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
地理学中的城市地理学

地理学中的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的空间、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空间的组成和变化、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城市居民的生活、文化特征及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地理学对于我们认识城市的本质、了解和解决城市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线索,深入分析城市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城市空间的组成和变化城市是由不同的地理要素组合而成的,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和人口、街道、建筑、设施、交通、商业、文化等人文要素。
城市的空间结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发生了许多变化。
城市中心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新兴产业区等不同用途的空间划分在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形成和变化。
目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空间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也正在推进。
二、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城市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城市的产业结构、分布结构、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及其波动、贸易和金融等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同时城市的社会结构也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包括城市居民的人口分布和结构、文化承载和传承、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
三、城市居民的生活、文化特征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居民的生活、文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居住环境和日常行动对城市空间和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产生着重要影响,故而研究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文化特征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随着全球化和移民流动的加速,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冲突和文化共振等问题也逐渐成为城市地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
四、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
城市空气质量、噪声污染、水资源、生态环境、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垃圾处理等都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内容。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城市地理学在寻找解决方法和路线方面需要不断拓展。
城市地理学

7
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y)
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 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 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 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 市规模。 对于城市内的个别企业和消费者来说, 这种经济和不经济均属外部经济,而外部 经济效果是通过规模经济发挥作用的,对 于个别企业而言,外部的规模经济可分为 两个层次来考虑,第一级层次为区域经济, 第二级层次为城市经济。
第二节 城市地域
大都市区的性质
城市功能地域
确定大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 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 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 更多地反映了就业机会集中(需要劳动 力)和人口集中(供应劳动力)的县的 组合。
第二节 城市地域
大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
有城市化地区才可能有大都市区,大都市 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
中心城市和城市化地区构成大都市区的核心, 大都市区一般比它们的核心要大,包括了连 续建成区外缘以外的不连续的城镇、城郊发 展区甚至一部分乡村地域,而城市化地区是 不包括乡村地域的。 城市化地区不一定和市镇的行政边界一致, 随时间而有变化,大都市区的外界与县界吻 合,相对比较稳定,资料易于统计和收集。
19
一、城市首位律
首位度: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 市的集中程度
20
一、城市首位律
–为了改进首位度两城市指数的简单化,又有人提 出4城市指数和ll城市指数。
4城市指数
–S=P1/(P2+P3+P4)
11城市指数
–S=2P1/(P2+P2+…+P11) –P1,P2,…,P11为城市按规中的集中: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的四个研究领域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外部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和城市问题。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的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等;(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区域的特点、城市的兴衰更新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4)、城市问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口、自然、环境关系;(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1)、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2)、城市地理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学科。
(3)、“城市地理学”是城市学的一个分支。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一、城市和城镇1、“城”:最初是指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
2、“市”:最初是商品交易的场所,现代:一级行政建制单元。
3、“镇”:最初:“镇”和“市”有着严格的区别,“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现代:镇也表示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
4、在许多场合下,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成为镇。
二、定义城镇的标准1、城镇的本质特征(与乡村的区别):a.产业结构上:非农业活动为主;b.规模上:较多的人口(密度);c.在景观上: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d.在物质构成上: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e.在职能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与乡村亦有差异。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第一章1、城市:具有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的特点:动态性、区域性、综合性3、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4、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5、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1)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的一门地理学科;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2)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3)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城市规划学需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
(4)两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的关系。
第二章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答:⑴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的居民点;⑵人口规模上,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⑶景观上,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⑷物质构成上,城镇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广场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⑸职能上,城市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的地域概念分三种类型:城市的行政地域、城市的实体地域、城市的功能地域。
