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报告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报告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报告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

(修改稿)

江省农业委员会

二○○九年八月

目录前言

第一章发展背景

1.1 自然条件

1.1.1地理区位

1.1.2 土地资源

1.1.3 地形气候

1.1.4 土壤状况

1.1.5 水资源

1.1.6 生物资源

1.2 社会经济

1.2.1人口及其分布

1.2.2 综合经济实力

1.2.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4基础设施条件

1.2.5 优势高效特色产业

1.2.6 农业产业化经营

1.2.7 农村居民生活

1.3 制约因素

1.3.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

1.3.2农业投入不足

1.3.3自然灾害频繁

1.3.4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第二章总体规划

2.1 指导思想和原则

2.1.1指导思想

2.1.2基本原则

一、现代高效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产业化发展原则

四、体制机制创新原则

2.2 发展定位与战略

2.2.1科技创新战略

2.2.2体制与机制创新战略

2.2.3企业化经营战略

2.2.4可持续发展战略

2.3 发展目标

第三章空间布局

3.1 优质粮棉油产业带

3.1.1 发展思路

3.1.2 发展目标

3.1.3 建设容与布局

一、优势粮油主产区

二、沿海高品质棉区

3.2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

3.2.1 发展思路

3.2.2 发展目标

一、水产业

二、畜牧业

三、园艺业

四、特色产业

3.2.3 建设容与布局

一、水产业

二、畜牧业

三、园艺业

四、特色产业

3.3 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

3.3.1 发展思路

3.3.2 发展目标

3.3.3 建设容与布局

3.4农产品加工基地

3.4.1 发展思路

3.4.2 发展目标

3.4.3 建设容与布局

3.5 农产品出口基地

3.5.1 发展思路

3.5.2 发展目标

3.5.3 建设容与布局

3. 6 农产品物流基地

3.6.1 发展思路

3.6.2 发展目标

3.6.3 建设容与布局

第四章重点工程

4.1 生态防护体系建设工程

4.1.1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4.1.2 沿海旱地和滩涂生态区建设工程

4.1.3沿海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4.1.4农村废弃物治理工程

一、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

二、大中型畜禽场沼气工程

三、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四、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工程

4.1.5 耕地质量保护工程

一、耕地质量监测预警区域站建设项目

二、高产稳产农田示基地建设项目

4.1.6农业(渔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程

4.2 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工程

4.2.1农村水利建设工程

4.2.2 沿海滩涂开发工程

4.2.3 沿海渔港开发工程

4.3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4.3.1 科技攻关项目

一.农作物品种选育技术

二.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及良繁技术

三.农产品储运及精深加工技术及设备

四.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

五.农业信息技术及应用

六.农林病虫草害与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七、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八.重点实施13个重大科技项目

4.3.2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

4.4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4.4.1 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4.4.2 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4.4.3 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一、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二、新型农民培训设施建设工程

4.4.4 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一、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程

二、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建设工程

三、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4.5 农业信息与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程

