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锈病(叶锈、条锈、秆锈)

用邓肯氏新复极差(M T 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DR) 特殊情况用相应的生物统计学方法。 写 出正式试验报告, 并对试验结果加以分析、 评价。 试验报告应列出 原始数据。
应保证药量准确, 分布均匀。 用药量偏差超过士1%的要记录. 0 333 施药时间和次数 .. 按协议要求及标签说明 进行, 记录施药次数和每次施药的日 期及作物生育期。 第一次施药在病害初 发生时立即进行, 再次施药视作物生长过程中 病害发生情况和药剂持效期而定。 334 使用剂量和容量 .. 按协议要求及标签注明的 剂量使用。 通常药剂中 有效成分含量表示为gh ' 公顷) 用于喷雾 /m ( 克/ 。 时, 同时要记录用药倍数和每公顷的药液用量(/m ( 公顷)。 Lh ' 升/ 〕 335 防治其他病虫害药剂的资料要求 .. 如果要使用其他药剂, 应选用对试验药剂和试验对象无影响的药剂, 并对所有的 试验小区进行均一 处理, 而且要与 试验药剂和对照药剂分开使用, 使这些药剂的干扰控制在最小程度。 记录这类药剂施用
GB T 9 0 2 -2 0 / 1 8.3 00 7
车 2
3 药效计算方法
药效按式()式() 1、 ( 计算: 2
1 0 .. .. .. … ・ ・ 病情指数 = X 0 ・・・...・. ・ … (1) 调查总数 X9
y 各级病叶数 X相对级数值) (
c / 1902-20 B T 8.3 00 7
重复次数: 最少 4 次重复。 33 施药方式 .
331 使用方法 .. 按协议要求及标签说明进行, 施药应与当地科学的农业实践相适应。 332 使用器械 .. 选用生产中常用的器械, 记录所用器械的类型和操作条件( 操作压力、 喷孔口径) 的全部资料。施药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资源的减少,现代农业为了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经常会使用农药来防治病虫害。
农药广泛应用于田间作物,因此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成为评价农药性能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探讨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准则,以及其在推广与应用中的意义和挑战。
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目的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旨在评估农药在实际农田环境中的防控效果,为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而言,试验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评估农药防控效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了解不同农药对不同作物的适应性和效果,评估使用不同农药的配合效果等。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可以帮助农民选择适宜的农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
二、田间药效试验的主要内容田间药效试验的主要内容包括试验设计、试验装置和观测指标等。
在试验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到作物类型、病虫害类型、试验地区的气候条件等因素。
试验装置方面,通常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观测指标主要包括作物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病虫害的严重程度、防治效果等。
通过这些观测指标,可以对农药的防控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三、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的意义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的制定对于科学评估农药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准则的制定可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减少因试验方法和观测指标的差异而引起的误差。
其次,准则可以规范农药试验的操作流程,提高试验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此外,准则还能够帮助农民了解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或滥用农药,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四、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的挑战制定和实施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地区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差异会使得试验结果的可比性受到一定影响。
其次,试验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如天气变化、病虫害的自然播散等,也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田间药效试验的结果往往与农民的实际操作密切相关,因此需要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确保试验结果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综上所述,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的制定和遵循对于合理使用农药、提高农田生产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要求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要求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至关重要。
而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是评价农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一、选择试验地点1. 试验地点应代表当地主要农作物种植区的典型田地,并且土壤环境相对稳定。
2. 试验地点应避免有农药残留或连续使用农药的问题,并且具备合适的田间管理措施,如排水设备和病虫害监测机制。
二、试验设计1. 确定试验方案,包括对照组和不同处理组。
2. 随机布置试验区,确保不同处理的分布均匀,避免产生偏差。
3. 按照标准的农药使用剂量进行农药处理,保证试验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三、药效的评价1. 正确选择评价指标,包括作物的生长情况、产量、病虫害发生率等。
2. 观察期限应充分考虑作物生长周期,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调整。
3. 进行科学准确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确保试验结果的可信度。
四、试验记录和报告1. 对试验过程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试验日期、天气状况、农药使用信息等。
2. 试验报告应准确反映试验情况,包括试验目的、方法、结果和分析等。
五、安全和环保要求1. 使用农药时,应严格遵守相关国家和地方的安全使用规定,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
