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综合与实践--水资源浪费现象的调查》(沪科版)

【教学设计】《综合与实践--水资源浪费现象的调查》(沪科版)
【教学设计】《综合与实践--水资源浪费现象的调查》(沪科版)

《综合与实践--水资源浪费现象的

调查》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中第五节课综合与实践--水资源浪费现象的调查,本章要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水资源的污染还会损害人的健康,危害动、植物的生长。

因此本节课重点是水资源浪费的危害。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转化,建模。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水资源的污染还会损害人的健康,危害动、植物的生长。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对水的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情况进行简单的考察、调查和实验,并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及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处理信息和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防止水资源浪费和破坏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每个单位的责任。通过调查,激发他们对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水资源浪费的危害。

【教学难点】

节水意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因缺水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多媒体呈现)

水是生命之源。虽然地球70.8%的面积被水覆盖,但97.5%的水是海水,既不能直接饮用也不能灌溉.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不足世界淡水总量的1%。

目前,由于世界人口增长、水污染以及水资源浪费等原因,全世界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面临供水紧张的问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发展中国家疾病死亡事件80%与缺水和水资源污染有关。

二、新课学习

首先课前布置学生去查资料来了解“地球上的水是多还是少?”课上展开讨论。有的说:“地球上的水很多,你看地球仪上,蓝色的占大部分,说明水很多。”马上有同学提出不同的看法:“被蓝色覆盖的是海洋,是不能为人类所利用,因为我们需要的是淡水资源。”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地球是有很多水,但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然后教师用一个苹果来作演示,假如把一个苹果看做全球的总水量,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有多少呢?通过对苹果的切割,当同学们们看到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少,大家都惊叫起来。老师告诉同学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十万分之一,无法再分割,同学们都呆住了。怎么办?于是,教师就顺势提出让同学们去进行一次水的调查,了解水污染和水浪费的情况,同学们兴致勃勃。前期的动员和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根据教材的要求,我设计了两份调查表,一份是“关于家乡水污染的调查。”另一份是“家庭用水情况调查。”调查表如下:

关于家乡水污染的调查

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人:

(1)调查你家附近水源污染情况及造成污染的原因。

水污染情况原因分析。

对如何防治水污染,你有没有好的建议?

(2)家庭中用水情况调查

调查方式调查内容合计。

询问、计算妈妈一天烧饭、洗衣服的用水量约()千克水

在你身边有没有浪费水的现象?请你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几条节水的建议。

这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学生们纷纷呈现自己的劳动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片断如下:

▲我家附近有一条河流,爸爸妈妈说他们小时侯这条河很清,河里有许多鱼虾。如今,这条河在渐渐发黑发臭,河里漂浮着许多塑料袋和泡沫,河里长满水葫芦,几乎没有鱼类生存……▲附近有家工厂把污水直接排入河中,周围居民的生活垃圾直接倾倒入河中,一到夏天,这条小河成了一条臭河。

▲妈妈把淘米后的水用来洗碗,洗菜后的水冲厕所,洗衣服后的水冲厕所,洗衣服后的水用来拖地,洗鞋子等,这样会节约很多水。

八年级物理:二、光的反射教案 沪科版

第二节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德育目标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

学生用:手电筒(玻璃上有1~2 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举例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师]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 [生]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生]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 [师]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 [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师]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本节我们学习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实验1] 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 师生共同活动得: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板书) [师]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在讲光的反射规律时,让我们先弄清几个光反射中的名词. [演示实验2]让氦氖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

