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知识归纳
高考文言文十八个虚词考点详解

高考文言文十八个虚词考点详解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可不译。
1、表示判断语气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公逸事》)2、表示肯定语气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 (《〈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负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
)3、表示疑问语气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4、表示感叹语气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矣语气助词1、用于陈述句尾。
或助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赤壁之战》)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赤壁之战》)2、用于感叹句。
助感慨、讥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呜呼,烈矣! (《谭嗣同》)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信陵君窃符救赵》)4、用于疑问句,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 (《触龙说赵太后》)者助词1、在别的词(形容词、动词)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可译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采草药》)2、“者”用在判断句或定语后置句中,起提顿作用(或说是一种标志),不译。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在判断句或定语后置句中,起提顿作用(或者说是一种标志)。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4、“者”有时放在时间词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虚词是文言语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高考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下面将针对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帮助同学们提升文言文的解题能力。
一、文案: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相当”、“颇为”。
例句:此人文案宽大。
二、然则: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然而”。
例句:虽有美事,然则常有厄。
三、盖:表示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
例句:是以言者必盖有失之。
四、莫:表示禁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
例句:常将过然有之,莫能于是乎。
五、乎: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句:乎乎然,似朕心言。
六、者: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事物”。
例句:戾止者死于非命也。
七、耳: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可是”。
例句:是以金乃尚贵而玉乃尚贱耳。
八、焉: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处所”。
例句:千金之家,诗书焉云乎?九、若: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
例句:若见圣君舍弃爱子,行仁义之事。
十、乃:表示前后的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
例句:其所乘舆乃北风也。
十一、与:表示同样的动作、状态或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
例句:与其三驾也,宁吾食无粱。
十二、也: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例句:斯无所与也,将焉用之?十三、之:表示动作的目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句:夫齐人之佚,于中国之士若命之。
十四、与: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
例句:与其在浮梁之上,不如入于九泉之下。
十五、乐:表示心情或情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喜欢”。
例句:听之楼台乐,夜度吴宫花。
十六、固:表示肯定和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确”。
例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
十七、曰:表示说话的动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
例句:曰:“何为而更有此理?”十八、云:表示言论或引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
【知识学习】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 “若”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若”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若”【若】注意:“若”字和“如”字在词义上都有相通之处。
如①“比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②“像”,“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③“假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④“你”、“你们”、“你们的”,“若入前为寿”《鸿门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⑤用作形容词词尾,同“然”,当“……的样子”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作为实词的“若”有“顺从”的意思,如《诗经》:“曾孙是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③其若是,孰有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及”、“比得上”,《战国策•齐策》:“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作代词。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④予我千金,吾生若《狱中杂记》。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赤壁之战》)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4.表并列,译为“和”、“与”。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为”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 “为”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为”【为】(一)动词。
.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论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为积威”,被积威。
⑨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⑩制造、造成“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⑾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二)介词。
.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庄暴见孟子》)④《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
(《庄暴见孟子》)4.对,向。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要点资料归纳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要点资料归纳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要点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方法复习指导虚词的推断方法1.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高二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归纳

高二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虚词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成分、提示关系等作用,对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高二阶段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一、连词类1. 并列连词常见的并列连词有“而、乃、且、则、兮、亦、或”。
在文言文中,这些连词常用于连接并列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表示并列关系。
例子:吾闻君子有义而无父母,君子无惑;有父母而无义,君子有惑。
2. 递进连词常见的递进连词有“且、更、复、及、又、乃至于、至”等。
这些连词用于表示逐步推进或递进的关系。
例子:其道不崇高而能近,其事不繁而能成。
3. 转折连词常见的转折连词有“然而、而、却、乃、而况、反而、尽然、岂”等。
这些连词用于表示对前面所述内容的转折、对比或否定。
例子:彼可取而代之,予所不能也。
二、助词类1. 时、态助词文言文中用于表示时间、状态的助词有“者、所、所以、乃、焉、则、必也、有、者也、若、良、必、以、令、然、也、兮、也者、之、若是、任、使、至、徒、源、盖、者,所以,之故、施”。
例子: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2. 主谓助词文言文中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的助词有“者、使、已、之、所、乃、若、则、尚、所谓、是、所以、之所以、所以然、若为、为、焉、有、兮、宜、是乃、参、己、任、可、尔、使然、斯、与、耶、可也、宜也、无、为者、之所以然、所以有、然则、以辑”。
例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三、介词类1. 表示位置或方向的介词文言文中用于表示位置或方向的介词有“于、乎、於、在、乃、尔、以、向、自、抱、随、依、遵、出、乘、离、登”等。
例子:君子不器。
2. 表示时间的介词文言文中用于表示时间的介词有“於、自、迄、至、从、同、以、复、自於、於是、且、从今、毋、得、来、自以、已、故、则以、云、作、母、朝”。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 “且”-高三语文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 “且”-高三语文教案【且】另:“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荆轲刺秦王》中的“且”读为“jū”,在古籍中,“且”字往往作为“雎”的通假字而作人名。
如“唐雎”可以写作“唐且”。
因此,“夏无且”就是“夏无雎”。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赤壁之战》)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赤壁之战》)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注意:“且……且……”也是表并列,如“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中的“且搏且却”即此意。
5.表选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
例释: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齐策》(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且如】就像。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18个虚词逐一精析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18个虚词逐一精析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确定。
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法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知识归纳
高考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知识归纳
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何”
【何】。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③“大王来何操”《鸿宴门》(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③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④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释: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②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
③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