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报告

合集下载

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摘要】江苏现代农业在农村振兴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方面的对策和建议:加强科技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则可以提升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

展望了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指出未来发展方向并进行总结。

为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现状、问题、挑战、影响因素、对策、建议、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前景、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江苏现代农业的重要性江苏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农业大省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产业升级,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粮食需求不断增加,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供应稳定。

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还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可以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2 发展现状的初步分析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波动较大,农民收入不稳定。

农业生态环境面临日益严重的污染和退化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在发展现状的初步分析中,还要考虑到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沿海城市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沿海城市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沿海城市农业发展调研报告沿海城市农业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沿海城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其农业发展对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将主要关注沿海城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二、沿海城市农业发展现状1. 农业结构转型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海城市农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传统的种粮农业逐渐减少,而水果、蔬菜、水产养殖等非粮食作物的种植和养殖得到了快速发展。

2. 技术支撑不足: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内陆地区相比仍有差距。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高效农业技术和设施设备较少,农业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3. 农业供给能力有限:由于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的限制,沿海城市农业供给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土地资源压力以及海洋环境的污染等问题,都对农业产能带来一定的压制。

三、沿海城市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 土地资源压力:沿海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土地资源的快速消耗。

农地转为城市用地的趋势加大,导致农业用地的减少,进而影响到农业发展的空间和效益。

2. 水资源短缺:沿海地区的水资源相对较少,水资源的分配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在干旱和旱灾频发的情况下,农业灌溉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环境污染:由于沿海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生产受到水和土壤污染的威胁。

水产品受到海洋污染的影响,耕地的肥力也受到工业废弃物的污染。

四、沿海城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 加强农业科技支撑:沿海城市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培养和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推广适合该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规划管理,严格控制农地转为非农用地的力度,合理规划和利用农业用地,确保农业发展空间和供给能力。

3.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提高灌溉技术水平,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下陷现象,确保农业用水的供给。

4. 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对农业生产所需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保护,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使用,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目标与对策研究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目标与对策研究
[5 1 ]肖洪美 , 屠 康.香 茅精 油对 两种 主要储 粮 害虫 的控 制作 用 [] J .粮食储藏 ,0 9 3 : 20 ( )8—1 . 1 [6 孙 1] 伟, 肖家祁.中草药精油对 细菌生长抑 制的实验研 究[ ] J.
上 海 中 医药 杂 志 ,0 5 3 (0 :4— 5 2 0 ,9 1 ) 5 5 . [7] 慧清 , 清 平 , 立 三 , .植 物 精 油 对 微 生 物 的 抑 菌 效 果 评 1 吴 吴 石 等 估研究 [] J .食 品科 学 ,0 8 2 (2 :3— 6 20 ,9 1 ) 8 8 . [8] 1 邓 靖 , 兴 和 , 晓 媛 , .肉 桂 油 的抑 菌 性 能 及 其 在 金 针 菇 谭 周 等 保 鲜 中 的应 用 研 究 [ ] J .中 国调 味 品 ,0 9 5 5 5 . 2 0 ( ):4— 8
事实上 , 这也是 区域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初期阶段 的共性特征。 江苏沿海开发需要 把城 乡经济社 会发展 作为 一个统 一的整
体 , 破 城 乡二 元 结 构 , 进 城 乡 产 业互 动 、 市 与农 村 互 动 、 打 推 城
市 民与农 民的互动 , 形成一 个城乡一体化 发展新格局 。据统
农业产业化是 以国内外市场 为导 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 为 中心 , 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 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 生产 、 一体化经营 、 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 , 把产供销 、 贸工 农、 经科 教紧密结合起来 , 形成一条龙 的经 营机制 ; 它既是增
加农 民收 入 、 进 农业 现代 化 建 设 的 必 然选 择 , 是工 农 业 协 推 也
计 ,0 8年 江 苏 沿 海 地 区 人 口 172 7 万 , 积 2 8 20 1. 4 面 . 4万 k 地 区生 产 总 值 为 48 3亿 元 , 均 地 区生 产 总 值 2 0 m, 6 人 400 元 , 市 化率 达 4 . % , 述 指 标 均 高 于 全 国平 均 水 平 。江 城 61 上 苏沿 海地 区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内生 机 制 初 步 形 成 ; 江 苏 沿 海 在