4.5.1 “四大业态”建设工程

一、改造提升农贸市场

二、升级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加快发展连锁超市、配送专卖

四、探索电子商务、期货交易及拍卖竞价等新兴业态

4.5.2 “四项服务”建设工程

一、信息咨询服务建设

二、质量监管服务建设

三、冷链物流服务建设

四、促销平台服务建设

4.6 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工程

4.6.1 动物保护体系建设工程

4.6.2 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工程

4.7 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工程

4.7.1农业综合监测点建设项目

4.7.2 农产品检测能力建设项目

第五章保障措施

5.1 强化政策支撑

江苏省现代农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几点思考

江苏农业学报(J iangsu J.of A gr .Sci .),2008,24(4):506~509 江苏省现代农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几点思考 包锦球 (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江苏南京210024) 收稿日期:2008206228 作者简介:包锦球(19532),男,江苏太仓人,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副主任,主要从事“三农”问题和区域经济研究。 摘要: 文章立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观背景,从分析江苏基本省情和发展阶段出发,指出高效农业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高效规模农业要统筹处理好规模、产品、市场、粮食安全、各方利益等多方面关系,并就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提出了新思路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440(2008)0420506204 So me Poi n ts on the Develop ment of M odern Agri culture and the I nnova 2 ti on of Sci ence and Technology i n Ji a ngsu Provi n ce BAO J in 2qiu (R esearch O ffice of the People πs Governm ent of J iangsu Province,N anjing 212004,China ) Abstract: The article f ocuses on the macr oscop ic backgr ound of p r omoting the modernizati on p r ocess of agriculture and building ne w s ocialis m countr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situati on and current devel opment stage of J iangsu Pr ovince,it is p resented that the efficient scale of agriculture is the necessity of the devel 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t is als o pointed out that overall dealing with the multi 2relati on a mong scales,p r oducts,markets,f ood safety and multilateral benefits is crucial when devel op ing efficient scale agriculture .Besides,s ome ne w ways and political suggesti ons on how t o fully e mbody the supporting functi ons of the innovati 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are put f or ward .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innovati 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deliberati on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党中央根据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现代农业是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物质装备、发达的基础设施、高效的组织方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拥有较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态。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和东部沿海,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在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传统农业改造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1 江苏基本省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必 须把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现代农业发 展的必然选择 江苏是典型的人口大省、资源小省。人口密度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人均国土面积全国最少,其中人均耕 地不足01067h m 2,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6%[1]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近年来,江苏每年因工业、城市发展和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消耗的农用地都在 21667×104h m 2 左右,G DP 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要消 耗11600×103h m 2 土地。同时,江苏又是农产品消费大省,保持农产品较高的自给率,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需要,也是江苏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 605

