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修一复习题1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选修1专题1ppt课件

目录
2.腐乳制作的注意事项
(1)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水、盐、酒、温度、发酵时间等。 ①水的控制:含水量约 70%,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
不易成形。
②盐的控制:盐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浓度过低, 豆腐易腐败变质。
③酒的控制:酒精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高,使
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 ④温度的控制:温度15~18 ℃适合毛霉生长。发酵时间易控 制在6个月左右。
C6H12O6+6O2+6H2O― ― →6CO2+6H2O+能量 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酶
酒精发酵 。 ②在无氧条件下,进行_____________
C6H12O6― ―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目录
(2)防止杂菌污染 ①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洗刷干净后要用沸水消毒。 ②装瓶时,操作要迅速小心。加入卤汤后,要用胶条将瓶 口密封。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
目录
知识导图
目录
高频考点•深度剖析
[考点突破]
考点一
菌种 项目 生物 学分类
食品加工中的几种发酵菌种的比较
酵母菌
真核生物
醋酸菌
毛霉
乳酸菌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代谢类型
发酵条件 生产应用
异养兼 异养需氧 异养需氧 异养厌氧 性厌氧 前期需氧, 一直需氧 一直需氧 无氧 后期不需氧 制作泡菜、 酿酒、发面 酿醋 制作腐乳 酸奶
目录
酶
2.果醋制作的原理 (1)所需菌种:醋酸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最适生长 温度为 30~35 ℃。 (2)菌种的生活特点
2.腐乳制作的注意事项
(1)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水、盐、酒、温度、发酵时间等。 ①水的控制:含水量约 70%,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
不易成形。
②盐的控制:盐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浓度过低, 豆腐易腐败变质。
③酒的控制:酒精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高,使
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 ④温度的控制:温度15~18 ℃适合毛霉生长。发酵时间易控 制在6个月左右。
C6H12O6+6O2+6H2O― ― →6CO2+6H2O+能量 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酶
酒精发酵 。 ②在无氧条件下,进行_____________
C6H12O6― ―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目录
(2)防止杂菌污染 ①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洗刷干净后要用沸水消毒。 ②装瓶时,操作要迅速小心。加入卤汤后,要用胶条将瓶 口密封。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
目录
知识导图
目录
高频考点•深度剖析
[考点突破]
考点一
菌种 项目 生物 学分类
食品加工中的几种发酵菌种的比较
酵母菌
真核生物
醋酸菌
毛霉
乳酸菌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代谢类型
发酵条件 生产应用
异养兼 异养需氧 异养需氧 异养厌氧 性厌氧 前期需氧, 一直需氧 一直需氧 无氧 后期不需氧 制作泡菜、 酿酒、发面 酿醋 制作腐乳 酸奶
目录
酶
2.果醋制作的原理 (1)所需菌种:醋酸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最适生长 温度为 30~35 ℃。 (2)菌种的生活特点
人教版生物选修一1.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授课课件(共24张PPT)

三、果酒、果醋制作的基本过程
1.对发酵瓶、纱布、榨汁器等用具进行清洗并消毒。 2.取葡萄500g,去除腐烂的叶子,用清水冲洗葡萄1-2次除去污物
(注意冲洗次数不宜太多),去除枝梗.
3.榨汁后装入发酵瓶(要留出大约 1/3的空间) 。
4.将发酵瓶置于适宜的温度(18-25℃)下酒精发酵。 【简易装置12h天排气一次(拧松瓶盖)】 5.10天后,取样检验。 6.加入醋酸菌或醋曲,然后移至30-35℃条件下发酵,适 时充气(氧气或者无菌空气)。
讨论:果醋的作用
果醋中含有20多种氨基酸和16种有机酸,不 仅对8种有害微生物如葡萄菌、伤寒菌、赤痢 菌、霉菌等有明显抑制杀灭作用,还可降低 胆固醇、促进消化、降低血脂和血压、软化 血管、提高肝脏的解毒和新陈代谢等。
1.适量食醋对消化不良和缺乏胃酸的老年人能生 津开胃,加强消化系统的功能。 2.适量食醋能抑制老年人肠道内肠毒素对人体的 影响。
课题2 果醋的制作
教学目标
1.说明果醋制作的原理。 2.设计制作果醋的装置。 3.完成果醋的制作。
♪课题重点:说明果醋的制作原理,设计制作装置,制 作出果醋。 ♪课题难点: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一、果醋的制作原理 1、小醋组讨酸论菌,(思原考核下细列菌问题):二分裂增殖
21、、醋果酸醋菌的最适制生作长利温用度的30菌-3种5℃是、?PH属:于偏酸原核5还.4~6.3 、 醋是酸真菌核是生好物氧细?菌如,何只繁有殖当的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
方程式为: C2H5OH+O2
酶
CH3COOH+H2O
(2)分析此发酵装置不足之处 易被杂菌污染
思考:结合果酒、果醋的制作 原理,你认为应该如何使用这 个发酵装置?
