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荀子》选读及阅读提示

合集下载

3-1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3-1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人 教 版 语 文
触景生情,想到朝廷的昏暗、战友的疏离,不觉愁情满怀,
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寄给刘禹锡等四位同道。
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
【主旨感悟】
这首诗借景抒怀,通过登柳州城楼所见景物的描写, 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 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战友们的 深切怀念。
人 教 版 语 文
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
【艺术鉴赏】
1.意境阔大,情景交融。 “城上高楼接大荒”,这句起势高远,意境阔大,情 景俱包,悲凉之气笼罩全诗,很自然地开启了下句“海天 愁思正茫茫”。这开头两句,写登城楼触景伤怀。
人 教 版 语 文
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
诗人面对着辽阔的荒野,不禁悲从中来,愁思万端。
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
人 教 版 语 文
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
人 教 版 语 文
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
单元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句式等,准确翻译 选文。 2.学习和借鉴荀子散文中运用铺排和比喻进行论述 的手法。 3.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理解其朴素的唯物 主义观念,并从中借鉴其立身处世的方法。
教 版 语 文
猛烈斜打,备受摧残。
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
“斜”字承上句“风”字而来,因为风狂,所以雨斜。
“斜侵”,写出了暴雨猛烈地冲打薜荔的情景。以上两句, 表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实 际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以自然 景象暗喻人事,“惊风”“密雨”比喻小人,“芙 蓉”“薜荔”比喻君子,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文 中也是经常运用的,有含蓄蕴藉之妙。
人 教 版 语 文
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

《荀子》选读全套之教案

《荀子》选读全套之教案

《荀子》选读全套之教案------------------------------------------作者xxxx------------------------------------------日期xxxx【精品文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荀子的思想及生平。

了解“人定胜天”的思想。

学习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理解分析,读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定胜天”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荀子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读(复习回顾,预习问题)1、荀子,名况,字卿。

又称荀卿。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

《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荀子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

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

2、荀子的思想。

1) 天道观: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

2) 认识论: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行。

3) 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

4) 礼论:“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

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课题《荀子》选读 编 写 杨 新 选 审 核 审 批班级 姓名 组 评 师 评5)教育观: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这实际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观及“化性起伪”人性论的逻辑延伸。

二、课前预习。

(完成《新学案》P70“基础知识整合”习题)三、自主学习:用原文语言,概括选文每一段的内容。

1.治乱非天、时、地而由人(君)2.天道的运行有其固定不变的规律(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君子有常体)3.敬其在己,不慕其在天4.天不可畏(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荀子》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荀子》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荀子》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荀子》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

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的生平经历及其思想。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基础知识.3、能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积累名言警句.知识汇总关于荀子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

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

最后老死于楚国。

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关于《荀子》《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内容分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就是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的古人,并没有束手就缚,而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创造出令人震撼的发明,使人类不断进步。

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 Word版含答案

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 Word版含答案

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0),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

他虽属于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文学中的集大成者。

他主张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在对自然的认识方面,他是一位朴素的唯物论者。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后天的环境可以使他们得到改变,所以他特别强调学习。

他主张先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来维护社会秩序。

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他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荀子》一书,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天论》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

《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

我们学习本文,首先要注意把握荀子思想的精髓,认识其思想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其次注意学习荀子文章的艺术手法,体会其文章艺术表现的魅力。

背景扫描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同自然作斗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

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种种怪异现象不能做正确解释;到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孟、老庄、墨子等人都提出了一些自然哲学观,但这些观点或唯心,或认为人不能胜天。

而一些统治者利用人们的无知,推波助澜,大肆宣扬迷信活动和神权、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借以维护其统治。

单元导读本单元内容只有一节——《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摘自荀子的《天论》一文,主要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祅”,也就是由君上昏乱、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

他提出人最应该执著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不应该“错人而思天”,也就是说不应该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