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研究

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曾提出“海上苏东”发展战略,然而二十多年过去后苏沿海经济并没有出现令人期待的崛起。近年来江苏沿海发展被再次提到战略高度,江苏沿海后发优势有望得到体现。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分为发展、停滞和缓慢增长三个阶段,通过采用比较分析法从本省和沿海两个层面上对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表明当前江苏沿海经济带在两个层面上均处于经济发展落后状态;江苏沿海有可能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人民政府提出开发江苏沿海区域经济,并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海上苏东”战略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这一措施收效甚微,并没有能够达到所预期的效果。在苏南苏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时候,江苏在本世纪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的意见》、《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等一批文件以促进江苏苏北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提升江苏整体实力做出重要的规划,但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近年,江苏省先后组织了知名专家承担省“十五”、“十一五”社科课题研究江苏沿海经济发展问题。2007年,江苏沿海发展被再次提到战略高度,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会议明确指出,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而连云港、盐城、南通这三个中心城市,也将成为江苏省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的“桥头堡”。 一、江苏沿海历史发展状况 江苏沿海经济带是中国民族产业的发源地之一。从张謇的“废灶兴垦”和“植棉兴织”,至现如今基本建成现代化的区域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反映了江苏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沧桑巨变。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专家在沿海经济带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提出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战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海上苏东”发展战略,实施百万亩滩涂大开发计划,引起区域经济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纵观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的历史特征,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沿海经济的历史发展阶段(?—1953) 江苏沿海三市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尤其在明清代。据江苏地方志记载,100年多前由于民族实业家张謇在此创办企业并推动城市改造,南通由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连云港曾是漕运的重要水道,康熙初年成为题定口岸,于此设关,征收海盐税。然而,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江苏沿海经济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江苏省沿海地区植棉面积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2014.11经济作物 民以食为天,人以衣蔽体。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自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在粮食、能源安全压力加大,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1],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急剧下滑,作为产棉大省的江苏省棉花种植面积骤减程度尤为突出,其中2013年江苏省棉花种植面积初步统计约16.2万公顷(243万亩),已不足历史最高年份(1984年,1082万亩)的四分之一。 1 植棉面积减少的原因 1.1 粮棉比价不合理 根据历史经验,粮棉比价为1∶8.5,让种粮种棉的 收益相当,粮棉生产才能处于相对平稳的格局。事实上目前种植棉花只有良种补贴一项,每公顷只225元的良种补贴,而针对粮食补贴的有: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及农资综合直补达1476元[2],严重打击了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另外,棉花生长周期长,从整地播种到采摘将近8个月,生产管理技术复杂,耗工耗时,农资成本近年来也持续上升,抵减了植棉本身带来的收益,使农户对植棉望而生畏。 1.2可耕农田有限 随着城市的外扩发展,反季节蔬菜大棚和设施 园艺的发展壮大,大量农田被征用或改种见效快的瓜果蔬菜,加上粮食安全压力进一步加大,使棉田不得不选择“靠边站”,多种植在山沟田埂边阡地,无法 形成规模。这些都对江苏省棉花生产形成巨大冲击,而棉花价格疲软是棉花被边缘化的最直接原因。 1.3缺少青壮年劳力 随着江苏省经济的突飞猛进,当前农村“空心 村”、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尤为凸显,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部分留守的青壮劳动力一方面要照看家中老人小孩,另一方面早出晚归到周边打点小临工,对农田多选择种植用工少、便于管理的农作物。 1.4灾害性天气频繁 江苏省是沿海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但近年来天 气越发反常,大旱与水涝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棉花的生产,加上农田水利设施重用轻养,损毁严重,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公路、铁路及高架路桥等四通八达的铺建使得排灌系统打乱,沟渠淤积,排灌不畅,部分棉田遇大雨就渍涝,遇久旱就成灾,基本成了望天收。 2对策和建议 面对江苏省植棉面积锐减的现状,我们结合近 几年江苏省沿海植棉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以期和缓目前棉花生产现状。 2.1夏棉直播或麦后移栽 2O 世纪9O 年代,麦套棉种植模式在黄河流域 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和发展,麦套棉模式逐年萎缩,目前仅苏北地区零星种 江苏省沿海地区植棉面积 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简介:崔小平(1974-),女,硕士,主要从事农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 崔小平1 王卫军1 陈立昶1,2 (1.江苏省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宿迁223800;2.江苏省泗阳综合试验站 泗阳223700) 摘要:通过对江苏省植棉面积急剧萎缩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从种植模式、种植地区选择、农技指导到位等方面着手有望改善江苏省植棉面积和其生存境况,以缓解粮棉争地的矛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沿海;滩涂;植棉;夏棉;立体套种164--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常政发[2009]144号附件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2009-2015) 常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十月

一、序言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自2004年颁布实施以来,对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规划引导作用,在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和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挑战;全国总体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常州农业要适应新形势,率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快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确保城市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拓展对城市的多元服务功能。要紧紧抓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机遇,乘势而上,科学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奋力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修订《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调整农业的功能、战略重心和发展目标,明确政策和财政扶持重点,更为科学、合理地引导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基础、机遇和挑战 1.主要成就和发展基础 自2004年规划实施以来,全市农业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加快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125.7亿元和68.3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39%和36%。水稻单产连续6年居全省第一,花卉苗木、时鲜水果、茶叶、水产品、特色畜

