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课程知识大全

《中央银行学》课程知识大全
《中央银行学》课程知识大全

更多资料请访问.(.....)

1、是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2、是宏观经济学的分支,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二)、《中央银行学》课程的研究对象

1、研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央银行的起源,发展,性质,职能。

2、研究中央银行的运行机制及其调节宏观经济的一般原理和规律。

3、研究如何完善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使其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和稳定金融、服务金融业的职能,尽快建设成为我国“真正的中央银行”

(三)、学习《中央银行学》的目的与任务

1、系统的掌握现代中央银行的基本理论,业务管理以及调节宏观经济的基本方法。

2、培养从事中央银行工作的实际业务能力。

3、培养分析和解决我国中央宏观调控和稳定金融、服务金融业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学习《中央银行学》的方法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回顾历史,分析现实,预测未来。

2、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既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吸收现代《中央银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分析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稳定金融、服务金融业的职能中所面临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3、对比研究的方法。“洋为中用”,借鉴外国中央银行的操作经验,吸收外国中央银行有益的地方,探讨我国中央银行的制度建设,运行机制,调控和管理方法。

(五)、《中央银行学》的内容简介

《中央银行学》共有三个单元,12章。

1、一单元有四章,主要讲述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性质与职能,类型与结构,相对独立性。

2、二单元有四章,主要讲述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包括货币政策概述,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3、三单元有四章,主要讲述中央银行的服务职能,包括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会计与统计业务,对外金融关系协调与服务,人民银行的新职能。

(六)、《中央银行学》的学习要求与学习对象

1、在学习《中央银行学》之前应先学过《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基本课程。

2、要学好《中央银行学》,必须理论联系我国金融实际,紧密结合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来思考和理解相关内容。

3、《中央银行学》的学习对象广泛,因为中央银行是金融和经济的核心,各类财经人才都应学好她。

附件:(自学)

关于《中央银行学》学科发展与课程建议的几点想法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曾志耕

《中央银行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是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来建设,时间并不长。它不但与《货币银行学》这类发展历史已很久远,研究对象、研究

方法、学科内容基本成熟的学科相比属于新的学科,而且与近几十年来获得很大发展的其

他有关金融的学科,如《金融市场》、《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投资学》等相比,

也属于后起的一个学科。但经济发展的客观实践已经把这一学科推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

置,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它都处于迅速的发展之中。如何把这门学科建

设好,如何使金融教学更加适应及指导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现实经济运行,就成为广大

理论工作者,特别是金融专业教学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任一、《中央银行学》发展成为相对

独立的研究学科的简要历程《中央银行学》是在中央银行制度高度发达、中央银行在经济

社会中地位极为突出的背景下,从《经济学》特别是《货币银行学》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一

个学科。▲在中央银行形成与发展的初期,对中央银行的研究主要在经济学的范畴内。▲

20世纪初在金本位制度逐步解体和中央银行地位日益重要的过程中,有关中央银行的研究

逐渐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体内容之一,更成为货币银

行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二战以后,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计划经济和“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下,中央银行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突出,对中央银行的研究进展不大,少量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货币流通与信用”、“银行计划与管理”、“社会主义银行信贷与管理”等教材中。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央银行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1984年我国确立中央银行体制以后,对中央银行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二、从《中央银行学》的研究内容看,目前己基本上形成了比较独立的学科体系。目前,《中央银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5个基本组成部分:1、中央银行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地位等基本理论;2、中央银行的业务运作,包括形成中央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的资产负债业务和与货币资金运动相关但不进入资产负债表的银行性业务的操作原理与操作方法;3、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最高金融管理当局和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方面的理论与操作;4、中央银行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保证经济和金融稳健运行的原则与方法;5、中央银行对外金融关系与国际协作。目前国内开设的课程中有关中央银行研究内容的大致分布图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等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简单引用,特别是在《中央银行学》的学科建设上。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中央银行远没有像今天这样在经济生活中发挥这么巨大的作用,因此,《中央银行学》的建设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以发展和创新。2、借鉴吸收西方学者对中央银行问题的研究成果和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成功实践。中央银行在西方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而中国的中央银行制度建设较晚,在中央银行的运作上,西方国家己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中央银行的具体运作和组织管理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并不很明显,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面临的任务和承担的社会责任与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并无质的区别,这就意味着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成功经验,为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 3、必须坚持以研究中国的中央银行为主。在研究中央银行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方面,需要在全球的视角内进行,但在中央银行的业务运作、货币政策操作、金融监管框架与方法等方面,必须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在结合中国实际的过程中来研究。不能以研究西方的中央银行为主,再以西方中央银行的模式套在中国的中央银行身上。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这样做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再采用这样的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研究《中央银行学》的目的是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服务,不能本末倒置。4、必须以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方法来研究《中央银行学》。由于《中央银行学》发展的历史较短,这门学科和课程尚处于发展过程中,要使该学科和课程日益完善并走向成熟,没有创新是不行的;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时间不长,要切合中国经济体制利金融体制转轨时期及其新体制的特点履行职能,照搬西方中央银行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对于中国《中央银行学》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来说,思想上的创新和方法上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5、必须坚

持学科建设的开放性。任何学科都是随研究对象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中央

银行的职能作用日益突出,现代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使中央银行履行其职责的技术性越来越强,因此,中央银行学的学科也应该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试图把课程体系和研究内容固定

化是不可取的,应该保持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包括教学方式方法的开放性,使之不断充实、发展与完善。6、必须坚持学术自由的方针,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近十几年来《中央银行学》学科和课程建设之所以取得很大进展,就是因为坚持了学术自由的方针,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中央银行学》研究的专家,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教材和专著。今后仍

要坚持这一方针。同时,要把《中央银行学》这门学科和课程建设好,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经济和金融教学人员特别是从事《中央银行学》教学的教师认真研究和积极参与。能

形成一支强大的研究队伍和教学队伍,《中央银行学》这门学科和课程就一定能建设好。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主要要求同学们了解中央银行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主要背景与原因,深刻认识到中央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信用制度以及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全面把握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单独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客观必然性。

知识要点

1、中央银行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原因。

3、早期和现代中央银行的特征。

4、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背景与基础。

5、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6、中国人民银行专门或单独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历史必然性

一、中央银行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总的来讲,中央银行是在资本主义银行制度发展过程中,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与商品货币经济的高度发达程度相适应,从商业银行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

具体地说:其历史必然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货币发行的客观需要。

2、统一票据交换的客观需要。

3、最后贷款人的客观需要。

4、加强金融监督与管理的客观需要。

5、代理国库和政府融资的主观需要。

总之,我认为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是主客观原因结合的一种交易的结果,当然这种交易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下面我用一个简图加以说明:

(一) 中央银行建立的两个途径

1、通过缓慢的演变过程:由商业银行慢慢的演变成为中央银行(1913年以前)。

2、通过立法:由法律规定建立一家银行作为一国中央银行。

(二) 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图一.2)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与发展的三个阶段的代表

