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

在作者的论述中,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0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自身的同样发展过程。作者认为城市是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场所,作者试图证明− 人类凭借城市发展这一阶梯逐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甚至达到了超越神灵的境地。他认为这才分城市最爪要的功能和目的“城市醉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 “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是关怀凡陶冶人。”芒福德在阐述城市发展过程中,用一种多视角的方法,将城市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活动与城市的规模、结构、形式和设施等的演变和发展结合起来,并揭尔了这两方面的联系和影响。他的一些深刻见解尤共集中体现在本书第十七章“特大城市的神话”之中。其中的论述切中时弊,鞭辟入里,促人深思。
了解西方整体的脉络和内在原因的同时,可以比较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城市社会的内在联系,有相似之处,却能体会到巨大的差异,我感叹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在哪里呢,关键现在的中国城市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的断裂,到底中国的真正方向在哪里。
读这本书要好好理解城市的文明性和野蛮性,两者都是城市发展的内别所在。研究西方的文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但是要想了解人类的未来,我们就不得不研究西方以外的文明。这是锲而不舍要搞清楚那些文明发展种种细节的原因,与此同时,老子的思想也是我们长期在研究和体悟的。
即使对某一特定历史文化的研究, 作者也采用一种深入的多层面的分析方法。例如他对古希腊城市文明就详尽描述了希腊人,尤其是雅典人如何以祭神活动为核心, 逐步吸收、积累了外域文化, 发展了建筑、艺术、诗歌、戏剧、体育、卫生、医疗以及哲学、科学事业, 描述了希腊文化的兴衰史。对其鼎盛时代, 他写道“这些人(指苏格拉底、索福克勒斯等) 是新兴的希腊城市的杰出代表和化身,他们智体发达,文武双全。与他们同时产生的,是一大批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这些伟人凭自身的存在体现了城市文化的这次历史性突变,它在不到两个个世纪的短短时间里,在几百万人口之中产生出极丰富的人类天才,烘托出一个极繁荣的文化时代,除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任何历史时代都无法与之相比。他也从寄性城市的生活中总结了历史教训“无论从政治学或城市化的角度来看,罗马城都是一次值得记取的历史教训。罗马城市的历史曾不止一次地发出典型的危险警号,警告人们城市生活前进方向不正确哪里人口过度密集,哪里房租陡涨,居住条件恶劣,哪里对边远地区实行单方面的剥削,以至不顾自身现实环境的平衡与和谐一一在这些地方,古罗马的遗风便几乎会自行复活。如今的情况正是这样,大规模的竞技场,高耸的公寓楼,大型比赛、展销和足球赛,国际选美比赛,被广告弄得无所不在的裸体像,经常的性感刺激、酗酒、暴万等等,都是道地的罗马传统。这些东西便是厄运临近的征候。”
城市发展史第三章读书笔记

第三章 先古的形式和典范一、平原地区的城市1.历史上一些伟大的划时代代表:乌尔城、尼布尔城、乌鲁克城、底比斯城、太阳城、阿叔尔城、尼尼微、巴比伦城。
2.城市文明的发源地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特殊组织机构,首先出现在一些大河流域: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
3.城市的特征:在于它突破了这些农村的局限和狭小天地,它是社会的活力、权利和财富广泛动员的产物。
4.村庄向城市的过渡绝不仅仅是规模大小的变化,这种过度首先是方向和目的上的变化,体现在一种新型组织之中。
5.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⑴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⑵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⑶棋盘式道路布局⑷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6.城建大业实现的条件:靠大河流与富饶多产的自然条件、靠那 些生机勃勃完全以生命为其价值的小村庄的生产能力、靠水运 交通系统、靠丰富的物质手段和能力供养各阶级,使之无须依 附古代村庄的保护又免除了体力劳苦。
二、城市废墟之谜1.标志着村庄向城市过渡:(1)建成区和人口的扩大(2)多少人口在统一的控制下组成了一个高度分化的社区,去追求超乎饮食、生存的更高的目的。
2.城市代表了人类及中的新水平,代表了人类聚落的新等级。
3.城市的特征:(1)——一、(3)(2)城墙封围的城堡,四周有一个或数个聚居区。
4.城市规模的限定条件:(1)能获得食料和饮水(2)集体的联络系统范围三、都市特征与纪念性形式1.城堡是古城中被考察的最详细的地方。
原因是:由于古代城市的城堡是一处比较紧凑的集合体,而且几乎肯定是贮存艺术和技术遗产最丰富的地方。
2.城堡内,城市的新特征:规模变大3.城墙不再单纯是一种象征物,它全然变成一种实际的必备品。
