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幸福观

周易的幸福观
周易的幸福观

周易的幸福观

2013-01-18 19:28

作者:知未来

【字號】大中小

【正体版】【打印机版】

一、

(一)幸福定义

现代人认为幸福是心理得到满足/快乐的状态。(参百度百科)

它的反义词不止一个:不快,痛苦,郁郁寡欢,愤怒,恐怖,悲伤,忧虑等负面心理。

这应该是狭义的幸福。

广义的幸福包括心灵的宁静、祥和、自由、理性的升华、天下太平等(笔者理解)。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心理需要分5等,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社交需求(情感和归属/爱的需求),

4.尊重需求,5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他认为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所以,相应的人的幸福也有5个层级,即上述5种需求满足的幸福。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社交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可见,既然人的需要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那么人的幸福也有物质精神两方面。

(二)幸福训诂(编辑于《百度百科》)

1.“幸”是个会意字,从“夭”和“屰(ni)”。上面的“土”是“夭”的变形,意为人夭折将要入土安葬;下面的“¥”是“屰”的变形,意为情况发生逆转,死而复生,慢慢醒来,借“醒”声表示即将入土的死人又苏醒过来。逢凶化吉就是世上最大的幸事,幸为精神生活的满足感。只有这样解字才能通解“不幸”。

“福”是形声字。从示,表示与敬神有关,畐(fu)声,畐为盛酒的容器。似双手捧着盛满酒的酒器伏地祭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福为物质生活的满足感。二字合为一词,幸福指人们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满足感。

2.幸,①.吉而免凶也。------东汉?许慎《说文》。

②非分而得谓之幸。——《小尔雅》

(按:上述意思,即,①.逢凶化吉。②.非分意外的所得。)

福,①.佑也,------东汉?许慎《说文》。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与“祸”相对,(按,本作祜也)。(按:即人们通常认为的福分)

3.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不幸福,斯无祸;不患得,斯无失。”

(这是对祸福得失的一种感受,意思是:不要得意于目前的福份,这样才没有祸端(的痛苦)。不要时刻担心你既已得到的,这样才没有失去(的失落)。)

4.综上所述,中国古文化对幸福定义大致包含:①逢凶化吉,(如1927年生人的波兰老人芭芭拉.罗丽亚曾经127次大难不死,阿拉法特也多次大难不死等)②非分意外的收获/所得,③通常的福分,④调整心理得到的安宁。

二、纵观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对于幸福的论述

有的认为是感官享乐,有的认为是理性的认识或践行或升华,即或因感性享受带来的幸福或因理性认识升华、修为导致的幸福。

笔者认为,两者在客观上都是存在的,但因为人的认识差异、情感差异、践行差异、修为差异,从而导致的幸福感受也因人而异。

换个角度看,幸福包含两部分:1.主体的自我内在的物质或精神因素,2.客体的自我以外的外在物质或精神因素。导致幸福的外在或内在因素可以称为幸福因子,反之导致不幸福的外在或内在因素可以称为痛苦因子。

三、笔者对幸福的理解是

1、幸福因子

内在的幸福因子(佛教称为正报),应该是满足马斯洛5种心理需要的内在因素(物质、精神),包含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感情、情绪,自我正确深刻的见解认识、信仰价值观,自我正确深刻的道德理念,自我接纳的有益的知识经验等。

反之,不健康的身体,不健康的心理、感情、情绪,错误肤浅的见解认识、道德理念、信仰价值观,有害的知识经验,不健康运行的社会体制等是痛苦因子。

外在的幸福因子(佛教称为依报),应该是满足马斯洛5种心理需要的外在因素(物质、精神),包含满足生理、安全需求的物质生活因素,如衣食住行等,以及满足情感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精神因素,如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家庭,良师益友,

有益的书籍、信息,健康运行的社会体制等。

2.易学对幸福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①《系辞》有“爱恶相攻而吉凶生”:人们因为喜爱和厌恶的(不同而导致)矛盾冲突,产生了吉凶。“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因为真实和虚伪的(不同而导致)相互作用,产生了利害。这是讲表面直观的道理。大概来说,不同的观念导致不同的情感,然后产生不同的言行,这就有不同的吉凶结果。所谓祸福、利害、得失,都是人感受到有利有害,痛苦快乐而已。

周易大师米鸿宾先生讲“凡夫俗子之所以战胜不了自己的命运,是因为战胜不了自己的见解”。还讲“看破,放下,自在”(摘自《大易识阶》)。这是高层次的幸福观。笔者认为,是说世人多被常识、经验、科学观念的框框所迷住,不能突破物质世界规律的常识,而上升到高级理性的认知。即,不能从易学所言的低级“形而下”的“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高级“形而上”的“道”的理性认识。因为不能突破常识的低级见解,也就不能认识周易命运规律的实质,所以就谈不上把握命运规律,又怎能战胜命运、通达幸福呢?

《易经》,对人类所总结的义理,总的来说,符合道德的多吉,违背道德的多凶。常用吉凶、悔吝四个字来告诫。吉则祥则喜;凶则悲则悔则吝。所以《系辞下传》讲周易的要旨:“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道也。”意思是:自始至终都要谨慎、不要犯错,是易道的主旨。因为这样以后就不必承担责任了。这就是为什么米先生告诫:要时时看护好自己的思想。这与佛学原理是统一的:即,人的一切福份、苦难都从德(正行善行受苦等所积)、业(邪行恶行奢侈等所积)而来。米先生讲:一切都是因果,即是此意。

②从五行易学来说,人内在外在的祸福吉凶有大概的定数或数量,如八字能知一生祸福层次的高低多少。六壬神课知每日吉凶规律。所以幸福是有先天预定的基数的。过分强取福分,就会预支/透支福分,而导致车祸、丢官、牢狱、疾病等灾祸。这是易学大师米先生讲过的“身弱不担财原理”透露出来的(参网络《大易识阶》之《米师文集》)。据笔者所知,某女因获得海外巨富遗产,曾问卜于卦师,告之,无福享受,但不信,一年后肠癌死亡。假如按卦理她有福享受,当然不会罹难(所以易学的象数是可靠的祸福参数)。

米在《大易识阶》之《定数与变数》讲:“以不定(可变的人心)去动摇有定(有祸福定数的命运),其势必败(人不能胜天,)”“人心不定(人心可变),所以定命(有定数的命运)中才有变数(人可以有限改运)”。

笔者理解:上天给每个人先天安排好了一生的“命”(的程序),而“命”是已经定好的祸福定数(或基数),已经摆放在一生的各个时间段里,这是生生世世的积累,所以“命”是定数(或基数)。但是人心是可变的,可变的人心在已经定好的命数的各个时间段里会有不同作为(念、情、言、行);即易学所说的后天努力,不断与先天命的定数互动,从而改变(增减)了原来有基数的命数,形成了后天的“运”。这是改善命运祸福的理论基础,《了凡四训》《三世因果文》

等是此理论的实践。但是米先生等认为命运的祸福改善是缓慢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米大师倡议人们:“只有人人知足,人人安分,(认识命运规律后,调整人心),才能达到天下太平。”以及“顺天理,灭人欲”,《系辞》有“乐天知命故不忧”也是此意,这确是易学理性推断的正确结论,这也是易学理论对于整体人类社会的忠告。因为这样做,按照周易原理,能给人类带来最大的和谐、平衡!而和谐、平衡,是生命的幸福根源。反之,如果人们都不知足,不安分,必然是勾心斗角、巧取豪夺,造成社会各个因素、天地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失衡!

人类会因为只有物质财富的丰盛而没有精神境界的完善达到天下太平吗?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虽然物质财富越来越多、丰厚,但是总体而言,人类的幸福感是不是越来越缺失了?人类并没有象马列理论预言的那样,只因物质高度发达而精神境界也高度觉悟!事实是,两者发展并非成正比关系同步发展,反而成反比关系。原因难道不是整体人类精神境界的荒废、缺失以致堕落吗?而目前本身就具备高度精神文明境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其实就是在扭转这种物质精神发展失衡的危险状态,可谓力挽狂澜、扭转乾坤!

另外,易学学员可以达到“洁(无欲)、净(静空定)、精(精专不杂)、微(知微见著、防微杜渐)”是易学研究者可以达到的高境界的幸福。

③在易学六壬神课占卜中有一种福分,叫“得时者为上上”,意为“巧得天机,化通万象。”也有恰逢其时之意,俗话“腿长,赶得上”。实为借助时机、天力之意。

《大易识阶》总结古圣贤“得时”之意,即“出现时势,发现时势,抓住时势,不失时机”。占卜中逢此象,判断为能赶上好时机、天时甚佳、甚巧,借助天力之意,当然也需要人的付出和努力。

当前,天文学成果看到:宇宙天体在巨烈突变,众多的星辰死而复生。对应到地球人类,很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天象、时势正在巨变,相应勃然兴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三退大潮的澎湃汹涌,这蕴含未来必有突飞猛进的突变。令人欣慰的是,很多有识之士能乘此万古难遇之洪大时势,有所作为,诚可谓巧夺万古天机!(《系辞》中“变通者,趣时者也;”即此意。)因为正是他们会给人类的未来带来巨大福分(仅适于有福能进入未来的新人类)。

《大易识阶》提到:明朝著名思想家吕坤曰:“势之所在,天地圣人不能违也。势来时,即摧之未必遽坏;势去时,即挽之未必能回。”。民谚说:“时来运转喜气发,多年枯枝发了芽;枝叶重生多茂盛,几人见了几人夸。”这就是得其所,得其时,胜得千金!值得深思玩味。愿君:通达圣贤意,早日得洪福!