首先,我们应知道早期和现代中央银行阶段划分的标准。按照国际惯例,我们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金融危机作为时间段,在这之前称为早期,在这之后称为现代。

(一) 早期中央银行制度的特征

1、自然的发展与演变。

2、逐步拥有到全部垄断货币发行权。

3、兼营商业银行业务。

4、不完全具备调节与控制金融市场的能力。

5、一般多是私人股份或公私合股的银行。

(二) 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特征

1、呈现出“国有化”的趋势。(这里还应深入研究中央银行“国有化”趋势的表现与原因)

2、中央银行逐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的重要工具。

3、通过立法明确与规范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的目的与任务。

4、世界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合作逐步加强。

5、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能力大大提高。

四、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背景与基础

1、针对“29——33”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国家干预与调控职能逐步加强,中央银行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中央银行的作用开始显现并引起重视。

2、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与变化提供了充分与坚实的物质基础。

3、金融业空前发展,金融机构多样化,金融商品日趋丰富多彩,金融资产种类和数量空前增多,商业银行由简单的信用中介变成了万能垄断者。

4、信用货币制度的建立和推广,使极具弹性的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取代了传统的硬币和银行卷(代用货币)等实物货币,使货币不再仅仅是流通中的支付工具,而成为了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

5、“KEYNES revlution”后,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中央银行宏观控制与监督管理职能特别是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逐步推广和加强。

5,Keynes革命及其简单评价:

(1)Keynes革命的主要内容:

A,Keynes第一次提出了灵活偏好理论,提出了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问题,明确指出货币需求

与利率成反比,这为其管制通货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央银行运用利率,货币供应量等调

控宏观经济职能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B,Keynes推翻了资本主义经济是充分就业,均衡经济的传统说教,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非

充分就业才是常态,而充分就业只是列外.

C,Keynes在理论上革了“萨伊定律”的命,从根本上摒弃了供给自创需求的传统理论,首次

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

D,Keynes在政策上彻底摈弃了通过市场的自动调节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教条,主

张国家干预.

E,Keynes在具体的政策运用上提出了廉价的货币政策与赤字的财政政策.

(2),对Keynes革命的评价:

A,EYNES革命爆发后,曾经引起了经济金融理论界的强烈反响,许多经济学家指责其理论

建立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上,是不科学的、是不牢固的,直到二十世纪初将心理分析运用于

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中的经济学家获得若倍尔经济学奖才得到全世界的公开认同与推崇;

与Keynes对立的古典经济金融学家们认为应强调市场的自平衡作用、认为市场调节是治本的、是长期有效的,认为政府的宏观调节是治标的、是短期的,Keynes为此反驳到“就从

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去。”正是由于Keynes据理力争、力排众议,由于Keynes学生们和

追随者们不断努力、勇于创新(LiqudityGup),宏观经济理论与宏观调控政策才得以产

生和建立了起来。

B,Keynes与传统的经济学家们相比,对资本主义经济采取了比较实际和现实的态度与政策,

他首先肯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着力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寻求调控的手段,其目的虽然是为了拯救资本主义世界,但他在分析与研究过程中所提出的某些具体概念,观

念和方法,触及到了某些重要的实际经济问题,设想的一些调控手段与政策是值得我们学习

与借鉴的.

C,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应对市场失衡,社会总需求不足;如何加强与

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协调配合好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如何提高宏观调控效果,确保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等都是值得我们在学习Keynes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加

以研究和创新的.

五、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及其发展与变化

(一) 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

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于己1947年11月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1948年12月1日,在原解放区的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发行了中国人民银行钞票。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入北平,各解放区银行先后改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分行。

(二)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以来的主要历程与发展变化

化;(2)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银行业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人民银行负责金融稳定;(3)人民银行的职能概述为“一个强化、一个转变、两个增加”;(4),人民银行越来越走向国民经济的正中央,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日趋重要。

六、中国人民银行单独形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客观必要性。

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分家,工商银行从人民银行中独立出去,人民银行单独行使我国中央银行职能,这一银行制度的改革与变化是有其客观必要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逐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2、加强宏观控制和搞活微观经济的客观要求。

3、建立和健全我国金融体制的客观要求。

4、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的客观要求。

5、建立和发展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的客观要求。

本章小结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中央银行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历史过程。最初的中央银行首先是政府的银行和发行的银行,后来才逐级发展成为银行的银行。而且最初的中央银行制度是很不完善的,如一般都兼营商业银行业务,一般都是私人股份银行,一般都没有垄断货币发行权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中央银行制度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国有化”趋势,专门从事中央银行职能;具中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普遍推行公开市场业务;逐级成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和监督管理金融业的主要工具等。从中央银行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中央银行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新的货币制度的建立;国家干预

和调控宏观经济理论的出现。总之,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呼唤中央银行的产生,而中央

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又极大地推动着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

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今后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强化和完善我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职能,使其尽快发展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

自测题

1、试论中央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客观经济基础。

2、比较早期和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异同。

3、为什么中央银行要收归国有?

4、为什么中央银行不能兼营商业银行业务?

5、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前后在业务,性质,职能,特征等方面的异同?

6、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客观必要性?

7、请你谈谈今后中央银行制度发展与变化的趋势。

第二章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中央银行的性质与基本职能。通过对这一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在理解中央银行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把握中央银行的宗旨,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重点分析我国中央银行在行使其职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重点探索我国中央银行职能转换与强化的方向与措施。

知识要点

1、中央银行的性质及其表现。

2、中央银行的宗旨。

3、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

4、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宗旨,职能。

5、中国人民银行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6、中国人民银行职能转换与强化的方向与措施。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及其表现

1、中央银行的性质是由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并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而改变的。

2、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是一国货币信用制度的枢纽;中央银行是高于普通银行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特殊法人。

3、中央银行的性质表现在:

(1)中央银行具有发行货币的特权,其它银行和金融机构则没有这种权力;

(2)中央银行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通过制定执行货币政策来完成);

(3)中央银行是管理国家金融事业的机关(通过监督管理金融业来体现);

(4)中央银行是一国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银行(通过主持清算事宜和充当最后贷款人来体现)。

二、中央银行的宗旨

1、中央银行的性质决定了中央银行的宗旨,学习中央银行的宗旨就是为了把握中央银行制度建立

的初衷与目的。

2、一般来讲,中央银行的宗旨包括以下几点:

(1)创造货币及信用流通工具,满足生产和流通的客观需要;

(2)调节货币流通,稳定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

(4)监督管理金融机构及金融业务活动,稳定金融市场,防范与化解金融危机;

(5)代表国家政府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监督管理一切涉外金融活动。

三、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

1、中央银行的性质与宗旨决定了中央银行的业务特征,这些特征也是相对与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