4、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5、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6、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答:⑴多核心⑵交通走廊⑶密集的交互作用⑷规模特别庞大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务和内容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变化的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1)描述性研究,即描述城市现象的空间现状;(2)解释性研究。
即研究城市现象的因果关系;(3)评价性研究,即既要认识资源空间分配不平衡性,又要识别那些符合效益和社会公平标准的可供选择的状态。
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是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体,是各种人文要素和似然要素的综合体。
1、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
(P7)2、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3、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4、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第三节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四阶段:一、1920年以前(一战刚结束)城市地理学在地理学体系中式一门年轻的学科,至今不过半个多世纪。
在此之前,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或称居民点地理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1920-1950三、1950-1970四、1970年以来第四节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1、1949年以来的兴起阶段2、1949-1966年的相对萧阶段3、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4、1976-1990年的振兴阶段5、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研究和应用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研究将进一步加深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思考题1、谈谈你对于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城市地理学概念

城市地理学概念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1.重点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和空间组织演化规律的学科。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城市的空间组织演化问题。
城市地理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从研究视角和研究问题的空间层面上来看,有两个突出的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从区域的视角研究区域城市系统的空间组织演化;另一方面针对城市个体本身,研究城市内部组成部分的空间组织演化。
2.主要研究内容以上述两个重点研究方向为核心,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的研究领域,即:1)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结合对城市发展规律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对影响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地理条件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价。
如城市所在区域及城市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及历史基础和发展条件等。
2)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或称区域城市体系研究,是将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城镇群体放在区域城乡结构发展演变的整体背景下,研究各个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空间组织规律。
主要包括区域城镇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组织结构关系研究。
其中,城镇化研究对象是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结构的发展演变,区域城乡结构关系及其变动轨迹和趋势;区域城镇体系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城镇体系内城镇的职能分工、规模等级和空间组织结构三大主要内容。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又称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是将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空间组织关系和演化规律。
通过对城市内部的地域空间(各类用地的空间格局)、社会空间、经济空间等的研究,进而研究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
4)城市发展的支撑系统研究。
主要研究区域城市赖以发展和依托的区域发展生态环境背景、资源支撑条件和为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社会联系提供基本保障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5)城市问题和对策研究。
主要研究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宅问题、内城问题和社会分化、贫困等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城市地理学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P12.区别城镇与乡村。
P17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⑥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区别。
3.以市和镇辖区的非农人口作为城乡划分标准的影响。
P25“大跃进”以后,我国经济进入困难时期,作为克服国民经济困难的一项措施,在1963年规定城镇人口只计算设有建制的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不再包括农业人口。
从这时开始,城镇人口与城镇地域之间开始脱节。
市镇辖区内的人口并不全部是非农业人口,而作为城镇人口的城镇非农业人口却不一定居住在城镇建成区,而可能在郊外的乡村。
居住在城镇建成区内持有农业户口的居民却又不计入城镇人口。
城镇人口的这种统计标准比实际偏小是主要倾向。
4.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既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P355.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P436.从地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城市化。
P44地理学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其研究具有综合性。
地理学除了认识到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与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
(地理学所研究的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地理学绪论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地理在新领域和新方法方
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新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城 市信息化、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 全球化、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管治、体制与 政策研究,城市犯罪地理研究,以及现代服务 地理研究等领域。研究方法的应用和进展主要 涉及城市分形、GIS/R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 因子生态分析和城市建模等,特别是信息技术 应用的研究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为城市数字 化建设、城市信息化管理和城市传统研究课题 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
二、1920-1950年 工业革命使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活
动的重心转向城市,农村逐渐成了配角。世界开 始进入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 城市的各种理论和学说也陆续问世。 此时,虽已初步奠定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出现了一些理论,但城市地理学尚未完全成为独 立的分支学科。城市地理研究系统地、大规模地 开展是在战后,尤其是1950年以后的事。
3、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
“文革”10年间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 个阶段。 1966—1971年间,几乎所有地理学的科研 和教学工作都被迫停止,许多地理研究机构 和教学组织被强行拆散或撤销。 1972年以后大部分地理工作者逐步回到原来 的工作岗位。。
4、1976年—1980年代末的振兴阶段
1、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人文地理学毕竟已经形成雏 形。有了一支有理论有实践的研究队伍,研 究的领域几乎在人文地理的每个分支全面展 开.专门的城市地理学的论文始见于1920年 代,主要以单个城市的研究为主,面上的研 究较少,理论探讨则更少。
2、1949—1966年的相对萧条阶段
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虽然,对城市地理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
如果城市各经济部门把从业职工划分成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即可得到整个城市的B/N。现代城市的每一个经济部门都可能既为外地服务又同时为本地服务,不过二者的构成状况,即B/N可能很不相同。
(4)便于现代商务活,同时也是城市中地价最高的地区。
4、简述城市化的类型划分