3.流行词语包含的幸福意义

近来流行一个词“正能量”,是人们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表现。“正能量”不仅指正善、真诚、忍耐、光明、公正、民主、宪政等正面的精神、心理、意识状态、社会以及正善的人们/君子,也应该指人在长期生命(轮回)历史过程中因为正念、正行、受苦、利他等正的心理、行为积累的福德。(因为按照周易原理:五行相生并动态平衡,即和谐平衡为福,而“正能量”能使天地人、社会大系统保持最大和谐、平衡。)其实,一切外在、内在幸福都由此而来。这是真正的幸福因子。(佛教十善业等对其有所总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从易学的象数看,“正能量”是有大致的数量的,可以叫正定数,比如,六爻的“子孙”爻的旺衰(批八字的“用神”旺衰)指“正能量”、正思维、正意识、福份的大小。“正能量”可以增减,叫变数,主要是人心、修为的正增或人性升华引起。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反之“负能量”应指邪恶、虚伪、嫉妒、暴虐、黑暗、不公、专制等负面的精神、心理、意识状态以及邪恶的人/小人。也应该指人在长期生命历史过程中因为邪念、邪行、过分享乐、自私等负的心理、行为积累的罪业。(因为按照周易原理:五行相克、动态失衡,即冲突、失衡为祸,而“负能量”能使天地人、社会大系统发生冲突、失衡。)其实,一切外在、内在的不幸福/痛苦都由此而来。这是真正的不幸福/痛苦因子。从易学的象数看,“负能量”也是有大致的数量的。六爻的“官鬼”爻的旺衰指“负能量”、负思维、负意识、灾祸的大小。“负能量”也可以增减,主要也是因人心、修为减损或人性堕落导致。所谓“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应该是佛学的共识。

总起来,人的幸福根本在于人心的积累。是基于精神的内因为主,所以人要增福减灾,就要强化正能量,抑减负能量,时时处处身体力行。整个社会也是如此,应该抑恶扬善,弘扬正气,铲除各种精神、物质腐败及其赖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4、从整个社会来说

构成社会的正能量越多越大,社会幸福指数越高/大,或变得越来越高/大。反之,构成社会的负能量越多越大,不幸福/痛苦指数越高/大。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团体、家庭、社会中,也是如此。纵观古今人类社会历史,宪政社会能给人类带来最大正能量和幸福指数,因为按照周易原理它能带给社会最大的和谐、动态平衡!专制社会却是巨大的不幸福/痛苦指数的来源!因为按照周易原理它必然导致社会最大的实质性冲突、动态失衡!所以觉醒的人们应共同努力促成这一福祉的早日到来。

5.获得幸福的万古难寻秘旨

笔者曾经病患连绵、灾祸频频,后遇到看似极为普通的一人,送给我一本书,幡然醒悟,尽心身体力行,结果很快病患一扫而光,大难得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常心想事成(这也是真正的易学家的认识和体会)。后来得知,那是因为有真正的佛道神为自己减少了大半的负能量(罪业),否则早就下地狱了。至此才明白,如果不是幸遇真正修行法门,世上谁能替人承担大半的罪业(也就是周

易命运卦中那些注定饶不了人的刑冲克害、凶煞等带来的灾祸)?笔者体会,至今笔者也没有遇到有哪位易学大师或古法宗教修士有这样的超常法力的!

而笔者发现身边太多的人(包括众多易学、宗教大师们)都徘徊在古法宗教中,还自以为是个菩萨、佛或者行菩萨道!!其实,那些宗教法门几乎都犹如目前天上众多老化的星辰,正在被正法或淘汰中,他们本身连自己都很难能进入未来,怎能保你立地成佛!可悲!!连真正的能使人进入未来的道、法都认识不到,何谈进入未来?哪怕是成为未来的一个普通众生都难以达成!!未来佛,真的象你们推算的要过多少亿年才来度人吗(他所在时空中的时间跟人类时间可能差别很大!!)?假如你真的看到或听到真佛、道,你就能认出他来吗?真佛、道会直接告诉你他是真佛、道吗?你以为没有很高的悟性、付出和代价就能得闻真正的佛法吗?古文化描述的正法修炼,哪有未经磨难、未经考验、轻轻松松成佛的?就是要成为三界内的一个仙,有那么轻轻松松的成就的吗?望有缘人深思、莫失良机!

这里无暇细述。用几句话就可以说明:

找准正法修行法门,尽心身体力行,洪福定赐有缘人。

相信聪明的读者不难找到这个答案!

6.为什么真正的修行或修为就是最大的幸福?

《系辞》有言: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译文:孔子说:“祐,就是佑助,天所佑助的,是顺从(天之正道);人所佑助的,是诚信,履行诚信而思于顺天,又崇尚圣贤,所以,(这才是)‘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真正意义)。”类似西谚:“自助者,上帝助之。”但是其中的内涵不够。

综上所述,“祐”有意外非分所获之意(《新华字典》注释:迷信的人指神帮助),包括天地之所赐,人之所助。但不是偶然的“天上掉馅饼”或“免费午餐”,而是有条件的,即,顺从天道,履行诚信,崇尚圣贤(的教诲)。正是因为真正的修行者能够做到,所以他们能获得最大的幸福。从五行易学占卜术原理来说,这是因为构成修者自身的“五行成分或五行能量”的卦象已经被天(或神佛道)大大改变、优化的结果。而一般人是没有这个天赐优惠券的!

另外,有些人为什么不修行,也能获得天祐?

因为他们在无意识的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做到了“顺从天道,履行诚信,崇尚圣贤(的教诲)”,即“不修道已在道中”,当然,这种情形,难能可贵,比较少。这个原理解释了“芭芭拉”等人多次大难不死的原因。

附录:

一、《系辞》关于吉凶祸福的论述摘录

(译文多采用刘大钧、林忠军):

1.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黄寿祺译文:天下各种意识观念以门类相聚,各种动植物以群体相区分,吉凶(就在同与异的矛盾中)产生。

2.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译文:所以天生(蓍龟)神物,圣人效法它;天地变化,圣人效法它;天垂示(日月星)象,现示吉凶,圣人效法它;黄河出图,洛水出书,圣人效法它。

3.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译文:因此君子闲居时则观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辞;行动时则观察卦爻的变化,而玩味其筮占。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吉祥而无不利”。

4.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译文:吉凶,是说明事务失得的;悔吝,是说明有小的过失。无咎,是说明善于补求过失。

5.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④

译文:顺应天道,知晓性命之理,因而不会忧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够爱人。

6.子曰: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译文:孔子说:言行,这是君子的门枢和弩机。枢机在发动时,主宰着荣辱(的变化)。言行,君子是可以用它来惊动天地的,怎可不慎重呢?

7.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译文:《易》说:‘以肩负物而又乘车,以至招来盗寇来打劫。’以肩负物,这是小人做的事情;车乘,是君子(使用的)器具,小人乘坐君子的器具,所以盗寇想来抢夺他,对上骄慢而对下暴虐,盗寇想来讨伐,懒于收藏财富是教盗寇来抢,打扮妖艳是引诱盗寇来奸淫。《易》说:‘以肩负物而又乘车,招致了盗寇’(说的是)自己招来盗寇。

8.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译文:吉凶悔吝,都是出于人们的行动;变化会通是要趋向合宜的时机。人事之吉凶在于以正道取得胜利;天地之规律在于以正道显示于人;日月之道在于以正道焕发光明;天下的变动都统一于正道。

(趣时:①谓努力与当时的形势、环境及条件相适应。②抓紧时机;及时。参《百度百科》)

9.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事物的变易,总是达到穷极就要变,变了就会通畅,通畅了就能够长久。所以“有上天保佑,吉祥,没有什么不利”。

10.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译文:孔子说:“小人不知道羞耻不明了仁义,不使他畏惧不会有义举,不见到功利不能劝勉(他)作好事,不用刑威不能惩罚(制服),小的惩罚使他受到大的戒惧,(以致不犯大罪),这是小人的福气。

11.善不积,不足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

译文:善事不积累,不足以成名,恶事不积累,不足以毁灭自身。小人将小的善事视为无益而不去做,把小的恶事视为无伤害而不去掉,所以恶行积累到无法掩盖,罪大恶极因而不可解脱。

12.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译文:孔子说:“德行浅薄而位处尊贵,才智低下而图谋大事,力量微小而肩负重任,很少有不受惩罚的。

13.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译文:孔子说:“能知晓(事理的)几微,大概是神吧?君子与上相交不谄媚,与下相交不渎慢,这算是知晓几微了。几,是事物变动细微,吉的先现。君子见几而行动,不待终日。

14.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译文:孔子说:“祐,就是佑助,天所佑助的,是顺从;人所佑助的,是诚信,履行诚信而思于顺天,又崇尚圣贤,所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二、《百度百科》关于幸福的部分摘录

1.期望指数越高,幸福指数越低。

2.西方哲学家

(一)德谟克利塔斯主张:[人生的意义应以快乐为主,所以人该尽量愉快,摈除痛苦。]并说:[幸福与否,乃灵魂之事,幸福不在于众多的家畜与黄金,而在于神明的灵魂上。]因此,德氏被称为精神的幸福主义者。

(二)苏格拉底主张:[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因此,苏氏主张:[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其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后是一位幸福之人。]

(三)柏拉图主张:人生的目的是止于[至善](SummumBonum),其方式是[修德即善],修德是修养人的[智、义、勇、节]四枢德;行善是人行[中庸]之道,最后人的灵魂可以解脱以达到[至善]之境,如此,才是真正的幸福人。

3、中国哲学家

中国哲学家被称为[以快乐为幸福]主义者,有杨朱与墨子。

(一)杨朱(前440~360)主张:[人生的幸福是追求个人的快乐。]如他所言:[人之生也奚为哉?为美厚尔!为声色耳!]又说:[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并言:[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因此,杨朱被称为[极端的个人纵欲主义]。

(二)墨子主张:[兼爱说],以人生的目的是谋取大众的安宁幸福,如其所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若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因此,墨子被称为唯众的幸福主义。

