、小盆地、峡谷、河槽等多种地貌并存。

全市的土地资源特点是山地多、平坝少,旱地多、水田少,人口多、土地少,土地干、酸、瘦、薄、板结的状况尤为突出。

666.67 hm2以上区域相对连片的小盆坝有板桥、落水至来宾坝子,热水关营坝子,龙场、格宜至宝山坝子,是宣威主要的旱粮生产基地。

耕地面积16.124 hm2,其中:旱地13.72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5.08%,水田8 733.3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42%,近年来全市耕地数量总体变化较小。

按坡度划分:坡度>25度.耕地2.7万hm2,15-25度.耕地3.47万hm2(其中江河两岸、城镇面山、公路沿线、湖库周围等生态区位重要的面积1.97万hm2)。

2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的紧迫性 2.1 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放眼全市广大的农村,大量分布有各种历史原因形成的陡坡地,特别是城镇面山、交通沿线,视力可及范围到处可见坡耕地,宣威市25℃以上陡坡地及生态区位重要的面积达4.67万hm2.大量陡坡耕地生产条件低劣,生产方式落后,难以充分发挥种植农作物的综合效益。

陡坡地耕种时加重水土流失的强度,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函需解决的难点间题。

结合“美丽宣威”建设现状分析,宣威市有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的迫切需求,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已经迫在眉睫。

城市生态安全评估研究

城市生态安全评估研究

城市生态安全评估研究城市是人类生活密集的区域,其生态安全问题既关系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涉及到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因此,对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生态安全评估的目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评估目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估旨在全面科学地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评估城市的生态安全状况,为制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来说,城市生态安全评估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政府了解城市生态环境的状况城市生态安全评估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继而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开展全面监测和评估,为形成城市生态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 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支撑城市生态安全评估也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城市生态安全评估,可以了解城市在生态系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改进建议,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 明确城市生态安全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城市生态安全评估还可以明确城市生态安全现状,分析今后城市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城市生态安全保护策略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二、评估指标城市生态安全评估指标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的关键标志。

评估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安全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目前,常见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水环境安全评估指标水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资源因素之一,对于保障城市居民健康和城市生态环境安全至关重要。

水环境安全评估指标主要包括水质、水源地、水体污染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

2、空气环境安全评估指标空气污染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空气环境安全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城市大气环境的污染状况、大气环境污染物来源和传递等方面。

3、土壤环境安全评估指标土壤是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宣威市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宣威市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宣威市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根据宣威市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分析了林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抓好森林资源结构调整和综合开发、将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和核桃干果基地建设相结合、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等措施,以期更好地推动宣威市林业生态建设。

关键词林地;保护利用;现状;问题;对策;云南宣威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物质基础[1-2]。

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提升森林资源承载能力,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现代林业、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3]。

1 宣威市林地资源现状宣威市地处云南高原东北部,国土面积60.75万hm2。

据2009年宣威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显示,全市林业用地面积308 854.4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50.84%。

其中有林地248 020.3 hm2;疏林地984.3 hm2,灌木林地面积44 488.6 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6 532.8 hm2,苗圃地面积19.4 hm2,无立木林地面积2 869.9 hm2,宜林地面积5 927.6 hm2,辅助生产林地面积11.5 hm2,非林业用地面积296 407.6 hm2,其中有林地覆盖率40.98%。

活立木总蓄积11 263 590 m3。

公益林185 166.66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9.95%,其中国家公益林96 633.33 hm2,省级公益林88 533.33 hm2,商品林123 692.67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0.05%。

在历次编制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宣威市加大管护力度,健全了以护林员为主的管护体系,强化了管理,天保一期工程的实施成绩斐然,为天保二期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2 存在的问题2.1 岩溶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宣威市处于世界三大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片区的中心地带,是喀斯特集中分布区,区域内除龙潭镇、得禄乡、杨柳乡大部分、倘塘镇和来宾镇中部少数区域为玄武岩、砂岩、砂页岩外,其余60%以上区域成土母岩均为可溶性碳酸盐石灰岩类,因此宣威市石漠化分布具有分布广、面积大及成片分布的特点,全市26个乡(镇、街道)均有分布。