加快转型升级 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五化联动”现代推进农业

加快转型升级 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五化联动”现代推进农业

亭湖优质梨 果 ,响水浅水藕 ,建湖草 推 动农产 品加 工业由初 加工向精深加 鸡等十个超 1 0 亿 元的县 域特色产业带 工转变。三是注 重品牌 创建。一方面
“ 政府引导 、企业主体 、市场运作、特 农业标准化进程 ,放 大盐城 生态资源
建成 各类园区5 3 个 ,其 中省级园区1 0 建设。三是大 力发展 园区农业 。坚持 加强农产 品质量安全体 系建设 ,加快 国家级 龙头企 业 4 个 ,省级 龙头企 业 色立 园”的思 路 ,优 化产业布局 ,以 优 势 ,增强农产 品市场 竞争 力 ;另一 4 1 个 ;市级 中心批发市场 、县域批 发 园区规划建设 示范带动现代农业快速 方 面深入 实施农产 品质量 品牌 战略 。 市 场 、特色市 场 、镇农贸市场 、村级 发展 ,大力推进十 大园区建设 ,每个 鼓 励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园区 、交
实施 “ 五化 联 动” 现代推进 农业
吴晓丹 / 江苏省盐城 市副市长
党 的十八 大报告 明确提 出要坚持 农业集约化水平 ,力争全市适 度规模 业。每个 县( 市 、区) 都 招 引一批 亿元
走中国特色新 型工业化 、信息化 、城 经营比重达6 0 %以上。二是大 力发展 以上 的重 大项 目。二 是注 重 培 大 育 镇化 、农业现代化道路 。这几年来 , 沿海农 业。积极策应沿 海开发战略 , 强 。深入 调研现 有农业龙头企业 ,筛 盐城 始终坚持把农业现代 化工程建设 利 用沿 海滩涂 围垦 资源 。形成一批规 选确定 1 O 家市场前 景优 、发展潜 力大 作为 “ 三农 ”工作 的总抓 手 ,以农业 模化渔 业生产养殖基地 和沿海特色农 的成长型 龙头企 业进行重点培育 。通 示范 园、加 工集 中区和农产 品批发市 业生产基地 。重点打造东 台西瓜 、茧 过挂大靠强 、兼 并重组、技改扩能等 场 “ 三大载 体” 为重点 ,现 代农业发 丝绸 ,大丰二茬蒜 ,射 阳菊花 ,阜宁 途径 ,实现产业 延伸 、资本运作 、合

江苏沿海地区开发

江苏沿海地区开发

一、江苏沿海地理概况1、岸线:全省大陆海岸线长954千米。

沿海岛屿16个,主要分布在连云港沿海。

海岸线类型以粉砂质、淤泥质海岸为主,海岸平直,长约884千米,占全省岸线总长度的90%以上;其次是基岩海岸,分布于连云港市区,岸线长40千米;其它是砂质海岸,岸线长30千米,分布在海洲湾北部。

2、海底地貌与沉积:江苏沿海海底可分为4个地貌区:一是海州湾区,主要地貌类型为水下浅滩,沉积物以粉砂质泥为主其上分布着变质岩岛屿;二是黄河水下三角洲,面积可达6000平方千米;三是辐射沙脊群区,它叠置在古长江和古黄河的水下三角洲之上;四是长江水下三角洲,主要有现代水下三角洲和古长江三角洲。

3、海洋水文水温:江苏近海水温平均温度最低为2月,最高为8月,南部海域表层最低水温4.9度,底层为5.1度,北部表层最低水温4.4度,底层4.5度,南部水温表层最大27.4度,北部为26.8度。

盐度:全区各月平均盐度变化在29.53—32.24之间,枯水期盐度较高。

潮汐:中部港至小洋口潮差最大,平均潮差3.9m以上,新洋港至射阳河口平均潮差1m左右,长江口北支,平均潮差3m,小洋口外是我国近海潮差最大的海区之一。

4、气象状况气温:年平均气温自北向南递增,渠北13—14度,渠南14—15度受海洋调节冬半年偏暖,夏半年偏凉,春季回暖迟,秋季降温迟。

降水:自北向南逐渐增多。

风向:受季风控制,全年多风向渠北为N—NE—ENE,以南为ESE —SE—SSE,夏季风向较稳定,多东南风,冬季多偏北风。

风速:全年平均、近海5—7m/s南北基本相同,3—5月风速最大。

二、江苏沿海资源1、滩涂资源:江苏沿海滩涂面积约1130万亩,相当于全省现有耕地面积的1/7多,占全国滩涂面积的1/4以上。

平坦开阔,土壤易于改良,现仍以每年2万多亩的速度淤涨,是江苏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

