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合集下载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即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

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24255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HJ 623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SL 19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3术语和定义3.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即EI,数值范围0~100。

3.2生物丰度指数biological richness index评价区域内生物的丰贫程度,利用生物栖息地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综合表示。

3.3植被覆盖指数vegetation coverage index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单位面积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表示。

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安全生产风险分析与评估

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安全生产风险分析与评估

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安全生产风险分析与评估摘要:土地资源管理过程存在许多容易忽略的安全生产风险,为了提高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对生产、生态、生活用地实行更精准化的管控。

本文通过对若干起事故进行分析,辨识出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建立风险评价指标,利用风险矩阵结合专家经验对土地资源管理风险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土地资源管理过程“危化品园区的选址规划合理性C1”、“违法违规使用土地的情况C10”为重大风险,这些风险反映出相关部门在设计与审批土地资源过程中把关不严,制度落实不到位,安全意识较差。

因此,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做好隐患排查工作,提高整体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风险矩阵;风险评估;事故案例分析前言:近些年因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不合理、规划编制实施监管不到位、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和工程用地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发生的多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如“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等,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系统。

为明确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必要对土地资源管理风险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目前国内关于土地土地资源管理风险的研究主要是土地土地资源管理风险识别、评价与控制等方面。

在风险识别研究方面,徐莉莉[1]结合乡镇土地资源所执法监察工作经验深入分析了基层土地执法检察环节面临的失职渎职风险。

王枫云[2]、卢汉桥[3]指出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识别是指对公职人员岗位潜在的风险加以分析、判断,并对各种风险因素对岗位安全的影响程度加以判别。

张颖[4]从土地资源交易、项目管理、土地资源保护、执法监督四个方面建立了土地资源管理廉政风险指标。

在土地资源管理风险评价研究方面,吕乐婷等[5]、徐建昭[6]等通过参考相关文献结合专家打分法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风险损失度和景观类型的脆弱度指数。

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1海南大学管理学院, 海南儋州 5 13 ; . 77 7 2 海南大学网教中心 , 海南儋州 5 1 3 ) 7 77 摘要 对 生态安全的概念 内涵进行界 定 , 在土地 资源可持 续利 用研 究框 架 的基础上 , 构建 海南省 土地 资源可持 续利 用的 生 态安 全评 价
的指标体 系。
1 生态安全的 内涵

个相对 的 、 态 的概念 。没有 绝对 的安 全 , 动 只有 相 对 的安
生态安全 ( cl ia S cry 已成为 国家安 全和 区域安 E o gcl eu t) o i
全, 并且随 环境 变 化 而变 化 。生态 安 全 的威 胁 往 往 是 区域
全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早 在 18 99年 , 国际 应用 系统 分 析研 究
L UAN Qiol t l ( n gme t olg ,Han nU iest,D nh u a ・n e i a Ma ae n l e C e ia nvri y a zo ,Hann5 13 ia 7 7 7)
Absr c Th o n tto fe oo ia e u t ssu id.Ba e nt u tia l iz to fln eo re ta t ec n oaino c lgc lsc r ywa td e i sd o hes san beutiain o a d rs u c s,e oo ia e u t v l— l c lgc ls c r y e au i ain ide sfrs san be uiiain o a dr s L c si ia rvn ewee c n tu td to n ie o u tia l t z t fl n eo/ e n Han n P o ic r o sr ce . l o r Ke r s La d rs u c s u tia l t iain;Ec lgc lsc rt y wo d n e o re ;S san be ui z t l o oo ia e u y;Ev l ain i au to

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摘要:目前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动态性不强、系统性不够,DPSIR 概念模型有助于全面分析生态系统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有助于理解影响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的作用过程以及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文基于DPSIR概念框架提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生态安全DPSIR概念模型指标体系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新主题。

自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的切尔诺贝核电站事故导致的人为环境灾难以来,生态安全日益被提上国际议事日程,也引起了国内外不同学科广泛的研究[1]。

二十多年来,国际上关于生态安全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生态系统自身安全、生态服务和生态安全分析与评价等方面[1]。

生态安全评价是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运用恰当的方法对生态环境因子及生态整体进行生态安全状况评估。

目前,我国在生态安全评价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不少学者在评价指标及方法上都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

生态安全指标体系是生态安全评价和预警机制的重要内容与前提,建立生态安全衡量指标体系和监测预警系统目的在于制定生态安全的衡量标准,通过实施标准将生态系统维持在能够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状态[2]。

本文就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做一些探讨。

一、生态系统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区域生态系统安全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明确生态安全评价的目标和内容。