4.感受幸福

在对比中感受幸福。

有的人在临死时,才意识到平凡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而自己以前从未珍惜过,从前只觉得荣华富贵才会幸福。

在美好中感受幸福。

幸福就是在美好的环境中,和美好的人,过美好的生活。

在简单、安全、和谐、温暖的生活中感受幸福。

在奉献中感受幸福。

幸福不仅仅是靠“得到”,更多的是靠“奉献”,因为爱一个女孩,男孩只有努力工作、赚钱,让所爱的女孩幸福了,男孩自己才会感到幸福。

5.幸福的特点

A综合满足才能真幸福。

每一单项欲求的满足,都能给一个人带来一定程度的快乐,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一般地说,一个人只有获得多项欲求的基本平衡式的综合满足,他才会感到真幸福。

B幸福度与代价成反比。

每获得一定单位的欲求满足,都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这些代价实质上是劳动的付出、精神尊严的付出和生命时间的付出,但是常常会被金钱的付出这个表象所掩盖。欲求满足的程度,与代价的付出量成反比例关系。

C幸福量取决于欲望值与实际满足度之间的差。

一般来说,幸福量的大与小,取决于这个人的欲望值与实际满足度之间的差,实现的满足度比当初欲望值超出的值越大,这个人就会越幸福,反之,这个人就会感到越不幸福,甚至是痛苦。知足者长乐,就是这个道理。

D次序选择决定幸福量

人们只有在空间上保持好各种单项欲求的平衡满足,既分清主次又不以偏代全,由此形成的欲求综合满足程度就高,幸福总量就大,反之就低就小

E欲求满足的时间越久幸福总量越大。

无论是单项还是综合,欲求的满足都存在着一个时间观问题。在同等量的满足度上,只有让欲求满足的时间越久,幸福总量才能越大。因此,人的寿命越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间越长久,人类幸福总量就越大。

F与他人关系决定欲求满足度。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人,因此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既存在着欲求冲突关系,更存在着欲求依存关系,因此,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或者一个政党、或者一个国家只有妥善地处理好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才能获得较高的欲求综合满足度。

6.感觉不到幸福的原因

①不善于发现阳光面

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它们,“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是其真实写照。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大肆宣传报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的积极心态。

②.缺乏信念

在经过20多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后,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种缺乏信念与理想的状态,难以产生长久、快乐的幸福感。

③老爱攀比

现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

④.不知道奉献

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曾显示,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但现代社会中,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就会生活的很痛苦。

⑤.不知足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换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有了钱想赚得更多……这些欲望,指使着人无休止地奔波劳碌,硬撑着去争取登上那“辉煌”的顶峰。

⑥相互不信任

社会虽然通讯高度发达,但人们的心灵却渐渐疏远了。人越来越倾向于“右脑”思维模式,而右脑掌管个体、权力、地位等,对于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来自于左脑的感受,很多时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们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⑦过于焦虑

购房、子女养育、家庭养老负担等问题;因为职场晋升空间感到担忧而产生的工作压力;朋友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都成为了中国人的“压力源”。在大城市中,无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多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这让人们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

⑧.不懂得分享

虽然社会资讯发达,人与人的直接交流却越来越少,更容易让大家造成心里的闭塞,所以懂得多渠道,合理的分享,是获得幸福关键因素。

7、古代宗教的幸福观

儒家幸福观

儒家提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向内修身养性,形成仁、义、礼、智良好的道德品质。向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处理好人际关系等,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道家的幸福观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随顺自然的法则,崇尚道法自然,心灵离开“尘世”的纷扰,让身体和心灵都过着质朴和自由自在的生活。

佛家幸福观

苦、集、灭、道四圣谛

幸福自己所造作的,不幸福也是自己所造作的,佛家讲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对于一个迷惑的人来说,人生本无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各种各样的痛苦,而这些痛苦的根本来源在于“贪”、“嗔”“痴”,即人的三毒烦恼,根本原因就是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要摆脱痛苦的“生死轮回”,达到幸福的彼岸即“涅

槃”,只有灭除贪爱欲望,修行念佛。由此可见,佛教基本教义与其说是说明人生痛苦根源和如何摆脱痛苦的理论与方法,不如说是一种关于人生幸福根源和如何获得幸福的理论与方法。

基督教的幸福观

基督教认为人要达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对财富、名誉、权力和肉欲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在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中。只有对上帝的沉思、崇拜,才能返归天国,获得真正的幸福。

8.西方理性主义的幸福观

理性主义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大传统,古代以苏格拉底、柏拉图、斯葛特学派等为代表,而近代以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理性主义强调理性作用,贬低感性与情感的作用,主张抑制欲望,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他们认为人生目的和幸福在于按理性命令行事,而感官的享受和快乐只会玷污理性,荒废人生。理性主义的幸福观有两种:一种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和谐说,一种是以犬儒学派和斯多葛学派为代表的禁欲主义。

9.关于幸福的名言

高尔基:一切用自己的劳动挣来的东西,都是甜蜜的!付出的努力越大,就感到越甜美。

高尔基:其实,做个幸福的人是很简单的!什么是幸福呢?就是知足……别的没有什么……

契诃夫:为了让内心不断感到幸福,那就需要:善于满足现状为了让内心不断感到幸福,甚至在忧伤悲愁的时候也不变,那就需要:(一)善于满足现状,(二)高兴地体会到“本来事情可能更糟”。

萧伯纳:你一点也不自由:你的颈项、手腕、和腿踝,完全给你的职业和家庭牢牢缚住,同时,你只有在前往工作的途上,才偶然拾到一点幸福的碎屑断片。

卢梭:不论到什么地方,幸福步步跟随着我;这种幸福并不是存在于任何可以明确指出的事物中,而完全是在我的身上,片刻也不能离开我。

卢梭:我这一辈子只是在那个幸福的年代最接近明智。对过去没有多大的懊悔,对未来也毫不提心。占据我心灵的思想是享受。

安德鲁?奥斯瓦尔德:内心不平衡的人置身于快乐的场所,便可能格外感怀生活的严酷。如果人们注定要经历情绪的波动,那么在其他人也都闷闷不乐的环境中挨过生活的低谷,也许会好过些。

卢梭:如果我们可以在自身之中求得幸福,那么从别人的意见里去求得我们的幸福,又有什么好处呢?

卢梭:经验告诉他,追求幸福乃是人类活动的唯一动力,因而他能够区分两种情况:一、由于共同利益,他可以指望同类的帮助,这是一种稀有的情况;二、由于彼此间的竞争,他不能信任他的同类,这是更稀有的情况。在第一种情况下,他和他的同类结合成群……在第二种情况下,每个人为了力求获取自己的利益,如果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力量,便公开使用强力,如果觉得自己比较弱,便使用智巧。

卢梭: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人的幸福只能消极地看待,衡量的标准是:痛苦少的

人就应当算是幸福的人了。

卢梭:在希望得到这种最大的幸福的时候,其乐趣比实际得到它的时候还甜蜜一百倍;在等待的时候,其滋味比尝到的时候还好得多。

杨澜:辛辛苦苦,过舒服日子;舒舒服服,过辛苦日子。

张海迪: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

雨果: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

爱因斯坦: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

罗斯福: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魏鹏:幸福是什么很难有统一的答案,但幸福的来源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来源于物质的满足,比较短暂并且递减;来源于情感层面的亲情、友情、爱情,比物质层面持续稳定,有益无害;来源于信仰的,如各种宗教对幸福的期盼和沉思;来源于自我实现的,如科学家、艺术家、慈善家等,通过幸福他人、达到永恒幸福。人是自己幸福的工匠。——梭罗

只有整个人类的幸福才是你的幸福。——狄慈根

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幸福。——列?托尔斯泰

快乐可依靠幻想?幸福却要依靠实际。——尚福尔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徐特立

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他人,把棘刺留给自己!——巴尔德斯

在《周易的幸福观》一文中,笔者最后提到获取幸福的秘旨之一,即,找到真正正法法门修行,这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为“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这是笔者研究玄学多年的真实体会。

为什么会这样?《易传》的《系辞》揭示出其奥义所在,即,因为“顺天、履信、尚贤”而得到的“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系辞》还讲:“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译文:吉凶,因为守正而能取胜;天地之道,因为守正而能观瞻;日月之道,因为守正而得光明;天下(万物一切)之动(变),因为守正而归于统一(的“不易/不变”之理)。]可见,祸福的根源在于一个“正”字。即,能在多大程度上守正、守善,就能在多大程度上积累福分。反之,能在多大程度上行邪、行恶,就能在多大程度上积累罪业/祸害。《易传》有:“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佛学讲“一切都是心造而成”,皆是此意。但这里边有时间的积累过程。

笔者少时,听到这话很疑惑,不太相信。因为很多“好人”无福,很多“坏人”无祸,所谓“好人不得好,坏人很逍遥”。后来明白了易学的道理,能够从易学原理去看人生的实质,所以能够很好的解释、评判人们常说的诸如此类话的实质正确与否。

比如,孔子早就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百度百科》: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古今一直也有很多人持有此观点。但是,在近代中国文革(实质是文化大

劫)之后,当前中国大多数人认为这是荒谬可笑的。但是这的确是流行数千年易学揭示的根本原理之一,即人有命运的祸福定数。

如果不能深入推究,从表面上看,“人生有命”这话确是“荒谬”,因为它的意思是说:人天生不平等!这是说上天不公平呀!有人出生在富贵之家,有人却出生在贫苦之庭,有人一生得志,有人却一生失意!有人家财万贯,有人却一贫如洗!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贫富贵贱寿夭吉凶确实是有差别的,有时差别迥异!但是,“人天生不平等”是基于“人生只有一次”的前提而得出的结论。从易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看,人的生命有很多次,这就是易学得出的“生死流变”理论(参《大易识阶》之《命运的延续》:“有人因死而亡,有人却死而不亡”)。