4.城墙的作用:(1)作为军事设施,军事防卫(2)对城里的居民进行有效的统辖、宗教统一和保护(3)在城镇与乡村指尖形成了一道明确的正式的分界5.(1)从美学观点来看,城墙把城市和乡村分割成截然不同的两部分(2)从社会观点来看城墙则突出了城里人同城外人的差别,突出了开阔的田野同完全封闭的城市二者的差别6.城市为着安全及防卫起见,常常是建立在高原台地之上。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作者路易斯芒福德在本书中抓住了城市本身,从表象,源流,机理写到美学,哲理,全都具备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鸿篇巨制。
作者的思考的问题,用于我们现在的城市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我主要阅读了本书的第四章——古代城市的本质。
第一节,城市功能的发展,在此节中作者总结了古代早期城市的一些性质。
首先是,作者提出城市的发展过程是漫长的,很有可能物质外形的很大部分都先于王权制度而出现。
“起初主要是作为一种奴役制度强加在无法逃避这种控制变成了响应的选择行为。
渐渐的,人们开始寻求城市,并以自己的意愿和参与变成了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城市最初的目的,如同一种工具,用来统治人和自然,使城市社区本身服务于神明。
而当城市正式的组织完成的阶段,则可能是发生在比较短的历史时期内。
并且,城市的组织结构一旦形成,就形式就很少再变化。
接着,作者谈到古代城市的功能。
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一般的人类功能(从更古老的乡村社会中流传下来),第二类概括为融合与扩大。
作者具体分析了城市的这些功能。
首先,古代城市史一些永久性的聚会地点。
这一功能发源于人们定期举行祭祀典礼的神圣地点。
其次,城市的功能在于突破乡村的自给自足和封闭,人口的融合,对陌生人开放的性质,以及为了获取粮食、原料和技术以及人口,进行的政府和贸易。
最后,城市的发展形成了永久性记写形式和符号的需求,因为口头语言已经不适于贮存城市记忆。
依靠经久性的建筑物和制度化的结构,以及更为经久性的文学艺术的象征形式,将城市的过去未来联系在一起。
但作者也提到,城市作为记忆容器的能力使得人类活动冷却凝固,直到17世纪,城市形式没有重要改变。
第二节,创造力的垄断中作者提出城市的全部创造力,最初都与宗教相联系。
因此宗教僧侣阶级长期以来垄断者创造能力,城市的体现就体现了这种垄断。
广大资源被少数人抢先独自受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义务将农民、工匠大众的生活提高到与自己相同的水平”。
作者在这段中还提到一个重要的想法。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_应用文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花了好久的工夫才读完这本书,略有所思。
下面说下我在书中印象深刻的几处:城市的逐步成形城市从其开源时代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
以往的城建史都是着重于“城”和“市”两个方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工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的剩余,从而产生相互之间的交易,慢慢的这样的聚居点也就称为“市”。
进而也就引发了“城”的形成。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城市文明,革命,政治,经济,宗教这类因素来分析,认为城市是这类因素的集合体。
相似的是,作者也是认为城市是各种要素的聚合。
中世纪的瓦解,对现代的期待当19世纪人们开始建设新城镇市时,几乎没有一个人再想到中世纪的城镇了。
老城镇里的生活慢慢干枯了,它们的城墙也成了个空壳,城内的一些机构也只是个空壳。
今天,只有拿这个空壳轻轻贴近耳边,象拿一个贝壳那样,才能隐隐约约听到过去生活的呼啸声,当时城墙里的生活曾是充满坚定的信念和庄严的目的。
1 / 3宫廷,阅兵场和首都巴洛克的城市建设,就其形式而言,是当时流行的宫廷中的戏剧性场面和仪式的缩影与化身,实际上,是宫廷显贵生活方式和姿态的集中布置。
皇宫面向两条路:从城市方面,由租金、供物、税收、统率部队、操纵国家机器;从农村方面,提供了结实的、训练有素的、吃的胖胖的男人和女人、他们组成了朝廷的主要部分,并接受皇帝慷慨赐予他们的荣誉、薪俸和赏钱。
从上面两端节选的文字很清楚的看到作者对于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作者认为中世纪的小尺度空间和连续不断的空间的连续最符合人文关怀,相反,巴洛克象征着统治权威的大尺度,直线折线的改造自然则使作者感觉“整个城市其实就是宫廷的缩影与化身”。
与此同时,作者将矛头指向近代,郎方的华盛顿规划是巴洛克规划思想的延续,被认为是最大的败笔。
读《城市发展史》有感范文一份

读《城市发展史》有感范文一份读《城市发展史》有感 1读《城市发展史》有感花了好久的工夫才读完这本书,略有所思。
下面说下我在书__象深刻的几处:城市的逐步成形城市从其开源时代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
以往的城建史都是着重于“城”和“市”两个方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工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的剩余,从而产生相互之间的交易,慢慢的这样的聚居点也就称为“市”。
进而也就引发了“城”的形成。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城市文明,革命,政治,经济,宗教这类因素来分析,认为城市是这类因素的集合体。