高中生物 选修一 第一轮复习 PPT课件 图文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 重氮化反应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生成 玫瑰红溶液。
将经过反应显色后的泡菜待测样品与标准液比色, 即可估算出样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P10
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微生物的培养 一、培养基: 1、概念: 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 2、成分:水、无机盐、碳源、氮源 3、种类: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琼脂)
(4)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
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这 是因为_既__为__酵_母__菌__大__量_, _繁_殖__提__供__适__量_的__氧__气__,__又__ _防_止__发__酵__旺__盛_时__汁__液__溢__出_。
(5)甲装置中,A液体是葡__萄__汁_,NaHCO3溶液的 作用是 吸收酵母菌酒精发酵产生的CO2 。
若用乙装置,在发酵过程中,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与每乙隔装12置小相时比左,右甲(装一置定的的优时点间是)将瓶盖拧松一次
。
既能及时排除(发酵
产生的)CO2,又能减少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
(6)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用重铬酸钾 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该试剂与酒精反应呈 现 灰绿色 。在果酒酿造过程中,如果果汁灭菌 不严格,含有醋酸杆菌 ,在酒精发酵旺盛时, 醋酸杆菌能否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
无机盐、维生素、蔗糖、植物激素 (2)外植体消毒 (3)接种、培养、移栽 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从芽--诱导生根 PH:5.8、温度:-22、每日光照:12h
二、月季花药培养
1、花药选取:初花期、未开放花蕾、单核期
2、培养过程:
花粉(脱分化)→愈伤组织
↓(脱分化)
↓(再分化)
胚状体(分化) → 丛芽→诱导生根
将经过反应显色后的泡菜待测样品与标准液比色, 即可估算出样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P10
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微生物的培养 一、培养基: 1、概念: 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 2、成分:水、无机盐、碳源、氮源 3、种类: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琼脂)
(4)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
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这 是因为_既__为__酵_母__菌__大__量_, _繁_殖__提__供__适__量_的__氧__气__,__又__ _防_止__发__酵__旺__盛_时__汁__液__溢__出_。
(5)甲装置中,A液体是葡__萄__汁_,NaHCO3溶液的 作用是 吸收酵母菌酒精发酵产生的CO2 。
若用乙装置,在发酵过程中,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与每乙隔装12置小相时比左,右甲(装一置定的的优时点间是)将瓶盖拧松一次
。
既能及时排除(发酵
产生的)CO2,又能减少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
(6)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用重铬酸钾 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该试剂与酒精反应呈 现 灰绿色 。在果酒酿造过程中,如果果汁灭菌 不严格,含有醋酸杆菌 ,在酒精发酵旺盛时, 醋酸杆菌能否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
无机盐、维生素、蔗糖、植物激素 (2)外植体消毒 (3)接种、培养、移栽 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从芽--诱导生根 PH:5.8、温度:-22、每日光照:12h
二、月季花药培养
1、花药选取:初花期、未开放花蕾、单核期
2、培养过程:
花粉(脱分化)→愈伤组织
↓(脱分化)
↓(再分化)
胚状体(分化) → 丛芽→诱导生根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全册ppt课件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6)在 DNA 的析出与鉴定中,必须使用冷酒精(至少在 5 ℃以下存放 24 h),并且将一份含 DNA 的氯化钠溶液加入到两份冷酒精中,如果悬浮 在溶液中的 DNA 丝状物较少,可将混合液放入冰箱中再冷冻几分钟。
2.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1)材料中核物质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如研磨不充分或蒸馏水的量 不够。 (2)加入酒精后摇动或搅拌时过猛,DNA 被破坏。 (3)二苯胺配制时间过长,变成浅蓝色,影响鉴定效果。 (4)析出含 DNA 的黏稠物时,蒸馏水一次快速加入,影响实验结果。 (5)实验中有多次搅拌,但是其目的及操作方法是不同的,操作时不 注意区分,影响实验结果。
(4)实验中有两次使用蒸馏水。第一次加水是在获取 DNA 滤液时, 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膨胀破裂,加水后必须充分搅拌,应不少于 5 min,使 血细胞充分破裂;第二次加蒸馏水是在去除滤液中杂质时,加水是为了 稀释氯化钠溶液,使 DNA 逐渐析出。
(5)实验中有三次加氯化钠溶液。第一次是在破碎植物细胞获取 DNA 滤液时,加入氯化钠溶液是为了提高 DNA 的溶解度。第二次和第 三次都是在去除滤液中的杂质的步骤中。第二次加入氯化钠溶液,是为 了调节氯化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 2 mol/L,过滤除去不溶的杂质。第三 次加入氯化钠溶液是为了将析出的 DNA 丝状物溶解。
DNA 不被蛋白酶水 解
DNA 不溶于酒精溶 液
DNA 可被二苯胺试 剂染成蓝色
加入嫩肉粉
加入冷却酒 精(体积分数 为 95%) 加入二苯胺 试剂并沸水 浴
嫩肉粉中含木瓜蛋白酶,水解蛋白质 DNA 析出,除去溶于酒精的蛋白质 鉴定 DNA
2.DNA 和蛋白质在不同的物质的量浓度的 NaCl 溶液中的溶解度
预习交流
——如何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1)你能总结一下 DNA、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规律吗? 提示:对真核生物而言,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染色质)中,线粒体、 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 DNA。RNA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细胞质基质、核 糖体、叶绿体、线粒体)中,细胞核中也有少量的 RNA。 (2)你能列举不能用来提取 DNA 的细胞吗?请给出必要的解释。 提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植物的筛管细胞等,因为它们失去了 细胞核,而 DNA 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3)观察 DNA、RNA 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用吡罗红甲基绿的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然后用显微镜观 察。绿色区域代表 DNA 的分布区域,红色区域代表 RNA 的分布区域。
2.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1)材料中核物质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如研磨不充分或蒸馏水的量 不够。 (2)加入酒精后摇动或搅拌时过猛,DNA 被破坏。 (3)二苯胺配制时间过长,变成浅蓝色,影响鉴定效果。 (4)析出含 DNA 的黏稠物时,蒸馏水一次快速加入,影响实验结果。 (5)实验中有多次搅拌,但是其目的及操作方法是不同的,操作时不 注意区分,影响实验结果。
(4)实验中有两次使用蒸馏水。第一次加水是在获取 DNA 滤液时, 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膨胀破裂,加水后必须充分搅拌,应不少于 5 min,使 血细胞充分破裂;第二次加蒸馏水是在去除滤液中杂质时,加水是为了 稀释氯化钠溶液,使 DNA 逐渐析出。
(5)实验中有三次加氯化钠溶液。第一次是在破碎植物细胞获取 DNA 滤液时,加入氯化钠溶液是为了提高 DNA 的溶解度。第二次和第 三次都是在去除滤液中的杂质的步骤中。第二次加入氯化钠溶液,是为 了调节氯化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 2 mol/L,过滤除去不溶的杂质。第三 次加入氯化钠溶液是为了将析出的 DNA 丝状物溶解。
DNA 不被蛋白酶水 解
DNA 不溶于酒精溶 液
