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古诗鉴赏_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古诗鉴赏_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

6.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 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如“碧玉妆成一树 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 丝带。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重要,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联想、想象经常与夸张连用,创设 意境,拓展内容,深化主旨,表达异乎寻常的情感,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 用,如李白、李贺等。 判断这种技巧,不宜把联想、想象分开,有时也可叫“虚写”手法。 赏析时应注意指出联想想象什么事物、境界,有什么表达效果,可用“作 者由此联想(想象)到……,表达了……”的句式。
教材助解6
试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衬托手法的运用。 答案 衬托是该词运用的主要手法之一,有正衬与反衬两种。正衬:一 是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衬托“周郎”的英雄形象;二 是用“小乔初嫁了”衬托“周郎”的春风得意。反衬:用“早生华发” 的词人自己反衬“雄姿英发”的周郎;或者说用“年轻有为”的周瑜反 衬“中年失意”的词人自己。
5.对偶 对偶是指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 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它在古诗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律诗,中 间两联必须对仗(对偶)。其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 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赏析时,应注意对律诗中间两联一般不宜判断为对偶,其余场合 只要是对偶,就可以答成对偶;应具体指出对偶的双方是什么,并说 明其在表达作用上的好处。
答案
二、表现手法 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 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之间有交集。 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对比、衬 托、联想想象、用典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在高考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和形象鉴赏、表达技巧结合在一起。
题型一评价思想内容高考卷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围绕提炼情感主旨和理解诗句意义两个角度命题。
(一)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1.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古代诗人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
“儒”和“道”成了诗人的两大思想主流。
“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诗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
“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喜怒哀乐的缘由(二)古代诗歌情感常见类型1.忧国伤时具体内容举例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洋》同情人民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楼》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2.建功报国具体内容举例建功立业的渴望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3.思乡怀人具体内容举例羁旅愁思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4.生活杂感具体内容举例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昔盛今衰的感慨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李商隐《贾生》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品格气节的自白于谦《石灰吟》谈禅说理的感慨苏轼《题西林壁》5.别离愁绪具体内容举例依依不舍的留恋柳永《雨霖铃》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6.贬谪失意具体内容举例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屈原《离骚》之地的矛盾心理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苏轼《定风波》整体情感题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古诗鉴赏_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微专题从比较角度鉴赏古诗课件2

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
鉴赏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
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 晓 行 巴 峡 》 : 所 用 的 “ 晴 江 ”“ 浣 女 ”“ 朝 日 ”“ 鸡 鸣 ”“ 水国 ”“ 万井 ” 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 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 “ 猿鸣 ”“ 玉露 ”“ 枫树 ” 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 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答案
点拨关键
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 ( 是求同还是求异 ) 、角度 ( 是从哪 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 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 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 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方法中的借代 与借喻。
诗人对春风充满期盼喜悦之情,因春风的到来可以驱走严寒,带来温
暖和希望。
答案
(2)两首诗虽同写除夜感触,但人生境界有高下之分。请结合诗的内容 简要分析。
答案
来诗写诗人彻夜不眠,抒发了浓郁的羁旅之愁和思念之苦,但
是囿于狭隘的个人命运和情感。于诗写诗人视 “ 寒甚 ” 为 “ 轻寒”,
表现了不畏严寒困苦的乐观态度;同时,能推己及人,借春风即将到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任务3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教学课件

实战演练 针对训练,提能力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9分) 角 抵① [宋]杨万里
广场妙戏斗程材,才得天颜一笑开。 角抵罢时还宴罢,卷班出殿戴花回。