如果说,吉凶祸福定数是个体生命在长期历史过程正邪善恶的累积总和,那么源于此因的“命运定数”恰恰是造物主维护“公正”的法力展现!这应该是“易学三义”之一的“不易(不变)”原理的真正意义所在!即,上天在维护“正善”这个“不易(不变)”的定律下,根据个体生命的过去(正邪善恶的)表现,对其未来施行“公平、公正”的裁决,于是产生了命运定数(祸福有基数)。这个易学原理也证实了佛学“因果报应”的正确性。所以说:“人天生不平等!上天不公平!”这只是“形而下”肤浅的感性认知,不是“形而上”深刻的理性认识。

鉴于易理之“生死流变”理论,人们通常所说的“好人、坏人”,只是个人一生一世暂时的表现,没有包括他/她过去历史的好坏表现。而真正的“好坏”是有大致的数量、质量(正负能量),通过易学的“八字”“卦象”等大致推断出来的贫富贵贱寿夭吉凶等正是人之“好坏”的量化的表现,但这主要是因为过去历史的积累而成,并非绝对代表未来。因为未来人心“向正、向善”或“向邪、向恶”的巨大变化可以大大改变“好坏”的数量、质量(正负能量),这是命运变化或易学三义之一:“变易/变化”的原理依据。

所以,从易学佛学“生死流变”的长远观点来看,“好人不得好,坏人很逍遥”是一种假象!其实质是:因为表面的“好人”也有很多负能量暂时没有被消除,导致了他的灾祸,一旦负能量被消除掉,等待他的就全是正能量(福分)了。表面的“坏人”也有很大正能量(福分),暂时没有被享受完,一旦消耗掉,等待他的就全是负能量和灾祸了。易学的“身弱不担财(或其他福分),”隐含上述原理。如,有人稍微贪腐就被法办,而有人贪腐很厉害好像也安然无恙。因为按照易理:前者福分很小所以很快就完蛋,后者福分很大要过较长时间才能完蛋。《系辞》有: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译文:孔子说:“德行浅薄而位处尊贵,才智低下而图谋大事,力量微小而肩负重任,很少有不受惩罚的。)《战国策》也讲了同理:“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

又如:前段时间,媒体就“宁可开着宝马哭,也不骑着自行车笑”展开过讨论。从易理看:福分大能够买得起宝马是好事,当然就可以“笑开宝马”了;福分小只好骑自行车了。但是如果福分小开宝马,就会很快消耗完福分,是得不偿失的,就要“开着宝马哭”了:或出现交通事故赔偿不起或无奈卖掉宝马或负债开宝马等。

团体、组织、党派、朝代、民族等类似一个人,也有命运的祸福吉凶基数。道理也大致同此。纵观历史,比较正善的民族、团体、朝代、国家,发达、强盛的时间比较久远,而比较邪恶的民族、团体、朝代、国家发达、强盛的时间比较短暂,这同样符合易学的命运“祸福定数”原理和佛学的“因果报应”原理。历史上有不少人之所以能超前预知朝代的兴衰变化,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或通过易学或通过佛学或通过修炼,看到了更高级的宇宙发展变化的绝对不变规律——“因果报应”定律。

笔者认为:“因果报应”定律在现实中的应用,无非就是人心守正(守住正能量、守住正思维)和驱邪(消除负能量、消除负思维)的问题,易学米大师在《大易识阶》中提到:

1.关于守正的见解:

只有人人知足,人人安分,才能达到天下太平。

一个人的质量不在于权力和财富的尊卑高低,而在于他的心胸有多宽广、他的礼貌程度、他对别人的细微照顾程度、对他人的爱的程度,以及他的责任心等等。

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名利事功,而在于心性之归所。人一生的顺逆、福祸、财富、亲人等都在以各种形式造就着心性,而心性中的秩序和见地如何,则关乎着未来。

……在平淡的生活里,不经意地来来去去。简单而宁静的幸福,也会让人觉得活得真实。即便是偶尔的忧伤,也是淡淡的幸福味道……你的命真好,一直能活到死!这句话也是易学应用的最高论断!”(笔者理解:能够平平淡淡平平安安过一生,最后寿终正寝。这是易学应用中所希求能到达的最高境界,因为很多人达不到这一点)。

2.关于驱邪的见解:

人生就是个俗化的过程。身在红尘之中,也许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但要一尘不染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在生活中,对许多谬误已积非成是,对许多丑恶已司空见惯,竟然忘了去纠正和摧毁它们,以至于不断地让它们破坏着我们生命的质量。

3.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一个人能守正(守住正能量、守住正思维)这是很多人能够认识并做到的,但是一个人能够驱邪(消除负能量、消除负思维)却是很多人不能认识到、更不能做到的。现实生活中、社会中,对于“已积非成是的谬误”,对于“已司空见惯的丑恶”,我们能发现多少呢?又何谈去“纠正和摧毁它们”呢?所以“以至于不断地让它们破坏着我们生命的质量。”

这就是指我们对于自身和社会的“邪、恶”(负能量),不能发现它们甚至认同它们、为虎作伥、助纣为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命运的负能量/罪业!

现实中,个体人性的阴暗面、“邪、恶”(负能量)都可以认识到并加以去除,这是很多人可以做得到的;但是社会机体的阴暗面、“邪、恶”(负能量)难道就不应该认识到并加以去除吗?!至少应该不去同流合污,或退一步说,至少不能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吧?!否则,至少就是邪恶的一个细胞、一个分子、一个元素!作为一个生命,在即将到来的“改天换地”大更新中,能逃脱旧宇宙自身无法摆脱的最后“毁灭(应为:坏灭)(即形神全灭)”的可怕结局吗?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正善、邪恶的界定是极其准确鲜明的,这里毋庸赘述。那么对于自身和身外社会体制等的“正善、邪恶”的认知、体行,每个人是否都在其中呢?对于正善,难道不应责无旁贷吗?对于邪恶不应群起攻之吗?而无动于衷实质就是麻木不仁、纵容罪恶!“只有正义感、却无正义之举”比之“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又能好多少?

认同最大的“正善”就是在创造最大的幸福!

认同最大的“邪恶”就是在招惹最大的祸殃!

什么最正善?什么最邪恶?

答案:现在时的现实演绎中!

你能够察觉到吗?

4、当前的人类社会,三退大潮实质是苍天在考验每个人的正善、邪恶,也是在给每个人进入未来的机会:能否与地球上最大的邪恶负能量团做切割?!否则,就是邪恶的一个细胞、一个分子、一个元素!上天能不铲除它吗?当上天最后的裁决来临之时,身在其中能躲得过、逃得掉吗?

毫无疑问:不可能!

钱理群的《我的鲁迅观》

我和鲁迅 钱理群 这里要谈的是“我自己”。更确切地说,是“我与鲁迅”。这本是“我之鲁迅观”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同样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透过“我与鲁迅”,可以从一个特定侧面,看到中国成长于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他们与20世纪中国变革的先驱者鲁迅的认同与辨异,理解与误解,感应与隔膜......就从50年代谈起。 少年时代的“我”,自然没有自己独立的“鲁迅观”;但奇妙的是,我对鲁迅的认识竟然受到了一首诗与一个诗题的影响。这首诗是臧克家的《有的人》,我至今还能背得: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上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一个诗题”——真的,只剩下诗题,诗的内容早已毫无印象了——是郭沫若的《鲁迅笑了》。 现在回想起来,“鲁迅笑了”,正是应和着50年的代时代与个人的欢乐情绪;鲁迅在我们这一代心目中,第一个印象不是“横眉冷对”,而是“笑”,这是很有意思的——不是么? 而臧克家的《有的人》则引起了一个纯真的少年对不朽的生命的无尽遐想与朦胧追求。这时鲁迅离自己是比较遥远的。 认真地读鲁迅的书,是在大学读书期问。今天的大学生已经很难理解,当年的大学生拼命读书是要被认为走“白专道路”而受到严厉批判的。而我偏偏有不可救药的读书癖,一面接受批判,不无虔诚地检讨自己,一面却忍不住要悄悄读书。记得1959年有一段时间,空气有点松动,甚至号召“认真读书”,于是,我就趁机公开、半公开地啃起出版不久的《鲁迅全集》来。啃得非常吃力,因为我当时几乎毫无人生阅历,知识又极端贫乏,连字面的意思都弄不懂;但毕竟通读了一遍,而且不知不觉间,“微笑”的鲁迅变成了“眉头紧皱”的鲁迅:这大概与我自己的心境变化有关吧。 真正开始研究鲁迅,是在60年代初,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转折:大学毕业以后,由北京发配到了贵州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城,又面临着那个饥饿的年代。物质的饥饿,特别是精神的饥饿,使我又捧起了鲁迅的书。1962年第一个早晨,我空着肚子,在一间又小又冷的屋子里,拿起笔,开始写我的《鲁迅研究札记》。我的第一个研究题目是:《鲁迅与毛泽东》,以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通。这大概是受了冯雪峰的影响,因为我的最有力的论据就是冯雪峰《鲁迅回忆》里的几段话。我在文章开头引用了叶剑英的诗句:“东方风格千秋在,举世嚣嚣亦枉然”,把鲁迅与毛泽东同样看作是“东方风格”,即“为无产阶级思想所照耀的我们民族性格”的伟大代表,并且把这种“东方风格”、“民族性格”概括为“硬骨头精神与韧性精神的结合”——这是我的“鲁迅观”。它直接地反映了1960年初由于前苏联对中国的封锁而激发起来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陆先后经历了两次外来的封锁——五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的封锁,六十年代以前苏联为首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封锁,这对于恰恰在这20年内在中国大陆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对这一影响,人们至今仍然估计不足。正是在这两次封锁中,毛泽东高举起了“维护民族独立、统一与尊严”的大旗,因而为这一代知识分子所普遍接受,并逐渐成为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与导师。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我在第一篇论文里,引述了毛泽东1950年所写的《别了,司徒雷登》里的一段话:“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么?”我当时是一边写一边流泪的:因为这时候我们又面临着前苏联的封锁。这一代知识分子因此而自愿地接受了毛泽东“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理论。以及他的“大跃进”政策和“反修防修”的思想。尽管“大跃进”给包括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内的全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人们仍然认为,它是以一种曲扭的形式反映了处于封锁下的中国人民迫切要求迅速改变自己国家“一穷二白’’面貌,从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的民族情绪与愿望的。也正是在这样的民族情绪与社会心理下,鲁迅“没有丝毫奴颜与媚骨”的“硬骨头”精神,在这一代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巨大影响,鲁迅本人也与毛泽东一样,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我自己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选择了鲁迅与毛泽东作为精神支柱。这一选择,对我的实际意义是,尽管处在个人生活的逆境——由文化中心北京发放到文化沙漠贵州,却始终保持了奋发图强、昂扬向上、积极进