DNA 可被二苯胺试 剂染成蓝色
加入嫩肉粉
加入冷却酒 精(体积分数 为 95%) 加入二苯胺 试剂并沸水 浴
嫩肉粉中含木瓜蛋白酶,水解蛋白质 DNA 析出,除去溶于酒精的蛋白质 鉴定 DNA
2.DNA 和蛋白质在不同的物质的量浓度的 NaCl 溶液中的溶解度
预习交流
——如何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1)你能总结一下 DNA、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规律吗? 提示:对真核生物而言,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染色质)中,线粒体、 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 DNA。RNA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细胞质基质、核 糖体、叶绿体、线粒体)中,细胞核中也有少量的 RNA。 (2)你能列举不能用来提取 DNA 的细胞吗?请给出必要的解释。 提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植物的筛管细胞等,因为它们失去了 细胞核,而 DNA 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3)观察 DNA、RNA 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用吡罗红甲基绿的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然后用显微镜观 察。绿色区域代表 DNA 的分布区域,红色区域代表 RNA 的分布区域。
苏教版生物选修1全册课件第一章第一节

细胞分裂的奇迹
探索细胞分裂的过程,了解 细胞如何复制自身并构建多 细胞生物体。
细胞膜:保护和交流的关键
组成与结构
了解细胞膜的构成以及 它是如何形成具有双层 结构的薄膜。
选择性渗透
解释细胞膜如何控制物 质的进出,从而维持细 胞内外环境的平衡。
信号传递
揭示细胞膜如何通过受 体蛋白和信号分子进行 细胞间的通信。
叶绿体
了解叶绿体的特点和功能, 它们在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 以及植物生长过程。
内质网
揭示内质网的作用和结构, 以及它在细胞中蛋白质合成 和运输中的重要性。
生命分子:构建多样性
1
碳水化合物
了解碳水化合物在细胞中的结构、
脂质和脂肪酸
2
功能和重要性,包括能量储存和结 构支持。
揭示脂质和脂肪酸的组成、结构和
细胞通过结合并形成组织,从而构建了不 同的器官和系统,使我们能够生活和运动。
苏教版生物选修1全册精品课件 第一章第一节
生命基础 细胞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和功能
生命的奇妙之处
神奇的DNA
探索DNA的形态和结构,以 及它如何承载我们所有的遗 传信息。
植物的光合作用
揭示植物如何利用阳光和二 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 能量并释放氧气。
奇妙的细胞壁和细胞质
1 细胞壁的功能
探索细胞壁的重要作用,如提供支持、保护细胞和维持形态。
2 细胞质的组成
了解细胞质的组成部分,如细胞液、细胞器和溶质,并明确它们的功能。
3 细胞补给站
揭示细胞质是维持细胞正常运作所需的重要物质的储存和分配中心。
2021届生物高考一轮复习-选修一专题复习(共23张PPT)

微生物多
2020.1 泡菜发酵初期,由于泡菜罐加盖并水封,会使 喜好氧的 ? 菌被逐渐抑制。发酵中期,乳酸菌大量繁殖,会使 不耐酸的 ?
菌受到抑制。发酵后期,乳酸生产过多,会使乳酸菌受到抑制。
寻找菌种 分离纯化
实验1 LB培养基: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氯化钠、水、琼脂 (固体)。划线分离法 实验2 尿素固体培养基(葡萄糖、氯化钠、K2HPO4、酚红、琼
察是否产酸。
寻找菌种 分离纯化 课堂练习
寻找菌种 分离纯化 活化、扩增 课堂练习
寻找菌种 分离纯化 活化、扩增
书P46 实验室制作葡萄酒时,干酵母加入发酵瓶前怎样进行活
化处理 干酵母加入温水和 ?活化处理的目的是 扩增 ?
极少量蔗糖
菌种
制酒 流程图
过
寻
分活
发
程
产
找
离
化、 酵
监
品
菌
纯扩
生
控、 检
• 交联法:戊二醛是常用的交联剂,使酶分子相互关联,从而得到 三维的交联网架结构。
• 包埋法:用海藻酸钠配成水溶液,加入菌体或酶搅拌均匀,以一 定的速度滴入氯化钙溶液形成凝胶小珠。
谢谢观看
用光程1cm的比色杯在540nm波长处,测定光密度值
光程1cm的比色杯 光程0.5cm的比色杯
10ml水,加入4.5ml氯化铵缓冲液、2.5ml60%乙酸溶 液和5ml显色液,定容于25ml的容量瓶中。
检测物吸收 掉的光密度
发酵生产 过程监控、检验
可以通过测定 酵母菌的活菌数, 发酵液葡萄糖含量, 酒精浓度, 发酵液的密度等。
使连续发酵,连续生产,连续提取成为一种可能。
在建立和优化固定化处理工艺时,除考虑酵母菌的活性 和用量、反应的温度、pH、作用时间等环境因素外,还需考
2020.1 泡菜发酵初期,由于泡菜罐加盖并水封,会使 喜好氧的 ? 菌被逐渐抑制。发酵中期,乳酸菌大量繁殖,会使 不耐酸的 ?
