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风化作用
高考知识点总结-外力作用和常见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和常见地貌类型13、外力作用概况(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2)主要实施者:风、流水、冰川、生物、波浪等。
(3)主要方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前四种方式为主要的形式。
(4)外力作用的结果: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平缓14、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1)风化作用与风化地貌①概念:在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并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②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和化学风化(2)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①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进行破坏②侵蚀地貌a.水蚀地貌:流水破坏地表岩及其风化物,形成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峡谷)、瀑布等;或者流水溶蚀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b.风蚀地貌: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c.冰蚀地貌: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形成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等d.海蚀地貌: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3)搬运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①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它本身不形成地貌,但为堆积地貌的形成、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②搬运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a.流水搬运:泥石流b.风力搬运:沙丘移动,严重时形成浮尘、扬尘、沙尘暴天气c.冰川搬运:物质迁移d.海浪搬运:物质迁移(4)堆积作用与堆积地貌①堆积作用: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作用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②堆积地貌a.流水堆积地貌:地势起伏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缓,形成流水堆积地貌,如冲积扇,三角洲b.风积地貌: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弱,形成风积地貌,如沙丘、沙垄c.冰碛地貌:冰川融化后,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形成冰绩地貌,如冰碛湖等d.海积地貌:波浪遇到倾斜海岸,速度减缓,形成海积地貌,如沙滩、潟湖15、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③高山、高纬度地区多冰川作用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形成高山峡谷,中游搬运河道变宽,下游堆积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③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域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堆积地貌等16、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一轮复习专题学案: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一轮复习专题学案: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专题: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地质作用(营造地表的力量)1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风化作用:化学风化:如氧化水解等发生了化学反应生物风化:如植物根系对岩石的破坏和穴居动物对岩石的破坏物理风化:温差、冻融、日晒下岩石热胀冷缩速度不一导致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1 / 11(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口)、河漫滩平原(中下游)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随风力的减弱,风力的搬运作用减弱,所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海浪堆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如大理岩、板岩等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如图……2 / 11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二、判断背斜和向斜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地质作用的分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地质作用的分类
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按照方式不同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内力作用
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
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
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两者对比
二者关系
1、对立统一关系
2、内力主导作用
3、不同地点或某个时期以某一种作用为主
各类作用
1,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
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2,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
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
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
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
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的关系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
比重、孔隙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物理性质,
掘进等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各种矿产资源赋存的载体,不同种类的岩石含有不同的矿产。
以火成岩为例,基性超基性岩与亲铁元素,如铬、镍、铂族元素、钛、钒、铁等有关;酸性岩与亲石原素如钨、锡、钼、铍、锂、铌、钽、铀有关;金刚石仅产于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中;铬铁矿多产于纯橄榄岩中;中国华南燕山早期花岗岩中盛产钨锡矿床;燕山晚期花岗岩中常形成独立的锡矿及铌、钽、铍矿床。
石油和煤只生于沉积岩中。
前寒武纪变质岩石中的铁矿具有世界性。
许多岩石本身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如北京的汉白玉(一种白色大理岩)是闻名中外建筑装饰材料,南京的雨花石、福建的寿山石、浙江的青田石是良好的工艺美术石材,即使那些不被人注意的河沙和卵石也是非常有用的建筑材料。
许多岩石还是重要的中药用原料,如麦饭石(一种中酸性脉岩)就是十分流行的药用岩石。
岩石还是构成旅游资源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的名山、大川、奇峰异洞都与岩石有关。
我们祖先从石器时代起就开始利用岩石,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衣、食、住、行、游、医……无一能离开岩石。
研究岩石、利用岩石、藏石、玩石、爱石已不再是科学家的专利,而逐渐变成广大群众生活的组成部分。
地理—内力作用及其地貌

3.形成及影响:侵入地层,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地表,玄武岩、流纹岩
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 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 主峰、日本的富士山)
4.火山的结构
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 物质坚硬不易被 侵蚀, 成为山岭
背斜山
向斜谷
地形倒置 向斜成
背
山
斜
成
谷
❖(3)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存场所
❖向斜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
❖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因为背斜岩层 的走向呈天然拱形, 结构稳定, 且不易 储存地下水, 便于施工
❖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碎, 易开采, 适宜 建采石场
活动
1.根据背斜和向斜岩层的分布特征,判断下
面的褶皱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并
说说形成的山岭是背斜山岭还是向斜山岭。
北
乙
甲甲
2.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考虑背斜 和向斜的构造,应该选择在甲地还是乙地?
思考1:
① ② ③
不透水层
a
储集层
在储集层,由于石油,
天然气,和地下水三
者比重差异而产生的 分异规律是: ①层是 ___天_然_气, ②层 是___石,油③层是_ __地。下水
较高处。
•五、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交通方式: 公路优先, 铁路为辅 2.线路分布: 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延伸方向: 迂回前进(避开陡坡)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 河流, 沼泽等自然因素。
(2)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选线要尽可能多地 联系居民点, 方便人们的出行, 这说明了人口和聚落 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是要考虑的。
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复习

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复习地表形态地表形态的塑造是中考地理的必考知识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复习,希望大家喜欢!【知识结构】地表形态的塑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山地的形成褶皱与断层山地的类型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地貌的类型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基础知识】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3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地壳运动①水平运动A基本含义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B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②垂直运动(升降运动)A基本含义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B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岩层隆起或凹陷,导致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2)变质作用①基本含义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②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岩浆活动①基本含义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②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4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风化作用①形成的地表形态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②分布地区风化作用影响的地区比较普遍。
(2)侵蚀作用①风力侵蚀A形成的地表形态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内外力作用 完整版

地垒
常形成 断块山 或高地
地堑
常形成 谷地或 低地
华渭山河平原 华山
汾河谷地
地泰堑山
庐山
3.火山 结合火山示意图,归纳总结。
(1)成因: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__地_壳___的 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2)组成甲乙__火火__山山____锥口______::呈上封部闭坡或度半较封大闭,状下,部常坡形度成较湖缓泊
老
法
图示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__山__岭___
常形成谷地或__盆__地___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
构造地 侵蚀后地貌 _谷__地___
成__山__岭___
貌
图示
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
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 断裂 ,并沿断裂面发生明
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
C 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2015·福建文综,9)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 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 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任何地貌都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
风化碎屑
风化碎屑
球状风化
花岗岩球状风化 形成的石蛋地貌
(1)风化作用(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雅丹地貌
风蚀洼地
雅丹地貌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1.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2-1.1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来自地球外部, 主要是太阳辐 射能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作用力
风 流水 冰川 生物等
青海G315国道旁的雅丹地貌——被人称为“魔鬼城”,请大家思 考地貌成因。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 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 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 物分解。
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因温度变化产生的物理风化: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 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 膨胀和收缩,容易崩解破碎。
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岩石因水的冻融而分解
风化作用 2.化学风化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石灰岩与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反应,慢慢被溶解,随水流迁移, 形成秀丽的喀斯特地貌
角峰
冰斗
刃脊
冰川侵蚀地貌
狭湾
U型谷
冰碛物
冰川堆积无分选性,堆积物大小混杂
风沙地貌
冰川地貌
流水地貌
海岸地貌
常见于降水丰沛的热带、温带地区
玉树(32°58′N, 97°14′E) 宜昌(30°40′N, 111°28′E) 南京(32°07′N, 118°45′E)
上游
落差大, 下蚀为主, v型河谷
风化作用 3.生物风化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地衣分泌地衣酸
克里米亚松树的根劈作用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 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 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 物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