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与民初实用主义教育思潮.doc
民初早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述论

错 的复杂关 系 , 对此 , 本文 不 再 展 开 。基 于 近代 新 教 育历 程 考 察 , 并 从 教 育 与 社 会 经 济 产 业 结 构 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互 关 系 的视 角 分 析 , 辛 亥 革 命 后 形 式 上 建 立 起 来
的以 1 9 1 2 —1 9 1 3年 “ 壬子癸丑学制” 为 核 心 内 容
Vo1 . 4 0 NO . 2
民初 早 期 实 用 主 义教 育 思 潮 述 论
吴 洪 成 , 许 晓 明
( 1 . 河 北大学 教育学院 , 河北 保 定
摘
0 7 1 0 0 2 ; 2 . 河北科技大学 文法学 院, 河北 石家庄
0 5 O 0 1 8 )
要: 民 国成 立 后 , 为 了适 应 共 和 民主 政 体 的社 会 形 势 , 满足 发 展 资本 主 义 经 济 对技 术人 才 的 要 求 , 教 育 界 有 识 之 士 对 清
2 0 1 5年 3月
河北 大 学学 报 ( 哲 学社会 科 学版 )
Ma r .2 0 1 5
第4 0卷
第 2 期
J o u r n a l o f He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翻 了清 王朝 2 6 0余 年 的封 建 统 治 。 1 9 1 2年 1月 1 日, 在南 京建 立 了 以孙 中山 为首 的南 京 临 时政 府 。
在 民主 共 和体制 的 保 障下 , 始 于清 末 维新 派 、 立 宪 派 的实 业救 国思 想 , 在 民初 获得 重 大 发展 , 出 现 了 前所 未 有 的声势 和 规 模 , 反 映 在教 育 上 , 则 出现 了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简析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简析以下是关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简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摘要:1913年,黄炎培提出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对小学普通教育进行改良,使其能切近学生生活实际。
1917年,针对当时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毕业即失业的现象,黄炎培倡导职业教育,希望通过革新普通教育,使学生在校得到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在社会上谋生。
其时,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衰落,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渐少,职业教育办学陷入困境。
黄炎培于1926年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认为应对普通教育进行彻底革新,只有加强与社会经济的联系与沟通,了解社会、经济的需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良性互动,职业教育才可能得到顺利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13年仅仅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对年轻的中国职业教育来说,1913-1926年的13年却是一段值得纪念的日子。
19l3年,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提出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认为小学普通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需要加以改良;1917年,针对当时学生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他开始倡导职业教育;1926年,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认识到,仅靠教育内部的改良无法解决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传统教育只有彻底革新。
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认为职业教育只有冲破旧教育论教育的狭隘圈子,主动与社会保持沟通与联系,努力体现社会性的特点和社会化的作用,才可能最终形成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健康发展。
一、1913年:提出实用主义教育--小学教育需要改良1910年,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
黄炎培接受其师蔡元培的邀请,出任江苏省教育司长。
他在经过多方调查之后发现,当时的教有存在着严重的学用脱节问题。
他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文小说:"今之学子,往往受学校教育之岁月愈深,其厌苦家庭鄙薄社会之思想愈烈,杆格之情状亦愈者,而其在家庭社会间所谓道德身体技能知识,所得于学校教育堪以实地应用处,亦碌碌无以自见。
黄炎培生平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黄炎培,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
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
曾字楚南(一作号),改字韧之(辛亥年在上海赵凤昌惜阴堂讨论国事会议记录签署。