蹴 鞠② [明]钱 福 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带烟。 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 几回蹴罢娇无力,恨煞长安美少年。 【注】①角抵:最初是一种作战技能,后演变为民间竞技,类似于现在的摔跤或相扑。②蹴鞠:即用脚踢球。蹴,用 脚踢。鞠,皮制的球。
实战演练 针对训练,提能力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了雄伟壮美的太行山景色: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色彩鲜明,宛若浮 雕。 B.颔联、颈联,连续用了四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感叹。 C.颈联笔锋一转,由抒感言怀转为述古喻今,借用典故,贴切地表达了难以直言之隐旨。 D.尾联用一“哀”字状胡笳声,不仅把客观世界的声音同诗人主观世界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暗示着这次战 争的失败。
《蹴鞠》:蹴鞠游戏的时间是二月,两个女子就像驾驭仙风降临一样到了现场。汗水沾湿面颊,仿佛花儿含着 露水一般秀丽,飞扬的尘土沾在眉毛上,就像柳树含烟。翠色的衣袖低垂,笼住了纤纤玉手,红裙斜飞,露出小巧的 双足。两个女子踢几回蹴鞠就感到十分疲惫,(停下休息,)这让长安少年感觉十分遗憾。
知识萃取 凝练知识,萃精华
参考答案 1.C “使长安城的男子们感觉颜面扫地,因此心生嫉恨”错误。原句“恨煞”表示遗憾的程度深。故选C。
实战演练 针对训练,提能力 2. [鉴赏古诗的描写技巧]两首诗歌都描写了当时流行的运动,各自从哪些角度描写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2.【参考答案】 ①杨诗是侧面描写。(1分)诗人没有正面写激烈的比赛场面,而是通过皇上都来观赏,龙颜大悦, 赐宴赏花等情景,来侧面体现比赛的精彩。(2分)②钱诗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1分)诗人先细致描绘女 选手的容貌、穿着、双脚以及蹴鞠后体力不支的样子,来渲染女子的可爱,然后再通过描写长安美少年对她们的 喜爱,侧面衬托蹴鞠场面的赏心悦目。(2分)(如有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 《角抵》:诗歌描写了诗人观看朝廷为提高士兵的武艺而举行的“角抵”比赛的所见所闻。首 句,“广场”写游戏的场所。“妙”点明游戏的精彩程度和参赛者的表现。二句,天子“笑”侧面写比赛的精彩绝伦。 三句,写比赛结束,众人摆宴聚餐。四句,写众人戴着花出殿回家。诗歌通过“天颜一笑”“还宴罢”“戴花回”写出众 人欢欣鼓舞的情景,以衬托比赛的精彩程度。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一 掌握关键的读懂诗歌能力讲义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读懂诗歌能力一、标题切入诗歌的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读懂诗歌,首先要借助对标题的分析窥见诗中蕴藏的丰富信息。
1.从标题推知写作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2017年高考卷中诗歌标题除浙江卷外,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对诗歌的中心事件作了交代,如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江苏卷“秋兴”,对诗歌的内容、事件作了明显的提示或概括。
像这样的标题很多,如“逢入京使”“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这类标题,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题目中向读者作交代。
因此,赏析诗歌时抓住题目中交代的主要事件,便可比较容易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像下面的标题都可以用来推测诗歌的感情倾向:“悯农”“伤田家”“春怨”“书愤”“哭晁卿衡”“怀吴中冯秀才”“桃林夜贺晋公”“汾上惊秋”“望鹦鹉洲悲祢衡”。
我们要找准凝聚着诗人情感的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涉及对象等。
3.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2017年全国卷Ⅲ诗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文字很多,除点明写作缘由外,“戏赠”二字就点明了白居易写作此诗的目的:戏谑友人,夸耀自己。
当然,读完全诗后可知“戏言”中有“真言”。
如果能抓住标题中像这样点明写作目的的关键词语品读,离真正读懂诗歌就不远了。
4.从标题看诗歌的题材类型很多标题会反映出一首诗的题材类型,不同题材类型的诗往往有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的写法。
(1)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如:“隋宫”“金谷园”“乌衣巷”“石头城”“赤壁”“苏武庙”“马嵬坡”“台城”“焚书坑”“西施滩”“江亭”“琴台”“鹿砦”“竹里馆”“黄鹤楼”等。
以此为题的诗大多是怀古诗,表达的感情常常是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或登临览胜、即景抒怀。
(2)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如:“蝉”“菊”“早梅”“孤雁”“柳”“蜂”“云”“流莺”“石灰吟”“海棠”“子规”等。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之鉴赏诗歌的语言含答案

鉴赏诗歌的语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第1题。
夏日三首(其一)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6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2题。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杜甫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①。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②。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注】①鳣:即鳣鲔(zhān wěi),一种鲤鱼。
发发:读“bō bō”。
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见《毛诗》。
②杜酒:即杜康酒。
张梨:“张公大谷之梨”,见晋潘岳《闲居赋》。
2.后人评鉴此诗时,认为最后一句“归醉每无愁”应改为“归醉每应愁”。
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6分)阅读下面的元诗,完成第3题。
江边晚望刘秉忠①沙白江青落照红,沧波老树动秋风。
天光与水浑相似,山面如人了不同。
千古周郎余事业,一时曹孟谩英雄。
东南几许繁华地,长在元戎②指画③中。
【注】①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曾随忽必烈南征北讨,这首诗应写于长江边。
②元戎:指忽必烈,当时还未即位当皇帝。
③画:通“划”,筹划。
3.本诗首联描写景物富有特色,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4题。
望江南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注】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注】玉花:喻雪花。
4.“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
请简要赏析。
(6分)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第5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
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曾赞他有文才武略。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古诗鉴赏——整体阅读

标题 素千岁庵听泉
提示信息
