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与评价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一、概述在全球范围内,生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局部地区的生态安全态势已经威胁到社会经济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从学术层面来看,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尚不充分。
本文旨在建立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对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进行扩展,制定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从而构建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这一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和评估区域生态安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1. 区域生态安全的定义与重要性区域生态安全,指的是某一特定区域内生态系统保持完整、稳定、可持续的状态,能够抵御内外压力,为区域内的人类活动提供必要的生态服务,并保障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
它涵盖了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安全、土地资源安全、森林资源安全等多个方面,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生态脆弱的区域,不仅难以支撑经济的长期发展,还可能因为环境问题引发社会不稳定。
生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地等都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
生态安全也是全球性问题。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生态问题,都与区域生态安全密切相关。
对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和评估区域的生态状况,也为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促进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2. 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与意义保障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能够帮助识别和评估区域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和风险,从而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措施,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安全评价,可以预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以推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维护生态平衡:生态安全评价能够揭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脆弱性,并提出保护措施,以维护生态平衡,确保生态系统能够持续提供必要的服务。
城市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安全评价

城市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安全评价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景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旨在评估城市景观规划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保护和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从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的定义、评价指标和方法、案例分析等方面,探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安全评价。
一、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的定义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是指对城市景观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
它旨在通过对城市景观规划的生态系统服务、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评估,确定城市景观规划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和方法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服务功能。
在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中,可以通过评估城市景观规划对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来评价其生态安全性。
2. 景观格局评估景观格局是指城市景观规划中各种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通过景观格局评估,可以评价城市景观规划对景观连通性、景观多样性、景观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合理的景观格局可以提供良好的生物栖息地,促进物种迁移和繁衍。
3. 生物多样性评估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在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中,可以通过调查和监测城市景观规划区域的物种组成和数量,评估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评估城市景观规划对濒危物种和特有物种的保护措施。
4. 土地利用评估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的各种活动。
在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中,可以通过评估城市景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来评价其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情况。
例如,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减少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三、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的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的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为例,该城市拟规划建设一片大型公园,以提供休闲娱乐和生态保护功能。
生态安全评估

生态安全评估
生态安全是指维护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并保障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安全。
生态安全评估是对特定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安全风险的评估,以了解当前生态环境的安全状况,并为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安全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土壤质量、水质水量、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可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其次,对生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
生态安全风险是指对生态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通过对风险的评估,可以了解生态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和潜在影响范围,为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提供依据。
然后,对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效果、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等。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以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修复和保护。
最后,对生态安全管理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管理机构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等。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管理体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和措施,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生态安全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状况和风险的全面了解,为制定合理的保护和修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

