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脑梗死

合集下载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1. 引言1.1 分水岭脑梗死的定义分水岭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颅内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局部大脑缺氧缺血而引起。

这种病症的发病率在中老年人群中较高,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分水岭脑梗死的特点是病变多发生在脑血液供应相对薄弱的地带,如大脑皮质下、大脑白质之间的血管分支等部位。

此类脑卒中在临床表现上通常表现为半侧面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失语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瘫痪、失明等严重后果。

及早发现和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此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需采取多种手段。

及时发现病变、明确病因、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在治疗中,早期的溶栓治疗、适当的手术干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针对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方法需因人而异,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000字】1.2 分水岭脑梗死的危害分水岭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占据了脑梗死的10%-15%。

分水岭脑梗死的确切危害包括脑组织的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血脑屏障破裂,导致脑水肿、出血性转化或脑梗死区域扩大;紧接着是大脑皮质下纵行纤维受累,影响大脑两半球之间的传导,导致上皮性缺失、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此外还可能引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破,导致脑出血,甚至伴有脑疝形成,这种情况对患者预后非常不利。

分水岭脑梗死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感染、静脉血栓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及时有效地治疗和干预分水岭脑梗死至关重要,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2. 正文2.1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是针对分水岭脑梗死的关键环节,包括溶栓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溶栓治疗是一种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血流的方法,常见的药物包括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分水岭区脑梗死,分水岭区脑梗死的症状,分水岭区脑梗死治疗【专业知识】

分水岭区脑梗死,分水岭区脑梗死的症状,分水岭区脑梗死治疗【专业知识】

分水岭区脑梗死,分水岭区脑梗死的症状,分水岭区脑梗死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分水岭区脑梗死或称为脑分水岭梗死(Watehed infarction,WI),是指发生在脑的两条主要动脉分布区的交界处的脑梗死,多发生于脑的较大动脉供血交界区。

无论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还是临床特征上来讲,它都不同于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主要位于大的皮质动脉供血区之间、基底核区小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脑组织,故而也称之为边缘带脑梗死。

可以发生在大脑半球的单侧,也可以发生在大脑半球的双侧,但临床上以单侧较多见,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

最常见病因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压降低,或某一动脉干供血不足,使动脉近心端的供血尚可,而远心端的末梢边缘区供血降低,从而发生缺血性脑梗死。

脑分水岭梗死的概念近年来才被临床医生所接受,从而成为共识的一类脑梗死,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

近年来随着脑CT扫描和脑MRI检查应用于临床,可明确显示病灶部位及范围,对其病因、病理、临床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且日益受到临床研究的重视。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目前不甚明了,以下因素可能与脑分水岭脑梗死有关,如发作性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微栓塞、低氧血症、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尤其是发作性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和血管微栓塞更为重要,可能是主要致病因素。

1.低血压脑血液循环是体循环的一部分,而脑分水岭区距心脏最远,最易受体循环血压或有效循环血量的影响。

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其代谢活动特别旺盛,对能量需求最高,而且脑组织几乎无氧和葡萄糖的贮备,能量完全由循环血流连续供应。

当循环血压下降或循环血量突然减少,例如服用降压药物剂量过大或不合适时,容易导致血压短时间内下降,当达到一定程度、持续一定时间,尤其是两大脑动脉交界区域极易缺血,即出现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其基础病因有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直立性低血压发作、过分降压治疗及糖尿病并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分水岭区脑梗死(边缘带脑梗死,分水岭样梗塞删掉,脑分水岭梗死)

分水岭区脑梗死(边缘带脑梗死,分水岭样梗塞删掉,脑分水岭梗死)

分水岭区脑梗死(边缘带脑梗死,分水岭样梗塞删掉,脑分水岭梗死)【病因】(一)发病原因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目前不甚明了,以下因素可能与脑分水岭脑梗死有关,如发作性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微栓塞、低氧血症、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尤其是发作性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和血管微栓塞更为重要,可能是主要致病因素。

1.低血压脑血液循环是体循环的一部分,而脑分水岭区距心脏最远,最易受体循环血压或有效循环血量的影响。

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其代谢活动特别旺盛,对能量需求最高,而且脑组织几乎无氧和葡萄糖的贮备,能量完全由循环血流连续供应。

当循环血压下降或循环血量突然减少,例如服用降压药物剂量过大或不合适时,容易导致血压短时间内下降,当达到一定程度、持续一定时间,尤其是两大脑动脉交界区域极易缺血,即出现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其基础病因有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直立性低血压发作、过分降压治疗及糖尿病并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表现为在分水岭区脑梗死灶。

