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名词解释归纳word精品

合集下载

农业气象学名词解释

农业气象学名词解释

农业气象学名词解释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的一门科学。

下面将对农业气象学中的几个重要名词做解释。

1. 气象因素:指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各种气象要素,如温度、降水、阳光辐射、风速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温度:是指空气的热度,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农作物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合适的温度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

3. 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在地面降下的形式,包括雨、雪、露、雾等。

降水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水源,同时也会对农作物病虫害等问题产生影响。

4. 光照:是指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上的能量。

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5. 大气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

适宜的大气湿度有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对农作物造成不利影响。

6. 风速:是指空气的流动速度。

适宜的风速有利于农作物的通风散热和水分蒸发,但过大的风速会对农作物造成风害。

7. 蒸发散发:指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的过程。

农业生产中,正确估算蒸发散发量对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灌溉和农作物生长均具有重要意义。

8. 冷害:是指农作物由于低温而引发的生理、形态和产量的损害。

冷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很大影响。

9. 干旱:是指一定时期内降水量明显偏少,导致土壤含水量不足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

干旱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气象灾害,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0. 病虫害:是指由于气象因素导致的农作物疾病和害虫。

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气象因素对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天气:天气是指某地短时间内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况。

气候:气候是指某地长时间的大气物理状况,包括正常年份和特殊年份出现的天气状况。

辐射:自然界中任何物体在绝对零度以上都能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合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其光谱为0.38~0.71um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h=0~90°。

活动积温(Y ):生物某生育期或全生育期活动温度总和。

有效积温(A):生物某生育期或全生育期有效温度的累积。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部分产生的压力,单位为hPa。

饱和水汽压(E):饱和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就称为饱和水汽压,单位为hPa。

饱和水汽压随着温度升高呈指数律增大。

相对湿度(r):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即:r=100%*e/E露点温度(τ或td):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当温度下降到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单位为℃。

露点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就是实际水汽压,即 E(td)=e(t) 。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的,以一年为周期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通常指冬季风和夏季风。

陆风:由于海陆受热不同所造成的以一天为周期,风向随昼夜交替而改变的风,称为海陆风。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气团:指在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且垂直方向上变化很小的大块空气。

锋面:冷气团与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称锋面。

锋面与地面的交界线称为锋线,锋线简称为锋。

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的水平空气涡旋。

在北半球,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

反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

寒潮:入秋以后,自北方向南爆发的强冷空气势如潮涌似的南下,称为寒潮。

霜冻:是一种低温灾害,是植物在0℃以下低温时体内冻结而产生的伤寒。

干燥度: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称干燥指数,又称干燥度。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

第八章农业气候一、名词解释1.农业气象资源答案:对农业生产有利的温度、光照、水分、气流和空气成分等条件及其组合是一种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称为农业气象资源2.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答案:是以气候条件来估算的农业生产潜力,即在当地自然的光、热、水等气候因素的作用下,假设作物品种、土壤肥力、栽培技术和作物群体结构都处于最适状态,单位面积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3.光合生产潜力答案:是指当温度、水分、CO2、养分、群体结构和栽培技术等均处于最适状况下,有作物的光合效率所形成的群体最高产量,亦称作物产量的理论上限。

4.光温生产潜力答案:是指在CO2、水分、养分、群体结构等得到满足或处于最适状态下,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由当地太阳辐射和温度所确定的产量上限。

5.气候生产潜力答案:是指土壤养分、CO2、群体结构等得到满足或处于最适状态下,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由当地太阳辐射、温度和水分等气候因子所确定的产量上限。

二、判断题1.农业气象资源在明显的变化特点上叠加了较大的不稳定性。

()答案:对2.由于气候间的年际波动,会导致作物产量的波动。

()答案:对3.热量资源主要来自地热。

()答案:错4.温度可直接参与光合有机物生长和代谢过程。

()答案:错5.空气水汽压是衡量水分资源的重要指标。

()答案:对6.一般的日照时数多的地区,作物产量高。

()答案:对7.日照时数多而温度低,喜热作物产量高。

()答案:错8.中国东部季风区,有利于水稻作物的生长。

()答案:对9.东部的年总辐射量多于西部。

()答案:错10.绝大多数地区的光能是充足的,但光能的利用率不高。

()答案:对11.复种面积广是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答案:对12.山区海拔随着高度的升高,积温也随着升高。

