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论语文教育

合集下载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
5
怎样评价这十 多年的课改
为何中小学生减负越 减越重?
课改要摸清底细直面 问题
北京市语文教学的 “新政”是否管用?
如何看待语文教育水 平的低下?
语文教科书编
写(修订)的 十二个问题 —
1
—在教育部语
文教材编写
(修订)会议
上讲话
《民国时期中 2
学国文教科书 研究》序
3
语文课本不只 是美文汇编
4 关于中小学语
文学研究也要“接地 气”
如何看待鲁迅 的“骂人”
《新青年》并 未造成文化的 断裂
作者介绍
谢谢观看
如果没有阅读这本书,我无法知道温儒敏教授的思想是如此博大,对研究中小学教育的教授也会存在误解和 偏见,所以说阅读会纠正人的思想认识,能在这本书看到一位学者走进基础教育,想要将自己贡献给教育殿堂的 决心,勇气和责任感!这里面选取的篇目和内容距离2022年已经有些过了十年了,现在看这篇文章发现,教育改 革和政策的确如温教授所说在徐徐推进,我很感动!因为我可以在进入基础教育工作第二年就看到了这本书,也 很庆幸看了这本书,打开了我的思维和眼界!。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平常与同行接触太少,看和听温教授对语文的解读和看法,还是很受益的。
精彩摘录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 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三是重视语文 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和综合学习,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四是遵循语文教育 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五是合理地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温儒敏:语文教育那些朴素的道理

温儒敏:语文教育那些朴素的道理

温儒敏:语文教育那些朴素的道理作者:吴越来源:《决策探索》2018年第03期近日,2018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开考。

随即,语文试卷走向、作文命题解读等内容引发了热议,“如何考好语文”的话题又一次摆在人们面前。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已关注语文基础教育十余年。

在他眼中,“学好语文”显然比“考好语文”更重要。

只要置身于话筒与镜头前,他总不忘用自己温和的语调不急不缓地“敲敲边鼓”,提醒人们莫再忽视语文教育那些朴素的道理。

他们并不是真的不喜欢写作,而是被缺乏生气和活力的命题束缚住了问:每次中、高考作文题目公布后都有很多人关注,网上还会出现很多解析和范例作文,但许多学生都反映,平时在学校里“最怕写作文”。

为什么会这样?温儒敏:学生怕写的是什么样的作文?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拥有表达的天性。

我想恐怕很多学生并不是真的不喜欢写作,而是被一些缺乏生气和活力的命题束缚住了。

考试作文的命题应当回归理性,摒弃模式化和文艺腔,应当有明确的意识去“围剿”套作。

这些命题倾向会对老师的作文教学、对学生的写作产生恶劣的效果。

但现实中的情况是,“人人喊打”,而“人人参与”。

这个“僵局”怎么打破,是值得思考的。

问:其实目前中小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平时的作文训练,老师也想尽办法教授、评讲作文,但为何仍有“不得要领”之感?温儒敏:如果一切教学都“瞄准”考试,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偏离了初衷。

即使不是为了考试,相当一部分老师在教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常常关注的是篇章结构、字词句的优美,让学生花心思把文章写“漂亮”,忽视了写作文究竟是为了什么。

不是人人都以文字为生的,所以一篇文章的评判标准不应该是“漂亮”。

写作其实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必须接受这样的训练。

我以前出过的作文题,有让孩子们写一棵树、写一个人的。

有人不理解,认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长大之后再也不会遇到这样的作文题,考试肯定也不考,为什么还要写呢?我说,关键是在写这篇作文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审美和表达,通过写作,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了训练。

最新整理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有感1000字范文.docx

最新整理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有感1000字范文.docx

实验小学谢丽花张喜文名师工作室《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大致分为7辑。

第一辑“课表与课改”,第二辑“教材编写”,第三辑“高考语文”,第四辑“语文教学”,第五辑“研修文化”,第六辑“大学本义”,第七辑“文学生活”,而我最感兴趣且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辑:语文教学。

下面就本书第四辑: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课要'聚焦语用';”谈谈我的读后感。

一、语文课要“聚焦语用”温儒敏教授提出语文课要“聚焦语用”,语用就是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该如何定位呢?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同时把文化修养、精神熏陶,很自然地带进课堂中。

如何实现语用,温儒敏教授建议我们教师让学生自己读,接着老师带着学生边读边把生词和某些难点解决了,并在阅读中很自然地讲解或者穿插讨论课文中的重点。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通常都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了再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中读,我发现学生也乐于去读,乐于去说,且很自然地走进了课文,接近作者,理解文本。

二、语文课要教给学生具体方法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最为重要的!学生阅读时,我们并不是仅仅口头布置,而是要授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在课堂上,我一般会提问学生: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或者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回答的都千篇一律,让我很疑惑。