雨后为山亭独卧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答友人论学 湖上晚归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 应提刑懋之
送别
白下驿饯唐少府
寄江州白司马 鹊桥仙·赠鹭鸶
角度二:看作者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侠客行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5.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想当年,他领兵北伐,收复失地的样子像虎气吞万里,是何等威猛。
找出下面这首诗中倒装的诗句,就此简要分析。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角度三:析注释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 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 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四、意象叠加(列锦)
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 ,小桥下流水潺潺作响, 村庄人家升起袅袅炊烟,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行走。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古诗鉴赏_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

鉴赏性阅读的突破方法
全面阅读
细节捕捉
多角度思考
深入研究诗人、时代背景与文化
注意古诗中的细微之处,洞察其
从不同角度分析古诗,寻找多重
语境,拓宽阅读视野。
中的深意。
解读方法。
鉴赏课件的使用技巧
图文结合
互动设计
尺度掌控
在课件中插入适当的图片,
设置问题和讨论环节,让学
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阅读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古诗鉴赏
鉴赏性阅读的定义: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艺术特色,通过分析语言和
内容,达到欣赏与审美的目的。
思想内容的鉴赏要点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题感知
抓住古诗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与人生观念。
2
情感体验 ❤️
通过反复品味,感悟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并与自身经历相结合。
3
形象理解
2
句法研究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把握句法结构对意义的影响。
3
比喻推敲
寻找古诗中蕴含的比喻与象征意义,揭示丰富的形象含义。
鉴赏性阅读的核心能力
1
文学素养
对文学基本概念与修辞手法了如指掌。
2
情感体验 ❤️
能够感知并将个人情感与诗词的情感相融合。
3
跨学科思维
将历史、哲学、艺术等知识融入对古诗的理解。
解读诗中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与寓意。
艺术特色的鉴赏要点
音韵美感
意象美感
思想境界
品味古诗的韵律、押韵与平仄,
欣赏古诗中丰富的意象,感受
深入思考古诗所表达的思想境
体会音韵的和谐与美感。
其中的美妙画面和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突破四从思想感情角度鉴赏——情为何物?家国情怀一、古代文人思想、感情的内涵观察那些写诗吟词的古代文人,就会发现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都有共同之处:1.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古代文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
“儒”和“道”成了文人的两大思想主流。
“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文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
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喜怒哀乐的缘由古代文人的情感无非就是“喜怒哀乐”四字,同常人一样。
但引起这些情感的缘由却与众不同:(1)喜乐。
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很少见,让他们“喜乐”的大致有三方面因素:①自然。
祖国各地大好河山优美多姿。
②国家。
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③人生。
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2)悲愤。
这种情感在古诗中最为常见,有人说,中国古代诗词是用“愁”做成的,让他们悲愤、忧愁、痛苦的因素较为丰富、复杂:①国家。
报国无门,山河沦丧,小人当道;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
②百姓。
人民遭受苦难,剥削者压榨人民。
③亲人。
相思不得相见。
④友人。
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牵挂、担忧、关切。
⑤历史。
昔盛今衰,王朝兴替;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统治者昏庸、壮志难酬等。
⑥人生。
不得志,仕途失意,被贬谪;人生短暂,年华易逝;年华已老,壮志未酬;客居他乡,孤独寂寞;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二、古诗情感常见内涵类型和表达类型1.情感内涵类型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诗歌没有两首感情相同的诗篇。
但是,相对来讲,古诗传达的感情还是有大致相同的类型,以下八类情感是最常抒发的:(1)忧国忧民之情:体验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制度的腐朽和统治者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
(2)建功立业之情: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热忱报国的激情,赤诚献身的心声等。
(3)思乡怀人之情:天涯羁旅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勉励,难舍难分的惜别。
(4)寄情山水之情: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远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
(5)感时伤逝之情: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与的焦虑,凄美惆怅的记忆,悠长寂寞的思念。
(6)热情赞美:对英雄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的赞美,对亲情、爱情的赞美。
(7)人生梦幻之感:抒发青春的梦幻,理想的追寻。
(8)吟唱自然:自然的美妙,大地景观的美。
请看下列诗句所抒发的情感属于哪种类型。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忧国忧民类(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感时伤逝类(或人生梦幻类)(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建功立业类(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思乡怀人类(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热情赞美类(或吟唱自然类)(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寄情山水类2.情感表达类型古人写诗抒发情感,有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和委婉含蓄。
以后一种为主。
就一篇诗歌而言,两种兼而有之居多。