2、渔业资源:计有鱼类150种,软体动物142种,虾类35种,贝类的资源总量大,文蛤、大竹蛏等为全国的主要产地,海带、紫菜的生产量也很大。

以农业产业化为支点,推进江苏沿海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农业产业化为支点,推进江苏沿海城乡一体化发展
会 化服 务 和企 业 化 管理 的 过程 ; 把产 的 基础 。土地 资 源 虽然 有 质量 差 异 , 它 但 粮 棉 生 产 和水 产 养殖 为主体 的农 、林 、 供 销 、 工农 、 贸 经科 教 地 紧 密结 合起 来 , 它 是 人 类 赖 以生 存 的 最 基 本 的物 质 基 牧 、 、 、 渔 盐 港等综合开发模式 ; 农产品 形 成 为 整 体 的 、一 条 龙 的 生 产 经 营 机 础 。海 岸外 还拥 有近 2 0 m 潮 上 带 滩 大 量 出 口 , 0k 目前 已 同世 界 上 1 0多个 国 O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探索意义。
小等优势。经过多年的努力 , 农业生产 业运用工业化 信息化等现代科学技术
2 { 农村 8 江苏 经济. 月刊
手 段 、逐 步 健 全 其现 代 经 济 体 制 以后 , 农 业 本 身也 可 以成 为现 代 经 济 增 长 中 的 新 的 亮点 。 农 业 的产 业 化 、 代 化 既 现
2 产 业化 建 设的 历史 基 础 、
化 建 设 的 自 然 历 史 条 -- 发 展 f ̄  ̄
模 式
1产业 化 建设 的 自然 条件 、
托 可持 续 发 展 的理 念 加 速 现 代 农 业 产
江 苏 沿 海地 区拥 有丰 富 的 海 洋 、 海

业 化建 设 的步伐 。 进 传统 农 业 向现代 涂 资源 , 推 滩涂 面积 1 3 万亩 , 居 全 国 01 位
制 。加 速农 业 产业 化 建设 , 立 多种 类 涂 土地 资源 有 待 于 开发 利 用 , 足 的 土 家和地 区建立 了经 贸关系。 由于实行 建 充 但 型 的贸 工农 一体 化 组 织 , 企业 与农 户 地 后 备 资源 为现 代 农 业 的 规 模 化 生 产 了 工业 与 农业 非 均 衡发 展 战略 , 使 客观 上

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范本)

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范本)

[标签:标题]篇一: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范本)《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如皋市实施方案如皋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七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第68次常务会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沿海现代农业发展指示精神,根据《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要求,充分发挥我市沿江近海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全力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要求(一)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我市沿江近海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放大我市?长江、长绿、长寿?的品牌效应,适应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需要,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充分整合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精心组织,努力将我市农业发展成为市场完善、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生态环保、人民满意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遵循原则1、坚持全面发展原则。

按照优质高效外向的要求,严格保护耕地,集约节约用地,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充分发挥各类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民培训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农业综合竞争能力。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建立和完善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和保护,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污染治理,促进人与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沿海地区农村发展的特点与对策分析

沿海地区农村发展的特点与对策分析

沿海地区农村发展的特点与对策分析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农村发展迅猛,取得了显著成绩。

然而,与此同时,沿海地区也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沿海地区农村发展的特点和对策进行分析。

一、资源禀赋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地理位置优势。

沿海地区农村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资源特点,海洋渔业、海产品加工业、海洋旅游业等是沿海农村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都市化进程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较快。

这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农村资源流失,农村环境恶化等问题。

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发展潜力。

三、农业结构调整在农村发展中,沿海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也面临着调整的挑战。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生态环境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农村发展中,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沿海湿地、森林和水资源等,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五、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加强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六、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素质的提升是农村发展的基础。

沿海地区应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应对农村发展中的各种挑战。

七、金融支持金融支持是沿海地区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增加对农村的金融投入,扩大农村信贷覆盖面,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支持。

八、农业合作社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力和经营效益。

沿海地区应鼓励和促进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加强农民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合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新途径。