江苏沿海地区开发

一、江苏沿海地理概况 1、岸线:全省大陆海岸线长954千米。沿海岛屿16个,主要分布在连云港沿海。海岸线类型以粉砂质、淤泥质海岸为主,海岸平直,长约884千米,占全省岸线总长度的90%以上;其次是基岩海岸,分布于连云港市区,岸线长40千米;其它是砂质海岸,岸线长30千米,分布在海洲湾北部。 2、海底地貌与沉积:江苏沿海海底可分为4个地貌区:一是海州湾区,主要地貌类型为水下浅滩,沉积物以粉砂质泥为主其上分布着变质岩岛屿;二是黄河水下三角洲,面积可达6000平方千米;三是辐射沙脊群区,它叠置在古长江和古黄河的水下三角洲之上;四是长江水下三角洲,主要有现代水下三角洲和古长江三角洲。 3、海洋水文水温:江苏近海水温平均温度最低为2月,最高为8月,南部海域表层最低水温4.9度,底层为5.1度,北部表层最低水温4.4度,底层4.5度,南部水温表层最大27.4度,北部为26.8度。盐度:全区各月平均盐度变化在29.53—32.24之间,枯水期盐度较高。潮汐:中部港至小洋口潮差最大,平均潮差3.9m以上,新洋港至射阳河口平均潮差1m左右,长江口北支,平均潮差3m,小洋口外是我国近海潮差最大的海区之一。 4、气象状况气温:年平均气温自北向南递增,渠北13—14度,渠南14—15度受海洋调节冬半年偏暖,夏半年偏凉,春季回暖迟,秋季降温迟。降水:自北向南逐渐增多。风向:受季风控制,全年多风向渠北为N—NE—ENE,以南为ESE —SE—SSE,夏季风向较稳定,多东南风,冬季多偏北风。风速:全年平均、近海5—7m/s南北基本相同,3—5月风速最大。 二、江苏沿海资源 1、滩涂资源:江苏沿海滩涂面积约1130万亩,相当于全省现有耕地面积的1/7多,占全国滩涂面积的1/4以上。平坦开阔,土壤易于改良,现仍以每年2万多亩的速度淤涨,是江苏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 2、渔业资源:计有鱼类150种,软体动物142种,虾类35种,贝类的资源总量大,文蛤、大竹蛏等为全国的主要产地,海带、紫菜的生产量也很大。 3、港航资源:具有类型不同的各类海岸线,特别是具有较长的深水海岸线,可为大型综合性商港及专用港口提供理想的选址。且深水岸线由南到北分布较合理,便于全面规划深水岸线的利用。辐射沙洲的潮汐通道建港条件优越。 4、海洋化学资源:海盐资源丰富,淮北盐场是我国四大盐产区之一。 5、海洋矿产资源:苏北南黄海盆地是一个油气资源较好的沉积盆地,具有蕴藏油气的良好远景。 6、再生性能源:潮汐能主要集中于长江口北支,辐射沙洲区和海州湾,该处属强潮或中强潮区。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风能丰富每天有效风能可利用时数在12小时以上,海岸带是我省风能最丰富的地区。 7、旅游资源:无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比较丰富,景点组合合理,种类齐全,质量较高,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有国家级名胜风景区云台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望山汉代佛教造像石刻和锦屏山将军崖的岩画;国家级的丹顶鹤和麋鹿两个自然保护区。以及丰富的以自然景色、民俗、历史古迹为特色的旅游资源。 三、江苏沿海地带的开发