爱情周易咸篇

爱情 , 千古绝唱的第一篇 ——《周易·咸》篇读后 张毓梁士强 关键词:《咸》篇爱情的绝唱 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常青树上的花朵,常开常新。对它的讴歌,代代出精品。 我们已经知道,在《周易》中乾象征天,比喻为男;坤象征地,比俞为女。然而,天地之间,不光有男女,还有动植物,还有日月阴啨,还有风雨雷电等随时而生。凡物皆交感,延续在这天地之间。它们相互呵护,相互支撐,相依相存,世代相传。 《周易》下经34篇。它开头的第一篇是《咸》。咸,感也!凡物皆交感而受益。类族不同,方式迥异。在人为男女,于物分雌雄,黑白称阴阳。咸,加“心”曰“感”,即心心相印。物无心,也如此,即为“咸”。宗教界称其为:悟、觉、灵、慧等。肖立广先生写过一首诗,题名《禅》,诗曰:“闭口入门中,方寸有真经。禅本无口示,悟从吾心生。”即感性、悟性和灵性,皆由移情观照、举一反三和闻一知十的灵感中产生而来。 《咸》这篇文章,本是讲人的本原。可读其全文,讲的却是少男少女怎么样的在谈恋爱、搞对象。而且,其符号逻辑语言的象征也是艮为少男,兑是少女。少男取悦少女,少女喜欢少男。它明确显示:少男少女到一定年龄,到一定时候,彼此相亲相爱,是亨通无阻的,古今一理。他们不用人讲,也不用人教,更不用灌输辅导,便心有灵犀、在他人不察觉的情况下,便悄悄地行动了起来。这就像山上湖泽中的水,向下流,往下渗,草木花果等不言不语、黙黙地接受一样。《周易》的作者,就紧紧地抓住少男少女们在谈恋爱、搞对象过程中,具有典型性代表的六个动作的细节,调动白描的文学艺术手段,把他们的行动和

心理表现,描绘得像一幅活生生的画轴,展现在读者面前。 《周易》的作者,为清晰、准确地表现这一内容。把少男少女们谈恋爱、搞对象过程中的六个动作,划分为六个阶段。前三个阶段,是描写谈恋爱、搞对象开始时的三部曲:“咸其拇”;“咸其腓,凶,居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这就像现代电影运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段,突出了三个特写镜头:咸其拇;咸其腓;咸其股。这是彼此不言两心知的行动:首先是悄悄的踩一踩对方大拇脚趾头,试探;其次就是碰一碰对方小腿肚上那根腓骨,走走吧;再进一步,就是掐一掐对方大腿上的股骨,就跟着走了。这时候,画面上出现了“画外音”:走啥呀走!人应当懂得保护自己。过度了,自己会给自己带来恥辱。这既是警告,又是应当注意事项的说明。 接下来的三个阶段,是由成熟达到高潮。重点描写的是少男少女搞对象,已到了“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的形影不离。彼此心里想什么、想干点什么、都已清清楚楚——可以相互为命的、温度计上的读数,已明明白白。但“画外音”却警告说:坚持正当,悔恨消亡,这是前提!再向前发展呢?是经过坚持正当,悔恨消亡,爱情成熟了。可《周易》的作者在此,也还是只描写了一个动作——五个字:“咸其脢,无悔”。脢,是人体背后脊椎骨两边的条状瘦肉。咸其脢,即彼此双方感情迸发,张开双臂,都紧紧地抓住对方脊梁骨两侧的条状瘦肉不松手——热烈拥抱,无怨无悔!爱情达到高潮——该不该“亨利贞,取女吉”,结婚、成家立业呢?《周易》的作者没有讲,没有写,也没有交待。还仍然只是通过一个行动的描写,展示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对未来的美好,却留给读者去想象、补充、完成。对这一充满了心神聚会的感情,作者在此,也仅仅只把这一个充满了激情的动作表现,用了五个字——“咸其辅颊舌”。 辅,是口;颊:指颊车穴位,在腮帮。这就告诉您:少男少女谈恋爱、搞对象的成果,全部的感感和亲情都从口、腮帮和舌头的“忙乎”上表现了出来!到此,不能不赞叹:我们古代的先人啊,也太大胆,太浪漫,太超前了! 所以说它太浪漫,就是说:它敢以独到的审美视觉,发现普通生活中美的存在。並抓住其典型的代表性——脚上的大拇趾头、小腿上的腓骨、大腿上的

我眼中的鲁迅之感情篇

我眼中的鲁迅之感情篇 锋芝恋结束、凌潇肃再婚、大S和仔仔周渝民的分手,他们之间的爱情与纠葛,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也影响人的性格行为。因此当我们从爱情、婚姻这一特殊视角去观察鲁迅的生命历程时,就会发现,除了时代社会因素以外,鲁迅的婚姻和爱情生活给他们思想和性格以不同的影响,并且明显或者隐藏地反映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因此,深入研究、探讨鲁迅的爱情婚姻生活的情况对文学创作的关系是非常必须的。 对鲁迅有所了解人都知道,鲁迅的生命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一个是有名无实的朱安女士,另一个是有实无名的许广平女士。这两个女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鲁迅先生的创作。 1906年,鲁迅在日本三番五次接到母亲催归完婚的电报。鲁迅回说,让姑娘另嫁他人为好。母亲电报的内容改为:母病速归。孝子鲁迅匆匆回国,等待他的当然是一场婚礼。这位生性开朗、喜读小说的母亲鲁瑞,一生与鲁迅情感极好,唯独在儿子婚姻这件事上,做了她应该做又万不该做的强迫。 揭开盖头,鲁迅看到一张狭长的脸,脸色萎黄,颧骨凸出,前额高而近秃,发育未足,似有病容。当夜,鲁迅坐了一宿,彻夜未眠。此后几天皆在母亲房中看书、入睡。4天后,鲁迅便借口“不能荒废学业”,与二弟周作人启程回日本,一走3年。传统婚制把他请进了婚姻的城堡,但他把朱安当成“母亲送给我的一份礼物,我自当好好供养。但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从此,两人分别陷身婚姻的坟墓,一人在里头,一人在外头,只有荒原与冷雨,两人都吞噬了无尽的苦涩。 鲁迅继续坚决地抵制着朱安。朱安铺好被褥等待鲁迅,鲁迅发脾气要把床拆掉,最后以分居收场。据郁达夫说,此时正当壮年的鲁迅为压抑性欲,特意穿单裤睡硬板床。鲁迅自己也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如果不得已过单身生活,不合常态,生理变化不免导致心理变化,变得偏执,变得世事无味,人物可憎。 1923年,鲁迅与周作人反目割席,愤而出走,搬到砖塔胡同。

我看鲁迅_高三作文

我看鲁迅 鲁迅无疑是近百年中国文坛中最具份量的作家,然而对我们而言,却象是一个“戴着面具的陌生人”。 怎么会这样呢?中学课本中鲁迅的文章是所有作家中最多的,选修中又有萧红详细写鲁迅先生生活状态的文章,“陌生”又从何谈起呢? 首先看对鲁迅的评价。我们所熟知的评价无外乎“尖锐”、“批判黑暗”,剩下的就是一些溢美之词。这些评价固然很准确,可千篇一律的评价并不能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何况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思想远重于内容,这些对内容的评价只触及血肉而无法深入骨髓。而作品的思想性又可分为时代性和永恒性。时代性并不是重点,因为相隔几十年,毕竟不同。只有那些体现人性中种种善恶的文字才会永远闪耀。“作品完成的时候,作者就死了”。我们看文字作品不应该仅局限于那个时代的背景,也不能仅仅探索作者写作时是怎么想的。伟大的作品会使不同的读者产生各种各样的细微感受。说白了,这些评价,成了鲁迅作品的一张厚厚的面具,阻挡我们的视线。 其次看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几篇文章中只有《祝福》是小说。各种文学体裁中,我认为最能体现思想的是小说。对于散文,可能更多地抒发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而小说可以在一个半架空的世界里使作者更自由地设置重重“机关”,蕴含深意,进而造就不朽的杰作。所以我觉得理解小说对理解一位作者尤为重要。