基于生态足迹的云南省大理州生态安全评价

基于生态足迹的云南省大理州生态安全评价

性越来越大。生态安全作为国家或地区安全的有机 ① 生态足迹( F , E )指特定区域在一定人 口和经济规 组 成部 分 , 重要 性 1益 突 出l】 有 的生 态安 全 模条件下 , 其 3 l。现 _ 2 维持这些人 口自然资源消费、 能源消费和 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综合指数法 、 景观生态学方法 、 生 吸纳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包括陆 态系统安全的综合评价法和生态安全承载力 的评价 地和水域 )E ;F表征人类的生态需求 , 即人类社会发 方法 4 31 所有这些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 展对环境造成的生态负荷 ,其值越大对环境的破坏 种[4 1 。 , [ 价 方 法 复 杂 ,涉及 的评 价 因子 繁 多 ,需 要 人 为 赋 越大 。② 生态承载力( C , E )指—个地区所能提供给 值 ,主观 因素影 响 大 ,评 价指 标和 划分等 级 的标 准 人类 的生 态生产 性土 地面积 总 和 ;C表 征 区域生 态 B 很难 统一 ,因而评价 结果 在不 同 的时空条件 下没 有 系统供给人类 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的能力。 生态 ③
源 的消费量 ,并 与该地 区实际 的生态供 给能 力相 比 较 , 量地 区 的可 持续 发展 。 衡 生态 足迹 指标作 为一种
产生 的废物 的数量 ; 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转换 ②
成 相 应 的生 物 生 产 性 面积 ; 这 些 土 地 在 空 间 上 ③ 衡量 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的生物物理定量评价工 是 互 斥 的 ,即不 同 的 资 源 消耗 只 能 转换 成 一 种类 具, 吸引 众多 学者 进行 了大 量研 究[2 】 89 , 1, 但是 将生 型 的土 地 。 2 “ ,

2卷 4 1 期
式 中 :卜 E e 卜

生态安全论文

生态安全论文

生态安全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

保障生态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生态安全是指保障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在全球层面上维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生态安全问题不仅涉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重大威胁。

在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保障生态安全已不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单独面对的问题,而是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应对的全球性议题。

为了解决生态安全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管,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促进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培养,推动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其次,加强国际合作,加强跨境环境治理,制定共同的环境保护规范和标准,推进国际环保事务的多边和全球化发展。

最后,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积极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保障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共同的基本要求和行动目标。

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让人类共同享受地球这个美丽的家园。

我的家乡云南生态文明建设1000字初中版

我的家乡云南生态文明建设1000字初中版

我的家乡云南生态文明建设1000字初中版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而生态环境作为人与自然共存状况的形式反映,更具体表征着一个地方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

说到底,一个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云南,无论经济体量多么庞大,也谈不上真正步入了高度文明的发展之路。

反之,若要实现云南的永续发展、建设好美丽云南,那么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云南,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个美丽的地方。

像丽江古城、大理、洱海等都是大家很向往的地方。

大家肯定很好奇,像云南这样令人心神向往的地方为什么还会担心生态问题。

其实无论地方生态再好,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如果没有保护意识,都会影响生态的平衡。

还有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些著名的景点也会造成影响。

既然大自然恩赐给我们这么好的生态环境,那我们就应该去好好保护它,不能让大自然精心打造的鬼斧神工消声灭迹。

文明建设的问题也很重要,因为对生态的保护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大家如果自觉处理生活垃圾,进行垃圾分类;自觉保护自然景区;自觉保护古城的建筑;不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那生态环境一定更加容易被保护。

这还需要政府的引导与督促,通过各种形式,让大家去文明建设我们的城市,一定能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

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清新,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云南需要发展,更期待建设一个“美丽云南”,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绿树常存的环境。

这不仅仅是当代青年人的责任,更是今后几代人需要奋斗的方向。

对云南治污,应重点引导,农村居民。

目前云南的农村的生活水平在显著提高,但生产生活垃圾量增大,使集中回收和治理成了难点,这不仅对农村的土地质量、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生活。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除了作为发展的背景因素外,事实上,对于许多产业来说,生态环境因素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

