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学习笔记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笔记《圆明园的毁灭》一、生字词1、生字毁(huǐ):毁坏、毁灭。

估(gū):估计、估量。

拱(gǒng):拱手、拱桥。

辉(huī):光辉、辉煌。

煌(huáng):辉煌。

殿(diàn):宫殿、殿堂。

陵(líng):丘陵、陵墓。

览(lǎn):游览、阅览。

境(jìng):环境、境界。

宏(hóng):宏伟、宏大。

唐(táng):唐朝、荒唐。

闯(chuǎng):闯荡、闯祸。

统(tǒng):统一、系统。

销(xiāo):销毁、销售。

奉(fèng):奉命、奉献。

2、词语毁灭:彻底破坏,消灭。

不可估量:难以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众星拱月: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

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物。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

也比喻人精明灵活。

诗情画意: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建筑宏伟:建筑物规模宏大、雄伟。

奇珍异宝:珍异难得的宝物。

二、课文内容1、圆明园的辉煌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语文七上13课笔记

语文七上13课笔记

语文七上13课笔记
以下是一份语文七上13课的笔记,涵盖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一、重点词汇
阿尔卑斯山脉:欧洲最高大的山脉,位于法国、意大利和瑞士三国交界处。

废弃:这里指荒废不用。

坍塌:建筑物、山石等倒塌。

干涸:河流、池塘等水面完全枯竭。

酬劳:报酬。

流淌:液体流动。

漫游:随意游玩。

茁壮:形容植物生长旺盛。

聚精会神: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刨根问底:深入研究,追根究底。

二、难点句子
眼前的土地,看起来跟方圆二十里内的任何地方一样,细软的泥土上散落着无数细石。

这句话通过对比,突出了这片土地的普通和平凡,与后文中作者对这片土地的巨大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的伟大贡献。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实,散在桌上。

接着,他慎重其事地,一颗一颗仔细地挑着。

通过描述牧羊人挑选橡实的过程,突出了他的认真和细致,表现出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责任感。

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还在不停地生长吧!只要这地方有人的话。

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对人类文明的自信,都凝聚在这句话中。

他希望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能够继续种植树木,保护环境,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羊人在荒原上植树的故事,呼吁人们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让地球更加美丽和宜
居。

同时,也赞美了那些默默奉献、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

第13课 学习笔记

第13课 学习笔记

第13课学习(xuéxí)笔记1、解释(jiěshì)颂词:“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tòngkǔ)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虽然众生(zhòngshēng)都想解除自己的痛苦,但缺乏因果取舍方面(fāngmiàn)的智慧,反而去造诸恶业招致更多的痛苦;虽然都想求得快乐,却因愚昧无知,将自己的乐因乐果当成怨仇一样消灭了。

2、有人想:“佛陀具有彻知万法的智慧,若不能衡量菩提心的福德,那就不是一切智智了。

”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不是这个意思。

这里主要是说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即使依靠无有限量的佛陀智慧,也无法衡量出它是一个有限的境界、有限的功德。

法本P218第二段3、为什么说即便是乞丐妓女,只要相续中具有菩提心,也值得我们恭敬顶礼?不仅佛经中赞叹,世间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家庭,也都赞叹无条件地利益一切众生,这样的心态不管是什么人具足,都值得我们敬仰;上至总统、国家主席,下至街上乞丐,如果相续中有了一颗利他的心,那是大家非常佩服的。

因为他的限度并不是帮助“我”的父母、“我”的亲朋好友,而是凡与他结缘的所有众生,在未来漫长的时日当中,全部用忘我利他的精神来对待。

现在很多人都是为了“我”而奔波,为了“我”而争斗,为了“我”而竞争,除此之外,多少人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呢?并不多!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利他的功德是相当大的。

法本P218第三段《现观庄严论》中说:如果具有了菩提心,这个人不管住在哪里,实际上跟佛塔没有什么差别。

不管是乞丐、妓女或屠夫,即使身份再低劣、再下贱,一旦他的相续中产生了大乘菩提心,也值得所有出家人和在家人恭敬供养顶礼。

法本P234第三段4、短暂的人生中,我们依靠什么样的方便方法,可以迅速积累资粮?倘若不依这一方便,其他方法能否让我们获得究竟的解脱?为什么?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诸福德,佛亦难衡量。

五上第13课少年中国说笔记

五上第13课少年中国说笔记

五上第13课少年中国说笔记
一、课文背景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

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二、重点词汇和短语
少年:指年轻人,具有活力和朝气。

中国:指中国这个国家。

老大:指年纪大的人,这里用来形容封建统治下的中国。

朝气蓬勃:形容年轻人精力旺盛、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封建统治:指清朝时期的封建专制制度。

