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安全评价

合集下载

城市生态安全评估研究

城市生态安全评估研究

城市生态安全评估研究城市是人类生活密集的区域,其生态安全问题既关系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涉及到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因此,对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生态安全评估的目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评估目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估旨在全面科学地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评估城市的生态安全状况,为制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来说,城市生态安全评估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政府了解城市生态环境的状况城市生态安全评估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继而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开展全面监测和评估,为形成城市生态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 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支撑城市生态安全评估也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城市生态安全评估,可以了解城市在生态系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改进建议,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 明确城市生态安全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城市生态安全评估还可以明确城市生态安全现状,分析今后城市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城市生态安全保护策略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二、评估指标城市生态安全评估指标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的关键标志。

评估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安全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目前,常见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水环境安全评估指标水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资源因素之一,对于保障城市居民健康和城市生态环境安全至关重要。

水环境安全评估指标主要包括水质、水源地、水体污染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

2、空气环境安全评估指标空气污染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空气环境安全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城市大气环境的污染状况、大气环境污染物来源和传递等方面。

3、土壤环境安全评估指标土壤是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广州市为例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广州市为例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判——以广州市为例一、引言城市化进程不息加快,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

广州市作为中国南部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城市,其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生态环境保卫和可持续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广州市为例,探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评判方法和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判方法1. 生态环境指标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判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指标来综合衡量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

例如,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数、噪音等级、土壤的污染程度等指标都可以用来评判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同时,我们还要思量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如鸟类、昆虫等丰富程度,以及植被遮盖率等因素。

2. 社会经济指标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与城市的社会经济进步水平密切相关。

通过考察城市的人均GDP、居民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等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出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经济进步水平越高,生态环境保卫意识越强,城市生态系统往往也会相对更健康。

3. 人居环境指标除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指标外,城市的人居环境也是评判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

城市的绿化遮盖率、公园绿地面积、交通便捷程度、生活垃圾处理等因素都将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判需要综合思量人居环境的各个方面。

三、广州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判1. 生态环境指标广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气候潮湿,植被丰富。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排放和交通污染对空气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PM2.5的浓度偏高。

水质方面,虽然广州市多个地表水源的水质达到了国家标准,但也存在着一些污染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

同时,城市的噪音污染也在逐渐加剧。

2. 社会经济指标广州市是中国南方经济进步最快的城市之一,人均GDP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也在不息提升。

这些指标反映了广州市的经济进步水平相对较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城市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安全评价

城市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安全评价

城市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安全评价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景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旨在评估城市景观规划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保护和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从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的定义、评价指标和方法、案例分析等方面,探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安全评价。

一、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的定义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是指对城市景观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

它旨在通过对城市景观规划的生态系统服务、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评估,确定城市景观规划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和方法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服务功能。

在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中,可以通过评估城市景观规划对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来评价其生态安全性。

2. 景观格局评估景观格局是指城市景观规划中各种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通过景观格局评估,可以评价城市景观规划对景观连通性、景观多样性、景观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合理的景观格局可以提供良好的生物栖息地,促进物种迁移和繁衍。

3. 生物多样性评估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在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中,可以通过调查和监测城市景观规划区域的物种组成和数量,评估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评估城市景观规划对濒危物种和特有物种的保护措施。

4. 土地利用评估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的各种活动。

在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中,可以通过评估城市景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来评价其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情况。

例如,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减少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三、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的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的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为例,该城市拟规划建设一片大型公园,以提供休闲娱乐和生态保护功能。

生态安全评估

生态安全评估

生态安全评估
生态安全是指维护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并保障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安全。

生态安全评估是对特定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安全风险的评估,以了解当前生态环境的安全状况,并为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安全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土壤质量、水质水量、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可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其次,对生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

生态安全风险是指对生态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通过对风险的评估,可以了解生态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和潜在影响范围,为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提供依据。

然后,对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效果、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等。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以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修复和保护。

最后,对生态安全管理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管理机构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等。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管理体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和措施,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生态安全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状况和风险的全面了解,为制定合理的保护和修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总结

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总结

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总结
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则是保障生态环
境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生态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工作,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通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我们对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
评估。

