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对当代美术教育启示
刍议视觉文化背景下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

c r i t i q u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 与为学 生赋权 f e m p o w e r m e n t 1
f 邓肯 D u n c u m. 2 0 0 2 ) 。邓肯f 2 0 0 2 ) 在 C l a i r f y i n g V i s u a l C u I t u r e A r t E d u c a t i 0 n一 文 中提 出更 深 入 的说 明 : ① ( 1 ) 影像创 作f i ma g e — m a k i n g 1 和批判f c r i t i q u e ) 是 共 生 的 “ 视 觉 文 化艺 术 教 育 ” 最重 视 的是 批 判 理 解 能 力 及为学生 赋权( e mp o w e r me n t 1 , 而非 艺术上 的表现 。 强 调 透 过 自由的 影 像 创 作 探 索其 个 人 意义 . 批 判 的 议 音乐 . 任何地 方都可以变成音乐厅 . 卫 星 可 以传 送 几 题 包 括 图像 在 社 会 中 所 扮 演 的 角 色 、 阅 听者 的反 应 、 百个 频 道 和 高 品 质 的 数位 音 乐 视 觉 影 像 亦 然 . 我们 媒 体关 系 、 多 元 主 观 的 建 构 以及 图 像 的本 质 , 这 些 都 的社 会 已经 受 影 像所 主宰 日常 生 活 中 无处 不是 视 觉 在 学 生 的创 作 活 动 中 及 议题 讨 论 中形 成 影像牟 . 甚至 各 种 小 小 的 图 电脑 也 变 成 以影 像 为 基 础 . ( 2 ) “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 V C A E) 同样 重 视 美 感 示取 代 了 以往 动 辄 几百 页 的使 用 说 明 : 随便 翻开 各 大 价 值 及 社 会 议 题 。“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课程 . 虽 将 学 报 刊 .都 可 以证 明 视 觉 图像 在 我 们 生 活 中有 多 重 要 习 的 内容 扩 张 为 视 觉 文 化 的 视 觉 产 物 . 其 意 并 非 将 此 互 联 网让 孩 童 可 以 即 时得 知偶 像 的最 新 动 态 、 演 唱会 课 程 带 离 艺 术 的 审 美 领 域 . 而 是 以融 入 文 化 社 会 观 的 时间地点 : 各 大 美 术 馆 的 艺 术 图档 . 也 都 能 在 家 里 联 方 式 , 学 习 意识 如何 透 过 视 觉 、 美感运作 . 或 相 反 地 美 网欣 赏 由此 , 我 们进 入 了一 个 由模 拟 ( s i m u l a t i o n s ) 和 感 如 何 推 展 意 识 . 因此 , “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 V C A E ) 同样 重 视 美 感 价 值 及 社 会议 题 拟像 ( s i mu l a c r a ) 组成的“ 超现实” 的时 代 如上所述 . 在 我 国美 术 教 育 中 开展 影 像 教 学 是 十 ( 3 ) “ 视 觉文 化艺 术 教育 ” ( V C A E)深 切 基 于 历 分 必 要 的 但 在 视觉 文化 背 景 下 怎 么 样 进行 美 术 教 育 史 : 强 调 将 影 像 放 在 其 历 史 文 本 脉络 中审 视 . 其 中最 的理 论 研 究 方 面 . 国内基本处于刚起 步的阶段 . 其中 主 要 的就 是 影 像 的 历 史 . 一 如 同视 觉 文 化必 须 置 于文 台湾 地 区对 于 此领 域 的研 究 略 有 成 果 . 有 专 门 的论 文 化 的脉 络 中 审 视 . 影 像 的 历 史 是 视 觉 文化 艺 术 课 程 的 和 专 著 而 在美 国 . 已于 上世 纪 后 期 开 始 对 美 术 教 育 重 要 构 成 因 素 怎 么面 对 视 觉 文化 进 行 研 究 . 提 出 了视 觉 文 化 艺 术 教 在具体“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教学过程 中. 现 任 国 育 的理论 , 并 在实践 、 开始摸索 。 并 总结了一些经验 。 际 艺 术 教 育 学 会 主 席 、美 国 北 伊 利 诺 斯 大 学 道 格 拉 鉴 于 我 国 大 陆 地 区 .缺 乏 这 一 领 域 的 理 论 研 究 和 实 斯 . 波 顿教授 ( P r o f . D o u g l a s B o u g h t o n ) 提出: ② 学 生 必 践. 所 以有 必 要 向美 国和 台 湾地 区借 鉴 相 关 的理 论 和 须 更 加 “ 自主导 向 ” . 而不是像过去数 十年来那样 . 完 实践经验 . 以促 进 我 国在 影像 教学 方 面 形 成 自己 的体 全 由教 师 决 定 课 程 内 容要 学 哪些 知 识 . 由教 师安 排 成 系。 容易消化的单元 . 同一 套 教 材 按部 就班 教 给 所 有 的学 美 国视 觉 文化 艺 术 教 育 理 论和 实施 状 况 生 …… 视 觉 文 化 的 艺术 教育 . 让 孩 子创 造 自己 的视 觉 在 面 对 视 觉 文化 占主 导 地 位 的 当 今社 会 . 美 国学 文 化 . 成 为 教 学 与 创 作 的 合伙 人 … … 因 为孩 子 知 道 的 也 许 比教 师更 多 者 提出了“ 视觉文 化艺术教育 ” ( v i s u a l C u l t u r e A r t E — 视觉文化层面 .
