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的解剖

合集下载

肝胆解剖知识点总结

肝胆解剖知识点总结

肝胆解剖知识点总结一、肝脏的解剖结构1、位置:肝脏位于腹腔右上部,上接膈膜,下靠近胃及肠道,向后凸起。

肝脏的上下边缘分别与膈上下缘相平行。

2、形状:肝脏呈楔形,上面宽而下面窄,前后缘后凸,左侧缘呈锐角,右侧缘呈圆角。

3、重量:成年人肝脏重约1500~2000克。

4、解剖结构:肝脏由左、右两叶组成,中间有肝门和韧带。

(1)肝门:肝门位于肝脏的中央,包含肝动脉、门脉和胆囊的出口。

(2)左、右叶:左叶大于右叶,左叶下缘有3个凹陷,为胆囊、血管、肝周纤维组成的三角区。

(3)肝脏的内部结构:肝细胞构成的肝小叶,由肝中央静脉和肝组织相交织的肝窦组成。

二、肝脏的功能1、代谢功能:肝脏参与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的代谢,是人体重要的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器官。

2、解毒功能:肝脏可以将体内的有害物质转化或排泄,是重要的解毒器官。

3、合成功能:肝脏可以合成尿素、胆汁酸、胆固醇、蛋白质等物质,并储存各种营养物质。

4、排泄功能:肝脏可以排泄体内消耗过多的代谢产物、代谢废物和药物残留。

5、免疫功能:肝脏具有免疫调节的功能,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三、胆囊的解剖结构1、位置:胆囊位于肝右叶的下缘,隐藏于肝的下表面之下。

2、形状:胆囊呈梨形,一端狭尖为底部,另一端圆钝为颈部。

3、容量:成年人胆囊的容量大约为50ml。

4、结构:胆囊由颈、体、底三部分组成。

颈部与囊肝管相连,底部与胆囊管相连。

四、胆囊的功能1、储存胆汁:胆囊储存由肝脏合成的胆汁,当食物摄入时,胆囊可以收缩排放胆汁。

2、浓缩胆汁:胆囊可以对胆汁进行浓缩,使其浓度提高,以满足消化脂肪的需要。

3、排放胆汁:当胆囊收到胆囊管的信号时,可以通过肌肉收缩将胆汁排出,用于消化脂肪和清洁肝脏。

五、肝胆血管的解剖结构1、门静脉:从腹腔器官将含有营养物质和荷尔蒙的血液输送到肝脏。

2、门脉:将含有养分、氧气和代谢产物的血液从肝脏输送到全身。

3、肝动脉:为肝脏供应氧气、营养和激素的血液。

4、肝静脉:将含有代谢产物和废物的血液从肝脏排出,输送到全身。

肝脏的解剖和手术配合ppt

肝脏的解剖和手术配合ppt
⑹glisson鞘外缝扎左肝管、肝左动脉与门静脉左支
手术步骤
❖ 鞘内分别结扎法:当肝门脉 管有异常走行时,需将 glisson鞘分开,分别结扎 左肝管、肝左动脉与门静 脉左支。左肝管与肝左动 脉需先切断,门静脉则暂不 切断,作为以后切除肝叶得 标志[图1 ⑺]。
⑺glisson鞘内分别结扎左肝管肝左动脉与门静脉左支
肝癌得体征
❖ 1、肝肿大 进行性肝肿大为最常见得特征性体征之一。肝 质地坚硬,表面及边缘不规则,常呈结节状,少数肿瘤深埋于 肝实质内者则肝表面光滑,伴或不伴明显压痛。肝右叶膈 面癌肿可使右侧膈肌明显抬高。 2、脾肿大 多见于合并肝硬化与门静脉高压病例。门静脉 或脾静脉内癌栓或肝癌压迫门静脉或脾静脉也能引起充血 性脾肿大。 3、腹水 草黄色或血性,多因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门 静脉或肝静脉癌栓所致。向肝表面浸润得癌肿局部破溃糜 烂或肝脏凝血机能障碍可致血性腹水。
概述
概述
概述
概述
肝脏得大体形态
❖ 肝脏就是人体最大得实质 性腺体,其左右径约25、8cm, 前后径约15、2cm,上下径约 5、8cm。成人肝重量约为 1200-1500g。自下腔静脉左 缘至胆囊窝中点得正中裂将
肝脏分为左半肝与右半肝。
自脉切迹至肝左静脉入下腔
静脉处得左叶间裂将左半肝 分为左内叶与左外叶,左段间 裂将左外叶分为上下两段。
手术步骤
❖ 、 用刀背慢慢分离肝左静 脉与肝中静脉分叉处,保留 肝中静脉,再用钝头粗圆针 引粗丝线,贯穿肝实质,结 扎肝左静脉,然后切断,分 离第2肝门[图1 ⑼]。
消化道出血 B
并发症
肝性脑病 A
【并发症】
C 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E 继发感染
D 血性胸腹水左半肝切除术❖左半肝切除术较常应用特别就是对左叶得肝癌与 肝内结石。切除界限在肝正中裂左侧0、5cm左右, 这样才不会损伤行径在正中裂中、汇流中间两个 肝叶回血得肝中静脉。