(1)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5)针对中国城市化状况提出来的: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第五章
1、简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2、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①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
②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
③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
④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
⑤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
⑥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⑦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布局;
⑧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3、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
在西方,城市土地利用一般划分为:
第二章
1、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中心县+外围县
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群: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2)对于任何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国家,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永远是由大量不同规模的市镇组成的。处在城市体系不同层次的大、中、小城市都有各自特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30年缓慢的城市化过程后,中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一样,进入了全面迅速增长的阶段,各个规模等级的城市都要有大的发展,它们的发展不应该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和互相联系的。
【城市地理学】复习参考
第一章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规律性的科学,具体地讲,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问题研究
(1)基本经济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离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
向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
式中: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
P1是最大城市的人口;
R是Pr城市的位序。
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模式
Pi=P1·Ri-q(6)
Pi是第i位城市的人口;
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
q是常数。
捷夫模式是q=1时的特例。对(6)式作对数变换:
lgPi=lgP1-qlgRi (7)
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模式:Pi=P1·Ri-q=P1/Riq(6)
当q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越大越集中,
当q小于1,Pi较大,规模分布比较分散。越小越分散。
当q等于1,捷夫模式。
当q趋向零,表明所有城市规模相等
当q趋向无穷大,表明只有一个城市分布
5、我国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实行什么样的城市规模政策
(1)关于大、中、小城市发展重点的讨论,很多是在定义概念、分析方法、约束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单就“要不要发展大城市”,“要不要发展小城镇”来说,各家所言都有合理的成分。
(4)基本部门与非基本部门
1)以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
2)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本部门。
(5)
1)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
2)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采矿城市因矿产资源的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
(3)重新区位扩散
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收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接收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扩散。Βιβλιοθήκη 3、区分最大销售距离与需求门槛距离
4、简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核心思想
第九章、十章
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第七章
1、城市首位律:
马克·杰斐逊早在1939年发现:
(1)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
(2)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影响。
2、首位度指数:
(1)首位度:
1)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2)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4、位序-规模法则:
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最早是1913年奥尔巴克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式的关系:
PiRi=K(1)
50*1=50,25*2=5,……10*5=50
式中Pi是一国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Ri第i位城市的位序;K是常数。
(1)商业用地:
(2)工业用地。
(3)政府机关用地
(4)住宅用地
(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
(6)交通用地和其它公用事业用地。
(7)农业用地和水面。
十一章
1、均质性、均质地域:
均质性:是指城市用地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征。它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并非地域本身所固有的职能特征。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925年罗特卡发现美国符合:
PiRi0.93=5,000,000
1936年在辛格(H.W.Singer)的研究中才出现一般转换公式:
lgRi=lgK-qlgPi(3)
(3)式相当于PiqRi=K
捷夫(G。K。Ziff)模式: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
Pr=P1/R ,PrR=P1(5)
②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2)区别: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①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
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第八章
1、空间相互作用:地表上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
2、区分空间扩散的三种类型
(1)传染扩散
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渐进的、连续的扩散过程,我们称之为传染扩散。由于距离的摩擦阻力效应,事物的扩散随着距离的增大逐渐被削弱。
(3)小城市的发展就包含了成为中等城市的因素,中等城市的发展也包含了成为大城市的因素,大城市的发展也会带动中小城市。如果用小城镇的发展来排斥大城市的发展,或把大城市的发展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用它来排斥小城镇的发展,那么他们的道理都不足以说服人。
(4)我国的城市发展方针尽管改来改去,都是在城市规模的框框里转圈子,不是发展这个规模等级的城市,就是控制那个规模等级的城市。用单纯的规模政策作为国家城市发展的总方针或基本方针,来指导这么大一个国家的城市发展难免带有片面性。
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
发展条件:
第四章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也叫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就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逆城市化: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2、区分城市的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第三章
1、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形成的原因、功能与特点、分类、发展条件)
中心地型城市
形成动因:商品农业
功能:满足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
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
类别:集镇、城镇、县城
发展条件:
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交通地理位置
再城市化:城市出现的城市人口回流,城市中心区再现活力,而郊区出现形体再开发的过程。
2、城市化地区
3、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城乡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即推拉说、推拉理论)
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2、城市CBD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CBD:即中央商务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