比如对于旅游业来说,好的环境带来的就是“人气”和“名气”,带来的就是“真金白银”。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研究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研究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研究论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研究论文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研究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人类生存问题,国内外学者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范畴,井对这一范畴的理论思想展开了研究。

随着理论探讨的逐步成熟,生态文明理念渐渐进入党和政府的决策视野,20xx 年,党的十七x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的更高要求之一,在我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人类生存问题,国内外学者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范畴,井对这一范畴的理论思想展开了研究。

随着理论探讨的逐步成熟,生态文明理念渐渐进入党和政府的决策视野,20xx年,党的十七x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的更高要求之一,在我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外学者研究和探讨的重点。

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认为,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携起手来可以构建出生态经济,井进一步提出了非线性可持续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B模式。

我国有学者认为,要建设生态文明,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一系列生态产业因。

近年来,如何对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己成为国内生态文明相关研究关注的焦点。

20xx年,北京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课题组分别发布了基于不同评价方法的中匡}省(直辖市、自治区)生态文明排名报告,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这也导致了中国的人均占用量很少,甚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甚至是世界倒数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国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宣威市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摘要】本文以云南省宣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压力(press)-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遵循适用性、科学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的前提下,构建了包括3个层次、24个指标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宣威市2004~2008年城市生态安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宣威市城市生态安全综合得分逐年下降。

【关键词】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主成分分析;宣威市生态安全(ecological security)是指某一国家(或区域),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不受或少受各系统及组分间的破坏或威胁,所呈现出的整体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保障程度。

生态安全就是要使生态环境能够有利于经济增长及经济活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避免因资源衰竭、环境污染和退化给社会生活和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生态安全综合评估的前提,如何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及有效的定量化评价方法,建立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研究对象的生态安全状态,使生态安全评价更具有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已成为今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研究之一。

本文以宣威市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安全、生态学、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及相关的安全评价理论为基础,在综合分析各种评价模型特点的基础上,采用目前主要应用于区域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的能很好地反映可持续发展机理的“压力(press)-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概念模型(简称psr模型),依据适用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性等原则构建了包括3个层次,共24个指标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云南省宣威市2004~2008年的生态安全情况进行评价。

这将有助于加深对宣威市城市生态安全状况的了解,为实现区域可实现发展提供应对策略,达到生态预警、调节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退化提供科学依据,对宣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安全建设有着重大作用。

1.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模型框架1.1 psr模型目前对生态安全的定量评价中,由于人们对生态安全的内涵认识不足,以及缺乏长期定点监测的数据,尚未形成系统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研究方法[2-4]。

指标体系的展开是在一系列概念框架下实现的,目前被国内学者广泛应用的是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署最初针对环境问题提出的表征人类与环境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

在该模型中,某一类环境问题可以由3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指标类型来表达: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荷;状态指标表征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状况;响应指标则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psr概念模型从人类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出发,对环境指标进行组织分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psr模型框架的本质是为了在压力和状态、状态和响应、压力和响应之间偶然的关系上建立联系。

1.2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组成的综合生态系统,对其进行生态安全评价涉及的影响因子非常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依据psr模型的基本框架,并参考国内外有关生态安全评价和相关研究,拟建了3个层次的宣威市城市生态安全指标体系。

第一层为目标层,即评价目标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综合指数;第二层为项目层,包括城市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和响应;第三个层次为指标层,即表达评价因素的具体指标(见表1)。

1.3 数据获取与处理数据主要来源于2005~2009年《曲靖市统计年鉴》和《宣威市统计年鉴》,依据资料和数据的可得性及代表性,遴选了24个用于宣威市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并选择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从反映城市生态安全综合特征的众多变量中提取几个主成分,分析出影响城市生态安全水平的不宜观测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综合评价模型的权重,计算出综合评价值。

主成分分析法克服了主观赋权易受评价人主观影响的不足,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质量,处理可信度高[3-5]。

2.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结果按照表1所列出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使用tanagra1.4.3.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宣威市城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及各准则层指数的度量结果,如图1所示。

