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寓言故事成语大全
寓言故事成语20个

寓言故事成语20个【原创版】目录1.引言:寓言故事与成语的紧密关系2.寓言故事的定义和作用3.20 个寓言故事成语的列举和解释4.寓言故事成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5.结论:寓言故事成语的重要性正文寓言故事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它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传达了人类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寓言故事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成语更是被人们广泛应用。
在这里,我们列举了 20 个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希望通过这些成语,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的价值和意义。
1.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寓意只要有毅力,就能克服困难。
2.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寓意有志者事竟成。
3.狐假虎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寓意不能仗势欺人。
4.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寓意世事难料,福祸相生。
5.孟母三迁:出自《列女传·母仪》,寓意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6.陈涉世家: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寓意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
7.鸟尽弓藏: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寓意世事无常,要有危机意识。
8.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寓意实践出真知。
9.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寓意勇往直前,决一死战。
10.狼来了:出自《伊索寓言》,寓意诚实是最重要的品质。
11.乌鸦喝水:出自《伊索寓言》,寓意要有创新精神。
12.农夫与蛇:出自《伊索寓言》,寓意不能对敌人仁慈。
13.狐狸与葡萄:出自《伊索寓言》,寓意要学会接受现实。
14.龟兔赛跑:出自《伊索寓言》,寓意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能低估别人。
15.狼与七只小羊:出自《格林童话》,寓意要警惕陌生人。
16.丑小鸭:出自《安徒生童话》,寓意要有自信,坚持自己的梦想。
17.愚蠢的驴子:出自《拉封丹寓言》,寓意不能把聪明当愚蠢。
18.牧童与狼:出自《拉封丹寓言》,寓意不能欺骗别人。
关于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

关于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寓言故事是一种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来阐述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的文学形式。
它以动物、植物或其他非人类形象为主要角色,通过寓意和象征的手法,传达人们在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美德和原则。
下面是一些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四字成语。
1.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外物》中的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见到老虎时装扮成老虎逞强。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以别人的势力、权威等来吓唬人的行为,给人以恐吓、威胁的感觉。
2. 鹿死谁手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秦策》中的故事,比喻在竞争、斗争中,最后胜利的是谁,还不确定。
形容情况变化莫测,胜负难断。
3. 虎头蛇尾这个成语形容开始的时候显得非常强有力,但后来变得无力,没有结果。
比喻事情开始很有声势,但后来没能坚持下去,成效不大。
4. 孔雀东南飞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秦策》中的故事,意思是孔雀只能向东南方飞去。
比喻受制于某种限制,只能做出某种选择或取得某种结果。
5.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弓高》中的故事,比喻疑神疑鬼,过分敏感。
形容人容易因为一点儿似是而非的事情而产生错误的恐惧和猜疑。
6. 鸡犬不宁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战国策·魏策》中,意为鸡犬都不得安宁,形容局势混乱,人心不宁。
7. 因噎废食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楚策》中的故事,意为噎住了吃东西,后来不敢再吃。
比喻由于一次失败,而导致对某种事物完全放弃。
8. 弃旧图新这个成语意为舍弃旧有的事物,追求新的目标。
比喻摒弃过时的东西,追求更新的、更好的事物。
9. 石破惊天这个成语描述撞石头破了天的情景,比喻一个小的事件引起非常大的事故或变化。
10.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来源于《列子·弟子》中的故事,意为守着一棵树等待兔子自己撞进来。
比喻坐等机会,不主动去争取。
以上是与寓言故事有关的一些四字成语。
寓言故事不仅具有讽刺、教育和启发作用,而且还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齐宣王命令人们吹竽的时候,必三百人,有一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里充数。
齐宣王死了以后,齐缗王继位,喜欢听人单独演奏,南郭先生就逃跑了。
寓意: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占着位置,或者指拿次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有时候也用于自谦。
2.截竿入城出自《笑林》鲁国有个人,拿着长竿子准备进城,起初,竖着拿,不能进城;横着拿,也不能进城。
他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了。
不久,有个老人到这里说:“我虽然不是什么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你为什么不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再进城呢?”于是那个鲁国人就按照老者的说法把长竿截断了。
寓意: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
3.拔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4.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5.黔驴技穷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
1. 画蛇添足:指已经完美无缺了,却仍然加上不必要的东西。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讲述了一个人比赛画蛇,他本来已经画得很好了,但却因为多此一举地给蛇画上了脚,最终输了比赛。
2. 自相矛盾:指一个人说话或做事前后不一致,相互矛盾。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一个人既卖矛又卖盾,他夸赞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又夸赞自己的盾坚不可摧,但当别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他却无法回答。
3. 刻舟求剑:指做事死板、拘泥于常规,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讲述了一个人乘船时,剑不小心掉进了水里,他却在船上刻下记号,等船靠岸后再从记号处下水去找剑,结果自然是找不到的。
4. 滥竽充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有真才实学的人群中以次充好。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讲述了齐宣王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但却混在其中假装吹奏,直到齐宣王去世后,他才因为无法再继续混下去而逃走。
这些寓言故事成语都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向人们传达了深刻的道理和智慧,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文学作品中。
20个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1、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
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2、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3、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
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4、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
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5、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6、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7、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8、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
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9、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10、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11、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
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12、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 1 —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13、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4、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15、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16、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