看了温教授的这篇文章,我明白了:阅读得有提示、得有具体,得有练习。

原来我没有教给他们一些方法,而不是笼统的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略读课就要让学生自己读温儒敏教授提出略读课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读。

在新的教材中,“精读”改成“教读”,“略读”改成“自读”。

“教读”课安排有预习,思考题也比较多,照顾到方法的提示与练习。

“自读”课有导读,还有旁批提示,引导学生顺利阅读,理解课文,激发思考。

除了“教读”、“自读”,教师还要注重课外阅读的延伸,这样的语文课才算是成功的。

永伴情怀,追寻幸福的教学人生——我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

永伴情怀,追寻幸福的教学人生——我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

教学主张|读有所感让教育教学更具专业化,是我对职业的渴求;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是我对自己的期待;每有所悟,便写下来,是我对品质内涵的向往。

今年,在师父彭爱芬的鼓舞和重点推荐下,我阅读了《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这本书。

这本论集共收文64篇,为方便检索阅读,大致分为七辑,囊括课标与课改、教材编写、高考语文、语文教学、研修文化、大学本义以及文学生活。

七个方面分得具体,讲得细致,折射出温儒敏教授的高站位及其深邃的教育思想。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深深感叹,教育者肩负着时代的使命,若想不辜负这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我们便需要一种永恒的情怀来高歌,那与激情交织、与幸福相融的教学人生就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

一、把握语文本质,用发展的姿态塑造教学生命力著名的“吕叔湘之问”问得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先生锁眉,也让温儒敏教授陷入沉思。

那是在1978年的一次教学研讨会上,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而今40多年过去,当我们再来面对吕老这一问,或许仍然会令许多教育工作者感到心虚和胆寒。

层出不穷的教学理念在不断诞生,教学活动丰富多彩,课堂热闹了,多媒体也普及了,可是从整体上看,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却未见得就有多大的提高,而造成语文教学效果始终低下的根本原因,则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被“题海战术”所裹挟,以致学生普遍少读书、不读书。

该如何摆脱这种教学的困局呢?温儒敏教授指出:“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的本质就是‘多读书’!”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短时间内,我们很难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需要长期的熏染、积累和习得,而这一切都须基于学生拥有大量的阅读。

温儒敏教授强调,在中小学阶段,读书是获取精神和智力成长的主要营养源。

“阅读是种生活方式,无论是教科书,还是闲书,如果学生没有喜欢上读书,没有学会怎么读书,对未来终身学习的能力都是有所损害的。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
说起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绝对不能放过它。

三集出版于《语文100典籍》,收录了温儒敏针对语文教育的根本理念及注释,深入讲解了温儒敏论语文特有的观点,旨在让学生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文化背景,从而帮助他们搭建一个完善的文学世界。

第一集整理了温儒敏关于文化重视性的论语,从根本上提出了“一干学习及教学,必须藉着加强文化熏陶,发挥文化熏陶的指导作用”的理念,从而弥补了教育界的历史隐蔽性,使文化重视性体现在语文教育之中。

第二集紧随第一集,对温儒敏提出的教育哲学及语文教学理论进行了深入解析,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其观点:第一,温儒敏强调文化熏陶,强调语文教育要注重启示性;第二,他认为应当以书香来引导学生的读书;第三,以“修辞”、“道德”、“诗意”为基础,促进汇合灵动性;第四,注重文章本身的语言表现,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和推理能力,学会在框架素材中把握文章的变化表现和特征。

第三集聚焦文章构成,以温儒敏“句子”“段落”“文章结构”“语言特色”、“文章写作”及“写作技巧”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解读。

定位认识文章的逻辑结构、引言体转折体结论体,学会把握文章的特色,以及意识语言特征,最终建立独立的写作思维,培养素朴、深刻的文章读写能力。

总之,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是一部优秀的教育史类书籍,在对语文教学的理
论与方法探讨中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从而促进语文教育的改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构建完整的文学世界,是一本受欢迎的文化读本。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部分观点摘录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部分观点摘录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部分观点摘录社会文化2012-06-30 00:352010年初,《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出版,其中汇集了笔者关于语文教育的一些驳杂的文字。

不料该书问世,居然有些影响,一些地区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还特别指定其为参考书。

近年来,我在本专业的教学研究之外,用较多精力关注和参与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改革,主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担任北大“国培计划”教师培训的首席专家,主编教材,又陆续写了一些和语文教育有关的文字,再次结集出版,就叫《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

“二集”收文60篇,包括 6部分。

其一是有关中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高考作文、课改,以及课程标准的思考研究等,有24篇,是本书的主干;其二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及教材编写,有3篇;三是谈教师的读书与修养,有5篇;四是讨论大学教育,包括通识教育,以及对目前大学普遍存在的弊病的反思,等等,有11篇;五是有关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些短论,也有11篇;六是随笔与访谈,多和笔者的学术生活有关,有6篇。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出版后,有人称之为“语文课改的一个标志性成果”,我明白这是过奖之词,不过,书中撮录的文字确也记录了语文课改的艰难行进。