后见1915《学生会会报》、1917杭州《教育周报》),一作讱之,,又改任之(署见《学生会会报》),别号观我生,笔名抱一(见《小说月报》)、同父(见解放前《展望》)影射名王培芝(见龙公《江左十年目睹记》),人称珐琅博士(早年欲以抵制舶来品的搪瓷器皿,曾在中华职业学校设置珐琅科,附设珐琅工场,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口号,以致遭到少数人的讥刺为“珐琅博士”)。
1878年10月1日(清光绪四年九月六日)出生川沙镇内史第,早年父母双亡。
1887年随外祖父发蒙,接受传统教育。
迫于生计,年未弱冠,即在家乡任塾师。
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
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
1902年后又中江南乡试举人。
1903年返乡兴办小学堂。
期间,开始接触严译《天演论》等新学书籍。
次年在乡办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一度入狱,在江苏巡抚“就地正法”批文到达一小时,由基督教外籍牧师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后事息归国,继续兴办学校。
1905年参加同盟会。
辛亥革命前,先后创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在爱国学社、城东女学等新教育团体和学堂中任教,并参与发起江苏学务总会。
辛亥革命后,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规划建设了省立高、中等学校和县立小学,省教育会副会长,上海申报馆旅行记者。
1908年与童世亨等共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浦东最早的供电设施。
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解析

(二)职业道德教育
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
(1)注意各类职业学校或各科公共的职业道德 的训练目标:又强调不同学科还应有与其学 科特点相适应的特殊训练目标。 (2)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主张深入到具体 的职业环境中去实施职业道德教育。 (3)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4)注重使学生树立起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 观念,强调养成其健全的人格。
黄炎培: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 市)人。曾字楚南(一作号),改字韧之。 1878年10月1日出生川沙镇,早年父母双亡,在家乡任塾师。 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 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 1904年在乡办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一度入狱,在江苏巡 抚“就地正法”批文到达一小时,由基督教外籍牧师保出, 逃亡日本,一年后事息归国,继续兴办学校。 1905年参加同盟会。 1908年与童世亨等共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浦东 最早的供电设施。 1915年4月,随农商部“游美实业团”赴美报聘,考察教育, 撰写《旅美随笔》。
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4)训练与陶冶并重,教育与修养并重 黄炎培提出职业学校应重视精神陶冶,否 则就感为“器械的教育”。
他对青年说:“社会所需要之人才,从消极 说来,第一自私自利者不可用,第二圆滑 取巧者不合用,第三绳趋矩步,束身自好 者不够用。从积极说来,一须有高尚纯洁 之人格,二须有博爱互助之精神,三须有 侠义勇敢之气慨,四须有刻苦耐劳之习惯。 而更须以坚强贞固的节操、战胜千艰百险 的环境。名,吾所不求,功,吾所不争, 将吾整个生命完全献给我国家、民族生存 工作之上”。
1917年赴英国考察,同年5月6日,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 人士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创办《救国通讯》,宣传爱国主义。组织上海市民维持会, 支持淞沪会战。 1941年,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治同盟,一度任主 席。 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同年7月 应邀访问延安。写成《延安归来》一书。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 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骨灰安放于北京西郊八宝山革 命公墓,夫人姚维钧的骨灰也安放于此。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比较研究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比较研究[摘要]:目前的我国经济,恰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要大踏步向前,以便为产业发展培养出大批适应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更快更高效支撑我国经济建设。
但是,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理念、专业人才培养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必须要高度重视。