少年中国:指充满活力和朝气的中国,是作者的期望和理想。

三、重要句子和段落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这句话强调了少年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少年的期望和信任。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同时也鼓舞了年轻人的士气。

四、主题思想
《少年中国说》是一篇充满爱国热情和进取精神的文章。

作者通过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和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表达了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作者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同时也鼓舞了年轻人的士气。

五、个人感悟
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少年的期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13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第13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第13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本次课程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古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对酒当歌·莫笑农家腊酒浑》、《清平乐·平林漠漠烟如织》。

首先,《古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翰的名作,他把他对兄弟们的郁郁不平和思念表现在文中,言简意赅,胸中感慨无尽。

诗中以典型宏大的古风描写了沧海桑田,改革易头,却又表达出无穷眷恋,落落情深。

其次,《对酒当歌·莫笑农家腊酒浑》是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他登上九转泉,用酒解闷,从梦中醒来,见到农家初晨薄膜上的霞光,把酒当歌歌唱出他的高视阔步,高傲豪迈的英雄之心。

最后,《清平乐·平林漠漠烟如织》是元稹的作品。

诗中把清朗的景色描述得令人迷恋,安静祥和无比。

他用自己宁静中释放出的心思将他夜游四方,把场景唱出来,让人暗自领悟。

这三首古诗都很美,它们给我们呈现出历史的古风和人们的感情。

每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用简洁的语言把情思表达淋漓尽致,让我们重新认识古典文学美德,激发人们勇于展示自我,勇于正视行动。

八年级上册语文13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13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13课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二、字词积累。

1. 生字。

- 交卸(xiè):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 奔丧(sāng):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 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样子。

-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 赋闲(fù):指失业在家。

- 踌躇(chóu chú):犹豫。

- 马褂(guà):一种对襟的短褂。

- 蹒跚(pán shān):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颓唐(tuí):衰颓败落。

- 琐屑(xiè):细小而繁杂的事。

2. 多音字。

- 差:差(chāi)使、差(chà)不多、参差(cī)不齐。

- 丧:奔丧(sāng)、丧(sàng)失。

3. 词语解释。

-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郁,积聚。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

- 作用:设置悬念,为下文写背影作铺垫。

2. 第二部分(第2 - 6段):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具体描写父亲的“背影”。

- 第2 - 3段: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 第4 - 5段:写父亲送“我”上车的过程,重点描写了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

- 第6段:写“我”与父亲分别后对父亲背影的思念。

3. 第三部分(第7段):结尾抒怀,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

四、重点句子赏析。

1.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赏析:开篇点题,“最不能忘记”强调了父亲的“背影”在“我”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引出下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

13课植树的牧羊人的笔记

13课植树的牧羊人的笔记

13课植树的牧羊人的笔记一、主题思想《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讲述牧羊人艾尔哲阿·普菲尔在荒芜的高原上独自生活,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付出,将荒原变成沃土的故事,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付出、用心去爱,就能创造奇迹。

二、人物分析1. 牧羊人艾尔哲阿·普菲尔:他是一个孤独而坚韧的人,面对荒芜的土地,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

他的坚持和付出最终让荒原变成了沃土。

2. 作者: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牧羊人的敬佩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是可以和谐共生的。

三、环境描写文章通过对荒芜高原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

然而,在牧羊人的努力下,这片土地逐渐变得充满生机。

这种对比突出了牧羊人的伟大贡献。

四、启示与思考1. 坚持与付出:牧羊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付出、用心去爱,就能创造奇迹。

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

2. 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故事让我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可以和谐共生的。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3. 爱的力量:牧羊人对土地的爱让他创造了奇迹。

这让我们明白,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用心去爱,就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五、好句赏析1.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这句话通过对牧羊人的简短描述,展现了他的内在品质。

2. “当我在这个曾经荒芜的土地上走过时,我看到了一片片茂盛的树林,听到了鸟儿的歌唱。

”这句话通过描绘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展示了牧羊人的伟大成就。

3. “这片土地似乎有了生命,开始慢慢地苏醒过来。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土地在牧羊人的努力下逐渐恢复生机的过程。

4. “我知道,这一切都归功于那个孤独的牧羊人。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

六、读后感读完《植树的牧羊人》,我被牧羊人的坚韧和付出所感动。

第13课笔记

第13课笔记

第13课笔记
辛亥革命的概念
广义上: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狭义上:1911年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的条件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革命团体、革命政党的建立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辛亥革命的失败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学习笔记
1、解释颂词:“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虽然众生都想解除自己的痛苦,但缺乏因果取舍方面的智慧,反而去造诸恶业招致更多的痛苦;虽然都想求得快乐,却因愚昧无知,将自己的乐因乐果当成怨仇一样消灭了。