()答案:错13.中国的季风气候相对平稳。

()答案:错14.东北部以旱灾为主。

()答案:对15.冬旱主要发生在华北南部。

()答案:错16.19世纪初,德国迈耶尔提出了气候相似理论。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为有效温度。
十四、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问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来表示,用来表示空气潮湿程度。
十五、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水汽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十六、干湿度:某地某时间段内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
十七、水分利用率:指作物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能合成干物质的重量,取决于光合产物的形成和水分蒸散两大过程。
十八、地转风:由于地转偏向力与水平其他梯度力相平衡而使风向与纬线相平行的风。
十九、梯度风:运动过程中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惯性离心力相平衡的风。
二十、季风: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主要是湿度)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所差别的风,叫做季风。
一、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天气:指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风、云、雨、雪、冷、暖、晴、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三、气候:某地多年某一时段(30年)内的大气统计状态。
四、太阳常数: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二十一、 气团:指气象要素水平分布均匀,垂直分布基本一致的大范围空气团。
二十二、 霜冻:在作物生长季内,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气层的温度降到零℃以下,引起植物体冻伤害的现象。
二十三、 大陆度:大陆度指数的简称,表示某地的气候受大陆影响的程度。大陆度越大,表示气候受大陆影响大。
五、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六、地面辐射差额: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也称地面净辐射。
七、光补偿点: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农业气象学期末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把农业生产对象与天气气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体系,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太阳常数: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约为1.496*108km),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称为太阳常数,以S0表示。

●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中各种微尘和二氧化碳成分的存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R),也称地面净辐射。

●光周期现象: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热容量: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0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热容量。

它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与温度,分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

●气温年较差:用一年中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和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之差计算。

●界限温度: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相对湿度:传统上,把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称为相对湿度。

它用以表示空气潮湿温度。

其表达式为:f=e/E*100﹪式中:e为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E为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

当e=E时,f=100﹪,表示空气中水汽达饱和;e<E时,f<100﹪,表示空气不饱和;e>E时,f>100﹪,表示空气过饱和。

●水分利用率:指农田蒸散(作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消耗单位质量的水分所能产生干物质的质量。

●地转风: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

●季风: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主要是潮湿程度)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明显差别的风。

●气团:气象要素(主要是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基本一致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

绪论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是大气科学与农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2、气象要素表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各项要素。

主要有温度、湿度、大气经理静力稳定度3、温室效应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4、温度直减率: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变化用气温垂直梯度表示,简称气温直减率。

二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某一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气候:某地或某地区的多年平均天气状况、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区别:天气是一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极其变化的总称。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

天气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改变或是暂时的冷热条件,气候则是指一般情况下具有的天气状况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气状况2、大气的组成现代大气是由一些永久气体、水汽、雾滴、冰晶、尘埃等物质混合组成。

一般分为三类: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说出对流层的主要特征?分层:(由下至上)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散逸层(外层)对流层特征:P14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辐射通量密度:指自然界物体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发射或吸收的辐射能量。

2、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3、太阳常数: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大气上界,垂直于光线,每秒每平方米的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4、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

5、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叫光合有效辐射。

6、短日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小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而延长光照时间就不开花结实的一类植物。

7、长日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大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而缩短光照时间就不开花结实的一类植物。

8、光能利用率:把单位面积上作物收获物中包含的能量与投射到该单位面积上的光合有效辐射能量叫光能利用率。

农学类《气象学》名词解释

农学类《气象学》名词解释

绪论:气象学:专门研究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学科。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所有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第一章: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 水汽+ 固体杂质+ 液体微粒= 大气干洁空气:除掉水汽、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的混合空气。

水汽:其来源于下垫面,因而越靠近地面水汽含量越多。

固杂:尘埃、尘土、污染粒子等。

液微:主要以云、雾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包括过冷却水滴、冰晶、云滴,对流层:为云、雾、雨、雪发生的主要层次,是气象学研究的重点层次,但不足大气厚度的1%,平均厚度为十几km。

三大特征:①气温随Z升高而降低,气温直减率γ= -dT/dz;②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③对流运动强。

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中物理现象的物理量。

如: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力、云、能、天、降水、日照等。

温度: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气压:任一高度的气压就是在这个高度上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大气柱重量:P=Mg/A=Mg。

大气静力学方程:条件是在铅直方向上大气无运动。

dP= -ρgdz湿度:表示空气潮湿程度或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所具有的压强。

