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代寓言二则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苏教版
学生1
我认为这两则寓言故事非常有教 育意义,它们教会了我如何正确 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100%
学生2
通过学习这两则寓言,我深刻体 会到了寓言故事的魅力,它们以 简单易懂的方式传达了深刻的道 理。
80%
学生3
我觉得这两则寓言故事中的角色 形象鲜明,它们的行为和语言都 很有代表性,让人印象深刻。
寓言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不要一意孤凭主观想象和经验行事,否则 会适得其反。
故事中的成语和名句
成语
郑人买履(比喻墨守成规、不灵 活的人)。
名句
宁信度,无自信也。(宁愿相信 尺子,也不相信自己脚的感受。 )
03
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
故事内容概述
01
启示1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应 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态,不 要骄傲自大,否则会像“郑人 买履”一样遭受失败。
启示2
“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 ,要善于适应变化,不要固守 旧有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否则 会错失机会。
启示3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注重 实际,不要只看重表面现象, 否则会像“画蛇添足”一样失 去真实的价值。
05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本课重点回顾
分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 ,理解其象征意义。
了解并掌握寓言故事的 创作背景和寓意。
理解并掌握寓言故事中 的语言特点,如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
理解并掌握《古代寓言 二则》中两篇寓言故事 的含义。
作业布置与要求
01
02
03
04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 识。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 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5 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苏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评课稿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评课稿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评课稿一、前言《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两则古代寓言,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生活智慧。

本文是对该课文进行评课的稿件,旨在对该课文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详细介绍,以提供教师教学时的参考。

二、课文特点1.寓言形式:本课文以寓言的形式呈现,采用两则古代寓言的故事,通过动物或其他事物的形象来塑造人物,具有警示作用。

2.生活智慧:通过故事情节和寓言背后的寓意,课文传递了一些生活智慧和道德准则,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思考和反思。

3.故事情节紧凑:本课文的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节奏感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寓言的特点与寓意;–掌握《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课文的核心内容与主题。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生活经验和道德准则理解古代寓言;–能够通过故事情境推导出人物的行为和动机。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智慧人生的崇尚和追求;–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寓言中的寓意和人性弱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维品质。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通过寓言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思考和发掘寓言的深层意义。

五、教学内容1.寓言一:“郑人买履”–介绍寓言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欲望和物质追求。

2.寓言二:“五古代”–解读寓言中五种不同的社会风貌;–探讨文明与野蛮、进步与停滞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提问、呈现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寓言和故事的兴趣。

2.讲授法: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行为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内涵。

3.互动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小组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活动交流和思想碰撞。

4.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自相矛盾原文:楚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嘛,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注释⑴鬻(yù)——卖。

⑵誉——夸耀。

⑶陷——攻破。

这里是穿的意思。

⑷或曰——有的人说。

⑸莫不——没有不⑹应——回答⑺或——有人⑻“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⑼“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⑽“吾盾之坚”的之:同上⑾坚——坚固⑿以——用⒁莫能——没有什么。

⒂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道理: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凡事不要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

画蛇添足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正好。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道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

古代寓言二则

古代寓言二则

古代寓言二则寓言一:乌鸦喝水的故事从前有一只聪明的乌鸦,它非常口渴,在森林中四处寻找水源。

终于,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它找到了一个装满水的大缸。

缸里的水非常清澈,乌鸦立刻欢呼起来。

但是,缸里的水面距离乌鸦的喙太远,它无法直接喝到水。

乌鸦陷入了困境,但它不愿意放弃,因为它太口渴了。

它开始思考如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突然,乌鸦看到了旁边的一堆小石头,它决定尝试一个聪明的办法。

乌鸦开始抓起小石头,一颗一颗地扔进缸里。

每扔一颗石头,水面都会上升一点。

经过多次尝试,乌鸦终于成功地将水面抬高到能够喝到水的高度。

它欢快地喝着清凉的水满足了渴望。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或动物在面临困难时,应该保持冷静并寻找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乌鸦利用周围的资源,克服了困境,并取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努力和智慧可以战胜困难,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寓言二:蚂蚁和蜜蜂的故事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住着一支蚂蚁部队和一支蜜蜂部队。

蚂蚁们勤劳努力地工作,积极筹备着食物储备以应对严冬的来临。

而蜜蜂们则忙着采集花粉,制造甜美的蜜蜂蜜供应给自己和其他昆虫。

然而,蜜蜂中有一只懒惰的蜜蜂,它总是偷懒、消极怠工。

每次其他蜜蜂努力工作时,它总是躲在花丛中享受甜美的花蜜,不思考未来。

当蚂蚁看到这只懒惰的蜜蜂时,不禁感到担忧。

冬天来了,花园中的花朵凋谢,风雪肆虐。

蚂蚁们收集了足够的食物,它们在地下的巢穴中舒适地过冬。

而那只懒惰的蜜蜂却无粮可食,冻得瑟瑟发抖。

懒惰的蜜蜂悔恨不已,它开始后悔自己的懒惰和冲动行为。

它深刻体会到了努力工作和积极奋斗的重要性。

然而,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它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食物。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懒惰与怠工是没有好结果的。