肝脏的解剖ppt课件

肝脏的解剖ppt课件

储存功能
肝脏可以储存铁、维生素等物 质,以备不时之需。
02 肝脏的解剖结构
肝脏的表面结构
01
02
03
04
肝脏位于腹腔内,紧靠胸骨后 方。
肝脏表面被一层致密结缔组织 覆盖,称为“肝包膜”。
肝包膜上有许多韧带和脂肪组 织,将肝脏与周围器官连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肝脏分为左、右两叶,中间由 “肝裂”分隔。
肝脏的内部结构
常见肝脏疾病的防治
肝炎
休息、饮食调整、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
肝硬化
病因治疗、抗纤维化治疗、预 防并发症
脂肪肝
戒酒、减肥、调整饮食、药物 治疗
肝癌
手术切除、放化疗、免疫治疗 、基因治疗
肝脏手术及术后护理
手术类型
肝部分切除术、肝移植术、射频消融 术等
术后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饮食调整、预防感染 、定期复查
肝脏的主要血管包 括“门静脉”、“ 肝动脉”和“下腔 静脉”。
肝动脉为肝脏提供 氧气和营养。
“胆管”负责将胆 汁从肝脏输送到胆 囊和胆道。
03 肝脏的组织结构
肝小叶
肝小叶是肝脏的基本功能单位 ,呈多边形或类圆形,直径约 1-2mm。
肝小叶由中央静脉、肝细胞、 胆小管和Disse间隙组成。
肝小叶周边由结缔组织形成的 界膜包围,保护肝小叶不受损 害。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肝脏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为预防和治疗肝脏疾病 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肝脏疾病的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肝脏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肝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策略需要加强。
肝脏疾病的治疗方法需要更加有效和安全。
肝脏疾病的预后评估和康复治疗需要进一步完善。

正常肝脏解剖和组织结构(共44张PPT)

正常肝脏解剖和组织结构(共44张PPT)

窦内皮细胞:为有孔内皮,细胞扁而薄,腔面可见少量微 绒毛,局部细胞因有窗孔而成筛状
肝内巨噬细胞〔枯否细胞,kupffer 细胞〕:是定居肝内的 巨噬细胞,位于血窦内或血窦璧上,来源于
血液单核细胞 肝内的大颗粒淋巴细胞:曾被认为是肝内散在的内分泌细
胞,称为“pit〞细胞,证实具有NK细胞活性和
外表标记的大颗粒淋巴细胞
黄疸
中央静脉
• 位于肝小叶长轴的中央,周围成放射状排列的肝血窦汇入其中,
• 直径45μm,由内皮细胞围成,内皮外少量结缔组织,无平滑肌
• 肝血窦开口于中央静脉,开口处的内皮细胞具有收缩功能 • 假设干个小叶中央静脉集合成小叶下静脉
门管区
• 相邻肝小叶的三角形或不规那么性的结缔组织小区,
• 有三种管道分支: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