相似的是,作者也是认为城市是各种要素的聚合。
中世纪的瓦解,对现代的期待当19世纪人们开始建设新城镇市时,几乎没有一个人再想到中世纪的城镇了。
老城镇里的生活慢慢干枯了,它们的城墙也成了个空壳,城内的一些机构也只是个空壳。
今天,只有拿这个空壳轻轻贴近耳边,象拿一个贝壳那样,才能隐隐约约听到过去生活的呼啸声,当时城墙里的生活曾是充满坚定的信念和庄严的目的。
宫廷,__场和首都巴洛克的城市建设,就其形式而言,是当时流行的宫廷中的戏剧性场面和仪式的缩影与化身,实际上,是宫廷显贵生活方式和姿态的集中布置。
皇宫面向两条路:从城市方面,由租金、供物、税收、统率部队、操纵__;从农村方面,提供了结实的、训练有素的、吃的胖胖的男人和女人、他们组成了朝廷的主要部分,并接受皇帝慷慨赐予他们的荣誉、薪俸和赏钱。
从上面两端节选的文字很清楚的看到作者对于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作者认为中世纪的小尺度空间和连续不断的空间的连续最符合人文关怀,相反,巴洛克象征着统治权威的大尺度,直线折线的改造自然则使作者感觉“整个城市其实就是宫廷的缩影与化身”。
与此同时,作者将矛头指向近代,郎方的`华盛顿规划是巴洛克规划思想的延续,被认为是最大的败笔。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阅读了《城市发展史》,让我对城市的历史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将城市发展的过程分为几个主要阶段,描述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首先,作者介绍了早期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原始社会的人类开始聚居形成村落,随着人口增加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作者指出早期城市的发展受到了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社会组织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城市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和保护的目的而建立,社会结构也相对简单。
接着,作者介绍了古代城市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城市发展迅速,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城市的人口和面积都有了显著增长,并且出现了城市规划、法律制度和市政设施等新的特点。
古代城市的兴衰也受到政治动荡、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等因素的影响。
随后,作者讲述了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城市数量和规模都大幅增加。
工业化使得城市成为工业生产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和外来移民涌入城市。
由于快速的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城市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城市规划、住房、交通和环境等。
最后,作者讨论了现代城市的发展和未来趋势。
现代城市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城市发展的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城市化对于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未来城市发展可能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阅读《城市发展史》让我对城市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城市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
城市化带来了繁荣和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现代城市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能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城市发展史第八章读书笔记

第八章大都市变为死亡之城一、罗马帝国的外国遗产1.罗马帝国是单纯扩张城市权力中心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城市建设企业。
它改变了旧城市的生活方式并建立起自己特殊的秩序。
2.希腊城市的城墙是事后添加的,罗马城市那么是先从城墙开始建设的。
由于宗教原因和功利主义的原因,它的城市采用矩形形式,这也成为罗马军团后来使用露营地规定的一个标准形式。
3.从城市的宗教含义中产生另一个特点,即古罗马城镇特有的环城圣地,这是城墙内外两侧专意留出的狭长圣地,不准摆任何建筑物。
这种做法给城市守卫者带来军事上的便利,从而极大的增强城市的宗教约束力和制裁力。
4.堡垒、营地、城市,三者皆是军事编制和管理形式。
基于实践根底的美学形式。
未设想把限制、禁止、有秩序的安排、以及平衡等原那么应用到它的城市和帝国的实际生活中去;它未能给稳定的经济和公平的政治制度奠定根底;未能充分代表每一个集团的民主利益,因而无法改善大城市的生活。
7.城镇的一个典型特色:宽阔的商业街一直延伸到天际线,两边的柱廊又加强了深邃感。