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与价值
提供生物栖息地
滨海湿地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和繁殖场所,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 了重要保障。
调节气候
滨海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通过 储存和释放水分,可以缓解旱涝灾害 ,稳定气候环境。
净化水质
滨海湿地具有净化水质的特性,可以 吸收和降解污染物,保护水源和水质 。
维持生态平衡
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
未来将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 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纳入 更多关键指标,使评价结果更全面、准确。
强化跨学科合作
未来将加强跨学科合作,集合多学科优势,共同推进滨海 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工作。
目前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仍存在缺陷,部分关键指标 尚未纳入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技术手段落后
在监测、评估和治理等方面,仍存在技术手段落后的问题,需要加 强技术创新和引进。
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
强化数据采集和处理
未来将加强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采用更先进的科技手段 ,提高数据质量和覆盖范围,为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提 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概述 • 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 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实践 • 滨海湿地生态安全保护对策与建议 •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全球滨海湿地退化严重,生态安 全问题突
滨海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 然资产,对人类和生物多样性具
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一、关于评价标准问题就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而言,虽然不同的评价对象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如果抽象掉具体评价对象的特定标准,我们总是可以为其找到一种称之为“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
这种“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必须满足几个条件: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即生态巨系统(各生态子系统的有机整合)和各生态子系统不受来自系统外胁迫力的影响;②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但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能够消解这种影响并通过自组织能力修复其丧失的部分功能,恢复生态过程的完整性;③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能力,安全的生态系统在外力胁迫下不仅不会降低其向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如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木材产品等),也不会降低其特有的生态功能(如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相反这些功能还应该逐步得到提升,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④生态系统的零风险,即系统间不能相互危害,由于人类的自私和对物欲的无限贪婪,人类活动充满了功利性,往往以牺牲一个系统的功能完整来维持或提高另一系统的生产和服务能力,例如,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人们往往通过增加化学肥料的施用量,从而造成土壤系统的板结和污染,并进而污染水圈、生物圈,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⑤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
一个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尽量减少额外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以维持系统的生产功能、服务功能和环境功能。
据专家测算,我国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2.3%,扣除这一因素,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只有6%左右,这究竟是提高了人类福利还是降低了人类福利?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严肃的问题;⑥生态系统的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
说到底,生态安全的本质是人类的生存安全,人类的生存总是依托于生态系统持续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整个世界的国民经济也是建立在由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的,一切威胁生态安全的因素和破坏生态安全的行为都是在动摇人类生存的基础,所以安全的生态系统必须有能力支持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
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总结

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总结
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则是保障生态环
境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生态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工作,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通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我们对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
评估。
我们通过对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全面了解了生态环境的状况。
这为我们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其次,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
对各项指标的评估,我们发现了一些地区存在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地退化、水资源过度利用、大气和噪音污染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然而,在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其次,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对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这也增加了评价工作的难度。
综合评价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效率,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湖泊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技术指南

湖泊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技术指南一、调查与评估的目的1.为了解湖泊生态环境的现状,发现湖泊的生态安全问题和危险因素,制定合理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2.为了了解湖泊生态系统的自然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以保障湖泊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和健康。
3.为了了解湖泊的敏感度和脆弱性,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应急预案,降低湖泊生态系统的风险。
二、调查与评估的内容1.水质与水体生态环境调查,包括湖泊水质监测与评价、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源及排放情况等。
2.湖泊生物调查,包括湖泊生物多样性调查、优势种群状况评估、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评价等。