《荀子》选读

《荀子》选读

第九课时《荀子》选读教学目标1、搜集荀子名言,对荀子的思想有初步了解。

2、熟读背诵《荀子·劝学》选段。

教学准备查阅荀子的有关故事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解读《劝学》《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指导学生根据注释解决疑难。

【原文】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高二语文通用版 第1章1.3《荀子》选读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通用版 第1章1.3《荀子》选读 Word版含解析

第1章1.3 《荀子》选读一、《荀子》解读荀子的思想虽然和孔子、孟子的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性,自成一说。

荀子提倡“性恶论”,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强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绝大部分内容是荀子晚年所写,语言富有文采,《劝学》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个时代是否发生日食月食、是否风调雨顺、是否出现过扫帚星等,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君上是否英明,政治是否清平。

因此,真正可怕的也不是发生日食月食、风雨不合时宜或者扫帚星出现等等,而是由君上昏暗、政治险恶等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即“人祅”。

1.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2.当代学者李泽厚曾就“星队木鸣,国人皆恐,……而畏之,非也”说:“现代学人都大讲无神论,其实乃实用理性的范例,与唯物唯心无关。

”试结合文中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5分)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材料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论语•八佾篇第三》材料三: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

是王者之制也。

——《荀子•王制第九》【注】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后王指当今君王。

奉行的政治原则不超出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法度不背离当代的君王。

(1)荀子提倡的礼制与孔子提倡的礼有何相同点?(2分)(2)孔子的“礼”与荀子的“礼”有哪些不同之处,试作评析。

(3分)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

(5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资料:第一单元传统文化5.《荀子》选读_荀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资料:第一单元传统文化5.《荀子》选读_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战国中期,齐国在齐都临淄稷门附近建立“稷下学宫”,荀子在齐襄王的稷下讲学,并多次出任学官祭酒(尊长),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令,著书立说,最后葬于兰陵。

荀子立足于儒、道,会通百家,成为集百家之大成的思想家。

他使用富有逻辑思维的论文方式,写成《荀子》一书,在文体形式上相比早期儒家经典惯常的语录形式,是一大进步。

荀子劝学(节选)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②。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③,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④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⑤。

白沙在涅⑥,与之俱黑。

兰槐⑦之根是为芷。

其渐之滫⑧,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⑨,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⑩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①蒙鸠:一种善筑巢的小鸟。

②苕(tiáo):芦苇的花穗。

③射(yè)干:一种花白茎长的植物。

④仞:古代八尺为仞。

⑤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就能长得很直。

⑥涅:黑泥。

⑦兰槐:香草名。

⑧滫(xiǔ):臭水。

⑨服:佩带。

⑩就:接近。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做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系在芦苇的花穗上。

风一吹苇穗折断,鸟蛋全部摔破,幼鸟也死了。

不是窝没编好,而是它所依托的东西使它这样的。

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上,俯对着百丈深渊;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

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就能长得很直。

白沙混进了黑泥里,自然也会和它一起变黑。

兰槐的根叫芷。

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不亲近它,平民不佩戴它,不是它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亲近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止沾染邪恶的东西,保持中正的品格。

蒙鸠的巢编织得精巧细致,但因为系在柔软的苇穗上,风一吹就坠落了。

射干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仞之渊,不是它善于生长,而是因为它站立在高山之巅。

荀子集释章节解析

荀子集释章节解析

荀子集释章节解析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荀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本文将对《荀子》中的几个章节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荀子的思想。

1. 《劝学》这一章节以劝学为主题,表达了荀子对于教育的重要性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智慧的关键,只有通过刻苦学习和修行,人们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就。

2. 《性恶》荀子在这一章节中阐述了他的性恶观。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的规范才能控制住人的恶劣倾向,使之变得善良和正义。

3. 《天论》这一章节主要讨论了天命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荀子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预定的,但是人的努力和智慧也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强调人应该尽职尽责,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4. 《性恶》在这一章节中,荀子进一步探讨了人性的恶。