8.到中世纪才认清:工业已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局部。
二、下水道和供水管大排水沟成为罗马工程中最古老的纪念物。
2.古希腊人的城市规划着重于美化和城防,着重于经营港湾和丰腴的土地;罗马人那么以筑路和建造给排水管见长。
3.大型排水沟、供水管和人工路面说明更古老的城镇和地区并不少见的皇室工程革新,在罗马已变成大规模的公共设施为城市民众效劳了。
最需要的地方,最缺少机械化卫生设施。
最精良的技术设备与原始社会规划二者一个很不经济的结合。
6.罗马城空有其工程技术和巨大财富,在市政卫生的初期一败涂地。
“大路〞一种是宽度可容两辆车并行通过的,亦称神路,是宗教仪仗行列行走的大路,与罗马广场向交叉;另一种是新路,跨广场的两侧。
极恶劣的市政管理的最典型例证是民宅区和垃圾大坑。
居住条件:拥挤狭窄、摇摇晃晃、阴暗潮湿。
三、广场、大剧场和公共浴场1.广场并不单单是一个开放性场地,开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管区,布局形式繁复。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书心得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书心得第一篇:《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书心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书心得我于2014年上半年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路易斯·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对城市的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本书的作者路易斯·芒福德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在对城市发展乃至城市规划进行系统分析批判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专业学术领域都独树一帜,其中,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
本书的开篇叙述了一座城市,结尾则描述了一个世界。
在追寻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本书力求述及城市的形式和功能,述及城市产生的各种目的。
本书有2个特点,第一个是广博,作者在论述内容的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大跨度的,且较细致全面;对某一特定历史文化的研究,也采用深入多层面的分析方法,例如他对古希腊城市文明就详尽描述了希腊人,尤其是雅典人如何以祭神活动为核心,逐步吸收、积累了外域文化,发展了建筑、艺术、诗歌、戏剧、体育、卫生、医疗,以及哲学、科学事业,描述了希腊文化的兴衰史。
第二个特点是深刻,极富哲理性,在这作者的论述中,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
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自身同样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城市是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场所。
他形象的描述:“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行在这里得以充分发挥。
进入城市的是一连串的神灵,经过一段段长期间隔后,从城市中走出来的是面目一新的男男女女,他们能够超越其神灵的局限,这是人类最初形成城市时所未料的,”他试图证明,人类凭借城市发展这一阶梯步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甚至达到了超越神灵的境地。
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陶冶人。
本书在阐述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用一种多视角的方法,将城市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活动与城市的规模、结构、形式和设施的演变和发展结合起来,并揭示了这两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另一些深刻的见解集中体现在本书第17章“特大城市的神话”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一、有关城市的起源及本质
在城市起源方面,芒福德的观点别有趣味。
主要有两方面:(1)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
而真正的城市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
(2)“城市最初首先是作为一个磁体而不是一个(居住的)容器存在。
村落的存在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应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
他认为,城市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能把一些非居住者吸引到此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精神刺激”。