2.1 综合指标表2显示了原始变量的总方差解释分析结果,前2个因素的累计贡献率已达92.65%,即可以解释所有原始变量的92.65%的内容。

因此,仅选取前2个主成分作进一步分析。

注:y1、y2分别表示第1、第2主成分;tot.列前面的数据表示该指标在所在主成分轴上所占的百分比,括号内的数据表示该指标在所有主成分轴上所占的累计百分比。

为使初始因子对所有变量的解释更加突出,对初始两种主成分因子进行最大方差旋转,得出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图(见表3),来反映各个变量可以由哪些主要解释因素。

分析表3可知,对于第一主成分[y1],影响变量主要反映了资源环境压力指标(人口密度、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水资源量、城市化水平、污水年排放量)和资源环境状态指标(绿化覆盖面积、人均gdp、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第二主成分[y2],影响变量主要有降水量和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由图1可知,宣威市城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标得分从2004年的4.93下降到2008年的-2.87,表明2004~2008年时段内宣威市的生态安全状况在持续下降,尤其是2005年下载速率最快。

由表3可以看出,引起宣威市生态安全下降的主要因子是第一主成分[y1]中的资源环境压力中的人口密度因素导致的,宣威市人口密度由2004年的875人/平方公里迅速增加到2008年度920人/平方公里,再加上污水年排放量增长速率较快,同时也造成了人均水资源量的下降;同时城市化水平也在迅速加快,由2004年的22.89%提高到2008年的33.2%,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多,5年平均增长率为1.82%。

2.2 压力指标压力指标得分由2004年的-2.41上升到2008年2.55,反映出宣威市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在逐年增加。

主要原因是由于市区人口基数大且呈增长趋势,且人均道路面积也在逐年增加,道路建设造成了路面硬化,对地区的环境和气候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在城市化水平迅速增加的同时,工业和生活污水年排放量增长也较快,从2004年的2335万吨到2008年的2505万吨。

2.3 状态指标状态指标得分由2004年的-2.87上升到2008年的2.34,年平均上升率为132.5%。

整体情况良好。

主要表现为:城市绿化面积由2004年的412公顷增加到2008年的51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5.97%增加到8.33%,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由2.42增加到3.19,同时人均gdp和城镇居民最低收入年平均增加值分别为36.43%和7.84%。

2.4 响应指标响应指标得分从2004年的1.97下降到2006年的-0.67,但从2006年开始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从-0.67上升到2008年的-0.22。

由此可见,响应指标在5年的时段内波动较大,在2004-2005年份内下滑最快,并在2006年下滑到最低点,然后从2007年出现缓慢上升。

在2007年政府比较关注环境问题,并加大了投资力度。

如人均gdp由2007年的0.71万元/人增加到2008年的0.86万元/人,污水处理总量由2007年的2398万立方米上升到2008年的2505万立方米,科技拨款每年都有所增加,2006~2007年增长速率开始加快,2007~2008年几乎增长了一倍,由2007年的0.15%增加到2008年的0.29%。

各年的资源环境响应得分排序为:2004﹥2008﹥2005﹥2007﹥2006。

3.结论宣威市是云南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多年来人口增加率均较高,但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云南省人均占有量的1/4,耕地资源质量差,造成粮食与水资源的人口压力较大。

近年来大力开发煤矿资源、建设水泥厂、发电厂、兴建氮肥、磷肥长等工业项目,在推动宣威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使得环境容纳量和承载力不断下降[9]。

通过对宣威市2004~2008年生态安全状况的评价与分析,也进一步印证了宣威市生态安全的总体状况持续下降的趋势。

本文通过psr概念模型研究了宣威市多个生态安全指标与综合指标的关系,可为宣威市今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及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

参考文献:[1]周旭.我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综述[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00-206.[2]和春兰,饶辉,赵筱青.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3):104-110.[3]廖霞.新疆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d].新疆大学,2008.[4]吴杰,崔维军.城市生态安全模型及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3):20-23.[5]陈涛.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基于spss主成分分析方法[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4):29-30.[6]朱海燕.试论云南省宣威市的可持续发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05):68-72.项目基金:曲靖师范学院基金资助项目“近30年来曲靖市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编号:2009qn019)”。

作者简介:马美,硕士研究生,曲靖师范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区域发展研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