视觉思维的观念变革_印象派绘画的视觉革命及其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开端意义

视觉思维的观念变革 印象派绘画的视觉革命及其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开端意义蔡 元内容提要 视觉文化在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类的发展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的视觉思维不断演变的历史,西方绘画艺术是视觉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印象派绘画,以探索和捕捉事物在自然光下瞬间印象为目的,并赋予了一种对光和色的重新认识,自从有了印象派,绘画才获得了解放,它从此改变了人的视觉观念并打破了人们的欣赏习惯。
这种欣赏习惯的打破同时也带来了人类视觉思维观念的改变。
关键词 视觉思维 印象派绘画 光和色 瞬间人类前行的步伐不仅是由人的理性推动并完成的,它同时也是人类感性实践变革的结果,艺术在人类的生活中不仅提供审美、帮助我们生存,而且解答疑惑、揭示真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艺术的潜力一直被估计过低。
美国当代学者约翰拉塞尔说:!数百年来,在对许多至关重要的事件的影响上,艺术发挥的作用大于其他一切。
它揭示了当今世界和未来世界之真理,它包罗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比自己更加聪明的人们在想些什么,它讲述了人人想听的故事,并永远固定了人类进化中多次关键的时刻。
∀#在现代人的视野中,总是潜藏着一个理性思维作为审察和评判一切事物的前提,这种思维方式制约了我们人自身,它没有充分地给予和意识到人类的知觉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以绘画为代表的视觉艺术在认识事物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上有着理性思维不可替代的作用。
绘画的历史就是人类的视觉思维改变的历史,它清晰地记录了那些具有思想的艺术家是怎样看待和改变人与对象事物的关系和角度,!整个绘画史永远是一部看的历史。
看的方式改变了,技巧就会随之而改变。
∀∃为什么是看的方式改变了,技巧随之改变而不是相反呢?不是先有印象派、立体派而后我们才去欣赏吗?如果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那这个!看的方式∀一定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技巧改变的原因仅仅在于看的方式改变了。
技巧为跟上看的变化而改变自己。
看的改变同人与世界的思考和领悟相关。
当代美术教育的特征

当代美术教育的特征一.问题的范围讨论当代美术教育的特征,首先必须限定“美术教育”这一概念,否则无以描述和把握其“特征”。
美术教育在古代只有其实,未见其名,直到19世纪才在德国出现。
美术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合成概念,即由美术和教育合成,英文中也是由art(美术)和education(教育)合成。
美术教育是基于美术学科的一个教育门类,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将美术教育理解为包括学科本体和教育功能两部分(当然,这种划分可能过于绝对和简单,但对理解美术教育的涵义还是颇有裨益的)。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依据重心的不同,将美术教育分成以传承和发展美术知识与技能,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的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通过美术获得教育价值,以促进人的身心良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
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的代表类型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的主体则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其余还包括幼儿园、少年宫、美术馆和社区的美术教育。
本文不涉及专业美术教育,只讨论以中小学美术教育和其他美术教育形式,也即将视野限定于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
二.问题的背景所谓“当代”,更确切地说,指的是当下,从时态来说是“现在进行时”,那么我们所涉问题的时段应该是“现在进行时”,抑或包括“将来时”。
那么,当下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首先,由于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原有的文化空间的模糊,不同文化之间空前交融,体现为一方面普世的价值观和强势文化的生活方式强烈地影响着不同国家和民族,另一方面维护本国或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力量也竭力与之颉顽抗衡。