不易鉴别。电镜下胞质内含许多大脂滴。

功能:贮存维生素A、合成胶原
胆小管
相邻肝细胞间局部质膜凹陷形成槽并相互对接、封闭而成的微 细的小管,在肝板内连接成网状管道。胆管直径0.5~1μm。
胆小管(ATP酶染色)
胆小管〔EM〕
胆小管壁之肝细胞膜形成微绒毛突入管腔, 形成胆小管的相邻肝细胞之间紧密连接、桥粒, 以防止胆汁通过肝细胞间溢入窦周间隙。当胆小 管正常结构破坏——胆汁溢入窦周间隙——入血——
•特点:最大的消化腺〔最大腺体〕
肝脏位置
• 肝大局部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 小局部达左季肋区 • 肝大局部被肋所掩盖,仅在腹上区 的左、右肋弓之间有小局部露于剑突 下
• 在呼吸时肝可随膈肌上下移动, 平静呼吸时肝的上下移动范围为 2~3cm
肝脏形态
• 肝脏由于血液丰富,固活体肝 呈现棕红色,质地柔软而脆弱

正常肝脏解剖及组织结构

正常肝脏解剖及组织结构
肝细胞变性
病毒侵入肝脏后,肝细胞发生水肿、气球样变等病理改变。
炎症细胞浸润
大量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肝组织,导致肝组织炎 症反应。
肝细胞坏死
严重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可发生坏死,包括点状坏死、碎片状坏 死等。
脂肪肝对组织结构影响
肝细胞脂肪变性
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肪滴,导致肝细胞体积增大、功能受损。
结构组成。
中央静脉位于肝小叶中央,接 受来自肝血窦的血液,并将其
汇入下腔静脉。
肝板是由单层肝细胞排列而成 的板状结构,围绕中央静脉呈 放射状排列。
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是血液 在肝脏内流动的通道,内有 Kupffer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等。
汇管区结构特点
01
汇管区是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的区域,内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 和小叶间胆管等结构穿行。
脂肪代谢
02
03
碳水化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进 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
肝脏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 或在需要时分解为葡萄糖以维持 血糖平衡。
能量代谢过程及意义
ATP生成
通过细胞呼吸作用,将营养物质氧化分解产生ATP ,为细胞提供能量。
热能调节
肝脏通过调节代谢速率和热量产生来维持体温恒 定。
肝硬化时,肝内血管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如肝动脉和门静脉之间形成异
常吻合支等。
03
汇管区改变
肝硬化时,汇管区因纤维组织增生而显著增宽,其中可见增生的胆管和
淋巴细胞等。
07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正常肝脏解剖及组织结构重要性
维持生命活动
肝脏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代谢、解毒、合成及储存等功能,是维 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器官。

肝脏解剖及正常超声表现

肝脏解剖及正常超声表现
肝脏解剖及正常超声表现
1
一、肝脏的解剖概要
• 肝脏呈楔形,上面呈光滑圆顶形,下面 凹陷不平,有左、右纵沟和中间一条横 沟。
• 横沟为第一肝门,门静脉、肝动脉、肝 管等由此出入。
• 右纵沟前方为胆囊窝,内有胆囊,后方 为静脉窝,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2
二、肝内管道系统
3
肝动脉:常规超声较难显示,与肝外胆管伴行于门脉腹侧。
• 剑下纵切 肝左叶呈锐角(<45度)。 腹主动脉矢状切面测量左肝厚度,正 常值:5—7CM.
8
9
• 右肋缘下斜切面声像图 右肝缘呈钝角,约75度。可显示肝脏各 叶,三支肝静脉,门静脉左、右分支, 左右肝管及胆囊等结构。
• 正常值:肝右叶最大斜径12-14cm。
10
11
正常肝动脉波形 特点是低阻型,
主要病理:肝细胞发生广泛性坏死,其后 在肝实质坏死区出现大量结缔组织增生和 肝细胞再生现象。
44
45
(3)胆汁性肝硬化 主要病因:胆道系统阻塞淤胆而发生的肝硬化.
A.持续性肝外胆管阻塞和胆道上行性感染。 B.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小叶间胆管破坏 和损伤。 主要病理:肝体积常增大,晚期可轻度缩小。肝 表面较光滑或呈细小颗粒状。
65
66
67
4.胆囊变化
胆囊壁增厚,或呈双层。 原因:肝纤维化血管萎缩,胆囊静脉回流受阻,胆囊 静脉压增高,引起胆囊壁水肿。
肝功能障碍血浆蛋白降低。
68
4.门脉高压表现(后期改变)
(1)脾肿大 (2)侧支循环形成 (3)腹水
69
70
• 脾门区脾门静脉增粗>1cm。
71
72
73
74
脐静脉重新开放:肝 圆韧带呈液性管腔, 一端与门脉左支囊部、 矢状部相通,另一端 至肝下缘延续至腹壁。