黄炎培被称作”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之父”,他始终将“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作为终生追求。
跟随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由原来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不断向前成为了职业教育思想。
杜威则是享誉世界的大教育家,完全主张“一切教育均具有职业性”。
杜威教育理论中核心—职业教育思想,是基于目前的现代工业、科学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对于职业教育理论的科学掌握,是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国际地位的提升;对职业教育思想不符合的发展规律,却会直接阻碍学生对于职业解释,对不同岗位、不同职业的困扰就会增加,给学生就业、创业带来损失,给产业经济结构带来阻碍。
本文则对两位著名的教育家的思想,进行分析:我们主要几下几方面:价值理念、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实施方式、进行对比分析。
我们主要采取了研究存他们的相同和不同及其原因,这样就会对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更好的为本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研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哲学家,它的思想就是实用主义理论。
对职业教育的阐述,在教育理论上,具有重要作用,在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是一面重要的旗帜,对我国的教育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黄炎培(1878-1965),与杜威在同一个时代下,是我国教育学家,主要研究改革国内脱离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的传统教育,提出了要从实用主义教育,过渡到“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方针,他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操劳一辈子。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洋务运动看到中国当时落后情况,主张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办实业学堂,受西方实用主义思潮和杜威思想的影响,黄炎培在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坚持和发展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思想理论体系.2.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内涵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代着名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政治活动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积极吸收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认真总结中国自开办新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于1917年前后成立中华职教社,建立中华职业学校,创办《教育与职业》刊物,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思想理论.?关于职业教育的内涵:他认为,职业教育就是"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包括对己谋生与对群服务,实是一物两面",与当今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内涵是相通的.?职业教育的目的、功能与作用:他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论的核心是为个人谋生做准备.“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本"的和谐统一,不但揭示了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揭示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和生产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办学方针和办学原则:他提出了社会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办学方针以及适应社会需要、注重实用的办学原则.认为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组织和形式、课程和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规格教学安排上都要根据社会需要而定,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要推广平民教育,主要从他们生计问题上着手","提高全民的职业素质".认为仅靠教育界是很难办好职业教育的,主张全社会办教育.提出"用科学来解决职教问题",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管理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和质量规格:他提出了"工学结合、工读交替"的培养模式."工读制度"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把读书与做工,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知能并重、人格完整"的质量规格。
