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鉴赏
音乐之声音乐赏析

音乐之声音乐赏析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音乐之声》音乐赏析据玛丽亚冯特拉普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改写而成的《音乐之声》,被誉为有电影以来最成功的一部音乐歌舞片。
影片里美妙的音乐至今仍被全世界传唱。
《音乐之声》讲述了热情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奥地利退役军官特拉普海军上校家当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的故事。
上校的妻子几年前去世,上校心灰意冷,用管理水兵的方法来管教孩子。
孩子们的生活就像钟摆一样循规蹈矩,毫无生气。
玛丽亚来到上校家后,顺应孩子们天性活泼的特点,教他们唱歌跳舞,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使家中充满欢乐。
她的热情、爱心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喜爱,最终也赢得了上校的爱慕,后来成了孩子们的母亲。
纳粹德国占领奥地利后,爱国的上校不愿意效力于纳粹海军,于是,在一次民谣节上,上校带领全家成功地逃出了魔掌,翻越群山奔向自由。
优美的音乐是电影的灵魂,电影《音乐之声》最令人兴奋和过后难忘的,正是其中几首韵调轻扬、词句烂漫的歌曲。
《音乐之声》的题材来自生活,却又将之升华从而使之高于生活,它以音乐抒发人类最淳朴的感情,以感情动人,整部音乐剧充满了诗性的美和浪漫,像一朵清新而独特的百合,散发出满室的清香。
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the sound of music”,轻快跳跃的“The Lonely Goatherd”,欢快活跃的“Do-Re-Mi”,“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以雨中歌舞传情的形式,表现了大女儿Rolfe和邮递员liesl美妙的初恋情怀及依依不舍之情,在雷雨交加的夜晚,自然流畅的“My Favorite Things”驱除了孩子们的恐惧,特拉普上校演唱的一派深情的“Edelweiss”,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可爱俏皮的“Good night,Good bye”等等,都广为流传。
《音乐之声》电影音乐赏析

《音乐之声》电影音乐赏析《音乐之声》电影音乐赏析1. 引言介绍《音乐之声》这部经典音乐电影的背景和意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2. 电影概述详细描述《音乐之声》的情节、角色和主题,包括主要场景和时间背景。
3. 原声音乐赏析3.1 主题曲《音乐之声》解读主题曲的歌词和旋律,分析其在电影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3.2 古典音乐介绍电影中引用的古典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分析其在电影中的运用效果和符号意义。
4. 历史背景与文化影响4.1 纳粹德国时期解释电影背景中的历史背景,包括纳粹德国时期的音乐政策和对音乐家的限制。
4.2 女性地位与自由意志探讨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和他们对自由意志的追求,分析音乐在电影中成为女性自由表达的媒介。
5. 音乐教育与儿童成长5.1 音乐的教育作用讨论电影中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分析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5.2 童声合唱和儿童音乐剧介绍电影中的童声合唱和儿童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分析其在电影中的情节推动和情感表达。
6. 音乐与爱情探讨电影中音乐对爱情的表达方式,分析音乐作为情感表达的媒介和强化剧情的手段。
7. 结语总结电影《音乐之声》的音乐赏析,强调其在电影史和音乐影响上的地位和意义。
附件:电影《音乐之声》的海报、剧照和相关音乐资源。
法律名词及注释:1. 版权法:保护创作者对其原创作品的权利,包括音乐作品的演奏、复制和发行权。
2. 表演权:指演艺人员对其表演活动享有的权益,包括音乐演唱和演奏等。
3. 作曲权:指作曲家对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享有的权益,包括改编、演奏和发行等。
《音乐之声》评析

我最感兴趣的电影(之一):《音乐之声》《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是一部改编自玛丽亚·冯·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的戏剧作品,最初以音乐剧的形式于百老汇上演,之后被改编成电影,其主题曲与电影同名。
从其它译名,如《真善美》、《仙乐飘飘处处闻》中,我们可以猜测出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
《音乐之声》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发行,于1965年3月2日正式公映。
该影片时长174min(约2.9小时),语言为英语,属于歌舞、剧情类电影;由多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Robert Wise导演,编剧是Ernest Lehman,由国际知名演员Julie Andrews、Christopher Plummer和Richard Haydn主演。
《音乐之声》曾获得1965年金球奖,1966年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中的多种奖项;并于2001年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确定为国家影片登记奖。