菌受到抑制。发酵后期,乳酸生产过多,会使乳酸菌受到抑制。
寻找菌种 分离纯化
实验1 LB培养基: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氯化钠、水、琼脂 (固体)。划线分离法 实验2 尿素固体培养基(葡萄糖、氯化钠、K2HPO4、酚红、琼
察是否产酸。
寻找菌种 分离纯化 课堂练习
寻找菌种 分离纯化 活化、扩增 课堂练习
寻找菌种 分离纯化 活化、扩增
书P46 实验室制作葡萄酒时,干酵母加入发酵瓶前怎样进行活
化处理 干酵母加入温水和 ?活化处理的目的是 扩增 ?
极少量蔗糖
菌种
制酒 流程图
过
寻
分活
发
程
产
找
离
化、 酵
监
品
菌
纯扩
生
控、 检
• 交联法:戊二醛是常用的交联剂,使酶分子相互关联,从而得到 三维的交联网架结构。
• 包埋法:用海藻酸钠配成水溶液,加入菌体或酶搅拌均匀,以一 定的速度滴入氯化钙溶液形成凝胶小珠。
谢谢观看
用光程1cm的比色杯在540nm波长处,测定光密度值
光程1cm的比色杯 光程0.5cm的比色杯
10ml水,加入4.5ml氯化铵缓冲液、2.5ml60%乙酸溶 液和5ml显色液,定容于25ml的容量瓶中。
检测物吸收 掉的光密度
发酵生产 过程监控、检验
可以通过测定 酵母菌的活菌数, 发酵液葡萄糖含量, 酒精浓度, 发酵液的密度等。
使连续发酵,连续生产,连续提取成为一种可能。
在建立和优化固定化处理工艺时,除考虑酵母菌的活性 和用量、反应的温度、pH、作用时间等环境因素外,还需考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精品课件选修1-1

跟踪训练2 下列关于腐乳制作过程的操作, 不正确的是( ) A .先将豆腐切成块放在消毒的笼屉中,保 持温度在15~18 ℃,并具有一定湿度 B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放在瓶中,并逐层加 盐,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 C.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 D.卤汤中香辛料越多,口味越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腐乳制作过程中有关 量的控制、配制卤汤时酒量控制在12%左右。豆 腐发酵温度为15~18 ℃,此温度不适于细菌、 酵母菌和曲霉的生长,而适于毛霉的慢慢生长。 香辛料可以调制腐乳的风味,也具有防腐杀菌的 作用。含量多少可根据自己的口味来配制卤汤, 但并不是越多,口味就越好。故选D。 答案:D
拓展深化 果酒和果醋发酵装置的设计思路: ①酵母菌繁殖需要空气,醋酸菌是好氧细菌, 则果酒制作前期和果醋制作整个过程都需要氧气; 酵母菌产生酒精时是厌氧的,则在充气口应该设 置开关。 ②发酵过程中产生 CO2 ,需要设置排气口; 为了防止空气中微生物污染,排气口应该连接一 个长而弯曲的胶管。 ③为便于取样及监测发酵情况,需要设置出
发酵后期
继续增 减少(乳酸积累,pH 下降至相对稳定(硝酸 多,pH继 下降,抑制其活动) 盐还原菌被完全抑制) 续下降
拓展深化 蔬菜中的硝酸盐容易被滋生的硝酸盐还原菌 还原成亚硝酸盐,这样红细胞内的亚铁血红蛋白 就被氧化成高价铁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 带氧气的能力,导致缺氧性中毒症状。
2.实验流程
(5)写出与(4)题有关的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6)若在果汁中只含有醋酸菌,在果酒发酵旺盛时,醋酸菌能否将果汁中 的 糖 发 酵 为 醋 酸 ? 说 明 原 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修1专题1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件 (共18张PPT)

问题2:你如何证实葡萄汁转化为葡萄酒,是由于酵母菌的发酵作用? 你能想出什么简单易行的方法,证明葡萄醋中确实有醋酸生成吗?
设置对照组,将葡萄汁进行高压灭菌,分别装入A、B两个发酵 瓶,并各留有1/3空间,A组加入酵母菌,B组不加,进行发酵, 可证明葡萄酒的产生是由于酵母菌的作用。证明葡萄醋中有醋酸 生成,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品尝或用pH试纸鉴定。
④气体控制: 前期需氧,后期无氧。
(二)果醋制作的原理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醋酸菌的代谢类型和生长最适温度?
异养需氧型;30~35 ℃ 问题2:醋酸菌如何发酵生成醋酸?