试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代 替原来 “ 以夏制夷 , 以夏变夷 ” 的传统 思 育救国的道路 。 黄炎培提 出了实用 主义教育 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 , 群众性 的反帝 想, 并且能用客观和探索的眼光看待西方的 思 想 , 经过 进 一 步 的 理论 思 考 与 实 践 探 索 , 爱 国斗争有力地推动 了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 科学 与技 术 。在一系列变法维新运 动失 败 提 出了职业教育 思想 , 并积极进行职业教 育 展。 中国民族工商业 的快速发展突出了对新 后 ,人们意识到只有推翻清王朝 的封建 统 实践, 逐步形成其独特的职业 教育思想 和 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 中国职业教 育发展成为 治, 建立 自由、 民主的国家 , 才能真正获得 民 办学理念 。 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想
人以银碗盛水 , 水干 , 俟 验其 底 , 硫 或 硝 , 医服药 , 或 总不如坐汤有效 , 只是前 日请 皇帝 称 。 ” 当木兰围场建成后 , 为方便 皇帝北巡 ,
或盐或碱 , 出不同, 各 大抵 坐汤可舒筋骨 , 兼 批 准 的 坐 汤 时 问 太 短 以至 未 获 痊 愈 ,这 次 沿途需再修建一些行宫 , 考虑到康熙帝酷爱 希望 能“ 坐汤二七或三七 ” 1 坐汤 , 赐 (4 遂选址于有温泉的“ 热河 ” 。康熙五十 疗人病 。”2 [ 字里行间透漏 出对坐汤保健 的 再乞 天恩 , 6 1 6 肯定 和拥护。所 以, 这种既可疗 治疾病又能 或 2 天 )期待病愈后 面圣有期 。康熙帝眷 年(7 1避暑 山庄落成 , 中温泉流经之处 1 , 11 ) 其 舒缓疲惫身心的方式 , 成为康熙帝理疗养生 顾 臣下 , 应允其请求 , 并在朱批 中连续强 调 名 日“ 流 暄波 ” 为 山庄 主 景之 一 。 暖 ,
进思 想 文 化 的宣 传 下 , 中国 社 会 逐渐 产 生 了 元培的支持
黄炎培简介

•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 立身准则,欣然从政。
•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 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 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 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 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骨灰安放于 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夫人姚维钧的 骨灰也安放于此。
• 1905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先后创 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 学,在爱国学社、城东女学等新教育团体 和学堂中任教,并参与发起江苏学务总会。 辛亥革命后,任任为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 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 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规划建设了 省立高、中等学校和县立小学,省教育会 副会长,上海申报馆旅行记者。
• 1917年赴英国考察,同年5月6日,联 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 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建中华 职业学校。此后数十年时间的教育和 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来 展开。 • 1921年被委任教育总长而不肯就职。 曾参与起草1922年学制,进行乡村建 设实验和筹办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大学、厦门大学 等高校。
生平简介
• 1878年10月1日(清光绪四年九月六日)出 生川沙镇内史第,早年父母双亡。1887年 随外祖父发蒙,接受传统教育。迫于生计, 年未弱冠,即在家乡任塾师。
• 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 • 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 中文总教习蔡元培。 • 1902年后又中江南乡试举人。 • 1903年返乡兴办小学堂。期间,开始接触 严译《天演论》等新学书籍。次年在乡办 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一度入狱,在江 苏巡抚‚就地正法‛批文到达一小时,由 基督教外籍牧师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后 事息归国,继续兴办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炎培与民初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作者:谢长法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5期[摘要]在民初,为了满足当时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克服教育发展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黄炎培极力号召和倡导实用主义教育,从而促使实用主义教育成为一种影响至广的教育思潮,为此后职业教育的倡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黄炎培实用主义教育职业教育[作者简介]谢长法(1965- ),男,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史、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史。