而课本选文也许是为了降低难度,只有一篇小说。 最后要看读者。无论你爱或不爱,作品毕竟就在那里,而读一遍与读十遍的效果肯定大相径庭。除了读者主观的原因外,客观因素也不容忽视。毕竟每个人的经历、志趣、爱好不同,再加上读几十年前的文章,自然会感到生疏,不适应,没多大兴趣。(这点朱自清的《背影》更突出,很多学生都认为文章并不很好)我一开始读鲁迅也是如此,不仅觉得他的文字晦涩,而且出于一种反抗权威的心理,认为他只是徒具虚名。相比于鲁迅,徐志摩那样的文字显得更亲切,更容易抓住初次见面的读者的心。后来知道鲁迅与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均有“交锋”,语文课本甚至不录梁实秋的文章,这令我又平添了几分厌恶,当然那时并不知道他们因何而交锋,也不了解文字与政治、阶级、立场挂钩。后来看了《狂人日记》,课本中学了《藤野先生》,又看了《朝花夕拾》,逐渐认可了鲁迅的文字。然而真正的转折却在《祝福》。 《祝福》里冷冷的笔调,祥林嫂凄惨的经历,“我”优柔而纠结的内心。这篇小说是可以真正让不同的读者从自己内心产生不同共鸣的文章,昭示出的人性善恶才是可以不朽的东西。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也许我们与鲁迅相距太远,经历相差太多,又隔着迷雾与面具。用心读,总会读出与他人不同的感受。

周易卦序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与《周易》卦序的关系(文:李守力) 第6-1节:破译《序卦传》的象数规律:伏羲先天图与《周易》卦序的关系 序言 刘大钧先生在为李尚信著《卦序与解卦理路》一书作的序言中说:“《周易》古经有两个难解之谜:一个是《周易》古经的卦序(今本卦序)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它要表达什么思想?另一个是《周易》古经卦爻辞是如何编纂出来的,六十四卦卦爻辞究竟在讲些什么?可以说,这两个问题最少困扰了人们两千余年,因为至少从汉代起人们对这两个问题就已不甚了了。汉代易学家尽管坚持了以象解《易》的思路,但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仍然非常不能令人满意。此后的两千余年中,尽管各种解读多如牛毛,其中亦不乏很有价值的作品,但就卦序的本来构造与卦爻辞本义解读而言,确实皆未能很好地抓住问题的实质。” 李学勤在其《出土文物与<周易>研究》中说,对传世本卦序,“迄今为止有两个最好的推导方法,一个是已故的沈有鼎先生的推法,另一个是山东大学的李尚信先生的推法”。 本文追溯商末周初《周易》成书时代的岁年、月相、日食等天文历法知识和时人重于形象直觉的思维特征,以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为基础,结合沈有鼎先生、李尚信先生的重于演绎逻辑的解卦思路,基本破译了《周易》卦序的排列规律。 一、先天八卦图与《周易》卦序之16主卦: 《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把它画成图就是先天八卦图。这是《周易》卦序的最先定位法则,周易卦序的节点应该有乾、坤、艮、兑、震、巽、坎、离八经卦组成的八重卦(八纯卦),和天地否卦、地天泰卦、山泽损、泽山咸、雷风恒、风雷益、水火既济、火水未济(八交卦)。按“非覆即变”原则,乾坤为一对,泰否为一对,坎离为一对,既济未济为一对,咸恒为一对,损益为一对,震艮为一对,巽兑为一对,一共16个主卦。 《周易》卦序上经始于乾、坤,终于坎、离;下经始于咸、恒,终于既济、未济。乾、坤为“天地定位”;咸卦下艮上兑,为“山泽通气”、恒卦下巽上震,为“雷风相薄”;上经终坎、离、下经终既济、未济,为“水火不相射”。符合《说卦传》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的体例。 《周易乾凿度》曰: 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为上下,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为上篇始者,尊之也。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终始万物,故以坎、离为终。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妇之道也。人道之兴,必由夫妇,所以奉承祖宗,为天地主也,故为下篇始者,贵之也。既济、未济为最终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阴阳用事,长养万物也。否者,天地不交通,阴阳不用事,止万物之长也。上经象阳,故以乾为首,坤为次,先泰而后否。损者,阴用事,泽损山而万

我之鲁迅观——浅析鲁迅的自由注意思想

我之鲁迅观 ——浅析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 胡雪丹 摘要: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他自由主义中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鲁迅身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发出如此心声且付之于行动的人,难道还不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足够的勇气,畅所欲言,冲破社会的阴暗面,追求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吗?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思考的。 关键词:鲁迅自由主义思想立人特操特立独行精神奴隶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确是一个思想复杂且矛盾的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许多中国古代和西方的思潮学说在鲁迅的思想中消长起伏,融会贯通。无论是早期还是后期,鲁迅的思想,鲁迅的精神世界都不是可以某种主义、某种信仰所能完全概括的。他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矛盾的。就像他接受共产主义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抛弃自由主义,正如他接受了唯物史观却没有抛弃进化论,接受了阶级斗争理论并没有抛弃人道主义一样。而我对他早年的自由主义思想印象最为深刻。下面主要谈谈我对鲁迅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些儿看法。 纵观鲁迅的一生,在我看来也是“革命”的一生。他反专制,反

奴性,不当奴隶,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和个性的解放,先立人而后立国,立人乃是根本,个人的独立自由具有终极的价值,也是改革国民性的最终目的。从这里不难看出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他自由主义中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鲁迅身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发出如此心声且付之于行动的人,难道还不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足够的勇气,畅所欲言,冲破社会的阴暗面,追求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吗?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思考的。 首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鲁迅一直强调“立人”乃是根本。鲁迅为什么要一直强调“立人”呢?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什么是“立人”。所谓“立人”就是“尊个性而张精神”,是自我的完全独立。人们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个性,之后才会去发现“精神”。精神是自由的,还是压抑的,这直接关系到是安于现状还是奋起反抗!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正是立人所必经的考验。我认为这就是鲁迅一直强调“立人”的原因。鲁迅他在沉默中爆发了,鲁迅的“立人”思想不就恰恰是他对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抗吗?这 也证明了鲁迅不断的探索如何让中国人摆脱奴役和贫困,从而迈进“世界人”的行列中去。经过先驱者的启蒙、教育,无数的“闰土”、“阿Q”清醒过来,不在沉默、胆怯、徘徊,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否做到了“尊个性而长精神”了呢?我是更加愿意在沉默中爆发,而不是在沉默中灭亡的。然而我却似乎无法做到像鲁迅那样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付之于行动。当代之中国仍然存在许多弊端,不管是政治上、

周易卜卦有22种情况不能测

周易卜卦有22种情况不能测 动静阴阳,反复变迁。天下之理生于动,动则生吉凶,吉凶成大业。有机则动;机者,万物萌发之机。比如人之心念一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甚至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都会引起相应的变化,也必然传感到全身的任何一个部位。这是客观存在的生理现象,只不过人的主观没有意识到罢了。但是能自动收集和储存天地间各种信息的铜钱对人的这些生理变化却很敏感,只要把三枚铜钱在手中捂上一会儿,有体温既可。它便可以把人的心念发动后引起的各种生理反映接收记录下来,并通过六爻中的每一爻的阴阳组合排列规律形成六十四卦中的任意一卦。所以,六爻中的每一爻都不是随便形成的,都有着深该的内在规律和根据。这是人的气运的契合点的一种反馈形式,也是人体综合信息的晴雨表。所以孔子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六爻的变动,显示的是天的灾变与祥瑞,地的险阻与平坦,人的善恶与吉凶。 一般说来,凡是前来占卦的人,大都心中有事而急于问卜,这时起课之人也要心地沉静,精神集中,这种情况下,两心相感,六爻一动,吉凶立见,未有不应之者。 故此,卦有算不算之人,算不算之事,算不算之地,算不算之理。 1、喝酒后不测

2、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人不测 3、行为放荡或无所顾忌的人不测 4、庸懒怠惰,无所事事的人不测 5、不信易经有预测功能的人不测 6、抱考一考态度前来刁难者不测 7、虽信但不服气的人不测 8、用卦打赌的人不测 9、涉及国家政治方面不测 10、有损社会公德的事不测 11、犯罪后怎样开脱或逃跑不测 12、学生考试前能否中榜不测 13、对方隐私不测 14、言不由衷或顾左右而言它者不测 15、事体不明或目标不确不测 16、和自己不太关切的人和事不测

