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活动研磨单21

合集下载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写作风格。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

合作探究,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生动、细腻的语言,感受昆明雨的特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中所蕴含的深情。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雨是大自然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不同的地方,雨有着不同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汪曾祺的脚步,一起走进他笔下的《昆明的雨》,去感受昆明雨的独特魅力。

2、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 年 3 月 5 日—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思考: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4、精读课文,品味语言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示例:“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这段话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昆明雨季草木的茂盛,突出了昆明雨季的丰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文本研读《昆明的雨》是一篇写平凡小事、抒深切真情的回忆性散文。

年过六旬的汪老回忆在昆明度过的7年岁月,在笔尖注入了对昆明深沉的热爱与怀念。

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各种情感载体,昭示了汪老散文擅长描写“凡人小事”的风格。

语言质朴自然,淡而有味,抒情深沉动人。

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自读并不等于泛读,汪曾祺个性化的语言和抒情方式是汪老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之处,可以作为学生聚焦研读的点。

二、创意说明文章撷取平凡人事来写昆明的雨,表达对昆明的深情。

本文的抒情,正如昆明的雨一般,不急不烈,温婉节制,连绵不断,使人动情。

拟设计以“一线串珠式”展开课堂活动,紧扣汪曾祺的语言特色,辅以恰当的“朗读法”和“比较法”,让学生感受汪曾祺散文语言的个性魅力。

三、活动组织(一)导入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汪曾祺(二)整体感知,圈点勾画①汪老直接抒发对昆明的雨的感情的句子。

②直接描写昆明的雨的特点的段落和句子。

③汪老对昆明的雨的情感载体是哪些?要求:圈点勾画上面的句子,并读读记记。

昆明的雨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它总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那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肥大、浓绿,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那雨季的菌子,极多,甚是可口。

你听,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声音娇娇的,你看,房东母女送的满满的缅桂花,使我内心软软的。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

四十年了,我还忘不了那个雨天与德熙在客栈小酌的情味,看木香花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我想念昆明的雨。

(三)汪氏散文的独特抒情方式1.朴素的抒情: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写昆明的雨却写了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之类的事物。

是否跑题?明确:汪曾祺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无一不透露着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雨季的热爱。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语文》第七单元《雨的四季》,具体内容为《昆明的雨》。

本文描述了昆明雨季的景色、氛围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详细描绘了雨中昆明的独特韵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作者情感,品味文本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细腻的情感描写,对昆明雨季的独特理解。

重点: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品味文本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雨的感受,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介绍作者和文章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主题思想。

3. 课堂讲解:a. 分析文章中关于昆明雨季的描写,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b. 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讨论文章中提到的昆明雨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写一段关于雨的描写。

六、板书设计1. 文章《昆明的雨》2. 作者:杨绛3. 文章主题:昆明雨季的独特韵味4. 重点词语:缠绵、湿润、韵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以“家乡的雨”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家乡的雨(示例)我的家乡位于江南水乡,雨是这里最常见的天气现象。

雨中的家乡,别有一番韵味。

细雨如丝,缠绵悱恻,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雨滴落在湖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如同跳跃的音符,演奏着一曲动人的乐章。

家乡的雨,滋润着大地,滋养着万物,也滋养着我那颗热爱家乡的心。

2. 拓展作业:收集关于雨的诗词、成语、谚语等,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昆明的雨》,使学生了解了昆明雨季的特点,感受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
推荐阅读: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夏天的昆虫》《北京的秋花》
七、课堂小结
这两节课,我们透过汪曾祺的文字,感受到了昆明的雨是如此令人动情,也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与怀念。汪曾祺用一颗真诚的心感受他所生活过的那片土地,不是故乡却胜过故乡,这样的情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昆明的雨》看似平常,实则视角独特,体察细微。我们也应学习从周边的点滴着手,发现美、关注美、体悟美、抒写美。
二、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大淖记事》《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2.生字词
辟邪(bì)青头菌(jùn) 鲜腴(yú) 篱笆(lí ba)
鸡枞(zōng)黄焖鸡(mèn)扳尖(bān)炽红(chì)
缅桂(miǎn)绿釉(yòu)密匝匝(zā)吆喝(yāo he)
答:这样的写法符合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从昆明的雨写起,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和人们的生活等,使昆明的雨变得饶有情味。
5.赏析下列句子,品位文章的语言。
①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3.昆明的雨为何让作者念念不忘?勾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4.为什么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不连绵,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故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人喜爱动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5.找出能体现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说围绕这个感情基调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组织全文?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教案:《昆明的雨》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昆明的雨》。

文章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季景色,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昆明雨季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中描绘的昆明雨季景色的理解和描绘。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自身经历表达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昆明雨季的景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课堂讲解(15分钟):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生词和重点句子,解读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描述手法和表达情感。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文章中的精彩句子为例,讲解如何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色,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讲解,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文章《昆明的雨》。

2. 板书描绘昆明雨季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板书作者表达情感的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文的描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描绘你所在地区的雨季景色的文字。

2. 作业答案:(示例)我所在地区的雨季景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课后阅读其他描述自然景色的文章,欣赏并学习其表达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邪祟.(chóng) 炽.红(chì)菌.子(jūn)B.鸡(cóng)择.净(zhái)绿釉.(yòu)C.扳.尖(bān)气闷.(mēn)中.看(zhōng)D.鲜腴.(yú)蟹.腿(xiè)密匝.匝(zhā)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

