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0923023 新型无机材料
32 2
√
0923031 纳米粉体材料
32 2
√
修 0923033 功能高分子材料
32 2 √
0923032 高等物理化学
32 2 √
0923034 科技英语阅读与写作
16 1
√
0923030 高分子化学综合实验
32 2
√√
课 0923035 生物医用高分子 0923036 高分子研究方法导论
第二外国语 人文素质类课程 读书报告
32 2 √
32 2
√
32 2
√
32 2
√
32 2
√
32 2
√
32 2
√
32 2
√
32 2
√
32 2
√
32 2
√
32 2
√
32 2
√
32 2 √
32 2 √
16 1
√
32 2
√√
16 1
√
16 1
√
32 2 √
32 2
√
32 2
√
32 2 √
32 2
√
64 2 √ √ √
72 2 √ √ 32 2 √ √ 16 1 √ √
一学期课程 一学期课程 一学期课程
32 2 √
32 2 √
32 2
√
32 2
√
材料系必选 高分子系任选
业 课
0922005
材料合成与制备
9021022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课 9021027 高分子复合材料
32 2
√
32 2 √ 32 2 √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材料工程领域(代码:430105 )
一、培养目标:
学生应掌握材料工程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一定独立从事或承担新材料和新工艺开发和管理能力,成为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的材料工程专门人才。
二、学制:2.5 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 半导体材料及器件,2.能源材料及电池技术,3.磁性材料及器件,
4.新型材料及加工技术
四、课程学习要求: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26学分。
其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公共素质类课程1学分,专业学位课不低于10学分,专业选修课不低于8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
1、专业实践要求:根据学位论文课题,在实践基地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
2、读书/实践报告要求:在学期间,需参加学系等组织学术讲座活动至少2次;根据专业实践活动,完成实践报告;参与完成与研究方向相关的SEMINAR报告至少2次;完成实验室安全课程,并考试通过;系统录入4篇,并在规定时间内上交相关文字材料。
3、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一学年结束之前,进行开题报告并递交相关材料,与学位论文答辩时间至少间隔1.5年。
4、专业外语要求:按照浙江大学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有关规定执行。
5、科研成果要求:按照浙江大学工学部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执行。
课程设置。
浙大培养方案

浙大培养方案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是我国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培养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设置浙大拥有全日制本科专业102个,涵盖了理学、工学、医学、农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
2. 基础教育浙大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培养,开设了大量的基础必修课程,如高等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
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专业教育浙大强调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在选修课方面,学生可以选择专门的专业课程,深入学习相关方向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学校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科研、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全人教育浙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设置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等一系列的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学科背景和思维广度。
此外,学校还提供了各种校园活动、社团组织、体育运动等丰富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5. 国际交流浙大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
学校与多个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可以申请参加交换生项目、暑期学校、国际会议等,增加国际视野和体验不同的学术环境。
总的来说,浙江大学的培养方案力求全面、个性化和国际化。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专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并提供了多种途径和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和兴趣,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浙江大学能源环境与工程培养方案

2013级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掌握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知识,能从事清洁能源生产、火力发电及其自动化、能源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制冷与低温、空调与人工环境等专业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与生产管理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人才。
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与有效利用及环境保护的理论与技术,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进行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及设备的设计、优化运行、研究创新与生产管理的综合能力。
本专业分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两个专业方向。
毕业生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本专业方向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2.掌握以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力学、机械设计及系统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3.掌握以能源转化、涡轮机械原理、热力环境控制、热工信号处理技术、热力系统工程、能源生产过程自动化、新能源等为主要内容或者以低温、制冷、暖通、空调、人工环境及自动化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知识;4.具有熟练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所必需的工程技术能力;5.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专业核心课程透平机械原理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制冷原理低温原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自动控制理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教学特色课程双语教学课程:传热学制冷原理低温原理燃烧基本原理和建模研究型课程:能源与环境技术进展 CFD软件应用低温工程材料讨论型课程:热能工程试验技术基于循环经济的能源环境系统制冷与人工环境英语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计划学制4年最低毕业学分160+5+4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科专业类别能源动力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说明辅修专业:在专业课程中选修34学分,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必修。
浙大研究生学习计划分享