图1给出了区域生态系统中PRED(人口、资源、经济、社会)之间的相关关系[3]。

(1)自然灾害如旱涝、地震、泥石流、崩塌等的发生是引发生态环境危机最直接的动力。

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会使的水、生物等资源急剧减少,土地利用率大大降低,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2)人口的变动会引发生态不安全。

人口的急剧增加,会使资源压力成指数增长。

资源短缺直接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引发贫穷、犯罪、冲突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

生态安全与评价

生态安全与评价

⑥ 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
二、生态安全的评价
评价方法 (1)比较法
选择某一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的一组特征变量与另一 “纯天然”或“未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的相应特征变量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该 生态系统的天然程度,天然程度越高,生态系统越安全。 优点:操作简单,易于理解, 缺陷:一是所有人工生态系统都会被判定为不安全或安全度低;
一、生态安全概念
生态安全研究步骤 生态系统功能分析
生态系统演化状况的监测 主要胁迫因子分析 生态平衡期望值的设定 重要阈值的判定(变化的允许范围) 对系统演化的预测和预警 调控对策
二、生态安全的评价
评价标准 ① 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 ② 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③ 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能力 ④ 生态系统的零风险,即系统间不能相互危害 ⑤ 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 ⑥ 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
二、生态安全的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也需要解决度量什么和如何度量的问题 ;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国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水安全评 价指标体系、森林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湿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草地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海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大气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安全评价也不是某个单一学科能够解决和承担得起的,它需要 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科学家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比较满意 的成绩;
④ 拓宽了生态系统评价和生态系统管理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 ⑤ 能够整合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的信息,因而能将人类需求与生态系统的生
物能力紧密地联系起来; ⑥ 把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视为一个安全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而不是作为
生态系统自身的终结,重视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因而维护了未来世代人的发展 机会和权利。

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

第一章1、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特定地段,由气候、土壤、水文、地貌、地质、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活动和结果等要素所组成的,内部存在大量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流通,空间连续,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一个自然和社会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内涵?(1)土地是地球表面的特定区域;(2)土地是一个自然和社会经济综合体;(3)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连续实体;(4)土地是一个历史综合体;(5)土地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3、土地的特性?(1)土地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的二重性;(2)土地作为自然资源的特性;(3)作为资产的特性;(4)土地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4、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目的,采用一定的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等的经营活动。

5、土地利用分类:是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其利用方式、结构和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的划分或归并。

6、土地利用与分类的原则?(1)要根据土地利用的现状特征进行土地利用分类;(2)土地利用分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3)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具有鲜明的实用性;(4)土地利用类型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7、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1)1980年的《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2)198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3)1989年的城镇地籍调查的城镇土地分类系统;(4)2004年提出的全国土地城乡统一分类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8、土地评价:是在特定的目的下,通过土地质量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确定土地等级,揭示土地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异过程。

9、土地质量是土地的综合属性。

土地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生产力。

10、土地评价的原则?(1)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2)针对性原则;(3)因地制宜原则;(4)合理确定投入水平原则;(5)合理确定单宜性与多宜性原则;(6)可持续利用原则。