江苏现代农业发展

江苏农业科技报/2016年/1月/20日/第001版 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明确: “十三五”江苏现代农业发展“五个主攻”方向 宗禾 本报讯1月14日,江苏省农委召开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总结2015年及“十二五”农业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形势,研究“十三五”发展思路,并对2016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提出,力争到2020年在总体上达到省定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目标要求,初步形成“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努力推动“五个主攻”: 主攻综合产能提升。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追求粮食连续增产,但必须巩固和提升产能,确保门粮自给。加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以种业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积极发展智能农业,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实现“生产不滑坡、产能再提高。到2020年,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0%,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 主攻竞争能力增强。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强化科技创新,强化品牌创建,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农业结构向中高端发展,使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求,形成品质安全、适销对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向规模经营要效益,推进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9万元,“三品一标”总数超过1.8万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2: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50%。 主攻发展空间拓展。主动迎接国际化新挑战,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出口农产品支柱产业培育、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农业引资引智引技和农业“走出去”为重点,加快构建江苏开放型农业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充满活力的经营体系、多元稳定的合作市场体系、健全到位的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农产品进出口大省、“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示范省。到2020年,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5%以上。 主攻绿色可持续发展。更加凸显农业的绿色功能,以绿色扩展农业增值新空间,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拓展农业生态休闲功能,促进资源集约、环境优化。到2020年,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农业生产、生态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主攻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农村改革,着力补齐农业短板,大力推进主体协同、产业融合、区域统筹,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破解现代农业建设缺人、缺钱、缺地的矛盾,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增强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第1页共1页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解读之六为沿海开发打造更美丽名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解读之六:为沿海开发打造更美丽名片 奔向海洋时代,是江苏人多年的热切盼望。而今,江苏沿海开发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伴随火热澎湃的开发大潮,精彩即将在江苏沿海扑面袭来。 ?沿海开发不是沿海开挖,而是在保护中发展,保护中开发!?一打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省环保厅负责人与省住房与建设厅党组书记江里程的开场白,不约而同:?沿海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惠民。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20年,建成我国沿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区、循环经济建设的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和生活富足的宜居区。而这‘四区’的定位,将是

江苏沿海更美丽的名片。? 一红一绿,提升环境支撑力 [关键词]重要生态功能区 [规划摘录]江苏沿海地区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等12大类、92个重要生态功能区。 重要生态功能区,具有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区域生态平衡作用,是构筑生态安全的屏障空间。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强保护,是沿海开发的应有之义。 省环保厅负责人告诉记者,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定保护?红线?,将为沿海地区优化产业布局提供重要依据。在这92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内,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的核心景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一级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的珍稀鱼类种质繁保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公益林等,将实施强制性保护,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已经存在的工矿企业必须搬迁,并开展生态恢复建设。 [关键词]?四纵五横?的生态廊道 [规划摘录]在现有沿海防护林体系基础上,以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海堤公路、河流湿地为主构建?四纵五横多节点?的生态廊道网络。 生态廊道的建设,可以避免生态的岛屿化、碎片化,大大提升环境的承载能力。据了解,子规划已经详细标注出了生态廊道的?绿线?:?四纵?为新海堤、老海堤、沿海高速和通榆河四生态廊道,?五横?为石梁河水库—新沭河—临洪河口、黄河故道(废黄河)、苏北灌溉总渠、新洋港—大纵湖、长江口北支五生态廊道。规划要求,严格控制影响和破坏生态廊道的各类建设项目;对必须占用生态廊道的建设项目,实行?占一补一?,确保生态廊道不被分割、破碎。 严把门槛,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关键词]严把环境门槛 [规划摘录]要提高产业项目环境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防止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严格控制排放含氮、磷污染物的项目;建设项目必须与开发园区产业定位相符合,并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要求。 省环保厅负责人介绍了四项大的保障之策:一、严控?两高一资?,单位GDP的能耗、水耗标准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的强制性门槛;二、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目录,提出需要?关停并转迁?的产品和企业名录,鼓励企业优化升级;三、加强园区环境管理,2012年取消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所有乡镇工业集中区(零排放产业园区除外);四、保证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2012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科学布局,城乡发展一体化 [关键词]城乡规划?全覆盖? [规划摘录]建立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促进各类规划的相互衔接和协调,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探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新机制,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加快规划实施的法制化进程。 江里程告诉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划带来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带来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在江苏沿海开发中,城乡发展始终坚持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这其中,城乡规划具有先导性作用,是城乡建设与发展的龙头。目前,已基本完成《江苏省沿海城镇带规划》编制工作,待省政府审定。目前,所有沿海市、县期限到202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均已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崛起的战略思路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崛起的战略思路 一、江苏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洼地”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个城市,其中南通为长三角“15+1”城市群成员之一,毗邻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同时,南通和连云港还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从现实情况来看,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与其良好的区位和政策资源并不相称,无论是在江苏省域还是长三角乃至我国东部沿海层面,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中形成“洼地”。 从江苏省来看,沿海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如表1所示,沿海三市以占全省近30%的土地和人口,仅贡献了16.14%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1.31%的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增加值和利用外资金额等在全省所占比重都没有超过15%,与相对发达的苏锡常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而且这一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例,沿海地区在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18.73%下降至2005年的16.41%,而苏锡常地区则由38.94%进一步上升至44.66%。 表1. 江苏沿海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情况表(2005年)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6》;江苏统计信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99359824.html,/;各城市统计年鉴(2001)注:带*表示为2000年数据。 从长三角城市群来看,沿海三市中目前只有南通属于长三角“15+1”城市群,其总体经济实力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的发展水平,属于“第四