在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降糖分解形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可 将乙醇转变成乙醛,并进一步转变成醋酸。
问 题 3:醋瓶子、未喝干的啤酒瓶子放置久了,在醋和啤酒表面形成 一层“白膜”。它是怎样形成的?
“密封”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 问题3:酒精发酵过程中发生“先来水后来酒”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酵母菌首先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了水,然后进行无氧呼吸才产生酒精。 问题4:为什么酿造葡萄酒不用添加酵母菌? 葡萄糖皮附有野生型酵母菌。 问题5: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 发酵过程中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到发酵液中。
2.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①榨汁机要洗净并晾干; ②发酵装置要洗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 ③装入葡萄汁后,封闭充气口。 思考:在实际生产中,还要对发酵液进行煮沸处理,目的是什么?
消灭发酵液中的杂菌 。
3.控制发酵条件
讨论回答控制发酵条件相关问题。 问题1: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 ℃?制葡 萄醋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 殖。因此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温度范围内。而醋酸菌是嗜温菌, 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因此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设置对照组,将葡萄汁进行高压灭菌,分别装入A、B两个发酵 瓶,并各留有1/3空间,A组加入酵母菌,B组不加,进行发酵, 可证明葡萄酒的产生是由于酵母菌的作用。证明葡萄醋中有醋酸 生成,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品尝或用pH试纸鉴定。
④气体控制: 前期需氧,后期无氧。
(二)果醋制作的原理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醋酸菌的代谢类型和生长最适温度?
异养需氧型;30~35 ℃ 问题2:醋酸菌如何发酵生成醋酸?
在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降糖分解形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可 将乙醇转变成乙醛,并进一步转变成醋酸。
问 题 3:醋瓶子、未喝干的啤酒瓶子放置久了,在醋和啤酒表面形成 一层“白膜”。它是怎样形成的?
“密封”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 问题3:酒精发酵过程中发生“先来水后来酒”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酵母菌首先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了水,然后进行无氧呼吸才产生酒精。 问题4:为什么酿造葡萄酒不用添加酵母菌? 葡萄糖皮附有野生型酵母菌。 问题5: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 发酵过程中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到发酵液中。
2.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①榨汁机要洗净并晾干; ②发酵装置要洗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 ③装入葡萄汁后,封闭充气口。 思考:在实际生产中,还要对发酵液进行煮沸处理,目的是什么?
消灭发酵液中的杂菌 。
3.控制发酵条件
讨论回答控制发酵条件相关问题。 问题1: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 ℃?制葡 萄醋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 殖。因此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温度范围内。而醋酸菌是嗜温菌, 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因此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选B 在选葡萄时应先冲洗1~2次,再去除枝梗,
以防止葡萄破损被杂菌污染;酵母菌的繁殖力虽然很
强,但仍要对所用装置进行消毒处理,因为若含有有
害的微生物,会影响酒的品质;酵母菌在20 ℃左右的
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效率最高。
.
9
9.下列关于泡菜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主要是因为它 们的亚硝酸盐的含量低 B.制作泡菜的盐水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约4∶1 C.引起杂菌滋生的原因往往是泡菜坛子密封不 严或盐的比例过大 D.制作泡菜液的关键是配制调料,调料是泡菜 风味形成的关键,包括佐料和香料
解析:选A 蒸馏法一般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 薰衣草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压榨法一般适用于柑 橘、柠檬等易焦糊原料的提取;萃取法适用范围较广。
.
8
8.下列关于果酒制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应先去除葡萄的枝梗,再进行冲洗,这样洗 得更彻底 B.使发酵装置的温度维持在20 ℃左右最好 C.在发酵过程中,需从充气口不断通入空气 D.由于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不需对所用装 置进行消毒处理
解析:选A 选择培养能够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经 选择培养后的样品浓度较高,需稀释后,才可涂布到鉴别 培养基上,以便分离。
.
6
6.生物体内的酶很容易降解、失活。洗衣粉中的酶 却能较长时间保持活性的原因是( ) A.生物体内的酶活性受温度影响,洗衣粉中的酶 不受温度影响 B.洗衣粉中的酶外层有特殊的化学物质层层包裹, 保持其活性 C.生物体内的酶是蛋白质,洗衣粉中的酶是无机 物 D.以上全部正确
解析:选B 洗衣粉中的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因
此用加酶洗衣粉洗涤衣物时,水温要适宜;洗衣粉中
的酶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层层包裹,使之与洗衣粉中的
其他成分隔离,因而能较长时间保持活性;不论是生
物体内的酶还是洗衣粉中的酶,都属于有机物,是生
物催化剂。
.