3.湖泊岸线生态环境调查,包括湖泊岸线景观、植被状况、土壤侵蚀情况等。
4.湖泊生态系统风险评估,包括水域安全、生态功能退化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
5.湖泊管理措施评估,包括湖泊管理政策、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估等。
三、调查与评估的技术方法1.采用现代水质监测仪器、生物调查工具和GIS技术等,对湖泊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评估。
2.结合遥感影像解译、定位技术和无人机航拍等手段,对湖泊周边生态环境进行高精度的空间信息采集。
3.采用统计分析、模型预测和风险评估方法,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态进行科学的评价和预测。
四、调查与评估的应用1.指导湖泊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2.为湖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为政府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生态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的依据。
综上所述,湖泊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技术指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科学、系统的调查与评估,可以更好地把握湖泊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及时发现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保障湖泊生态安全。
湖泊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共同的宝贵资源,其生态环境关系到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平衡。
因此,湖泊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技术指南的制定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下面我们将继续探讨相关内容。
五、调查与评估的标准与指标1.水体质量标准: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湖泊水域中主要的水质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价,包括溶解氧、化学需氧量、营养盐浓度、重金属含量、有机物和水体透明度等。
农业生态安全与评价

⑥ 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
二、生态安全的评价
评价方法 (1)比较法
选择某一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的一组特征变量与另一 “纯天然”或“未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的相应特征变量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该 生态系统的天然程度,天然程度越高,生态系统越安全。 优点:操作简单,易于理解, 缺陷:一是所有人工生态系统都会被判定为不安全或安全度低;
了产出本身对生态系统的其它潜在或显在的外部负效应; 二是产出率下降说明生态系统的安全度降低,但产出率提高则未必一 定说明生态系统的安全度相应提高 。
二、生态安全的评价
评价方法 (3)最优化综合评价法
基本思想是实现多目标组合的最优化,据此判定生态系统的安全状态。目标 设定既包括生态系统的直接生产能力和间接生产能力,也包括生态系统在提 供产品和服务时系统间的相互影响进程。
最优化综合评价法特点
① 克服了部门产出法的缺陷,提供了考察生态系统内在联系的框架,既关注生态系统 的直接生产能力,同时也不放弃生态系统增加综合效益的机会;
二是在人类活动规模和活动强度空前的今天,要找到一个“纯天然”或 “未受干扰”的参照系显然非常困难甚至完全不可能。
二、生态安全的评价
评价方法
(2)部门产出法
该方法的核心是根据部门产出率(产品和服务)与生态系统安全度的相关性来测 定生态安全,是一种间接度量生态安全的方法。一般来讲,产出水平与生态系统 联系紧密的部门(如农业、畜牧业、渔业等),其产出率与生态系统的安全度呈 正相关关系。 缺陷:一是人们在度量部门产出率时,往往仅仅关注直接的产出成果而忽视
二、生态安全的评价
评价标准 ① 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 ② 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③ 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能力 ④ 生态系统的零风险,即系统间不能相互危害 ⑤ 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 ⑥ 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⑥ 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
二、生态安全的评价
评价方法 (1)比较法
选择某一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的一组特征变量与另一 “纯天然”或“未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的相应特征变量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该 生态系统的天然程度,天然程度越高,生态系统越安全。 优点:操作简单,易于理解, 缺陷:一是所有人工生态系统都会被判定为不安全或安全度低;
一、生态安全概念
生态安全研究步骤 生态系统功能分析
生态系统演化状况的监测 主要胁迫因子分析 生态平衡期望值的设定 重要阈值的判定(变化的允许范围) 对系统演化的预测和预警 调控对策
二、生态安全的评价
评价标准 ① 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 ② 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③ 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能力 ④ 生态系统的零风险,即系统间不能相互危害 ⑤ 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 ⑥ 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
二、生态安全的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也需要解决度量什么和如何度量的问题 ;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国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水安全评 价指标体系、森林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湿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草地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海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大气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安全评价也不是某个单一学科能够解决和承担得起的,它需要 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科学家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比较满意 的成绩;
④ 拓宽了生态系统评价和生态系统管理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 ⑤ 能够整合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的信息,因而能将人类需求与生态系统的生
物能力紧密地联系起来; ⑥ 把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视为一个安全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而不是作为
生态系统自身的终结,重视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因而维护了未来世代人的发展 机会和权利。
三、生态安全的特点
1. 研究尺度的宏观性 2. 强调格局与过程安全
格局:生态系统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生态过程:指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动态 3. 重视模型在研究中的作用 预测 解释 推断 问题:模型的有效性
四、生态安全研究的发展趋势
1.生态系统健康诊断 初级生产力、C库储量、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和生境完整性等
五、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
4.生物物种安全 我国是现在已经有4000~5000种高等植物濒危或接近濒危,占我国高
等植物总数的15~20%,经过确认的我国珍稀濒危重点动植物分别达 258种和354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和国际贸易公约》所列的640 个物种中,我国占156个。 外来物种不断侵入我国,威胁到我国生物物种的安全。
1.国土资源安全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是 全国耕地面积的2倍多 荒漠化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 当于每年沙化一个中等县 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的可采林在短短的7 年内将被