“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觉感受)的。

(2)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温和)了。

(3)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情趣),写了一首诗……(4)我(思念想念)昆明的雨。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

(这个名字真不好听)B.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C.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D.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的作者是汪曾祺。

他是江苏高邮人,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B.“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句中的“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处指样子不好看的干巴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C.作者想念昆明的雨,主要是因为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雨不是连续地下。

D.昆明人家挂仙人掌以辟邪是一种民俗,同时也说明昆明仙人掌很多,很受人喜爱。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6题。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题了这样几行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能够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2)通过观察和描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和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昆明的雨》课文。

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的雨季景色,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昆明的雨》。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讨论分析:(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描绘练习:(1)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尝试用语言描绘出来。

(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昆明的雨》,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雨季的作文。

2. 调查和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家乡雨季的景色和风土人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描绘练习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文作业:评估学生写的关于自己家乡雨季的作文,关注其描绘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运用。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昆明雨季的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雨季的景色和风土人情。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运用比较阅读,分析不同作家对昆明雨的描绘。

尝试进行创意写作,表达自己对昆明雨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昆明雨的深厚情感,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暗示意义。

理解作者对昆明雨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明雨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提问:你对昆明的雨有什么印象?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标注生字词。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昆明雨的特点。

3.合作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昆明雨的情感?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昆明雨的特点?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比较阅读出示其他作家关于昆明雨的描写,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分析不同作家对昆明雨的描绘,探讨各自的特点。

5.课堂小结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6.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家乡雨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7.课堂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雨,展示家乡的美。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参与,对昆明雨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学会了分析不同作家的写作手法,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课堂延伸环节,部分学生分享的内容较为简略,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让学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建议1.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昆明雨的印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合作讨论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难点突破教学活动研磨单一(适合成熟及骨干教师)
单位名称
学科
语文
姓名
课题
《昆明的雨》
(1)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表述
品味淡而有味的语言美,体悟凡人小事的情味美。
目标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依据分析
1.课标依据:
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悟凡人小事的情味美。
2.重难点确定依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要进行品析,并获得有益的启示。
3. 重难点教学策略:
在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师友合作和小组交流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学习效果分析
1. 学习重点是否合理
学习重点合理。
2. 学习难点是否解决
学习难点解决了。
3. 教学分析
研磨后,对于判断
重难点有什么新思考?
对于文中的重难点,感觉难点的突破还是不够。时间投入还不太够,对于情味的体会指导还是不够,学生的分析还可以更加深入些。
(3)
教学改进
比较研磨前后我的进步点
我的进步点就是在备课时更加注重文体特点,在散文学习中讲出语文味,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散文的美感。
2.教材要求:
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出的风土人情。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课文叙写景物人事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仍然停留在感性的层面,对于“形散神聚”的特点和语言文字的理解都需要更加深入地进行指导。文体知识和语言文字的赏析能力都需要通过课堂的朗读和品味来进行,学生们对于文字深层意蕴的理解仍然有困难,尤其是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汪曾祺散文,恐怕理解会流于表面,因此要做重点品析。对于难点“情味”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联想,进行体会。
学习效果分析
1.学生学习达标情况分析:经过学习,学生对文章的品读比较深入。在找出感兴趣的词句上,他们能进行针对性地品析,我则侧重于在指导时将写作手法、修辞、语言特点等穿插进去,对他们作以语文能力上的提升。当一个学生说到“把房子都映绿了”时,我则对这一现象做了更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想象茂密的树遮蔽院落房屋的情景,引发了学生们的共鸣。在“体悟情味美”时,学生们在阅读之后能够入情入境,对文中“满池的清水”、“屋檐下的鸡”、“一大架子的木香花”、“听雨小酌”等有自己的品读和体悟,效果还不错。
3.教材点落实情况分析:
经过学习,教材点的落实比较到位: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出的风土人情。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课文叙写景物人事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这些点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有贯穿,学生有了一定的提高。
研磨后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施有什么新思考?
2.课标点落实情况分析
对课文内容和表达学生初步有了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师友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这一课标点落实不错。
对于这篇散文,学生经过学习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了这一课文的内涵,从中获得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目标完成的也不错。
在指导品读的过程中,我自己讲的还是有点多了,应该让学生多品读,不应该过多过细地指导,这样会影响学生自己的品读能力提高。点评时指导语应该再简洁些,在学生品读“映绿”已经很好的情况下,又进行了指导,似有以自己品读代替学生之嫌。
(2)
重难点教学活动设计
重难点活动设计
1、1.重难点表述:
理解文中昆明雨的特点,品味淡而有味的语言。
在过渡语设置上还是没有做到环环相扣,比如,目标定的是品语言美,之后又让学生分类品景、物、滋味、人事时应指出这些景物人事都是用美的语言写出来的,品景物人事就是品语言美。如果缺少了这个过渡,很容易让人误解没有品味语言美。当时我是设计有的:胸中罗锦绣,口内吐珠玑。这些景物人事都是语言的“珠玑”,很耐人品味。这样就可以理顺了;在体悟情味美时,对于汪曾祺在西南联大的学习经历应该用幻灯片出示(当时我怕破坏整体意境美,故意删去了),导致用语言描述占了课堂时间;品出的情味用“温润、闲适、优雅”似与最后品出的家国情怀略有冲突,没有进行更好的关联和讲解……还有其他的小问题,也是讲课之后的未尽善尽美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