肝脏解剖生理

肝脏解剖生理
1.膈面:镰状韧带 冠状韧带 左三角韧带 肝圆韧带 右三角韧带
2.脏面: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
肝外面观(膈面和脏面观)
一、肝脏的解剖
(三)肝蒂与肝门
1.肝蒂:肝十二指肠韧带及其所包含的结构,包括:门 静脉、胆总管、肝固有动脉以及淋巴管和神经
2.肝门: (1)第一肝门:位于肝脏面的“H”形的横沟内,是
• 肝的分段
二、肝脏的显微结构
1. 肝小叶 中央静脉:肝小叶中央的小静脉 肝细胞索:围绕中央静脉放射性排列的单层肝细胞索 肝血窦:肝细胞索之间的间隙 胆小管:肝细胞相邻面的质膜局部凹陷
2.门管区 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静脉 小叶间胆管
肝小叶显微结构图
三、肝脏的生理作用
1. 分泌胆汁 2. 代谢功能 3. 凝血功能 4. 解毒作用 5. 吞噬或免疫作用 6. 其他作用:肝脏的再生等
Thanks
肝脏解剖生理
一、肝脏的解剖
(一) 肝脏的位置与毗邻 1.位置 ——肝脏大部分位于右侧膈下和季肋深面 ——小部分横过腹中线达左上腹 2.毗邻 ——膈面呈凸形,大部分与膈肌相贴附 ——脏面较扁平,与胃、十二指肠、胆囊、结 肠肝曲,以及右侧肾和肾上腺相毗邻
肝脏的位置与毗邻
一、肝脏的解剖
(二) 肝脏的韧带
肝蒂进入肝脏之凹陷处 (2)第二肝门:左、中、右三条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的入口处 (3)第三肝门:肝后方数支肝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
肝外面观(膈面和脏面观)
(四)分区与分段
一、肝脏的解剖
尾状叶
左叶
左外叶 左内叶
上段 下段Leabharlann Ⅰ段 Ⅱ段Ⅲ段 Ⅳ段
• 肝的分区
右叶
右前叶 右后叶
上段 下段 上段 下段
Ⅷ段 Ⅴ段 Ⅶ段 Ⅵ段