层次”1(新华网)。如表2所示,从2005年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南通的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七,但其与排名第六的南京相差将近千亿,而与排名第八的绍兴只相差30亿左右,只与排在末位的舟山的差距超过了千亿,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出口总值三项指标,南通的排名则落在9-10名左右。盐城和连云港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也只能算作最低的发展水平。但是也应该强调指出,南通近年来的发展势头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其2005年的合同外资金额已跻身长三角前五,而且在各项增长速度指标方面更是跃居长三角城市群之首,呈现出领跑长三角的发展趋势2。可以说,南通区位价值的提升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表2.长三角及江苏沿海地区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2005年)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06》、《江苏统计年鉴2006》、《浙江统计年鉴2006》及相关城市统计年鉴。注:括号内为各城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排名以及盐城与连云港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的排名。 从我国东部沿海来看,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南通和连云港的发展也基本上处于下游水平。如表3所示,南通除在利用外资方面跻身前五以外,2005 1以2005年的GDP进行分析,长三角16城市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五个经济实力层次,第一层次是GDP 超9000亿元的上海,第二层次是GDP超4000亿元的苏州,第三层次是GDP超过2000亿元的杭州、无锡、宁波和南京,第四层次是GDP超过1000亿元的南通、绍兴、常州、台州和嘉兴,第五层次是GDP低于1000亿元的扬州、镇江、泰州、湖州和舟山。 22005年南通GDP增长率为15.4%,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9.6%,均位居长三角城市群之首。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2.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从农业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 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 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 **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对接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制定《**市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实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 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 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 争创**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种植中药材万亩,生姜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发展“一 村一品”特色水果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 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 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 证种植业基地面积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省级重点家、**市级家,产值过亿元的家,农民专合社家,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业产业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报告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 (修改稿) 江省农业委员会 二○○九年八月

目录前言 第一章发展背景 1.1 自然条件 1.1.1地理区位 1.1.2 土地资源 1.1.3 地形气候 1.1.4 土壤状况 1.1.5 水资源 1.1.6 生物资源 1.2 社会经济 1.2.1人口及其分布 1.2.2 综合经济实力 1.2.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4基础设施条件 1.2.5 优势高效特色产业 1.2.6 农业产业化经营 1.2.7 农村居民生活 1.3 制约因素 1.3.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

1.3.2农业投入不足 1.3.3自然灾害频繁 1.3.4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第二章总体规划 2.1 指导思想和原则 2.1.1指导思想 2.1.2基本原则 一、现代高效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产业化发展原则 四、体制机制创新原则 2.2 发展定位与战略 2.2.1科技创新战略 2.2.2体制与机制创新战略 2.2.3企业化经营战略 2.2.4可持续发展战略 2.3 发展目标 第三章空间布局 3.1 优质粮棉油产业带 3.1.1 发展思路 3.1.2 发展目标 3.1.3 建设容与布局