11、土地评价的方法:(1)直接法;(2)间接法(归类法、数值法/参数法)。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_张杨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_张杨
(1.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2.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武汉 430079; 3. 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武汉 430074) 摘 要:针对综合指数法与模糊综合法无法同时兼顾评价指标模糊性与随机性的问题,该研究将正态云模型引入 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基于正态云模型,以湖北省为例,对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定量测度。 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 年间,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从敏感级上升到良好级,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 值从 2.9397 上升为 3.6033,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整体水平有变好的趋势,但目前仍有部分指标处于恶劣、危险 或敏感级,其单因子指标值<2.5,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与改善;正态云模型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定量评价兼顾随 机性和模糊性,该研究可以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云,模型,正态,生态安全,湖北省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3.22.030 中图分类号:X826; F30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3)-22-0252-07 张 杨, 严金明, 江 平, 等.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22): 252-258. Zhang Yang, Yan Jinming, Jiang Ping, et al. Normal cloud model based evaluation of land resources ecological security in Hubei province[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3, 29(22): 252-25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
5
第 2 章 评价原则
2.1 科学性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应当从实际出发,在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的压
力和限制性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为决策提供科 学依据。 2.2 协调性
土地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要素一道,共同构成 区域国土空间利用系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应当全面考虑经济社会 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并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相协调。 2.3 差异性
梳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 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林业发展规划、草原发展规划等规划成果, 收集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农用地产能核 算、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地球物理化学调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 成果和资料,水利普查数据等水资源数据,生态保护红线(各类自然 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水环境质量
修正评价应结合基础评价结果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测算分要素 的承载指数,对基础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判定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状 态,划分为可载、临界及超载三种类型。(具体评价方法详见附录 C)
3.7 分析承载状态空间差异
汇总分析评价结果,编制区域土地综合承载状态分布图及汇总 表。阐释区域土地综合承载状态空间差异,重点分析超载和临界超载 地区的资源环境本底、人口集聚与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特征,分析区域国土开发的资源环境主导约束性,并揭示其超载成因。 3.8 提出承载力提升对策
基础评价基础评价开发利用单要素限制性评价开发利用综合限制性评价开发利用综合适宜性评价自然生态耕地资源水资源地形地貌大气环境水环境分级分析分级分析强限制性较强限制性叠加分析叠加分析适宜性人口经济区位综合适宜性评价结果规模布局空间分析空间分析建设用地压力状态指数耕地开发压力状态指数水资源承载指数水土资源匹配指数生态退化指数大气环境质量指数水环境质量指数赋值计算赋值计算基于修正评价的综合评价基于修正评价的综合评价权重理想值阈值指标标准化土地资源评价水资源评价生态条件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综合承载状态成因分析整合评价整合评价提升对策评价结果应用评价结果应用规划目标空间布局管控措施引导方向空间规划及政策制定政策研判政策研判图图1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过程图11第第44章成果要求4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Abstract: Ecological security is the core of the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The concept and basic objective of ecological security of regional land resource was described at first; and then the principle of evaluation on ecological security of regional land resources was explored. An empirical analysis taking Shijiazhuang city as an example was made. Base on the situta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the land resource in this city was dividied into 3 types,low-resk region,mid-rist region and high-risk region. Further more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ensuring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Shijiazhuang city were proposed.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objectively reflect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ecological secur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Shijiazhuang city, which had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mot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Key words: land resources;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cluster analysis method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地非农业化进程持续进行,具有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资源显著减少。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加以及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出现诸多问题,特别是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严重威胁。对石家庄市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内涵与基本目标1.1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的内涵土地生态安全,是指陆地表层由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受破坏,同时土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持续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1]。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是指在特定研究区域内,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或少受威胁与破坏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在此种状态下,土地生态系统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资源可供利用,土地生态环境处于没有或很少污染的健康状态。而且,土地资源也只有在这种生态安全的状态下,才能维持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具体来讲,区域土地资源安全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未受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功能不受损害,其提供的服务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1.2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基本目标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因此生态安全也是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一种复合系统结构的安全。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基本目标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结构的优化,包括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3个方面[4]。2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原理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是一项涉及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多因素、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工程。通过选取一定的指标,建立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收集指标原始数据,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评价,评价计算过程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5实现。2.1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反映出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目标,更要反映出对生态安全有潜在影响的重要因素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此外还要考虑生态安全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相对独立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等原则[4,5],从土地资源自然生态安全、土地资源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资源社会生态安全三方面选取了20项指标[6-8],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2.2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主成分分析法[9-11]是将多个因素指标转化为少数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方法。