肝脏的解剖及分段

肝脏的解剖及分段

04
肝脏的生理病理与临床联系
生理病理
生理功能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具有代谢、解毒、分泌、排泄等 多种生理功能。它参与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代谢,合成和 分泌胆汁,以及储存维生素等。
病理变化
肝脏在发生病变时,其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可能出现代谢 障碍、解毒能力下降、分泌和排泄异常等症状。常见的肝脏 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临床联系
01
诊断方法
医生可以通过肝功能检查、肝脏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以
及病理学检查等方法来诊断肝脏疾病。
02
治疗方式
根据肝脏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如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
03
预防保健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有助
于预防肝脏疾病的发生。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也是早期发现和治
疗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
05
肝脏的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01
X线检查是肝脏影像学检查的初步 方法,主要用于观察肝脏的形态 和位置,以及是否存在钙化或异 常肿块。
02
X线检查通常包括腹部平片和胃肠 道造影,可以显示肝脏的轮廓和 位置,但分辨率较低,对肝脏内 部结构的显示有限。
CT检查
CT检查是肝脏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手段,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能够清晰显示 肝脏的内部结构和病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蛋白质代谢
维生素和矿物质代谢
肝脏是蛋白质代谢的重要器官,能够合成 血浆蛋白、酶等重要蛋白质,同时参与氨 基酸的代谢和尿素合成。
肝脏能够储存和代谢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如维生素A、B、C、D等,以及铁、铜、 锌等矿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肝门位于肝脏的膈面顶部,是肝左、中、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多 被肝组织覆盖,不易直 接见到肝静脉主干。肝静脉主干在肝实质内的范围约为距肝上下腔静脉 2CM的范围内。 1、肝右静脉 直径1cm-2.5cm,大多单独汇入下腔静脉右壁,有时为两支 或三支分别汇入 下腔静脉。 2、肝左静脉 由上下两支汇合而成入下腔静脉左壁。约40%的肝左、中静 脉共干汇入下腔 静脉,汇合点在镰状韧带的膈面附着点的直接延长线或略偏右侧,距肝表 面的深度约0.5 -1cm,会合后干静脉长约1CM。 3、肝中静脉 由左右两支组成,右支短粗,多单独开口于下腔静脉的左前 壁。 4、肝浅静脉 包括左后和右后上缘支,走行于左右冠状韧带内,汇入肝左 右静脉,亦可 直接汇入下腔静脉。
肝门静脉
门静脉 门静脉血液的分流现象:指来自肠系膜上静脉的血大部分经门静脉右支达肝 右叶;来自肠系膜下静脉和脾静脉的血大部分经门静脉左支达肝左叶。门静脉在肝门偏 右处分为左右两支。门静脉右支短而粗,长约1CM-3CM,肝外可显露的部分短,分出:① 尾状叶右段支,②右前叶支,③右后叶支,④胆囊旁门静脉分支。 门静脉左支分出后, 沿横沟向左至左纵沟后弯向前上方,进入肝实质。门静脉左支干分为横部(2CM-4CM)、 角部(90度-120度)、矢状部(1CM-2CM)和囊部,矢状部末端膨大为囊部。门静脉左支 分出:①尾状叶左段支,②左内叶支,③左外上段支,④左外下段支,⑤静脉导管小支 和左叶中间支。