其次,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络、影视、多媒体的发展,使得以图像为特征的传播力量迅速增强,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视觉图像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对人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深刻,这使得我们处于所谓视觉文化时代。
这构成了我们讨论美术教育问题的背景。
三.视觉文化的特征什么是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美国学者莫则夫(Mirzoeff)认为“视觉文化即是每天的日常生活。
视觉文化中的美术教育

作 为 美 术 教 育 , 对 文 化 的 学 习 是 不 念 必 须 紧跟 时 代 的 步 伐 , 识 到 视 觉 文 化 它 认 的 多元 是 不 容 回 避 的 , 术 课 程 的 设 置 最 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们 一 定 要 传 承 和 发 扬 , 是 当代 视 觉 文 化 轻 松 的 视 觉 、 觉氛 围 中 加 深 了 课 程 的 理 但 听 品 , 容 易 激 发 学 生 丰 富 的 想 象 和 创 作 激 更
情 。 外 网 络 的 开 放 和 迅 捷 也 为 教 学 提 供 另 了取 之 不 尽 的视 觉 资 源 , 它的 交互 性 、 时 跨 空性 为 教 学 创 建 了交 流 的 平 台 。 视觉 文化 已经 成 为 当下 生 活 一 个 不可
峡 两 岸 美 术 教 育交 流 会 将 “ 觉 文 化 与 艺 们 才 能 给 学 生 展 现 较 为 完 整 的 艺 术 观 点 。 视 术 教 育” 为 会议 主 题 以 来 , 于视 觉 文 化 作 关
与 美术 教 育 的研 究更 是 成 为 美术 教 育家们 关 注 的 核 心 话题 之一 。 视 觉 文 化 包 罗的 范 围 非 常 广 博 , 术 艺 教 育 家 当卡 姆 曾 强调 , 各种 范 畴 中的 视 觉 形式 , 唯有 在 其 能建 构并 传 达 人 类之 态 度 、
关 于 视 觉 文化 与 美术 教 育的 研 究 是 近 造 就 的 多元 化 大 众 流 行 艺 术 , 们 也 不 能 解 。 且 运 用计 算 机 软 件绘 制 、 我 而 设计 美 术 作
年 比较 热 门 的 课 题 , 其 从 2 0 第 四届 海 熟 视 无 睹 , 有把 传 统 和 当下 联 系 起 来 , 尤 03 只 我
视觉文化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新选择

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海德格尔就预见性地判断“世界 被把握为图像了”。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学者丹尼尔·贝 尔则认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影像, 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 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 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播媒介的不断 更新,人类社会已经完全步入一个以互联网和电影、电视、 报刊、广告、摄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为依托,以图像文化为主 导文化形态的视觉文化时代。虽然视觉文化语境中并未取消 文字阅读,但传统的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主导的社会文化已被 图像、影像等视觉符号的主导文化取而代之,且后者无所不 在地渗透于大众生活的各个领域。视觉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 化形态,它具有视觉化、大众化、后现代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美术教育;视觉素养;当代性;批判性;互动性
Abstract: Visual culture, as a new cultural type, features visualization, popularization and postmodernity. The age of visual culture requires art education to adopt new ideas, enrich the contents of education, and adopt more ways of education. Based on visuality, various artistic factors with distinct humanistic spirit of modern times should be absorbed in art education to develop the visual literacy of students, enabling them to independently construct their visual aesthetic,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visual culture, and express their ideas with visual images, as a response to the impact of visual culture on traditional art education.