简而言之,分析指标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叠,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原来较多的指标用约化后较少的综合主成分指标来代替,剔除一些没有明显分异作用的指标或相互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的指标,以确定最终的综合指标。综合指标保留了原始变量的绝大多数信息,并且彼此间互不相关,能够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减少了数据冗余。聚类分析法[12]是研究样本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该方法以相似性为基础,寻找样本的自然分类方法,与人眼观测的分类方法相比,它有效克服了因经验和专业知识带来的主观性和任意性。评价模型根据主成分分析所得的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评价单元进行聚类分析。在各个评价单元主成分得分的基础上,用系统聚类法对各评价单元进行聚类。整个过程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5计算实现。评价步骤[13-15]如下:1)建立n个区域p个指标原始数据矩阵Mij(i=1,2,…,n;j=1,2,…,p)2)计算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Rjk。3)求特征值λk(k=1,2,…,p)。4)计算各成分的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并提取主成分。5)计算主成分的权重Wj。6)计算主成分得分矩阵Yij(i=1,2,…,n;j=1,2,…,m)。8)根据各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情况,进行聚类分析。3石家庄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实证研究3.1研究区域概况石家庄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位于北纬37°27′~38°47′,东经113°30′~115°20′之间。区域地貌可分西部山丘和东部平原两大类,面积分别占全市的52%和48%,地势西高东低。石家庄市辖6区、12县、5个县级市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57万km2,人口909万人。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的持续增加,石家庄市的大量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3.2石家庄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3.2.1数据来源根据石家庄市国土资源部门和统计部门的相关数据,参阅《石家庄土地年鉴( 2007)》,《石家庄统计年鉴(2007)》,《河北经济年鉴(2007)》,获得石家庄各县(市、区)的原始数据资料,并经过简单运算得到评价体系各指标的数值(表2)。3.2.2主成分的提取在确定了研究区域指标原始数据后,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5的因子分析功能,对石家庄各县(市、区)的数据进行降维处理,通过提取载荷因子相关系数矩阵,得到各评价单元的因子特征值与累计贡献率(表3)。由表3可得到特征值大于1.0的因子,且累计贡献率已达87.176%,符合主成分分析的要求(一般累计贡献率不小于85%,即认为主成分以较少的指标综合体现了原来评价指标的信息),所以选取因子1~5作为主成分,作进一步分析计算,可以得到主成分载荷矩阵(表4)。3.2.4根据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在进行聚类分析时,由于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可以有许多种定义, 所以就有很多种聚类法。这里用类平均法分别对石家庄各县(市、区)进行聚类,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实现聚类分析的过程,并得到聚类分析图(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当类间距取d=20时,将研究区域分为3类较合适。结合各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排名及石家庄市土地利用的具体情况,将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划分为生态安全高风险区、生态安全中风险区、生态安全低风险区3个等级。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各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聚类分析结果及石家庄市土地利用的实际,将鹿泉市定为生态安全高风险区,高新区定为生态安全低风险区。根据生态安全分区的结果,作出石家庄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分区图(图3)。3.2.5结果分析石家庄市辖区和矿区处于生态安全低风险区;藁城市、正定县、新乐市、栾城县、辛集市、无极县、晋州市、深泽县、赵县、高邑县、元氏县处于生态安全中风险区;鹿泉市、行唐县、灵寿县、井陉县、赞皇县、平山县处于生态安全高风险区,评价结果客观地反映了石家庄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就反映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单项主成分得分而言,市辖区在第一、四、五主成分的得分较高,反映市辖区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但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在粮食自给、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所以市辖区应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着重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处于生态安全中风险区的地区在第二、三主成分的得分较高,反映这些地区在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发展均处于一般水平,需要全面提高综合发展水平;处于生态安全高风险区的地区在第四、五主成分的得分较高,反映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合理,但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不高,城镇基础设施和道路交通建设有待加强,经济发展速度需要提高。4生态安全对策及建议4.1编制土地生态功能区划,实施土地生态保护依据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方针和“源头保护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编制地区土地生态功能区划,制定地区土地生态保护措施,以达到因地制宜指导经济布局和土地生态环境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生态决策依据。同时将土地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目标纳入石家庄市各项开发建设规划,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进。4.2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的不合理是造成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更加剧了这种生态安全恶化的趋势。建议通过调整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应把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保护土地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提倡绿色环保型产业的发展。4.3控制人口数量,协调人地关系河北省是人口与粮食大省,石家庄市作为省会更是人口集中和粮食需求量剧增的地区。然而随着人口的迅速递增,人均耕地减少、耕地压力指数增大,造成石家庄市的人口与粮食矛盾日益尖锐,对土地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因此,必须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质,为实现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4.4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所谓土地生态补偿,就是通过制度创新,让土地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从而解决好土地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激励人们从事土地生态保护投资并使土地生态资本增值。因此,要按照“资源有偿利用、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通过财政转移加大土地生态保护资金的投入,明确补偿的范围、内容、方式、途径等问题,逐步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4.5综合治理“三废”,减轻土地污染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大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治理重点是控制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确定化肥的种类和农药的施用量、种类与最佳施用期,提高其利用率,同时积极研究、开发优质高效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利条件。4.6开展生态保护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土地生态保护意识公众的土地生态保护意识薄弱,也是造成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当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土地生态保护宣传和教育,让生态环境教育深入人心,让广大民众认识到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恶化的后果及其严重性,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树立公众的土地生态安全观念,提高决策者的环境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和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参考文献:[1] 刘胜华.我国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其立法[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21(2):53-56.[2] 刘勇,刘友兆,徐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以浙江嘉兴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4,5(3):71-75.[3] 崔峰.我国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管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51-56.[4] 景丽娜,周宝同,殷清慧,等. 重庆市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833-834,836.[5] FORMER R T T.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J]. Landscape Ecology, 1995,10(3):133-142.[6] 孙蕾.国家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统计,2005(2):21-23.[7] 王朝科.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几个理论问题[J].统计研究,2003(9):17-20.[8] 左伟,王桥,王文杰,等.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18):67-71.[9] 刘黎明.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223-224.[10] 张尧庭,方开泰.多元统计分析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35-339.[11] 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79-283.[12] 林志垒.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在耕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将乐县万安镇为例[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2):40-46.[13] 鲍艳,胡振琪,柏玉,等. 主成分聚类分析在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8):87-90.[14] 马惠群,刘凌,刘永珍,等.基于和谐性指标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S1):90-92.[15] 王惠勇,曲衍波,郑晓梅,等. 主成分分析法在城镇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614-46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