他认为人的恶是无穷尽的,只有通过君主的治理和道德的教化,才能够使社会达到和谐的状态。

5. 《正名》这一章节主要论述了荀子对于政治权力和社会规范的看法。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正名来树立权威和统治的合法性。

他强调人们应该遵循正确的道德标准,做到言行一致,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6. 《君道》在这一章节中,荀子论述了君主的道德职责和执政理念。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正直高尚,才能赢得人民的敬重和支持。

他强调君主要以仁爱之道来治理国家,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通过对《荀子》的章节解析,我们可以了解荀子对于教育、人性、命运、政治以及社会秩序的思考和见解。

荀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读者可以通过深入研究《荀子》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荀子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选读一、原文选读※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①。

青,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煣(róu)③以为轮④,其曲中规,虽有⑤槁⑥暴⑦,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⑧省⑨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注释】①已:停止,终止。

②蓝:即蓼篮,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经过发酵后可以提制深蓝色的有机染料靛蓝。

③煣:用火熏烤。

④轮:用微火熏烤木料使它弯曲。

⑤有:通“又”。

⑥槁:通“熇”,烤。

⑦暴(pù):古“曝”字,晒。

⑧参:检验。

⑨省(醒):考察。

【大意】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炼出来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寒冷。

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完全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火烤日晒,它也不再挺直如初,这是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

所以木料受到墨线的弹划校正才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2.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xī)①,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hán)②、越、夷③、貉(m ò)④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荀子·劝学》)【注释】①谿:山谷。

②干:同“邗”,古国名,在今江苏扬州东北,春秋时被吴国所灭而成为吴邑,此代指吴国。

③夷:我国古代居住在东部的民族的通称。

④貉:通“貊”,古代东北部的民族。

【大意】因此,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亲临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

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后天教化不同使他们变成这样的。

……人的精神境界没有比接受潜移默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没有比无灾无祸更大的了。

※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①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②非异也,善假于物③也。

(《荀子·劝学》)【注释】①跂:踮起脚后跟。

②生:通“性”,指人的资质。

③善假于物:这句喻指君子凭借学习贤师益友来提高自己的修养。

【大意】我曾经整天地冥思苦想,不如学习片刻之所得;我曾经踮起脚跟瞭望,不如登上高处所见之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听见的人觉得很清楚。

凭借车马的人,并不是双脚比别人便利,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凭借船、桨渡河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但能渡过江河。

君子生性并非与人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①之根是为芷,其渐②之滫(xiǔ)③,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注释】①兰槐:香草名,又叫白芷,开白花,味香。

古人称其苗为“兰”,称其根为“芷”。

②渐:浸。

③滫:臭水。

【大意】蓬草长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洁白的沙子混在黑泥中,就会变成和黑泥一样黑。

兰槐的根它叫做芷,如果把它浸在臭水中,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带它。

它的本质并非不美,而是它被浸泡到臭水里使它变成这样的缘故。

所以君子居住时必须选择乡里,外出交游时必须接近贤士,这是用来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接近仁、礼正道的方法。

5.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

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劝学》)【大意】各类事物的发生,一定有它的起因;荣誉或耻辱的来临,必定与他的德行相应。

……怠惰散漫而忘记了自身厉害时,灾祸就会发生。

……所以说话有时会招来灾祸,做事有时会招致耻辱,君子要谨慎自己的立身行事啊!※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kuǐ)①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②,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③而二螯(áo)④,非蛇、蟺⑤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⑥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⑦无足而飞,鼫(shí)鼠⑧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⑨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⑩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