当代美术课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探究

、
艺术 发 展 与 社 会 文 化
1 . 当代 艺 术 的发 展 革 新
作为继承人类文化意识形态之一的艺术 , 与审美 紧密相连 , 好 在视觉 文化 时代 ,过去主宰文化传递 的文字逐渐被 图像所 替 的艺术品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乃至精神上的愉悦 ,这种脱离生活 的 代 , 这种 以形象 、 影像为 中心 的感 性化文化形态 , 意 味着人类认 识 纯粹 精神享受似乎总与人类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 。 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 了重大的转变 ,人们接受信息更依赖 于各 类 西方艺术 自远古时代产生时就注重实用性 , 经历 了古埃及 、 古 图像 的传递 。 不 同文化 的交融随着不 同媒介 的传播 时刻进行着 , 而 希腊 、 古罗马 , 以至于 中世纪 , 再到欧洲 文艺 复兴时期这种 追求写 在这些 现象 的背后文化霸权主义也 日渐强势 , 从 电影到快餐 , 西方 实且 实用性 的特点达到 了顶峰。但当 1 9世纪 照相技术发 明后 。 对 的资本 主义不断入侵弱势文化 。不少学者对这场全球化 的现象 高 艺术 的写 实性追求被摄影所逐渐取代 , 在这种情况下 , 绘画必然另 度 重视 , 他们 中有人提出 : 艺术教育 的界 限在哪里 ?这边界应该 是 择其路 , 由再现走 向表现 , 这就是 发端于 1 9 世 纪后期绘 画界的 印 什 么?假如艺术 的基本特质改变 、 假如新 的艺术 定义和理论 出现 、 象派。I l l 假 如艺术世界作 自我转变 以及假如艺术只被视作浩瀚视觉 文化 领 然而 , 自上世纪 6 0年代以来 , 随着多媒体技术 的发展 , 大众传 域 的一部分 , 那么艺术教 育是 否亦应该改变 ? 媒如 日月更新及演变出的丰富多样的媒介形式 ,以及影像媒体 日 因此 , 不 少艺术教育学 者达成共识 , 认为 : 当前视觉 文化 的艺 趋网络化 , 再一次引发 了艺术领域 的新变革 , 而多媒体技术的发达 术教育 , 其研究重点着重 阅读 和诠 释视觉 文化的体验 , 以理解 这些 使得艺术 的界 限变得模糊不清 , 打破 了艺术与生活 的界 限 , 影像 的 体 验是如何帮助学生达到知识的建构。1 9 ] 因此 , 对影像如何诠 释成 出现令真实地再现艺术成为了现实。 为了当今艺术教育针对视觉文化的主要议题 。 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精致艺术的分类和以媒介分类 的方法就 2 . 我 国 的 中 小 学 美术 课 程 发 展 无法适应 当前 的层 出不穷的艺术种类 了。摄影 、 电影 、 电视 、 计算 跟 随着这股全球化下 的视觉文化浪潮 ,以及我 国改革 开放的 机、 网络艺术的加入 , 使人们对艺术的思考无法再像现代艺术那样 加快 ,我 国社会也面临视觉化的生活方式所带来 的方方 面面的挑 只分 析艺术表现 的形式就足够了。 战。以电视广告媒体为主 的图像媒介深深影响 了儿童 与青 少年的 后现代艺术消解 了现代艺术中的个体性和个人 自由化 ,将大 认 知成长 。因此 , 在这样 一种 背景下 , 全 国中小学新美术课 程标 准 众媒体如 电视 、 电脑融入到艺术表现 中去 , 使艺术与社会生活相互 出台 , 改变了以往重技能重知识 的课程 目标 , 而是将更 多的新媒 体 渗透 , 为艺术走向生活化大众化提供 了发展的可能。 形式如 动漫 、 摄影等纳人 到新课程 中来 , 让学生在学会用艺 术思维 2 . 艺 术 与社 会 文化 在 当代 的 发展 方式来认识世界 的同时 , 让学生与 时代 同步发展 艺术 自古 以来作为人类文化的形式之一 ,在传承人类悠久文 在 此次的新 课程标准 中, 明确提 出了对文化 的学习 。2 0 0 3年 化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和情境从来都离 颁 布的《 普通高 中美术课 程标准 ( 试验稿 ) 》 中指 出 , 美 术学 习不 仅 不开社会 。无论是过去的精致艺术( i f n e a r t s ) 还 是当代与之相对 仅 是一种单纯 的技能技巧 的训练 , 而应视 为一种 文化学习 。《 普 通 应的大众艺术( f o l k a r t s ) 。而后现代艺术将 与社会 文化之间 的紧 高 中美术课 程标 准 ( 试验稿 ) 》 注 重“ 引导学 生 主动探究艺 术 的本 密联 系发挥到 了极致 。 质、 特性 和文化 内涵 ” , “ 通过美术 学习活动 , 让学生学会 用艺术 思 后现代 把艺术 史看待 为 内容 和情境 结合 的横 向状 态情 境描 维 的方式认识世 界 ,学习艺术表 现和交流 的方法 ” , “ 拓宽美术 视 述, 对艺术的诠释采用 多元方式解读 。