一、优势粮油主产区 二、沿海高品质棉区 3.2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 3.2.1 发展思路 3.2.2 发展目标 一、水产业 二、畜牧业 三、园艺业 四、特色产业 3.2.3 建设容与布局 一、水产业 二、畜牧业 三、园艺业 四、特色产业 3.3 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 3.3.1 发展思路 3.3.2 发展目标 3.3.3 建设容与布局 3.4农产品加工基地 3.4.1 发展思路 3.4.2 发展目标 3.4.3 建设容与布局

XX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XX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对接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制定《**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实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争创**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种植中药材万亩,生姜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万

亩,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水果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种植业基地面积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省级重点家、**市级家,产值过亿元的家,农民专合社家,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个,带动农户万户,联结基地万亩;农产品初加工以上,精深加工以上。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有序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底,土地流转面积达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进一步完善合作经营机制,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2年底,全市经工商注册的专业合作社达311家,注册资本12.2亿元,合作社入社农户和带动农户占总家庭承包经营农户的61.8%,成为组织生产和联系市场的重要纽带。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到2015年底,全市培育10—100亩以上规模种植大户11560户,其中种植100亩以上大户达到586户,种植面积9.1万亩。

江苏省沿海开发的条件和优势

江苏省沿海开发的条件和优势 1996年,江苏省政府曾提出“海上苏东”的发展战略,然而十多年过去后,江苏沿海经济并没有出现令人期待的崛起。2007年,江苏沿海开发被再次提到战略高度,江苏沿海开发有哪些条件?其后发优势是否能得以体现?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江苏苏南发达地区资源、能源、环境等发展瓶颈的制约日益加剧,而沿海地带的土地、劳力、海洋、矿产、可再生能源等资源之丰富,在全省均居前列,并拥有多处可建深水海港的优良港址,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江苏沿海不仅区位优势突出,而且已经具备了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经济技术辐射,加快区域开发的优越条件。江苏沿海开发的具体条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条件: 江苏沿海经济带是中国民族产业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实行新一轮的沿海开发,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 1953年以前,江苏沿海三市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尤其在明清代。据江苏地方志记载,1O0年多前由于民族实业家张謇在此创办企业并推动城市改造,南通由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连云港曾是漕运的重要水道,康熙初年成为题定口岸,于此设关,征收海盐税。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江苏沿海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但在客观上也加速了江苏沿海的开放。 1953年后,由于受中国工业的大转移、自然灾害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因素影响,江苏沿海经济步入停滞不前的阶段。从1953年的“一五”计划起,中央政府开始将经济将设的重点转移到京广铁路、陇海铁路沿线及东北三省的广大内陆地区,江苏沿海在这期间发展也处以停滞甚至倒退状态。而1984年首批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中,江苏独占2席,占江苏沿海城市的2/3。江苏在沿海城市的开发中走在全国的前列,然而,江苏沿海城市开发并未出现应有的繁荣。 二、区位条件: 江苏沿海战略地位重要,区位优势突出。沿海、沿江和沿陇海-兰新大陆桥地带是中国国土开发的三大主轴,这三大主轴纵贯和横穿于江苏,也构成我省沿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得到了迅猛发展,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而且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历来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2014年5月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就已经表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本国的粮食产量连本国人民都供应不上,还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长期以往,我们必将受制于人。现代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灌溉、以及对化肥和灌溉系统敏感的高产出种子。现代农业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用于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农具的操作、包装及运输。从生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根本是不可持续的。机械化耕作、化学肥料的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都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害虫发展出了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终年不休的的灌溉导致涝灾、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的枯竭。从长期来看,所有现代农业的要素都经历着报酬递减。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是农业的迅速萎缩。农村农业人口减少、土地抛荒、基建征用、城市扩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利设施荒废、工厂废物任意排放、农业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粮食种子被外资控制转基因泛滥成灾,长此以往中国不仅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粮食也会严重依赖进口,那时中国将受严重制于人! 1、“大包干”将农业经济打回个体经济 1978年开始推行“大包干”,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为标志,个体经济基本上占了主导地位。个体经济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体经济不利于农业发展。个体农民难以承担水利等公共工程,也无力购买机械设备。其次,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共同发展的一条道路。个体农民难以和公司在市场上竞争,“公司加农户”只能让农民吃亏。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农民受到剥夺,拉大城乡差别,农民纷纷涌入大城市,最终导致农村凋敝和城市贫民窟化。此外,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共同富裕。个体经济不仅难以兴办合作医疗等福利设施,个体经济的恶性竞争必然会导致农民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当时农民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退回资本主义,而且退回封建主义,倒退了2000年”。 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社队工业改为了乡镇企业,事实上开启了社队工业私有化的大门,90年代的后期,通过一轮“股份合作制”为旗号的私有化浪潮,基本上完成了乡镇集体企业的私有化。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是有本质不同的,社队工业是集体所有,可以就地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而乡镇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只能让少数农民富裕起来,大多数农民只能日益贫困。 人民公社的解体同时意味着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农民变成单个个体参与到社会竞争中,面对权力倾轧、资本剥削完全失去了谈判的能力,成为被资产阶级和基层腐败官员鱼肉的对象。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导致农村完全回复到无政府主义状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农民各自为战,相互帮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农村社会风气骤然恶化。更主要的是,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中国农业挡在现代农业大门之外,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精密化的农业田间管理均变作不可能。单位农业生产效率长期维持在很低水平,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江苏沿海三市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江苏沿海三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2009年6月,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面临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四年来,三市全力抢抓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双重机遇,迅速兴起新一轮沿海开发热潮。南通充分发挥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的叠加优势,坚持江海联动,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的通车,标志着南通全面迈入了桥港新时代。连云港充分发挥深水大港的港口优势,坚持港产城联动,加快建设东中西合作示范区,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运量大幅提升,跻身全国十大港口行列。盐城充分利用最大的空间优势,努力把沿海资源、空间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沿海成为盐城经济最强增长极。本文利用近四年数据对三市经济社会发展作了简要比较分析,探讨各地比较优势及其不足,努力寻求沿海地区科学发展之路。 一、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2年,江苏沿海三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82亿元,与2008相比,总量增长九成,四年年均增长17.5%,占全省比重由16%上升为17.2%。其中南通、连云港和盐城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9亿元、1603亿元和3120亿元,与2008相比,分别增长82%、114%和95%,年均增长16.1%、20.9%和 18.1%。2012年,江苏沿海三市共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1亿元,与2008相比,总量增