我们通过对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全面了解了生态环境的状况。

这为我们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其次,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
对各项指标的评估,我们发现了一些地区存在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地退化、水资源过度利用、大气和噪音污染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然而,在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其次,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对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这也增加了评价工作的难度。

综合评价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效率,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生态环境 2004, 13(4): 592-596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3023009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971038) 作者简介:贾良清(1971-),男,博士,主要从事生态评价与规划研究。

E-mail: jialq@ 收稿日期:2004-05-14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贾良清1, 2,欧阳志云1,赵同谦1,王效科1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2.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61摘要:城市生态安全是指城市生态环境支撑条件以及所面临生态环境问题不对其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即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能够满足其持续生存与发展需求。

以佛山市为例,选择了资源、环境、生物和灾害等因素,各因素再选择若干评价要素,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了城市生态系统安全指数。

资源安全评价选择了能源、水资源和粮食等要素,其安全指数为0.22;环境安全评价选择了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和农业环境,其安全指数为0.58;生物安全因素安全评价选择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外来入侵物种、森林植被等要素,其安全指数为0.30;选择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等要素进行生态灾害安全评价,指数为0.79;佛山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42。

研究还表明,生态安全评价宜根据最小限制因子定律,选择关键影响因子进行评价。

关键词: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安全;评价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4-0592-05生态安全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状态[1],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条件。

生态安全是随着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类施加于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以致生态承载能力失衡并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时而提出来的与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同等重要的安全概念[2, 3]。

基于物元判定模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以合肥市为例

基于物元判定模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以合肥市为例

2 0 0 ;2 安徽省生态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 , 30 9 . 合肥

要: 根据 压力 一状态 一模型构建 了城市生态安全评价 指标体 系 , 基于物元 分析 指标权 重 , 以合 肥市 为例进 行生 态安全 评价 , 出合肥 市生 态安全 水平 的等 并 得 级 。评价结果基本与实 际相 符 , 能较 客观反映各评价指标 及合肥 市城市 生态安 全水平 , 明建立 的物元判定 说
t r n n sr u ea dI du ty,Hee 3 6 fi2 0 01,Chn ) ia
Ab ta t Ac o d n o P R r m e r sr c : c r ig t S fa wo k,t i a e o siu e n e e y t m fe oo y s c rt s hs p p rc n tt tsi d x ss se o c lg e u iy a —
o jcieya dac rtl.Th rfr ,temo e o te-l n se s n esbe bet l n cuaey v eeoe h d l f matree me t ssme t Sfa il. a i
Ke r s ct c l g e u iy y wo d : i e o o y s c rt ,ma t re e n s e s e t m o e ,a a y ia ir r h p o e s o — y t e - l me ta s s m n d l n l tc lh e a c r c s ,c n
s s me to h iy e s n ft e ct .On ma t r e e n ,a s s m e tmo e e p t e — l me t s e s n d l s s tu .Th s p p ra p is t i d l o i i a e p l h s mo e e t a s s c l g e u i fH e e .W ih c l u a i n o i h d p i g t e AH P,t e l v l f h c l — s e s e o o y s c rt o f i y t a c lt f o we g ta o tn h h e e e e o o o t g e u i fH e e sc lu a e n t e d g e f e a i n b t e h a t - l me t n v r r d . Y s c rt o f i ac lt d o h e r eo l to e we n t e m te e e n d e e y g a e y i r a S u y r s l s o h tma t re e n s e s e tm o e a e lc h e e fct c l g e u i t d e u t h ws t a t e — l me ta s s m n d lc n r fe tt e lv l i e o o y s c rt o y y

山地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山地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po l u n epoes f a i d vlp n f i . ae ntecn e t o e o ni n na idctr :S pesr rbe d r gt rcs pd e e me t t B sdo o cp d l f vr me t iao P R( rsue m i h or o ocy h m e o ln s
( . h o o egah ce c ,Suh et nvr t, hn qn 0 7 5 hn ; 1 S ol f orp yS i e o tw s U ie i C o gig4 0 1 ,C ia c G n sy
2 R s ac n t ueo a d R s uc , o tw s U i ri ,C o g ig o 7 5, h a . ee rh Is tt f n e o re S uh e t nv s y h n qn o 1 C i ) i L e t 4 n
山地 城 市 生 态 安 全 评 价
以重庆市渝北 区为例
王恒伟 廖 和平 , , 赵宏伟 王文吉 朱琳 , ,
(. 1 西南大学 地 理科学学院 , 重庆 4 0 1 2 西南大学 国土资源研究所 , 07 5;. 重庆 4 O 1 ) O7 5