机构而言的,是发展变化的。

2、按照国际惯例,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1)中央银行不能一赢利为目的;

(2)中央银行对其存款一般不支付利息;

(3)中央银行不能兼营商业银行业务;

(4)中央银行的资产应具有最大的清偿性;

(5)中央银行不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中央银行往往采取每样证券都买点的政策,美国政府发行的政府担保证券、各类商业证券尤其是住房贷款转化的私营企业债券已成为大多数亚洲国家中央银行追捧的对象,到2003年底,外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国债券余额高达1。126万亿美元,占美国经济总量的10%以上。有助于平衡美国不断膨胀的预算赤字并促使市场利率不断下降。)

(6)中央银行既独立于政府又受政府的制约。

3、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和把握中央银行的特征,下面列表分析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异同。

(图二.1)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异同

四、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

1、一般的老师和教材都讲中央银行的职能为: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2)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3)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4)中央银行是监督管理金融业的银行;

2、我在这里换个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我认为中央银行的职能为三方面:

(1)服务的职能:包括为政府服务如代理国库,参加参与国际金融机构与活动,对政府有条件的提供信用;和为金融机构服务如主持清算事宜和充当最后贷款人。

(2)调控的职能:包括垄断货币发行权,通过调控基础货币,管理货币流通;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稳定物价;管理

国际收支,稳定汇价等。

(3)监督的职能:包括监督管理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督管理成乡信用社;监督管理金融市场;提供支付服务等。

3、在学习和理解中央银行职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并不是指中央银行的资本全部归国家政府所有。中央银行的资本构成有四种类型。

(2)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监督管理的银行其职能是逐渐形成的且其职能重心也是发展变化的。

(3)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对政府的财政亏空不可能熟视无睹,一般都要想尽千方百计加以解决。但必须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下面对中央银行对财政借款和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这两种主要的政府与中央银行间的融资方式加以分析。

五、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宗旨,职能

(一) 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按新中央银行法自学)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为:

1、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

2、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二) 中国人民银行的宗旨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和第五章第三十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宗旨为:

1、保持货币贬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2、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实施监督管理,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三) 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总则第四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只能为:

1、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2、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3、按照规定审批,监督管理金融机构。

4、按照规定监督管理金融市场。

5、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

6、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7、经理国库。

8、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9、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10、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11、国务院规定的其它职责。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依照本法第四章的有关规定从事金融业业务活动。

补充:

1,新《中国人民银行法》,法条由原来的51条增加至53条,对25处进行了修改,其中增加4条,删除2条,修改19条。

2,新《中国人民银行法》对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进行了重新调整,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调整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

3,将原《中国人民银行法》的11条职责调整为新《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的13项职责,增加了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监督管理黄金市场等内容。六、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专门从事我国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作用日渐显现,成就是非常明显的,也是大家有目共睹;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要建立健全我国真正的中央银行制度,我们还必须正视人民银行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的各种问题,全面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 作为发行的银行存在的问题

1、高度的计划性与发行的分散性并存;

2、货币发行与信贷收支捆在一起,与国际收支捆在一起,使货币发行不能独立而成为弥补信贷收支和国际收支差额的手段。

(二) 作为政府的银行存在的问题

1、我国财政向人民银行透支的问题;

2、大量信贷资金财政化的问题;

3、基层金融机构为各级财政垫付资金的问题。

(三) 作为银行的银行存在的问题

1、再贷款功能异化的问题;

2、资金清算中的问题;

3、对准备金存款付利息的问题;

(四) 作为监督管理的银行存在的问题

1、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

2、监督管理成本高,收益低的问题;

3、监督管理职能与宏观调控职能冲突的问题。

(五) 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体制存在裂缝,人民银行的各项职能不能落实;

2、人民银行机构陪设,各种干预难以摆脱;

3、先天不足,人民银行干部素质不适应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要求;

4、人民银行的地位与作用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5、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时间太短,各种经验不足;

6、全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不深入,改革中的矛盾没有及时协调解决。

七、关于人民银行中央银行职能的转换与强化

(一) 宏观控制与监督管理职能分离

1、人民银行专门从事宏观控制职能,搞好宏观控制,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

2、专门成立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从事银行业的监督与管理,提高银行业监督管理的效果。

(二) 关于人民银行职能的转换

1、人民银行总行掌握货币发行权,基础货币管理权,信用总量调控权和基准利率调节权,保证全

国统一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人民银行应以稳定货币作为首要任务并以此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作为总行派驻地方的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跨行政区域设置,并主要从事

人民银行内部监督,横向头寸调剂,调查统计分析研究,经理国库和发行基金调拨,外行管理和联行清算。

(三) 关于人民银行职能的强化

1、搞好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职能的分离工作,尽快进入角色,缩短分离后的不适应时间。

2、协调好人民银行与银行监督委员会的关系,全面推进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进一步强化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职能,提高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4、加强人民银行自身队伍建设,提高人民银行干部素质。

5、加快外部环境的综合改革

(1)加快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进程;

(2)完善各类金融市场,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3)加快企业改革进程,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4)创造多种多样的融资工具,推进金融创新;

(5)建立健全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信用。

补充:

按照新〈〈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今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责方面最大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一个强化,一个转化和两个增加”。

1,“一个强化”就是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方面的职责;

2,“一个转换”即由过去主要通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审批,业务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和日常监督管理等直接监督管理的职能转换为履行对金融业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风险的智能,即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

3,“两个增加”即增加反洗钱和增加管理信贷征信业两项职能。

管职能分离后的新问题:新《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5条表明“中央银行在法律和职能上都

对整个金融宏观层面具有全局优势”;伴随着整个金融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创新产

品的开发和金融资源的整合,虽然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但也更容易触

发金融体系内的跨市场系统性风险,进而对现有监管体系和金融秩序的维护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作为在新的金融市场环境下的一种制度安排,将对金融市场

的绩效起重要作用。耶鲁大学的罗纳德*科斯和道格拉斯*诺思教授认为:“如果制度不能适

当地反映资源稀缺性和经济机会,经济运行中就会出现行为扭曲。在中国现有金融监管体

制下,由于市场价格机制不能在整个金融业中对资源配置发挥正常作用,相关利益主体的

行为必不可免的被扭曲”;为形成监管合力,由中央银行、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

会等五部位参加的甚至更高层次的基于国务院指导的金融协调机制——金融稳定委员会的建

立与运行就迫在眉切。处理好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关系,银行监管要与货币政策主动配

合,形成合力,引导商业银行更好地执行各项政策,既支持经济发展、又控制银行风险.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学习的是有关中央银行基本性质与职能的内容。中央银行是一国信用制度的枢纽,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她既独立于政府又受政府的制约,她在业务经营上不以赢利为目的;对其存款一般也不支付利息;在业务经营对象上她主要针对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而不直接面对工商企业和个人,她的资产具有最大的清偿性;中央银行一般不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这些都是中央银行

的基本特征。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主要是四个方面: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监督管理金融业的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她目前基本上体现了中央银行的一般特征,发挥了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不断强化我国中央银行的职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自测题

1、如何理解“中央银行是一国货币信用的枢纽”?