这部电影自登上舞台,便“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数百万观众的喜爱,被认为是人类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好莱坞音乐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
”(来自百度)电影《音乐之声》描写了热爱音乐的见习修女玛利亚,在退役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的故事。
善良的心灵和美妙的音乐帮助玛利亚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进而改变了冯·特拉普家中严肃冷酷的气氛,并因此打动了特拉普,与他终成眷属。
最后,当德国占领奥地利后,上校一家又凭借参加音乐节的机会逃离了纳粹的控制。
22岁的玛丽亚是一个活泼好动、热爱自然的志愿修女,但她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
修女院女院长决定让玛丽亚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也借此让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玛丽亚对特拉普严格管教7个孩子的做法不满,她用窗帘给每个孩子逢制游戏服装,带领他们到市场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还教他们唱歌,用温柔和善良感化孩子。
仙乐飘飘乐融融──《音乐之声》赏析

仙乐飘飘乐融融──《音乐之声》赏析
仙乐飘飘乐融融──《音乐之声》赏析
《音乐之声》于1965年在美国进行第一次演出,时隔四十年,该片仍作为音乐歌舞片经典中的经典,受到全世界各阶层人们的欢迎。
我觉得之所以如此成功,在于它的音乐和影片中家庭教师和七个孩子纯真甜美的微笑。
《音乐之声》以音乐贯穿全程,音乐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成为整部影片最动人的部分,被观众广为传诵。
高山之巅,玛利亚独唱充满激情的《音乐之声》;修道院里,修女们运用说白与歌唱结合的形式讨论玛利亚迟到的原因;田野里,玛利亚教孩子们唱欢快动听的《哆来咪》;音乐节上,上校一家一边演唱深情款款的《雪绒花》,一边逃离奥地利……所有这些可爱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就是完美无暇的《音乐之声》。
影片处处充满了阳光一般温暖的气息和浪漫情调,观众一边听着动人的音乐,一边观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容易就被融于其中的淳朴之情打动。
国际电影巨星成龙曾经给这部影片以很高的评价:“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
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得到放松。
”影片通过音乐很好地阐释了真善美的主题。
可以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做的所有事情,最终极的目标都是为了追求真善美,还有爱,是这四者令我们生存的世界。
电影音乐之声鉴赏

电影音乐之声鉴赏《音乐之声》电影鉴赏《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相当经典的音乐片,取材于奥地利修女玛利亚奥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根据百老汇同名音乐剧改编而成。
片中众多情景交融的歌曲令电影观众沉醉不已,理查德罗杰斯创作的优美动听、流畅生动的音乐和百老汇制作人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撰写的雅俗共赏、惹人喜爱的歌词,无疑是影片取得空前成功的关键因素,负责编曲兼指挥的影片音乐总监欧文柯斯堤尔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音乐奖。
自上映以来,《雪绒花》、《哆来咪》等多首歌曲被广为传唱,成为经典曲目,《音乐之声》电影原声带更驻留唱片排行榜上长达233周之久。
《音乐之声》这部欢声笑语的喜剧片反映的是严肃、深刻、崇高的人道主义内涵,也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反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
影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美丽修女玛利亚,迷人的阿尔卑斯山、清澈的湖泊、明媚的气候、雅致的别墅,七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积极的生活态度,深深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影片也被翻译成了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上映,至今仍然有电影院在上演,它的意义已经远远不是票房收入所能代表的了。
该片被好莱坞的电影评论家、《时代周刊》以及民意投票一致选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十大电影之一”。
电影《音乐之声》的剧情简介22岁的玛利亚是一个萨尔茨堡修道院里的志愿修女,但是,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
修女院里的女院长(Mother Abbess)觉得她这样的活泼的性格不适合僧侣生活。
于是,当她接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寻求家庭教师的请求,她决定让玛利亚去,也借此让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玛利亚到达冯特拉普(Captain Georg Von Trapp)家,发现他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这里指丧偶的男子),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