八年级物理全册 2.1 动与静教案1 沪科版

第一节动与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理性的认识,有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 【教学难点】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录音机和磁带,相对运动演示仪,图片,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神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与艰辛。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 从现在开始,我们共同走进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二)进行新课 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同学们观察课图P18的图2-1到图2-3,在这里,以天→地→人三个主题向大家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天: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月盈月亏…… 地: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火山喷发…… 人[物]:运动,汽车奔驰,小鸟飞翔,…… 通过上述讲解,向学生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以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如: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等都是运动的形式。 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绝对的,可以这样说运动是无处不在的,运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人们对于运动的描述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关于运动的描述。 2、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的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运动的世界:音乐家用旋律的表现运动;画家用形态的色彩表现运动;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请同学们看图2-4和图2-5,这两图介绍了艺术家们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的运动;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民族乐曲。如中国十大名曲。感受艺术的描述运动。 对于艺术,我们可能比较陌生,下面,大家想想,诗人是如何用诗词来表现运动的呢: 例:登黄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诗描写了诗从登高远望,黄河之水奔腾咆哮、滚滚而去,渐渐消失在无尽的天边,流归大海。展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丽的运动世界的胸襟与豪情。 旱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小小竹排江中流,巍巍青山两岸走 人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描述、认识、理解这个运动的世界,是那么的美妙与和谐,令我们由识由衷地赞叹,我们不是诗人,不是画家,不是音乐家,我们是普通人。但我们也有我们自己对运动的认识,我们同样可以用朴素的语言来描述运动。例如上升运动,下降运动等都有专门的词。对于上升运动可以用升起、升高、爬高、一跃而起等词语,而下降运动有落下、掉下、倒下、降落、下沉……来描述。 通过上面的了解,我们知道:对于同一事物的描述,可以是多角度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方法

(新)沪科版光的反射教案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准备: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手电筒(玻璃上有1~ 2 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你能举例说明吗?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本节我们学习有关光的反射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实验1: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在讲光的反射规律时,让我们先弄清几个光反射中的名词。 演示实验2:让氦氖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 ?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4.1光的反射 教案

《光的反射》教案 〖自主学习、知识提练〗即教学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3.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重点〗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2.光的反射规律; 3.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 ?①应用镜面反射改变光路的作图。 ?②对虚像的认识。 〖教学器材〗 ?幻灯片、投影仪、平面镜两块、直尺、演示三角板、量角器等等。 〖教学方法〗采取“新课程实践中的目标教学教法研究”模式 〖教学设想〗 ?本节采用“新课程实践中的目标教学教法研究”,围绕教学目标即定向自学进行设疑、析疑和解疑,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通过演示实验来验证、推导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学生在探索、分析实验的基础上掌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步聚〗 一、[问题感知,情景切入]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 速度小. 4.知道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用反射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5.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6.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7.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8.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二、[自主学习]即[教学目标] (投影幻灯片) 三、[第一次收集信息](投影幻灯片) (一)、填空题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_________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___________千米/秒,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要_______. 2.日食、月食及影的现象都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来解释. 3.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发生__________.我们能看见许多本身不能发光的东西,是因为_______射入到我们眼睛内的结果. 4.入射角是________与_________间的夹角;反射角是_______与_______间的夹角.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_______,并且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 5.平行的入射光射到平整光滑的物体表面后反射光线方向仍保持平行,这种反射叫做_________;如果平行入射光线反射后不平行,向四周散开,这种反射叫做____________. 6.物体经平面镜反射后成_______像,像和物体到镜面距离________,像和物大小__________,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即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二)选择题 7.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A.只有前者遵循反射定律; B.只有后者遵循反射定律; C.两者都不遵循反射定律; D.两者都遵循反射定律. 8.人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 A.比人小的实像; B.和人等大的虚像; C.像到镜面的距离比人到镜面的距离大; D.和人等大的实像. 9.一个人站在穿衣镜前,他的像离他2米远,若他再离开镜面0.5米,则镜中的像离他() A、0.5米 B、1米 C、2米 D、3米 四、[问题探究] 1.人是怎样看见周围的各种东西的? 简单分析:物体发出的光射入眼内,眼逆着入射光方向看去发现物体的存在.人的眼睛是不能发光的,所以在漆黑的液晚才有“伸手不见五指”这种说法. 2.一束太阳光与水平地面成300角入射在一个小平面镜上,如果要使镜面反射出的光沿水平方向射出,平面镜应如何放置.试作出反射光路图.