2、如何理解“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

3、为什么中央银行不能以赢利为木的?

4、为什么中央银行一般不对其存款付息?

5、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有何差别?

6、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和透支有和异同?

7、人民银行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督管理分离的原因。

8、人民银行职能转换的方向和目的。

9、进一步强化人民银行中央银行只能的对策。

第三章中央银行的类型与结构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几种典型的中央银行制度的形式和组织结构特征以及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中央银行的主要类型与组织结构,把握中央银行机构设置的一般远则,重点探索我国中央银行机构设置中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与对策。

知识要点

1、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

2、中央银行的内部组织形式;

3、中央银行的内部机构设置;

4、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设置的一般原则;

5、中国人民银行机构设置中的主要问题;

6、中国人民银行机构改革的方向与对策。

一、中央银行的基本类型

虽然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实行中央银行制度,但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模式。归纳起来,大致有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制度,跨国中央银行制度等四种类型。(一)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形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1、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指一国只设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形势中央银行的权力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责,中央银行机构自身上下是统一的,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逐级垂直隶属。(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这种制度。如英国,日本,法国,印度等)

2、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指中央银行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中央级中央银行和地方级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是统一的,中央级中央银行是最高的金融决策机构,地方级中央银行要接受中央级中央银行的监督和指导。(美国,德国等)

(二)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如早期的中央银行,1983年前的人民银行,1990年前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中央银行等。

(三) 准中央银行制度

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如我国香港特区,新加坡等)

(四)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部分或全部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如西非货币联盟区,中非货币联盟区,欧盟区等)二、中央银行的内部组织形式

中央银行的内部组织形式主要是最高权利机构的组织形式依各国具体情况而别,大致有三类。1、金融政策决策权和执行权集于一身,其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或理事会,英,美等国的中央银行实行的即是这种组织形式;

2、金融政策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设,各自行使权利,属于这一类组织形式的有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中央银行。

3、金融政策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设的同时,还设有监督机构,属于这类组织形式的有法国,比利时等国的中央银行。

尽管各国中央银行的最高组织形式有上述区别,当也有共同点:(1),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利机构地位超然,权利很大尤其是中央银行的最高决策机构不仅可以独立的对全国金融政策行使决策权,而且权利很大,其成员任期很长其成员一般都由国会,皇室或总统任免。(2),中央银行总裁是核心人物,在中央银行执行乃至制定金融政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在选择中央银行总裁时一般要考虑两个条件:一是他必须同情或支持国家的政策,至少要保持超然的立场而不能是反对派;二是他必须精通金融理论与业务,在金融理论上有一定的造诣,在金融实业界有极高的威望。(3),中央银行最高权利机构的成员一般具有极广泛的代表性,除金融界的代表外,通常还有政府有关部门和工,农,商等部门的代表,有的国家还有工会组织和地区的代表。

三、中央银行内部机构的设置

1、中央银行理事会。中央银行理事会是中央银行内部最高权利机构,它是具体领导和管理中央银行工作的机关。中央银行理事会的组成一般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理事会成员必须是本国公民;第二,在政府担任要职的人员不能参加理事会;第三,理事会成员应是某一方面的专家;第四,限制政府或总统直接任免理事的数量。这些原则体现一个中心即减少或避免政治干预,保证中央银行决策的科学与民主。

2、从中央银行发挥基本的职能作用出发设置内部机构。为此,世界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设立货币发行,外汇管理,调查统计,政策研究,银行和金融市场管理机构。

3、从中央银行注重调查研究,信息分析,统计和计划等工作特点出发设置内部机构。如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内部的九个机构中就有五,六个机构直接或间接与调查研究,信息,计划,统计有关。

4、总行一级的内部机构设置较多,分工较细,掌握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与工作。因此,工作人员占全行人数的比重也大。如日本的中央银行日本银行设有18个局,室,拥有职工3000多人,占日本银行全部职工的40%多。

5、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活动和主要业务管理,通常设有专门的机构以保证这些工作的充分开展。如货币发行,贵金属管理,外汇管理,银行和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管理等。

6、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内部组织部门比起总行来简单的多,人员也少。主要是因为重大的决策与政策都是总行作出的,许多业务活动也集中在总行。当然,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与实行集权制的国家相比,联邦制的国家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内部组织部门要复杂的多,权利也要大的多。

(图三.1)英国中央银行内部组织机构

种意义上是一个分散

构组成,所有这些银行的运作都

国联邦储备法》于1913年12月成

。为保护美联储免受短期政治压力的影响,同时又确保它能完成职责,美联储被设立为美国政府中一个独立的部门根据自己的赢利而不是由国会拨款来运作,其董事局成员的任期期限长,并且任期期限交错,由此而来将美联储受短期政治考虑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美联储的组织结构是根据《美国联帮储备法》按照不同地区在私营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以及在银行、商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分权的要求而形成的,主要包括联储银行、美联储董事局、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顾问委员会以及3000多家商业银行。

(1)美联储董事局

美联储董事局有7名董事,都是由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确认,同事的任期为14年,各董事任期的起始时间不同,相互交错。董事局主席和副主席也是由总统指定并经参议院同意,但任期只有四年(可在他们懂事任期内连任)。董事局的主要职责如下:A,每年要向国会就美国经济状况和美联储对货币和信用增长目标等进行年度和年中汇报。董事局主席经常与总统和财政部长会见,董事局董事们则要经常在国会作证;B,设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及批准由各联储银行董事们提出的贴现率;C,制定和执行金融安全、健康以及消费者的有关规定;D,检查联储银行的服务、监管和会计程序,批准各联储银行的预算。

(2)联邦银行

美联储共有12个大区联储银行,分布在波士顿、纽约、费城、克利夫兰、里士满、亚特兰大、芝加哥、圣—路易斯、明尼啊波利斯、堪萨斯城、达拉斯、旧金山。这12个联储银行共有25个分行、分布在其它25个城市。每个联储银行都独自以公司的形式存在,并且有九名董事,这些董事在美联储董事局的监管下监督联储银行的运作,并批准联储银行总裁和第一副总裁的工资。

联储银行九名董事中有3名A类董事、3名B类董事、3名C类董事。A类董事代表银行界,B类董事由所有会员银行选取出,C类董事(包括董事局主席和副主席)则由美联储董事局任命。B类董事和C类董事带表着联储银行所在区的农业、商业、工业、劳动界和服务业,但不能是某一商业银行的官员、董事或职员。C类董事不能是商业银行的股东。联储银行的分支银行一般有本质区别名或7名董事,他们大多数由所属联储银行的董事任命,其余则由美联储董事局任命。联储银行的主要职责如下:A,密切关注国家和世界经济状况并向美联储董事局提供本地区的经济信息供美联储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时做参考;B,控制储备平衡,向储蓄机构贷款,联储银行董事会确定贴现率(要由美联储董事局批准)并向这些贷款收取利息;C,检查和监督储蓄机构;D,向储蓄机构和财政部门提供服务;E,向会员银行支付红利、保持与注册资本相等的盈余并在支付运营开支后将赢利余额上缴财政部。