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是“较为固定的、内向的和敌视外来者”的村庄在质上的飞跃。
总之,芒福德阐述的城市起源中有以下三个内涵:①城市的出现首先是一种人类“脱离了低级趣味”,即当人类组织有了高于生存本身(食和性)更高的要求的时候开始萌芽的一种东西,城市从最开始就不是为了满足简单需求的一种东西,城市从来就是为了复杂。
②城市的真正出现和繁荣是一种应运而生:当新生的因素要求通过整合来联合发生作用从而优化的时候,当新生因素本身产生了建立链接的内在萌动的时候。
城市是一种整合,是一种优化。
③城市生下来就是产生于欲望并且为了欲望。
因此城市才有活力,才足够开放,城市从来就不是保守的。
城市是男性的,城市是进取的……等等,这一切都和乡村的性质形成了两极的对比互补。
二、有关大都市
在芒福德看来,村庄、城市、大城市是三个不同质的人口聚居地。
他认为,城市和大城市是性质差异的,正如乡村和城市的差异一样,即“大城市”是完全另外的一种新生的品种,不是一种小城市的扩大化,就像城市不是乡村的扩大化。
芒福德认为人们之所以迷恋于大城市,来源于一种对于速度、数量、扩张的迷恋。
并且来源于资本主义所希望的垄断经济。
同时,官僚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工商企业内的官僚主义的发展和兴盛,正是对于大城市产生了需要。
“垄断组织、信贷金融、金钱威望—这些都是大都市这个金字塔的三大因素……贪财、贪欲和骄傲自大是大都市制度的主要激发剂。
”
而且,在他看来,大都市是一切罪恶之源,是贪婪的资本主义的一种通过互相之间的利益协作完成的一种没有某一个具体主谋者的通判阴谋,大城市将所有的资源吸纳其中而榨干了所有的其余地域的机会,将所有的其余地域归为凋零。
大城市是一种强势的生命体,他拥有了竞争优势所以他掠夺了弱小的村镇的生存权。
可是,我不这么认为。
首先,大都市和小城镇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竞争关系,他们不是同类,大都市不是扩大化的小城镇。
其次,大都市的侵略性使其具备了极大的积极性和极强的活力,因此它能够对周边区域甚至更大的地区产生极大的辐射力。
芒福德不喜欢毫无秩序,对一种能够从中央进行总体控制的东西才会让他感到安心和欣慰,所以他不喜欢几乎无法控制的大城市。
他还不喜欢过分的超过了
人体尺度、或者说从最原初的人体尺度级别上无法理解了的速度和尺度,因此他更不喜欢大城市。
他将大部分的城市病态都归为“大”所造成,而认为疗治的良方就是回归“小”,思想中有着明显的回归原始的期望。
而我认为,这个不是个大小的问题,而是应该有着完全的不同的组织原则。
“大”不是罪过,而甚至是一种必然。
三、有关理想城市
对于理想城市,芒福德描述道:“它将形成一个电力网,实际上是一个发电站网,这些发电站有大有小,有的是水力发电,有的是靠煤发电,他们分布在一个很大的地区之内,常常有几千平方英里。
这些发电站中,有些电站发的电,只能够供它本地使用,有的电站除了供应本地使用之外,还能够供应别处。
在这个电力网中,每个发电站都有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和自我管理权,正如在正常的情况下那样。
但是一旦参加并网发电后,每个发电站就组成了一个整体电网,其中每个发电站虽然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一旦需要时,就可以把多余的电补偿给某一特殊缺电的地区。
一个中央电站,不论它多么巨大,不能有整体电网那样的效率、灵活性和安全,而且除非它也走并网发电的路子,否则它也无法再扩大了。
”他希望的是用“一种形成网状结构的‘小’的集合体”来代替“一种巨无霸的块状东西”。
而这种分散能够“促使小城镇有更多的自主的活动,并建立起互惠的交流和指导的双向系统。
”
芒福德知道大都市有着其通过一种集约化而达到的优势,这种优势是小型聚落所不能够具备的,但是他又非常痛恨于大都市的缺点。
于是,他追求两全其美的办法:“在大城市和小城镇之间寻找出一种互惠关系”,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态势。
四、读书感想
除以上三方面,芒福德还有很多其他观点。
例如他反对将人类的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小汽车上,反对在西方风行的对技术的过分盲目崇拜;他认为合理的交通网络应该对应于人类本身行为的多样性,而人类本身的行为速度总是逃脱不出肉体本身的限制,所以交通以步行最基础;此外,技术主要用于加强“物流”,加强要素和要素之间的链接,使之更为快捷可靠等等。
看这本书,应该说芒福德是个城市分散主义者。
我想不论是城市集中主义者还是城市分散主义者,其实没有人真正的否定城市。
只是当城市发展到“大都市(metropolis)”阶段时候开始产生了“城市的下一个形态应该是怎么样”的分歧。
芒福德认为应该去发展更多的小城市,并且利用现代技术使小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的迅捷紧密,从而能够达到一种类似大都市通过元素的空间的高密集度所达到的优势效应。
大家都认可了通过元素之间的叠合、密集可产生、发展新生事物的孵化效应,只是在如何密集上面有着分歧。
就是说,这个新生事物,这个新的跃变体(metropolis),它的正确的形态应该是怎么样?它显然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量的加和和集聚。
但是它应该如何组织?
而且,有一点,芒福德也提到了,所有的人类集聚形态的进化,其实有一个总体的趋势:就是使所有的空间越发的秩序化,对空间和资源的更加趋向高效的整合。
人类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前进,它是一种理性的过程,我们无论走到哪一步其实都是在追求一种秩序化,当然现在看来更高档的秩序—复杂化隐秩序,可能会演化为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