八年级物理:一、动与静教案 沪科版

§2-1动与静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画、音乐)。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重点难点】 1、什么是机械运动?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时】1课时 【教具】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 【教法】启发、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 物体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二.进行新课 1.运动的世界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请看图2-1—图2-3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 2、运动的描述 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如:(学生举例)“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 看图2-4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民族乐曲。如中国十大名曲。 问: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 看课本上“交流与讨论”学生活动5分钟。 提问:小明为什么说花花跑得真快呢? 原来花花的位置发生的改变。 告诉学生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设疑提问讨论 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分析 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不少的物体,我们看 书包对李明位置不变 小王对自行车位置不变静止 坐椅对汽车位置不变 物体物体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反射教案1新版沪科版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 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方案,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平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方案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方案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2图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师:可见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请1的支持者站起来,通过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下次受到鼓励的可能就是你们。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谁能给这两条光线起个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线叫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光线叫反射光线。 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我们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路径以及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像课本P52图4一15一样在塑料板上画出来。因为两点决定一线,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后,点两个点就可将其传播路径画下来。 生:在纸板上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平面镜的位置,找两线位置关系。 师:反射光线的位置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跟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相等。

沪科版42光的反射课时教案

沪科版《4.2光的反射》课时教案 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①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②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及入射角、反射角的含 义; ③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④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的应用、入射角、反射角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活动资料:光源(激光手电筒)、平面镜、纸板、烟雾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内容、步骤 师生互动策划备注 (活动目 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引入问题:我们为什么能够看见发 光的物体? 进一步引入:我们为什么 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呢? 学生简单讨论后总结出: 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 眼睛,不发光的物体是反射光 源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凡是不发光的物体表面都 能反射光。 ⒈学生讨论,作出回答 ⒉观察发光的日光灯、白炽 灯,印证这个科学事实。 激发学生的 好奇,激发 探究的热情 光的反射规律⒈板书:光的反射 ⒉组织学生探究“光的发射定 律”(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 光源、平面镜、白纸板光屏。 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探究时教师介绍:入 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 射角、反射角的概念。 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 角等于入射角。 补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 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 ⒈学生按课本图4-15实验, 如实记录。(以300、450、 600 入射角射向平面镜,记录反 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 量出每次的反射光线、入射 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记录在 表格中。 ⒉分析表中数据,你能得出 什么结论? ⒊阅读反射定律的内容。 让学生理解 反射定律。

《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世界,运动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对运动世界的多种描述方式(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朴素的描述运动到科学的描述运动的人类认知过程,了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2)体会从纷纭的现象中认识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了解运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初步体验运动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以及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人类对运动世界的描述中感悟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认识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 教学难点: 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学情分析: 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对知识的再编码,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学方式: 本节课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境──对运动的认知──参照物──互动讨论──运动的判定──练习巩固。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与静"、地球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引入新课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神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与艰辛。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 从现在开始,我们共同走进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二)进行新课 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同学们观察课图P13的图2-1到图2-3,在这里,以天→地→人三个主题向大家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多媒体课件展示: 天: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月盈月亏……

《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 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难点: 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课前准备: 制作PPT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乘车的经验,讨论分析:自己坐在汽车上静止不动,对于自己来说,汽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汽车对于地面上的房屋或树木来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得出的答案是不同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为参照物来判断,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引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兴趣。 二、授新 1.教师:我们通常所说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之为静止。 观察教材23页插图,分析:若你是秋千上的那位男(女)同学,说说自己看到的与你一起荡秋千的另一位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你看到的秋千下面的同学是静止的,还是