2.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可导致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多数病变发生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当狭窄达正常管腔的50%以上时,血管远端的压力受到影响,在此基础上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及不健全的侧支循环容易导致脑分水岭梗死发生。

3.血管微栓塞栓来源于心脏附壁血栓、大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栓子、胆固醇结晶、脂肪栓子、癌瘤栓子等,可选择性地进入脑表面动脉,造成分水岭区终末血管缺血,持续一定的时间和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可导致脑分水岭梗死发生。

4.心脏疾患和血流变学变化疾病可造成的脑灌注压降低或附壁血栓选择性进入分水岭区终血管,导致脑分水岭梗死。

血流变学变化亦在脑分水岭梗死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是血黏度及血细胞比容增高均易致脑分水岭梗死。

5.后交通动脉的解剖变异后交通动脉连接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是Willis环前后半环的通路,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后,患者脑灌注依赖来源于另一侧的侧支血流,主要通过Willis环动脉完成。

分水岭脑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是指两条主要脑动脉供血交界区发生的缺血及梗死。

其发生率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8%-53%。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血流动力学障碍低血压占50%
2、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
3、心脏疾病
4、血管微栓子
(二)临床表现分型
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60岁以上者居多,约占55.6%。

男女无明显差异,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反复发作的低血压史或一过性缺血发作史。

其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取决于分水岭脑梗死发生的位置与程序。

根据梗死位置不同临床上主要分以下几种类型。

(三)诊断
主要依据CT及MRI所显示的特征性梗死部位,还必须结合低血压、颈动脉闭塞和心脏疾患的证据。

CT及MRI:脑分水岭梗死的CT与MRI征象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相同,但位于大脑主要动脉的交界区,常发生于双侧,呈楔形,宽边向外,尖角向内或为条索状。

病例分享。

老年分水岭脑梗死讲课PPT课件

老年分水岭脑梗死讲课PPT课件
管理慢性疾病:老年人要特别注意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定期 进行体检和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
定期检查和筛查
筛查脑血管狭窄、动脉粥样 硬化等病变,以便及时干预 和治疗。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 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等高危因素。
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脑梗 死的先兆症状,如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等。
早期筛查和治疗可以降低老 年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率和
死亡率。
预防性药物和疫苗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 格雷等,用于预 防血栓形成
降脂药物:他汀 类药物,降低血 脂水平,减少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 形成
疫苗:流感疫苗、 肺炎球菌疫苗等, 预防感染,降低 脑梗死的风险
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
定期评估:在康 复过程中,定期 对患者的病情状 况和康复效果进 行评估,及时调 整康复方案,确 保康复效果最大 化。
心理和社会支持
心理支持:关注老年人的 心理健康,提供心理疏导 和安慰,帮助他们面对疾 病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社会支持:鼓励家人、朋 友和社区参与老年人的康 复过程,提供必要的照顾 和支持,让他们感到关爱 和温暖。
手术效果:改善脑部供血, 缓解症状,降低复发风险。
注意事项:严格掌握手术适 应症和禁忌症,确保手术安
全。
其他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使用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脑梗死,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机械取栓等 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治疗,如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 预防措施: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国际合作与交流
合作项目:共同 开展老年分水岭 脑梗死的研究和 临床试验
交流平台:参加 国际学术会议和 研讨会,分享研 究成果和经验

脑分水岭梗死分类、解剖分型、病因、发病机制及皮质前型脑和下型脑分水岭梗死临床表现

脑分水岭梗死分类、解剖分型、病因、发病机制及皮质前型脑和下型脑分水岭梗死临床表现

脑分水岭梗死分类、解剖分型、病因、发病机制及皮质前型脑和下型脑分水岭梗死临床表现分水岭脑梗死称为脑分水岭梗死/边缘带脑梗死,是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脑梗死。

A显示1.大脑前动脉供血区,2.大脑中动脉供血区,3.大脑后动脉供血区。

图B显示脑内分水岭区(箭头)及分水岭脑梗死(黑色椭圆)脑分水岭梗死分类根据脑内血液循环分布特点,脑分水岭梗死总体上分为皮质型和皮质下型两大类。

皮质型脑分水岭梗死又可进一步分为皮质前型脑分水岭梗死、皮质后型脑分水岭梗死以及皮质上型脑分水岭梗死。

进一步分为皮质下前型、皮质下后型、皮质下侧型、皮质下上型以及皮质下下型脑分水岭梗死。

脑分水岭梗死病因及发病机制体循环低血压。

脑循环在体循环中位置最高,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敏感;脑分水岭区侧支循环不丰富,容易受体循环或有效循环血量的影响而发生缺血性坏死,即脑分水岭梗死(图5)。