看男女最准的方法范文

看男女最准的方法篇一:怀孕时看男女最准的方法 怀孕时看男女最准的方法 怀孕时天天猜测,到底是个小公主,还是个小王子呢?总想套医生的话,作为妈妈,真的无所谓,男女都爱,只是好奇而已。而且提前知道好起名字。可是医生就是草木皆兵,紧闭双唇(7个月时终于忍不住找熟人做B超,知道了是男宝宝),于是天天总结特征,加之到处打听那项最准,最后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终于总结出一整套的“大法”(其实都是瞎鬼,只有一项最准,耐着性子往下看吧!)。说出来,大家也来看看哪一项对于你是准的?哪一项对你是不准的?!一、传统说法 1、清宫表;(说是男) 2、尖肚子男,圆肚子女;(肚子尖) 3、肚子小男,肚子大女;(肚子不大,但显怀很早) 4、除了肚子身体其他部位没发胖的男,反之女;(大家都说我变化不大,从后面也看不出怀孕,而且活动灵活,身手敏捷,这都是7个半月前的事。) 5、脚不肿男,脚肿女;(开始不肿,据说肿是因为缺硒。7个半月后肿,像气吹的一样。很可怕!) 6、反应不重男,反应重女;(反应绝对算轻的,只是恶心,整个孕期一次没吐过) 7、准MM喜酸男,喜辣女;(怀孕前后对这两样都不太感兴趣,这个最不准!不要想要男孩就无知的强迫自己吃酸!) 8、准MM变丑男,变漂亮女;(肯定是变丑,怀孕体形走样还能变漂亮?但皮肤很好,也没长斑斑豆豆的。生完豆豆不断。) 9、准MM皮肤变黑男,皮肤不变女;(没变,也许是因为每天坚持两袋喝鲜奶的缘故,连夏天都没晒黑,呵呵) 10、胎动感觉拳打脚踢男,整个身体翻动女;(都有,拳打脚踢居多,总之胎动很温柔,没太大反应,以为是个内向的小伙子,……误会。) 11、比预产期早生男,晚生女;(早了20多天,我自己挑了一个日子,天天和胎宝贝念道,就真的在那一天顺产生出了宝宝。神奇吗?) 12、肚脐突出男,不突出女;(突出) 13、B超显示宝宝脸朝外的男,面对MM的女;(宝宝总是在动,这个好像也没什么依据吧)二、其他说法 1、肚脐以上妊娠线直、细、直达两乳间男,反之女;(很细很直,没那么高,到胃口处就没了,而且是棕色的。肚脐下的妊娠线都模糊得快看不出来了) 2、妊娠线偏左男,偏右女;(肚脐下的偏左,肚脐上的偏右) 3、胎动偏左男,偏右女;(都有,好像偏左的多) 4、胎心140左右男,150左右女;(早期在140-145之间,7个月后一直在136、138左右,个人认为这个也比较准,配合胎心音像马蹄声为男孩,像敲锣打鼓是女孩。) 5、怀孕期准MM勤劳的男,懒惰的女;(怀孕前后都不是很勤劳,呵呵。) 6、准MM鼻子变大的男,不变的女;(没变吧,也想象不出怀孕后鼻子真的能变大吗?) 7、准MM喜食长条蔬菜水果的男,圆型蔬菜水果的女;(没挑过形状) 8、准MM尿检偏碱性的男,偏酸性的女;(早期呈酸性,后来是中性)三、国外网站的说法 1、孕期增长的体重主要集中在腹部-男;集中在屁股和大腿-女.(好像后来长得都不少,妊娠纹都集中在这两个地方) 2、肚子形状像西瓜-女;像篮球-男.(觉得这两样东西本身就没什么区别) 3、肚子靠上-女;往下坠-男.(往下坠,7个半月时居然有人问我“我看你肚子都下来了,还一个月就生了吧?”……) 4、孕后乳房迅猛发展-女;反之-男.(涨是很涨,但没见长多少,多少是大了) 5、喜酸和咸食-男;喜甜食和果汁-女.(一直口重,喜咸。甜酸无所谓,相对而言喜甜) 6、卧室枕头朝北-男;朝南-女.(朝西,嘿嘿) 7、孕后准妈妈变丑-女(他们认为女儿会偷走妈妈的容颜);无多大变化-男.(没太大变化) 8、以针引线悬于腹上,线端作圆周运动-男;作左右摆动-女.(不会做)补充一些在网上提到的其他特征 1、小便清的为男,反之女;(早期浑浊,后来很黄,应该是上火,呵呵) 2、按压拇指,左手回血快为男,右手为女;(都挺快) 3、脉搏左边强为男,右边强为女;(没学过,不会把脉) 4、胎动早为男(16W),晚为女;(晚,19周才感觉出

周易八卦图解

周易八卦图解 《周易八卦图解》是研究《周易》象数学并探索河洛深意和卦爻精蕴的最完备的易学工具书。全书收集易学图谱近千幅,集中了宋代至清代之易学大家的主要研究心得和治易菁华,资料完备详实,可谓穷幽测隐,奥妙无穷。《周易八卦图解》自亚994年出版以来,多次再版,为治易者通透《周易》,提供了重要津梁。 《周易八卦图解》是有关《周易》图谱最完备的工具书,收图近千幅:《周易》之精蕴,从而“藏万于一”,使读者存一书而可见易图发生及发展之大概。《周易八卦图解》图象内容跨越哲学、象术、术理、大文、医学、军事、堪舆、卜筮等众多领域,是对《周易》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探寻。其中对天地万物共通规律的揭示,堪称穷幽测隐,奥妙无穷,闪烁着古代东方智慧之光芒。 《易经·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说八卦产生于古代初民们“观天俯地”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先天八卦 】 一、先天八卦次序图,也称伏羲八卦次序图 图1:先天八卦次序图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邵雍《皇极经世》)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邵雍《皇极经世》) “从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缺,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此八卦之象也。 二、先天八卦圆图 图2 :先天八卦图

图3 :八卦相生图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周易·说卦》) 图4 :八卦数S图

鲁迅儿童观

感受鲁迅儿童观 作者:陈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74 更新时间:2009-11-30 “五四”前后,西方新思潮涌进中国,这其中也包括自l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一直发展着的儿童观。在卢梭《爱弥儿》的译介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家树立的新的儿童观的冲击下,对儿童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与当时“人的解放”相呼应,1918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征求关于“儿童问题”文章的启事。同年9月,鲁迅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在新文化运动的强大推动下,儿童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1917至1921年,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我国讲学,他提出了以“儿童本位论”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儿童观,主张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目的。“五四”时期的先觉者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杜威思想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鲁迅。 鲁迅强调儿童的成长与国家、民族未来的联系,认为儿童“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励衰,有系于此”。鲁迅用他启蒙者的视角发现儿童,关注儿童。儿童,成为他为之“呐喊”的又一群体。 一、救救孩子 鲁迅最为痛心的是那些在封建染缸里身心遭受熏陶并学会了参与“吃人”的少幼者。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该作以它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深刻揭示与批判震撼人心,同时又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显示了鲁迅关心下一代,寻求变革社会新途径的热切愿望。为什么要救救孩子,孩子的危险与错误是谁造成的?如果从这些问题出发,就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孩子的危险来自于他们成长的环境。一句话,那就是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一个“吃人”的社会。 《狂人日记》描写:“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街上竞看见一个不很能走路的小孩,也知道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道:“杀!”咸亨酒店专管温酒的小伙计,孔乙己教他写字,小伙计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小伙计很不耐烦,努着嘴走远。不谙世事的小伙计对孔乙己没有同情心,另一方面,小伙计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这周围的庸众视角,代表着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冷漠的环境背景。孔乙己被封建制度吃掉了,小伙计和咸亨酒店的人同样被吃而不自知,却讪笑着观看孔乙己的被吃,这就更具悲剧色彩。小伙计是鲁迅笔下“麻木”的小“看客”。 孩子如果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当然要“吃人”或“被人吃”。所以,要救救孩子。孩子的生活、情趣应是什么样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应该什么样的,鲁迅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充分的表现和描述。 二、快乐的孩子、有趣的童年 在鲁迅笔下,描写得最充分的是闰土、阿发等农家少年形象。鲁迅用注满深情的笔调抒写他们的纯朴、善良、活泼、机敏以及那充满童趣的乡野生活。毫无虚饰地表达了他对这些少年朋友的热爱。

我之鲁迅观

我之鲁迅观 本学期,我的限选课选的是现当代文学,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各大作家的文学成就以及他们的文学社,同时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我又进一步的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也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随着老师的讲解,我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里,随着老师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课堂中,我开始渐渐了解这个伟大人,有人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很难懂得,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在老师的讲解下去品味、体会,仍然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以及见证一些当年的状况。 毛泽东评价说,他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他于1924年在北京同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冯文炳、俞平伯等人成立了文学社团---语丝(散文随笔);起社团的文学主张为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他们的主要刊物为《语丝》周刊。 鲁迅一生创作无数,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 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含《藤野先生》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故乡》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一)《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三)《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四)《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情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五)《狂人日记》:横截面第一人称主观抒情(日记体),象征手法,反讽结构。 (六)《孔乙己》:三个层面看与被看的结构。 (七)《阿Q正传》:对全知视点的嘲弄与视点的转移——视点由远及近,由全知到限制,体现主观抒情的特征。

男女相互疼爱的经典箴言

男女相互疼爱的经典箴言 男女相互疼爱的经典箴言 疼爱对方是情爱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点。你会疼爱对方吗?幸福之花是需要男女双方一同浇灌才会茁壮成长的。一 体谅一个男人,那就是把他当成你的爱人、情人、哥哥、朋友、父亲、孩子。爱他,不要给他负担,给他自由,也是给自己自由。做女人要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该挡在他的前面,什么时候该躲在他身后。把他当成你自己一样去爱护,成全了他的幸福,他才会成全你的幸福。 1、当你爱上一个男子,千万别去想自己是不是应该矜持一点。爱他就告诉他,有时候男人也很爱虚荣,你的表白会让他的自信达到极点。 2、当你已经不爱他了,那么也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他,别去考虑他会不会脆弱。 3、当你们已经相爱,那么就要对他信任,有什么想法就告诉他,不管他支持不支持。任何一个男子都希望他的女人依靠他。 4、在他的朋友面前,要给他十足的地位。面子对男子来说比什么都重要,不要介意在人前当个小女人,要知道小女人都是男人宠出来的。 5、他在打游戏的时候,不论你有多急的事情,也不要直接去关他的电脑。最好是搂着他,在他耳边低声细语。因为男人对游戏的痴迷胜过你看一部精彩的肥皂剧。 6、男人每个月也有那几天,跟女人差不多,心情无故低落。这个时候不要问他怎么了,只要陪在他身边,做好你自己。 7、他和朋友出去喝酒、打牌,你不要问他为什么不带你一块前往。男人都愿意做风筝,只要线还在你手里,那么就放他去飞吧。 8、男人都很懒很笨,尽管他爱你,但是不想费尽心思讨好你,你所能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个明示。男人有时候需要女人给他强有力的当头一棒。 9、男人不管他外表有多强大,但是骨子里都还是一个孩子。他在任性的时候不要对他大吼大叫,这对他不起作用。最有效的办法是陪他一起疯。等他平静后轻轻地告诉他你很爱他。 10、男人都是不肯认错的,在他知道错的时候给他一个台阶下。他会知恩图报的。二 爱一个女人,就是要宠她,爱她,捧在手心怕跑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女人其实要求的很简单,只要一个爱她的男人就够了。男人在追求事业的同时,分一点点的认真来对待爱情,女人会用一生的感情来回报。 1.当你爱上一个女子的时候,一定要大声告诉她。女人很矜持,同时容易没有安全感。如果你爱她,就告诉她,多说几遍也没有关系的。“我爱你”三个字,女人是永远都不会听厌的。 2.当你已经不爱她的时候,不要伤害她,男人可以尽量不要伤害女人,宁可把过错都推在自己身上,也不要说是因为不爱了。女人的心是很脆弱的,容易受伤而不容易恢复。 3.当你们已经很相爱的时候,不要以为老夫老妻了,就不要甜言蜜语和浪漫了。女人终究是小女人。任何女人都无法抵挡温柔的男人的。 4.男人有自尊,女人也有,不要介意有时候女人为了在朋友面前表现的小小的虚荣心,那是对你有自信,所以才希望你比别人强。 5.她在逛街的时候,不论你有多累,有多不想看着她一套一套地试穿衣服,也不要有任何不耐烦,因为女人的天性是逛街购物,而和心爱的人一起逛街,更是体现你爱心的时刻,虽然你的任务是劳力和财富的支出,但是看到女人眉飞色舞的神态,你应该觉得这是值得的。 6.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轻着脾气不好,重着犹如生重病。女人天生是应该被照顾的。