现在“二集”又要出版,仍然是访谈、对话、序跋、随笔之类,纸扎丛杂,然而旨意未变,和“一集”是贯通的。

过几天“二集”即将发行,这里不妨摘录其某些观点,求教于读者。

童年的“价值”不只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童年本身也是“生活”,而且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生活,童年如果负担太重,不快乐,就失去了人生美好的序曲,对于将来也会有负面影响的。

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兼顾一些,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

在一个缺少读书氛围的环境里,如何让我们下一代有读书习惯?关键是先要引发“兴趣”。

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一定要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

费了很大功夫,教了多少年,可是你的学生对阅读仍然缺乏兴趣,那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是失败的。

温儒敏语文教学实践(3篇)

温儒敏语文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温儒敏教授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文通过对温儒敏教授语文教学实践的梳理和分析,探讨其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等方面,旨在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引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语文素养普遍较低等。

温儒敏教授作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先锋,他的教学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温儒敏语文教学实践概述1. 教学方法(1)注重启发式教学。

温儒敏教授认为,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

(2)强调实践性教学。

温儒敏教授主张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他提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读书会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

(3)注重个性化教学。

温儒敏教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他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克服不足,实现全面发展。

2. 教学理念(1)以学生为本。

温儒敏教授认为,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他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温儒敏教授强调,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他提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3)注重德育教育。

温儒敏教授认为,语文教育应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他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1)阅读能力的培养。

温儒敏教授认为,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他提倡广泛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各类书籍,提高阅读速度和鉴赏能力。

(2)写作能力的培养。

温儒敏教授主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部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关于语文和语文教育的33点建议

部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关于语文和语文教育的33点建议

部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关于语文和语文教育的33点建议温儒敏先生,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下面是温儒敏先生关于语文和语文教育的33个建议。

1.我经常都是按常理推断,回到常识,实事求是。

2.有一种说法,认为理想的大学学习是“从游”,如同大鱼带小鱼,有那么一些有学问的教授带领一群小鱼,在学海中畅游,长本事。

(我求学)当年就有这种味道。

3. 我1999年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时,提出“守正创新”的办学思路,后来做学问、编教材,都努力这样去做。

看到最近北大校长林建华发表文章,讨论如何建设一流大学,也认可并采用了“守正创新”这个提法,北大一些学院开会也打出这一“口号”。

4.我们讲文脉,讲传统,不是摆先前阔,而是要让文脉来滋养我们当前的教学研究,现在,人文学科越来越受到挤压,北大中文系还能取得一点成绩,在全国同一学科仍能整体领先,我想还是靠“老本钱”,在“守正”上下了些功夫,所谓创新仍然是要有“守正”作为基础的。

5.人文学科其实花不了太多钱,有时钱多了要老想着怎么花钱,反而误事。

北大语文所很穷,连办公室也没有,但享有北大多学科的资源,为高校服务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

6.我深感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推进改革就比想象难得多,在教育领域哪怕是一寸的改革,往往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我们这些读书人受惠于社会,现在有些地位,有些发言权,更应当回馈社会。

光是批评抱怨不行,还是要了解社会,多做建设性工作。

7.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它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需求,同时又要讲教学的规律性。

8.教材编写不同于个人著作,这是社会公共知识产品,需要寻求较多的共识。

9.语文或者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

正如数学家、原复旦校长苏步青所说,如果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则是基础的基础。

语文学科的目标不光是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还担负着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儒敏论语文 教育
宣讲人:邓锦心
小组成员:张超、刘有 意、田阳、陆琴、陈双霞
四项内容
一、论语文 二、论课改 三、论教学
四、论教育
一、论语文

语文课不等于文学课,人文精神不等于文 人精神。语文教学不能以培养文人、培养 作家为目标,连大学中文系都不能以此为 目标。学语文主要是要学会表达,学会熟 练、准确、得体地使用汉语。
“文笔”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宿构作文”成风。

四、论教育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念极大地影响和 制约着千百万家长,让他们紧张。一个人的 成长不是短时间的,如同跑马拉松,一开始 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可是 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几乎成为 “集体无意 识”了。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2012年浙江题: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 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让学生谈两种标点方式反映出的孔子对人、 对马的态度,并要求谈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就不满足于“读通”,而有文化思考。这就 是一种改进。

二、论课改

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 改革就难得多,在教育领域那怕是一寸的改 革,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光批评抱怨 不行,还要了解社会,多做建设性工作。
说就天下无敌做就有心无力Fra bibliotek三、论教学


“守正出新”,考虑和以往教学的衔接,不搞颠覆性 的大变动。既保证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又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发展的要求,利于个 性化的学习。 .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 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更加个性化的相对宽 松自由的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 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三个矛盾
一、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矛盾
二、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矛盾
三、因循守旧和推陈出新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