只有通过努力工作和及时行动,我们才能克服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不要像懒惰的蜜蜂一样错失机会,而要像勤劳的蚂蚁一样努力奋斗。

总结起来,这两个寓言呈现了不同的故事,但都传递了类似的道德教育意义:努力工作和智慧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乌鸦和蚂蚁都通过勤奋和创造性的努力,成功地克服了困难。

寓言两则|《寓言两则》课文原文范文.doc

寓言两则|《寓言两则》课文原文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引导语《寓言两则》想必有不少人都有读过,那么有关《寓言两则》的课文原文哪里有呢?接下来是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揠苗助长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张得快些,天天到天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野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有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死了。

守株待兔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

不知怎么搞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过来撞死在树桩上。

日子一天天过去,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也全完了。

附加阅读《寓言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6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科版《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

教科版《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

教科版《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
教科版《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
_古代寓言二则
揠(y)苗助长
《孟子》
宋人有悯(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qū)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矣。

【译文】
宋国有个农夫,担心苗长得慢,就将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了。

然后,他又累又乏地回家了。

他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了!
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注释】
揠:拔。

悯:担心,忧虑。

芒:疲乏。

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

趋:赶去。

槁:枯萎。

画蛇添足
《战国策》。

初中语文-《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智子疑邻《韩非子》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课文分析]课文开头写故事发生的背景,只用八个字。

宋,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富,是被盗的原因;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盗窃者提供了自由进出的条件。

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

这是故事中的要害处,因为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

因此,待到预见成为事实,那富人便夸说自己的儿子聪明,而怀疑偷盗是邻父干的。

塞翁失马《淮南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课文分析]这篇寓言用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故事很有名,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在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

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一、重点字词1、天雨墙坏(坏:毁坏雨:下雨)2、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3、不筑(筑:修补)4、其邻人之父亦云(亦云:也这样说)5、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6、马无故亡而入胡(亡:逃跑)7、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带领)8、居数月(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9、人皆吊之(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10、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11、死者十九(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二、重点句子1、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5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5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5篇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查阅。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1牛缺,在上地这一带地方是位声望很高的饱学之士。

有一次,他要去邯郸拜见赵国国君,途经耦(ou)沙时,遇上了一伙强盗。

强盗抢走了他的牛车及随身衣物,他只好步行。

强盗在一旁看到这人对被劫之事并不在意,脸上连半点忧愁和吝啬的表情都没有,心中不免生疑,于是便追上去问个究竟。

牛缺坦然地回答说:“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应当因丢失一点供养自己的财物而去与人争斗,这样会危害它所供养的自身的安全啊。

”强盗们听后,同声称赞道:“这真是一个贤德之人啊!”他们望着牛缺渐走远的背景,忍不住又商议:“如此贤德之人去拜见赵国的国君,必会受到信用,他如果在国君面前告发了我们的强盗行径,我们一定会大难临头。

因此,还不如先下手为强。

”于是,这伙强盗再一次追上牛缺,并把他杀掉了。

有个燕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后,就将全家族的人集合起来,告诫他们:“今后谁遇上了强盗,可千万别学牛缺那样以贤德求忍让呀!”大家都牢牢记住了这个教训。

不久,这个燕国人的弟弟要到秦国去,一行人来到函谷关下,又遇上了强盗。

他想起了哥哥临别时的告诫,始终不肯轻易舍弃财物,在实在斗不过这伙强人时,他又跪在地上,低三下四地哀求强盗以慈善为本,发还抢走的财物。

强盗们被纠缠得大怒了,忍不住厉声喝道:“我们没有要你的性命,就已经够宽宏大量了。

你现在还要死死地缠住我们,索要财物,这不就把我们的行迹暴露了吗?我们既然已经作了强盗,哪里还有什么慈悲仁义可言?”只见这伙人手起刀落,将那个燕国人的弟弟杀了,同时还杀害了与之同行的四五个伙伴。