16岁男性,既往体健。

咳嗽2周发热4天入院,住院期间因呼吸衰竭及肺出血导致低灌注及血容量下降,DWI及FLAIR示双侧分水岭区急性梗死灶。

具体包括心脏骤停、休克、严重脱水、降压药过量、直立性低血压发作、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脏外科手术、降压药过量、麻醉药过量、低氧血症等。

体循环低血压引起的脑分水岭梗死通常表现为双侧的脑分水岭梗死,多表现为双侧皮质后型脑分水岭梗死,也可见皮质前型和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还可见小脑分水岭梗死。

心脏手术后缺血性卒中常见类型是脑分水岭梗死。

双侧皮质后型脑分水岭梗死脑主要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可导致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多数病变发生在颈内动脉起始部。

当狭窄达正常管腔50%以上时,血管远端的压力受到影响。

在此基础上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栓子脱落及不健全的侧支循环时容易导致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生。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脑分水岭梗死,多为一侧性。

在严重的颈内动脉疾病中,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生率为19%-64%。

单侧脑分水岭梗死MRI皮质下型脑分水岭梗死主要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有关,皮质下型脑分水岭梗死是颈内动脉疾病标志。

分水岭脑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一概述分水岭脑梗死(CWSI)是指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分水岭区或边缘带的局部缺血。

它可以发生在单侧,也可以发生在双侧,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

二病因1.脑血管本身疾病颈动脉狭窄与CWSI密切相关,当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50%以上,同时有血压下降时容易出现分水岭区域低灌注,容易形成CWSI。

侧支循环与Willis环的发育对分水岭区域的灌注有重大影响,当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及Willis环提供主要的血流灌注,当侧支循环与Willis环发育不良时,会导致尤其是分水岭区域易发生梗死。

2.低血压或心输出量减少各种原因引起的体循环低血压及心输出量减少均可引起CWSI,且常为多发常见原因,包括:心脏外科手术、各种其他外科手术中失血过多、各种药物引起的血管扩张、各种原因的休克晕厥、心脏骤停、严重的心律失常、自发性波动性低血压症等,这些原因使血压降低血流变慢,导致远端血管血流减少,使脑组织梗死。

3.微栓子学说微栓子可随血流到达动脉分支末端,常在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供血交界区域的血管分支,微栓子不易被淤滞的血流清除,易导致CWSI形成。

三临床表现分水岭脑梗死以60岁以上居多,无性别差异。

多有颈动脉狭窄、血压降低及心排出量减少等情况。

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之间的边缘带、大脑中动脉与后动脉或大脑前中后动脉间的边缘带、大脑中动脉皮层支及深穿支间的边缘带。

临床症状常呈卒中样发病,多无意识障碍。

结合CT可分为以下常见类型:1.皮质前型是大脑前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分水岭脑梗死,位于额中回,呈带状或楔形。

临床表现为以上肢为主的中枢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舌瘫,可有情感障碍、强握反射和局灶性癫痫。

主侧病变可出现经皮层性运动性失语,双侧病变出现四肢瘫及智能障碍或痴呆等。

2.皮质后型是大脑中与大脑后动脉或大脑前中后动脉皮层支间的分水岭区。

病灶位于顶枕颞交界区,以偏盲最常见,多以下象限盲为主。

皮质性感觉障碍偏瘫轻微或无。

萌妹子课堂——庖丁解牛之分水岭梗死(Watershedstroke)

萌妹子课堂——庖丁解牛之分水岭梗死(Watershedstroke)

萌妹子课堂——庖丁解牛之分水岭梗死(Watershedstroke)分水岭脑梗死(CWSI)是指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分水岭区或边缘带的局部缺血。

分水岭区也称为低压带。

分为皮质分水岭区(corticalborder zone, CBZ)和皮质下分水岭区或内交界区(internal border zone, IBZ)主要在MCA浅表穿支动脉与MCA深穿支动脉供血区的交界部位或MCA浅表穿支动脉与ACA浅表穿支动脉供血区的交界部位。

它可以发生在单侧或双侧,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

可分为皮质型分水岭区梗死和皮质下分水岭区/内分水岭梗死。

皮质型分水岭梗死1、皮质前型分水岭梗死:发生于ACA与MCA皮质支交界区(额叶)。

呈带状或楔形,带状多在侧脑室上方出现,楔形尖端朝向侧脑室,底朝向皮质软脑膜。

临床表现为以上肢为主的中枢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舌瘫,可有情感障碍、强握反射和局灶性癫痫。