(3)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共有12名成员,其中7名是联邦银行董事局的董事,加上5名联储银行的总裁,其中纽约联储银行的总裁始终是起成员、其它4名按一年任期轮流由其他11家联储银行的总裁来担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每年在首府华盛顿召开8次会议,所有12家联储银行的总裁都参加每一次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会议。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职责是指导公开市场操作,这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4)联邦顾问委员会

联邦顾问委员会向美联储提出建议,并向受联储政策影响的各种团体提供参考信息。联邦顾问委员会每年至少要就经济和银行等问题与美联储董事局召开4次会议;并要适时对各种经济、金融等问题向联储银行提出顾问建议。

2、在设置分支机构时,既按经济区划设置也考虑行政区划。如德国中央银行,意大利的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就是按这一原则设置的。

3、数量有限和适当的原则。

五、人民银行机构设置中的主要问题

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从人民银行中分离出去,人民银行开始专门从事中央银行职能,开始了机构的设置,调整,补充人员。在人民银行的机构设置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支机构基本完全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太多;

2、内部机构设置基本与总行一一对口;

3、各级行政部门对各级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干预较多,有时十分严重;脱离总行管理,地方化倾向严重;

4、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力低下;人员素质较差,不能适应人民银行职能转换与强化的要求。5,1998年大区分行改革有其成功之处:地方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干预明显减少,初步有了按经济区划设置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经念,是一种有意的失败尝试。其失败之处在于:监管工作缺乏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分行所在地以外的省区监管成本上升;跨省区分行对各中心支行、监管办事处拥有人权但没有多少事权、更没有财权;省会城市的中心支行对其它中心支行有部分事权、有全部财权但没有人权;监管办对中心支行有一定的事权,却即无人权,也无财权,内部管理运行绩效十分低下。“县支行忙得团团转、中心支行两头看、监管办没得事干、大区分行瞎闯蛮干、全怪。。。。。。王霸蛋”

六、人民银行分机构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是我国中央银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近十年的调整与改革,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急需深化改革,以适应人民银行职能转换与强化的要求。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章第十二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履行职则的需要设立分支机构,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派出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对分支机构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和管理。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授权,负责本辖区的金融监督管理,承办有关业务。

2、走按“经济原则”与“行政原则”相结合的建设分支机构的道路;压缩不必要的分支机构,逐渐撤消大部分地区的县级机构,只保留贫困地区,交通通讯不发达地区的基层机构。

3、伴随着人民银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职能的分离,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要调整内部机构设置,主要应加强调查研究,支付清算服务,经理国库和外汇管理部门。

4、在总结1998年大区分行改革以来的经验与教训的同时,应加快中心支行和县级支行的调整与改革,分流人民银行职工,转换人民银行职能,提高人民银行干部素质,提高人民银行形象。

5,从省级分行开始改革失败了、不行,那我们是否可以先从县支行改起呢?总之必须改,解决人民银行中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央银行的类形与组织机构。中央银行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多数国家采取单一制中央银行制度。中央银行内部的最高权利机构是中央银行理事会或中央银行董事会,中央银行分支机构是总行的派出机构。

我国人民银行采取的是单一制中央银行制度形式,其最高权利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议事制度》要求,货币政策委员会按季召开例会,主要职责是: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形势,依据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研究讨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控制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以及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层机构目前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急需加以调整与改革,不断完善分支机构的职能。

自测题

1、分析比较几种主要的中央银行制度的特点与优缺。

2、中央银行理事会设置的原则以及其基本职责。

3、中央银行内部机构设置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4、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中国人民银行机构设置中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6、你如何评价1998年以来的中国人民银行机构改革?

7、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的机构改革如何深化?

第四章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中央银行与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等的关系。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在了解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内涵与意义,重点探索我国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索我国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知识要点

1. 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

2. 中央银行职能的发展与扩充。

3. 中央银行与政府的一般关系

4. 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5. 欧美主要国家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几种类型。

6. 中央银行与财政的关系。

7. 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和其它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关系。

8. 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一、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现代经济运行的特点(更多从金融角度探索)

对于现代经济运行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分析研究目的,可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去归纳和总结,就与中央银行相关的方面来分析,现代经济运行呈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 实物经济运行与金融运行交融在一起,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各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差异很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金融已经与各国的经济及其运行密不可分,现代经济基本上已不存在没有金融参与其中的纯实物经济运行,金融已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且金融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于是,有人把现代经济称之为货币经济;由于经济活动与各种信用活动结合在一起,有人又把现代经济称之为信用经济;由于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结合在一起,有人更进一步把现代经济称之为金融经济。伴随着金融的作用日益突出,如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范围越来越宽,经济对金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等。金融不但通过其自身的特点如货币方便商品流通,信用促进资金融通等,而且还通过促进社会储蓄向社会投资的转化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通过货币创造为经济发展提供先导力量,通过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因此,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发展状况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金融的国际化相伴而行。

在20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全球金融一体化中取得的,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的增长大大快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国际化不但为其提供了必要条件,而且还成为促进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力量,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不但领先于国际贸易,更领先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金融国际化主要表现为:(1)跨越国界的金融业务已占据很大比重。一方面是因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使国际结算业务和国际金融服务业务的比重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表现在国际资本流动和资金融通业务的比重迅速上升;(2)金融机构的跨国设立。一方面是外国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本国,另一方面是本国金融机构走向国际。随着金融机构的交互设立,金融业在国际间走向融合,外国银行资产占本国银行资产的比重不断提高;(3)金融市场走向全球一体化。由于科技的发展、通讯技术的完善以及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各国的金融市场已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银行及其顾客在世界所有的金融中心都可以进行各种传统的和创新的金融交易。随着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趋势也在迅速增强,二者互为对方创造着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已成为现代经济运行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3. 各国政府对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干预程度不断增强,国际间的宏观协调已提上重要日程。在现代经济中,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也不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都在不断的增强。国家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集中地反映在下述两方面:

(1)政府作为一个部门,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现代经济中,除最基本的两个经济部门即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之外,政府已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直接参与到国民经济总体之中。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活动以及与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税收、支出和发行债券等几个方面进行的。随着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不断增加,政府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也在不断上升,政府对信用形式的利用也在增加。政府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2)政府作为国民经济的管理者,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力度不断增加。一方面,政府在法律,制度等方面加强了对经济运行的约束和规范;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和行政手段加强了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国家干预主义对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此外,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趋势的增强,国际间的宏观协调成为各国政府的一项重