2、有人想:“佛陀具有彻知万法的智慧,若不能衡量菩提心的福德,那就不是一切智智了。

”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不是这个意思。

这里主要是说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即使依靠无有限量的佛陀智慧,也无法衡量出它是一个有限的境界、有限的功德。

法本P218第二段
3、为什么说即便是乞丐妓女,只要相续中具有菩提心,也值得我们恭敬顶礼?
不仅佛经中赞叹,世间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家庭,也都赞叹无条件地利益一切众生,这样的心态不管是什么人具足,都值得我们敬仰;上至总统、国家主席,下至街上乞丐,如果相续中有了一颗利他的心,那是大家非常佩服的。

因为他的限度并不是帮助“我”的父母、“我”的亲朋好友,而是凡与他结缘的所有众生,在未来漫长的时日当中,全部用忘我利他的精神来对待。

现在很多人都是为了“我”而奔波,为了“我”而争斗,为了“我”而竞争,除此之外,多少人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呢?并不多!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利他的功德是相当大的。

法本P218第三段《现观庄严论》中说:如果具有了菩提心,这个人不管住在哪里,实际上跟佛塔没有什么差别。

不管是乞丐、妓女或屠夫,即使身份再低劣、再下贱,一旦他的相续中产生了大乘菩提心,也值得所有出家人和在家人恭敬供养顶礼。

法本P234第三段
4、短暂的人生中,我们依靠什么样的方便方法,可以迅速积累资粮?倘若不依这一方便,其他方法能否让我们获得究竟的解脱?为什么?
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诸福德,佛亦难衡量。

如果一个人在一刹那间如理如实地修持菩提心,它所带来的功德,就连遍知佛陀也很难以衡量,而这样的功德,我们凡夫也是可以获得的。

所以,修行一定要有一种方便方法,否则,仅凭自己的愚痴见解固执己见地修,也不一定有特别大的力量。

我们若能依靠大乘的这种方便方法(以菩提心摄持),不一定需要苦行,也不一定需要特别漫长的时间,在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都可以积累许许多多的功德。

法本P219第二段同时,从修行所需时间上看,现在的在家人大多没有充足的修行时间,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法归纳成一个最重要的修行,然后每天哪怕是一瞬间也好,五分钟也好,短暂地修持也能获得很大的功德。

这一点对我们修行人来讲,是非常需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方便方法,你的人生中恐怕没有圆满修持佛法的机会。

法本P220第一段就当前来讲,我们修一些甚深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其他法,虽然非常殊胜,但一定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进行才比较安全,否则,我们的修行恐怕不一定成功。

所以,不管你念佛也好,学习研究也好,参禅也好,无论什么教派,最好先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进行。

法本P221第二段
5、有些高僧大德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弘法、放生时,作为一名居士,你当如何对待才合理?
作为大乘佛教徒,虽然我们不能大力弘扬大乘佛教的精神,但是故意去毁谤、故意去破坏别人真正的利他行为,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佛教徒之间不应有嫉妒心,不要把上师当作自己的上师,不要把佛教变成家庭化,认为这就是我的佛教,除了我的家庭以外,谁都不承认。

法本P223第三段在学佛的过程中,应该以宽宏大量的心态来包容一切,否则,自己把自己困在非常小的范围中,心里也会特别痛苦。

法本P224第一段
6、众生所想与所行是怎样背道而驰的?请举例说明。

不管什么样的众生,无论是行为还是心理,都愿意遣除一切的痛苦。

可以看得出来,不
管是地狱、旁生、饿鬼,还是世间的人类,他们都不愿意感受痛苦,每个人都想消除疾病、瘟疫、战乱、灾难等,并全力以赴忙着这些事情。

然而,尽管心里是这样想,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在因果取舍方面非常愚痴,行为上行持痛苦的因,反而成了不断寻找痛苦。

比如,有些人想发财就去抢劫、偷盗,结果不但得不到财物,自己反而被关进监狱,即生痛苦、来世也痛苦;有些人想遣除自己的贫困,就通过一些非法的行为来谋取,但后来也不能如愿以偿;有些人为了暂时的口腹之欲,吃一顿饭就杀害无量的众生,结果身体产生一些病变,得绝症而亡,或纵然即生中没有现前果报,来世却要以自己的生命偿还,感受种种痛苦……。

正如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所讲:人们心里想获得安乐,但实际行为却背道而驰,造作各种痛苦的因;虽然想遣除所有的痛苦,但行为并没有做遣除痛苦的事情。

为了快乐,有些人自杀,有些人吸毒,有些人通过肉体的接触来满足自己,这些表面上的快乐,只会使自己陷入一个永远不能自拔的泥坑之中,感受无量的痛苦。

法本P227第一段、第二段所以,世间上的众生相当可怜,他们很想依靠一些手段来遣除痛苦,可不但达不到这种目的,反而造成了各种痛苦;虽然在希求安乐,但因为愚痴蒙蔽,反而像消灭敌人一样,将快乐的因和快乐的果全部摧毁了。