不断更新 的媒介 , 重复 出现 野 , 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 探索人文内涵 , 提高美术素养” 。『 l 】 1 的影像媒体 , 与大众生 活紧密联系 , 艺术亦渐渐脱离直线式的历史 由此可见 , 艺术教育必须始终要 紧随着 时代 发展的步伐 , 而对 发展轨迹 , 而作横 向延伸 , 与政治 、 经济 、 社会 、 文化与宗教 等情境 社会文化 的学 习将是未来我 国美术教育发展 的重 心。 紧密相连 。没有情境 , 一 幅绘画作 品只是在 画布上 的颜料 ; 但具备 三 、 艺 术 课 程 本 土 化 与 全 球 化 了情境 , 一幅绘画便是一件艺术作品 。 如果上述 的观点是针对于我们如何应对视觉文化进行 艺术 教 然而 , 在艺术走 向大众化 , 生活化 的同时 , 却 逐渐丧失 了它原 育的革新 , 那么我们 仍然必须继续关注艺术课程 的本土化问题 。 由 来 的本质 。原本艺术 中的审美是 为了精 神得到升华 , 处 于物质的 此 , 在 实施 美术教育 时 , 既要考虑 到视觉影像对 儿童 的影 响 , 教 会 对 立 面。多媒体 技术 的发展加 速 了西 方商业文 化 向全世界 的扩 学 生如何学会通过诠释 图像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 ,懂得 区别不 同 张, 而这些 商业文化 与都市 文化元 素 的加 入 , 使得艺 术变得 通俗 文化 的艺术表现及 内涵 , 而且更要继续 发扬 中国优秀的 民族文化 , 和生活化 。丰富多彩的图像 已深入到 我们 生活 中的每处 角落 。 就 通 过对我 国传统 民间艺术作品的认识 ,让儿童 了解祖 国文 化的丰 如鲍德里亚所 认为 的 , 现 在“ 一切事 物都趋 于审美 化” 。 ] 一 切都 富性 , 培养民族文化尊严 。 因此 , 无论艺术 教育的理论如何发展 , 我 国的艺术教育仍 旧要 被 艺术所 包装 , 艺术 的价值 渗透人生 活 的每处角落 , 小到生 活用 品, 大到建筑 , 似乎 艺术就在我们 身边 。 这种景象在过 去的时代是 基 于我 国本土 国情 。毕竟许多艺术教育理论来 自于国外学 者基于 绝 然不存在 的。[ 6 1 本 国的研究 , 当然也有跨 文化 的研究 , ( 下转 第 4 3页 )
试析图像文化对中国当代架上绘画的影响

试析图像文化对中国当代架上绘画的影响社会的进步,使得我们更有机会接触图像,图像本身具有的完美性,真实性让我们清楚地真实看到超过绘画的现实。
更何况现今电视、电影的三维立体再现,加上流动的真实画面,早已把以前绘画的记实性与记录功能拍挤到一边,传统绘画让被他吸引的观众变得越来越少。
相对从业人也在逐渐减少这时的架上绘画,开始摆脱单一的传统绘画方式,而是有意识地利用各种图像资源的符号意义。
而中国当代艺术中80后的一些新秀艺术家就是以借用图像进行创作的,不论从创作的选材和创作的形式和对图像的利用选择上都与上辈人所关注的社会责任感的历史题材上有所变化,他们所关注的多是为强调个人感受和个体的经验差异。
图像文化与架上绘画的概念·图像文化图像不是简单的视觉形象,他是与人类同在的-存在者,是语言的始祖,并同语言一起共同构成了符号系统。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图像就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在人类文化实践中承担着文化传承、意义解释、历史意义、价值取向和选择的功能。
图像从现代意义上看,应包括影像和图画。
影像(包括视像)是现代摄像,数码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物理,化学,数字处理而形成的。
图画则是手工和机械,电脑绘制的事物的摹体,并不是由事物直接作用形成的影像在图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影像的产生形成了图像文化。
图像文化也是一种-视觉文化。
在古代有大量的非影像图画和语言范式并行,但并没有形成-图像文,原因在于当时尚未产生视觉转向,没有形成-视觉性,即-看的方式尚未形成。
只有在电影诞生之后人类才出现了-图像文化。
由于图像伴随历史的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逐渐形成的,所以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般活动。
当代科技技术的传播与发展,使得我们今天的眼睛时刻不停地被各种各样的图像文化所狂轰滥炸,所以我们当下必须要探索图像文化通过什么样的呈现方式影响观众的审美标准,乃至大众文化。
·架上绘画什么是架上绘画?架上绘画就是以某种标准画法在便携基底材料上作的创作画或纯美术作品,如油画、水彩画或蛋胶画,以区别于其他类别的画,如壁画、装饰画、插图和商业美术等。
视觉文化现象对美术微格教学的挑战