优势侧病变可出现经皮层性运动性失语,双侧病变出现四肢瘫及智能障碍或痴呆等。

2、皮质后型分水岭梗死:发生于PCA与MCA皮质支交界区(颞顶枕交界区)。

以偏盲最常见,多以下象限盲为主。

皮质性感觉障碍偏瘫症状轻微或无。

约1/2病例有情感淡漠,可有记忆力减退和Gerstmann综合征(角回受损)。

优势侧病变出现认字困难和经皮层感觉性失语,非主侧偶见体象障碍。

3、皮质上型分水岭梗死:ACA/MCA/PCA皮质支分水岭区,病灶位于额中回,中央前、后回上部,顶上小叶和枕叶上部,呈“C”型。

皮质下分水岭梗死:分两种,一发生在脑动脉皮层支与深穿支动脉供血区的交界区。

位于基底节、内囊、放射冠、半卵圆中心。

如ACA皮质支与Heubner返动脉;MCA皮质支与豆纹动脉。

二发生在深穿支间分水岭区。

位于基底节、内囊区,如Heubner返动脉、豆纹动脉、脉络膜前动脉(AchA)深穿支、PCA深穿支之间的分水岭区。

复习脑血管分布模式图:萌妹子课堂——大脑的血供分布模式图(点击打开)1、皮质下前型分水岭梗死:大脑前动脉Heubner回返支与豆纹动脉分水岭梗塞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水岭脑梗死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神经外科 杜晓光

分水岭脑梗死(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是指相邻2条或3条脑动脉 供血区或基底节区深穿动脉供血的边 缘带局限性缺血造成的梗死,其发病 率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
分水岭脑梗死类型解剖示意图



图A:1、大脑前动脉供血区;2、大脑中动 脉供血区;3、大脑后动脉供血区。 图B:脑内分水岭(箭头)。
脑干分水岭梗死可以位于基底动脉的旁正 中穿支和小脑动脉供血区域之间,累及后 内侧的脑桥区域。

分水岭脑梗死形态

点状

条索状
分水岭脑梗死形态
楔形 串珠形
机制

血流动力学变化造成的低灌注和动脉内小 栓子脱落造成的微栓塞假说,均得到神经 病理及生理学研究的支持。
临床特点

与局灶性脑梗死相比, 分水岭脑梗死病人一般有短 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IWI有更高比例的大 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更容易表现为玫 瑰花形梗死, 相比而言CWI病人更容易伴发小皮 质梗死。
临床表现




取决于梗死部位及程度: ①皮质前型临床表现为以上肢为主的中枢性偏 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可伴有额叶症状,优势半球 受累表现为皮质运动性失语。 ②皮质后型以偏盲最常见, 可有皮质感觉障碍、 轻偏瘫等, 优势半球受累有经皮质感觉性失语, 非优势半球受累有体像障碍。 ③皮质下型可累及基底核、内囊及侧脑室体部 等, 主要为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 ④小脑型则多表现为轻度共济失调和意识障碍
皮质下型分水岭梗死(IWI)

为大脑动脉深部和浅部 穿支动脉之间边缘带的 梗死,可分为:
1.部分IWI(P-IWI,即 半卵圆中心的单一或串 珠状梗死) 2.连续IWI(C-IWI,即 侧脑室旁的条带状梗 死)。
小脑和脑干的分水岭梗死

小脑分水岭梗死主要见于小脑上动脉和小 脑前下动脉的交界区,皮质梗死影响小脑 半球,皮质下梗死则累及小脑白质。
外科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







皮质型分水岭梗死(Cortic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 皮质下型分水岭梗死(Internal Watershed Infarction,IWI), 混合型(mixed type)同时有皮质型和皮层下 型分水岭区梗死
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



皮质前型(AWI): ACA和MCA之间的 梗死 皮质后型(PWI): MCA和PCA之间的 梗死 单存的皮质前型分 水岭梗死少见,多 与脑内分水岭梗死 并存。
内科治疗



1.与其他类型脑梗死的一般治疗相似:静脉 溶栓、抗凝、降纤、抗血小板等治疗。 2.积极寻找引起大脑低灌注的原发病,如休 克、严重脱水、低血压等情况,并给予相 应的治疗,这对于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尤为 重要。 3.有研究显示,对于收缩压在120~140 mmHg的患者,将收缩压升高20 mmHg左 右,连续维持3天,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