很快,玛利亚就明白了以前那些家庭教师离开的原因,原来是孩子们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总是用捉弄教师来吸引父亲的注意。
电影《音乐之声》赏析

电影《音乐之声》赏析电影《音乐之声》赏析《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
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
《音乐之声》四十年前第一次在美国演出起,便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电影中优美的自然景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可爱的孩子,感人的爱情,博大深厚的民族感情,以及出色的电影音乐,使得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价,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
它获得了最佳影片、景佳导演、最佳音响、最佳剪辑与最佳作曲五项奥斯卡大奖。
成龙曾给这部影片以很高的评价:“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
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得到放松。
”每一次看《音乐之声》,它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欢乐、感动,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音乐之声》讲述了热情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奥地利退役军官特拉普海军上校家当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的故事。
上校的妻子几年前去世,上校心灰意冷,用管理水兵的方法来管教孩子。
孩子们的生活就像钟摆一样循规蹈矩,毫无生气。
玛丽亚来到上校家后,顺应孩子们天性活泼的特点,教他们唱歌跳舞,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使家中充满欢乐。
她的热情、爱心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喜爱,最终也赢得了上校的爱慕,后来成了孩子们的母亲。
纳粹德国占领奥地利后,爱国的上校不愿意效力于纳粹海军,于是,在一次民谣节上,上校带领全家成功地逃出了魔掌,翻越群山奔向自由。
正如玛丽亚在电影序幕中所唱的:“群山因为音乐充满生气,唱了千年的歌,我的心中充满了音乐,要唱出每支歌,我心震得像鸟儿翅膀,由湖边飞上树,我心叹息像钟声飘扬,微笑像是小溪流过,夜晚歌唱像云雀祈祷,当我奔向山里心1/4页情悲伤,我听到昔日歌声,我心就会歌唱,因为音乐的响起,我要再度歌唱??”纯真善良的玛丽亚用歌声打开了故事的序幕,从她的歌声中我们可以看出玛丽亚的博爱,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玛丽亚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那群孩子的爱以及她对爱情的渴望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音乐之声课文赏析

《音乐之声》课文赏析一、情节结构《音乐之声》在情节结构安排上有三个特点:构成鲜明而独特的矛盾冲突、设置伏笔和遵循结构的整体性原则。
这三个特点,在本课都有较明显的体现。
1.构成鲜明而独特的矛盾冲突。
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要能够撞击观众的心灵,必须要有鲜明而又独特的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既是构造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又是电影艺术赖于表现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
本课的主要矛盾是孩子们和上校之间的矛盾,是严父和可爱的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具有社会普遍性。
孩子和父亲的冲突,除了代际之间的矛盾之外,还有父亲的严格和孩子们好玩的天性之间的冲突。
本课就是将社会的普遍矛盾典型化地表现在上校一家的矛盾冲突中。
围绕这一主要矛盾冲突,还有麦克斯与上校的矛盾、施罗德男爵夫人和玛丽亚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矛盾等。
本课的矛盾冲突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还在于创作者能够捕捉人物独特的个性。
本文设置了玛丽亚带领孩子们在外玩耍被上校指责的情节。
通过这个冲突,揭示了玛丽亚直率大胆、对孩子充满爱心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上校严肃的、甚至有点儿古板的样子。
矛盾冲突的形成和发展还有赖于运用误会和巧合等戏剧手段。
在本课中,原本上校就不许自己的孩子在野外淘气,认为这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当他第一次看见孩子们撒野时,心里还只是怀疑,不敢相信是自己的孩子。
巧合的是,玛丽亚和孩子们恰恰就在上校和上校的朋友面前翻船落水,一身狼狈,这让严肃的上校怒不可遏。
而且玛丽亚作为家庭教师,如此纵容孩子们的顽皮淘气,在上校责怪她的时候,不但不认错,反而指责上校对自己的孩子一点儿都不理解,这就让上校产生更大的误会,因此要将玛丽亚扫地出门。
这种误会激发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2.设置伏笔。
伏笔是电影剧本创作中展开故事情节的一种手法。