湖 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பைடு நூலகம்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要: 在“ 全球化 ” 的新世 纪, 美术微格教 学为迎接视 觉文化 的挑 战应作 出相应 的调 整。现代 美术新课 程的理念
强调 的是人文 性、 实践性 、 视 觉性 、 谕悦性 以及对 多元 文化的尊重 , 我 们现在应该去研究与之相 关的教 学技 能。通
过对“ 视 觉读 写能力” 的分析与研 究 , 美术微格教 学应把培 养学生的“ 视 觉读 写能力” 纳入“ 视 觉文化 ” 语境 下的教
。
二、 什 么是 视 觉 文化
何谓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 把本 身 非视觉性 的东 西视 像化 , 强调 与 日常经验 的相 关性 。正 如 通 常所说 , 视觉文化研究 的是 现代文化 和后 现代 文化 为何
如此 强调 视觉形式 表现经 验 , 而并非短 视地 只强 调视 觉而
学是 现代 美术 的一种教 学手段 , 一种教 学方法 , 一 种教 学理 论, 它注重分 析 , 具有独 一无二 的价值和功 能 , 也 有局限性 。 由于美术新课程 十分强调 学科 的人 文性 、 实践性 、 视觉性 、 愉悦性 以及对多元 文化 的尊重 , 我们 现在 应该 去研 究与 之 相关 的教学技能 。 回顾 传统 的技 能训 练 , 包括 : 语言 、 教态 、 讲解 、 演示 、 板
要 教师讲解引导 。如何 来用讲解填补空缺 呢?悉尼 的界说 中提出 , 教 师必须进行有序 的有控制的填补 。有 序 的、 有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文化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启示探讨
摘要:视觉文化是最为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最具变化性与包容性的表现形式。
将视觉文化引入当代美术教育,是适应时代进步的正确选择。
从审美的角度来讲,视觉文化理念和教育手法使得当代美术教育更具开放性和多元文化视角,更渐渐湮没了美术本身的地域、国度和思维之间的界限。
关键词:视觉文化;当代美术教育;启示与探讨
视觉,是人类最直接了解世界的感官。
视觉文化,是伴随人类千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演变而成的具有丰富内涵以及表现形式的文化形式。
伴随人类开拓世界的脚步,视觉的感官功能得到延伸和扩展,进而形成了一定的视觉角度。
而当人类按照一定的视觉角度观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之后,视觉就慢慢地具备了审美的特性。
此时,视觉与人类思维的结合就由单纯的接受逐渐向经过思维加工后再现视觉体验转变。
而当这种转变具有普遍性,就会形成一定区域内的思潮,进而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出现了具有多样性的概念与具象的表达。
在这些表达方式当中,当然不能没有古老的绘画艺术。
从视觉文化以多元的方式渗透进绘画艺术之中开始,绘画领域内的工作者们就敏锐地察觉到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一、视觉文化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更丰富时空概念的引入
传统的美术教育,一般来讲都是从基本的线条、空间概念和视角出发来进行基础教育,通过对笔法的练习达到熟练,而后再进行临
摹和名作赏析,期间再配合不断地练习从中找到学习者独到的审美视角,进而再进行大场面、大景物的把握。
伴随视觉文化概念的引入,传统的美术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被视觉文化内涵中极其关键的一种特性所激活:即在最基本的基础教育阶段,渐渐引入多元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可以将一切同视觉有关的信息同平面,从各种动态的影像资源中找到同线条、基本空间感受相契合的新思路。
换句话说,视觉文化概念的引入,美术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具备了很强的多元性。
2.人本思维的主体地位加强
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人们都习惯首先从物象本身出发,尤其是在美术教学中更是强调对物象全方位的观察,然后在根据物象的形象进行思维和构图,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的是物象对思维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思维的过程是从物到人,再由人对物进行描摹或刻画,是思维对物象的一种一对一的再现。