2. 农药残留处理应遵守环保要求,防止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六、试验质量控制1. 固定试验人员进行试验操作,确保试验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2. 试验中应进行适当的对照处理,验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3.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尽量减少可能导致误差的因素。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是衡量农药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严格遵守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可以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只有在掌握准确的试验数据和结果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指导农药的使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植物生长调节剂 马铃薯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 植物生长调节剂 - 马铃薯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的指导方针,特别是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合理的田间试验,可以评估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便农民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的生物环境。
实验设计1. 田选与处理•确保选择适宜的测试田地,包括土壤质地、肥力状况、排水条件等。
•规划好试验地块的布置,避免可能的干扰因素。
•将试验地块根据需要进行分组处理。
2. 样本准备•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马铃薯种薯作为试验样本。
•对试验样本进行处理前,应先进行一些必要的测试预处理,例如测量种薯质量、大小等。
3. 处理与施药•根据测试需求,确定不同处理组的施药方式和剂量。
•选择适合的施药方法,可以是喷洒、喷雾、浸泡等。
•保持一致的施药时间和次数,确保每个处理组都能均等地受到药物的作用。
4. 数据采集与记录•在试验期间,进行定期的数据采集,包括植株生长情况、叶片颜色、块茎数量和大小等。
•记录每个处理组的数据,保留足够的信息。
•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以评估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结果与分析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可以评估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马铃薯生产中的效果。
结果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1.观察马铃薯植株的生长情况和叶片颜色的变化。
比较各个处理组的生长速度和叶片状况,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2.统计不同处理组的块茎数量和大小。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通过比较各组的块茎数量和大小差异,确定药效的有效性。
3.进行统计学分析。
利用适当的统计方法,例如方差分析或t检验,来评估处理组之间的显著性差异。
4.对数据进行图表展示。
使用适当的图表类型,例如柱状图、折线图等,将实验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直观地反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效果。
结论与建议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三)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三)一、试验目的本准则旨在规范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流程和方法,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农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设计1.试验地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地,确保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病虫害情况等与实际农业生产环境相似。
2.试验作物:选择目标作物的代表性品种,并按照当地农业生产习惯进行种植。
3.试验药剂:选择目标农药产品,并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使用。
4.试验处理:根据试验目的,设计不同的处理组,包括药剂处理组、对照处理组等。
5.重复次数:根据试验目的和实际情况,确定试验重复次数,确保试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试验环境1.土壤条件:确保试验地土壤类型、肥力、pH值等符合当地农业生产要求。
2.气候条件:记录试验期间的气候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降雨量等,以分析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3.病虫害情况:记录试验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依据。
四、试验材料1.供试作物:选择健康、长势一致的供试作物进行试验。
2.供试药剂:按照产品说明书配置和使用供试药剂。
3.工具和设备:准备必要的工具和设备,如喷雾器、测量工具等。
五、试验操作1.施药方法:按照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施药方法和剂量进行施药。
2.施药时间:根据当地农作物生长情况和病虫害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
3.施药次数:根据产品说明和试验目的,确定施药次数和间隔时间。
4.数据记录:详细记录每次施药的时间、药剂种类和剂量、施药方式等数据。
六、数据分析1.数据整理: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包括供试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药剂使用情况等。
2.数据分析:运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农药田间药效的评估结果。
3.结果解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农药田间药效进行解释和评价,为农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七、试验报告1.报告内容:包括试验目的、试验设计、试验环境、试验材料、试验操作、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田间药效试验是登记管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是制定农药产品标签的重要依据,而标签是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唯一指南;为了规范农药田间试验方法和内容,使试验更趋科学与统一,并与国际准则接轨,使我国的药效试验报告具有国际认同性,特制定我国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国家标准;该系列标准参考了;EPPO欧洲及地中海保护组织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及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类似的准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并经过大量田间药效试验验证而制定的;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组织起草并负责解释;杀菌剂防治炭疽病Fungicides辣椒炭疽病是危害我国辣椒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经常需用杀菌剂进行防治;为了确定防治辣椒炭疽病药剂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作物及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影响,为杀菌剂登记的药效评价和安全、合理使用技术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新平、顾宝根、刘乃炽、朱庆华;本标准规定了杀菌剂防治辣椒包括甜椒炭疽病 