电影《音乐之声》时间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作为艺术创作来说,作品中的人不可不变,事不可不发展,如果在前面的发展过程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却又在后面的发展中突然让人和事情发生新变化,就会让人觉得很突兀。
音乐之声音乐剧赏析

音乐剧--《音乐之声》赏析一直以来就很喜欢《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其中的欢乐之声,其中的和谐之乐深深打动着我。
再次看这部剧,仍然感怀于其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感怀于其中的童真,感怀于其中不与世俗同流的干净与纯洁。
一次次被片中的经典音乐而打动,《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哆唻咪》不仅仅是一些唤起我们童真的歌曲,更深层的是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
《音乐之声》是一部讲述奥地利音乐文化的音乐片。
虽说影片主题是音乐,但是伴随音乐而展示出的一系列奥地利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电影从开始已经显示出可比拟的气势和魄力:镜头一开始从高空航拍的阿尔卑斯山大全景,逐步转向在山顶上载歌载舞的玛丽亚,镜头的层层深入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使人印象深刻、精神振奋,感觉大自然的宏伟壮丽与美妙的乐韵相互交融、合二为一。
先声夺人的开篇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为后面的成功演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觉得这一幕也为后来上校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同纳粹作斗争做了铺垫,更能显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音乐也是这部片子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贯穿了整部影片,我想导演之所以用《音乐之声》来命名,可能是因为故事发生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吧。
影片中或高昂、或低沉的节奏,或吟咏、或叙述的歌声,还有那幽默风趣的表演不仅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同时也吸引住了人们的耳朵。
音乐之声的背景是德国纳粹企图吞并奥地利,并且要求奥地利官员到德国赴任。
冯.崔普上校正是这些奥地利军官之一。
作为一个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军官,上校十分的痛恨纳粹,不肯赴任。
然而种种原因,上校不得不赴任,当他唱起雪绒花时,上校声音哽咽。
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国家消失的无奈全都涌上心头。
如果说什么东西是文化的基本,什么是每个人都不能抛弃并可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那就是对家乡的爱。
家是国之根本,国就是文化的核心。
歌声中回荡着的浓浓的爱国情怀,渗入到我们的每一滴血液,渗入到我们的灵魂。
《音乐之声》用歌曲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讯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成就了电影《音乐之声》
李晓龙(材强1001班 07号,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电影音乐之声描写了见习修女玛利亚与冯.特拉普上校一家交往和情感发展的动人故事,电影中的所体现的教育理念,音乐艺术以及人格特色至今感动着许多的人,电影中所运用的技巧从创作之初至今被无数人模仿,本文着重从这几个方面解释《音乐之声》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音乐之声》;教育理念;音乐艺术;人格特色
1.教育理念
刻板的制度总是在压抑人性,影响创造,使人看不到希望和快乐。
电影中所选取的两个主角:玛利亚和孩子们,有着相同的命运——玛利亚深陷修道院压抑和沉寂的气氛而孩子们深受其父亲军事化制度压迫。
这与以后玛利亚和孩子们的创作以及快乐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谴责刻板的制度以及对学生天性的忽视和压抑。
这充分反映了传统教育的特点和弊端,现代教育所对应的传统教育只强调老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关心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用僵化和刻板的制度和规章去要求学生抹煞了儿童的天赋和个性,其结果也就使得上校家中没有欢笑和快乐孩子们极端压抑总是和老师作对传统教育的弊端在此处暴露无遗]1[。
于此相反的是玛利亚所使用的教育方式。
玛利亚给孩子们教歌曲时,为了便于孩子们学习和掌握,她别出心裁地使doe成了一头鹿,一头小母鹿;ray是一缕金色的阳光;me是我在叫自己;far要跑很远很远的路;sew 是针儿穿着线;la 是跟着sew来的音符;tea喝茶加面包和果酱,这把我们又带回do 。
果然孩子们很快学会了。
后来玛利亚安排孩子们按照个子的高矮和跳楼梯的形式来形象地表演。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创新就是提高学生效率最有效的方式。
还有少校的晚会上孩子们的《晚安再见》就体现出玛利亚的因材施教,七个孩子的表演凸显他们不同的个性,大女儿要香槟,最小的孩子随着楼梯,边往上坐边歌唱,最后斜躺在楼梯上也很有创意]2[。
中国的教育方式还很落后,甚至落后于这部40多年前的电影。
因此,这部电影应该对教育工作者有一定启示。
2.音乐艺术