浙大研究生学习计划分享在进入浙江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之前,我深知研究生学习生活的严峻性和挑战性。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学习计划。
一、学习目标我在浙江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能,最终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生活,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增进学识和能力,为我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计划1.学术素养的提高我将认真学习和掌握所需的专业课程,包括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同时,我还将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会和学术会议,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增加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2.科学研究技能的提高在研究生阶段,我将主动与导师讨论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并深入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
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为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作为研究生,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主动参加学术论文写作的培训和指导,学习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包括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研究成果等内容。
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最终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4.参与学术科研项目在研究生阶段,我将积极参与学校或导师组织的科研项目,包括项目申报、课题研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工作。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我将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提高外语水平作为研究生,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包括英语和专业外语。
我将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培训课程,参加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
同时,我也将积极参加英语角、外语沙龙等活动,增强自己的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评估与调整在学习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我将不断评估自己的学习状况和目标达成情况,及时对学习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
浙大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培养方案

he ni 08193330 能源与环境技术进展
j v 08193060 核电站
i e (B)以下课程任选
a r 课程号
课程名称
n s 08193220 能源工程管理
g it 08195120 化石燃料清洁应用
U y 08195190 集散控制系统
n 08195590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i 08195690 燃气轮机基础
22 学分
Zh 学分 周学时 年级 学期 e1.5 1.0-1.0 一 春 j0.5 0.0-1.0 二 秋 i2.0 2.0-0.0 二 秋冬 an 2.5 2.0-1.0 二 秋冬 g 3.5 3.5-0.0 二 秋冬
261C0080 材料力学实验
Z U 061B0070 计算方法 he ni 081C0191 机械设计基础(甲) j v 101C0010 电工电子学 i e 101C0020 电工电子学实验
工学学士
说明
U 辅修专业:34 学分,在专业必修课程和方向课程中选修 32.5 学分,以及 1.5 学分的 081M0020 热学基础。 niversity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
浙47.5+5 学分
江 见工学类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
2.大类课程
大 47 学分
学 (1)大类必修课程
25 学分
浙
08195230 流体机械 08195330 热能工程试验技术
江
08121171 能源与环境实验Ⅰ 08121172 能源与环境实验Ⅱ
大
B.选修课程
学 (A)在以下课程中选读
课程号
课程名称
13 学分
08124010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概论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工学博士研究生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方案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代码:0808 )(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深厚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科学、数学、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具有从事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大型工程项目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工程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并掌握市场、管理、社会、环境等知识的复合创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
二、培养方式:实行导师组联合指导,以校企联合、国际合作并依托高水平工程实践项目进行培养。
导师组由浙江大学电气学院博士生导师和电气工程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级高工组成,并根据课题跨学科或交叉学科情况,在相关学科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三、学制:普博:3.5-4年直博:5-6年四、主要研究方向:大规模交直流电力系统规划、运行、分析、控制、评估;直流输电与柔性交流输电;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新能源接入与智能电网;电力信息系统集成理论与应用;电力市场化理论与应用;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以及电能储存技术的研究;电机、大功率变频调速与高效节能技术;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智能测试系统与电气控制等;系统芯片与嵌入式系统平台;智能控制系统;复杂交直流传动控制系统、高速轨道交通技术。
五、课程学习要求1、普博≥12学分1)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2)学科专业课程要求≥8学分2、直博>34学分1)公共必修课程7学分2)公共素质类课程≥1学分2)学科专业课程要求≥26学分六、培养环节要求1、开题报告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依托高水平或重大工程项目,确定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论文工作的课题在电气工程学科前沿、交叉学科领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领域中选择,要充分考虑博士论文工作期间内作出创新性成果、在技术上填补国内空白的可能性。
开题报告应包含论文选题及选题意义、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难点及其解决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浙江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工程领域(代码:430130 )一、培养目标:环境工程专业学位是与环境工程领域任职相关的专业性学位,培养环境工程领域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要求为: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手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环境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独立从事环境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学制:2.5年三、主要研究方向:1、水污染控制与治理、2、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3、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4、污染环境修复技术、5、环境规划与管理四、课程学习要求1、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应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个人学习计划要求在报到后的第一周完成。
个人学习计划应根据培养方案要求,结合研究生个人特点,由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制定。
允许研究生个人学习计划进行修改,但必须按学校有关规定(浙江大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实施细则)办理并及时上报学院研究生科。
2、课程学习。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为26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11学分,选修课8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
公共学位课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硕士生英语一外。
选修课指能使研究生拓宽知识面或加深某方面知识而开设的本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包括本专业硕士选修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跨专业硕士选修课三大类。
五、培养环节要求1、专业实践要求:专业实践6学分。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不少于1年,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
实践教学的综合表现需经实践单位考核,考核通过者获专业实践6学分。
2、读书报告要求:读书报告2学分。
要求每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或seminar 4次,完成4次读书报告获读书报告2学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能源系动力工程领域(代码:430107)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主动迎接国际性竞争,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多样性、全方位、高水平的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动力工程学科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要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的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掌握动力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较宽厚的专业知识以及先进方法和手段,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训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具有独立从事动力工程领域中的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二、学制:2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五、培养环节要求
1、专业实践要求:
在学期间保证半年(应届一年)实践教学,并撰写实践总结报告。
2、读书报告要求:
读书报告要求: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或seminar 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科的学术论坛做读书报告1次。
完成累计4次计2学分。
3、开题报告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开题报告要求对论文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经导师(组)审定通过后,开始撰写学位论文。
在入学后第一学年末完成。
4、专业外语要求:
5、发表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
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法研究、工程软件或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可不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