九、农村拓展沿海地区的农村发展还需要进行农村拓展,通过引进新的产业和技术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修改稿)江省农业委员会二○○九年八月目录前言第一章发展背景1.1 自然条件1.1.1地理区位1.1.2 土地资源1.1.3 地形气候1.1.4 土壤状况1.1.5 水资源1.1.6 生物资源1.2 社会经济1.2.1人口及其分布1.2.2 综合经济实力1.2.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2.4基础设施条件1.2.5 优势高效特色产业1.2.6 农业产业化经营1.2.7 农村居民生活1.3 制约因素1.3.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1.3.2农业投入不足1.3.3自然灾害频繁1.3.4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第二章总体规划2.1 指导思想和原则2.1.1指导思想2.1.2基本原则一、现代高效原则二、可持续发展原则三、产业化发展原则四、体制机制创新原则2.2 发展定位与战略2.2.1科技创新战略2.2.2体制与机制创新战略2.2.3企业化经营战略2.2.4可持续发展战略2.3 发展目标第三章空间布局3.1 优质粮棉油产业带3.1.1 发展思路3.1.2 发展目标3.1.3 建设容与布局一、优势粮油主产区二、沿海高品质棉区3.2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3.2.1 发展思路3.2.2 发展目标一、水产业二、畜牧业三、园艺业四、特色产业3.2.3 建设容与布局一、水产业二、畜牧业三、园艺业四、特色产业3.3 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3.3.1 发展思路3.3.2 发展目标3.3.3 建设容与布局3.4农产品加工基地3.4.1 发展思路3.4.2 发展目标3.4.3 建设容与布局3.5 农产品出口基地3.5.1 发展思路3.5.2 发展目标3.5.3 建设容与布局3. 6 农产品物流基地3.6.1 发展思路3.6.2 发展目标3.6.3 建设容与布局第四章重点工程4.1 生态防护体系建设工程4.1.1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1.2 沿海旱地和滩涂生态区建设工程4.1.3沿海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4.1.4农村废弃物治理工程一、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二、大中型畜禽场沼气工程三、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四、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工程4.1.5 耕地质量保护工程一、耕地质量监测预警区域站建设项目二、高产稳产农田示基地建设项目4.1.6农业(渔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程4.2 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工程4.2.1农村水利建设工程4.2.2 沿海滩涂开发工程4.2.3 沿海渔港开发工程4.3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4.3.1 科技攻关项目一.农作物品种选育技术二.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及良繁技术三.农产品储运及精深加工技术及设备四.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五.农业信息技术及应用六.农林病虫草害与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七、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八.重点实施13个重大科技项目4.3.2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4.4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4.4.1 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工程4.4.2 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4.4.3 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一、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设施建设工程二、新型农民培训设施建设工程4.4.4 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一、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程二、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建设工程三、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4.5 农业信息与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程4.5.1 “四大业态”建设工程一、改造提升农贸市场二、升级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三、加快发展连锁超市、配送专卖四、探索电子商务、期货交易及拍卖竞价等新兴业态4.5.2 “四项服务”建设工程一、信息咨询服务建设二、质量监管服务建设三、冷链物流服务建设四、促销平台服务建设4.6 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工程4.6.1 动物保护体系建设工程4.6.2 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工程4.7 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工程4.7.1农业综合监测点建设项目4.7.2 农产品检测能力建设项目第五章保障措施5.1 强化政策支撑5.2 着力规划引导5.3 加大建设投入5.4 深化对外开放5.5 加强组织领导附表:1、2007年沿海地区人口分布情况2、2007年沿海地区经济状况3、2007年沿海地区农林牧渔产业值4、2007年沿海地区农业基础情况现状表5、2007年沿海地区农产品产量情况6、2020沿海现代农业发展总体目标前言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农业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与功能区,沿海地区发展现代农业事关农业持续发展全局,在全国居重要地位。

现沿海地区已被国家列为重点发展区域,依据国家《沿海地区区域发展规划》要求,制定《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规划》在分析我省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国家和省对沿海地区发展的要求,研究确定了沿海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沿海现代农业“三带三基地”即优质粮棉油产业带、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农产品物流基地的战略布局,重点支持的生态防护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工程,以及为确保《规划》有效实施的“强化政策支撑、着力规划引导、加大建设投入、深化对外开放和加强组织领导”等五项保障措施,力图在未来将沿海地区打造为接纳中西部、服务长三角、面向国外市场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和出口基地。

对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发展和对外开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两个率先”目标实现等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规划的时间以2007年为基期,规划到2020年,分为近期(2008-2010年)和中长期(2011-2020年),重点突出近期,谋划展望远期,所有基础数据资料为2007年统计资料或最新的调查数据。