要职责,各类国际性组织和区域性合作组织的作用亦愈来愈重要。

(二)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

由于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加深、金融在经济中作用的增强、和国际经济联系的推进,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较之早期的中央银行就更加突出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从经济体系运转看,中央银行为经济发展创造货币和信用,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保障。中央银行在为经济发展不断创造货币和信用条件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为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有效的保障。这种保障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央银行为经济运行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通过稳定货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为经济体系中的信用活动提供支付保障。因此,中央银行通过保持货币的稳定和支付体系的顺畅,为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提供有效的保障。

2. 从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看,中央银行是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由于中央银行与促进世界融合的诸多要素如贸易、货币与资本流动,合作与交流等有着极强的相关性,因此,在日益紧密的国际联系中,中央银行发挥着桥梁或纽带的作用。这种桥梁或纽带作用表现在:(1),在国际交往中,货币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不但贸易、跨国投资等直接的经济往来需要货币,而且科学技术文化交流、政治交往和私人往来在大多数情况下也都需要货币这一手断,中央银行作为一国货币的供给者和管理者以及国际间货币支付体系的参与者和维护者,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2),在国际经济合作、融合和一体化过程中,金融起着先导的作用,而中央银行一般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间金融谈判、磋商和签约的主管机关,对国际间的联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3),在金融国际化过程中,中央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关系中发挥着协调和决策的作用;(4),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大格局下,世界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越来越重要。

3. 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看,中央银行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之一。在现代经济中,金融成为经济的核心,所有的的经济活动均伴随着货币的流通和资金的运动,中央银行则处于货币流通的起点和信用活动的中心。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家调控宏观经济主要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因而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之一。同时,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节,越来越依靠经济手段,在必要时才采用行政手段,而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基本上是属于经济手段。中央银行通过国家授权的特定业务操作,改变货币供应和信用量,实现宏观调控的目的。而且,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如利率的调整还可以改变金融资产的价格和结构,通过金融机构机制影响经济的结构。

总之,中央银行虽然从一开始就在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的地位则是空前的提高了,她已成为经济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二、中央银行职能的发展与扩充

中央银行的三大基本职能,即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但这些具体的内容并不时在中央银行产生时就得到了完全充分的体现,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银行制度本身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完善的。

1. 从发行的银行这一职能来看:早期的中央银行主要通过集中垄断银行券的统一发行体现出来。随着不兑现信用货币取代金属货币的流通,货币的稳定性问题成为中央银行行使职能部门的一个重点。集中货币发行,在现代经济中只是作为中央银行行使职能的一个前提条件,而其内容已不是早期中央银行所能比的,发行的银行这一职能在其内容上已通过更为广泛的概念既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现货币稳定体现出来。

2. 从银行的银行这一职能看:在形式上看,早期的中央银行和现代中央银行都是通过集中存款准备金、作为最后贷款人和组织银行间支付清算体现这一职能,但这三个方面的内涵及重要性在不同时期却有很大不同。集中存款准备金对早期中央银行来说是最重要的业务之一,也是保证银行支付的基本条件,而在现代中央银行它已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量的手段而采用,在支付保证上象征意义已大于它们的实际意义;中央银行贷款在早期的中央银行业务中,基本上是作为银行支付的最后保证手段,并且是不经常采用的手段,而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中,它已成为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应量,向社会提供货币的主要手段;组织银行间的支付清算一直是中央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但在早期,由于受商品经济和银行业务的限制,支付清算职能体现得并不充分,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中,不但支付清算的业务量巨大,而且支付清算的顺畅已成为了现代经济正常运转的极其重要前提条件,因此,组织、参与、管理支付清算已上升为中央银行的最为重要的业务之一。

3. 从政府的银行这一职能看:早期的中央银行与现代中央银行也有很大的差别,其涵盖的内容也大大扩展了。早期的中央银行行使这一职能,主要表现为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以及根据政府安排代为筹集资金等;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中,一方面为政府服务的业务大大增加和扩展了,另一方面管理调控的责任日益突出了,如代表政府调控宏观经济、代表政府监督管理整个金融体系维护金融稳定、代表政府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等。

中央银行职能的扩展是与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和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多种原因促进了中央银行职能部门的迅速扩展,其中有四点应引起大家的注意:一是,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二是,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三是,货币制度的变革;四是,国家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

三、中央银行与政府的一般关系

中央银行是属于政府的一个金融机构,是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代理人。中央银行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

是由于政府的需要,因此中央银行一经产生便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央银行与政府的一般

关系表先在一下几点:

1. 从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任务职责上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从法律角度赋予中央银行在制定执行

货币政策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也要求中央银行承担稳定货币、提高本国福利、实现政府经济

目标的社会职责,作为政府的金融代理人,接受政府的控制和监督。

2. 中央银行的资本所有权看:中央银行的资本逐渐趋于国有化或对私人股份加以严格限制,主要是出于以下原因,即中央银行主要是为国家政策和社会利益服务的,不能容许私人利益在中央银行中占有任何特殊的地位。

3. 从中央银行与财政部的资金关系看:很多国家严格限制中央银行直接向政府提供长期贷款,但又要通过某些形式对政府融资予以支持,即中央银行在一定限度内有支持财政的义务,但又要防止财政部直接挤占中央银行的资金,防止中央银行对政府过度融资造成通货膨胀。许多国家对融资的方式,额度与期限都从法律上加以严格限制,禁止财政部向中央银行透支。

4. 从中央银行利润分配与税收管理上看:虽然中央银行不是企业,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但她有赢利,而且赢利还很高,不但能维持自己的营业支出和股票分红,还有相当一部分盈利可以上缴财政。

中央银行不需要财政拨款,因此减少了政府的制约,这是中央银行不同于其它部门的地方。但是中

央银行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她的收入扣除必要的支出与积累外,全部要上缴政府,这又是中央银行

作为政府部门的体现。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盈利上缴的比率是相当高的,如美国、日本都高达80%。5. 从政府任免中央银行理事和总裁来看:政府作为中央银行唯一的或主要的股东,甚至在私人全

部持有中央银行股份的情况下,政府一般都拥有任命中央银行理事或总裁的权力。政府可以在人事

上对中央银行加以控制,通过人事的任免来影响中央银行的业务与活动。

四、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1. 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内涵:指中央银行在政府的干预和指导下,根据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目标,独立地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责、独立的完成中央银行的任务。

2. 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内容:(1),独立的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2),独立地发行货币;(3),

独立地管理金融市场、调控宏观经济。

3. 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必要性:(1),避免政治性经济波动产生的可能;(2),避免财政赤字货

币化的需要;(3),因为中央银行的职能与业务有一定的专业性与技术性;(4),因为中央银行是社

会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5),为了搞好金融监督与管理。

(图四.1)各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和

五、欧美主要国家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五种类型

1. 第一类,政府无权干预中央银行决定的事项。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其专门负责货币政策的决