(重庆 400715)[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国职业教育的近代化发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批准号:FAB011018)[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3-0087-03在民初,针对当时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弊端,黄炎培极力倡导实用主义教育,从而不仅促使之成为一种影响至广的教育思潮,而且,对日后职业教育的萌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对实用主义教育的号召与倡导从1912年12月担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到1914年2月辞职,黄炎培在重视调查、立足于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不仅手绘江苏省教育发展蓝图,而且标揭学校教育采用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相联系的实用主义教育,竭力为全国教育发展把脉,指点迷津。
重视教育调查是黄炎培的一贯主张,早在民国成立前,黄炎培就与教育调查结下了不解之缘。
1909年9月,由黄炎培任副会长的江苏省教育总会鉴于“各地方办理学务,有未合教育原理,……非加以实地调查,不能得其真相”,①故决定设常任调查干事一职,后因经费未定,不克履行。
民国成立后,黄炎培被推定专任其事。
这使他得以奔走长江南北,对江苏地方教育状况做了较多的调查,从而也有了更多的感悟、了解和认识。
1913年1月,担任教育司司长仅两个月的他,即在通过披露本省教育行政内容以谋行政上之助力的《江苏省教育行政月报》第1号上,发表了《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
该计划书对江苏省未来五年各级各类教育均作了规划,尤其是关于实业教育方面,对农业学校、工业学校、商业学校和女子职业教育析之尤详。
这实际上也与民初临时政府教育部在教育宗旨中强调“实利主义教育”以及《壬子—癸丑学制》中加强实业教育的地位等改革精神和倾向十分契合。
然而,由于数千年来重士轻工、重义轻利等价值观念根深蒂固,在民国成立之初,人们对实业学校少有问津,而对法政学校却趋之若鹜。
“戚邻友朋,驰书为子弟觅学校。
觅何校?则法政学校也。
旧尝授业之生徒,求为介绍入学校,入何校,则法政学校也。
报章募集生徒之广告,则十七八法政学校也。
”②据统计,1913年,全国共有专门学校89所,其中法政专门学校56所;③是年,江苏省有各种法政学校15所,在校学生4742人,而同期该省新办的6所省立农业、工业和师范学校仅招到合格学生471人。
对此,黄炎培叹曰:“习法政者所为事业,分利事业也,其趋之也如彼,农工,生利事业也,其弃之也若此”,这实乃“教育前途危险之现象。
”④而另一方面,无论是普通中学,抑或是实业学校,学生所学多脱离实际的生活,各种学校的学生,“但得毕业,文凭到手,即为目的已达,至所学之是否合于处世谋生之道,则从未顾及焉”,⑤以致,毕业后多不能适社会之需,应社会之用。
有鉴于此,黄炎培特作《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于1913年8月由江苏省教育会出版单行本,并在江苏省教育会分送会员征求意见。
在该文中,黄炎培明确而深刻地揭示道:“今之学子,往往受学校教育之岁月愈深,其厌苦家庭鄙薄社会之思想愈烈,扞格之情状亦愈著。
……即以知识论,惯作论说文字,而于通常之存问书函,意或弗能达也”“习算术及诸等矣,权度在前弗能用也;习理科略知植物科名矣,而庭除之草不辨其为何草也,家具之材不辨其为何木也。
”⑥而这样的学生从学校毕业之后,往往“习农则畏勤动之多劳,习商则感起居之不适”,从实际应用上来说,可以说是所学一无所得。
黄炎培断言,如果这一状况“循是不变,学校普而百业废,社会生计绝矣”。
⑦那么,如何根除这一积弊呢?黄炎培认为,必须使教育内容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教育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他说:“教育者,教之育之使备人生处世不可少之件而已。
人不能舍此家庭绝此社会也,则亦教之育之,俾处家庭间、社会间,于己具有自立之能力,于人能为适宜之应付而已”,具体而言,德育“宜归于实践”,体育“求便于运用”,智育则“授以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识技能”。
从这一教育作用观出发,黄炎培主张学校的各种教科都应以实用为目的,以现实生活所需为内容,加强与个人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
他以小学教育为例,提出了各学科的具体改良意见。
如修身“注重偶发事项及作法”;国文“读本材料,全取应用”,作文“多令作记事、记物、记言等体,尤多作书函或拟电报”,地理“多用画图,少用文字”,算术“演算命题,多用实事或实物”,理科所用材料要以人们普通生活所接触和所需要的为断,“教授务示实物”,“必令实验,切戒专用文字,凭空讲授”。
在黄炎培看来,如此之教育所施,乃是“打破平面的教育,而为立体的教育”,也即“欲渐改文字的教育,而为实物的教育”,一言以蔽之,即“实用主义教育”。
它是治疗教育界种种弊端“唯一之对病良药”。