7
7.下列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所选取的原料、相应精 油的名称及适宜的提取方法错误的是( ) A.玫瑰花、玫瑰精油、压榨法 B.橘皮、橘皮精油、压榨法 C.茉莉花、茉莉浸膏、萃取法 D.薰衣草茎叶、薰衣草油、蒸馏法
少,约在pH为4.0左右时,亚硝酸盐已达到最大积累量,
而后,随着pH降低,亚硝酸. 盐迅速分解。
11
11.下列关于菊花组织培养技术与月季花药培养技 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者的培养基配制方法、无菌技术及接种操 作等基本相同 B.花药培养的选材很重要,需选择适宜时期的 花蕾 C.若某二倍体植物同时进行这两项技术,结果 都能得到纯种 D.前者是后者操作的基础
解析:选C 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植株基因型与母本一
致,不一定是纯合的。
.
12
12.花药培养技术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同,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花药培养需选择发育时期适宜的花蕾 B.花药培养对培养基配方的要求更为严格 C.培养基配制方法完全不同 D.花药裂开后释放出的愈伤组织或胚状体要及 时更换培养基
解析:选C 泡菜制作过程依靠的是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在制作时一定要将泡菜坛子密封,防止杂菌污染;盐 的比例过大不会引起杂菌大量繁殖。
.
10
10.下面两图是某研究人员研究甘蓝自然乳酸发酵 过程中硝酸盐、亚硝酸盐、pH的变化曲线。图中 各曲线代表的物质是( )
A.①硝酸盐 ②亚硝酸盐 ③亚硝酸盐④pH
B.①亚硝酸盐 ②硝酸盐 ③亚硝酸盐 ④pH
C.①硝酸盐 ②亚硝酸盐 ③pH ④亚硝酸盐
D.①亚硝酸盐 ②硝酸盐 ③pH ④亚硝酸盐
解析:选C 植物体内含有的硝酸盐,在发酵初期,具
有还原能力的大肠杆菌等杂菌,能将硝酸盐转化成亚
硝Hale Waihona Puke 盐;随着乳酸菌产生乳酸量的不断增加,环境pH
不断下降,杂菌生长受到抑制,亚硝酸盐的生成量减
解析:选C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如果灭菌 不彻底,杂菌会迅速繁殖,与外植体争夺养料, 并产生对外植体有毒害的物质,导致实验失败, 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不进行严格灭菌对A、B、 D项实验结果也有影响,但影响不大。
.
3
3.下列不属于微生物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的是
() A.单细胞挑取法 B.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 C.接斜面法 D.选择培养基分离法
解析:选C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 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分离、 纯化方法有:单细胞挑取法、平板划线法等。接斜面 法一般是将得到的单菌落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 基上,以便做鉴定或扩大培养或保存之用。
.
4
4.下列关于培养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氮源、无机盐、水等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 要素 B.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不同碳源的培 养基 C.可在培养基中加入磷酸氢二钾或磷酸二氢钾,用于 维持pH的相对稳定 D.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操作顺序为计算、 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生物选修一复习测试题(1)
.
1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市售腐乳有时口感不好,豆腐较硬,产生 此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豆腐块的含水量太低 B.发酵时间太长 C.调味品加入量不足等 D.菌种不纯、菌种变异、菌种老化等
解析:选B 发酵时间长,蛋白质水 解彻底,腐乳较软。
.
2
• 2.高中生物学实验中,在接种时不进行严格无 菌操作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 A.将少许干酵母加入到新鲜的葡萄汁中 B.将毛霉菌液接种在切成小块的鲜豆腐上 C.将转基因植物叶片接种到无菌培养基上 D.将土壤浸出液涂布在无菌的选择培养基上
解析:选C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花药培养技术相同之处:
培养基配制方法、无菌技术及接种操作等基本相同。不同
之处:花药培养的选材非常重要,需事先摸索适宜时期的
解析:选D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正确 的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
5
5.下列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过程中操作有误的是( ) A.经选择培养后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 培养基上 B.选择培养这一步可省略,但培养的纤维素分解菌 少 C.加刚果红染色后,可在实验组菌落周围出现明显 的透明圈 D.对照组可用同样的培养液涂布到不含纤维素的培 养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