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买椟还珠、后生可畏、程门立雪、别开生面、白头如新、不遗余力、髀肉复生、三人成虎、不贪为宝、一丘之貉、天经地义、为虎作伥、雕虫小技等。
扩展资料词语解释:1、狐假虎威:假:借。
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
后以“狐假虎威”来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战国时期《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白话翻译:荆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
江一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
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
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2、叶公好龙:比喻说是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
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白话翻译: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成语都不陌生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成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篇1 鹬蚌相争的故事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
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
’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
’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
”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守株待兔的故事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画蛇添足的故事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
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精选汇总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精选汇总寓言故事成语是指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这些成语皆有关寓言故事或源于寓言故事。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方便大家学习。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一棵的往上拔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禾苗都已经死了。
寓意: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2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很漂亮,便来到赵国学习邯郸人走路。
没有学会,反而忘记了自己是怎么走路的,最后爬着回了燕国。
寓意: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还把自己原来的本事弄丢了。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3【农夫献曝】从前,宋国有个农夫,家里很穷,一年到头、从早到晚在田地里忙忙碌碌地劳动,从来不曾出过远门。
他既不知道世上的富人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也从未见过本乡以外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因为家里十分贫穷,这个农夫经常穿着乱麻编织的衣服,艰难地熬过严寒的冬天。
好不容易春天来了。
冰雪融化了,太阳温暖地照着大地,农夫也因此而像田地里的禾苗一样焕发了生机。
有一天,天气格外晴朗,没有一丝风。
农夫在田地里干了半晌,觉得有些劳累,便坐在田埂上休息晒太阳。
暖融融的阳光照在农夫身上,他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的温暖和舒服,简直像到了云里雾里一样,他觉得晒太阳取暖简直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享受。
他全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暖和的高楼大厦、华宅深院,也不知道有温软的丝棉袍子和贵重的狐皮大衣。
可怜的农夫回过头对妻子说:“晒太阳的暖和,真是舒服极了,世上只怕还没有什么人知道这种好处。
我们如果把晒太阳取暖的舒服享受献给国君,一定会得到一笔重赏。
你看怎么样?”农夫的妻子觉得丈夫说的有道理,也同意去向国君敬献晒太阳的办法。
于是夫妻俩抛下田间的农活回家,打算去献计领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寓言故事成语大全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
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
过韩子卢和东郭逡[qūn]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
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
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
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
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
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
”
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
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
就可以打赢的。
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
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
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
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
刘邦想:这样下去,
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
他想来想去,
索性把没有逃跑的人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
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
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
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
”
沛县令立即叫樊(fán)哙(kuài)去请刘邦。
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
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
于是下
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
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
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
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他做
县令。
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会‘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选别人吧!”但最后,刘邦还
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
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chún)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
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
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不觉沉
沉睡去。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
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高中了第一名。
紧接着殿试,皇帝看淳于尊生得一表人才,举
止大方,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
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一呆就是二十年。
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
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
淳于尊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
可怜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淳于尊差点被俘。
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职务,遣送回家。
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
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
此时他才知道,所谓南柯郡,不
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后来,人们用“南柯一梦”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
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
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
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
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
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
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
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
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