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全文解释(图文).
完整三字经全文解释(图文)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仁、义、礼、智、信五种恒常不变的法则,则 是要做人做事的标准,不可以紊乱、轻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近自然, 认识自然,对孩子的成长有积 极意义。
• • • • • •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shan xiu xiu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臭味 是五种基本的味道,也是我们的鼻子所能 嗅得出的气味。
三纲五常十义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十义: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 • • • • •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首孝弟,
• 次见闻。
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其次要学习看到和听到的各种知识
• 知某数,
• 识某文。 • 一而十, • 十而百。 • 百而千 ,
要了解基本的算术
要认识文字,研读文章。 从一开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数字 接着还有十到百 百到千
• 千而万 。
千到万,一直变化下去,没有止尽的
时候。
明句读 至四书 记善言 说仁义 庸不易 至平治 始可读 当讲求 三易详 书之奥 存治体 礼乐备 当讽咏 别善恶 有谷梁 记其事 及老庄
• 介绍中国古代的 重要典籍和儿童 读书的程序,这 部份列举的书籍 有四书、六经、 三易、四诗、三 传、五子,基本 包括了儒家的典 籍和部份先秦诸 子的著作。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

经过读《》,你知道三字经里面讲了什么内容呢?
三字经全文解释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之初,指的是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是天真无邪的,本性是善良的。
性相近指的是每个人的天性都是相似的,没有区别。
只是后来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人们的习惯和行为方式才逐渐有所差异。
「性相近」也有「兄弟皆刮墙」的说法,出自《三字经》的后一句,意思是尽管每个人的本性相似,但由于后天的因素导致彼此之间的习性渐行渐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若是不加以教导,人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要指导教育一个人应当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
教导一个人要专心致志地去做,认真教导。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古代的孟母要为她的儿子择选一个和善友好的邻里环境,以便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如果儿子不好好学习,她就会断掉他织机上的纱线,让他无法织布,以此警示和惩罚儿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是一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先贤。
他教育了五个儿子,使得他们都名声传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如果父母不去教育孩子,看管孩子的成长,那就是父母的过错。
如果老师在教学上不严格,不用心教育学生,那就是教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那是不应该的。
年幼时不学习,年老之后又能做什么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石如果不经过琢磨打磨,就无法成为美丽的器物。
人如果不学习,就会无法明白道理,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作为一个孩子,年幼的时候应该学习。
与亲人、老师和朋友相处的时候要学习礼仪规范。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真正的香焚烧了九年才能散发出芳香。
象香一样,孩子应该对父母显示孝心,尽孝的责任。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即使年纪小,也能懂得将梨让给别人。
作为弟弟,应该尊敬老大,先懂得这一点。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其次要经营自己的诚实守信。
要泛爱众人,亲近仁爱之人。
有余力,学文辞。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三字经全文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三字经》全文、拼音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拼音及解释1. 天地人天地人,三者一体,互相依存,构成了宇宙的基本要素。
天指的是天空和自然界的无限广阔,地指的是大地和自然界的形态和物质,人指的是人类作为受造物体的存在。
2. 阴阳将阴阳将,代表了事物中的两个相对的方面,即阴和阳。
阴指的是寒凉、阴湿、消极的性质,阳指的是温暖、阳光、积极的性质。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事物的本质。
3. 水火土水火土,代表了自然界中的三种基本元素。
水指的是液态的、流动的物质,火指的是热能和光能,土指的是固态的、坚实的物质。
水火同构成了自然界中大部分物质的形态。
4. 金木草金木草,代表了自然界中的三种基本生命形态。
金指的是矿物、金属等无生命的物质,木指的是植物、树木等有机生命体,草指的是草木和一些小型植物。
金木草是自然界中生命的不同表现形态。
5. 鸟兽虫鸟兽虫,代表了自然界中的三种不同的动物形态。
鸟指的是可以飞行的鸟类动物,兽指的是陆地上的动物,虫指的是小型昆虫和无脊椎动物。
鸟兽虫是自然界中动物的三种主要分类。
6. 稻粱菽稻粱菽,代表了人类生活中的三种重要农作物。
稻指的是水稻,是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粱指的是高粱,也是人类常食用的粮食作物之一;菽指的是豆类,包括各种豆类作物。
稻粱菽是人类粮食生产中的三种主要农作物。
7. 马牛羊马牛羊,是人类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家畜。
马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和耕种动物;牛是一种重要的耕作和肉食动物;羊是一种重要的肉食和织品原料提供者。
马牛羊是人类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家畜。
8. 鸡犬豕鸡犬豕,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家禽家畜。
鸡提供了美味的肉食和鸡蛋;犬是人类忠诚的守望者和伙伴;豕指的是猪,是人类重要的肉食动物之一。
鸡犬豕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家禽家畜。
9. 田疇益田疇益,是指农田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田指的是人们耕种的土地;疇指的是田地的范围和规模;益指的是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的收益和益处。
田疇益是农业生产对人类生活的重要贡献。
三字经全文和解释

《三字经》的释义如下: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解释】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不对的。
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效仿和继承这种孝道。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可以阅读书报。
12.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千万、亿等数词也是从十开始计数。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它是中国最重要的古典文学作品,乃至于亚洲最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来源于儒家思想,是孔子孟子著作的精华,也是舆论批判的支点。
《三字经》全文共有六十篇,每篇三句,每句三个字,因此而得名。
其全文如下:一、孝悌忠信:孝,指孝顺父母,敬畏父母,尊重父母;悌,指兄弟之间的谦虚亲热;忠,指忠实信实,不背弃朋友;信,指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
二、爱人如己:指爱他人如爱自己,不贪图他人之利;不占他人之便;与他人同舟共济。
三、敬老尊贤:指敬老爱幼,尊重长者,颂扬贤良;尊师重道,敬重先贤,学习古代文明,谨记古之道。
四、耻辱非常:指耻于自己的行为,耻于自身的行为;非常,乃至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守护伦理和道义,忠贞不渝。
五、勿惮尔身:指不要畏惧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贫穷而畏惧,不要怯懦不敢做你知道是正确的事;只要坚持正义,少犯错误,就可以克服贫穷。
六、知止而不殆:指知道自己的本分,知道自己的计略,尽量避免犯错,不走极端,做到有知、有力、有德,从而获得成功。
七、存心而谨行:指要守在心中,尽善尽美,先考虑到别人,少作过多之无益之事。
八、莫若父母:指对父母的尊重,毋庸怨恨,父母才是我们家庭的支柱,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我们应该把守在最宝贵的父母身边,给予父母最深的恩爱。
九、近朱者赤:指有时候身边的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他们熟悉自己的行为,也有时候会帮助自己,像朱砂,一旦你接近他就会变得很清楚,把问题弄明白。
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指一步一步来,不可急躁不慎,不可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慢慢积累,最终会达到很高的地位。
十一、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指小小的事情,不可忽略,要积累,最终可以称之江海,容量大。
十二、志固不忘:指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记住自己的目标,坚持下去,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
十三、立义在人:义即正义,指立立正义,守正义,不搞腐败,反对虚假,去实现正义社会。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 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释: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称为“四民”,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仁、义、礼、智、信叫做“五常”,这五种不变的法则是处事做人的标准,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解释: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 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中国古代传 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 称为三王。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解释: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汤朝征讨夏朝,定国号为商,过了六百多年, 直到纣的灭亡。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持续的历史最长。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 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 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