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音乐来衬托环境气氛、描述剧情、刻画人物心理;无疑,
这些音乐的使用对整部电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电影开始部分,作者运用了一段管弦乐来配合描绘阿尔卑斯山的画面,秀丽辽阔的阿尔卑斯山的自然风光与恢宏壮丽的交响乐效果融为一体,生动地向观众展示了剧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和平而美丽的奥地利。
当女主人公玛利亚出场后,随即演唱了一段无限深情的“音乐之声”,歌曲中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真实而生动的刻画了玛利亚的内心世界。
而修道院里,其它修女正在议论令他们哭笑不得的“玛利亚”。
她们的对话采取了类似宣叙调的演唱方式,使整个场景看上去轻松、活泼而生动。
既描绘了剧情也调动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兴趣]3[。
如果说人物是山的话,那音乐就是那山上的花花草草。
这部电影中的音乐有个特点就是:通俗易懂。
比如《doe re mi》之歌,《雪绒花》,《晚安再见》,这些歌曲属于那种简单到只听一遍就能让人记住的那种。
而电影的导演也别出心裁,很多的场景的背景音乐再次用这些歌曲,既强化了对这些音乐的记忆,又给观众一中相识的共鸣。
这或许就是《雪绒花》,《doe re mi》之歌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唱的原因。
音乐作为本片的线索始终贯穿整个剧情发展的始末,以音乐特有的音响艺术功效,一次又一次向观众诠释着主题思想。
音乐无处不在,音乐使每一场景、每一人物的刻画,透彻而真切。
它在有声的世界里,描绘出丰富多彩灿烂的画面,概括起来音乐为影片不仅创造了优良的艺术效果,同时,更重要的起到了非凡的社会功效:1、揭示了主题思想、奠定了影片风格,创造了选定的意境。
2、音乐的抒情功能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音乐的抒情性是音乐最具感染力的功能,在影片中的音乐更能充分地展现这一功能,并推动剧情发展。
3、音乐塑造了人物形象,使观众在听到某一音乐主题时,就明确地建立起相对应的剧中人物形象,使音乐与人物紧密相连,使主人公更加生动鲜活。
4、音乐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激发了观众的联想。
音乐艺术给人带来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和多变性的。
通过音乐的旋律、音色以及色彩的明暗程度不同,所给人们提供的想象要素也不尽相同。
因此,多角度的丰富音乐语言,能从更加广泛的方面和意义上使影片给观众带来无尽的遐想。
《音乐之声》及其经典音乐,就是在时间的河床上,经过岁月之流的无情淘洗,而依然闪光的金子。
它所产生的音乐艺术感染力和广泛的社会意义,将不断为世人和后代带来真善美的光辉,和崭新的教育和启迪]4[。
3.人格特色
该电影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他的教育理念,他的音乐艺术更体现在电影人物塑造方面。
电影的片头就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春光明媚的世界:蔚蓝色的晴空,积雪皑皑的山顶,幽深静谧的峡谷,翠绿的山泉,银色的山林,平静的湖面,绿色的山坡]5[。
玛利亚奔跑着,歌唱者,这体现了主人公热爱自然,热爱自由的性格特点,这也或许说明了她不适合修道院的原因。
主人公热爱或者说痴迷于音乐,电影的开头,离开修道院前往captain 家路上,下雷雨的那个夜晚,captain离开后玛利亚带孩子们去野外唱《doe re mi》之歌等等,音乐成就了玛利亚,治愈了captain,快乐了一家人。
玛利亚充满爱心,有着非凡的创造力。
captain不同意给孩子买布料的时候,玛利亚就用窗帘给孩子们做了漂亮的衣服;玛利亚知道孩子们个性张扬,喜欢自然,她就利用captain离开之际,带孩子们去体验自然,还创造性的改编了《doe re mi》之歌使孩子们很容易的就学会了;当她知道captain 喜欢那个男爵夫人的时候,为了不给captain造成麻烦,她毅然离开了他。
这些无不体现主人公非凡的创造力,以及无私伟大的爱心。
玛丽亚不畏强暴,坚持真理。
当玛利亚带孩子们游湖归来的时候由于兴奋过度,孩子们从船上翻到了水里,一个个成了落汤鸡。
面对这种尴尬的场面,上校严厉指责玛丽亚带坏了自己的孩子,于是两人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
玛丽亚据理力争,寸步不让,坚持自己的观点,理直气壮地指出,上校一点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玛利亚之个性,此处尽现。
在20世纪60年代,那是个女性个性不怎么张扬的时代,导演或许想借助这部电影或者说借助玛玛利亚这个独特的人物去启发引导女性向往自由,张扬个性,在男人面前她们和他们有一样的高度。
4.结语
这部影片所体现的教育理念,音乐艺术以及人格特色,互相交融形成了一部神奇的视听大餐,不仅对教育工作者,也不仅对电影创作者,对于我们的普通大众来说都是一种特殊的教育。
电影创作者把音乐剧用于电影创作,不仅不唐突,反而取得了一种,影,乐,人完美的结合,这对各行各业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启发。
成功在于创新,而创新就在你所知事物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谭斌徐琳; 电影《音乐之声》和它所体现的教育理念; 《当代教育科学》第八期
[2]骆艳利; 电影《音乐之声》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海外英语》
[3]冯丽娜; 电影《音乐之声》之音乐赏析; 《影视评论》
[4] 李丽; 论《音乐之声》音乐的艺术功效; 《影视评论》
[5]王文渊; 影片《音乐之声》女主人公玛丽亚性格特点及其现实意义;《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25卷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