五、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
1.国土资源安全
草地面积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退化 湿地资源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 近40%的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
二、生态安全的评价
评价标准 ① 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 ② 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③ 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能力 ④ 生态系统的零风险,即系统间不能相互危害 ⑤ 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 ⑥ 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
二、生态安全的评价
评价标准 ① 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 ② 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③ 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能力 ④ 生态系统的零风险,即系统间不能相互危害 ⑤ 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 ⑥ 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
最优化综合评价法特点
① 克服了部门产出法的缺陷,提供了考察生态系统内在联系的框架,既关注生态系统 的直接生产能力,同时也不放弃生态系统增加综合效益的机会;
② 能够把那些不能通过市场价值体现的产品和服务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进行评价和 度量;
③ 拓宽了传统的生态系统的管理边界,强调系统性,意识到了生态系统功能具有整 体性,因而必须进行整体评价、整体管理而不是分别评价和分而治之;
Agroecology
第九章 农业生态安全与评价
本章详细介绍了生态安全的概念、评价方法和 生态安全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结合土地健康分析, 探讨了土地健康的概念、土地健康的标志、评价体 系、介绍了土地健康预警系统;并对食品安全的概 念、存在问题和发展的现状做了简要的介绍。
第一节 生态安全与评价
一、生态安全概念
五、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
1.水资源安全
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现在一年的用水总量已达到5600 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用 水资源的极限。 我国现在有668个城市,其中有400多个缺水,有110多个经常闹水荒 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 主要河流普遍污染,七大水系,有1/3以上河段达不到饮用功能。
了产出本身对生态系统的其它潜在或显在的外部负效应; 二是产出率下降说明生态系统的安全度降低,但产出率提高则未必一 定说明生态系统的安全度相应提高 。
二、生态安全的评价
评价方法 (3)最优化综合评价法
基本思想是实现多目标组合的最优化,据此判定生态系统的安全状态。目标 设定既包括生态系统的直接生产能力和间接生产能力,也包括生态系统在提 供产品和服务时系统间的相互影响进程。
实际GDP增速 5-6%左右
二、生态安全的评价
评价标准
生态安全的本质是人类的生存安全
① 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 ② 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必须把人、人的活动、人的生存 纳入自然生物圈综合考虑
③ 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能力
④ 生态系统的零风险,即系统间不能相互危害
⑤ 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
红脂大小蠹
1998年在我国山西省阳城首次发现,与80年代后期山西从美国引进木材有 关。
与北美洲发生情况不同的是,它不仅攻击树势衰弱的树木,也对健康树进 行攻击,导致发生区内寄主的大量死亡。1999年底,该虫在河北、河南、山 西发生面积52.6万hm2,其中严重时危害面积13万hm2,个别地区油松死亡率 高达30%,己导致600多万株的松树枯死。在山西,2000年的调查统计,危害 面积达16.3hm2万,其中成灾面积9.1万hm2,己有342.4万株成材油松受害枯死。
五、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
3.环境安全
我国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7亿吨,市政污水排放量为220.9亿吨 工业废水处理率小于70%,市政污水处理率在15%以下 许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便排入江河湖海 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分别为1995.1万吨和1165.4万吨,被许多境外媒体称为 “空气污染源” 全国338个主要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余的 66.9%都超过二级标准,还有137个城市超过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5%。 我国平均每天产生城市垃圾1.5万吨,每年要吞噬掉25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来处 理这些垃
① 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
② 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③ 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能力
④ 生态系统的零风险,即系统间不能相互危害
⑤ 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
⑥ 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
我国GDP增速7-8%
但是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 约占GDP 的2.3%
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新方面和新目标 功能正常的生态系统可称为健康系统。它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能够维
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
一、生态安全概念
生态安全研究 是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人类生存环境辨识的角度来分析与评价 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系统。 首先,所研究的对象具有特定性和针对性,主要发生在生态脆弱区; 其次,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具有相对性和发展性,不同国家和地区或 者不同的时代(发展阶段),其标准会有不同。 第三,生态安全的研究要体现人类活动的能动性,在分析、评价的基 础上,还要研究如何建立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二是在人类活动规模和活动强度空前的今天,要找到一个“纯天然”或 “未受干扰”的参照系显然非常困难甚至完全不可能。
二、生态安全的评价
评价方法
(2)部门产出法
该方法的核心是根据部门产出率(产品和服务)与生态系统安全度的相关性来测 定生态安全,是一种间接度量生态安全的方法。一般来讲,产出水平与生态系统 联系紧密的部门(如农业、畜牧业、渔业等),其产出率与生态系统的安全度呈 正相关关系。 缺陷:一是人们在度量部门产出率时,往往仅仅关注直接的产出成果而忽视
二、生态安全的评价
评价标准 ① 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 ② 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③ 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能力 ④ 生态系统的零风险,即系统间不能相互危害 ⑤ 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 ⑥ 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
二、生态安全的评价
评价标准 ① 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 ② 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③ 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能力 ④ 生态系统的零风险,即系统间不能相互危害 ⑤ 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 ⑥ 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
红脂大小蠹
1998年在我国山西省阳城首次发现,与80年代后期山西从美国引进木材有 关。
与北美洲发生情况不同的是,它不仅攻击树势衰弱的树木,也对健康树进 行攻击,导致发生区内寄主的大量死亡。1999年底,该虫在河北、河南、山 西发生面积52.6万hm2,其中严重时危害面积13万hm2,个别地区油松死亡率 高达30%,己导致600多万株的松树枯死。在山西,2000年的调查统计,危害 面积达16.3hm2万,其中成灾面积9.1万hm2,己有342.4万株成材油松受害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