而按照视觉文化的思维方式,美术则变成了对物象的一个时空解析过程,一个物象在未被观察之前就进入了思维领域,首先经过创作者思维的层层分析和加工,物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变成了一种载体。
而当创作者在对物象进行观察时,这种观察已经变成了一种构架,即对物象进行超越本身的加工,让其承载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内容。
让绘画和美术创作成为这样一个过程:思维到物象,再到升华的物象。
3.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学科建设多样性
起源于西方的视觉文化理论,更加强调学科之间的综合平衡。
即,
美术教育的专业性逐渐被各学科之间的交流所代替,美术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绘画技巧的养成,越来越多成为对学习者心理和绘画技巧的双重甚至多重塑造。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单是培养画师和画家,还要使得被培养者具备很好的综合素质,以便在未来的社会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因为视觉文化介入所产生的学科交叉和多样性建设的不断完善,正是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多种学科在新时代发展并获得延伸的正确途径。
二、视觉文化引入给美术教育带来的价值转变
1.文化视野的开阔与人文内涵的扩展
受视觉文化的影响,传统美术教育的纯粹美学观念被改变,进而加入了更多的人文要素。
对美学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美学理论,对作品的评价也强调与时代性的紧密结合,更加强调美术创作的自主性。
对美术史的研究不再单一的遵循古典主义思路,而更多的向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靠拢。
随着美术教育同人文理念的结合愈加深入,美术教育也越来越结合日常生活,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文化定位,在现有的文化审美条件下,评判美术作品的价值。
2.心理、认知能力的重建与开发
视觉文化背景下,美术教育并不会局限于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上。
美术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强调对被教育者心理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启发。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心理认知能力的培养,帮助受教育者用正确的方式应对改变着的世界。
在心理得到正确启发的前提下,视觉文化还要求受教育者充分发挥
自己的认知能力,同纷杂的世界建立起一种良性的认知互动。
3.从图像到话语权的转变
美术教育通常注重绘画技能的培养,受教育者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图像,正是数以千计、万计的图像帮助受教育者将深刻抽象的美学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绘画作品。
但被教育者所忽略的一点是,图像的价值内涵是否被真正发掘出来。
视觉文化因为其鲜明的社会性而成为帮助其发掘的催化剂,当被教育者超越了对图像本身的理解和描摹,而把艺术的创造变成个体对社会的理解的艺术表现,那么,美术教育就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严慧,曾军梅,彭斌.视觉文化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启示[n].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9(23).
[2]李晨霄.美术教育中视觉文化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初探[j].科教文汇,2010(1).
[3]林识小.视觉文化中的儿童美术教育[j].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0(4).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