运动的。为什么? 请分析为什么你看到的秋千上的同学和秋千下的同学运动情况不同。引导学生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作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特别要说明什么为参照物。 分析1:在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竹排”是运动的?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青山”是运动的?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交流,能说出“竹排相对于两岸或岸上的树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竹排是运动的;青山相对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变了,所以青山是运动的。” 教师:如果以竹排的人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分析2:若一个男孩向女孩走来。 问:男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 以女孩为参照物,男孩和她之间的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说男孩在运动。 顺着提出:如果男孩来观察女孩,以男孩为参照物,女孩和他之间的位置在变化吗?可不可以说在男孩看来女孩是运动的。 引导学生说出:看来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因此,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3.分析戴帽子的同学在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的运动情况。 三、练习: 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2.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的。 3.当舞台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时,物体是()的;位置随时间没有发生变化时,物体是()的。 4.如果选择扇叶作为参照物,电扇的保护网是()的;如果选择底座作为参照物,电扇的保护网是()的。 5.在观察电扇时,()将手伸入保护网。 四、作业: 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另外需要选择参照物,来判断同一物体中某一部分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八年级物理全册 4.1光的反射(第2课时)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2课时光的反射 学点1 光的反射 阅读教材P55,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光的反射:__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__。 问题2:根据图4-1-22,写出光的反射中的有关物理名称。入射光线是__AO__;反射光线是__OB__;入射光线在镜子上的投射点O称为__入射点__;过入射点O与镜面垂直的直线ON叫做__法线__;__∠AON__叫做入射角;__∠NOB__叫做反射角。 4-1-22 学点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提出问题:如图4-1-23所示,一条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其反射光线遵循什么规律呢? 实验器材:__激光灯、平面镜、可折转的光屏、蚊香、火柴等__。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1)怎样把看不见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显示出来? [答案] 让光在折转的光屏上显示出来或在光屏边上点燃蚊香显示光路。 (2)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可折转的光屏? [答案] 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3)如何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研究二者的大小关系时,测量一组数据还是测量多次数据好? [答案] 用量角器测量出两角的大小并进行比较,多次测量可以得到普遍性的结论。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由第2列可知__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在同一个平面内__。 (2)比较第3、4两列可知__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__。 (3)比较第5、6两列可知__反射角等于入射角__。 (4)不断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和角度可以发现:__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__。 (5)用激光电筒沿原反射光线入射,__反射光线将沿原入射光线射出__。 实验结论 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同一平面内__;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__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学设计 沪科版

动与静教学设计 一、(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世界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天体的运动、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都是运动的存在形式。 (2)了解人们对运动世界的多种描述方式,会用自已擅长的方式描述运动(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 (3)知道物理学家是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朴素的描述运动到科学的描述运动的人类认知过程,了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2)体会从纷纭的现象中认识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天、地、人的运动世界中感悟世界的美;从人类对运动世界的描述中感悟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索精神。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认识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 2、教学难点是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二、教学思路 本节的教学准备以师生间的对话、学生分组讨论、现象的观察与分析、问题的归纳与整理等方法展开教学。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体会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认识和理解“机械运动”这一基本的运动形式。以教材为文本,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多姿多彩的运动世界。通过学生搜集资料的展示、交流促进学生对运动世界的了解。这一教学过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经历从真实而又复杂的物理情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1、课前准备阶段 (1)在课前大约一周的时间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物体运动的图片、词语、诗句、绘画、音乐。学生自主的搜集、选择、判断素材的取舍这一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精品推荐】2019精选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4、2 光的反射 教案1

如果家长们想让孩子拥有生活技能、做事方法、人际关系技巧,学会自己成长、享受生活,能够清晰表达需要……那么,就请你们不要对孩子说:你什么都不要管,只要把自己的学习做好就行了。孩子成长中,他们所面对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学校内的知识那么狭窄的内容。孩子学会更多生活技能,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对于他们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有很好的帮助。在做事的过程中,有适度的挫折教育,让孩子愿意尝试更多方法,努力达到目标。能够在做事过程中努力拼搏,又能接受努力的结果。敢于尝试更多事物,他们的人生更加丰盈。 1 / 2 【精品推荐】2019精选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4、2 光的反射 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点: 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讲述: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 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我们以后再学,或大家 可以回去查资料。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 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同学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 什么方向射出? 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 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画出光路图: N O 结出有关的物理名称: 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 入射点:入射光结在镜子上的投射点O ; 法线:过入射点O ,与镜面垂直的直线ON ;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总结出反射定律:

八年级物理全册光的传播教案新版沪科版

4.1光的反射教案 第1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能举出光源的实例。 2、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现象。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过程与方法: 1.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2.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观察到的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用适当的语言表示。 (3)知道影子、日食、月食的形成。 2.难点 (1)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课件、激光电筒、装有水的玻璃水槽、光屏、毛玻璃、蜡烛、火柴、乒乓球、大皮球。 教学过程 一、光的神奇 1.让学生感受五光十色的大自然及城市夜景的美丽。 播放根据课本P53图4—1为素材,并收集一些大城市的夜景制作的课件画面,并配有朗诵:由于阳光,大自然变得如此色彩斑斓;密密的树林,挡不住阳光“直”的追求;神秘的X光的杰作;五光十色的灯光给黑夜的城市带来光明,把城市装点得如此华丽;看,这是上海的东方明珠,这是北京天安门广场,这是厦门的鼓浪屿……这是福州五一广场上空交相辉映的光束…… 2.让学生提问题,并引入新课。 师:光的世界变幻莫测,奥秘无穷,你最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物体是怎么发光的? 生乙:光是通过怎样的路径传播的? 生丙:光传播的速度是多大? 生丁:光的颜色的来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2.1动与静 教案

《动与静》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想(或理念) 本节的教学准备以师生间的对话、学生分组讨论、现象的观察与分析、问题的归纳与整理等方法展开教学。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体会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认识和理解“机械运动”这一基本的运动形式。以教材为文本,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多姿多彩的运动世界。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促进学生对运动世界的了解。这一教学过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经历从真实而又复杂的物理情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二、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的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的第一节,该套教 材中的实验活动材料来源广泛,生活中随处可见,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 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这也是本节课特点。 2、这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学习快与慢和直线运动的基础, 也是学习第六章力和运动的前提,是统领力和运动的开篇之作。 3、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参照物》的讨论交流及《静止还是运动》的观察 体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平时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的很好机会,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物件模拟看似深奥的物理现象,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了思维能力。 三、学情及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都是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的,对物理的学习认识不多.他们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的内容比较感兴趣.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定位在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物理,以学生生活中的物理为学习的起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要我们能主动探究,就能认识物理的真面目,因此我采用了举例方、观察法、归纳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因此我选了6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同学们讨论交流,最终用物理语言描述运动和静止,并从中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世界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天体的运动、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都是运动的存在形式。 (2)了解人们对运动世界的多种描述方式,会用自已擅长的方式描述运动(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 (3)知道物理学家是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朴素的描述运动到科学的描述运动的人类认知过程,了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2)体会从纷纭的现象中认识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动与静同步练习

相关资料 2.1、动与静 【学习目标】 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生活常见的运动现象。 2、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重点难点】世界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P18 页和图 2-1~图 2-3,完成下列问题。 宇宙、地壳、人三个主题向我们展现一个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自然界无处不在存在运动,自然界以多种形式展现着运动。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2.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 3.参照物: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要选一个物体作参照,这个物体叫做 。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的。 4.(1)人们常说的“运动”与“静止”是。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欣赏下列诗句,分析古诗词中蕴含的有关运动的知识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ft恰似走来迎,仔细看ftft不动,是船行” ---唐无名氏《浪淘沙》 “水急客舟疾,ft花拂面香”---唐李白《秋浦歌》 (2)结合课本上的“生活·物理·社会”,感知在现代社会,运动的相对性,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空中加油、风洞中的飞机模型、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等) 5.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乘客是运动的;但选择电梯为参照物时,乘客却又是静止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ft两岸走” 以为参照物时,说“竹排”是运动的,以为参照物时,说“青ft”是运动的。 交流讨论:为什么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请例举实例说明这个问题。 6、讨论交流: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一样,那么参照物选择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5)阅读课文感受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为我们服务。