法本P228第二段
7、有些人贪污腐败、杀生吃肉等造了很多恶业,但他的生活仍然逍遥自在、非常快乐,这样的话,是否说明因果不存在?请具体分析。

这并不能说明因果不存在。

佛陀并没有说:现在做的任何一件事马上就成熟果报。

任何业果都有一个成熟的过程。

今天吃众生肉、造恶业,不一定今天就看得出它的果报,但总有一天,也许是今生、也许是来世,必定是感受痛苦的。

现在的世间人不要说取舍善恶,就连基本的因果也不懂,要知道,春天播下的种子不可能马上开花结果。

法本P232第一段
8、为什么说菩提心是最大的善业、最好的亲人?
菩提心是最大的善业,这一点是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的:菩提心具有大慈心,又具有大悲心,还有大智慧。

所谓“大慈心”,就是愿众生获得快乐的一种心态,通过布施、持戒等满足无量众生,
让他们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快乐。

所谓的“大悲心”,就是愿众生离开痛苦的一种心态。

因为众生不知道因果取舍,从而导致了许许多多的身心痛苦,这些痛苦依靠大悲心的力量,能够完全得以斩断,完全断除相续中的各种痛苦。

法本P229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所谓的“大智慧”,是指许多众生根本不知道取舍,不要说空性的甚深教言,就连名言中的前世后世、业因果都不懂,非常可怜。

对这些众生,我们应以大智慧来遣除他们相续中无明黑暗的愚痴。

菩提心既能让众生得到快乐,又能让众生断除一切痛苦,还能将其相续中的愚痴全部瓦解,这样的心态,就是世间中最好的善业。

将所有的快乐赐给我们,遣除我们所有的痛苦,消除我们相续中的愚痴,这是不是最大的善呢?确实是最大的。

因为断除了所有违品、建立所有的顺缘,这就是世间人最喜欢的东西。

同时,菩提心还是我们最好的亲友,它会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解决困难;快乐的时候,增上你的快乐。

法本P230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
9、如果没有菩提心,直接修大圆满、大手印,能不能获得成就?为什么?
不能获得究竟的成就。

华智仁波切在教言中说:无论修显宗还是密宗,如果离开了菩提心的摄持,利益都不大,只不过是形象上的善业而已。

要知道,高僧大德所抉择的大法,如大手印、大中观、大圆满、大威德,还有禅宗的明心见性、净土宗的一心不乱等等,都需要在对基本法理通达的基础上修持才可以产生他的功德,假如你连最基本的出离心、菩提心都没有,平白无故会不会获得成就呢?
法本P233第一段、第二段
10、当代的战争、灾难、洪水、沙尘暴,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当代的战争、灾难、洪水、沙尘暴,实际上都是人类在寻找快乐、遣除痛苦的过程中,因为不善巧因果之间的关系,而把自己的快乐全部灭掉,不愿意的东西才开始出现的。

法本P228第一段
11、请与世间人的知恩报恩对比,说明菩萨更应值得赞叹。

世间人的知恩报恩,一般是指自己遇到困难、灾难、贫穷的时候,受到别人的帮助而度过难关,等他稍有钱财、势力时就会想,自己不应该做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应该尽量帮助、报答帮过自己的人。

知恩报恩是世间上最基本的为人准则,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也说:感恩图报并了知因果的人,不仅人们对他恭敬有加,天人也经常予以保护。

法本P234第四段然而,菩萨的帮助众生与此完全不同,菩萨并未受到任何人的嘱托和劝请:你为了一切众生,要怎么怎么做……但因为他前世大乘的善根习气成熟,看见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轮回中受如是的痛苦,自然对他们生起极大的悲心,披上利益众生的铠甲,发下坚定的誓言:我要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这种行为并没有“以前这个人对我很好,所以我要帮助他”的想法,也没有“我今天帮他,等他有所成就时就会帮助我”的希求回报,更没有“我今生帮助他,来世自己就会到清净刹土获得快乐”的企图。

菩萨在没有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帮助众生,这种行为值不值得我们赞叹呢?当然是值得的!
菩萨在利众过程中,不管你对他好还是不好,甚至故意无端加害,菩萨都不顾一切地帮助他。

法本P235第二段、第三段任何人有感恩图报之心,尚且值得被人们称赞是“这是知恩报恩的人”,更何况说没有受人嘱托也是心甘情愿地利乐众生的菩萨了。

菩萨没有受任何人的委托,自愿地帮助那么多众生,其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说了。

法本P236第四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