定和运营,向国会负责,不接受政府的指示;又如瑞典银行,只接受国会或银行委员会(国会的常

设委员会)的指示。

2. 第二类,政府只拥有在一定期限内推迟中央银行决定的事项的权限。如德国联邦银行在行使法

律授予的权限时,不接受联邦政府的指示,但是如果联邦政府提出要求,则必须将联邦银行的决议

推迟实施,推迟时间以两周为限。

3. 第三类,承认政府提出异议的权利,根据不同事项,通过行政法庭的裁决。如法国银行,如果

监事(由财政部长任命)对理事会的决议不提出异议即可通过;如果监事提出异议,应由中央银行

总裁召集理事会重新进行审议,如果仍然不能达成一致就由国家行政法庭裁决。

4.第四类,如果违反国家利益,政府可以行使否决权。如在比利时,当政府官员认为,比利时国民

银行的决议违反国家利益时,可以暂停中央银行决议的执行,并向财政部长通报,由财政部长来裁决。

5. 第五类,政府对中央银行保留一般的指令权。如在英国,当财政部认为是社会公益所需时,可

以对英国中央银行发出指令。但是,一般事前应同英国中央银行总裁协商。

五、中央银行与财政的关系

中央银行与财政是国家积聚和分配资金的两条住渠道,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支柱。在一个国

家与中央银行联系最为密切的是财政部门,主要是因为财政部门在经济方面最能代表政府,所以中

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的关系上,国家或政府对中央银行的

管理和干预在许多方面是通过财政部门进行的。一般来讲,中央银行与财政的关系主要反映在以下

几个方面:

1. 中央银行资本金的所有权大多由财政部门代表国家持有;

2. 绝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的利润除规定的提成外全部缴国家财政,如有亏损,则全部由国家财政

弥补;

3. 财政部门掌管国家财政收支,而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具体收支;

4. 中央银行代理财政债券发行,需要时按法律规定向政府财政融资;

5. 许多国家财政部门的负责人参与中央银行的决策机构,有的有决策权,有的只是列席;

6. 有的国家中央银行在行政关系上直接隶属于财政部门;

7. 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需要协调配合

六、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及其它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关系

1.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是本国金融业的主观机关。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和金融

业发展水平不同和传统习惯不同,在对金融业的具体管理上,各国又有体制上的差别,有些国家对

金融业的管理全部交由中央银行承担,而有些国家则由中央银行和另外的专门管理机关共同承担。

在整个金融业监督管理体系中,,不管属于什么类型,中央银行都是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核心

机构,其它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则是根据国家的授权对特定的领域或方面承担监督管理的责任。

2. 从金融运行看,中央银行是全部金融活动的核心。由于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全社会货币供

给的源头来自于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货币流通的中心、资金运动的中心和社会信用活动的中心,

从而是整个金融活动的中心,也是金融活动的调节者。

3. 从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关系看,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是为金融机构提供

包括支付保证、融资、清算等在内的各项服务的机构,是各类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的支持者

和保证者。

4. 从中央银行承担监督管理金融业、维护金融秩序、规范金融运作等方面的职责看,中央银行是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发挥着政府的银行的管理作用。

总之,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又是业务往

来关系和服务与支持的关系。

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总的来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从建立健全中央银行制度、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效果来看,我国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总结,并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国际中央银行制度发展趋势来增强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一)中国人民银行相对独立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货币发行并未真正独立

(1)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务院,而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一定时期内应向流通中发行多少货币,实际上由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具体执行,致使货币发行计划与政府一定时期的经济决策高度重合,从而影响了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发行的有效控制;

(2)货币发行分散于商业银行,而不是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现行的货币发行制度是谁在中国人民银行一般存款帐户上有存款,谁就可能提取现金,谁就掌握了实际的货币发行权;

(3)货币发行还受商业银行的信贷收支状况的制约;

(4)货币发行也要受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与制约。这可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政向中国人民银行长期借款;二是财政向中国人民银行的透支;三是财政通过其它方式间接的挤中国人民银行。如用银行贷款发工资、以银行贷款维持亏损企业的生存、企业以银行贷款上缴税利等等,从而致使货币发行成为弥补财政赤子、企业亏损的工具。

(5)货币发行受计委的制约。在我国货币发行计划的编制程序上,先是由计委确定经济发展和投资规模的大盘子,然后根据这个大盘子来确定货币发行计划和信贷计划,由于其它计划的弹性较小,而货币发行和信贷两个计划的弹性较大,因此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信贷收支成为弥补计划缺口的工具,从而影响了货币发行;二是计划执行过程中,各经济主体又以完成国家计划为由挤银行,最后迫使中国人民银行增加货币发行。

2. 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上不独立

(1)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权在国务院而不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只有货币金融政策的建议权

和执行权;

(2)货币金融政策工具的使用权也在国务院而不在中国人民银行。

(3)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还受到国有商业银行、财政、经贸部、计委等中央其它部位的制约。

(4)在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中还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制约。

3. 监督和管理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方面也不独立

(二)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地位、增强中国人民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几点对策

1.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第二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这就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是国务院领导下的宏观调控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同时,该法第七条又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就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对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完全独立性。

2. 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财政,不能成为财政的出纳和弥补财政赤子的工具。

3. 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成为弥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收支差额的工具。

4. 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计委,防止货币发行成为弥补计划缺口的工具。

5. 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各级地方政府,防止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职能的地方化,以保证货币金

融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增强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还应注意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 中国人民银行要独立但不能孤立的问题;

2. 中国人民银行是归国务院还是直接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管理的问题;

3. 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法律上独立、实际中并未真正独立的问题,以及增强中国人民银

行各级分支机构的独立性的对策问题。

4.关于现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究竟是越独立越好?还是应该加强联合,通过紧密、协调的联合

取代传统的独立呢?现代中央银行能够独立吗?

本章小结

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较之以前传统的或不堪发达的经济来说,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中央银行在

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已极为突出。随着中央银行制度本身的发展,中央银行的职能也在不断

完善之中,中央银行行使职能的侧重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是多方面

的,而其实质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从各国的经验以及实际情况来看,中央银行应当同政

府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各种关系中,与财政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中央银行

应独立于财政,但又要同财政在资金、业务上发生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货币政策

与财政政策的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上。我国中央银行也应强调其相对独立性。而且,为了适应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一步发挥中国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作用,中国人民银行

还必须按照有关法律,继续在有关方面提高其独立性。

自测题

1. 现代经济运行的特征。

2. 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

3. 如何理解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4. 如何理解中央银行是经济和金融的核心?

5. 中央银行与政府的一般关系表现在几个方面?

6. 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必要性何在?

7. 中央银行如何代表全社会利益?

8. 如何理解“中国人民银行要独立但不要孤立”?