单位同气压,mb、mmHg饱和水汽压E: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压强。

相对湿度f:f=e/E×100﹪,e与E要在同温下的比值才是f。

f反应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饱和差d:d=E – e 在温度相同时,E与e的差值。

d也反应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露点温度Td: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降低温度,使空气饱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就叫Td。

第二章:辐射:自然界所有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形式称为辐射,放射的能量称为辐射能,又称辐射。

黑体:能全部吸收所有波长的辐射的物体我们称之为黑体:辐射差额(R):在一定时段内,物体吸收的辐射能量与放出的辐射能量的差值。

R=收入-支出基尔霍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一定波长的放射能力与吸收率之比为一常数。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有答案)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有答案)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有答案)《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太阳辐射——太阳时刻不断地向周围空间放射巨大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能,简称太阳辐射。

2、蒸发速率——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上蒸发的水量。

3、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4、空气绝热变化——一块空气在没有热量收支时,由于环境气压的变化,引起气块体积改变而导致温度变化称为空气绝热变化。

5、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

6、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

7、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风、云、雨、雪、冷、暖、晴、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8、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称为小气候。

9、水平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

10、生物学零度——维持生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

11、季风——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产生的以年为周期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大范围地区盛行的随季节而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12、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其选择吸收作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

13、太阳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产量燃烧所放出的热能与作物生长期中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的百分比。

14、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称为干绝热变化。

15、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16、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旋涡。

17、雾——当近地气层的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冰晶,弥漫在空气中,使能见度<1km的现象。

18、梯度风——自由大气中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达到相互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19、气候系统——指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2、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约为 1.496 x 108km)上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称为太阳常数,目前我国采用的太阳常数值为1382W- m2。

3、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最小夹角,在0。

〜90°之间变化。

4、太阳方位角太阳方位角是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当地子午线的夹角,表示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

5、太阳赤纬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6、可照时数可照时数是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以小时、分为单位。

7、光照时间光照时间是可照时数与曙暮光时间之和。

8、日照百分率日照百分率是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大气质量大气质量通常用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表示,是没有单位的一个数值。

9、大气透明系数大气透明系数是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太阳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之比。

10、直接辐射是指直接来自太阳日盘,以平行光的形式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能。

11、散射指太阳辐射被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尘埃、云滴等微粒改变传播方向而投向四面八方的现象。

12、散射辐射指阳光被大气散射后,从天空的各个方向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也称天光漫射。

13、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曲线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14、辐射通量密度是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单位为J • s-1- m2或W m2。

常把辐射通量密度称为辐射强度、辐射能力或放射能力,把入射辐射通量密度称为辐照度。

15、总辐射总辐射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由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组成两部分构成。

16、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有一部分向上进入宇宙空间,有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向下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6、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也称净红外辐射或净长波辐射。

17、地面净辐射指地球表面在任何时刻的辐射能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或称辐射平衡或地面辐射差额)。

18、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有一部分向上进入宇宙空间,有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向下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9、光合有效辐射能使叶绿素分子呈激发状态,并将自身能量消耗在形成有机化合物上的太阳辐射波谱区,称光合有效辐射。

20、感光性植物的发育速度对光照长短反应的特性。

植物感光性强弱有两个标准,一是临界光照长度,二是作物发育速度随光照时间的变化。

21、太阳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收获物中所储存的能量与同期投射到该单位面积上太阳辐射能(或生理辐射)的百分比称为太阳能利用率。

22、潜热通量物质发生相变(物态变化)且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量。

23、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容积热容量,其单位为J • m一1或J°「C 一1。

24、导热率导热率是指物体通过分子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热能,在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度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其单位是J・cm-1• s-1•C -125、温度日较差是一日内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

26、温度年较差是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27、气温垂直梯度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即气温垂直梯度,又称气温直减率28、干绝热直减率在大气静力平衡条件下(即气块的气压时时都与周围大气的气压处于平衡),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的作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为干绝热直减率。

29、湿绝热直减率湿绝热过程中气块的温度变化率,称为湿绝热直减率30、逆温在一定条件下,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气温直减率为负值的现象称为逆温,发生逆温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31、农业界限温度农业界限温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32、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

33、有效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34、活动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

35、空气湿度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潮湿程度或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36、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称为水汽压,其为单位是Pa或hPa。

37、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中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38、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值称为相对湿度,用以表示空气潮湿程度。

39、饱和差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气压之差,称饱和差,反映了空气离饱和的程度。

40、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单位为C。

从形式看,露点是表示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但实质上是表示湿度状况的一个特征量。