要: 随着工业化与城 市化 步伐 的加快 , 市建设 与生态环 境保 护之 间的矛盾 日益 突 出, 市的生 态安全 问 城 城
Ab t a t C mp n i g wi h c ee ain o n u t aia i n a d u b n z t n, h o t d c in b t e n t e u b n c n sr c : o a y n t t e a c l r t fi d sr l t n r a ia i t e c n r it e w e h r a o — adrfr dt tec r n ses n m t d f h clgcl n i n e t n cl ia scryeau— a epne ,n e r ur t ssmet eh so eeooi v o m n deo gcl eu t v a ee oh e a o t ae r a o i 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生态安全定量评价——以山西省五个地市为例学生李宏静指导教师马义娟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型人工生态系统。

因此,探讨三个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可以给人类以信息反馈并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对于当前构建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的节约型生态城市至关重要。

本文从近年来提出的城市生态安全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并参考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制定了45个具体指标,定量对山西省五个地市——太原、阳泉、运城、长治、大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客观评价,以期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单凭感官所带来的影响。

所用数据来源于山西省统计年鉴,在同一时间段内对这五个城市进行横向比较,最终结果表明,其生态安全指数排序为:太原、长治、阳泉、运城、大同。

关键词城市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引言城市在地球上出现至今已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人们对城市的研究也由来已久,然而以往仅限于对城市的起源、空间结构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将生态学的方法应用于城市系统研究到现在也不过三十多年的历史。

由于其遵循了以人为本的生存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因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话题。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是一个人、景、物融为一体,生产和生活相辅相成的新陈代谢体,是在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和经济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1]。

这种观点表明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在研究时需全面考虑城市内自然、社会、经济之间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核心的人,既可改造自然使其顺应人类的需要,同时又受自然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类,其生存环境是城市地域内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是有关城市居民的一切方面,包括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心理的各个方面。

因此,全面研究城市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可以发挥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优势,在更高层次上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探讨城市发展的多功能协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当前国际社会对生态城市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因此运用多因素方法进行定量评价可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成分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关系的协调性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该系统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制约因素,并为城市规划、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生态管理提供依据。

以往对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价多注重某一城市的现状评价,而对同一地域内不同城市之间的对比研究较少,同时为了避免单一指标在评价中不够全面,本文根据省统计局的现有资料并结合限制因素制定了45个具体评价指标,运用相关分析法剔除不必要的指标,力求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三结合,对位于黄土高原上的五座城市给以定量评价。

1 研究区概况太原、阳泉、运城、长治、大同均属山西省的地级市。

山西省属于黄土高原,在区域背景上,位于农牧交错带上,生态环境脆弱。

春秋季风沙大,降水量偏低,地表干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状态不好,单位土地面积产量低,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长期以来,依靠资源优势,发展煤炭经济,然而对煤炭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带来了许多生态方面的负面效应,严重影响城市内部及周边县市的大气环境、水资源和土地可持续利用。

而GDP长期受控于国际煤价的上涨和回落又使得经济呈现病态增长的趋势,能源依赖性强。

加上人口数量的增长,使得居民生活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山西省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

因此,本文选取山西省五大地市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城市生态安全问题就更具有实际意义了。

所选城市在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地域特色上也具有可比性。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地处山西高原中东部,东、西、北三面环山,受区域小地形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年均降水量456毫米,平均气温9.5℃,无霜期平均202天,黄河的重要支流汾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市。

太原市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号称“煤铁之乡”,全市含煤面积131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8.9%,已探明储量176.7吨,铁矿初步探明储量为1.7亿吨。

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东段,山地约占总面积的75%,全境属海河流域,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日照比较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不同地点相差很大,最暖处(娘子关河谷)高达13.2℃,最冷处(坪塔梁)仅为2.0℃,一般8~12℃。