长2倍,四年年均增长31.4%,占全省比重由11.6%上升为16.1%。其中南通、连云港和盐城分别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0亿元、209亿元和313亿元,与2008相比,分别增长1.6倍、2.2倍和2.5倍,年均分别增长27.3%、33.3%和36.4%。 (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2012年,江苏沿海三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0.9:49.8:39.3,二三产业比重比2008年提升1.4个百分点。其中南通由2008年的7.9:57:35.1调整为2012年的7:53:40,连云港由16.4:47.3:36.3调整为14.5:45.9:39.6,盐城由17.2:48.5:34.3调整为14.6:47.2:38.2。 (三)发展动力显著增强。2012年,江苏沿海三市共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108亿元,其中南通、连云港和盐城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6亿元、1281亿元和1941亿元,四年三市总量都实现翻一番。2012年,江苏沿海三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7亿元,与2008相比,总量增长87%,四年年均增长17%。其中南通、连云港和盐城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9亿元、575亿元和1023亿元,与2008相比,分别增长87%、85%和89%,年均均增长17%。 (四)对外开放总体平稳。2012年,江苏沿海三市共实现进出口总额401亿美元,与2008相比,总量增长67%,四年年均增长14%。其中南通、连云港和盐城分别实现进出口总额263亿美元、80亿美元和58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长58%、80%和106%,年均分别增长12%、16%和20%。 (五)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2年,南通、连云港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