牛缺与燕人被害的悲剧警醒后人:对于杀人不眨眼的强盗,既不能讲“贤德”,也不能苦苦哀求;只有丢掉幻想,团结斗争,战而胜之,才是正确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返回去拿尺码。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到他返回,集市已经结束了,最终他没有买到 鞋子。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状语后置 人们说:“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 呢?” 宾语前置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 脚。”
知识盘点 需要积累的词语(解释词语的意思)
1.主要内容?
亡斧疑邻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说符 》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 之子,视其行步,窃 斧也;颜色,窃斧也; 言语,窃斧也;动作 态度,无为而不窃斧 有个丢了斧头的人。 也。俄而抇其谷而得 (2)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 其斧,他日复见其邻 不久挖掘谷子却找到了他的丢失了的斧子。 4.道理: 人之子,动作态度, 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 无似窃斧者。 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
亡斧疑邻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刻舟求剑 shè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
jù qì
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 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 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
剑若此,不亦惑乎!
huò
再读课文,读通文意
刻舟求剑
从 掉落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
渡过江河
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
到 立刻, 匆忙 那, 那只 这儿
当堂巩固
⑹ 乃曰:“吾忘持度。” ⑺ 反归取之 : ⑻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⑼ 何不试之以足: ⑽ 宁信度,无自信也
当堂巩固
4、辨析下列一词多义 而忘操之 度 何不试之以足 反归取之 至之市 5、翻译下列句子 ⑴ 及返,市罢 ⑵ 遂不得履。 ⑶ 何不试之以足? ⑷ 宁信度,无自信也。
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郑人买履
《韩非子》
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理解寓意。
关于文体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 里寄寓较深的道理,进行劝喻或讽刺。 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 主要特征: 故事简短;比喻生动;寓意明确。
作家作品
• 《郑人买履》选自 《韩非子》,作者韩非 (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 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著作有《孤愤》 《说难》等十万余言。 • 《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他善于用 小故事讲大道理,书中许多生动的寓言故 事,如郑人买履、扁鹊治病、滥竽充数、 买椟还珠、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广泛流 传,深受人们的喜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再读课文,读通文意 郑人买履 鞋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的人 有一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先自度其足, 先自己量好了自己脚的尺码, 而置之其坐。 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至之市,而忘操之。
等到他去集市的时候,却忘了拿尺码。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他)已经拿到鞋子了,才(想起来忘了带上尺 码)说:“我忘了拿尺码。” 反归取之。
雕刻
所从坠。” 掉落的地方
再读课文,读通文意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船停止了,他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没有前进。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 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 想问题、办事情,应当 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 对策。
其它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买椟还珠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全书二十六 卷,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 的,是杂家的代表著作。 此书成后“ 布咸阳市门, 千金其上, 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以 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 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郑人买履

duó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
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 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 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suì
nì ng
读通(注意下面句子的断句) 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
/
何 不 试 之 以 足
貌。
有个人丢了斧子,怀疑是邻居的小孩 偷的,怎么看他都觉得他是小偷, 后来自己找到了丢失的斧子,怎么 看他都不像小偷。 2.解释 脸色 亡: 丢失 颜色: 复:又 其: 代词,他的 抇:hu,挖掘 3.翻译 (1)人有亡斧者。
买椟还珠
1.翻译句子
(1)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
楚人有卖某珠 有个到郑国卖珍珠的楚国人。 于郑者。为木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兰之柜,熏以 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还给他珍珠。 桂椒,缀以珠 2.说明了什么道理? 玉,饰以玫瑰,(多角度) 缉以翡翠。郑 从楚人的角度来说,不要过 度包装,喧宾夺主。 人买其椟而还 从郑人角度说,不要只注重 其珠。 外表而不顾实际,舍本求
郑人有欲( )买履者,先自度( )其 ( )足,而( )置( )之( )其 ( )坐( )。至( )之( )市,而 ( )忘操之( )。已得( )履,乃( ) 曰:“吾忘持度。”反( )归取之( )。 及( )反,市罢( ),遂( )不 得( )履。人曰:“何不试之( )以( ) 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末,取舍不当。
列子学射,中矣。请 1.教了什么? 于关尹子。尹子曰: 要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学好。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 2.解释 乎?”对曰:"弗知 弗知 不知道 退 告辞回去 也。”关尹子曰: 守 失 坚持 丢失 “未可。”退而习之。 三年,又以报关尹子。3.主要内容?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 尹子教射箭 以中乎?”列子曰: 4.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知之矣。”关尹子 要善于悟道理,要勤奋练 曰:“可矣,守而勿 习,才会有进步。 失也。”
郑人有欲(想要)买履者,先自度(量长短)其 (代词,代自己)足,而(连词,表承接,于是、 就)置(放置)之(代词,代尺码)其(代词, 代自己)坐(同“座”,座位)。至(等到)之 (到……去)市,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忘操之(代词,代尺码)。已得(拿到)履,乃 (于是、就)曰:“吾忘持度。”反(同“返”, 返回)归取之(代尺码)。及(等到)反,市罢 (结束),遂(终于)不得(买到)履。人曰: “何不试之(代词,代鞋)以(用)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重点句翻译: (1)郑人有欲买履者。
“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有一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倒装句)
(2)宁信度,无自信也。
倒装句,应为:“宁信度,无信自也。”(否定句中宾 语前置)。(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何不试之以足?
实际为“何不以足试之?”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子的 大小呢? (倒装句)
探究学习
分析郑人形象
郑人是个固执、迂腐、 不知变通的人。
合作探究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
人不能墨守成规, 而要重视根据客观实际 采取灵活对策。
根据课文和查找资料,完成下列题目。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郑人买履( ) 先自度( )其足 吾忘持度( ) 宁( )信度( ) 遂不得履( ) 2、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 《 》,作者 ,是 末期的 哲学家, 的代表人物。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____。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⑴ 郑人有欲买履者: ⑵ 先自度其足: ⑶ 而置之其坐: ⑷ 至之市: ⑸ 而忘操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