(《荀子·劝学》)【注释】①跬步:跬,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

步:长度单位,六尺为步。

②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上车,晚上卸去。

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

十驾: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

此指千里的路程。

③跪:脚。

④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

⑤蟺:同“鳝”。

⑥冥冥、惛惛:昏暗不明的样子,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干。

昭昭:明白的样子。

⑦螣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神蛇。

⑧鼫鼠:鼫鼠能飞但不能飞上屋面,能爬树但不能爬到树梢,能游泳但不能渡过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过人,所以说它“五技而穷”。

⑨仪:通“义”。

⑩结:结聚不散开,比喻专心一致,坚定不移。

【大意】积聚泥土成了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积蓄水流成了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成了道德高尚的人,自会智慧聪明,而圣人的思想境界也就具备了。

所以不积累起一步两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积细小的溪流,就不能成为江海。

千里马一跃,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跑十天也能达到千里的路程,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脚步。

雕刻东西,如果刻一下就把它放在一边,就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属和石头都能雕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但它能吃到地上的尘土,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八只脚两只螯,但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栖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所以没有精诚专一志向的人,就不可能明察事理、通达人情;没有埋头苦干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成功。

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所容纳。

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得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得明白。

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

《诗》云:“布谷鸟住在桑树上,七只小鸟它专心哺养。

那些善人君子啊,行止专一步走样。

行止专一步走样,用心坚固如凝结一样。

”所以君子行事总是把精神凝结于一点上。

7.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②则始乎为士。

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③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荀子·劝学》)【注释】①数:指学习的具体科目。

②义:指入学的目的意义,《荀子》分为士、君子、圣人三等。

③没:通“殁”,死。

【大意】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课程程序来说,是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开始,到读完《礼》为终结;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有知识的士人开始,到成为圣人终结。

诚心积累,持久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

所以从学习的程序上将,是有终点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停止的。

能做到这样,人才算是人;不能这样做的人,就与禽兽无异。

※ 8.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zhuó)①乎心,布乎四体②,形乎动静。

端(chuǎn)③而言,蠕(ruǎn)④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⑤四寸耳,曷(hé)⑥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注释】①箸:通“著”,附着。

②四体:四肢。

③端:读“喘”,指细微的言语。

④蠕:微动。

⑤则:才。

⑥曷:怎么。

【大意】君子对知识的学习,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

他小声说话,细微动作,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

小人对知识的学习,从耳中听进去,又从口中说出来。

口、耳之间的距离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 9.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

(《荀子·劝学》)【大意】古代学习知识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品德,现在学习知识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君子学习知识,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学习知识,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所以别人没问就主动去告诉的叫做急躁,别人问一个问题而告诉两个问题的叫做唠叨。

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撞几下钟、响几下声音一样(问多少就答多少)。

10.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①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天见②其明,地见其光③,君子贵其全也。

(《荀子·劝学》)【注释】①诵数:即诵说,反复诵习的意思。

②见:同“现”。

③光:通“广”。

【大意】君子知道学识不全面不纯粹是不能够称之为完美的,所以反复诵习以求融会贯通,思考探索以求通达明了,效法良师益友而得到其处世的方法,除掉有害学习的作风来保养学识。

……因此权势利禄不能够使他倾倒屈服,人多势众不能够使他改变意志,天下任何事物不能够使他动摇。

活着坚持如此,到死也坚持如此,这就叫做道德操守。

有了这样的道德操守,然后才能站稳脚跟;能够站稳脚跟,然后才能应付各种复杂的情况。

能够站稳脚跟,又能够应付自如,这就叫做成熟完美的人。

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则贵重学问德行的完美无缺。

11.见善,修然①必以自存②也;见不善,愀然③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④然必以自恶也。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荀子·修身》)【注释】①修然:恭敬、景仰的样子。

②存:省问。

③愀然:忧惧的样子。

④菑:通“灾”,菑然,害怕的样子。

【大意】见到善良的品行,一定认真地检查自己是否具有;见到不好的品行,一定心怀忧惧地反省自己是否没有;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坚定不移地珍视它;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象被玷污了一样一定厌恶而抛弃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