Collectrichum capsici田间药效小区试验的方法和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杀菌剂防治辣椒炭疽病登记用田间药效小区试验及药效评价,其它田间药效试验参照本标准执行;试验条件试验对象、作物和的选择试验对象为炭疽病;试验作物为辣椒包括甜椒;选用敏感品种,记录品种名称;环境条件田间试验须安排在历年发病地区,所有试验小区的条件―±℃―8%;5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9%―15%; 7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16%――∑〔各级病果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果数×9 ×100病情指数增长率%=Pt1病指数- Pt0病指数/ Pt0病指数×100防治效果%=〔1-CK0病指数×Pt1病指数/ CK1病指数×Pt0病指数〕×。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要求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要求1.试验设计合理。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试验设计应该能够真实地反映实际农田环境中发生的情况,并且能够提供有用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
试验设计应该科学、可重复,并且包括适当的对照组和农药处理组。
2.次生效应控制。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中的次生效应包括土壤因子、天气因素、害虫生态因素等。
在试验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来尽量减少这些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农药使用规范。
在农药田间药效试验中,应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规范进行操作。
农药的浓度和使用量应符合标准,保证药剂达到预定的效果。
同时,还应注意农药的合理使用方法,以减少环境风险和不必要的农药残留。
4.适时的施药时机。
在农药田间药效试验中,施药的时机对农药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在病虫害发生的适当时机进行施药,以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
5.观察记录完整。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过程中,需要对试验区域进行定期观察和记录。
观察内容包括害虫或病原体的发生情况、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试验区域的气象因素等。
这些观察记录将有助于分析农药的防治效果和作物生长状况的变化。
6.数据分析科学。
在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完成后,需要对试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对农药的防治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7.安全注意事项。
在进行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时,应注重安全。
工作人员应该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接触农药。
同时,要确保试验区域周围的环境不受污染,避免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
以上是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一些基本要求。
通过合理设计、准确操作、科学分析,在农药的研究和使用中,可以更加科学和有效地评估农药的防治效果,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玉米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玉米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种植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害虫和病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
因此,使用农药是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田间药效试验则是评价农药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田间药效试验是指在实际的农田环境中,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农药在防治病虫害方面的效果进行评价。
其目的是为了确定农药的最佳使用方法和用量,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玉米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要选择试验地点和试验对象。
试验地点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田,试验对象应该选择具有一定生长期、生长良好、没有明显病虫害的玉米植株。
其次,要确定试验方案和试验用药。
试验方案应该明确试验的目的、方法、指标和数据处理方法等内容;试验用药应该选择符合国家标准、质量可靠的农药,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配制和使用。
2. 试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按照试验方案进行操作,严格控制试验条件。
其次,要注意观察和记录数据。
观察内容包括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等;记录数据包括农药使用量、防治效果指标等。
最后,要注意安全和环保。
使用农药时应该穿戴防护装备,避免污染环境和影响人类健康。
3. 试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在完成田间药效试验后,需要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
首先,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其次,要对不同处理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最佳处理方案;最后,要对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撰写试验报告。
总之,玉米田间药效试验是评价农药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进行试验时,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操作,并注意安全和环保。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可以确定最佳使用方法和用量,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杀菌剂防治柑橘炭疽病
Pesticide-
Guidelines for the field efficacy trials-
Fungicides against anthracnose of citurs
前言