肝固有动脉 是肝总动脉发出胃十二指肠后的直接延续,近肝门处分为左右肝动 脉进 入肝脏,肝内动脉走行弯曲、盘绕。肝右动脉分出①胆囊动脉;②右前叶动脉; ③右后 叶动脉;④右尾状叶动脉。肝左叶动脉分出①左内叶动脉;②左外叶动脉;③ 左尾状叶 动脉。肝固有动脉约40%分出肝中动脉。 肝固有动脉正常占51%-75.7%,变异占21.3%-49%。 肝固有动脉还可源于肠 系膜上动脉, 主动脉、胃右动脉和其它内脏动脉分支。迷走的肝左、右动脉分别为10%-14% 和12%-14% 。Michels尸检200例,将肝动脉分为十型。Hiatt对1000例标本分析后,建议将 Michels 的分型归为五型:正常型、替代或副肝左动脉型、替代或副右肝动脉型、肝左 和右动脉 同时变异型和肝总动脉起源自肠系膜上动脉型。
肝脏分段的意义:可以了解病灶 所处位置,尤其对于肝脏恶性肿 瘤患者,从而指导治疗。肝脏的 分段和肝脏的解剖密切相关,了 解了肝脏的解剖并且应用到影像 学的分析中去,也就可以熟练的 了解肝脏的分段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T:首先找出肝脏的三大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 脉,肝右静脉;找出门静脉及其分叉部位。门静脉 分叉可以区分上段和下段,即肝S5/S8,S6/S7,门 静脉分叉以上为S8,S7;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之间 是右前叶,肝右静脉以后是右后叶;一般规律,从 CT上看,最先看到的是S8,然后是S2、3,肝左外 叶以肝裂为界,比较容易辨认,左内叶为肝裂和肝 中静脉之间区域,胆囊往下的层次是S5,最后的层 面一般是肝S6,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夹着的是尾状叶, 即S1。
肝脏分8个段,主要被肝静脉系统和门静脉系统分 割。肝中静脉将肝分成左右两叶。肝右静脉分肝右 叶为右前、右后两部分。肝左静脉分肝左叶为左内 叶、左外叶。门静脉系统走行于肝段内。Ⅰ段为尾 状叶,CT示在门、腔静脉之间,Ⅱ段(靠上)与Ⅲ 段(靠下)构成左外叶,Ⅳ段为方叶,也是左内叶, Ⅴ段(靠下)与Ⅷ(靠上)段构成肝右前叶, Ⅵ段 (靠下)与Ⅶ段(靠上)构成肝右后叶。至于Ⅱ段 与Ⅲ段、Ⅴ段与Ⅷ段、 Ⅵ段与Ⅶ段分界,粗略方法 以肝内门静脉分支或肝门平面为分界标志,出现以 上平面所显示的是靠上方的,Ⅱ段、Ⅶ段、Ⅷ段, 以下层面就是Ⅲ段、Ⅴ段、Ⅵ段。 Ⅴ段与Ⅵ段、Ⅶ段与Ⅷ段之间以肝右静脉分界。 影像学上横断面上以肝静脉为界,2,3;5,8;6, 7 的分界大约门静脉左右分支平面。
肝脏的大体解剖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脏器,重1200克-1500克,左右径约25CM、前后径15CM、上下径 6CM。 肝脏为不规则的楔形器官,分膈、脏两面。
第一肝门
第一肝门包括:肝脏的横沟和肝蒂。横沟的裂隙深而窄,长2CM-7CM,宽0.4-4.1CM, 深 1CM-2.6CM,被方叶的后缘覆盖。肝固有动脉、门静脉、肝管、神经和淋巴组织共同包 于 肝十二指肠韧带的右侧,构成肝蒂。肝蒂的下段:胆总管位于右前方、肝动脉位于左前 方、门静脉位于后方稍偏左,形成倒品字形。在肝蒂上段,前方为左右肝管、中间为左 右肝动脉、后方为左右门静脉,形成前中后结构。就各管左右分支交汇点而言,肝动脉 分叉点最低,门静脉居中,肝管最高
Couinand分段
以肝中静脉将肝脏分为左右两叶,以肝左静脉将左半肝分为左肝内、外侧段;肝右静 脉分分右叶为右肝前、后段;这四个段又以门静脉左右支主干的横线分为上下段。
肝脏的分叶分段
Glisson系统
肝脏的分段主要是根据肝内的管道系统而命名。门静脉、肝动脉、肝胆管三者伴行包裹 在同一Glisson鞘内,故称为Glisson系统或门脉系统。据门脉系统分布所作的肝脏分段, 称为门脉肝段。肝静脉与门静脉呈插指状的关系,按照肝静脉引流区域所作的分段,称 为静脉肝段。由于肝内胆管是与肝内门静脉伴行,故在肝胆管外科中均采用门脉肝段的 命名。Couinaud根据门脉系统肝段按顺时针方向标以罗马数字从ⅠⅡⅢⅣⅤⅥⅧ,其 中左内叶及尾状叶不再分段。
第三肝门
第三肝门是指4-15支肝短静脉分别汇入肝后下腔静脉前壁及两 侧。主要汇集尾状叶和右 后叶的静脉血流
肝脏的淋巴引流和神经分布
1、淋巴引流 分深浅两层。浅淋巴管位于肝被膜的深面,形成淋巴管网,与深淋巴管 相 通。浅淋巴引流致:①肝左叶淋巴引流经贲门淋巴结注入胃上和胃胰淋巴结或直接注 入 腹腔淋巴结;②肝右叶、方叶和尾状叶淋巴引流致肝门区后入腹腔淋巴结;③肝左右 叶 膈面即镰状韧带附近及冠状韧带、三角韧带内的淋巴引流致膈淋巴结后汇入胸骨和纵 隔 前后淋巴结;④肝左右叶外侧部淋巴引流致腰淋巴结。深淋巴引流:一部分沿肝静脉 致 膈淋巴结;一部分沿门静脉致肝门部淋巴结。 2、神经分布 主要由左右迷走神经,腹腔神经丛,右膈神经的部分纤维参与肝神经分 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