光的反射教学片段教案

第四章多彩的光 第一节光的反射——“光的传播”片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物理》(201 2.6版)第四章第一节《光的反射》。 2. 教学内容及地位:本节内容包含“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规律”两部分。是初中光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光的神奇,提出光源的概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光是通过怎样的路径传播的?从而点出的探究课题之一: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然后,再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光的反射现象实例和图片引出探究课题之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3.教育功能:本节教学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充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和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也为下节《光的折射》的学习作了必要准备。 【设计思想】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是8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学生经过近半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的物理思想在慢慢形成中,初步具有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节片段教学的设计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原则,首先由学生熟悉的“太阳升起”画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适时引导,引出课题“光的传播”。教师进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猜想“光沿直线传播”和通过自主实验探究,观察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路径,分析总结得出准确结论。从而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 其次,利用实验探究得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日月食、影子形成等),使学生对新学习的规律更加熟悉。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更加深了对本节课的主题的深刻理解。再次,学以致用,接下来介绍“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排队看齐、射击瞄准、激光准进),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再者,课堂延伸,布置动手实践作业——制作小孔成像仪,观察小孔成像的特点及对成像原理的理解,既可延伸课堂精彩,也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及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

2019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4.1光的反射教案 (新版)沪科版

2019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4.1光的反射教案(新版)沪科版 项目内容 课题§4.1光的反射(共 1 课时,第 1 课时)修改与创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探究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2、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辩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精神。 教学重、 难点重点1、能用光的直线传播特性解释自然和日常生活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探究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准备课件、激光电筒、装有水的玻璃水槽、光屏、毛玻璃、蜡烛、火柴、乒乓球、大皮球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师:光的世界变幻莫测,奥秘无穷,你最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物体是怎么发光的? 生乙:光是通过怎样的路径传播的? 生丙:光传播的速度是多大? 生丁:光的颜色的来源?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和反射。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光的神奇 2、光的传播 (1)光源 师:你知道什么物体会发光? 生甲:太阳、月亮。 师:太阳会发光,月亮本身并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的光。 生乙:电灯、蜡烛、萤火虫、水母等。 师: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又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以上哪些物体是自然光源?哪些物体是人造光源? 生:太阳、萤火虫、水母是自然光源,电灯、蜡烛是人造光源。(2)光的传播路径 师:光是通过怎样的路径传播的? 生猜想:光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 引导学生探究P54“迷你实验室”。

教学过程(3)光线 (4)光的传播速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光的传播速度”。 3、光的反射定律 (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师: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我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方案,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平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方案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方案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5图4-7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师:可见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请1的支持者站起来,通过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下次受到鼓励的可能就是你们。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谁能给这两条光线起个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线叫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光线叫反射光线。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我们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路径以及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像课本P55图4-7一样在塑料板上画出来。因为两点决定一线,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后,点两个点就可将其传播路径画下来。

【八年级】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教案3新版沪科版

【关键字】八年级 §2-1动与静 课标与教材 课标要求: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能科学的描述物体的运动、运动;知道运动与运动的相对性。 教材分析:内容包括运动的世界、运动的描述。主要讲述不同的运动形式以及人类文化中描述运动的不同方式,从而引出科学描述运动的方法。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自然界中的神奇,生活中的神奇,了解了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历程,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以及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运动的相对性。 3.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方法与媒体 1.利用多媒体多视角向学生展示运动的世界。 2.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参与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相互展示并理解等物理概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一战期间,一名正在执行任务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前方飞着一个“小虫”,便伸手去捉。后来发现抓住的竟是德军射来的子弹。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能徒手抓住飞来的子弹吗? 2、思考:小明坐在行驶的汽车上,小明是运动的?还是运动的? 师:如何正确的回答这个问题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2-1动与静 一、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这个运动的世界:人在林阴道上行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飞机在天空中翱翔;小鸟在树林中飞翔; 师:这些都是一些运动的现象,你能举一些运动的物体吗? 生:黑板、桌子、课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