⑧黄炎培最后说,事实上,实用主义教育并非自己的“创论”,在欧美一些国家“不仅著为学说,且见诸实行”,日本也将之作为舶来品,辄以提倡注重,为了用事实说明这一学说“非无所据”,黄炎培还决定“辑录关于实用主义之著述二种附供参究”。
他希望学界对于“今日吾国教育是否宜采用此实用主义”以及“对于实用主义之批评”,能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所见。
⑨1913年10月,《教育杂志》第5卷第7号又将《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刊出(是年11月和12月《中华教育界》第2卷第11期和第12期作了转载),立即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时为文表示对于斯主义之意见者,弗可数,日报月志,转相刊载,咸有论列。
”⑩如江苏省教育会所办的《教育研究》第7期(1913年11月)和第8期(1913年12月)先后刊有王朝阳所写的《读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商榷书感言》《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研究》和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附小的《我校之施行实用主义》等文,《中华教育界》第3卷第10期(1914年1月)起陆续刊登顾树森所写的《实用主义生活教育设施法》等。
与此同时,张元济、潘文安、陆培亮、林可培、项镇方、朱华、孙平成、李荣怀、杨鄂联、俞子夷、林传甲、顾旭侯、赵宗、潘鸣凤、袁虞臣、王定国、沈宗璜、周本培、袁培基等十九人纷纷惠书黄炎培,对实用主义教育这一口号和理念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中虽有反对之辞,但更多的却是支持之声。
下面是其中数人的部分意见:项镇方:“商榷书切中时弊。
”孙平成:“实用主义若矫枉过正,徒尚器械的动作,而不稍授以精确之理论,必塞其进取思想,恐非所宜。
”朱华:“小学校为儿童教育之基础,实用主义请先就小学校实行,宜编订适用之教科书,并设备教授上应用之实物。
”陆培亮:“吾国现用课本,求其能切实用,如凤毛麟角之不可得,讲实用教育,不可不自改良课本始。
”杨鄂联:“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必自改良教授法主义始。
”李荣怀:“实用之优点凡十:(甲)学校家庭社会渐融合为一体,而无阻滞扞格之虞。
(乙)教授资料,既重应用事项,自不至繁而寡要,陷注入主义之病。
(丙)试验一项,可随时随地以举行,不必另设时间,致妨正课。
(丁)实习之举,不必拘拘于学校家庭间,可随吾身之所在而行之。
(戊)玩物游情,节减脑力,适合儿童之生理心理,则兴味必浓,而收效自速。
(己)生徒之五官,习惯于事事物物,则无论在校内校外,偶有所见闻,自不致轻易错过,于此可坚强其注视力与辨别力。
(庚)所得之智识,既证于校用标本,复得见之于校外实物,如是往复交感,则观念尤明确,而致用时可穷源竟委。
(辛)所积学力与经验并进,他日出而应用于社会,不必另换一副手段,而举措裕如。
(壬)此种习性,养于自然,不转瞬间,可造成一种勤朴风。
(癸)朴实耐劳之少年,遍于社会,必能增高生活能力,降低生活程度,而教育之效果,始大著矣。
”针对大家的意见,1914年2月,黄炎培又作《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第二回商榷书》,文中,黄炎培针对大家的反对意见(“恐偏于机械的而缺精神的”“恐专务实事实物而全废理论”“不宜全废系统”“恐不适于生徒程度”等)一一进行了解释。
他说,实用主义并非实利主义,“实用主义,实包含知识、技能与道德各方面”;实用主义,也“并非不使之知,但使之行”,“非专授法式,而不授原理”,不过是所施之教育“切于应用,可见诸实行,即间授以理论,必以实事、实物为根据”,所以实用教育的教材“务以儿童日常经验界为限”,“务以适应于儿童能力者为限”。
1914年3月10日,《教育研究》将黄炎培《实用主义小学教育法》和《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第二回商榷书》作为“新年号”(临时增刊)出版,同时《实用主义小学教育法》(署名杨保恒,黄炎培辑译)作为单行本发行。
在黄炎培看来,“今日者,教育教育之声,遍国中矣,起而观其学子,往往受学校教育之岁月愈深,其厌苦家庭、鄙薄之思想愈烈,格之情状亦愈著”,所以,“今兹教育,非于实用的方面,施大革新不可,非从小学校下手不可”。
基于以上认识,该书“旨在发挥小学校之实用主义”,其编辑大体虽然“以日本竹原久之助所著《小学校实用的施设》为准据,而内容则大加损益,不事直译,以求适切于吾国今日之实用”。
并认为“本书所述种种方法可依地方及学校情形而斟酌取舍,庶无背乎实用之道”。
全书分15章,分别是:实用教育之必要,实用教育所当注意之事项,实用教育之关系事项,实用教育与各方面之关系,实用教育与教员之关系,实用教育与教授之关系,修身科之实用教育,国文科(读法)之实用教育,国文科(作文)之实用教育,国文科(书法)之实用教育,算术科之实用教育,理科之实用教育,技术科之实用教育,其他教科目之实用教育,各种之实用的设施。
书未并附有黄炎培的《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第二回商榷书》。
与此同时,在1914年2月22日至5月27日和1914年9月14日至10月21日,黄炎培在对安徽、江西、浙江和山东、直隶进行考察时,也不时地对实用主义教育加以宣传和倡导。
如1912年2月27日,在芜湖圣雅各高等学校,演说《实用教育主义之关系》;10月16日,应天津教育界之邀发表演讲,认为中国的教育,“皆纸片的、书本的,而非实际的”,若要打破“平面的教育”,实施“立体的教育”,“非用实物或模型标本教授不可。
”二、促进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与定型黄炎培《实用主义小学教育法》和《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第二回商榷书》发表后,对于实用主义教育“鼓吹之声愈唱愈高,响应之区渐推而渐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