我眼中的鲁迅(满分作文8篇)

我眼中的鲁迅(满分作文8篇) 我眼中的鲁迅 许多人的眼中都有着不一样的鲁迅先生,在我的眼中鲁迅先生是一位憎恶黑暗的社会,关心底层人民的作家,在我的眼中鲁迅先生小时候和我们一样梦想有自由、欢乐的童年。 在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则”医治车夫“的故事。那天夜晚,鲁迅的侄女与他的爸爸妈妈一齐去往鲁迅先生的家中时,在路上遇到了受伤的车夫,鲁迅先生得知后,帮那位车夫医治伤口。令鲁迅侄女不解的是这么冷的天,车夫干嘛不穿鞋?鲁迅先生却深深的叹了一口气。鲁迅先生原本是出国留学回来的医生,可当他明白当时的中国人最大的病便是思想上的疾病,于是决定用文章去唤醒人民的灵魂。当然他弃医从文另一个原因是他十分关心底层劳动人民,憎恨当时的黑暗社会,因而,鲁迅先生尽自我的力去帮忙劳苦大众。 鲁迅先生的《风筝》又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他。鲁迅先生小的时候,曾将弟弟的风筝折断,踏扁,说弟弟玩没出息的玩意儿,当鲁迅长大后,看到一本书上写着”游戏是儿童最平常的表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时他整个人像是灌满了铅,他的心中有了深深的愧疚。他来到弟弟家,想得到他的原谅,可没想到,他的弟弟早已忘却。我一向认为鲁迅先生那么有名气,又那么平易近人,是因为小时候就是个宽容的孩子,完美的孩子,没想到也会犯下让他愧疚那么久

的事。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位用笔作战的战士,同样也是被毛主席称为是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先生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不管别人怎样去批评指责他,他还是坚持为人民服务。我眼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有时让人无法用语言来比喻的人。 以上就是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我眼中的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大概是他的父亲想让他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吧。给他取了这样一个名字。他也没让父亲失望,在上私塾的时候父亲过世,母亲又有病在身。小鲁迅就每一天早上把他母亲安顿好后才去上学,因为迟到,先生打了他三戒尺。从那以后小鲁迅便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小鲁迅也做到了“时时早,事事早”。过完了他那毫不松弛地一生。 1902年,20多岁的鲁迅东渡日本去学医,因为他的父亲就是因为没钱而耽误了救治的时间才去世的。他要学好医术救治中国人民。可是在一次学习的时候看到:中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而围观的,那些所谓的清国留学生却鼓掌喊万岁! 从那以后,鲁迅意识到治病不如救民心,所以他便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当枪使,写出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鲁迅的一生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他是一位

论《诗经》中男女恋爱观

论《诗经》中男女恋爱观 [摘要]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 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作为遗留了2000余年的一 部巨著,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爱情文学圣典,留下了许多古代社会青年 男女爱情的印证。《诗经》中描写的爱情,感情真挚自然,质朴纯真,是个体生命本能的 情感流露。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中国历史悠悠千年之长,封 建社会的压抑沉重的枷锁,网住人的躯体,却不能遮住人的眼睛。爱情是不分时间和空 间的,不是因为社会有了制度才分出不同的爱情,爱情本身就存在,制度只制约了人们 的表达方式。纯真的爱情自古就一直在被人们追寻,本文将通过对《诗经》中婚恋诗的 分析,探讨那个时代的恋爱观。 [关键字] 《诗经》中的爱情诗;《诗经》男女恋爱观(纯真美好坚贞不渝理智道德积极健康) 一、对《诗经》中的爱情诗的研究 《诗经》中的爱情诗, 紧贴现实生活, 不作无病呻吟, 歌咏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自然和本性。感情真挚自然, 毫不掩饰地歌唱了心中对爱情的渴望,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强烈追求。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对爱情的表达既大方又泼辣,又不失含蓄和浪漫。 但正因为《诗经》中有太多对爱情露骨的直白,古代许多儒学家们,往往将《诗经》说成是“淫诗”,认为其内容有伤风化,从传说中孔子删诗以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对《诗经》中情诗的评价就有许多分歧,甚至到现在还是说法不一。古代认为《诗经》为淫诗的评论家声称是以孔子的话为依据,其实是他们歪曲了孔子的话,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了孔子。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证篇》),这是他对《诗经》的总的评价。对于具体诗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说明他认为“诗三百”都是思想健康的作品。因此,孔子很重视《诗经》在教育、政治活动等方面的作用,所以其实孔子对《诗经》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南宋的朱熹则对《诗经》中的这些爱情元素予以了比较强烈的谴责,他为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采取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态度来解说《诗经》。在他眼中,《诗经》中郑卫描写爱情、婚姻的诗几乎都是淫诗。他在《诗经集传里》说:“郑、卫之乐,皆为淫声”,如他评价《邶风·静女》:“此淫奔期会之诗也”。对《卫风·木

易经卦象图解

易图详解(图解) 先天八卦图 先天八卦讲对峙, 即把八卦代表的天地风雷, 山泽水火八类物象分为四组, 以说明它的阴阳对峙关系.《周易说卦传》中将乾坤两卦对峙, 称为天地定位; 震巽两卦对峙, 称为雷风相薄; 艮兑两卦相对, 称为山泽通气; 坎离两卦相对, 称为水火不相射以表示, 这些不同事物之间的对峙. 按上述峙图式的内容, 先天八卦可分为三个周期: 第一周期: 从坤卦左行, 表示冬至一阳初生, 起于北方; 从乾卦右行, 表示夏至一阴初生, 起于南方, 本周期指的先天八卦图的最内圈, 即由卦的初爻组成. 这一寒一暑, 表示太阳在一年的周期运动. 第二周期: 由卦之中爻组成, 半圈阳爻表示白昼太阳从东方升起,经南天而到西方; 半圈阴爻表示太阳落山后的黑夜, 这是记太阳运行一日的周期图象.

第三周期: 由卦之上爻组成, 半圈阴爻表示月亮运行的上半月, 即朔; 半圈阳爻表示月亮运行的下半月, 是为弦.由此可见,这一图象是统一年月日时周期. 中天八卦图 中天易的天文依据,乃本地法之晷景而来, 晷景又决定于"昼参日影,夜考极星"之历数. 参阅中天八图,我们可以了解中天八卦与节令宫辰的关系. 后天八卦图

后天八讲流行, 形容周期循环, 如水流行, 用以表示阴阳的依存与互根, 五行的母子相生. 后天图是从四时的推移, 万物的生长收藏得出的规律. 从<<周易.说卦传>>中可以看出, 万物的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每周天360日有奇, 八卦用事各主45日,其转换点就表现在四正四偶的八节上, 这就构成了按顺时针方向运转的后天八卦图. 每卦有三爻, 三而八之, 即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于此可见这些卦图的实质了. 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比较

我读鲁迅《灯下漫笔》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852513.html, 我读鲁迅《灯下漫笔》 作者:王丰松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6期 倘若有一股力量,直刺我们的骨子,抵达灵魂深处了,还强劲不止,我们是难受的,然而又不能不随之思考,也猛地悟透了社会和人性。读鲁迅《灯下漫笔》最有此感,这一回先生的矛头直指中国历史的本质以及国民的奴性人格,思想深刻,入木三分。它为什么如此深刻呢?一是因为鲁迅具有超人的洞察力——一种能够透过浓厚的历史烟云一览社会真面目的本领;二是因为行文技巧之高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憎恶现实,借事发挥,以小见大。 夜阑人静之际,作者心潮奔涌。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当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鲁迅对这个时代满意吗?时代的特征包含在文句里,作者的感情也渗透在字里行间。“虽然停止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威力”让人恐惧,官府残酷地压迫着人民。“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爱国也不讲了,外国人是上帝。“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我”是千万民众的代表,百姓最遭殃。“国学家崇奉国粹,文学家赞叹固有文明。”“咱们向来就很好的。”——御用文人们颠倒黑白,粉饰太平。鲁迅对时下的一切是切齿痛恨的。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而今雪上又加霜,帝国主义也踏进来了,这且不说,我们的那些文人却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极力地奴役着国民。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啊,怎能不让一个清醒的、有良知的中国人痛心疾首呢?在极度愤恨的驱使下,鲁迅先生由钞票换银元叙起,将笔锋指向了中国历史的实质,刺向了中国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记叙琐事当然不是目的所在,表达思想方为作者意旨。文章看似无拘无束、信笔泼洒而为,实是不平而鸣、深思熟虑之作。 由一件细小的、人们所熟悉的事情谈起,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当写出抽象的、深刻的道理,触及社会、人性了,也就最能打动人心。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魅力。 二、着眼差异,纵横勾连,比较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