积温为2400~3000℃,无霜期平均为130~180天。

年降水量北部多于南部。

矿藏资源以黑(煤炭)、白(铝矾土)、黄(硫铁矿)三宝的产量大、质量优而著称。

运城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平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8.2%,年平均降雨量525毫米,日照2350小时,平均气温13℃。

全市无霜期为188~238天之间,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农林牧渔总产值居全省第一。

矿产资源中芒硝储量居全国第二。

金银锌等贵重金属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位置。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形特征为黄土高原山地盆地,年降水量600毫米,日照时数2418~2616小时,平均温度9℃。

无霜期180天,是山西省重要的玉米产地,农业生态系统运行较好。

矿产资源以煤炭最为丰富。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部,丘陵面积为117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6%,年平均降水量384.02毫米,日照时数为2821.6小时,平均温度6.4℃,牧业与耕作业并重。

矿产资源丰富,有“煤海”之称,依托能源优势,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电力生产基地。

2 生态安全与城市生态安全生态安全一词最早由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于1989年提出,旨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2]。

它能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其具体含义可以扩展为保持生态子系统中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合理使用和积极补偿,避免因自然资源衰竭、资源生产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污染和退化给社会生活和生产造成的短期和长期不利影响,甚至危及区域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

城市作为人类的居住地,是区域内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军事的中心。

它是一类以人类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3]。

以现代系统科学和生态学理论为支撑,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了鲜明的内部分层以及各层之间的相互循环和转化,彼此相互依赖(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一个人工化的系统与环境,集中了人类社会的工业、商业生产与生活活动的主要区域,形成了巨大的不同于农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与信息流。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生产与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往往需要异地分解与消化。

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固体、液体、气体废弃物等远远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自然净化能力,所反馈给人类的信息便是生态环境恶化,如大气中颗粒物质增多、水质下降、噪声分贝数超过国家最低限定标准,从而降低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探讨城市生态安全问题尤为重要[1]。

图1 城市生态系统。

仿赵运林城市生态安全可以理解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从生态学观点出发,一个安全的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也能够维持对胁迫的恢复能力[3]。

城市生态系统的负荷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超过负荷则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城市生态系统安全取决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利益的有机协调,它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而且在生态意义上也是健康的。

其本质是要求自然资源在城市人口、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约束条件下稳定、协调、有序和永续利用[4]。

3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模型及指标体系3.1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的模型框架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of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提出的PSR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压力-状态-响应,1994)和DSR模型(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驱动力-状态-响应,1996)。

Corvlan和他的同事提出的DPSEEA模型(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Exposure-Effect-Action;驱动力-压力-状态-暴露-影响-响应,1996)以及EEA(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欧洲环境署,1998)提出的DPSIR模型(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 -Response;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等等[5]。

这些模型均不同程度的考虑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自然资源的质和量的变化,以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响应,即采取的减少、预防和缓解自然环境朝着不理想状态变化的措施。

3.2本文生态安全评价的模型框架本文以PSR模型为例构建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价模型框架(见表1) 。

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况;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此模型从人类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出发,对环境指标进行组织分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框架的构建步骤为:第一,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剔除对评价目的不产生作用的指标,并结合资料的可获得性,最终选定45个具体指标作为评价的具体项目。

第二,设定权重。

主要用了德尔菲法,将评价模型表分发给山西省环境保护局、山西省国土资源厅、省国家安全厅、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太原师范学院的22名教师进行专家打分,最终对返回的意见进行归纳综合、定量统计分析后再寄给有关专家,如此往复,经过三、四轮意见比较集中后进行数据处理与综合得出结果,总共耗时约一个月左右。

表1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价模型框架26、人均粮食0.35 0.0875注:1)由于跨地区资料不够完整,故无法选取更能反映城市生态安全的指标。

2)部分指标的运算公式:城市化水平=非农人口/总人口;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负项指标);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财政支出;社会保障指数= 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企业职工总数;企业发放基本生活费人数/下岗职工人数;社会治安状况指数用万人刑事案件数、万人交通事故、万人火灾事故综合表征;科技进步贡献率用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综合表征;科技资源指数用万人拥有科技专业技术人员数和科学研究经费占GDP比重表征;政府办事效率用党政机关人数占总就业人数和财政自给率表征;经济社会调控指数用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和财政收入增长指数表征;[6]外贸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GDP;外资开放度=实际利用外资/GD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