9. 如何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尤其是其分支机构的相对独立性?

关于第一单元附录“即现代中央银行理论的发展”应好好学习和认真理解。1,中央银行是人类社会

发展中人为的制度安排,相对于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而言,中央银行的存在是短暂的,最长的

也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央银行的产生跟信用货币、发行纸币有关,中央银行并非每一个国家都必

须具备的,而是有一种货币才有中央银行,而且这种货币必须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制度下,纸币有

政府强制发行,因而中央银行的产生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2,关于中央银行与国家的关系,现在并非每一个国家必有中央银行已成为了一种共识,如欧元的出

现,使几个甚至几十个国家共有一个中央银行成为了现实;此外,当今世界上仍然有十几个国家使用

别国货币,没有中央银行,这些事例说明了:“没有本币的国家不需要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与国家没

有必然的联系;中国是一个国家,却有四种货币、四个中央银行。关于跨国中央银行,是在欧洲中央

银行出现以后的热门话题,世界经济金融的发展与创新改变了货币、中央银行的涵义;中央银行最新

的发展趋势是联合、中央银行节约调控、管理、交易等成本的功能已开始跨越国界,几个或十几个国

家共有一个中央银行降低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易成本,国家主权与货币主权开始分离。

3,关于中央银行功能的变化,当今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职能的发展体现了一种趋势——将中央银

行的三大主要职能(调控职能、监管职能、服务职能)分离。

4,将现代制度经济学中的合同理论运用于现代中央银行的理论分析之中,中央银行的调控、

监管就是在履行一种承诺,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取决与以往承诺的兑现度;国际国内市场随着承

诺预期发生变化,中央银行实际上就是承诺在起作用。因此,增强中央银行各项政策的可信度、

提高政策的透明度、提升中央银行各项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是当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核心

问题之一。

5,推进我国中央银行的制度建设,应借鉴与学习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五性”、“三化”的成功

经验。“五性”是指:第一,“独立性”即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根据美国的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要求,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一般都不受美国政府的干预;第二,“决策的社会性”即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制定宏观货币金融政策时,广泛听取社会各个方面的意见;第三“决策的超前性”即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对全国金融系统的状况、经济形势及其变动趋势、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经常予以密切注视并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和预测,据此制定、实施或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第四,“可操作性”即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为实施其货币政策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可测、有效、可控等特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第五,“服务性”即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对全国金融机构、对美国政府各部门,提供全方位的、高效率的、综合性的经济与金融服务。“三化”即“市场化、法制化、电子化”。

6,要警惕人民银行的央行职能再次被边缘化

(一)、历史经验值得注意

7年前,撤消省分行成立跨区行,央行体制改革的实践,现在结果恰恰为当时流行的顺

口溜“一年换位置、二年换房子、三年调妻子、四年出漏子、五年撤摊子、六换牌子”所

言中。运行状态出现“大分行忙得团团转,监管办无事可干,中心支行上下看,县支行不

知道怎么干,总行成了官僚办、全怪。。。王霸旦”,导致监管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监管真

空处处皆是,空化了一线,严重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功能。原本是学习美联储经验,以摆

脱地方行政干预,加强央行的独立性。后来要加强维权和信用制度建设,又反过来要求地

方政府提供支持。不得不回头来,重新加强省会城市央行的职能,这样一来,大分行又被

架空了。银监会成立,监督体制“专业化”改革,决不要成为央行体制改革第二!

(二)、银监体制的国际趋势和分拆的理论观点

迄今为止,国际上设有中央银行的国家,货币政策与监管合一者占70%以上,只有30%

不到的国家实行监管分离。监管从央行分立出来的主要理论是:

1、“角色冲突说”,一身二任,职能不同导致角色冲突。

2、妨碍监管专业化,不利于防范风险,认为货币政策主宏观,监管主微观一身二任不

利于监管专业化。

3、金融创新发展、混业经营的发展,监管体系要适应变化。

但是,国际银监体制的发展趋势是走向集中,而不是分立。例如:德国的银监分离,

源于央行权力过大,独立的央行体系决策权和全能制银行制度,银监合一,使央行成为垄

断者,成为一个强大而独立的中央银行,因而需要分立,以构建货币政策与监管的制衡机制。但是,1999年欧洲中央银行体制建立以后,德国央行没有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功能、

转由欧洲跨国银行行使职能之后,现在德国联邦政府又开始考虑银监合并,减少分行,集

中总行决策的趋势。美国联储体制是分权体制,银行监管是多头监管,分别由五家联邦级

机构和一家州级机构承担,处于联邦和州的两级双重监管。它是一个独立的央行体制和银

监分立的体制。可是《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案》(即新银行法)实行之后,随着金融控股公

司的发展,银行业实际上是经营银、证、保的混业行业,新银行法开始赋予美联储监管金

融控股公司的权力,美国的现实发展正在朝向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集中联储的趋势,而不

是分立机构。

(三)、中国金融体制的现实与银监分立改革仍然缺乏支持条件

中国的中央银行既无独立性,只是货币政策的执行当局,从未有过独立制定货币政策

的功能,因此,就不存在国际上的所谓“角色冲突”。相反,在银监合一体制下,监管是货

币政策执行的一个保证机制,也是完善监管专业化的有利条件。因为中央银行有庞大的垂

直机构和专业人员。所以,从中国实际而不是从洋教条出发,银监分立不具有充分的切实

的支持依据。分拆中央银行,建立银监会体制,事实上面对四大问题:

1、分拆的内在成本与收益对比的矛盾,成本巨大,效率下降,摩擦增加。

2、分拆的协调成本是新增额外成本。协调起来更难,成本更高,效率更低。

3、分拆的机构专业化与监管专业化水平下降之间的矛盾。以中央金融工委人员为主体,

加央行监管司局人员组织起来的银监会专业化水平。必然低于央行监管司局的监管专业化

水平。这种1+1必然小于2的原因,是“木桶原理”或者叫“短板效应”必然起作用的结果。

4、分拆,使央行面临从“货币政策执行当局”进一步退化为“货币发行出纳当局”的

危险,导致事实上强化国务院集权决策的结果。可以设想,一个没有制定货币政策独立性

的央行,又把监管职能分拆出去,岂不等于釜底又抽薪,“空壳化了”,把执行货币政策的

拐棍丢掉了?客观上是政府集权,央行重新沦为新的“财政出纳”。

由此可见,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既要避免银监会命运中的中央银行第二,又要防

止中央银行进一步从“货币政策执行当局”沦为“货币发行出纳局”,导致货币政策和金融

监管职能的行政集权。

必须清楚地意识到,银监分立的改革搞得不好,不只是多了一个机构,也不只是付出

高昂监管成本的低水平重复,可能会毁掉一个来之不易的中央银行体系。

(四)、监管和货币政策是一种什么关系?所谓“角色冲突”、“防碍专业化”在什么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