田间药效试验是农药登记管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是制定农药产品标签的重要技术依据,而标签是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唯一指南。
为了规范农药田间试验方法和内容,使试验更趋科学与统一,并与国际准则接轨,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制定了我国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国家标准,但是杀菌剂防治柑橘炭疽病却缺乏相关的国家标准,故此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并经过大量田间药效试验验证而制定本标准。
柑橘炭疽病是我省柑橘的主要病害之一,生产上经常需用杀菌剂进行防治。
为确定防治柑橘炭疽病药剂的最佳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柑橘及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影响,为杀菌剂登记的药效评价和安全、合理使用技术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江西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植保植检局(农药管理局)。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钟玲、王希、洪豹元、舒宽义、黄向阳、何益民、王旭明、曾敬富、张晓阳、孔学梅、徐小明。
本标准由江西省植保植检局(农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杀菌剂防治柑橘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田间药效小区试验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杀菌剂防治柑橘炭疽病田间药效小区试验及药效评价,其他田间药效试验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试验条件
2.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试验对象为炭疽病。
试验作物为柑橘,选用敏感品种,记录品种名称及树龄。
2.2 环境条件
田间试验应选择在低洼、潮湿、密闭、管理粗放或偏施氮肥的历年发病较重的果园进行,
在有利于柑橘炭疽病的流行时期进行,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如土壤类型、施肥、树龄、株行距等)应一致,且符合当地科学的农业实践(GAP)。
3 试验设计和安排
3.1 药剂
3.1.1 试验药剂
应注明药剂商品名或代号、通用名、中文名、剂型含量和生产厂家。
试验药剂处理不少于三个剂量或依据协议(试验委托方与试验承担方签订的试验协议)规定的用药剂量。
3.1.2 对照药剂
对照药剂须是已登记注册的并在实践中证明有较好药效的产品。
对照药剂的类型和作用方式应同试验药剂相近并使用当地常用剂量,特殊情况可视试验目的而定。
3.2 小区安排
3.2.1 小区排列
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排列,特殊情况应加以说明。
3.2.2 小区面积和重复
小区面积:成龄果树2株~3株。
重复次数:最少4次重复。
3.3 施药方式
3.3.1 使用方式
按协议要求及标签说明进行。
施药应与当地科学的农业实践相适应。
3.3.2 使用器械的类型
选用生产中常用器械,记录所用器械的类型和操作条件(如工作压力和喷孔口径)的全部资料。
施药应保证药量准确,分布均匀,用药量偏差超过±10%要记录。
3.3.3 施药的时间和次数
按协议要求及标签说明进行,通常以4月~8月为宜,第一次施药在开花之前进行,进一步施药视病害发展和药剂的持效期而定,记录施药次数和每次施药日期及果树生育期。
3.3.4 使用剂量和容量
按协议要求及标签注明的剂量使用,通常药剂中有效成分含量表示为mg/L,同时记录用药倍数和每公顷或每株树的药液用量(L/hm2或L/株)。
3.3.5 防治其他病虫害药剂的资料要求
如使用其他药剂,应选择对试验药剂和试验对象无影响的药剂,并对所有的小区进行均一处理,而且与试验药剂和对照药剂分开使用,使这些药剂的干扰保持在最小程度,记录这类药剂施用的准确数据。
4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4.1 气象和土壤资料
4.1.1 气象资料
试验期间应从试验地或最近的气象站获得降雨(降雨类型和日降雨量,以mm表示)和温度(日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温度,以℃表示)的资料。
在特殊情况下需要附加资料。
整个试验期间影响试验结果的恶劣气候因素,例如严重和长期干旱、暴雨等应记录。
4.1.2 土壤资料
记录土壤类型、pH值、有机质含量、水分(如干、湿或涝)、土壤覆盖物(如作物残茬、杂草)等资料。
4.2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4.2.1 调查方法
梢期每小区随机调查2株,每株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各取2枝梢,每梢取5片叶,每小区共查100片叶,记录各级病叶数、调查总叶数。
幼果期每小区随机调查2株,每株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取样,每点调查幼果10个,每小区共查100个果,记录各级病果数、调查总果数。
叶片分级按以下标准进行: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以下;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幼果分级按以下标准进行:
0级:无病斑;
1级:非果蔕部分的病斑面积占整个果面积的2%以下;
3级:非果蔕部分的病斑面积占整个果面积的3%~5%以下;
5级:非果蔕部分的病斑面积占整个果面积的6%~10%;
7级:非果蔕部分的病斑面积占整个果面积的11%~20%;
9级:非果蔕部分的病斑面积占整个果面积的21%以上或者果蔕部分出现病斑。
4.2.2 调查时间和次数
按协议要求进行,通常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末次施药后20-30天调查防治效果。
视病害发展情况和药剂的持效期决定调查的时间和次数。
4.2.3 药效计算方法
Σ(各级病叶(果)数×相对级数值)
病情指数=×100
调查总叶数×9
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防治效果(%)=(1- ) ×100
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
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或防治效果(施药前无基数)(%)= ×100
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
4.3 对作物的其他影响
观察作物是否有药害产生,如有药害要记录药害的程度,此外也应记录对作物的其他有益影响(如促进成熟、刺激生长等)。
用下列方法记录药害:
a)如果药害能测量或计算要用绝对值表示。
b)其他情况下,受害的频率和强度可用下列方法表示;
1)按照药害分级方法记录每小区的药害分级情况。
以-,+,++,+++,++++表示。
药害分级方法:
-:无药害;
+:轻度药害,不影响正常生长;
++:明显药害,可复原,不会造成减产;
+++:高度药害,影响正常生长,对产量和品质都造成一定损失,一
般要求补偿部分经济损失;
++++:药害严重,生长受阻,产量和质量损失严重,必须补偿经济损失。
2)将药剂处理区与空白对照区比较,评价其药害百分率。
同时,应准确描述作物的药害症状(褪绿,畸形),并提供实物照片、录像等。
4.4 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4.4.1 对其他病虫害的影响
对其他病虫害任何有迹象的影响都应记录,包括有益和有害的影响。
4.4.2 对其他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记录药剂对试验区内野生生物及有益昆虫的影响。
4.5 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不需要提供。
5 结果
试验所获得的结果应用生物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采用DMRT法),用正规格式写出结论报告,并对试验结果加以分析,原始资料应保存备考察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