规划空间区域围为沿海地区所有市,即、和三个市及所辖县(市)区的全部地域空间,《规划》包括种植业(含园艺、花卉)、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行业,《规划》在整合沿海地区种植业发展规划、畜牧业发展规划、园艺业发展规划、海洋渔业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高效农业发展规划、滩涂开发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市场体系规划以及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等的基础上综合编制而成。

期望为各级各部门加快推进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投资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方式的确定,以及运行体系的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

第一章发展背景1.1 自然条件1.1.1地理区位沿海地区地处北纬31°33'—35°07',东经119°21'—121°55',地形南北较长,东西较窄,是我国沿海(黄海)、沿江(长江)、沿线(陇海铁路)三条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

南接长三角经济辐射区,北接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和渤海湾经济圈,东与国、日本、朝鲜等国隔海相望。

溯江而上,可通皖、赣、鄂、湘、川六省及云、贵、陕、豫等地。

区域包括境紧靠黄海由北向南排列的、、三个地级市。

其中,市的规划区域包括市区、灌南、灌云、东海、赣榆等4个县(市),市规划区包括市区、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响水、建湖、阜宁、盐都等8个县(市、区),市规划区域包括市区、海安、如东、如皋、通州、海门、启东等6个县(市、区)。

1.1.2 土地资源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地区后备土地资源最丰富地区,陆地面积约3.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面积的31.65%,其中,耕地面积16171.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9.76%,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沿海三市中低产田比重达66%,改造潜力很大。

目前共有滩涂面积1031万亩,约占全国沿海滩涂总面积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

由已围潮上带、未围潮上带、潮间带和岸外辐射沙洲四部分组成。

其中潮上带总面积443万亩(已围400万亩),潮间带398万亩,辐射沙洲190万亩。

1.1.3 地形气候沿海地区地域优势明显,气候宜人,地处长江、淮河和沂沭泗河流域的最下游。

区除境分布有少量山丘区外,多是长期淤围形成的平原垦区演化而来的海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多在 2.0~4.0米左右。

该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海洋性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特性,冬干旱,夏湿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3~15℃,年降雨量900~1050mm,南部多于北部,年际变化较大,年降雨的60~70%集中在6~9月。

1.1.4 土壤状况沿海地区属平原海岸,地势开阔,地形平坦,土壤类型不多。

土壤分类单元与地理景观单元基本一致,生态类型的演替、地理景观的变化和土壤类型的发育三者基本一致,除了云台山区的棕壤和赣榆沿海的砂黑土类外,其他广阔的平原海岸中,海堤以外潮间带分布着滨海盐土类,堤老垦区主要分布着潮土类(包括灰潮土、盐化潮土、棕潮土、盐化棕潮土四个亚类)。

土壤盐分、土壤养分和土壤物理性质除新垦区和堤外滩涂外,已具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1.1.5水资源沿海地区分属三大水系,废黄河以北属沂沭泗水系;废黄河以南至328国道、如泰运河为淮河下游区;如泰运河以南属长江流域。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方面,以保障城镇供水、工业供水和农田灌溉用水为主,加强供水水源及输水干线建设。

经多年建设,初步实现长江与淮河流域之间互济互调,形成了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及沿江自引三大供水区。

2007年沿海地区总供水量123.6亿m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21.3亿m3,占98.1%;深层地下水源供水量2.3亿m3,占1.9%。

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53.4亿m3,引水工程供水量51.2亿m3,提水工程供水量6.8亿m3,跨流域调水量9.9亿m3。

沿海地区供水保证率总体上已超过50%,接近75%。

东引供水区的里下河腹部地区基本达到75%,沿海斗南、斗北垦区受里下河河网输水能力及节点控制水位限制,现状供水保证率在50%以上,接近75%。

渠北滨海、响水达到75%。

北调供水区,沿运供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市直接供水区供水保证率达60%左右,补水供水区为50%。

沿江自引供水区供水保证率已接近95%。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制定颁布了《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实行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管理。

沿海三市共有357个水功能区,其中83个,94个,180个。

已初步形成蓄(北部地区)、引、提、调相结合的供水网络。

农田骨干排灌水系已基本形成,沟渠纵横,农田水利条件较好,基本具备新滩涂开发的引水改良条件。

1.1.6 生物资源沿海地区生态类型多样,有野生脊椎动物600多种,其中有白鳍豚、中华鲟、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二级保护动物40余种。

有野生植物1000余种,其中有国家保护物种7种。

有药用动、植物1098种。

沿海滩涂潮上带天然植被茂密,有芦苇、蒲草、大米草等纤维植物,有何首乌、罗布麻等药用植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