另外,就其表达的数量和层次看,主要有四种类型:(1)情感变化型在古典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往往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某种时空条件发生了变化,其情感在诗歌的前后文中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包括由喜转悲、由悲伤转为豁达释然等。
赏析时应抓住其情感是怎样变化的(由什么情感转为什么情感),理解变化的原因。
(2)情感丰富型在古典诗歌中,诗人表达感情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某种情绪(多为喜、乐、怒、忧、惧、愁等)为主导,很多既相近又相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诗人没有相互矛盾的情绪,他(她)或喜或愁,或忧或惧,但这种情绪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动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赏析时应指明它表达了哪些情感,分析产生这些情感的原因。
(3)矛盾统一型这类诗歌,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由两种或多种差别较大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因为诗人的某种特殊境遇,或诗人所面对的事物较为复杂,对此,诗人产生了既悲又喜或既失落又充满希望等矛盾的心态,但这种矛盾情感又有机地统一于诗人的情绪中。
如2016年全国卷Ⅰ《金陵望汉江》一诗较为典型。
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情感,就是典型的矛盾统一:一方面欣喜天下一统、国运昌盛、政治清明;另一方面为无法、无处实现自己的理想,立下不世之功而落寞。
赏析时应指明有着怎样的矛盾情感,如指出“一方面……(情感);另一方面……(情感)”,或者“表面上看……(情感);实际上……(情感)”。
(4)情感单一型所谓“情感单一”型,首先,其思想感情是相对固定的,前后没有变化,也没有矛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其次,感情内涵相对单一或固定。
在浩瀚的诗歌宝库中,这类诗歌的总体数量要远远大于其他三种类型的诗歌。
但在高考中,这类感情题考得并不多,因为它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
赏析时应注意高考命题的特点,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考查细节描写(动作描写)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这种把感情与艺术技巧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曲线”方式,无论是审题还是答题,都要格外留心。
(1)宋代罗大经指出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含有“八悲”,你能读出几层来?试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悲地之远,距故乡千里万里;二悲秋之凄惨;三悲“作客”他乡;四悲“作客”之“常”,多年在外;五悲人已晚年;六悲衰体多病;七悲“台”之高迥;八悲孤独无亲朋。
(2)曹操《短歌行》中“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没有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忧”的可能是人生短暂,自己老年将至而大业未成;也可能是渴求贤才而难得。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变化,由开头的低沉转到后来的昂扬。
三、情感表述的规范性我们在欣赏或答题中总是少不了对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表述,这个表述是有规范要求的:1.使用情感术语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情感术语,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情感术语,总让人觉得别扭。
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
因此,最好使用情感术语。
常用的情感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
以“愁”为例,又可分为多种,如亡国之愁、家破之愁、失子之愁、失意之愁、失恋之愁、相思之愁、困顿之愁、贫寒之愁、羁旅之愁、闲居之愁、乡愁等等。
2.情感表述要素要表述的情感=情由(感情产生的原因)/情境(感情产生的境地)+感情基调示例: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014·新课标全国Ⅱ) 答: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情由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感情基调; 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情境的温暖、愉悦之情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
“情由(情境)”是出于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达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2)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名句包含着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包含着羁旅早行之苦。
一、准确把握情感的有效路径赏析古诗的思想感情最关键的是准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其路径很多,最有效的几条是:1.读懂词语、句子的意思准确理解字词语法和文本意思是古诗鉴赏最基础和最核心的要求,当然也是准确把握情感的前提。
如2017年全国卷Ⅲ白居易的戏赠诗,第一句为“一篇长恨有风情”,此句中的“风情”古今有别,要正确理解,否则无法答题。
其实“风情”是说他的诗歌具有《诗经》风、雅、颂中成就最高的“风”的情怀,它与下一句中的“正声”都是对自己诗歌的高度评价。
因此,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品读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要舍得在“读懂”上花时间。
因为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跳跃、省略,所以要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之水把它“泡”开,个别疑难处可以合理猜想。
2.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由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便是律诗、绝句这样的短诗,哪怕是一联或一片,我们也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有时两句是两个层次),分解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
3.善抓显隐“情语”所谓“情语”,就是诗中能直接或间接表明作者情感的语言。
对于考生来说,能抓住并品读“情语”,是准确、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最可靠途径,也是一种“看家本领”。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情语”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情语”是指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当然它首先指“诗眼”,抓住“诗眼”,事半功倍。
(具体内容详见本专题核心突破二“掌握关键能力”部分)其他如含有“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显性“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