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范文正公文集序翻译赏析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叙(宋)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
又日:我战则克,祭则受福。
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
【注】韩、范、富、欧阳: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范文正公文集序节选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序节选翻译范文正公文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选取其中的一些节选,进行翻译和解读,希望能够展现出这些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出自范文正公文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了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轮回。
作者通过对草原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草原一年四季的变化,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同时,草原上的野火和春风,也让人联想到生命的顽强和重生。
这种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是范文正公文集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出自范文正公文集的《浪淘沙》:细腰横槊,扫尽世间情。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女子的形象,通过对她细腰横槊的描绘,展现了她的英姿飒爽和坚强的个性。
同时,词中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豁达和乐观。
这种对女子形象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理解,也是范文正公文集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最后,我们来看一段出自范文正公文集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首诗描绘了春江的美丽景色和人生的无常。
作者通过对春江和明月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间的无奈。
这种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也是范文正公文集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通过对范文正公文集中的几段节选的翻译和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和情感。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情感,也让我们对生命和自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到一些启发,让这些古代文学作品在当下依然能够发挥着重要的意义。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范文正公文集叙(宋)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
又日:“我战则克,祭则受福。
”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范文正公文集叙(宋)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
又日:“我战则克,祭则受福。
”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文言文阅读题)《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题)《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文言文阅读题范文正公文集叙(宋)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
范文正公序文言文翻译

范文正公序曰:昔者孔子,生于春秋之际,周室既微,诸侯力政,天下大乱。
孔子以圣人之才,辅以仁爱之心,振衰起废,拯救斯民于水火之中。
其后孟子继起,亦以圣人之道,倡导仁义,启迪后学,为万世师表。
吾辈生于斯世,承先人之绪,受圣人之教,亦当以仁爱之心,继承先圣之遗风,弘扬仁义之道,使天下归仁。
然世道浇漓,人心不古,风俗日下,道德日薄。
于是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欲求挽救之道。
余虽不才,亦愿效颦,为斯世之救。
盖仁者,人心之正,道德之本。
义者,事之宜,道之端。
仁义之道,乃天下之公序,万世之正道。
是以圣人教人,必先以仁,后以义。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曰:“仁者,爱人。
”此皆仁义之要也。
吾辈今日,当以仁义为本,修己以安人,达济天下。
夫修己,必先正心。
心正,则言行一致,光明磊落。
心不正,则言行不一,暗昧无光。
故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吾辈修身,必先正心。
其次,吾辈当广结善缘,乐善好施。
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吾辈当效仿古圣先贤,乐善好施,使天下归仁。
吾辈当以仁义之心,对待他人,使人与人之间,充满爱心,和睦相处。
再者,吾辈当以礼治国,倡导文明。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礼者,国之纲纪,民之规范。
吾辈当以礼治国,使天下归于和谐。
礼之用,在于敬天爱人,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亲仁善邻。
最后,吾辈当以德服人,以德育人。
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吾辈当以德服人,使天下归仁。
德者,心之正,行之端。
吾辈当以德育人,使天下归仁。
总之,吾辈生于斯世,承先人之绪,受圣人之教,应以仁义为本,修己以安人,达济天下。
使天下归仁,风俗日正,道德日厚,国家昌盛,民族复兴。
范文正公序文言文翻译:范文正公在序文中说:昔日孔子,生于春秋之际,周室已经衰微,诸侯争霸,天下大乱。
孔子凭借圣人的才华,辅以仁爱之心,振兴衰败,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
其后孟子继起,也以圣人之道,倡导仁义,启迪后学,成为万世师表。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翻译原文: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
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范文正公文集叙(宋)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
又日:“我战则克,祭则受福。
”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范文正公文集序翻译赏析
文言文《范文正公文集序》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
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释】①【翻译】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
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
”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嘉佑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
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
”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此后三年,我路过许州,才认识范公的次子、现在的丞相范尧夫。
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师见到范公的第三子范彝叟。
又过了十一年,又与范公的第四子范德孺在徐州为同僚。
我们都一见如故。
而且三位托付我为范公遗稿作序。
又过了十三年,才写成这篇序文。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人家写文章宣传就能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
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
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
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都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
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
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
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
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
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
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
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
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
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