41、蒸散量农田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耗水量。

也称实际蒸散、腾发量或总蒸发量。

42、蒸腾系数是指形成单位重量干物质所消耗的水量,即KT = Tu/yd式中Tu为单位面积上作物蒸腾的水量(kg/666.7m2 ); yd为单位面积上收获物的干重(kg/666.7m2 )。

43、气压大气受地球引力场作用而具有重量,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称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其单位统一用Pa或hPa,气象上规定以hPa为单位。

44、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是由于空间气压分布不均而作用于空气块上的力,其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称水平气压梯度力,即由于水平气压梯度的存在而作用在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与水平方向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45、大气活动中心指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使纬向气压带分裂成一些范围较大且闭合的高、低压区域;大气活动中心对大气活动、水热交换和天气、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

46、季风指大范围地区以年为周期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风。

47、山谷风山区出现的风向随昼夜交替而改变的风。

48、海陆风海岸地区出现的风向随昼夜交替而显著改变的风。

49、焚风气流翻越高山时在背风坡形成的又干又热的风。

50、天气系统一定范围内具有相似天气特征的大气系统,如气团、锋、气旋、反气旋、槽、脊等。

51、气团物理垂直水平方向上分布较为均匀垂直方向上变化比较一致的大块空气。

52、锋(锋面)指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的狭窄过渡区域,该区域内气象要素与天气现象变化剧烈,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

53、暖锋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暖气团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暖锋。

54、冷锋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冷气团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称为冷锋。

55、准静止锋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时,锋面的移动十分能缓慢或在原地来回摆动,这种锋称为准静止锋,简称静止锋。

通常将6小时内锋面位置变化小于一个纬度的锋定为准静止锋。

56、西风槽北半球西风带内开口朝北的低压槽。

57、东风波副高南侧的东风带内产生的自动往西的波动。

58、切变线850hpa和700hpa天气图上出现的风向风速发生气旋式切变的区域。

59、气旋指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流呈逆时针(北半球)旋转的大气涡旋。

60、反气旋指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流呈顺时针(北半球)旋转的大气涡旋。

61、寒潮指由于强冷空气活动引起的大范围剧烈降温的天气过程。

62、冻害冻害是指越冬作物、经济林果木以及人畜在越冬期间遇到较长时间低于0C的低温或剧烈降温(最低气温在0C以下,有时可达-20C以下),引起体内结冰或躯干冻伤,丧失生理活力,继而造成整体死亡或部分伤亡的现象。

63、霜冻霜冻是在植物生长季内,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气层的温度降到0C以下,引起植物遭受冻害或者死亡的现象。

64、冷害冷害是指农作物生育期间遭受到0C以上(有时甚至20C左右)的低温危害,引起农作物生育期延迟,或使生殖器官的生理活动受阻,造成农业减产的一种气象灾害。

65、洪涝气象、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66、干旱干旱是一种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农作物和牲畜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现象。

67、干热风高温、低湿和一定风力的天气条件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的灾害性天气。

68、气候带气候带是根据气候要素或气候因子带状性的分布特征而划分的纬向地带,它是最大的气候区域单位,气候带大致与纬线平行,环绕地球呈带状分布。

69、季风气候季风气候通常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高温多雨,富有海洋性,冬季寒冷干燥,具有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在副热带和暖温带的大陆东岸,尤以亚洲东南部最为显者。

70、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暖多雨,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在副热带和暖温带的大陆西岸,以欧亚非三洲之间的地中海周围地区最为鲜明。

71、海洋性气候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相反,夏季凉爽,冬季温和,秋温高于春温, 2 月最冷,8月最热,年、日气温较差小,相对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太阳辐射弱。

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变率小,愈近海洋者海洋性越强,海洋气团盛行的地区海洋性强。

72、大陆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温高于秋温,1月最冷,7月最热,年、日温较差大,日照丰富,相对湿度小,云雾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变率大,通常远离海洋者大陆性强,大陆性气团盛行的地区大陆性强。

73、沙漠气候沙漠气候空气干燥,蒸发极盛,降水稀少,年雨量小于250mm白天太阳辐射和夜间地面有效辐射都很强,温度年、日较差都很大,沙漠气候自然植被贫乏,只有潜水涌出的凹地水草田才有植物,有水灌溉才能从事农业生产。

74、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通称小气候。

75、下垫面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

大气圈以地球的水陆表面为其下界,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

农业气象学名词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